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復習一輪古代詩詞鑒賞方案
古代詩詞鑒賞始終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自從進入高考考查范圍以后,它始終成為學生
難以邁過的坎。究其緣由,大體上來自三方面:其一,閱讀量過少,體悟不夠;其二,命題
者命題概念上的混亂:其三,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鑒賞的方法。前兩點暫不作探討,本
文單探討鑒賞方法。鑒賞解讀大體上可分四個部分: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和語言
玩味c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讀題,識人,辨文,看注釋。
1、讀“題”
凡讀詩,必需讀全詩,即從題目入手,直到最終一個字,凡有注釋的,包括注釋在內。
事實上,很多讀者,特殊是中學生,尤其是面對考題上的詩,往往只記住詩句,而忘了題目。
殊不知,有些題目也是詩整體意義不行分割的一部分。丟了題目,等于給自己的理解設置了
障礙,拋棄了對詩內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為題目往往含有可資我們理解詩的信息。例如,王維《過香積寺》,寺,特殊的地
點,題目點明白地點,事情(“過”)。杜甫的《春夜喜雨》,題目既交待了季節、時間、對
象,又表達了心情(“喜。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題目不僅交代了人物間的關系,
同時,又敘述了情節(“見”——“別”),更重要的是描寫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悅與哀愁)o
面對這樣的題目,縱然不讀詩,也可以引發豐富的聯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占》,
題目既明確了地點,一個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地點,又交待內容,同時也示意了情感的指向。
讀題目,可以幫助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所抒情感的把握。
2、識“人”
這里的“人”,指詩人、敘述者和被敘述者(詩詞中的主體對象)三者。
凡詩文皆有敘述者,相對于文而言,對詩的敘述者的辨識,對理解詩的情感內容更加
干脆。
詩的“敘述”者有兩種形式:一處于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者以旁觀者或代言
人的身份出現: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
處于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為局外人,與詩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別的。例如,
盧照鄰的《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華池。常恐秋風早,飄舞君不知。”這首詠物詩,
敘述者和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別的。敘述者是詩人,主體對象是池荷。詩句是圍繞主體對象
綻開的,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體對象允許的范圍內的。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首先
要解讀主體對象。該詩寫荷花的香艷,也寫荷花擔憂因秋風而過早的飄舞。只有解讀了荷花
的這一形象,才能品嘗出詩人在詩中寄寓了自己明珠暗投、蹉跖歲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半
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
征。”詩人與詩中的主體對象思婦也是分別的。詩句都是扣緊思婦寫,詩人渴望和平的愿望,
是通過思婦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表現出來的。
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敘述者往往和主體對象合二為一。例如,陶淵明《歸
園田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杜甫《登高》、陸游《書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等。這些詩
詞,都干脆表露了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讀詩,就是與詩人的干脆對話。
讀詩,不應忽視敘述者的立場,這對鑒賞詩不無幫助。
另一個識“人”的含義,指對作者的相識。對作者的相識途徑有二:一是調動文學常識
記憶庫中的學問儲備,二是借助現場的材料——詩詞后面的注釋。了解作者,可以幫助我們
解讀他的詩,因為有些詩,作者抒發的情感往往與他的背景有關。
3、辨“文”
所謂辨“文”,指從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詩描述的內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園的、邊
塞羈旅的、宮廷閨怨的、送別酬答的、詠物寫景的、寄興詠懷的,不一而足。
通過對詩歌內容的分辨,有助于對詩歌情節的把握和情感的領悟。例如,李白《越中
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位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鶻鴿飛。“當我們
得知這是一首詠史感懷詩,那么,我們就可以較簡單地明白所寫的史實內容:越王破吳凱旋,
戰上盡衣錦榮歸,如花般的宮女擠滿華麗的宮殿,真是榮極盛極一時。駕馭了這一敘述情節,
再與“只今”一句所寫的荒蕪形成顯明的對比,我們就較簡單把握詩人對盛衰的感慨。柳永《雨
霖鈴》,當我們獲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之后,我們同樣可以比較輕松地駕馭它的情節:一對戀
