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東省惠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說明:本卷共6頁,19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645年,晉國被秦國戰敗,晉惠公被俘,晉惠公派遣大臣回國召集國人會議商議對策?!洞呵铩贰蹲髠鳌贰秶Z》等史書中記載了很多類似的事例留下了大量如“朝國人”“朝眾”“國人皆曰殺”“國人皆曰不可”“國人皆曰賢”等詞匯。據此可知,春秋時期()A.列國爭霸戰爭頻繁 B.原始民主傳統延續C.儒家思想廣泛傳播 D.等級制度逐漸瓦解【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題干材料可知,《春秋》《左傳》《國語》等史書中頻繁出現的“朝國人”“朝眾”以及“國人”對各類事務發表意見的記載,如“國人皆曰殺”“國人皆曰不可”“國人皆曰賢”等,表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國人的意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被統治者所重視,甚至在某些決策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這反映了春秋時期政治生活中,普通民眾的意見也能得到一定的體現和尊重,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延續了原始民主傳統,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國人”被重視的情況,不能體現列國爭霸戰爭頻繁,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儒家思想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國人”被重視的情況,沒有等級制度瓦解的相關敘述,排除D項。故選B項。2.據《晉書·刑法志》記載:東漢時,“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注律章句,十有余家,家數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余言?!睋丝芍?,東漢時期()A.中華法系完備 B.儒學地位動搖C.社會秩序混亂 D.禮法結合加強【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可知,東漢一批儒士為法律條文作注釋,必然會在解釋法律過程中滲透進儒家思想,從而促使儒家禮教與法律結合起來,也即禮法結合加強,D項正確;中華法系確立是在唐代,東漢時期中華法系尚不完備,排除A項;儒士引經注律體現儒學影響法律,是儒學影響力的體現,而非地位動搖,排除B項;對法律的注釋體現法律制度的完善,但完善法律制度是國家治理的需要,是歷代王朝普遍采用的治國手段,并不意味著社會秩序混亂,排除C項。故選D項。3.北魏統治前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倚賴豪強塢堡主為地方基層政權之“宗主”,督護百姓,“三五十家而制一宗主,始為一戶,略矣,于是而多隱冒(戶籍)”。這一現象可以用來說明()A.黃河流域統一的迫切性 B.國家對農民控制的強化C.基層治理變革的必要性 D.豪強地主對皇權的威脅【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于是而多隱冒(戶籍)”可知,宗主督護制下,豪強地主趁機隱瞞其控制的人口,逃避賦稅徭役,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體現基層治理變革的必要性。后北魏孝文帝時期進行了改革,實行均田制、租調制和三長制等,C項正確;北魏在統一黃河流域后的一段時間后,仍然繼續實行“宗主督護制”,排除A項;宗主督護制下由豪強地主出任宗主,督護農民納稅服役,不利于國家對農民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所述為豪強地主隱瞞控制人口,逃避賦稅、徭役,影響了地方管理,總體而言豪強地主服從北魏統治以換取對農民的控制,尚沒有到反叛中央和威脅皇權的程度,排除D項。故選C項。4.唐開元年間,規定考生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參加科舉考試,不得在其他地方報名應試。宋代則要求考生不僅要有戶籍也必須居住在本貫,有些地方甚至要求有戶籍7年以上并實際居住“即許投狀”。這些規定()A.規范了科舉選拔程序 B.保證了選官的公平性C.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 D.加速了社會的流動性【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宋朝(中國)。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規定考生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參加科舉考試,宋代要求考生不僅要有戶籍也必須居住在本貫,甚至有些地方要求有戶籍7年以上并實際居住,這些規定主要是為了防止科舉考試中的冒貫應舉和作弊行為,確保考試的公正性和選拔質量,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科舉考試的地點要求,沒有涉及科舉考試的具體運作程序,排除A項;科舉考試打破了特權壟斷,為更多社會階層提供了參與政治的機會,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加速了社會的流動性,而材料反映的是科舉考試的地點要求,排除C、D項。故選B項。5.遼朝史官耶律儼在官修史書《皇朝實錄》中,依據契丹源于東胡和鮮卑之說,取《晉書》《魏書》等書以東胡、慕容鮮卑、拓跋鮮卑為黃帝之后的觀點,認為契丹為軒轅(黃帝)后代。這一敘述()A.旨在實現政權封建化 B.創新了官修史書體例C.利于建構統治合法性 D.促進了北方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遼朝史官依據契丹源于東胡和鮮卑之說,以及東胡、慕容鮮卑、拓跋鮮卑為黃帝之后的觀點,認為契丹為軒轅(黃帝)后代,有利于彰顯契丹建立政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C項正確;遼朝史官認為契丹為軒轅(黃帝)后代,其目的是彰顯正統性,維護統治,而非實現封建化,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修史彰顯正統性,無法判定是否創新了官修史書體例,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修史彰顯正統性,沒有涉及民族融合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6.明朝在靈渠沿線設置多個衛所、旗軍、千戶所、巡檢司等機構,布防大量的兵力,加強對水道的掌控。此外還特別設置陡軍,在靈渠沿岸實行屯田,對靈渠進行管理。明朝對靈渠有六次較大規模的修浚,使區域內各部分聯系更加緊密。這些措施()A.體現改土歸流趨于式微 B.改變了重農抑商政策C.反映了因俗而治的特點 D.有利于維護邊疆安全【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靈渠位于今廣西,明代廣西地處南部邊疆,內部時常受到區域內各族人民反抗的影響,外部與周邊鄰國尤其是安南接壤,明朝通過駐軍、設置管理機構、進行修浚等方式加強靈渠管理,有利于南部邊疆的穩定,D項正確;管理靈渠和改土歸流都是明朝加強地方管理的舉措,加強靈渠管理并不意味著改土歸流趨于式微,排除A項;明代繼續推行而非改變了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管理靈渠體現的是加強軍事控制、完善交通體系,這屬于古代王朝地方管理中通常采取的措施,而非適應廣西地區特點而采取的特殊舉措,不是“因俗而治”的典型表現,排除C項。故選D項。7.有時人抨擊洋務派民用企業時指出,“中國之紡織織布局,若云官辦,則實招商股,若云商辦,則有總辦、幫辦、提調名目?!堂耠m經入股,不啻途人,即歲終分紅,亦無非仰他人鼻息,而局費之當裁與否,司事之當用與否,皆不得過問。”這揭示出,民用企業()A.經營管理方式存在弊端 B.開啟中國近代化的先河C.生產方式變革備受質疑 D.