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市蒙城縣鯤鵬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安徽亳州市蒙城縣鯤鵬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安徽亳州市蒙城縣鯤鵬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安徽亳州市蒙城縣鯤鵬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安徽亳州市蒙城縣鯤鵬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鯤鵬中學第二次月考歷史試卷(100分)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每小題,分,共50分)1.“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詩句能夠補證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A.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B.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C.憶獵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2.“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中“河”沿岸的中心城市是(

)A.南京 B.杭州 C.洛陽 D.北京3.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樣認識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的,你最好查閱我國古代哪部典籍(

)A.《日本書紀》 B.《大唐西域記》 C.《金剛經》 D.《西游記》4.西晉以后人才選拔逐漸以家世出身、門第高下作為唯一標準,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隋朝時規定士人可以自由報考,經過分科考試,根據成績選拔人才、授予官職。這表明科舉制(

)A.推動人才選拔合理化 B.促進了民間教育發展C.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 D.禁錮了學術思想發展5.誠如陳寅恪所言:“李氏據帝位,主其軸心,其他諸族入則為相,出則為將。”唐朝的著名將領中,有很多都是番將,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爾,突厥處羅可汗之次子;執失思力,突厥酋長。他們皆受唐太宗重用,戰功卓著。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B.少數民族能征善戰C.唐朝國力強盛D.唐朝尚武風氣盛行古代典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閃耀著時代特征和文明特性。請回答下面小題。6.九年級(5)班開展“古代典籍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以下是一位同學搜集到的內容,其共同體現了中國古代(

)《論語》“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傷寒雜病論》“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齊民要術》“勤力可以不貧”A.勤奮進取的價值取向 B.重視農耕的民本思想C.尊重規律的傳統智慧 D.崇尚法治的執政理念7.《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等千古名句。這反映了盛唐時期(

)A.開明包容的民族政策 B.昂揚進取的社會風氣C.海納百川的對外政策 D.重文輕武的社會風尚8.隋朝滅亡的原因(

)A.大運河的開通 B.隋煬帝的殘暴統治C.戰爭 D.開創科舉制度9.據記載,貞觀、顯慶年間,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訪印度。太歷年間,李勉做廣州刺史時,廣州每年來華的外國商人,至少在80萬以上。這反映了唐朝(

)A.對外交往活躍 B.民族政策開明 C.經濟文化繁榮 D.社會風氣開放10.“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杜甫《春望》中的詩句。該詩創作于唐朝由盛轉衰的動亂時代,請問這場動亂是(

)A.大澤鄉起義 B.黃巾起義 C.安史之亂 D.李自成起義11.如圖所示壁畫可直接用于研究唐朝(

)A.賦稅制度 B.民族關系 C.對外交往 D.藩鎮割據12.下圖是中國郵政為紀念唐朝一位高僧發行的一套特種郵票。這位高僧的主要貢獻是(

)A.開辟通往西域道路 B.推動中國佛教發展C.促進中日文化交流 D.增進亞非國家往來13.從“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這充分體現了唐朝對外交流的特點是(

)A.高度繁榮,共享太平 B.對外開放,雙向交流C.世界領先,萬國來華 D.源遠流長,包容東西14.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唐人街,各國把中國人稱作唐人,這是因為(

)①唐朝前期政治穩定,國力強盛②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③唐朝對外開放,其經濟文化對各國影響大④唐朝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15.有學者認為:武則天的統治起到承前啟后的樞紐作用,史稱“武周之治”。該評價主要是依據她(

)A.在位期間政治經濟發展 B.穩定朝政打擊守舊勢力C.開創殿試選拔優秀人才 D.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16.制作示意圖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下圖示意圖中的空框內應填入的時期名稱是(

)A.春秋戰國 B.魏晉南北朝 C.三國時期 D.五代十國17.“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詩歌描寫的唐代生產工具是(

)A.樓車 B.曲轅犁 C.筒車 D.耒耜18.唐朝時期,提出無神論和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是(

)A.柳宗元 B.李白 C.李清照 D.杜甫19.“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員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材料敘述的是科舉制度的(

)A.原因 B.內容 C.目的 D.影響20.【新課標跨語文】《登觀音臺望城》;詩句“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旨在說明唐都長安城(

)A.商業繁榮 B.對外開放 C.規劃有序 D.市坊分離21.【新課標·跨學科·物理】下圖所示內容反映了唐朝(

)A.民眾審美標準變化 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C.生產方式徹底改變 D.商業活動范圍擴大22.【教材P12圖片改編】武則天遺言立無字碑,由后人評說自己的功過。下列是四位同學根據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為武則天撰寫的碑文,其中最恰當的是(