人長亨惜別,他們纏綿留戀,無奈船夫催發,他們哽咽著離別,女主子公想象著情人的去處
和途中的景況,并且設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孤獨孤凄。明白了詞的情節,就能進一步體會它所
表達的情感。又如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干箱,力盡精疲誰復傷。但使眾生皆得飽,
不辭贏病臥殘陽。''這是一首詠物詩,它的主體對象是“病牛當我們辨清了“文''之后,它
的情節就很清晰了:病牛為人耕種,結果,他們收獲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卻力倦神疲,無人
為他的老病衰弱而傷感:然而.只要眾生能夠溫飽,他LT心情愿讓病弱的身軀倒臥在殘陽里。
了解了情節之后,詩人的為民奉獻的情懷也就從詩句中透露出來了。
辨“文”,對我們進一步賞讀詩歌有肯定的幫助。
4、看“注”
賞讀詩歌,離不開注釋。注釋往往能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狀
況,有些注釋還能替我們說明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典故的出處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現的鑒賞古詩詞考題,它的注釋更具好用性。它除了幫助考生理解詩句的意
思外,還往往示意詩的內容,或意境或其寫作風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擬題是閱讀兩苜詩,
一首是朱余慶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另一首是張籍的《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
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考試的第一題是:從兩詩的內容上看,朱詩表達了詩人
怎樣的心情?張詩對此表明白什么看法?在這兩詩后試題之前,命題者給出一個注:朱慶余
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即,征求張籍的看法,而張籍則以酬均的方
式作了回答。兩首詩都用了“比”這種寫法,假如沒有這個注釋,很多考生唯恐看不懂詩的內
容,更談不上回答精確了。有了這個注釋,就大大降低了答題的難度。又如2024年福建省
的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謝楊得的《武夷山中》:“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題是: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同樣,命題者對原詩給出了兩個注釋:①謝楊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
兵敗后隱居福鈍。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
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生。有了這兩個注釋,詩人所
抒發的國破家亡之恨和決心學習梅花凌寒獨開的不屈的斗爭精神,就簡單明白了。
二、象、境體悟
象境體悟,這是讀懂詩歌無法回避的,也是鑒賞詩歌的市要手段,它包括品讀意象和
體會意境兩個方面。
1、品“意象”
所謂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世間物象多數,詩人選此舍彼,或舍此
選彼,完全是依據創作時內心情感和表達志趣的須要。在不憐憫感或志趣的導引下,就是同
一物象也會選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詠螂,虞世南寫;“垂綏飲清露”、
“居高聲自遠駱賓王卻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位詩人都選取了露水和聲響兩
個客觀物象,但因為當時詩人的境況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區分。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風
雅自許,自負才華;駱賓王無辜遭誣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詩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
是“清露‘小聲遠”;一是“露重共響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詩人筆下的意象也不同。王維說“明
月松澗照”,劉禹錫感慨“淮水東邊舊時月”,柳永卻道“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又吟“雁字
回時,月滿西樓。”這里“明月”、“舊時月”、“殘月”、“月滿”,都是依據詩人當時的心境選取
的不同意象,傳達的是詩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還有著傳統的文化象征意義,它們的意義較為固定。例如,梅花象
征不屈和高潔,鴻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梧桐象征凄涼和哀痛,菊花象
征清高和堅毅等等。假如,我為懂得這些意象的傳統文化象征意義,對我們理解詩歌有較大
的助益。就考試答題來說,幫助更大。例如2024年全國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有“此
夜曲中聞折柳”句,考題恰好有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假如駕馭/“楊柳”的傳統文化象征意
義,那么,解題就變得簡單了。
意象,承載著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一。我們要理解詩歌的內容,
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耍細致品嘗意象和意象的含義.
