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十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卷(無答案)_第1頁
浙江省寧波市“十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卷(無答案)_第2頁
浙江省寧波市“十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卷(無答案)_第3頁
浙江省寧波市“十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卷(無答案)_第4頁
浙江省寧波市“十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卷(無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試題卷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考生注意:1.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分別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2、答題時,請按照答題紙上“注意事項”的要求,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規范作答,在本試題卷上的作答一律無效。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陶”,有“薄如紙,硬如瓷,明如鏡,黑如漆”之美譽,它極有可能涉及的新的制作工藝是2、下圖中包含了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印沉船時間從沉船中發現的貨品3.南亞的珍珠4.中亞的寶石5.東南亞的錫錠3.1950年1月3日,《人民日報》刊文:“東北的大米第一次運到上海……上海市民嘗到了自己的東北米。華北的煤從來沒有坐過火車,這次……源源的運到上海。華北、西北、華中的棉花,在青黃不接的季候……大量運到上海”。有關該事件的解讀正確的是4.1979年鄧小平訪美,美國總統說:“有4000年文字記載歷史的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但是作為一個現代國家,中國還是很年輕的。我們能互相學到許多東西。”此時的美國總統是5.有學者評論,當一個手織女工從織機旁站起來休息時,沒有其他人等著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個工序,但是“在棉紡廠中,所有的機器都是開動著的,時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機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廠紀律的”。這一變化反映了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是符A.修訂的歷法為大統歷法B.認為翻譯西域歷法是修歷必備C.為修歷減少阻力制造輿論D.與李之藻在明太祖時代同朝共事8、圖1、圖2為不同朝代的中國北方部分駐所分布示意圖。圖1到圖2的變化表明圖例圖例●縣、所級駐所B.部分城市主要功能發生轉變D.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9.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其中寧波府6人。這些留美幼童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據表分析可知寧波府留美學生出國時間姓名屬縣出國年齡1873年丁崇吉定海人14歲1873年陳乾生鄞縣人14歲1873年王鳳嘴慈溪人14歲1873年王良登定海人13歲1875年沈德耀慈溪人14歲1875年沈德輝慈溪人12歲A,寧波輸送生源的形式體現了國家救亡圖寧波“十校”歷史試題卷第2頁共6頁勸進表……參政院也跟著表態,順從“民意”,提議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投票決定國體。A.清王朝統治結束B.民國初年開始政黨政治的嘗試C.袁世凱復辟帝制D.召開“國民大會”,建立總統府B.該校“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12.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被稱作“解放區”;在解放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控制的區域亦被稱作“解放區”。有關材料中兩個“A.陜甘寧邊區的建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B.兩個“解放區”含義分別是民族解放、民主自由期(公元前1553--公元前1085)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指出與埃及A.古巴比倫王國B.赫梯帝國C.亞述帝國D.波斯帝國14.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亞·巴占庭帝國的繼承者和東正教(基督教派別之一)的保護人自居,并接受拜占庭的雙頭鷹徽記作A.使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的龐大帝國B.一定程度延緩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C.佐證了俄羅斯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D.為其正式加冕成為沙皇創造了條件15.1770年之前,歐洲商人已經通過完善的貿易網絡從不同地區獲取棉花這種珍貴的作物。下圖所示是1700-1780年英國從不同地區進口棉花的量。圖中變化趨勢主要基于注:1700-1780年英國棉花進口的量,按來源分列,為A.世界貿易多中心格局B.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寧波“十校”歷史試題卷第3頁共6頁時間1923年10月1924年6月1924年10月注:工農業產品的價格指數是指工業品零售價格與農產品收購價格之間的比價關系。A.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B.“蘇聯模式”初期效果顯著C.蘇維埃政權實行了余糧收集制D.農民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17.下圖為“美國農業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數為100)”。對該圖的合理解釋是A.農業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B.