)乾陵無字碑A.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為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基礎C.善于納諫,開創了“貞觀之治”D.開鑿大運河,造福后世23.【教材P9材料改編】唐太宗曾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表明他(

)A.認為治理國家必須加強對百姓的剝削B.認識到體恤百姓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C.為擴大其統治基礎而創立了殿試D.創立科舉制度以擴大統治基礎24.杜佑《通典》中記載:“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材料描述的社會狀況是(

)A.政治清明,輕徭薄賦 B.經濟發展,社會安定C.民族交融,對外開放 D.昂揚進取,積極向上25.在七年級歷史專題復習課上,陳老師用多媒體展示了“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護府”“唐蕃會盟碑”等史料和圖片,你判斷這一專題復習的主題應該是(

)A.經濟發展史 B.中外交往史 C.民族關系史 D.文學藝術史二.材料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26題13分;27題12分;28題12分;29題13分,共50分)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汴河懷古》)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1)材料一中的盡道隋亡為此“河”是指什么河?(2分)(2)結合材料一圖,此“河”是以哪里為中心?北抵A和南至B分別指的是哪里?(3分)(3)材料二反映了“河”的開通有什么作用?(4分)(4)根據材料一的兩首詩思考,兩位詩人對運河開通和隋朝滅亡原因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2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第二》材料二

