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市林州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第一次學情調查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河南省安陽市林州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第一次學情調查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河南省安陽市林州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第一次學情調查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河南省安陽市林州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第一次學情調查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河南省安陽市林州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第一次學情調查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安陽市林州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第一次學情調查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印度詩人泰戈爾曾寫道:“在使人們斷絕邪惡的斗爭中,或許他(指甘地)不會成功,或許他會像佛陀和耶穌一樣遭到失敗,但是他的一生對子孫是一種教益,為此,人民永遠牢記著他?!痹娙巳绱嗽u價甘地是因為他①多次組織群眾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②被印度人民尊稱為“圣雄”、“國父”③領導印度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④創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論成為寶貴的思想財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下面是中國古代某一時期中樞機構示意圖。據此可知,當時政治的突出特點是A.分權制衡 B.君主專制 C.中央集權 D.家國一體3.“這種經濟危機特別難以應付,用緊縮性財政金融政策醫治通貨膨脹,就會使生產停滯,失業增加:用赤字財政政策醫治生產停滯,增加就業,又加劇通貨膨脹。”文中“這種危機”出現于A.第一次世界大戰后B.20世紀70年代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D.20世紀90年代4.“自嚴氏書出,而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于人心,而中國民氣為之一變”?!疤煅荨⑽锔?、天擇、淘汰、適者生存”等新名詞成為最流行的字眼。有的學校以《天演論》為教材,有的教師以“物競、天擇”為作文題目,有的人干脆以“競存、適之”等詞匯給自己家中子弟取名。對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解讀不正確的是A.民眾崇信“進化論”思想B.革命派通過媒介廣泛宣傳C.民族危機下國人思想啟蒙D.深受近代西學東漸的影響5.對于清代軍機處的設置,下列解釋正確的是A.國家統一的需要 B.政令統一的需要C.專制統治的需要 D.權力制約的需要6.在古羅馬,執法官在就職時都要發布告示,提出裁判方針和辦案原則,這實際上是形成新的規范,不但在該執法官任期內如此,而且也亦被繼任者因襲和援引。這表明羅馬法A.追求社會實效性 B.受到貴族控制C.具有高度隨意性 D.日益陷入僵化7.在多次談話中做出判斷,“黨的統一戰線的成分正在發生變化,一部分人減少了,一部分增加了”,“減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間派”,“在新的形勢面前,全國各階級、各黨派必須考慮自己的立場,計算將來出路。”所說的“新的形勢”是指A.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農村B.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銳C.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D.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8.引力波本身是時空的漣漪。當引力波出來的時候,時空會在與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發生周期性的形變,而置身其中的物體也會發生周期性的伸縮。據此推測,為引力波假設提供基礎理論的應該是A.相對論 B.生物進化論 C.量子論 D.萬有引力定律9.一名女子說:“我不知道我算是哪國人,我的祖父因為信奉新教,被教區神父處罰終身苦力;我的父親被老爺打成跛子;我的丈夫從軍去了,我不知道他究竟是幫誰打仗?!庇腥伺u這名女子的丈夫及家人愚蠢,竟然為剝削他們的國王、貴族、教士作戰。根據這段資料的內容,該女子最可能生活在A.15世紀初意大利的莊園 B.16世紀末日爾曼北部城市C.17世紀英國的港口農村 D.18世紀末法國中部的小鎮10.下面是某學者對古代中國主要朝代耕地、糧食及人口的信息統計表。對表中信息合理的解釋是A.抑商政策阻礙了農業商品化發展B.耕地增多推動人口增長C.明清時南北方經濟發展嚴重失衡D.人地矛盾逐漸得以緩解11.墾殖公司是清末出現的新型農業企業,其土地主要來自包買官荒,部分則是租買民田。在墾殖過程中,公司召雇人工,修堤筑閘,引水灌溉。到民國元年,全國墾殖公司共計171家,就連不發達地區云南也有5家。對此理解正確的是,清末民初A.重農抑商的政策開始扭轉 B.新興的社會力量發展迅速C.土地兼并現象進一步加劇 D.農業普遍實現集約化經營12.西晉文人傅咸曾作賦贊美一物“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貞。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此物A.在《韓非子》中曾有所提及 B.經阿拉伯人傳往歐洲C.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D.為遠洋航行提供條件13.如圖反映了不同年份聯合國成員國分布比例情況,據圖中信息可以認定A.第三世界國家逐漸成為全球領導力量B.重要國際組織已能維持國際和平穩定C.聯合國安理會成員構成發生重大調整D.戰后兩極對峙格局受此影響出現變化14.下圖所示的折線統計圖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A.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變化情況B.中國人口增長率的變化情況C.