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甘肅肅蘭州市第五十一中學高三3月調研考試歷史試題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北京天安門己經成為中國的—個象征。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它是一個特殊的見證者。”但它沒有見證的是:A.1900年西方列強的野蠻 B.1912年中華民國的成立典禮C.1919年中國人民的覺醒 D.1949年共和國的成立典禮2.《十二銅表法》規定:“債權人可將無力償還的債務人交付法庭判決,直到將其戴上足枷、手銬,甚至殺死或賣之為奴。”這一規定旨在()A.保護私有財產 B.保障平民利益C.促進社會公平 D.維護法律尊嚴3.這部憲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過的,議員們既無熱情,又無掌聲。在溫和的君主派眼里,這是他們無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國,是“較小的壞事”;而在溫和共和派眼里,這是一個與其設想的憲政計劃想去甚遠的“妥協的共和國”,它還需要大力改造。下列表述屬于這部憲法且論述正確的是A.把五個黑人折合為三個人來計算,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B.規定議會采用兩院制,眾議院有權否定參議院通過的法律C.規定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兩部分組成D.總統有權任命文武官員、締結條約、實行大涉等4.新中國成立前后,各解放區的土改先后完成,廣大貧苦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華北農村婚姻家庭糾紛呈井噴式爆發,乃至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據此可知,當時的中國A.社會變革沖擊傳統倫理觀念B.國內戰爭影響了家庭穩定C.工業化瓦解了傳統婚姻制度D.合作化運動促進婦女解放5.“產婆術”是蘇格拉底創立的一種尋求普遍知識的方法,他通過交談,在問答中不斷揭示對方自相矛盾之處,引發人的主動思考,使人逐步尋求正確答案。這體現了他A.用理性去認識和解釋世界 B.從人自身上尋找意義和價值C.破除了人們對神學的迷信 D.追求知識與巧言善辯的能力6.宋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局面。這反映出A.宰相職權范圍擴大B.專制皇權達到頂峰C.君權對相權的制約D.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7.下邊是1894年和1913年中國民族企業變化表。對此解讀正確的是,當時()A.民族資本成為在華資本主體 B.清廷極力推動近代企業發展C.政府的經濟政策發生了異變 D.資產階級改良必然走向革命8.14世紀的某意大利學者說:“上帝教導人們,我將你們造就為有靈性的生物……那么,作為一個自由和自豪的塑造者,就按你們自己所喜歡的形式去塑造你們自己吧!”在此,該學者A.強調了上帝萬能思想 B.宣揚了人的自主精神C.提倡自由的宗教觀念 D.批判了宗教權威地位9.1954年,美國新聞署要求對外宣傳應致力于顯示美國“信奉世界和平、相信人類和國家之間的博愛能夠在聯合國內消除其分歧和推動合作”,應當通過“非自我奪耀的方式”展現“美國抵抗侵略的能力”和支持“世界和平秩序的構建”。其目的是A.緩和與蘇聯的緊張關系 B.塑造美國良好國家形象C.推動聯合國發揮更大作用 D.反思美國對外政策10.閱讀《1949—1953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據簡表》,為解決建交國家逐年減少的問題,當時新中國采取的主要對策是A.繼續采取“一邊倒”方針 B.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率團參加日內瓦會議 D.提出“求同存異”方針11.章太炎曾說:“船山(王夫之)學說為民族光復之源,近代倡義諸公,皆聞風而起者,水源木本,端在于斯。”其原因是王夫之的學說A.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B.沖擊了宋明理學僵化體系C.動搖了儒家思想正統地位D.為民主革命思想提供啟示12.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認為:“歷史不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歷史,而且還是所有人的歷史。”與其持相近觀點的史學著作是A.《明史》 B.《史通》 C.《文史通義》 D.《中國史敘論》13.1769年,英國人韋奇伍德開辦了陶工場,在工場內將制陶工序細化,每個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據每道工序計算出每個車間需要的人數,由此一改英國制陶業的落后面貌。據此可推知A.勞動組織形式變化有助于機械化 B.近代標準化生產模式已經誕生C.工業革命中的行業重組尚未啟動 D.傳統制陶工藝已退出歷史舞臺14.有歷史學家發出感慨:“為什么工業化浪潮不是在法國之后穿過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呢?是地中海太寬闊了嗎?果真如此,那么大工業為什么又能橫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開花呢?”這一材料說明了A.海洋國家比大陸國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緣政治是影響國家發展的唯一因素C.制度是一個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建立資本主義制度15.明萬歷年間,蘇州“城中機戶數千”,雇工“數千人”。