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郭沫若材料三

唐朝允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參加科舉考試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著很多城外來的使節和留學生,有不少人與當地人通婚。武則天下令組織編纂的《三教珠英》一書,儒、佛、道的內容都包括在其中。——摘編自朱漢國主編《歷史》(1)材料一所在時期的盛世局面叫什么?根據材料一及所學,哪一句最能體現唐太宗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4分)(2)材料二中郭沫若的詩句是贊美的哪一事件?(2分)(3)依據材料三、概括唐朝精神風貌的特點,請結合所學分析這一特點形成的原因。(6分)28.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許多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貢獻的杰出人物。讓我們走進歷史的天空,一睹他們的風采。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他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繼續進行第6次東渡,終于在754年抵達日本。材料二: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到達目的地后,遍訪名寺,研習佛法,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他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貢獻?(3分)(2)材料二中,玄奘西行前往哪國取經?根據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記錄成書《大唐西域記》。請說出這部文獻的內容及歷史地位。(3分)(3)我們可以從這兩位歷史人物身上學習到哪些優秀品質?(3分)(4)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對今天構建和諧世界有何借鑒意義?(3分)29.盛世局面·啟迪后人。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為政府公開選拔人才,在上有……綜合管理全國行政事務。這兩制度,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后一千年的穩固基礎。——摘編自錢穆《國史新論》材料二唐太宗非常反對歷史上某些“貴中華,賤夷狄”的陳腐觀念。他開明地認為,“夷狄亦人,其情與中夏不殊。”他把“撫九夷以仁”當作“君之體”,宣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摘編自劉潔《從唐代邊塞詩看唐代的民族政策——唐代邊塞詩系列研究之二》材料三唐朝僧人鑒真受日本的邀請東渡,先后五次都沒有成功,還因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矢志不渝,繼續進行第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647年,天竺摩揭陀國遣使來到中國。隨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榨沉如其劑,色味愈西域甚遠”。唐初,波斯商人的足跡遍布長安、洛陽、揚州、泉州、廣州等地。他們販賣珠寶、香藥及西域、南海一帶的土產。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商品也大量運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轉銷到西方。——摘編自《中外關系史》(1)材料一中“在下有”和“在上有”后面的省略號分別指的是哪一制度?它們產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請舉一例史實對該政策加以說明。(3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點及影響。(4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唐朝的發展對今天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3分)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鯤鵬中學第二次月考歷史試卷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答案ACBAAABBAC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BAADCADC題號2122232425答案BBBBC1.A【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出自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描述唐朝長安城大明宮早朝時,各國使節(“萬國衣冠”)朝拜皇帝(“冕旒”)的場景。唐朝長安是國際大都市,吸引了新羅、日本、波斯、大食等國使節、商人、留學生,體現了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此詩句直接印證了唐朝與多國的政治交往,A項正確;“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出自鄭成功《復臺》,講述明朝時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事跡,與唐朝無關,排除B項;“憶獵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出自杜甫《憶昔》,描繪唐玄宗開元盛世的經濟繁榮(“小邑猶藏萬家室”),屬于唐朝內部社會狀況,與中外交往無關,排除C項;“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出自陳陶《隴西行》,描述唐朝與吐蕃和親(如文成公主入藏)后,漢文化對吐蕃的影響,而非中外交往,排除D項。故選A項。2.C【詳解】根據材料“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所論述的是大運河,大運河的中心城市洛陽,C項正確;南京并不在大運河的中心位置,排除A項;杭州是大運河南端的終點,不是中心城市,排除B項;北京是大運河北端的終點,不是中心城市,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玄奘西行(唐太宗時期)后口述其游歷中亞、印度半島等地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該書詳細記載了西域各國的地理、歷史、宗教和社會風俗,是研究唐代中外交流及中亞、南亞歷史的重要文獻,B項正確;《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正史,記錄日本本土歷史與神話,與中亞、印度半島及中國新疆地區無關,排除A項;《金剛經》是佛教經典,雖在唐代廣泛傳播,但屬于宗教文本,不涉及歷史地理記錄,排除C項;《西游記》是明代吳承恩的小說,以玄奘取經為原型,但融入大量神話虛構,不能作為真實歷史資料,排除D項。故選B項。4.A【詳解】根據材料“西晉以后人才選拔逐漸以家世出身、門第高下作為唯一標準,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隋朝時規定士人可以自由報考,經過分科考試,根據成績選拔人才、授予官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實行科舉制,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打破了以家世出身、門第高下為唯一選拔標準的選拔模式,促進了人才選拔的合理化,A項正確;題干主要闡述科舉制在人才選拔標準上的變革,未提及對民間教育發展的作用,排除B項;科舉制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吸納不同階層人才為統治服務,但題干重點在于人才選拔標準變化,而非統治基礎擴大,排除C項;科舉制在初期促進了文化發展和人才選拔,后期八股取士才禁錮思想,材料中未體現禁錮學術思想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5.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對待各族人民,所以他麾下出現了很多少數民族的將領,A項正確;少數民族能征善戰并不是他們被重用的主要原因,如果君主歧視對待他們,他們也很難得到重用,排除B項;唐朝國力強盛是君主放心任用少數民族將領的基礎,但最主要的還是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排除C項;唐朝尚武之風盛行體現在男子重軍功等方面,與題意內容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6.A7.B【解析】6.根據題干“……‘下學而上達’……‘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勤力可以不貧’”和所學知識可知,“下學而上達”是指通過學習人情事理,進而認識自然的法則。“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意思是在醫學研究中應勤于總結前人的經驗,并廣泛采納民間的藥方。