與我國建交國家數量的變化情況D.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變化情況15.下圖a、b、c、d是儒家思想發展的四個階段。對四個階段分析不正確的是A.a:秦朝“焚書坑儒”,儒學陷入低潮B.b: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正統思想C.c:魏晉南北朝隋唐道佛發展,儒學受沖擊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動,儒學得到新發展16.“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點體現了普羅塔哥拉鮮明的反傳統傾向,它既否定了傳統的神本主義,也破除了絕對權威主義。下列與普氏觀點最接近的說法是:()A.“格物致知” B.“知識即感覺”C.“因信稱義” D.“知識即美德”17.自11世紀開始到15世紀,以意大利為中心,西歐各國先后出現了研究、采用羅馬法的熱潮,歷史上稱為羅馬法的“復興”運動。羅馬法的復興實質上反映了歐洲A.文藝復興帶來思想解放 B.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C.中世紀法律體系的落后 D.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18.讀下圖,在①②③④處填寫對應的機構,正確的A.國王——內閣——上院——下院B.國王——上院——下院——內閣C.上院——國王——下院——內閣D.國王——下院——上院——內閣19.長安西市遺址,被譽為盛世商魂的見證。借助它可研究A.陸上絲綢之路 B.海上絲綢之路 C.榷場制度 D.早期西學東漸20.在1987年的《中葡聯合聲明》之外,葡萄牙備忘錄聲明,具有葡萄牙公民資格而持有葡萄牙護照的澳門居民,可在澳門回歸后繼續使用;而中國備忘錄則聲明,澳門居民均是中國公民,雖可持證到國外旅行,但不得在中國領土上享受葡萄牙的領事保護。中葡備忘錄表明A.葡萄牙在澳門的領事裁判權將被中國收回B.“一國兩制”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的保證C.澳門回歸結束中國國土被列強占領的歷史D.中國政府不承認澳門居民可享受雙重國籍21.如表宋元時期三部重要的農業典籍在對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的記述上帶有各自鮮明的特色,這客觀上反映了這一時期A.農業科技最為發達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統一局面漸趨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斷發展22.1912年,孫中山自豪地說,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所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也”。這里的“創舉”是指A.辛亥革命爆發 B.清朝統治覆滅C.中華民國成立 D.頒布首部憲法23.二戰后,導致德國和朝鮮半島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美蘇兩個大國的插手干涉 B.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C.社會意識形態的差異 D.徹底消滅法西斯勢力的需要24.經總理衙門批準,1878年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營口)上海5處試辦郵政,發行郵票,設立書信局,收發中外信件。這一做法A.加速了沿海自然經濟的解體 B.建立起中國近代郵政體制C.推動了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發展 D.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需要25.“雖宣言變法,卻專事練兵購械等項,不知本源,只變事不變法”評價的是A.洋務運動B.維新變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26.“在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豪紳階級支持著的各派新舊軍閥,相互間進行著繼續不斷的戰爭,……因為有了白色政權問的長期的分裂和戰爭,便給了一種條件,使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區域能夠在四圍白色政權包圍的中問發生和堅持下來?!泵髺|的這一論述旨在A.分析工農武裝割據的條件 B.闡述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C.指導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 D.指出軍閥割據混戰的惡果27.“17世紀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從未有過的自信,曾經匍匐在上帝腳下的人類,終于大膽地抬起頭來,開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7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A.促使人們徹底擺脫神學束縛 B.推動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擴展C.有力挑戰了封建神學創世說 D.為啟蒙運動興起奠定思想基礎28.下圖“滑稽魂”漫畫,為民國初年畫家周慕橋所繪。畫中人物手拿一桿旱煙槍在樓梯口對著電燈泡,仿佛在說:“取個火吧?!甭媰热莘从吵霎敃rA.電燈已普及中國 B.西方先進科技深刻影響中國國民C.民眾生活很落后 D.民眾對西方文明的認知存在局限29.據統計,唐高祖時,宰相中有科舉功名者占7%,唐太宗時為23%,至高宗、武后時上升至35%,武周時則達到40%。這說明A.庶族地主地位顯著上升 B.科舉制推動了文化發展C.科舉成為進身高官重要途徑 D.選官制度日益完善30.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二者共同目的是A.緩解政治危機 B.統一國內市場 C.發展資本主義 D.增加財政收入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在十字軍東征(1096-1291)之后的幾個世紀時間里,……權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轉移,是一個緩慢而逐漸的過程。……城鎮變得越來越富有,封建領主卻越來越窮……城市不斷地成長壯大……?!薄魁垺度祟惖墓适隆穯栴}:(1)在歐洲中世紀,“權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轉移”是指什么現象?轉移的是什么“權力”?主要通過哪些方式實現的?