利于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干“商民雖經入股,不啻途人,即歲終分紅,亦無非仰他人鼻息,而局費之當裁與否,司事之當用與否,皆不得過問”可知,民用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缺乏自主權,受到外部勢力的控制和干預,經營管理方式存在弊端,反映了當時中國民用企業在發展初期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A項正確;“開啟中國近代化的先河”是洋務運動的積極影響,而材料反映的是洋務企業的局限性,排除B項;生產方式變革指的是機器生產,材料反映的是管理方式存在的問題,沒有涉及對生產方式變革的質疑,排除C項;材料反映民用企業的局限性,而非積極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8.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等各種苛捐雜稅。但1912年2月臨時政府又恢復了部分地區的稅捐、鹽課、鹽厘等舊稅,同時還發行國內公債,并向社會募捐和私人借款。這一變化()A.源于應對現實危機的需要B.為統一南北奠定堅實經濟基礎C.完善了臨時政府財稅體制D.反映了臨時政府政策的搖擺性【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南京臨時政府在成立后,最初取消了一些舊稅以回應社會的不滿和建立民國新政權的合法性。然而,由于財政困難,政府發現財源緊缺,因此在1912年2月又恢復了部分舊稅,并向海外華僑和國內民眾發行公債,這種改變政策主要是為了緩解財政上的壓力,A項正確;當時臨時政府收入不足、財政緊張,“經濟基礎”并不夠“堅實”,無力通過經濟手段統一南北,排除B項;當時臨時政府剛剛成立,財稅體制尚不完善,沿用舊有稅制就是表現之一,排除C項;免除苛捐雜稅是為了爭取民心、推動革命,恢復舊稅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都有其原因和合理性,不可簡單理解為政策搖擺,排除D項。故選A項。9.1948年8月,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華北人民政府。其后,東北人民政府、中原人民政府、華東軍政委員會和西北軍政委員會等大行政區人民政權相繼建立。這反映出()A.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B.解放戰爭勝利推進C.民主革命任務已經完成 D.土地革命順利開展【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解放戰爭期間,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新的大行政區的建立,反映解放戰爭勝利推進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B項正確;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國民主革命任務徹底完成的重要標志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排除C項;材料提及設立華東軍政委員會和西北軍政委員會,華東、西北地區實行土地改革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而非解放戰爭期間,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圖為新中國某一時期宣傳畫《我們生產得越好,社會主義的實現就越早》。該畫反映了()A.一五計劃提前完成 B.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C.大躍進的“浮夸風” D.民眾的建設熱情高漲【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1954年發行的《我們生產的越好,社會主義的實現就越早》宣傳畫,畫中是上海電線廠的一名工人,正推著一大卷電線,木頭卷輪外部還貼有“超額完成計劃200%”的標語,體現的是群眾建設國家的熱情高漲,工業化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D項正確;1957年,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材料內容著力強調當時民眾的建設熱情,排除B項;大躍進運動開始于1958年,并且大躍進?是指1958年至1960年間在中國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一場以實現工農業生產高指標為主要特征的社會生產運動,排除C項。故選D項。11.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發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號召。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調整()A.標志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B.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C.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D.表明法制建設任務勝利完成【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20世紀90年代,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制:側重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關注的是法律規則本身。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是治國理政的方式與方略。將“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標志著從以法律為工具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法律為最高權威的治理模式,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B項正確;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時間不符,排除A項;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是國企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而非法治建設的措施,排除C項;我國的法制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法制建設任務勝利完成”說法不恰當,排除D項。故選B項。12.在斯巴達,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主要是選舉監察官和補選長老。監察官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所有人都有入選的機會”。據此可知,斯巴達()A.致力于維護民主政治 B.貴族的政治權力被剝奪C.制度中蘊含民主因素 D.公民個人自由得到保障【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希臘。根據材料“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出”和所學可知,在斯巴達的軍事寡頭政體下,仍然體現了公民主權,說明的是制度中蘊含民主因素,C項正確;軍事寡頭政體并非是民主政治,排除A項;古希臘斯巴達的政權屬于貴族政權,貴族政治權力被剝奪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在軍事寡頭政體下,公民的個人自由并未得到保障,排除D項。故選C項。13.1609年,格勞秀斯撰寫《論自由海洋》,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襲擊、擄掠葡萄牙商船進行合法性辯護,并宣稱“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不能在海洋自身上建立任何私有權,貿易自由是基于國家的原始權利,它有著自然和永久的原因?!边@一理論()A.