化學品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C.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D.中型為主的機械投入提高了效率18.下表展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知識分子對洋務運動的研究成果。對此認識正確的是研究主題人物研究視角結論洋務運動蕭一山民族自覺晚清“維新運動”歷時八十年蔣廷敝民族文化“中體西用”再好不過何干之思想解放A.歷史探究應選擇符合自己觀點的史料B.歷史研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探尋真相C.研究視角和結論揭示歷史事件多面性D.綜合多種歷史結論即可確認客觀事實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9題12分,20題12分,21題12分,22題16分,共52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關隘大約產生于先秦時期,先秦九個重要關隘坐落在燕山、太行山一線。秦漢王朝建都關中,設有“關中四塞”“洛陽八關”,關中之外設置玉門關、陽關、居庸關等關口,加上長城防線,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防御體系。魏晉南北朝時期,位于長江淮河一線的“又陽三關”成為爭奪的焦點。唐代長安、洛陽與河中地區(今山西省西南部)成為關隘比較集中的區域,西域陽關、玉門關、西南地區劍門關地位加強。宋遼邊界的“北三關”成為重要防線,南宋時形成“三關、五州、外三關”三道防線,大散關成為聲名顯赫的一代雄關。明朝在長城沿線設置“九邊重鎮”,內三關、外三關成為穩固屏障,嘉峪關、山海關防御地位上升。清代關隘在交通樞紐、關稅征收方面的功能上升,數量分布也發生變化,秦嶺淮河以北有關隘380處,以南有關隘1079處。——摘編自王雙懷、董海鵬《中國古代關隘及其地理分布》(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大散關在南宋政治軍事上的地位,并以明清時期相關史實說明關隘在經濟方面的功能。(4分)(2)結合材料試從國家治理角度對中國古代的關隘加以說明。(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明成化、弘治年間以后,田賦徭役折銀逐漸增多,農民必須將農副產品等拿到市場去出賣,甚至典賣田宅以完賦稅,促使人們以粟帛為富的觀念隨之改變。手工業者以銀代役,推動匠戶向自由雇傭勞動者過渡,部分手工業者上升為手工工場場主,而大部分手工業者則與破產的農民一道,加入城市勞動力市場。市鎮在成、弘以后的普遍興起與白銀也有著直接關系。人們日常生活日益依靠商品貨幣的市場交換,經商成為謀生的極好出路,擁有白銀貨幣的商人社會地位大大提高。——摘編自萬明《明代中國白銀貨幣化研究》材料二:1571年西班牙征服菲律賓后,構建了從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再到歐洲的貿易航路。這條貿易之路最早的推動力源于中國,明朝政府自上而下地“賦役折銀”激發了民間對白銀的需求,在1570年前后,明朝不得不公開承認華商去東南亞貿易的合法性。菲律賓的馬尼拉充當了美洲對中國絲綢與絲織品和中國對美洲白銀需求的中介。以絲綢、瓷器等為主的中國商品,以及傳統文化成分在墨西哥,甚至在中南美洲各地得到傳播。反過來,美洲土著印第安文明成果: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先后傳入我國,也影響到中國許多人的飲食習慣。此外,以墨西哥銀幣為主的美洲白銀也通過馬尼拉或澳門而大量流入中國,明顯作用于明清兩代的金融活動。浙睿talk——摘編自于文杰《“太平洋絲綢之路”上的中國元素》等(1)從明朝的賦稅征收演變佐證材料一的劃線部分,概述明朝白銀承擔貨幣職能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代白銀貨幣化的主要推動因素,指出明清時期金融活動相關的資本類型和新式金融機構。(6分)21.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7世紀“科學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面向社會生產需要的實際應用。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歐美主要國家出現了政府越來越多地參與科技活動的發展趨勢。19世紀后期,美國建立了國家科學院,頒布了資助科技和高等教育事業的《莫里爾贈地法令》。但傳統觀念認為政府權力膨脹會不利于社會發展,國家應限于保護個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這使國家科技職能的發展受到不少限制。19世紀末20世紀初,少數私人壟斷資本控制了美國絕大部分科研設備和科研成果。但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政府科技體系,政府科技經費也相應大幅度增長。——摘編自梁偉《美國科技創新體系中的政府作用》等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旅游業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強勁的產業,被譽為20世紀的“經濟巨人”。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從1950年到2000年,國際旅游者人數從2528萬人次猛增至6.9億人次,增長28倍;國際旅游收入由1950年的21億美元,增至2000年的4758億美元,增長227倍。自1992年起,世界旅游業已取代石油工業、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其發展勢頭之強勁、速度之快、潛力之巨大是任何產業無法與之相比的。——摘編自陳肖靜《旅游學通論》寧波“十校”歷史試題卷第5頁共6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7世紀“科學革命”特點和影響,并指出20世紀以美國為首的科技創新推動的社會結構新變化。(6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旅游業強勁發展的影響。(6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鄭觀應(1842~1921),廣東香山縣人,晚清著名實業界先驅,中國近代改革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下表為他在不同時期的竄業經歷摘編。時間地點任職部門1858年之前廣東香山居家儒生1858年上海新德洋行隨叔父做學徒上海寶順洋行買辦上海公正輪船公司董事上海和生祥茶棧通事、股東揚州寶記鹽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