乾隆時,蘇州東半城更是“專其業者不啻萬家”,“有力者雇人織挽,貧者皆自織”。這反映當時江南地區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民營絲織業得以較大發展C.雇傭勞動趨于普及 D.政府鼓勵民間絲織業發展16.如圖為公元117年羅馬帝國皇帝去世時的疆域圖,下列描述符合該時期的是A.大斗獸場每個拱門兩邊都配有希臘式石柱,將建筑力度和外觀美感融為一體B.圖拉真廣場層次分明,功能豐富,廣場兩側配有四排粗大的柱廊C.萬神殿由門廊和正殿構成,集希臘柱式和羅馬拱門建筑風格于一體D.圖拉真紀功柱的柱體自下而上有一條浮雕帶,描繪了圖拉真遠征場景17.元朝設立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和宗教事務,尊奉喇嘛教首領為帝師;明朝制定了“多封眾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時期對西藏治理的特點是A.政教合一 B.因俗而治 C.嚴密控制 D.羈縻冊封18.下列為1940年于8月26日新華日報館印發的題為“華北交通總攻擊戰”捷報。據此判斷該大捷當指A.淞滬會戰 B.百團大戰 C.平型關戰役 D.臺兒莊戰役19.明代后期,廣東一位繆族長在他的家訓中,雖聲稱“士為貴,農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勸家族子弟“量力勉圖,各審所尚”,即從事工商等行均可。這反映了他A.規范族人的從業行為B.持有重農抑商的思想C.面對現實和順應時勢D.強調傳承族規的重要20.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酒找政府’的消費心理使得西歐各國儲蓄率明顯低于其他發達國家。”該現象A.體現經濟危機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B.導致混合經濟的發展C.反映了“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D.推動了新經濟的出現21.羅馬法規定:“任何官員對羅馬人加以死刑、鞭笞、罰款等處罰時,該公民有權上訴,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訴期間,人民投票表決之前,官員不得對之施加懲處。”這種規定()A.阻礙了司法實踐順利開展 B.體現出羅馬法的嚴酷C.有利于防范官員擅權害民 D.使公民范圍逐漸擴大22.日軍某部《戰斗詳報》載:12月13日(1937年),“根據旅團部命令,俘虜全部殺掉,其方法可以十幾名為一組槍殺。”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盧溝橋事變 B.八一三事變 C.南京大屠殺 D.九一八事變23.“年以后,“新帝國主義”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成為歐洲少數強國的附屬物。殖民地可以作為數量日漸增多的制成品的市場。”引文空格處應填入A.1776 B.1840 C.1870 D.191424.南朝時,梁武帝“少時學周孔”,“中復觀道書”。“晚年開釋卷”;陶弘景一手創立了道教的神仙世界,卻在晚年宣稱,自己是勝力菩薩下凡。這反映出當時A.文化信仰的多元化 B.儒學受到嚴重沖擊C.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D.政府注重道德教化25.20世紀30年代,在嶺南山區的一些市鎮上,煙民可以很容易買到英美煙草公司的香煙,以致有報紙評論道:“村民也許不知道孫中山是誰,但是幾乎沒有地方是不知道美國的哈德門香煙。”材料反映出A.美國開始向嶺南地區傾銷商品 B.國民黨在農村地區的影響有限C.山區民眾成為外煙的消費主體 D.中國卷入世界市場的程度加深26.時事政治漫畫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列漫畫反映子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的重大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 B.美國放棄敵視中國政策C.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D.中國國家實力不斷增強27.頭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愛,披戴頭巾往往能顯其風雅之情趣。以名士命名所戴頭巾者,更是風行于世。如程子巾——相傳北宋程顥曾戴此巾而得名。南宋林景熙有詩云:爆竹聲殘事事新,獨憐臨鏡尚儒巾。這表明A.理學已成為官方哲學 B.文人風氣崇尚浮華C.主流意識向服飾滲透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強28.1983年,有人針對雜志和日歷的封面都是美女說:“難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嗎?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農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貢獻的婦女的照片呢?”這一質疑說明改革開放初期A.人們的審美情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B.西方腐朽生活方式開始影響中國C.不尊重勞動婦女的舊觀念有所抬頭D.人們的思想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29.古代中國歷朝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刑事審判權的行使。宋代在各路設提點刑獄司,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獄,并規定凡死刑需報中央,由刑部復核執行,有時皇帝還派人到各地處理案件,并經常用各種手段控制刑事審判權。