(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世紀“城市不斷成長壯大”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表現。32.中產階級指的是那些在社會資源的占有上處在社會結構中間層的階級,他們對推動社會進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雅典)最初是實行君主政體,以后讓位于由九個執政官主持的寡頭政治。這九個執政官是主要執政官,全部屬于貴族?!髞沓婷裰骰姆较虬l展。急速發展的貿易創造出一個強有力的中產階級,他們同失去產業的農民聯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梭倫尋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違背公正必然要擾亂公眾的生活。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于是,權威的根基就被摧毀了?!裕樱┕_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怎樣理解“權威的根基就被摧毀了”?并分析其積極作用。材料二恩格斯在談到商人時指出:“商人對于以前一切都停滯不變、可以說由于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春秋戰國時期,“自由商人來到了這個世界,他應當是這個世界發生變革的起點”。——《資本論》第三卷,第1019頁(2)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春秋戰國時期“這個世界發生變革的”內容。材料三中國在宋代至清代的歷史進程中有三次商業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業革命——摘編自陳鋒、張建民主編《中國經濟史綱要》(3)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宋代商業革命”的表現。材料四徽商以儒商自居,經營致富后常常資助家人讀書,據“中國第一狀元縣”《體寧縣志》載:“明代徽州56萬人口,書院多達54所。中國總計800多位狀元中19位產生于休寧。”這些徽州人考取功名后,往往知恩圖報,庇護徽商?!幾约o錄片《徽商》(4)依據材料四分析與“狀元”相關的選官制度是什么?請指出在這一制度影響下徽州人對經商、讀書、做官三者之間關系上的認識。材料五至鴉片戰爭,這個古老的國度不情愿地敞開了大門,中國地域人才分布,也有了新的坐標系?!瓏鴮W大師胡樸安評價說,“粵人好大喜新……有能以新學說、新主義相號召者,倡者一而和者千,數日之內,全省為之相應?!薄袊侣劸W《聚焦科學桂冠“江浙現象”學者稱仍能釋放百年熱量》(5)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國學大師胡樸安所說的這種歷史現象出現的原因。并用至少兩個史實論證他所說的歷史現象。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英國廣播公司,簡稱BBC,是英國的一家政府資助但卻獨立運作的媒體,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20世紀末,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行一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的網上評選活動,世界各國所有人士均可參加投票,一個月后評選揭曉,評出千年十大思想家。政治、經濟及社會學家馬克思以遙遙領先的得票榮登榜首。排名在馬克思之后的分別是: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阿奎那、霍金、康德、笛卡爾、麥克斯韋、尼采?!幾浴秴⒖枷ⅰ?002年(1)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指出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展做出了哪些重大貢獻?(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概括)材料二“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罢_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薄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39卷(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材料三“自然界和自然規律隱藏在黑暗中,上帝說,讓牛頓出生吧,于是一切都成為光明?!薄娙藖啔v山大·蒲伯材料四有人說,17世紀的牛頓把“造物主”(神)從無生命現象的研究領域驅逐出去了(雖然牛頓承認了上帝的第一推動力),19世紀的達爾文又把“造物主”從有生命現象的研究領域驅逐出去了。支持達爾文的人稱他是“生物學領域的牛頓”。(3)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牛頓、達爾文的主要貢獻。依據材料三、四,指出牛頓和達爾文兩位科學家的成就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共同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試題分析:依據甘地的歷史事跡,可以判斷①③④均符合題意,他多次組織群眾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領導印度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創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論成為寶貴的思想財富,故選B。②是對他的評價,而不是理由??键c:甘地點評:甘地被稱為圣雄,其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對印度的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構成了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對印度甘地的這一運動,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既要看到其積極地作用,也要分析出其局限性。2、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漢代的中朝制度,它是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產物,故B項符合題意;中朝沒有體現分權與制衡,排除A項;中朝加強的是君主專制,而不是中央集權,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家國一體,排除D項。3、B【解析】

