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閱讀中論據證明論點示例與特練
考點:
1.傅小平《余華長篇新作〈文城〉推出》與李勤余《余華教作文引爭議,
背后的真問題是什么?》——論據支撐觀點
2.夕君《喜劇未必都要笑中帶淚》與蘇暉《喜劇美學特征的現代闡釋》
——論據支撐中心論點
3.錢鐘書《通感》、劉泰隆《荷香月色詩情畫意一一讀〈荷塘月色〉》與
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論據支撐材料二“通感”
觀點
4.孫向晨《重建“家”在現代世界的意義》與肖瑛《“家”作為方法:
中國社會理論的一種嘗求》——不能用在材料一作為論據
【考點研究】
一、常見考點
1.論據支撐觀點
2.論據支撐中心論點
3.論據支撐材料二“通感”觀點
4.不能用在材料一作為論據
【考點示例】
一、傅小平《余華長篇新作〈文城〉推出》與李勤余《余華教作文引爭
議,背后的真問題是什么?》——論據支撐觀點
【考點解讀】
1.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2.根據材料內容判斷信息正誤
3.論據支撐觀點
4.概括材料一的評論要點
5.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
材料時隔8年,那個寫《活著》的余華又活了!他的長篇新作《文城》將由新經典?北京十月
1文藝出版社出版。
《文城》繼續在人生、命運、時代等余華曾深刻挖掘的主題上求索,書寫一個人在命運浪
濤里的尋找,以及一群人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在溪鎮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個身上披
戴雪花,頭發和胡子遮住臉龐的男人,有著垂柳似的謙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來成了
萬畝蕩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謙卑和沉默依舊沒有變。他的過去和一座謎一樣的城聯系在
了一起,沒人知道他為什么要找一個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屬于這里,他的家鄉在遙遠的北
方。為了一個承諾他將自己連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見識過溫暖赤誠的心,也見
識過冰冷無情的血。最終他徒勞無獲,但許多人的牽掛和眼淚都留在了他身上。
自1990年代《活著》出版以來,從張藝謀改編司名電影,將福貴的經歷搬上災幕,到易爆
千璽手寫讀后感,“隨著福貴走在泗滿鹽的路上”,一代代讀者,不分老幼,不分城鄉,一遍
遍讀他的作品,從小說中看到現實,在感動中獲得力量。《活苕》讓每個讀過福貢故事的人都
相信,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
透過《文城》,讀者也將在那個熟悉的余華身上,窺見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華曾這
樣談寫作:“一個夢,讓一個記憶回來了,然后一切都變了。”也許正是因此,他的許多小說
都在書寫記憶,不管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
在《文城》中,余華繼續追尋一段被歷史記憶封存的時光,同時,他也突破以往的創作,
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著》之前那個更殘酷的清末討代。余華在講述這段往事時,承續了民間
敘事的風格,不動聲色地融入魔幻色彩,從不同視角講述了林祥福、紀小美以及與他們相連的
各色人物的愛恨悲歡、顛沛起伏,牽引出軍閥混戰、匪禍泛濫的時代之殮。
“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余華曾這樣說,“我的每一次寫作都讓我回到南方。我現在
敘述里的小鎮已經是一個抽象的南方小鎮了,是一個心理的暗示,也是一個想象的歸宿。”而
在《文城》中,余華不僅書寫熟悉與親切的南方小鎮,還描繪種著高粱玉米的黃河北邊。《文
城》也將見證一個我們曾熟悉的余華的回歸一一那個采用底層視角、關注普通人“活著”的壯
美故事、將歷史和時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華,他是一位忠實的敘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
聽者。
這樣的余華有著獨特的文學力量,能夠令自身經歷截然不同的讀者,與他的文字產生情感
上的相通與共鳴。正如他所說,“我們總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作家那里,讀
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學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這些。”
(摘編自傅小平《余華長篇新作《文城〉推出》,2021年02月22口《文學報》)
材料這幾天.一張著名作家余華在某培訓機構活動中演講《如何在中高考中寫好作文》的照片.