有利于打破西葡的海洋霸權B.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誕生C.適應了工業資產階級的需求D.有效解決了荷萄商業糾紛【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17世紀的世界。格勞秀斯撰寫《論自由海洋》,主張公海自由,反對少數國家對海上航線和貿易的壟斷,有利于打破西葡的海洋霸權,A項正確;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誕生,排除B項;工業資產階級是指依靠工業發展積累資本的資產階級,產生于18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時間不符,排除C項;17世紀荷蘭與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和與亞洲的海上貿易的主導權激烈斗爭,格勞秀斯在《論自由海洋》中的主張明顯偏向母國荷蘭,不能得到葡萄牙的認可,并未能有效解決荷萄商業糾紛,排除D項。故選A項。14.下表為1820年至1870年英國占世界工業的比重(單位:%)。據此可推知,1820年至1870年()年份占世界工業比重182050184045185039186036187032A.英國工業生產呈現下降趨勢B.工業化浪潮已得到拓展C.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D.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20年至1870年的世界。據材料,1820年至1870年英國占世界工業的比重有所下降,這與英國以外的其他工業國家的興起有關。結合所學,第一次工業革命于18世紀60年代始于英國,到19世紀中期英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因此1820年英國占世界工業的50%。但同一時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伴隨一批新的工業強國的興起,1820年以后英國占世界工業的比重有所下降,B項正確;材料反映比重下降,而非工業生產總額的下降,這一時期英國工業總體繼續保持發展,而非呈現下降趨勢,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英國占世界工業的比重,看不出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情況,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D項。故選B項。15.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糾集它的殖民地、自治領和其他一些國家組成了“英鎊集團”;美國拉攏南北美等20多個國家組成了“美元集團”;法國也聯合荷蘭、意大利、比利時等維持金本位的國家組成了“金本位集團”。這些集團的建立()A.推動了經濟的區域集團化B.踐行了凱恩斯主義的理念C.穩定了國際貨幣金融秩序D.加劇了世界經濟形勢惡化【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在20世紀30年代初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英鎊集團”、“美元集團”和“金本位集團”的競爭,加劇了世界金融領域的緊張、動蕩,導致世界經濟形勢更加嚴峻,D項正確;英國糾集它的殖民地、自治領和其他一些國家組成了“英鎊集團”,而英國的殖民地、自治領并非屬于同一區域,不能體現經濟的區域集團化,排除A項;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思想是政府干預經濟,三大金融集團的競爭并非踐行凱恩斯主義,排除B項;三大金融集團的競爭,加劇了世界金融領域的緊張、動蕩,排除C項。故選D項。16.1964年,戴高樂出訪拉美十國發表演說五十多篇,強調維護民族獨立,并號召拉美國家“向法國看,向歐洲看”。他還呼吁美國“在適當的和確定的限期內從印度支那撤走,讓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決定自己的命運”。戴高樂此舉旨在()A.放棄殖民主義政策 B.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C.提升法國國家地位 D.抨擊美國的霸權政策【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4年法國和世界。戴高樂擔任法國總統期間,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旨在謀求法國在國際政治中的獨立自主和世界大國地位。戴高樂出訪拉美國家,發表演說抨擊美國霸權主義,號召拉美國家“向法國看”,目的是提升法國在拉美國家中的影響力,提升法國國家地位,C項正確;戴高樂擔任法國總統期間,不愿意輕易放棄在非洲的殖民地。戴高樂在拉美國家演說中強調維護民族獨立,目的是為了博得拉美國家的好感,并非真的愿意放棄殖民主義政策,排除A項;戴高樂訪問拉美主要是為了發展與拉美國家的關系,與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無關,排除B項;抨擊美國的霸權政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東晉初,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許多僑民郡縣,僑民不入正常編戶的黃籍,改用白紙登記,稱為白籍。白籍無固定租稅負擔,有的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東晉、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頒布命令,實行“土斷”制度,即以僑戶現居地為準登記入籍,征收賦役,且黃白兩籍由財計部門掌管,不僅負責登記,還要定期檢查、考核?!幾圆艽鬄榈取吨袊笸ㄊ贰凡牧隙扑螘r期客戶(沒有田產失去了獨立戶籍)人數進一步增多,客戶得不到法律的保護,也不在國家的賦稅征收之列,宋代將客戶與主戶均列為國家的編戶齊民,給予獨立的戶籍。除主戶客戶之分外,宋代還出現了專門從事某項生產經營的專業戶,如茶戶、鹽戶等。宋代實行城鄉分治,單獨設立城鎮戶口的“坊郭戶”,依據財產來區分,包括官吏、大商人、地主、大手工業者在內共十個等級。此外,兩宋實行保甲制編戶,“十家為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以“民”代“兵”,強化對鄉里社會的控制?!幾砸π闾m《戶籍、身份與社會變遷——中國戶籍法律史研究》材料三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分為軍、民、商、灶四類。全國戶籍三年一編審,后改為五年。隨著丁銀被攤入田畝征收,編審人丁的戶籍立法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乾隆三十七年,清王朝下令正式廢除人丁編審制度。人丁編審制度廢除以后,清王朝通過不斷發展保甲制度,建立起完善的戶口統計制度。——摘編自卞利《清代戶籍法的調整與農村基層社會的穩定》(1)根據材料一、概括東晉南朝實行“土斷”制度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分析宋代戶籍制度的特點及原因。(3)根據材料三、簡要分析清朝戶籍制度調整的影響?!敬鸢浮浚?)背景:國家戰亂,北民大量南遷;僑民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豪門士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治。(2)特點:依據財產、職業、地域進行戶籍劃分;戶籍種類繁多;借助戶籍制度進行賦役征發,加強基層治理。原因:土地兼并發展;工商業繁榮、城市興起;政府放松對土地買賣、遷移住所、更換職業的限制。(3)影響:適應了賦稅制度改革;減輕了基層負擔;放松了人口控制,有利于人口流動以及工商業和商品經濟發展;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維護了農村基層社會的穩定?!窘馕觥俊拘?】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東晉南朝時期中國。背景:據材料“東晉初,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并結合所學可知,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故可得出國家戰亂,北民大量南遷;據材料“僑民……稱為白籍。