2、味“意境”
意境,是擇取的意象與漕注詩人情感的氛圍共同營造的境界。營造意境是詩人表情達
意不行缺少的手段。解讀意境,就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
山新兩后,天氣晚米秋。明月2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連動下漁舟。隨怠春芳敬,
王孫自可留。“詩前三聯選取十二個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間、清泉、
石上流、竹喧、浣女、蓮動、漁舟。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一個和平、安靜、純樸的生活環境,
表現詩人樂于歸隱田園生活的意趣,同時也從反面表達「詩人對污濁官場生活的放棄。杜甫
《登高》前兩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兩聯八個意象,呈現了一幅深遠空曠的深秋圖景,與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
臺“共同營造了沉郁、蒼涼、忐壯的意境,抒發了詩人那種憂時傷世,感懷自身飄舞的深廣
無極的情懷。
意境,離不開情與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解讀意境要從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
如,杜甫《江漢》的頷聯和頸聯:“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我們從“片云”和“孤月”入手,可以從它的無依孤獨中把握詩的凄涼意境,悟得詩人孤苦無助
的蒼涼心境。從“落日共秋風”中,可以體驗到景物的壯闊境界,從而感受到詩人“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
意境的營造,是心與物的融合。解讀意境,就能解讀抒情主子公的藝術形象。例如,
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
處明。”詩人在這里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孤獨的意境,塑造了
主子公凄涼孤獨、愁怨難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賞
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法、修辭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渲染襯托、正側面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諸
覺結合、虛實結合等。
鑒賞詩歌,懂得它的表現手法,對我們深化解讀它不無幫助。例如,《關睢》、《兼
葭》兩詩的開頭,《孔雀東南飛》起首兩句,都是用的起興手法。《碩鼠》用的是比的手法,
把貪欲的統治者比作“碩鼠但是,詩中最突出的莫過于用賦的手法。賦,按朱熹的說法,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寫(由于后面有關手法,都離不開賦,
故此此處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畫畫的一種手法,指在畫面的某一個地方,畫家用濃墨重彩來突出它,就
是渲染。就詩歌來說,原來一兩句就寫完的,詩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蘭詩》
寫木蘭從軍臨行之前的東西南北市買裝備就屬于渲染:寫木蘭出征十年后回家時,爺娘姊弟
的動靜,也屬于渲染。
渲染屬于正面描寫,襯托屬于側面描寫。例如《陌上桑》第一節描寫羅敷,先從正面
描寫她的美,接著從“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動作反應側面襯托羅敷的美,并且
比正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襯托可分兩種:正襯和反襯。正襯,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襯托。諸如以動襯動,
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丑襯丑之類。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
笑百如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詩以“六宮粉黛”黯然失色襯托楊貴妃的千嬌百媚。這里用的
正是以美襯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鳥跡人蹤滅亡,襯朽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
形象,而這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
動襯靜,以靜襯動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都是用以動襯靜的方法。
詩人有時為r能夠更形象生動地再現現場的情景,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例如,動靜結
合: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王建“一
院落花無客解,半窗殘月有鶯啼“。遠近結合: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勃”城
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沈倫期“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柳宗元“驚風亂岫芙
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比江流曲似九回腸。”諸覺結合:王維《鹿碧》:“空
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從聽覺上落筆,后兩句又從視
覺上染色,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又如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吉松”;李賀"角聲滿天秋色
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劉方平"秋后見飛千里雁,月中聞搗萬家衣”:杜甫“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劉滄“白鳥影從江樹沒,清猿聲入楚云哀”。有的綜合運用多種手法:趙
瑕“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詩人從遠近兩個角度選取畫面,從視覺聽覺兩個方
面表現主子公秋夜思歸難眠這一情景。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
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詩,景分遠近,視有俯仰,聽備急哀,動靜相襯,多種手
