簡述中國古代先秦的音樂思想1_第1頁
簡述中國古代先秦的音樂思想1_第2頁
簡述中國古代先秦的音樂思想1_第3頁
簡述中國古代先秦的音樂思想1_第4頁
簡述中國古代先秦的音樂思想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簡述中國古代先秦的音樂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音樂思想空前活躍、學術繁榮發

展的時代。這一時期,諸子峰起,百家爭鳴。各學派圍繞音

樂的社會作用展開了爭論,這一時期的主要音樂思想有儒家、

墨家和道家三個學派。

一、儒家學派——倡樂

1.孔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前551-前479),他賦予禮

樂以心的內核——仁,由此構成了新的禮樂文化精神,他重

視禮樂的政治作用,強調音樂從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他說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他認為禮給人以

約束,用以分貴賤等級,樂可以調和上下關系,兩者配合就

能充分發揮禮樂作用。

他從樂教實踐的角度,將藝術活動同培養合乎其社會理

想的人結合起來,說:“興于詩,立于禮,成與樂”。他承認

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評價音樂的標準是“善”和“美”,孔子

聽了《韶樂》之后“三月不知肉味”,認為《韶樂》是“盡善盡

美”的音樂,而《大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首次提出了“盡

善盡美”的審美評價標準。他認為可以反映人民的痛苦和歡樂,

但在感情上必須受到節制,不應該超出中庸的倫理規范,他

贊揚《關雎》這樣的雅樂,認為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對某些“鄭衛之聲持反對意見,認為“惡鄭聲之亂雅樂也”。他

十分重視音樂對人的教育作用,提出學習的六門功課“禮、樂、

射、御、書、數”,其中“樂”為第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

樂”,把音樂看人的修養最后完成的階段。

2.孟子

孟子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民貴

君輕”的主張,提倡“君與民同樂”,強調人民的重要性,他認

為“仁言不如仁聲之如人深也”,高度評價了音樂的作用,對

周代的“樂縣”制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3.荀子

荀子的音樂思想集中于《樂論》中,對儒家音樂思想有

系統的總結。他不持守舊的禮樂制度,主張用“以古持今”、“以

時頓修”的原則,改造舊的禮樂,認為禮樂可以配合統治者的

文治武功,音樂可以感化人心,他指出:“夫樂者,樂也?人

情之所以不必免也,故人不能無樂?!避髯訉δ拥摹胺菢贰庇^

點進行了批評,維護儒家“倡樂”的主張,并參與了一定的發

展。但是荀子仍然把人分為兩等,認為上等人可以接受禮樂

教育,“眾庶百姓則必然以法數制之為另外,其音樂思想上

有崇雅貶俗的傾向。

4.《樂記》

《樂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研究音樂理論

的著作,內容包括音樂思想、音樂創作、器樂演奏、樂器制

作、樂律研究、音樂人物、音樂言論等領域。關于《樂記》

成書的年代和作者,一般認為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

時代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做,另一種說法認為是漢儒

采用先秦諸家有關音樂的言論編撰而成?!稑酚洝返暮诵膬?/p>

容是系統的論述了儒家的音樂思想,這是自西周建立禮樂制

度以來第一次從理論上對禮樂的本源、禮和樂的社會功能與

作用極其相互關系進行的全面而系統的總結。它的內容大概

有幾個方面

一是關于音樂的本源,提出“物動心感”說,“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與物而動,故形與

聲”“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與聲,聲成文,

謂之音”這是一種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二是關于音樂與政治的關系,它強調音樂與政治、與社

會的關系密切,人的思想受到外界社會的影響,從而產生不

同的聲音:“是故,治世之心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心怨以

怒,其政乖;亡國之心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

已?!?/p>

三是關于音樂的社會功能,主張使用音樂與治理朝政、

端正社會風氣、禮制、倫理、教育等相結合,為統治者的文

治武功服務?!皹吩谧趶R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

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

四是關于對音樂美感的認識,有較深層次的論述,強調

音樂給人們的愉悅感受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他認為:“夫

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p>

《樂記》是儒家音樂美學思想之集大成者,是中國傳統

音樂美學思想的主要代表,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最系統的音

樂美學著作。它不足的一點是,不顧音樂藝術的特殊性,過

分強調了音樂與倫理道德、社會政治的關系,而不把音樂作

為審美對象看待,將音樂視為教化的手段,統治的工具。但

這不影響它在我國音樂美學史上的地位,我們應該批判的繼

承。

二、墨家——非樂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是與儒家完全對立的學派,

他站在小生產者的立場,主張治理國家必須達到“饑者得食,

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的最低生活要求。所以他主張“節用”、

宣傳“兼愛、非攻”,在音樂上主張“非樂”。他認為音樂藝術既

不能“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統治階級還因此“將必

厚斂乎萬民”。增加勞動者的負擔。音樂不但不能治理天下,

而且“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他也不是認為音樂不好聽,“非

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而是音樂不能解

決人民的衣食問題,于萬民不利。音樂可以使統治者喪失江

山“弦歌鼓瑟,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

墨子的觀點從小生產者的和勞動者的利益出發,反對統

治階級的奢侈生活,認為使用音樂會加重人民的負擔,浪費

人力和物力,使國家頻臨衰亡,這些觀點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他忽視了音樂對社會和人類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有失