白籍無固定租稅負擔”并結合所學可知,僑人戶籍為白籍,不負擔國家調役。他們居住分散,與當地土著百姓雜處,容易引發僑民和土著居民矛盾,故可得出僑民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據材料“僑民……有的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并結合所學得出,一些僑民依附豪強,影響了政府的賦役來源和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故可得出豪門士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治?!拘?】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宋代中國。特點:據材料“依據財產來區分,包括官吏、大商人、地主、大手工業者在內共十個等級”得出依據財產進行戶籍劃分;據材料“出現了專門從事某項生產經營的專業戶”得出依據職業進行戶籍劃分;據材料“實行城鄉分治,單獨設立城鎮戶口的‘坊郭戶’”得出依據城鄉等地域進行戶籍劃分;據材料“客戶與主戶”“茶戶、鹽戶”“坊郭戶”得出戶籍種類繁多;據材料“客戶……不在國家的賦稅征收之列”“兩宋實行保甲制編戶……強化對鄉里社會的控制”得出借助戶籍制度進行賦役征發,加強基層治理。原因:據材料“客戶(沒有田產失去了獨立戶籍)人數進一步增多”可知,宋代出現大批失去田產的客戶,分析原因可得出土地兼并發展,一批農民喪失土地,成為客戶,故可得出土地兼并發展;據材料“宋代實行城鄉分治,單獨設立城鎮戶口的‘坊郭戶’”可知宋代出現城鎮戶口的“坊郭戶”,分析背景可得出宋代城市的興盛引人注目,大批人口生活在城市中,成為坊郭戶,故可得出城市興盛;據材料“出現了專門從事某項生產經營的專業戶,如茶戶、鹽戶等”可知,宋代出現了按行業劃分戶籍的制度,茶戶、鹽戶等的出現與工商業繁榮、相關從業人員眾多有關,故可得出工商業繁榮;結合所學,宋代政府放松對土地買賣、遷移住所、更換職業的限制,促進了人口流動和階層流動,個人的財產情況、職業、住所時常發生變化,進而形成按照財產和職業標準劃分戶籍的制度,以及多樣的戶籍種類,故可得出政府放松對土地買賣、遷移住所、更換職業的限制。【小問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清朝中國。影響:據材料“隨著丁銀被攤入田畝征收,編審人丁的戶籍立法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乾隆三十七年,清王朝下令正式廢除人丁編審制度”得出廢除人丁編審制度適應了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改革,減輕了基層負擔;結合所學,攤丁入畝的實行和廢除人丁編審制度放松了人口控制,有利于人口流動以及工商業和商品經濟發展;據材料“清王朝通過不斷發展保甲制度,建立起完善的戶口統計制度”并結合所學得出,清朝完善和強化保甲制,保甲制兼有戶籍管理,以及基層民眾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功能,維護了農村基層社會的穩定。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西歐中世紀時期,由于教皇與教會掌權,基督教凌駕于世俗國家之上,提倡神權至上,國家沒有明確的主權,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淡薄,國與國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140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舉辦的辯論會中,“民族主義”一詞出現,強調民族共同體成員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一種心理認同和價值歸屬,反映出每個人對民族國家的忠誠與奉獻精神。——摘編自趙嘉《民族、民族主義及其歷史發展》材料二從法國當時的歷史來看,民族主義是在對抗宗教神權和封建專制王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型共同體的情感意識。在大革命之前,法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資產階級思想啟蒙,平等、自由、人權等觀念已深入人心,為大革命時期所建立的新的共同體堅持,并體現在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法國民族主義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的民族主義顯示出了極強的政治影響力,隨著法國大革命逐漸蔓延?!幾源扌l峰《“民族主義”內涵之我見——以法國民族主義的產生和特點為例》材料三20世紀前半期亞非拉地區出現的民族主義思潮地區名稱主張印度尼赫魯主義民族自由是最首要、最基本的要求;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與各種反帝力量聯合和合作;使民主制度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印度尼西亞蘇加諾主義民族主義、宗教和共產主義共同合作;國際主義或人道主義;協商制或民主制;社會繁榮;社會民族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西亞、北非阿拉伯復興社會主義實現阿拉伯民族的統一和自由;反對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建立一種在私有制的基礎上、以伊斯蘭教為靈魂的社會主義非洲泛非主義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擺脫外來帝國主義的控制、取得政治和經濟自由;非洲統一、呼吁全非洲的團結拉美民眾主義民族獨立和拉美團結;發展民族經濟,實行土地改革和工業國有化——據薛源官《近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史分期問題初探》整理(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晚期西歐民族主義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法國大革命時期民族主義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20世紀前半期亞非拉地區民族主義思潮出現的背景和共同主張。【答案】(1)原因:宗教改革打擊了教會勢力;地方割據的消除和國家走向統一;王權和中央集權的加強;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發展;民族認同的強化和民族意識覺醒。(2)影響:推動法國大革命發展和法國民族國家形成;民族主義思想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促進一些歐洲國家的革命和統一進程。(3)背景:西方殖民國家的侵略;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壯大;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傳播;民族意識的覺醒;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以及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亞非拉民族運動提供了新的道路;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殖民列強,沖擊了殖民體系。共同主張: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加強團結;建立民主政治;發展民族經濟;借鑒社會主義?!窘馕觥啃?】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中世紀晚期西歐。