法錯綜。
對比手法,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例如,李紳《惘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全詩運用對比:J粒粟''與“萬顆子”,“無閑田”與“猶餓死”。劉
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第一聯,句內各自構成對比,其次聯,上下句對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
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花。”通過夢境,將現實的孤獨落魄與從
前的春風得意奢華形成劇烈對比。又如杜甫“朱門泗肉臭,路有凍尸骨”:高適”戰士軍前半
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孟郊“從前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虛實結合,也是詩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涼州詞》,前三句詩極寫軍中將士縱酒
痛飲的豪壯,屬實寫:最終一句“古來征戰幾人回“,屬虛寫,它將眼前情狀與斗爭的歷史情
景聯系起來,留下一個巨大的空間讓人想象,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滿,主題更加深刻。
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
山……”前兩句實寫內心的憤慨和茫然,后兩句運用比方象征手法,形象地表現前途行路的
艱難,屬虛寫。柳永《雨霖鈴》,上闋實寫一對戀人別景別情,下闕的“楊柳岸曉風殘月”、
“良辰美景”、“縱有千種風情'',都是設想別后的情景,屬虛寫,它把主子公的癡情刻畫到極
處。
駕馭r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我們解讀鑒賞詩歌就簡單很多。
2、懂“修辭”
古代詩詞中,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形象,常常運用修辭手?法。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有:
比方、擬人、夸張、用典等。
運用貼切新奇的比方,能夠加強詩的表現力,使形象更加生動。例如,杜甫寫漂泊:“飄
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寫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秋
娘寫珍惜年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益寫受降城的美麗夜色:“回樂烽
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寫波浪寫飛雁:“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李商隱寫刻骨相思、堅貞愛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蘇軾寫云雨:“黑云
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寫水波沖激:“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
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陸游寫弱旅的飄泊滄涼「蝴蝶夢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
范成大寫打稻聲音:“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文天祥寫河山沉淪和自身漂泊無
依:“山河破裂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寫自己忠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愿
休”。
擬人手法,是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手法。它往往使所詠事物帶上了情感,具有更強的感
染力。例如,張說寫秋風:“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李白寫春風:“春風知別苦,不遣
柳條青”:寫家鄉水:“仍憐家鄉水,萬里送行舟姜夔寫池塘樹木:“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張泌寫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楊萬里寫泉寫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
陰照水愛晴柔”。陳與義詠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濠濠細雨中還有整首運用擬人
手法的,如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
漫天作雪飛。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晚春花木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同時將自己的褒貶寓于
其中。
詩詞中的夸張,可以把所歌詠的對象描繪得更生動、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詩詞中不
乏夸張。例如,李白寫行舟快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喝酒:”會須一
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杜甫寫洞庭湖的浩瀚:“吳楚東南拆,乾坤FI夜浮”:寫樹
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公孫大娘舞劍效果:“觀者如山色懊喪,
天地為之久低品李賀寫斗爭燃眉之急,形勢緊急:“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陸游寫山河的寬闊宏偉:“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寫“愁”,李白說“白發三千
丈.緣愁似個長”.“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煜說“恰似一汗春水向東流”:陸游說“閑愁萬斛酒
不敵”:賀鑄說"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清照說里恐雙溪酢腋舟,載不動很
多愁”。
用典,可以用簡省的詞句表達豐富的內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懂得詩詞中
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較簡單解讀詩句。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結聯:“隨意春芳歇,王孫