其目的是A.提高依法辦事的行政效率 B.建構與維護統治秩序C.建立自上而下的監察體系 D.解決官員的腐敗問題30.歷史學家陳旭麓評價一歷史事件時說:“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認識起點,進而追溯到幾千年歷史凝結而成的文化傳統,并對這種傳統進行了總結性的理性批判。”該事件是A.中共“二大” B.新文化運動 C.國民革命 D.二次革命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3年6月的“農業信貸法令”把信貸業務合并為土地銀行、生產信貸、中級信貸和合作信貸等四類,并且大大地擴大了當時的信貸范圍。農業調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麥、玉米的減產。聯邦剩余產品公司收買剩余產品,把他們分配給各州救濟機關;通過防洪エ程劃撥大批款項修建各州之間的公路,以及劃撥大量資金使農村電氣化以大力支持農業的辦法。——《美國經濟史》材料二蘇聯的糧食產量(單位:百萬噸)中國的糧食產量(單位:百萬噸)注:據李明海《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的農業改革及評價》整理注: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年鑒》編制(1)根據材料一,概括美國新政中的農業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意義。(2)根據材料二,概括1953~1958年中蘇農業發展的共同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原因。32.從侵略擴張到覆滅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所謂“脫亞入歐、富國強兵”的道路,日本軍國主義開始對外向海陸兩個方向擴張侵略。日本的侵略擴張給中國以及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但是,歷史反復證明代表非正義的、反人類的侵略者是要注定失敗和滅亡的。問題:以“從侵略擴張到覆滅”為主題,簡述日本軍國主義是如何從侵略擴張走向覆滅的歷史。33.如圖1、圖2、圖3分別是西漢不同時期侯國分布示意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據林小標等《兩漢候國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1)指出圖1的侯國類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2)比較圖1和圖2,說明圖2反映出西漢政治統治發生了哪些變化。(3)結合圖3說明西漢政治統治出現了什么問題。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1912年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選項B符合題意,為正確選項;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攻入北京城,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1919年五四運動首先在北京開始,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1949年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舉行,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解題關鍵是準確記憶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概括。2、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信息的理解。依據材料信息可知羅馬法保護債權人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故選A。B項說法錯誤,《十二銅表法》,是維護貴族利益的,但是由于有了成文法就可以按律量刑,在客觀上也維護了平民的利益;C項正確,但是說法太籠統;D項材料未體現。考點: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羅馬法·原則3、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憲法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協的結果,這符合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這一憲法規定總統有權任命文武官員、締結條約、實行大赦等,選項D正確;選項A是美國1787年憲法,排除;選項B表述錯誤,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參議院可以否決眾議院的法律,排除;選項C是德意志帝國的憲法,排除。4、A【解析】材料反映了土改先后完成,華北農村婚姻家庭糾紛爆發,這說明當時的中國社會巨大變革影響了傳統的婚姻家庭的穩定,說明傳統倫理觀念受到沖擊,故A項正確;當時各解放區已經沒有國內戰爭的影響,故B項錯誤;當時中國尚未實現工業化,故C項錯誤;土改并不是農業合作化運動,故D項錯誤。故選A。5、A【解析】