2在社交媒體上熱傳。很多人都對此表示迷惑不解,還有人把此事直接上升到了“文學已死”的
高度。
余華能不能教高考作文?以余華今時今日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當然有資格在公開場合談
論一下高考作文。
有人認為,余華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寫。此類質疑不無道理,但又有些小
題大做。首先,聽一場演講就能學會寫作文本身就是天方夜譚:其次,余華演講的主旨也不是
教學,而是鼓勵廣大考生積極面對人生的挑戰,希望他們愛上文學。
所以,完全沒必要給余華扣上一個“文學已死”的大帽子。但余華教作文引發的爭議,背
后還有值得探究的真問題。
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里,余華所代表的純文學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應試作文,評價標準并
不完全一致。我們當下的作文教學或者說語文教育,該以何種方式接納文學,很受社會關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文章辭藻華麗、引經據
典,驚艷了閱卷老師,得到滿分。但當被公布在互聯網上后,它遭到的卻是“群嘲”一一這位
小作者不會“說人話”,華麗的語言之下,只有貧乏的思想。
平心而論,小作者沒有錯,高考作文本來就是要講技巧的:網友們也沒有錯,沒有人喜歡
無病呻吟、賣弄技巧的文章。問題出在,優秀的高考作文和優秀的文學作品,未必是重合的。
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現實:一位能夠在高考作文中獲得高分的考生,可能應試技
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學,也對文學沒有多少興趣。這種情況無疑是遺憾的一一我們培養出
了很多擁有應試技巧卻未必有充足人文素養的“人才”。
余華的文學造詣再高,也未必是那個適應考試形勢的教練員。余華和高考作文我系在一起,
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會在呼吁、政府在關心、高考在改革,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
改變人們的觀念一一高考作文的分數,不該是人生的目標。
語文和文學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無,加強交流,以人為本,放眼未來。唯有
如此,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全面發展、擁有更高素養的人才。
(摘編自2021年3月13日《光明日報》李勤余《余華教作文引爭議,背后的真問題是什么?》)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問
A.《文城》突破了《活著》的民間敘事風格,融入魔幻色彩,從不同視角講述林祥福們的愛
恨悲歡、顛沛起伏以及時代之殄。
題
1B.《文城》講述林祥福、紀小美以及與他們相連的各色人物的故事,書寫歷史記憶,作品在
時間和空間上都有新的突破。
C.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辭藻華麗、引經據典,驚艷了閱卷老師,但華麗
的語言之下,只有貧乏的思想。
D.優秀高考作文和優秀的文學作品,未必是重合的。高考作文獲高分的考生,應試技巧高超,
但大多不懂文學,對文學沒有興趣。
B
答
案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
A.“突破了《活著》的民間敘事風格”錯誤,材料一原文表述:“余華在講述這段往事時,承
續了民間敘事的風格”,注意是“承續”,不是“突破”。
析
C.“華麗的語言之下,只有貧乏的思想”錯誤,原文為“但當被公布在互聯網上后,它遭到的
卻是‘群嘲’……華麗的語言之下,只有貧乏的思想”,可見,這是互聯網上“群嘲”觀點。
D.“應試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學,對文學沒有興趣”錯誤,材料二原文“可能應試技巧高
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學,也對文學沒有多少興趣”,選項改變了原意。
故選Bo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問
A.過于在意高考作文分數,導致很多學生擁有應試技巧卻沒有充足的人文素養,這反映出當
下語文教育的不足。
B.語文和文學都必須“出圈”“破界”,以人為本,放眼未來,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全面發
題
2展、擁有更高素養的人才。
C.讀過余華小說的人,都能從小說中看到現實,在感動中獲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屬于自己的
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
D.兩則材料都談到了余華的影響,材料一側重于寫余華的文學力量,材料二側重于寫余華引
起的對當下作文教學的思考,
C
答
案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解
C.“讀過余華小說的人,都能……”錯誤,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自1990年代《活著》
出版以來……從小說中看到現實,在感動中獲得力量。《活著》讓每個讀過福貴故事的人都相
析
信,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說的是《活著》,不是余華的
小說。
故選Co
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問
A.作家阿來曾跟記者說:“我可以跟你討論任何話題,但請不要是高考作文。我沒有關注。”
他認為高考作文與文學創作關系不大。
題3
B.作家梁曉聲認為很多高考學生只有情調,沒有情懷,沒有情愫,沒有真情實感。有無情懷