自可留“。詩借《楚辭.招隱士下:"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
行久留”詩意,懂得這個典故,就能領悟詩人反用其意,表達自己樂于歸隱的生活意趣。李
白《行路難》用了三個典故:姜太公磕溪垂釣后遇文干.,伊摯將要受到商湯征聘時夢見自己
乘船在R月旁經過,少年宗意回答叔父問他志向時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三個典故表現了
李白主動用世,對前途滿杯希望的心情。
詩用典,詞也常用典。例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用了三個典故:孫權射虎,漢
馮唐持節云中重新起用魏尚,《晉書?天文志》傳聞天狼星“主侵掠蘇軾借孫權表現自己
的英武豪邁;借對馮唐持節的故事表達自己急迫盼望重新被起用,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用
“射天狼”,詳細表現自己赴身疆場,殺故立功,為國效命的愛國主義情懷。辛棄疾更是慣用
典故,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用了與張翰、劉備、恒溫三人有關的三個典故,《永
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占》用了與孫仲謀、劉寄奴、劉義隆、雷去病、廉頗五人有?夫的五個典
故。我們在閱讀這些詩詞的時候,能夠解讀這些典故,就能夠領悟詩詞的思想感情。
詩詞中的修辭手法,除上述幾種外,還有對偶、借代、反復、設問、對比等。
3、悟“抒情”
詩的本質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間接抒情。
直抒胸腹,主子公的劇烈情感在亳無掩飾的情景下干脆表露出來。例如,樂府詩《上
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之竭,冬雷震震,受雨雪,天
地合,乃敢與君絕!“詩干脆表現了主子公對愛情坦白、執著、熱情、無所顧忌的情態。又
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快樂顏”:
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岑參“立刻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鄭板
橋”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姜夔“念橋
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些詩句,都是干脆抒發情感的。
詩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采納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指詩人借助事、物、景、境
較含蓄地表達情感。這樣,使詩情顯得更濃郁,更有感染力。間接抒情,最常見的是借景抒
情。很多優秀的詩詞,往往景語即情悟,寓情于景。例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
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出征,用楊柳表現依戀之意:寫歸來,用雨雪表現哀痛
之情。戴叔倫《題三閭大夫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三、四兩句借寫日暮秋風吹動蕭蕭楓林來表現屈原的“怨”,表達詩人對屈原那深長的憐憫。
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垂”:“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李白“孤帆遠影碧
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鵬鵑飛”;王昌齡“撩亂邊愁彈不盡,
高高秋月下長城”;元稹“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煙波,暮
靄沉沉楚天闊”;姜夔”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這些詩句,都是寓情于景,借
景抒情。
古詩詞中,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雖有區分,但它的本質都是借景抒情,
因此,我們在一般的詩歌鑒賞中,可不作細分。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描寫
景物,往往離不開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情生景。我們在閱讀詳細的寫景詩句的時候,
要學會細細體悟詩句中蘊涵的情感,這有助于我們解讀整首詩.
四、玩味語言
任何文學形式,都必需借助語言,詩歌尤其如此。它是詩人塑造形象,抒發情感的手
段,也是溝通詩人和讀者的媒介。閱讀詩歌,就是通過語言的中介,去領悟作品中詩人對大
自然、現實社會、人生、歷史的認同、批判、贊美、追求、放交等情感的表達。鑒賞古代詩
詞,.重要的一面,就是要會玩味語言。
玩味語言,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色調、詩眼、風格。
1、明“色調”
客觀景物有不同的色調:赤橙紅綠青赭紫.官們的組合.早現出或艷麗光明,或清淡
樸實,或灰暗無光。詩人往往珞那些色調作不同的組合,形成不同的色調,寫入詩中。例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紅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三
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兩個黃祜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后山光滿郭青”。“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網送青
來”。“黑黍黃梁初熟后,朱柑綠桔半甜時”。“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鋪
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人的情感也有色調:或熱情歡愉,或淡泊明凈,或黯然哀痛。這些反映在詩詞中往往
讓景物帶上了主觀的感情色調。例如,“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那堪玄鬢影,來對白
頭吟。”“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愁窺白發羞微祿,悔別青山憶舊溪”。“藍水遠從千澗
落,玉山高并兩峰寒”。“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
墜粉紅”。“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煙開翠扇清風曉,水泛紅衣白露秋”。“紫