根據材料,蘇格拉底用“產婆術”的辦法,逐步引導人主動思考,解決自身思考的問題之處,從而逐步到尋求正確答案,這是一種運用人的思考和判斷解決問題的理性精神,A項符合題意;材料是主張引導人思考,不是從人自身上尋找意義和價值,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其對神學的破除,C項錯誤;追求知識與巧言善辯的能力不符合材料引導人思考的信息,D項錯誤。故選A。6、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材料看,中書省掌民政即行政,樞密院掌軍事,三司使掌財政,互不統屬,分別對皇帝直接負責,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強化了皇權,C項符合題意;材料中體現的是分權,A項不正確;專制皇權達到頂峰的標志是清軍機處的設立,B項不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中央官制,D項不正確。故答案為C項。7、C【解析】
依據表格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民族企業的發展,因此C選項正確;近代中國民族企業深受外國資本的壓迫,并未成為主體,A選項錯誤;此時期清政府只是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并非極力推動近代企業發展,B選項錯誤;
D選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故選C。8、B【解析】
根據材料“14世紀的某意大利學者說”“作為一個自由和自豪的塑造者,就按你們自己所喜歡的形式去塑造你們自己吧!”可知該學者的說法符合文藝復興提出的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思想,強調人的自主精神,故選B;A曲解了學者的說法,排除;材料內容不是提倡宗教觀念,而是強調精神的塑造,C錯誤;D不符合題意,排除。9、B【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新聞署大力對外宣傳它對世界和平與合作的追求,其目的是塑造自身良好的國家形象,因此B選項正確;此舉的目的是推銷和宣傳美國的形象,并非緩和與蘇聯的關系,A選項錯誤;該宣傳突出的是美國,不是聯合國,C選項錯誤;這是美國對自身形象的推銷和宣傳,并非反思其對外政策,D選項錯誤。故選B。10、B【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較大的外交困難,為了積極同鄰國和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我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故B項正確;“一邊倒”是新中國成立后倒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舉措,排除A項;參加日內瓦會議及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均是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體現,排除CD兩項。故選B。11、D【解析】
根據“民族光復之源,近代倡義諸公,皆聞風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了王夫之的思想對近代民主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故D正確;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屬于封建儒家思想范疇,不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排除A;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宋明理學”,排除B;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正統地位,C不符合題意,排除。12、D【解析】
材料“歷史不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歷史,而且還是所有人的歷史”,強調從社會各方面發展的角度闡釋歷史。梁啟超的《中國史敘論》主要“記述人間過去之事實者也”,符合材料的觀點,故D符合題意;《明史》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明代“帝王將相的家譜”,并非“所有人的歷史”,故A不符合題意;唐代劉知幾的《史通》和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屬于史學理論著作,與材料無關,故BC不符合題意。故選D。13、A【解析】
18世紀工場手工業通過細化工序,將每個工人完成的工序具體化,促進了機器的發明,說明勞動組織形式變化有助于機械化,A項正確;近代標準化生產模式是在18世紀末才誕生的,B項錯誤;韋奇伍德的陶工場中工序細化,工人根據安排完成各自的生產工序,說明行業重組已經啟動,C項錯誤;18世紀中期韋奇伍德一家陶工場中的革新,不能說明傳統傳統制陶工藝已退出歷史舞臺,D項錯誤。14、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位歷史學家通過否定地理因素、強調制度因素對工業革命擴展方向的影響,說明了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其發展的重要因素,C項正確;突尼斯等北非國家不是因為是大陸國家而接受工業革命影響遲鈍,A項錯誤;材料中否定了地緣因素的優勢,B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分析資本主義制度對工業化的意義,并不是強調只有資本主義才能實現工業化,D項錯誤。15、B【解析】
根據材料,蘇州“機戶數千”,雇工“數千人”,“有力者雇人織挽,貧者皆自織”,可知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民營絲織業得到了較大發展,B選項符合題意;鴉片戰爭以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A選項錯誤;蘇州一地手工業者增多,不能反映江南地區雇傭勞動趨于普及,C選項錯誤;明清時期政府依舊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手工業者增多不能反映政府鼓勵民間絲織業發展,D選項錯誤。16、D【解析】