和情愫是一般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區別。
C.作家葉永烈點評高考作文,覺得高考作文應該對語文起到“指揮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命
題要大氣,讓語文教學走得更好。
D.北大教授孔慶東對北大培文杯大賽選手說,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規矩,同時保持文學夢,兩
種作文都寫出來,成為一代新人。
D
答
案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解
材料二的觀點是討論高考作文和文學作品之間的關系,在材料最后給出的觀點是“語文和文學
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無,加強交流,以人為本,放眼未來”,據此二者之間既是
析
獨立,又可相互促進。
A、B、C三項都割裂了兩者之間的聯系。
D.“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規矩,同時保持文學夢,兩種作文都寫出來,成為一代新人”體現了二
者之間既是獨立,又可相互促進的觀點。
故選Do
材料一是對余華推出了長篇新作《文城》的評論文章,請簡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評論要點。
問
題4
①小說主題:關注人生、命運、時代。②題材創新:把故事背景設定在前作少有著墨的清末年
答
代。③敘述特色:承續民間敘事風格,融入魔幻色彩,從不同視角講述故事。④藝術效果:忠
實敘述、耐心聆聽,令讀者產生共鳴,具有獨特的文學力量。
案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解
結合”《文城》繼續在人生、命運、時代等余華曾深刻挖掘的主題上求索,書寫一個人在命運
浪濤里的尋找,以及一-群人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可知,小說的主題:關注人生、命運、時代。
析
結合“他也突破以往的創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著》之前那個更殘酷的清末時代”可知,
小說題材創新:把故事背景設定在前作少有著墨的清末年代。
結合”余華在講述這段往事時,承續了民間敘事的風格,不動聲色地融入魔幻色彩,從不同視
角講述了林祥福、紀小美以及與他們相連的各色人物的愛恨悲歡、顛沛起伏,牽引出軍閥混戰、
匪禍泛濫的時代之歹法”可知,小說的敘述特色是:承續民間敘事風格,融入魔幻色彩,從不同
視角講述故事。
結合“那個采用底層視角、關注普通人‘活著’的壯美故事、將歷史和時代真正即入人物生活
的余華,他是一位忠實的敘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聽者”“這樣的余華有著獨特的文學力量,
能夠令自身經歷橄然不同的讀者,與他的文字產生情感上的相通與共鳴”可知,小說的藝術效
果是:忠實敘述、耐心聆聽,令讀者產生共鳴,具有獨特的文學力量。
“余華和高考作文聯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談談這
問
樣說的現由。
題5
①可以引導考生.思考人生、命運、時代等主題,書寫屬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玩弄技巧。
答
②能夠引發人們對“當下的作文教學或者說語文教育,該以何種方式接納文學”的關注,呼喚
教學改革,讓青年學生愛上文學,提高人文素養。③促進語文和文學“出圈”“版界”,互通
案
有無,加強交流,為國家培養更多全面發展、擁有更高素養的人才。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
結合材料一“《文城》繼續在人生、命運、時代等余華曾深刻挖掘的主題上求索,書寫一個人
在命運浪濤里的尋找,以及一群人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和材料二“一位能夠在高考作文中獲
析
得高分的考生,可能應試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學,也對文學沒有多少興趣。這種情況無
疑是遺憾的一一我們培養出了很多擁有應試技巧卻未必有充足人文素養的‘人才'”可知,可
以引導考生思考人生、命運、時代等主題,書寫屬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玩弄技巧。
結合材料二“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里,余華所代表的純文學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應試作文,評
價標準并不完全一致。我們當下的作文教學或者說語文教育,該以何種方式接納文學,很受社
會關注”可知,能夠引發人們對“當下的作文教學或者說語文教育,該以何種方式接納文學”
的關注,呼喚教學改革,讓青年學生愛上文學,提高人文素養。
結合材料二”語文和文學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無,加強交流,以人為本,放眼未
來。唯有如此,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全而發展、擁芍更高素養的人才”可知,能夠促進語文和
文學“出圈”“破界”,互通有無,加強交流,為國家培養更多全面發展、擁有更高素養的人
才。
二、夕君《喜劇未必都要笑中帶淚》與蘇暉《喜劇美學特征的現代闡釋》
論據支撐中心論點
【考點解讀】
1.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2.論據支撐中心論點
材料無論舞臺藝術還是影視劇,給人帶來歡樂的喜劇總是頗受歡迎,歡笑間不僅獨得了審美愉
1悅,也緩解了精神壓力。隨著創作實踐深入發展,喜劇形成了一些創作模式和評價標準,其中,
笑中帶淚被認為是高級的喜劇。于是觀眾看到,不少本來很好笑的作品,總會有一個悲情乃至
刻意煽情的尾巴。這常常令人疑惑:這是喜劇嗎?