根據材料“緊縮性財政金融政策醫治通貨膨脹,就會使生產停滯……赤字財政政策醫治生產停滯,增加就業,又加劇通貨膨脹”可知,緊縮性財政金融政策、赤字財政政策均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仍未解決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問題,凱恩斯主義失靈,“滯脹危機”出現,體現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發展特征,故B項正確;AC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4、B【解析】本題屬于逆向型選擇題,據材料“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于人心……成為最流行的字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物競天擇之理”屬于進化論思想,這說明當時中國民眾崇信“進化論”思想,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嚴復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思想家,不是革命派,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當時中國民族危機嚴重,故進化論思想得到傳播以圖救亡,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進化論思想屬于西方思想理論,嚴復介紹進化論思想,顯然受近代西學東漸的影響,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關鍵信息“嚴氏書出……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于人心”,學生應該可以結合所學知識認識到嚴復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思想家,不是革命派,再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即可排除干擾選項,得出正確答案。注意逆向思維。5、C【解析】

清代軍機處的設置是君主專制達頂峰的標志,故C項符合題意;ABD項都不符合題意,排除。6、A【解析】

執法官在“因襲和援引”前任“告示”的同時,也會通過“發布告示”來“形成新的規范”,以適應現實形勢的變化,這表現出羅馬法對實效性的追求,故選A項;無法判斷題干中的“執法官”是貴族還是平民,排除B項;題干沒有提及執法官告示的制定過程,無法體現其隨意性,排除C項;執法官的告示使羅馬法不斷補充“新的規范”,并未陷入僵化,排除D項。7、C【解析】

“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農村”屬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這一背景,故A項排除?!爸腥彰褡迕艿娜找婕怃J”體現的是抗日戰爭,應該是地主階層也會投身抗日,因此,中共的統一戰線中地主應該是增多,而不是減少,故B項排除;“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意味著公有制經濟的確立,地主階級被消滅了,“減少”是對的。但是不可能增加中間派,因為作為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群體的“中間派”也“消失”了,故D項排除;解放戰爭時期地主階層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以及解放區土改的進行,地主是減少了,但同時,在國與共之外的“中間派”增多了,廣大的民主黨派從起初的對國民黨統治抱有幻想,鼓吹在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到與國民黨決裂,最終投向中共,經過這樣的轉變。也正是基于“中間派”立場的變化,才描述該時期統一戰線的變化,故C項正確。點睛:注意題干的關鍵語句,從的話里,統一戰線中“減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間派”的具體含義?!驹斀狻空堅诖溯斎朐斀?!8、A【解析】

依據材料“引力波本身是時空的漣漪。當引力波出來的時候,時空會在與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發生周期性的形變,而置身其中的物體也會發生周期性的伸縮”并結合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可知,為引力波提供基礎理論的是相對論。A正確;生物進化論是對于物種起源的一種學說,B排除;量子論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C排除;萬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體運動的規律和天體運動的規律統一了起來,與引力波的時空觀不符,D排除。故選A。9、D【解析】試題分析:從題干材料“我的祖父因為信奉新教,被教區神父處罰終身苦力”可知這個時候新教已經出現,只是在題干這個女子所屬的地區是舊教勢力較強大的地區,所以才會受到舊教勢力的迫害,故A項在時間上與題意不符;B、C所屬的區域均是新教勢力較強的地方,故不會出現題干材料中的現象。由材料“……竟然為剝削他們的國王、貴族、教士作戰”可知,該地區屬于階級差別非常嚴格的社會,故D符合題意。所以應選D。考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近代政體在歐洲大陸的擴展·法國的封建專制統治10、B【解析】題干中的表格是關于“古代中國主要朝代耕地、糧食及人口的信息統計表”的內容,與農業商品化無關,故A項排除;結合表格中全國耕地面積、糧食總產量以及全國總人口的數據變化可以看出,隨著全國土地面積的不斷增多,糧食產量不斷提高,人口也在不斷增多,據此可以得出耕地增多推動了人口的不斷增長,故B項正確;據表格中數據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北方與南方耕地面積有差距,但也不至于嚴重失衡,故C項排除;材料中數據無法得出人地矛盾的緩解,故D項排除。11、B【解析】