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苗苗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碧云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詩的色調,除了運用色調詞之外,還可以借助所描繪的景物來表達不同的情感色調,
使景物具有了冷、暖不同的色調。例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
飛燕子,沙暖睡福鴦。”四句詩,描繪了一幅明媚春光圖:陽光照射,江山秀麗,東風和煦,
花草飄香,春燕呢喃,銜泥營巢,沙灘和暖,鴛眠不起。整首詩采納了暖色調,抒發了詩人
對漂亮春色的贊許之情。又如駱賓王《在軍登城樓》:“城上風威險,江中水氣寒。戎衣何
FI定?歌舞入長安。”詩一、二兩句,雖不用色調詞,但詩用“威”、“險”、“水”、“寒”這些詞,
點染了一種冷色調,突出了軍中環境的威歷與肅殺。
鑒賞詩歌,懂得辨明它的不同色調,就能深化把握詩的主題和詩人的感情。
2、覓“詩眼”
古代詩詞,語言力求簡練、生動、形象,有豐富的內涵,尤其留意一字傳神。王國維
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呈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
出矣。他說的就是詩詞中的煉字。所謂煉字,指的就是該字在詩句中的關健地位,即詩眼。
解讀它,就能解讀詩句。
詩詞中,煉字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謝靈運“池塘生春苴,園柳變鳴禽”,著一“變”
字,把時間遞傳,光景悄然改變,春天那勃勃朝氣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孟浩然“氣蒸云
夢澤,波撼岳陽城”,著一“蒸”和“撼”字,把洞庭湖那磅礴壯闊、雄渾的氣概,極其形象地
表現出來。杜荀鶴“風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一“碎”和“重”字,就把風和日麗,百鳥鳴春,
萬紫千紅的境界完全托出。僧齊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一個“一”字,不僅把梅花開
在早春里的特征精確地寫出來,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愉悅和贊美之情?。杜甫“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鵬空好音”,一個“自”和“空”字,讓原是寫景的句子,傳達更多的是詩人的感嘆:碧
草自春,黃鵬空有悅耳之音,詛是,先哲已逝,祠堂荒蕪冷落,一代偉人,身后卻如此孤獨。
煉字的例子,絕不止于這些。例如,“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大漠孤煙直,長河
落日圓”:“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鳥宿池邊樹,僧敲月
下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黃沙
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山寺歸來聞好語,
野花啼鳥亦欣然“:“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閱讀古詩詞,覓取詩眼,常能做到知一字而居要,明一詞而豁然開朗。近幾年高考命
題,就常常出這方面的題目。例如,2024年全國高考題,選取王維《過香積寺》第三聯:“泉
聲咽危石,H色冷青松”出題:你以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
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2024年福建省高考題:選朱淑真《秋夜》(見前“味意境”),
題目: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
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2024年遼
寧省高考題選蘇軾《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其嫌蘋確坡頭路,自愛
鏗然曳杖聲。”其次題:請結合全詩賞析“鏗然”一詞的妙用。上海卷選張可久《黃鐘?人月圓?
山中書事》:“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際。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舍,
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最純一題:詩眼倦天際中的“倦”
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高考之所以重視“詩眼”的考核,完全是因為它能達到一字傳神的目的,在它身上往往
隱藏著作品的思想意縝。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解讀詩詞的一七鑰匙。
3、析“風格”
詩詞的風格,指它在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中所呈現出的思想藝術特色。詳細體現在
題材的選擇,主題的表現,形象的塑造以及語言、藝術技巧的運用等方面。風格并不完全屬
于語言的范疇,為了敘述的便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患者投訴快速響應管理制度
- 安全管理如何在班組落地
- 2025工程咨詢服務合同書模板
- 網絡工程師應用技術真題100道及答案
- 環境生態工程單選題100道及答案解析
- 舒張性心力衰竭的健康宣教
- 2025年上海市房屋租賃居間合同范本
- 2025年宣城道路貨物運輸從業資格證考試
- 存款保險培訓課件
- 2025年江西貨運資格證考試題庫答案
- 電纜溝、電纜管、電纜井專項施工方案
- 2024年公務員考試中財務知識的考察試題及答案
- 《人工智能技術基礎》課件-第六章 知識圖譜
- 2025年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中考物理一模試卷(無答案)
- (三模)吉林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測試 英語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4-2030年中國驅蚊用品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DL∕T 1751-2017 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余熱鍋爐運行規程
- 呼吸內科利用品管圈PDCA循環提高患者對無創呼吸機的有效使用率
- 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
-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司馬光《與王介甫書》閱讀練習及答案
- 松木樁地基處理計算表格(自動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