原因:據材料“在西歐中世紀時期,由于教皇與教會掌權,基督教凌駕于世俗國家之上,提倡神權至上,國家沒有明確的主權,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淡薄,國與國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可知,中世紀的歐洲,民族國家尚未形成,與教會擁有龐大勢力,以及王權不夠強大有關,反向分析可得出中世紀晚期西歐民族主義出現的原因包括教會勢力的相對衰落和王權加強,具體分析原因可得出宗教改革打擊了教會勢力;地方割據的消除和國家走向統一,王權和中央集權加強;從文化方面分析原因,可得出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發展;從心理和情感方面分析原因,可得出民族認同的強化和民族意識覺醒?!拘?】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18-19世紀歐洲。影響:據材料“平等、自由、人權等觀念……為大革命時期所建立的新的共同體堅持……成為法國民族主義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知,啟蒙思想成為法國民族主義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法國大革命的發展和法國民族國家形成;據材料“法國的民族主義……隨著法國大革命逐漸蔓延”并結合所學得出,民族主義思想伴隨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促進一些歐洲國家的革命和統一進程,比如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等。小問3】本題是背景題、對比題。時空是20世紀前半期亞非拉地區。背景:民族主義思潮出現的背景可參考民族民主運動興起的背景進行作答。國際背景方面,主要是西方殖民國家的侵略。國內背景方面,包括經濟和階級方面,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壯大;思想上,據材料“自由”“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擺脫外來帝國主義的控制”可得出20世紀前半期亞非拉地區出現的民族主義思潮包含民主自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分析其淵源可得出,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傳播,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以及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亞非拉民族運動提供了新的道路;從心理和情感方面分析,可得出民族意識的覺醒;從有利時機方面分析,可得出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殖民列強,沖擊了殖民體系。共同主張:據材料“民族自由是最首要、最基本的要求”“實現阿拉伯民族的統一和自由;反對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擺脫外來帝國主義的控制”“民族獨立”得出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據材料“與各種反帝力量聯合和合作”“呼吁全非洲的團結”得出主張加強團結;據材料“民主制度”“協商制或民主制”得出建立民主政治;據材料“發展民族經濟”“社會繁榮”得出發展民族經濟;據材料“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和共產主義共同合作”得出借鑒社會主義。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間中國國際秩序觀1949年—1977年批判和挑戰國際秩序階段:提出戰爭與革命是時代主題的判斷;國家身份定位凸顯國家生存利益;從批判和挑戰聯合國到有限參與聯合國事務;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理念1978年—2000年主動參與國際秩序階段:提出并堅持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戰略判斷;以本國發展利益為中心定位國家身份;正面評價并積極參與國際秩序;提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主張及理念2001年—2012年全面融入國際秩序階段:不斷深化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認識;兼顧本國利益與大國責任定位國家身份;全面融入和深度參與國際秩序;提出構建和諧世界理念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國際秩序觀:提出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大戰略判斷;突出大國身份定位,提出維護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主張;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等富有創建性、前瞻性的國際秩序方案和理念?!幾詮埳贃|《新時代中國的國際秩序觀及實踐問題研究》依據材料,圍繞“中國國際秩序觀”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現代史知識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答案】論題:現代中國國際秩序觀的演變與實踐。論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國際秩序觀經歷了顯著的演變,這一過程與中國現代史的發展緊密相連。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外交的基石,也為當時的國際秩序注入了新的理念。在這一時期,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如參加亞非會議(萬隆會議),與眾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展現了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積極姿態。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國際秩序觀也隨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更加重視經濟合作與互利共贏,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多邊貿易體系,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同時,中國也倡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這一時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成為國際秩序中的重要力量。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國際秩序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強調各國應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理念超越了傳統的國際秩序觀,強調國家間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倡導通過對話、協商、合作等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問題。綜上所述,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獨立自主到改革開放后的經濟融入再到新時代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的國際秩序觀不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和擔當,也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現代(中國)。首先,依據表格中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國際秩序觀,結合題目要求:圍繞“中國國際秩序觀”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現代史知識予以闡釋。