“勤力可以不貧”的意思是勤勉就可以不貧困,三者共同體現了中國古代勤奮進取的價值取向,A項正確;題干中未涉及重視農耕的民本思想、尊重規律的傳統智慧、崇尚法治的執政理念,排除B、C、D項。故選A項。7.根據題干“……‘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和所學知識可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抒發了戍邊士卒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將士們誓死報國的豪情壯志及其赤誠的愛國熱情。二者共同抒發了將士們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的愛國情懷,反映了盛唐時期昂揚進取的社會風氣,B項正確;題干中未涉及開明包容的民族政策和海納百川的對外政策,排除A、C項;重文輕武的社會風尚是在北宋時期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8.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民眾忍無可忍,最終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起義首先爆發在深受徭役、兵役之苦的今山東地區,隨即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形成了許多反隋隊伍,一些隋朝官員也紛紛組織武裝起事。在起義軍和反隋勢力的打擊下,隋朝的統治瀕臨崩潰。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殺死,盛極一時的隋朝隨之滅亡,B項正確;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隋朝滅亡是因為隋煬帝的殘暴統治,與戰爭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開創科舉制對后世產生積極影響,不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據題干“貞觀、顯慶年間,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訪印度。太歷年間,李勉做廣州刺史時,廣州每年來華的外國商人,至少在80萬以上”和所學知識可知,從唐朝派官員出訪印度以及廣州有大量外國商人來華這兩個方面來看,充分說明了唐朝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外交往都非常頻繁、活躍,A項正確;題干中主要講述的是唐朝與外國的交往情況,并未涉及到唐朝國內的民族政策相關內容,排除B項;雖然唐朝經濟文化確實繁榮,但題干重點強調的是對外交往的狀況,排除C項;題干內容主要圍繞對外交往展開,沒有關于唐朝社會風氣方面的描述,排除D項。故選A項。10.C【詳解】據題干“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和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符合詩句創作的時代背景,C項正確;大澤鄉起義發生在秦朝末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排除A項;黃巾起義是東漢末年張角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并非發生在唐朝,排除B項;李自成起義是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一方,發生在明朝末年,與唐朝時期不對應,排除D項。故選C項。11.C【詳解】據題干“如圖所示壁畫可直接用于研究唐朝”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中鴻臚寺官員接待東羅馬帝國使節和高麗使節,明顯體現了唐朝與外國之間的外交活動,屬于對外交往范疇,C項正確;圖片中鴻臚寺官員接待東羅馬帝國使節和高麗使節,并沒有任何關于唐朝賦稅制度方面的信息,排除A項;民族關系主要是指唐朝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關系,而圖片展示的是唐朝與外國的交流,排除B項;藩鎮割據是指唐朝后期地方藩鎮勢力膨脹、割據一方的政治現象,與圖片所展示的內容毫無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12.B【詳解】根據題干圖片“玄奘”等信息和所學可知,題干圖片反映的唐朝高僧玄奘,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歷盡艱辛,西行天竺學習佛法,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B項正確;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之路,與玄奘西行不符,排除A項;唐玄宗時期,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與玄奘西行不符,排除C項;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友好往來,與玄奘西行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3.B【詳解】據題干“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和所學知識可知,“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體現的是唐朝文化向外傳播,“玄奘西行”體現的是唐朝積極吸收外來文化,故“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充分體現了唐朝對外文化交流呈現對外開放雙向交流的特點,B項正確;“高度繁榮”的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共享太平”是指出現了太平盛世的局面,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題干沒有對比,不能得出世界領先,排除C項;題干主要體現出雙向交流,沒有反映源遠流長,排除D項。故選B項。14.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唐朝前期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唐朝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使得唐朝的經濟文化對各國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因此,各國把中國人稱為唐人。由此可知,①②③④均是各國把中國人稱為唐人的原因,A項正確;經上述分析,①②③④均是各國把中國人稱為唐人的原因,BCD項都不完整,排除BCD項。故選A項。15.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在位期間繼續推行減輕百姓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社會相對安定,人口不斷增長,為后來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被稱為“武周之治”,A項正確;穩定朝政打擊守舊勢力是統治措施,不是對武則天統治的評價,排除B項;開創殿試選拔優秀人才是統治措施,不是對武則天統治的評價,排除C項;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這不是對她統治時期的評價,排除D項。故選A項。16.D【詳解】據題干“制作示意圖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下圖示意圖中的空框內應填入的時期名稱是”和所學知識可知,從示意圖可知,其順序為南北朝、隋朝、唐朝,接著是遼宋夏金,最后是元。在唐朝和遼宋夏金之間存在空缺,五代十國處于唐朝滅亡之后,遼宋夏金之前,符合歷史朝代順序,D項正確;春秋戰國在秦朝之前,遠在唐朝之前,不符合順序,排除A項;魏晉南北朝在隋朝之前,不符合此處順序,排除B項;三國時期在西晉之前,遠在唐朝之前,不符合順序,排除C項。故選D項。17.C【詳解】據題干“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和所學知識可知,筒車是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工作原理是靠水流沖擊輪子,使輪子轉動,從而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符合詩句中“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描述的借助水流轉動運水的特點,C項正確;樓車是古代的一種播種工具,主要用于播種,與詩句中描述的運水工具特點不符,排除A項;曲轅犁是唐代的耕地工具,用于耕地翻土,并非運水工具,與詩句內容不相符,排除B項;耒耜是古代的一種翻土農具,用于農業生產中的翻土等工作,不是運水工具,與詩句描述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8.A【詳解】據題干“唐朝時期,提出無神論和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是”和所學知識可知,柳宗元是唐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提出了無神論和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認為天地、元氣、陰陽都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不存在有意志的主宰者,A項正確;李白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主要成就在文學創作方面,排除B項;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排除C項;杜甫是唐朝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反映了社會動蕩、人民疾苦等現實情況,被稱為“詩史”,主要成就在詩歌創作領域,排除D項。