根據疆域圖可知,這時羅馬帝國的疆域最大,這是圖拉真時期的疆域,選項D正確;斗獸場門柱具有希臘化色彩,這是公元80年的建筑成就,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圖拉真廣場建立時間是10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萬神殿建立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C。17、B【解析】
材料體現了元明清時期對西藏的治理都有利用當地宗教的特點,體現了“因俗而治”,B正確;A與材料無關;C不是材料主旨;羈縻冊封主要是清朝,D以偏概全。材料的關鍵信息是元明清時期的宗教策略,考查的是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描述能力,體現了“因俗而治”。18、B【解析】
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在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向日本發起以破壞敵人交通線,摧毀日偽軍據點為主要目標的百團大戰,這次戰爭共破壞交通線2000多公里,與材料“華北交通總攻擊戰”捷報相符合,故答案為B;淞滬會戰發生在1937年,平型關大捷發生在1937年,臺兒莊戰役是193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CD項錯誤。19、C【解析】明代后期隨著工商業的發展,人們的“士農工商”的等級觀念已有改變,因此出現材料中的“勸家族子弟‘量力勉圖,各審所尚’,即從事工商等行均可”的現象。故答案為C項。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重農抑商思想已有改變,排除B項;D項材料沒有涉及,排除。20、C【解析】
結合材料“明日無酒找政府”“西歐各國儲蓄率明顯低于其他發達國家”和時間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可知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國家”制度使人們重視享樂,缺少奮斗的動力,故C正確;材料未體現經濟危機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故A錯誤;混合經濟是將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經濟形態,與材料不符,故B錯誤;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的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與材料不符,故D錯誤。21、C【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這體現的是羅馬法對官員權力的限制,有利于防范官員擅權害民,因此C選項正確;該限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公民的利益,并未阻礙司法實踐的開展,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強調羅馬法的殘酷,B選項錯誤;該規定與公民范圍的變化無關,D選項錯誤。故選C。22、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殺,C正確;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標志,A排除;八一三事變是日本侵略上海,B錯誤;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略東北,D錯誤。23、C【解析】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列強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因此與時時間相符的是1870年以后,故C項正確,排除AB項;D項的時間在之這后,不符合題意,排除。24、A【解析】
材料“少時學周孔”體現了儒家學說,“中復觀道書”“創立了道教的神仙世界”體現了道家學說,“晚年開釋卷”“勝力菩薩下凡”體現了佛教思想,體現了這時期儒家、道教、佛教的流傳與影響,反映了文化信仰的多元化,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人們對儒釋道三教的信仰,沒有體現儒學受到嚴重沖擊的現象,B項錯誤;西漢末年佛教已經開始傳入中國,C項錯誤;材料體現了個人的信仰,沒有體現政府的行為,D項錯誤。25、D【解析】
從材料可知,美國香煙在中國相對偏僻的嶺南山區市鎮上都能買到,說明外國商品在中國的傾銷地域更廣闊,反映了中國卷入世界市場的程度加深,故D項正確。A項排除,材料無法說明美國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向嶺南傾銷商品;B項是對材料的誤讀,排除;C項根據材料無法得出。26、A【解析】
漫畫一反映的是1960年代中美雙方互相對立,漫畫二反映的是1970年代中美握手言和。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導致這一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美蘇爭霸中美國開始處于守勢、中蘇關系破裂惡化,即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故A正確;中美意識形態依然對立,故B錯誤;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是漫畫體現的現象,不是原因,故C錯誤;此時中國的國家實力還比較弱,故D錯誤。27、C【解析】