清末民初,從事資本主義農業經營的墾殖公司從無到有,發展到百余家,說明當時新興的社會力量得到了迅速發展,B項正確;重農抑商的政策開始扭轉是在洋務運動時期,A項錯誤;墾殖公司的興起不能說明土地兼并現象進一步加劇,C項錯誤;全國墾殖公司達到171家,不能說明清末民初農業已“普遍”實現集約化經營,D項錯誤。12、B【解析】

從“章蘊藻,實好斯文”可以看出,此物與書寫文章有關,結合所學可知,造紙術在漢代就已經發明,因此此物是造紙術,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往歐洲,故B符合題意;《韓非子》是戰國韓非子的作品,不可能提及造紙術,排除A;C表述太絕對,錯誤,排除;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用指南針,12世紀,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指南針不可能被西晉文人贊美,排除D。13、D【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亞非國家在聯合國中的數量在增加,體現的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增強,沖擊著兩極格局,故D項正確;第三世界國家力量增強,但并不是全球領導力量,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國際組織,只反映主權國家,排除B項;安理會成員構成沒有變化,排除C項。14、A【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的把握。依據折線統計圖可知,在1957年達到一個小高峰,之后迅速下滑,1962年后開始回升。結合所學可知,中國的人口數量在新中國成立后不會有這樣大的變化;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在1957年到1962年是不斷上升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在我國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是不斷升高的,不會在1957年后迅速降低,并在1962年達到-5的情況。受到“大躍進”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不斷下降,到1962年開始調整,使之不斷回升。故A正確。【詳解】15、D【解析】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a段的下降是因為秦朝的“焚書坑儒”、b段的上升是因為西漢中期的“獨尊儒術”、c段的下降是因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道教和佛教的發展,d段不應該是下降的趨勢,因為: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動,儒學得到新發展,應該是上升的,所以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D??键c: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儒家思想發展的四個階段【名師點睛】近幾年新課標高考經常將圖表、圖片、表格作為材料引入試題,既活躍了命題形式,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種能力。此類題型做題基本技巧需要注意:一是要看圖表、圖片、表格所反映的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是要看圖表、圖片、表格反映的問題實質,確定答題方向;三是圖表、圖片、表格的關鍵信息,尤其是一些關鍵的數字信息,明確內涵和外延。16、B【解析】試題分析:該題屬于比較型選擇題,旨在考查學生對不同歷史內容的共性進行歸納的能力。題中對“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的角度是主觀唯心主義,選項中B項“知識即感覺”與之相符。其它三項與題意不符??键c:古代希臘、羅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學派【名師點睛】智者學派和蘇格拉觀點的異同:相同

都體現了理性精神和人文主義

不同

哲學研究重點不同

智者學派

社會

蘇格拉底

認識人自己

對知識的看法不同

智者學派

知識是為了適應民主政治需要

蘇格拉底

知識即美德,認為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美德”的認識。

對真理的看法不同

智者學派

“人是萬物的尺度”,世間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和永恒的真理

蘇格拉底

認為“善”“美德”就是真理

亞里士多德

提出真理高于一切

對政治的看法不同

智者學派

基本上適應民主政治的發展

蘇格拉底

反對過激的、泛濫的民主政治

背景不同

智者學派

民主政治繁榮時期

蘇格拉底

民主政治出現危機、民主制度弊端暴露時期

17、D【解析】

羅馬法是第一部商品生產者社會的世界性法律,其核心內容在于維護私有財產。11--15世紀歐洲的商品經濟不斷發展,這一法律滿足當時西歐各國一般財產和契約關系的發展變化的需要,D正確;文藝復興興起時間是14至15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時間是在17世紀,排除A、B;中世紀法律體系的落后并不是其本質,排除C。18、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材料體現的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國王統而不治。議會會為上院和下院,是權力中心,內閣對議會負責。故B項正確。19、A【解析】

西市是唐都長安最為繁華的國際化貿易中心。被譽為盛世商魂的見證,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人類重新找到了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長安西市遺址,故答案為A;長安地處內陸,不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經過地,排除B;榷場是宋遼金元各在邊境所設的互市市場,西安不是邊境城市,排除C;西學東漸是學習西方的文化,而西市是商業貿易之地,兩者沒有必然聯系,D錯誤。20、D【解析】

葡萄牙政府強調澳門人可以具有雙重國籍,既是澳門公民,又是葡萄牙公民,中國政府則不承認任何澳門居民有雙重國籍,故選D;1947年中國廢除葡萄牙在華領事裁判權,排除A;材料信息沒有涉及“一國兩制”的作用,排除B;1999年澳門回歸,C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澳門居民均是中國公民,雖可持證到國外旅行,但不得在中國領土上享受葡萄牙的領事保護”,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21、C【解析】