什么是喜劇?魯迅先生說“喜劇是將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黑格爾則認為,喜
劇就在于指出一個人或一件事如何在自命不凡中暴露出自己的可笑。總體來說,在歐洲傳統觀
念中,喜劇主要是對負價值的諷刺和暴露,以此實現對正向價值的認可。相較而言,從中國古
典的喜劇創作、喜劇理論來看,以肯定審美客體的價值來寄托理想的樂觀主義精和,則占據主
流。
可見,優秀喜劇的標準應該是多元的,在笑聲中傳遞溫情、催人淚下當然沒有問題,在笑
聲中反思自我、觀照世界,也頗有價值。不同的訴求之間沒有高下之分,僅僅是偏好差異。其
實,觀眾對藝術作品的風格、類型通常比較寬容,他們在乎的是質量是否上乘、觀感是否優越,
至于笑中是否帶淚,則并不是重點。相比之下,容易自我畫地為牢的反而是創作者。畢竟,主
創處心積慮的“引導”,配合音樂渲染、舞臺技術手段輔助,讓觀眾哭出來實在是太過容易,
“喜頭悲尾”“耍貧嘴十強行拔高煽情”這類能夠快速上手、批量生產的套路,已經引起不少
人的仄倦。
更進一步來說,一部看起來笑中帶淚的喜劇取得了成功,人們可能就想當然地認為,其成
功秘訣就在于笑中帶淚,但實際上果真如此嗎?未必。一部作品真正走進觀眾的心里,靠的是
高品質創作帶來的情感與價值認同,觀眾記住一部作品,并非因為自己看的過程中流了多少眼
淚,而是作品中的人和事,與自己的情感和人生達成了有效的共情與共鳴。主創在創作的時候,
要考慮的是如何把故事講好、把情感表達好,而不是煞費苦心地琢磨怎么讓觀眾笑中帶淚。
說到底,喜劇創作不能從單一的預期效果出發設置相應的橋段,而是要從創作規律出發、
從生活出發,抓住生活中那些值得贊揚的、需要批評的點,心懷溫暖善意,用喜劇的手段將其
表現出來,只要觀眾會心一笑,帶不帶淚又有什么要緊呢?