可提出觀點:現代中國國際秩序觀的演變與實踐。論述:分別從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后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時代三個階段論述中國國際秩序觀的演變與實踐,具體論述要結合不同時期時代背景、內容和影響進行論述,如: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外交的基石,也為當時的國際秩序注入了新的理念。在這一時期,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如參加亞非會議(萬隆會議),與眾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展現了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積極姿態。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國際秩序觀也隨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更加重視經濟合作與互利共贏,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多邊貿易體系,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同時,中國也倡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這一時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成為國際秩序中的重要力量。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國際秩序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強調各國應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理念超越了傳統的國際秩序觀,強調國家間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倡導通過對話、協商、合作等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問題。最后總結提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獨立自主到改革開放后的經濟融入再到新時代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的國際秩序觀不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和擔當,也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廣東省惠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說明:本卷共6頁,19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645年,晉國被秦國戰敗,晉惠公被俘,晉惠公派遣大臣回國召集國人會議商議對策。《春秋》《左傳》《國語》等史書中記載了很多類似的事例留下了大量如“朝國人”“朝眾”“國人皆曰殺”“國人皆曰不可”“國人皆曰賢”等詞匯。據此可知,春秋時期()A.列國爭霸戰爭頻繁 B.原始民主傳統延續C.儒家思想廣泛傳播 D.等級制度逐漸瓦解【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題干材料可知,《春秋》《左傳》《國語》等史書中頻繁出現的“朝國人”“朝眾”以及“國人”對各類事務發表意見的記載,如“國人皆曰殺”“國人皆曰不可”“國人皆曰賢”等,表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國人的意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被統治者所重視,甚至在某些決策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這反映了春秋時期政治生活中,普通民眾的意見也能得到一定的體現和尊重,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延續了原始民主傳統,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國人”被重視的情況,不能體現列國爭霸戰爭頻繁,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儒家思想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國人”被重視的情況,沒有等級制度瓦解的相關敘述,排除D項。故選B項。2.據《晉書·刑法志》記載:東漢時,“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注律章句,十有余家,家數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余言?!睋丝芍瑬|漢時期()A.中華法系完備 B.儒學地位動搖C.社會秩序混亂 D.禮法結合加強【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可知,東漢一批儒士為法律條文作注釋,必然會在解釋法律過程中滲透進儒家思想,從而促使儒家禮教與法律結合起來,也即禮法結合加強,D項正確;中華法系確立是在唐代,東漢時期中華法系尚不完備,排除A項;儒士引經注律體現儒學影響法律,是儒學影響力的體現,而非地位動搖,排除B項;對法律的注釋體現法律制度的完善,但完善法律制度是國家治理的需要,是歷代王朝普遍采用的治國手段,并不意味著社會秩序混亂,排除C項。故選D項。3.北魏統治前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倚賴豪強塢堡主為地方基層政權之“宗主”,督護百姓,“三五十家而制一宗主,始為一戶,略矣,于是而多隱冒(戶籍)”。這一現象可以用來說明()A.黃河流域統一的迫切性 B.國家對農民控制的強化C.基層治理變革的必要性 D.豪強地主對皇權的威脅【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于是而多隱冒(戶籍)”可知,宗主督護制下,豪強地主趁機隱瞞其控制的人口,逃避賦稅徭役,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體現基層治理變革的必要性。后北魏孝文帝時期進行了改革,實行均田制、租調制和三長制等,C項正確;北魏在統一黃河流域后的一段時間后,仍然繼續實行“宗主督護制”,排除A項;宗主督護制下由豪強地主出任宗主,督護農民納稅服役,不利于國家對農民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所述為豪強地主隱瞞控制人口,逃避賦稅、徭役,影響了地方管理,總體而言豪強地主服從北魏統治以換取對農民的控制,尚沒有到反叛中央和威脅皇權的程度,排除D項。故選C項。4.唐開元年間,規定考生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參加科舉考試,不得在其他地方報名應試。宋代則要求考生不僅要有戶籍也必須居住在本貫,有些地方甚至要求有戶籍7年以上并實際居住“即許投狀”。這些規定()A.規范了科舉選拔程序 B.保證了選官的公平性C.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 D.加速了社會的流動性【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宋朝(中國)。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規定考生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參加科舉考試,宋代要求考生不僅要有戶籍也必須居住在本貫,甚至有些地方要求有戶籍7年以上并實際居住,這些規定主要是為了防止科舉考試中的冒貫應舉和作弊行為,確??荚嚨墓院瓦x拔質量,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科舉考試的地點要求,沒有涉及科舉考試的具體運作程序,排除A項;科舉考試打破了特權壟斷,為更多社會階層提供了參與政治的機會,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加速了社會的流動性,而材料反映的是科舉考試的地點要求,排除C、D項。