偏頗。

三、道家——大音希聲

1.老子

老子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義者。他的主要思想載于他的

《道德經》一書中。他提出“道法自然”、“無為”等觀點,其中

既有很多辯證法的因素,也有消極、神秘的因素。他主張'大

音希聲”,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

爽”。

2.莊子

莊子著有《莊子》一書,他主張‘清靜無為",他沒有絕

對的否定音樂,而是把音樂分為“天籟、地籟、人籟”三類,

他崇尚“天籟”所具有的“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

天地,包裹六級”的音樂,反對人的主觀作用。他反對包括音

樂在內的一些科學文化一書,認為會搞亂“虛靜恬淡、寂寞無

為”的理想生活。他說“五音亂耳,使耳不聰”,所以必須“擢亂

六律,銀絕竽笙,塞瞽曠之耳”。道家從自己的世界觀出發,

對音樂采取排斥的態度。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促成了先秦學術文化的空前

繁榮,這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在我國音樂

發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對于其后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音樂文

化的發展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一份重要的遺產。

先秦儒家音樂思想概況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處在歷史性變革的時期,

以“士大夫,為階層的知識分子思想十分活躍,出現了“諸子蜂

走,百家爭鳴”的局面。作為各個階層代言人的先秦諸子,以

各自的思想著書立說,授徒講學,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學派。

據現代學者考證,在當時形成了約十個有影響的派別,分別

是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雜家、農家、小說家。

這些代表著不同社會階層與政治力量的學派之間,相互爭辯,

互相詰難,圍繞社會治理等各方面問題展開爭論,包括對音

樂的態度。這一時期在音樂上有明確觀點的派別主要是儒、

墨、道三家,其他派別少有論及,儒道墨三家又可以分為儒

家為代表的“倡樂”和墨家道家為代表的“非樂”兩派。

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音樂思想

孔子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

春秋魯國人,生卒于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強

調音樂有政治教化作用。他在政治上主張“為政以德”,崇尚

“先王之道”,提倡所謂的“禮治”他特別重視禮樂的政治作用,

強調從政治上感化人的能力。禮的作用是給人以約束,用以

分別貴賤等級;樂的作用是調和上下級關系,二者互相配合

就能充分發揮其統治作用,服務于統治階級的道德與意志。

音樂的政治作用體現在音樂是有教化作用的,從大的方面說

可以轉變社會風氣,“易風移俗,善莫于樂”。從小的方面說

可以使一個人向上向善,成為君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

樂”。人人相善則社會風氣和諧,社會風氣和諧則國家強盛。

強調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他提出了“美善淫”的音樂美學

標準,合乎仁德就是善,合乎平和中庸即為美。他對音樂藝

術不僅要求思想內容好,也要求有豐富的表現形式?!渡亍?/p>

表現了舜與民同樂的主旨思想,又賞心悅目,因此被孔子評

價為“盡善盡美”;《武》表現了武王伐紂的內容,孔子評價其

為“盡美矣,未盡善也”,原因是雖然表現形式很豐富,但是

畢竟是與戰爭相關,所以是“未盡善也”;對當時流行的俗樂

鄭衛之音,孔子評價為“鄭聲淫,惡鄭聲之亂雅樂”,鄭衛之

音代表了靡靡之音,亡國之樂?!懊郎埔钡脑u價在中國美學

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把“可知論”用在音樂上??鬃优c魯國樂

官談論音樂時提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

也,嗷如也,繹如也,以成?!弊鄻愤^程是可以了解的:開始

演奏時,各種樂器合奏,聲音宏亮而優美,聽眾隨著樂聲響

起而為之振奮;樂曲展開后美好而和諧,節奏分明,連續不

斷,如流水綿綿流淌,直至演奏結束??鬃拥倪@一論斷對樂

曲結構的規律做出了概括性的說明,對后世影響巨大。

二、孟子的音樂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戰國時期思想家,約

晚于孔子100年。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繼

承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同時從“仁”和“禮”的側面發展了孔子的

思想,在審美和藝術特征上有不同的創新。孟子對于“仁”

的闡發是從“性善論’的角度,他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

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但是最終能否有高尚的情操是

要靠后天的培養的,主要的手段就是施行禮樂教化。通過禮

樂的教化把人善的一面發揚出來,社會就能得到治理。音樂

的產生也是因為對仁義感到快樂而產生的,是人的喜悅之情

的表現。他提出“樂合同”“仁樂”,樂的深刻含義是樂與仁的統

-,即藝術與道德的統一。道德充實了藝術的內容,藝術助

長了道德的力量。孟子從音樂為政治服務的角度還提出“與民

同樂”的觀點,提醒統治者收買人心。但在當時禮樂階級化的

背景下,“與民同樂”是一種美好愿望。

三、荀子的音樂思想

荀子名況,字卿(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先秦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音樂思想集中體現在《樂論篇》

中,對于儒家思想有系統總結性的意義。

創新之處是他從“性惡論”的角度發展了孔子的音樂思想。

他認為人一出生就是惡的,必須經過教育才能改變。人類為

了滿足感情上的需要,什么放縱邪僻的事情都能做得出來,

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會產生動亂。所以‘先王立樂之術也”,制

定雅頌之聲以道之:“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