(摘編自夕君《喜劇未必都要笑中帶淚》)
材料喜劇意識是喜劇的靈魂。喜劇意識的鮮明與否是判別藝術作品是否具有喜劇性及其審美價
2值高低的主導性因素。喜劇意識是喜劇的審美主體以鮮明的主體意識,反思人類社會及人類自
身的丑惡、缺陷和弱點,發現其反常、不協調等可笑之處,從而實現對自我與現實的超越。這
里包含三層意思:
首先,反思是主體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喜劇較之于悲劇而言,更需要主體具有強烈的反思
意識。雖然悲劇與喜劇都以給精神提供自由為目的,但喜劇比悲刷具有更加獨立了題材的審美
價值,喜劇創作主體相對于悲劇創作主體更需要一種自由的審美心境。喜劇中的反思,就意味
著對對象進行評價和剖析,既對生活的真實也對人類自身的真實予以揭示,從中發現人類社會
及人類自身普遍存在的弱點與弊病。作家將某種理想或某種尺度作為評價標準,考察人生事相,
發現其中的荒謬與反常.并將之表現出來,喜劇的欣賞者便能通過笑聲對作家的理想或評價尺
度予以肯定,人類便能愉快地獲得自我確信和精神解放。西方傳統諷刺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莫里哀、果戈理、契訶夫、馬克?吐溫等,創作了一系列成功的諷刺喜劇,對社會弊病及人性
弱點進行反思和揭露。現代喜劇則體現出人類的自嘲的特征,作家把嘲笑的矛頭指向包括自己
在內的處于荒謬境地的人類整體。從這?點而言,現代喜劇作家更需具有?種深邃的反思意識。
其次,喜劇是人類智慧的高度顯現,只有在人的思維能力達到相當高度階段時才會出現。
卓別林所謂“未開化的民族沒有喜劇”是非常精辟的。喜劇的創造者都是智者,他們善于運用
自己的智慧,巧妙而不露聲色地揭穿對象的矛盾,以使喜劇作品引人發笑,并引人深思。
再次,喜劇需要反思與智慧,而反思、智慧與自由、超越有著必然的聯系,反思的目的就
是實現對自我與現實的超越。人類通過反思可以獲得精神的自由,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喜劇作家在自己的藝術天地里,享有比悲劇作家更大的創作自由,喜劇比悲劇更能突出人的主
體地位,使人在其中得到比悲劇更直接、更愉快的芻我確信和精神解放。
喜劇意識與悲劇精神的載體不同。悲劇精神既體現在悲劇人物身上,也同樣存在于悲劇的
創作主體和欣賞主體身上。但喜劇意識則為創作主體和欣賞主體所具備,而喜劇人物不一定擁
有。喜劇的創作者以高揚的主體意識,站在一定時代與社會的高度,居高臨下地審視人類及人
類社會的丑惡、缺陷和弱點,從而使自己從對象世界中解放出來,實現對自我與現實的超越。
同時,他也將欣賞主體提升到自己的地位,一起來觀照對象世界中的矛盾失調,使之在自我肯
定中,理性認識得以加強;或者作家通過對欣賞主體判斷力和思維模式的嘲弄,使之“能夠愉
快地和自己的過去訣別”,在自我否定中,理性認職得到超越。
(摘編自蘇暉《喜劇美學特征的現代闡釋》)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問
A.中國與歐洲在傳統喜劇理解上存在明顯差異,中國以肯定審美客體的價值為主,歐洲以諷
刺和暴露審美客體的負價值為主。
題
1B.相較而言,喜劇比悲劇具有更加獨立于題材的審美價值,喜劇創作主體更加需要一種自由
的審美心境,以及強烈的反思意識。
C.材料二中卓別林“木開化的民族沒有喜劇”的論斷,從人的思維能力發展角度來看是1分
精辟的,但難免帶有種族歧視的偏見。
D.喜劇意識為創作主體和欣賞主體所具備,喜劇人物不一定擁有:這與悲劇精神存在于創作
主體、欣賞主體和悲劇人物中不同。
C
答
案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
C.“但難免帶有種族歧視的偏見”錯誤。材料二中寫“喜劇是人類智慧的高度顯現,只有在人
的思維能力達到相當高度階段時才會出現。卓別林所謂'未開化的民族沒有喜劇’是非常精辟
析
的。喜劇的創造者都是智者……”,據此看出是寫“喜劇美學特征”,并未提及種族歧視的相
關內容。
故選C。
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心論點的一項是()
問
A.話劇《陽臺》沒有一味追求“笑中帶淚”,而因其嚴密精巧、嬉笑怒罵、極具魅力且發人
深省的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市場反饋。
題2
B.舞蹈《雙截棍》搭配說唱元素與中國傳統功夫,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將民族音樂與西洋
音樂完美結合,而贏得觀眾的青睞。
C.某部笑中帶淚的喜劇成功后,追隨者競相效仿,改變情節的原有邏輯,賦予作品“讓人哭
出來的尾巴”,藝術精神可圈可點。
D.舞臺小品《你好,李煥英》展現出真摯而又充滿遺憾的母女深情,它在笑中帶淚的思路上
做到了很高的完成度,這值得點贊。
A
答
案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解
材料一中心論點即標題所示“喜劇未必都要笑中帶汨”。
A.《陽臺》沒有一味追求“笑中帶淚”,而是以內容俘獲觀眾的心,可以支掾材料一的中心論
析
點。
B.《雙截棍》《梁祝》一為舞蹈、一為樂曲,均不具備喜劇性質,不能支撐材料一的中心論
點。
C.突出喜劇主創人員強行賦予作品“讓人哭出來的尾巴”,追求“笑中帶淚”,不能支撐材
料一論點。
D.點明《你好,李煥英》是“笑中帶淚”模式的代表作,不能支撐材料一中心論點。
故選A。
【考題對接】
一、錢鐘書《通感》、劉泰隆《荷香月色詩情畫意一一讀〈荷塘月色》》
與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一一論據支撐材料二“通感”
觀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宋祁《玉樓春》有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李漁《笠翁余集》卷八《窺詞管見》第七則別
抒己見,加以嘲笑:”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
余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蘇軾少作《夜行觀星》
有一句“小星鬧若沸",紀附《蘇文忠公詩集》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這表
示他不懂蘇軾那句,以為它像司空圖所寫:“亦猶小星將墜,則芒焰驟作,且有聲曳其后。”宋人詩
文里常把“鬧”字用來形容無“聲”的景色,不必少見多怪。宋祁的詞句和蘇軾的詩句番是“通感”
或“感覺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
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