故選B項。5.遼朝史官耶律儼在官修史書《皇朝實錄》中,依據契丹源于東胡和鮮卑之說,取《晉書》《魏書》等書以東胡、慕容鮮卑、拓跋鮮卑為黃帝之后的觀點,認為契丹為軒轅(黃帝)后代。這一敘述()A.旨在實現政權封建化 B.創新了官修史書體例C.利于建構統治合法性 D.促進了北方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遼朝史官依據契丹源于東胡和鮮卑之說,以及東胡、慕容鮮卑、拓跋鮮卑為黃帝之后的觀點,認為契丹為軒轅(黃帝)后代,有利于彰顯契丹建立政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C項正確;遼朝史官認為契丹為軒轅(黃帝)后代,其目的是彰顯正統性,維護統治,而非實現封建化,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修史彰顯正統性,無法判定是否創新了官修史書體例,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修史彰顯正統性,沒有涉及民族融合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6.明朝在靈渠沿線設置多個衛所、旗軍、千戶所、巡檢司等機構,布防大量的兵力,加強對水道的掌控。此外還特別設置陡軍,在靈渠沿岸實行屯田,對靈渠進行管理。明朝對靈渠有六次較大規模的修浚,使區域內各部分聯系更加緊密。這些措施()A.體現改土歸流趨于式微 B.改變了重農抑商政策C.反映了因俗而治的特點 D.有利于維護邊疆安全【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靈渠位于今廣西,明代廣西地處南部邊疆,內部時常受到區域內各族人民反抗的影響,外部與周邊鄰國尤其是安南接壤,明朝通過駐軍、設置管理機構、進行修浚等方式加強靈渠管理,有利于南部邊疆的穩定,D項正確;管理靈渠和改土歸流都是明朝加強地方管理的舉措,加強靈渠管理并不意味著改土歸流趨于式微,排除A項;明代繼續推行而非改變了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管理靈渠體現的是加強軍事控制、完善交通體系,這屬于古代王朝地方管理中通常采取的措施,而非適應廣西地區特點而采取的特殊舉措,不是“因俗而治”的典型表現,排除C項。故選D項。7.有時人抨擊洋務派民用企業時指出,“中國之紡織織布局,若云官辦,則實招商股,若云商辦,則有總辦、幫辦、提調名目?!堂耠m經入股,不啻途人,即歲終分紅,亦無非仰他人鼻息,而局費之當裁與否,司事之當用與否,皆不得過問。”這揭示出,民用企業()A.經營管理方式存在弊端 B.開啟中國近代化的先河C.生產方式變革備受質疑 D.利于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干“商民雖經入股,不啻途人,即歲終分紅,亦無非仰他人鼻息,而局費之當裁與否,司事之當用與否,皆不得過問”可知,民用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缺乏自主權,受到外部勢力的控制和干預,經營管理方式存在弊端,反映了當時中國民用企業在發展初期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A項正確;“開啟中國近代化的先河”是洋務運動的積極影響,而材料反映的是洋務企業的局限性,排除B項;生產方式變革指的是機器生產,材料反映的是管理方式存在的問題,沒有涉及對生產方式變革的質疑,排除C項;材料反映民用企業的局限性,而非積極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8.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等各種苛捐雜稅。但1912年2月臨時政府又恢復了部分地區的稅捐、鹽課、鹽厘等舊稅,同時還發行國內公債,并向社會募捐和私人借款。這一變化()A.源于應對現實危機的需要B.為統一南北奠定堅實經濟基礎C.完善了臨時政府財稅體制D.反映了臨時政府政策的搖擺性【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南京臨時政府在成立后,最初取消了一些舊稅以回應社會的不滿和建立民國新政權的合法性。然而,由于財政困難,政府發現財源緊缺,因此在1912年2月又恢復了部分舊稅,并向海外華僑和國內民眾發行公債,這種改變政策主要是為了緩解財政上的壓力,A項正確;當時臨時政府收入不足、財政緊張,“經濟基礎”并不夠“堅實”,無力通過經濟手段統一南北,排除B項;當時臨時政府剛剛成立,財稅體制尚不完善,沿用舊有稅制就是表現之一,排除C項;免除苛捐雜稅是為了爭取民心、推動革命,恢復舊稅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都有其原因和合理性,不可簡單理解為政策搖擺,排除D項。故選A項。9.1948年8月,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華北人民政府。其后,東北人民政府、中原人民政府、華東軍政委員會和西北軍政委員會等大行政區人民政權相繼建立。這反映出()A.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B.解放戰爭勝利推進C.民主革命任務已經完成 D.土地革命順利開展【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解放戰爭期間,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新的大行政區的建立,反映解放戰爭勝利推進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B項正確;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國民主革命任務徹底完成的重要標志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排除C項;材料提及設立華東軍政委員會和西北軍政委員會,華東、西北地區實行土地改革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而非解放戰爭期間,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圖為新中國某一時期宣傳畫《我們生產得越好,社會主義的實現就越早》。該畫反映了()A.一五計劃提前完成 B.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C.大躍進的“浮夸風” D.民眾的建設熱情高漲【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1954年發行的《我們生產的越好,社會主義的實現就越早》宣傳畫,畫中是上海電線廠的一名工人,正推著一大卷電線,木頭卷輪外部還貼有“超額完成計劃200%”的標語,體現的是群眾建設國家的熱情高漲,工業化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D項正確;1957年,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材料內容著力強調當時民眾的建設熱情,排除B項;大躍進運動開始于1958年,并且大躍進?是指1958年至1960年間在中國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一場以實現工農業生產高指標為主要特征的社會生產運動,排除C項。故選D項。11.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發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號召。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調整()A.標志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B.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C.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D.