宋代士大夫文人喜歡頭巾,因為程顥帶的頭巾,被文人儒士效仿稱為程子巾,說明對儒士的儒學文化融入到文人的服飾之中,即主流的儒學向服飾滲透,故選C;A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出浮華,排除B;材料中沒有體現南北文化,D錯誤。28、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難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嗎?”說明中國人對傳統女英雄依舊崇拜而對完全西化的美女理念有所抵制,這能反映出人們的思想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答案選D,ABC三項表示錯誤不符合史實。考點:改革開放的巨大影響點評:本題考查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思想的發展情狀,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高考中尤其要關注對這些成就取得原因的分析和重要時間關鍵點的識記能力,如十一屆三中全會,1992年的十共十四大和的南方談話的內容和重大影響。29、B【解析】
宋代采用各種手段控制刑事審判權,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治,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故選B;宋代加強控制刑事審判權,對待死刑需要復核,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防止冤假錯案的出現,但是卻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A;控制刑事審判權不屬于監察體系的內容,排除C;材料主旨和解決官員腐敗無關,排除D。故選B。30、B【解析】
據材料“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認識起點,進而追溯到幾千年歷史凝結而成的文化傳統,并對這種傳統進行了總結性的理性批判。”可知,這一事件發生在辛亥革命后,且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總結性的理性批判,這是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B正確;據所學可知,中共“二大”沒有涉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A錯誤;國民大革命是1924年興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運動,與材料無關,C錯誤;二次革命是孫中山針對袁世凱實行獨裁統治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與材料無關,D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措施:增加對農業信貸;調整農業生產;收購剩余產品;加大對農村資金投入。意義:為農業提供了資金保障;擴大了農產品市場;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恢復;促進了交通的改善。(2)共同趨勢:中蘇兩國糧食總產量總體都是呈現增長趨勢。原因:蘇聯:赫魯曉夫推行以農業為重點的改革;蘇聯實行開荒運動。中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農民走上集體化道路,有利于農業機器的推廣;社會主義制度初步確立。【解析】
(1)措施:根據“農業信貸法令”“大大地擴大了當時的信貸范國”得出增加對農業信貸;根據“農業調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麥、玉來的減產”得出調整農業生產;根據“聯邦剩余產品公司收買剩余產品”得出收購剩余產品;根據“劃撥大量資金使農村電氣化以大力支持農業的辦法”得出加大對農村資金投入。意義:根據美國新政中的農業措施,分別從資金保障、擴大農產品市場、農業生產的恢復和交通的改善等方面分析回答。(2)共同趨勢:從材料二信息看出,中蘇兩國糧食總產量總體都是呈現增長趨勢。原因:蘇聯:1953~1958年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可從赫魯曉夫改革關于農業方面的措施分析。中國:1953~1956年是三大改造時期,結合三大改造的意義分析回答。32、能圍繞與問題相關性較強的核心知識進行回答。僅羅列相關史實,沒有敘述結構酌情給分。明治維新后,日本就開始向海外擴張。于(1872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國,1879年設立沖繩縣。)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次年1月乘機竊取釣魚島,4月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占,勒索白銀2.3億兩。之后,日本就向大陸擴張。《馬關條約》中,日一度割占遼東半島,但在俄法德三國干涉下被迫放棄。(日視俄為大陸擴張的主要障礙,大力擴張陸軍,準備與俄爭霸。)一戰爆發后,日借對德宣戰之機,進占青島及山東半島。1931年日本陰謀制造九一八事變,建立偽滿洲國,(并策動內蒙獨立、華北五省“自治”。1937年日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大半個中國。日在侵華戰爭期間,制造南京大屠殺等一系列慘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