通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從單純紀錄南方,北方的農業著作到兼論南北方農業技術,實際這體現出中國國家統一的發展趨勢和社會特點,C正確;A說法過于絕對,排除;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信息未體現民族交融特征,排除D。22、C【解析】

1912年成立了中華民國,因此孫中山有此感慨,選項C正確;辛亥革命爆發時間是1911年,排除A;清朝覆滅與“創舉”不符,排除B;頒布首部憲法和“變局”不符,排除D。23、A【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朝鮮和德國的分裂都是二戰后美蘇推行冷戰政策的結果,所以A項符合題意,B項說法錯誤,兩國分裂并非由于民族矛盾,C項是二者分裂之后的結果而非原因,D項與此無關??键c:美蘇冷戰的影響點評:美蘇冷戰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美蘇冷戰使世界分裂成兩部分;②美蘇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核戰爭的威脅之下;③美蘇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兵,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④美蘇兩國爭奪勢力范圍,干涉別國內政,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⑤“冷戰”中的熱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本題考查的角度是④。【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24、D【解析】

依據材料“發行郵票,設立書信局,收發中外信件”并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與外國的往來增多,而郵政的創辦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需要。D正確;該做法對自然經濟解體沒有影響,A排除;大清郵局的設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郵政體制,B排除;收發中外信件不能推動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的發展,C排除。故選D。25、A【解析】

材料中的“變事”為學習西方器物,變法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材料表明,“它”“專事練兵購械”、“只變事不變法”,這與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器物而不學習西方制度和思想的做法相符合,故“它”指的是洋務運動,故A項符合題意;維新變法運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與不變法不符,故B項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與題意不符,故C不符合題意;新文化運動是宣傳民主科學的思想解放運動,與器物無關,故D項不符合題意。26、A【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在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豪紳階級支持下的軍閥混戰局面為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及壯大提供了機遇,使中共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方針,故A項正確;題干只強調封建軍閥的斗爭,未能全面認識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排除B項;題干信息反映此時處于土地革命時期,并非抗戰時期,排除C項;題干并未指出軍閥混戰的后果,排除D項。故選A。27、D【解析】

根據題干“開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牛頓力學體系的產生使人們以科學理性的視角認識世界,對科學發展的進程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并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產生,故D項正確;“徹底擺脫”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17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進入尾聲,排除B項;1859年達爾論“進化論”的提出有力挑戰了封建神學創世說,排除C項。故選D。28、D【解析】

電燈沒有明火,而且不能像火柴一樣來點煙,這說明畫中人物不知道電燈這一新興事物的性質,故漫畫反映了中國民眾對西方文明的認知存在局限,故選D,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AC,排除。29、C【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舉出身的宰相逐漸增多,這說明科舉成為進身高官的重要途徑,因此C選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庶族地主地位的變化和文化發展的內容,A、B選項錯誤;材料僅涉及科舉出身的宰相的比重變化,并未體現選官制度的變化,D選項錯誤。故選C。30、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克里米亞戰爭后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和內戰時期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都是為了緩解嚴峻的政治危機,A項正確;俄國沙皇廢除農奴制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統一國內市場和發展資本主義,BC兩項錯誤;俄國廢除農奴制和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都不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D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中世紀城市的自治斗爭。司法權和行政權。主要通過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來實現。(2)經濟上:城市商品經濟活躍,發展迅速。政治上:城市中形成新興的市民階層,與封建貴族共同參政,分享權力,在等級代表會議中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受到重視。文化上: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以及市民階層出于經濟活動的需要,在教會的支持下,大學興起?!窘馕觥?/p>

(1)現象:依據材料“權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轉移”和所學可知是中世紀城市的自治斗爭。轉移的內容:依據所學可知是司法權和行政權的轉移。方式:依據十字軍東征和所學可知主要通過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來實現。(2)經濟上:依據材料“城鎮變得越來越富有,封建領主卻越來越窮……城市不斷地成長壯大”和所學可知,城市商品經濟活躍并發展迅速。政治上:依據所學從新興的市民階層與封建貴族共同參政,分享權力回答。文化上:依據所學從在教會的支持下大學興起回答。32、(1)開始以財產取代血緣關系作為權利分配的標準。擴大了民主權利的范圍,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2)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士階層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