乎會有鋒芒。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里經常出現。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
字轉移到聲響上去,正像拉丁語以及現代西語常說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視覺和
聽覺在這一點上有“通財之誼”。培根的想象力比較豐富,他說:“音樂的聲調搖曳和光芒在水面蕩
漾完全相同,那不僅是比方,而口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腳跡。”這算得哲學家對通
感的巧妙解釋。
(摘編自錢鐘書《通感》)
材料二:
閱讀《荷塘月色》,我們感受到詩情畫意.朱自清先生以詩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騁
懷地觀察,而且嚴辨淄海地品味,從而細致地描繪了令人“驚異”的“無邊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寫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
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樣的描寫,離
不開作者嫻熟而有個性的藝術技巧。有鮮明的比喻,有明顯的對比,有強烈的襯托,有生動的擬人。
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驗而產生一種奇特而新
穎的手法,即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代散文創作中是不多
見的。
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
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有蟬鳴,因此他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
有兩回親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頭,因此他深深地體會到“觀察之死”,以為不
能“由常有的經驗作概括的推論”(《關于“月下蟬聲”》)。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了作者這種
縝密審察的創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
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筌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云彩,時而輕描樹
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
地展現了荷塘月色令人“驚異”之美。朱自清還認為“花和光固然有詩,花和光以外還有詩”“山
水田園固然有詩……僅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詩與感覺》)。
藝術家的任務就是要以敏銳的感覺去發現這些“詩”。從《荷塘月色》里不難發現,作者正是這樣努
力去發掘蘊含在大自然里的這些“詩”,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極力翦寫了月夜荷塘的聲、光、色、味,
從而創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
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優美的
藝術境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來實現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荷塘月色》的語
言藝術確是達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
《荷塘月色》之無限動人,還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輕紗般掩映卜?的荷塘景色,反映的
恰是作者當時微妙的心思。作者緣情寫景,以景襯情,不僅使作品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編自劉泰隆《荷香月色詩情畫意一一讀<荷妍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揚州,他的兩個孩子在揚州他的父親那里。但他與父
親的關系由于種種原因鬧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難以和父親和解,猶豫不決。這樣的心情表露在《荷
塘月色》中,就是開頭的一句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而這證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時感到的自
由,在性質上是一種倫理的“自由”,是挖脫了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里的倫理負擔,向往自
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沒有直接關系的。這樣的解釋,如果不是更加貼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
也是比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藝術的奧秘。朱自清自己曾說:“只有參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決
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生活的中和主義”“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著我生活”“還
是別提超然為好”“最終的選擇還是‘暫時逃避’”“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
林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這些表明朱自清因為考慮到老婆孩子的責任問題,而不能絕對地作政治的抉擇。
(摘編自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漁與紀的兩位大家對"鬧"字的認識,說明古人對“通感"手法運
用的妙處還未能領會。
B."通財之誼"原指交情深的朋友間錢財往來,文中指眼、耳、舌、鼻、
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