故選A項。19.D【詳解】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加強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員選拔的范圍”“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都屬于科舉制的影響,D項正確;題干材料敘述的是科舉制度的影響,而科舉制的原因是選拔人才、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等,排除A項;題干材料敘述的是科舉制度的影響,但科舉制的內容主要包括考試科目、考試流程、標準等,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題干材料敘述的是科舉制度的影響,而科舉制的目的是為了選拔有才能的人才,提高官吏的素質,并擴大統治基礎,排除C項。故選D項。20.C【詳解】根據詩句“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可知唐朝長安城規劃井然有序,如圍棋棋局和菜田一般規規整整,說明唐朝都城長安城規劃有序,C項正確;商業繁榮是指經濟發展的狀況,材料論述的唐長安城的規劃特點,排除A項;對外開放是指與國外國家的交往狀態,與材料所述內容無關,排除B項;市坊分離是指居民區和商業區分開進行管理,材料僅涉及長安城的規劃特點,未涉及巨具體市坊是否分離,排除D項。故選C項。21.B【詳解】據圖片信息可知,農民改進了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體現了唐朝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B項正確;曲轅犁屬于生產工具,與民眾審美標準變化關系不大,排除A項;生產方式依然屬于農耕時代的生產方式,即精耕細作,生產方式徹底改變說法錯誤,排除C項;曲轅犁屬于農業生產工具,與商業活動范圍擴大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22.B【詳解】據材料“武則天遺言立無字碑,由后人評說自己的功過”并結合所學可知,武則天統治時期,“政啟開元,法宏貞觀”,重用人才,發展農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為“開元盛世”局面出現奠定基礎,B項正確;武則天時期被人們肯定的原因是“其在位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而不是因為她是我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項;善于納諫,開創了“貞觀之治”屬于唐太宗時期的功績,排除C項;開鑿大運河是隋朝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23.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知道作為一個君主,必須體恤百姓,這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在,體現出唐太宗認識到體恤百姓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B項正確;從“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可知,唐太宗認為殘酷的剝削百姓是在自取滅亡,所以認為治理國家必須加強對百姓的剝削說法錯誤,排除A項;為擴大其統治基礎而創立了殿試制的是武則天,與唐太宗無關,排除C項;隋煬帝在位時期,創立了科舉制度,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排除D項。故選B項。24.B【詳解】根據題干“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和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勵精圖治,到了貞觀八年九年的時候,時常豐收,一斗米賣四五錢,馬與牛這類牲畜遍布原野,人民院子的外門有時連著幾個月不關閉。可知這反映了貞觀時期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狀況,B項正確;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清明、輕徭薄賦,但題目未涉及政治情況,排除A項;唐太宗統治時期民族交融、對外開放,但題目未涉及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情況,排除C項;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風貌,但題目未涉及唐朝的社會風貌,排除D項。故選B項。25.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加強了漢藏之間的關系;安西都護府的設置加強了對新疆的管轄;唐蕃會盟碑體現了漢藏之間的友好往來,因此可知,這一專題復習的內容是民族關系史,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經濟發展,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中外交往史,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文學藝術史,排除D項。故選C項。26.(1)大運河。(2)洛陽;涿郡、余杭。(3)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4)皮日休對大運河的開通持肯定態度;胡曾對大運河的開通持否定態度,認為大運河開鑿,加重人民負擔,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詳解】(1)河:根據材料“盡道隋亡為此河”和結合所學知識,隋煬帝主持修建大運河,加重人民的負擔,導致農民起義推翻隋朝。(2)中心:根據圖片和結合所學知識,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地點:結合所學知識,大運河北起涿郡,南達余杭,因此A是涿郡,B是余杭。(3)作用:根據材料“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分析可知大運河促進了南北交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4)不同:根據材料“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說明皮日休認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和大禹治水功勞差不多,說明皮日休對大運河的開通持肯定態度;根據材料“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分析可知胡曾對大運河的開通持否定態度,認為大運河開鑿,加重人民負擔,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27.(1)局面:貞觀之治;哪一句: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2)事件:鑒真東渡。(3)特點:兼容并包;開放。原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政策開明;對外交往頻繁。(任意兩點即可)【詳解】(1)局面:根據材料一“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結合所學可知,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唐太宗時期的盛世局面叫貞觀之治。哪一句:根據材料一“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結合所學可知,這句話意思是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只要樹根穩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故最能體現唐太宗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的一句話是: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2)事件:根據材料二“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結合所學可知,唐代鑒真大師航海東渡日本,把很多我國的建筑風格、社會體制等帶到日本奈良城,他的事跡促進了兩國文化交流。故材料二中郭沫若的詩句贊美的是鑒真東渡。(3)特點:根據材料三“唐朝允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