c.《荷塘月色》中描寫層次豐富,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濃淡相宜,疏
密有致,離不開作者嫻熟而有個性的藝術技巧。
D.孫紹振對《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解讀,比較深
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藝術的奧秘。
2.下列語句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通感”觀點的一項是()
A.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D.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
也辨得出。
3.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詩意,是朱自清以敏銳的感覺發現了荷塘月
色中的"詩"。
B.《荷塘月色》之無限動人,就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荷塘
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當時微妙的心思。
C.朱自清提倡文學語言要"順口〃〃順耳〃〃順眼",他的《荷塘月色》
確實做到了。
D.對《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僅從政治的角度,也
要從倫理的角度。
4.請結合材料一、材料二給"通感"下一個定義。
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第①段的行文脈絡。
一、錢鐘書《通感》、劉泰隆《荷香月色詩情畫意一一讀〈荷塘月色》》
與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答案】
1.A【解析】本題考直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說明古人對‘通感’手法運用的妙處還未能領會"以偏概全,作為
古代批評家,李漁與紀的未能領會"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所有古人
的見解。
故選Ao
2.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運用了擬人和比喻,"肩并肩"是擬人,”凝碧的波痕”是比喻。
B.運用了比喻,"峭楞楞如鬼一般"。
C.運用了〃通感"的手法,"清香"本應從人的嗅覺的角度來寫,但作
者用"渺茫的歌聲〃這種聽覺角度加以形容,準確傳達出香味的清淡、
飄渺、若有若無。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通感"觀點;
D.運用了比喻和擬人,〃像一團煙霧〃是比喻,”楊柳的豐姿”是擬人。
故選Co
3.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B."就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歸因片面,原文是"《荷塘月色》
之無限動人,還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即《荷塘月色》無限動
人的原因不止"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故選Bo
4.通感是在描寫對象時,突破一般經驗,使各種感官產生的感覺(如視
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不分界限,從
而產生的一種奇特而新穎的藝術手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
給“通感”下定義,首先確定其屬概念,它是一種“藝術手法”;
然后從文中篩選出對“通感”這一概念的解釋:結合材料一“視覺、聽
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
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概括出“使各種感官產生的感覺(如視
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不分界限”;
結合材料二第二段“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
一般經驗而產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概括出“在描寫對象時”“突
破一般經驗”“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
最后用“通感是……的藝術手法”的單句形式來表述。注意語言的邏輯
性。
5.①首先,弓I用宋祁《玉樓春》中使用"通感"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
鬧",說明李漁不解此詩句"通感"奧秘。②然后,引用蘇軾《夜行觀
星》中使用“通感"的詩句"小星鬧若沸",并說明紀啊"不懂"。③
最后,總結說明前文所引詩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樹苗損傷賠償協議書
- 提前解聘協議書模板
- 通信租賃協議書范本
- 2024年心理咨詢師考試實操性訓練方案試題及答案
- 權利回購協議書范本
- 普通建筑施工協議書
- 助學捐贈協議書范本
- 主題密室免責協議書
- 閑置土地交還協議書
- 協議書附屬條款范本
- 初中英語被動語態的教案教學設計
- Web應用漏洞挖掘與修復-全面剖析
- 2024年山西地質集團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中國肝病診療管理規范
- 2025年世界知識產權日知識競賽考試題庫200題(含答案解析)
- 2025年PC鋼棒分析報告
- 2025年上半年中國電子集團總部16個崗位公開招聘16名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2025年安陽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學生專用
-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版)讀寫教程4(思政智慧版)課件 B4 Unit 4 Man and nature Section A
- 六年級《盼》說課
- 藥企變更與偏差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