表明法制建設任務勝利完成【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20世紀90年代,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制:側重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關注的是法律規則本身。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是治國理政的方式與方略。將“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標志著從以法律為工具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法律為最高權威的治理模式,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B項正確;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時間不符,排除A項;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是國企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而非法治建設的措施,排除C項;我國的法制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法制建設任務勝利完成”說法不恰當,排除D項。故選B項。12.在斯巴達,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主要是選舉監察官和補選長老。監察官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所有人都有入選的機會”。據此可知,斯巴達()A.致力于維護民主政治 B.貴族的政治權力被剝奪C.制度中蘊含民主因素 D.公民個人自由得到保障【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希臘。根據材料“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出”和所學可知,在斯巴達的軍事寡頭政體下,仍然體現了公民主權,說明的是制度中蘊含民主因素,C項正確;軍事寡頭政體并非是民主政治,排除A項;古希臘斯巴達的政權屬于貴族政權,貴族政治權力被剝奪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在軍事寡頭政體下,公民的個人自由并未得到保障,排除D項。故選C項。13.1609年,格勞秀斯撰寫《論自由海洋》,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襲擊、擄掠葡萄牙商船進行合法性辯護,并宣稱“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不能在海洋自身上建立任何私有權,貿易自由是基于國家的原始權利,它有著自然和永久的原因?!边@一理論()A.有利于打破西葡的海洋霸權B.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誕生C.適應了工業資產階級的需求D.有效解決了荷萄商業糾紛【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17世紀的世界。格勞秀斯撰寫《論自由海洋》,主張公海自由,反對少數國家對海上航線和貿易的壟斷,有利于打破西葡的海洋霸權,A項正確;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誕生,排除B項;工業資產階級是指依靠工業發展積累資本的資產階級,產生于18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時間不符,排除C項;17世紀荷蘭與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和與亞洲的海上貿易的主導權激烈斗爭,格勞秀斯在《論自由海洋》中的主張明顯偏向母國荷蘭,不能得到葡萄牙的認可,并未能有效解決荷萄商業糾紛,排除D項。故選A項。14.下表為1820年至1870年英國占世界工業的比重(單位:%)。據此可推知,1820年至1870年()年份占世界工業比重182050184045185039186036187032A.英國工業生產呈現下降趨勢B.工業化浪潮已得到拓展C.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D.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20年至1870年的世界。據材料,1820年至1870年英國占世界工業的比重有所下降,這與英國以外的其他工業國家的興起有關。結合所學,第一次工業革命于18世紀60年代始于英國,到19世紀中期英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因此1820年英國占世界工業的50%。但同一時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伴隨一批新的工業強國的興起,1820年以后英國占世界工業的比重有所下降,B項正確;材料反映比重下降,而非工業生產總額的下降,這一時期英國工業總體繼續保持發展,而非呈現下降趨勢,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英國占世界工業的比重,看不出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情況,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D項。故選B項。15.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糾集它的殖民地、自治領和其他一些國家組成了“英鎊集團”;美國拉攏南北美等20多個國家組成了“美元集團”;法國也聯合荷蘭、意大利、比利時等維持金本位的國家組成了“金本位集團”。這些集團的建立()A.推動了經濟的區域集團化B.踐行了凱恩斯主義的理念C.穩定了國際貨幣金融秩序D.加劇了世界經濟形勢惡化【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在20世紀30年代初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英鎊集團”、“美元集團”和“金本位集團”的競爭,加劇了世界金融領域的緊張、動蕩,導致世界經濟形勢更加嚴峻,D項正確;英國糾集它的殖民地、自治領和其他一些國家組成了“英鎊集團”,而英國的殖民地、自治領并非屬于同一區域,不能體現經濟的區域集團化,排除A項;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思想是政府干預經濟,三大金融集團的競爭并非踐行凱恩斯主義,排除B項;三大金融集團的競爭,加劇了世界金融領域的緊張、動蕩,排除C項。故選D項。16.1964年,戴高樂出訪拉美十國發表演說五十多篇,強調維護民族獨立,并號召拉美國家“向法國看,向歐洲看”。他還呼吁美國“在適當的和確定的限期內從印度支那撤走,讓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決定自己的命運”。戴高樂此舉旨在()A.放棄殖民主義政策 B.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C.提升法國國家地位 D.抨擊美國的霸權政策【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4年法國和世界。戴高樂擔任法國總統期間,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旨在謀求法國在國際政治中的獨立自主和世界大國地位。戴高樂出訪拉美國家,發表演說抨擊美國霸權主義,號召拉美國家“向法國看”,目的是提升法國在拉美國家中的影響力,提升法國國家地位,C項正確;戴高樂擔任法國總統期間,不愿意輕易放棄在非洲的殖民地。戴高樂在拉美國家演說中強調維護民族獨立,目的是為了博得拉美國家的好感,并非真的愿意放棄殖民主義政策,排除A項;戴高樂訪問拉美主要是為了發展與拉美國家的關系,與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無關,排除B項;抨擊美國的霸權政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東晉初,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許多僑民郡縣,僑民不入正常編戶的黃籍,改用白紙登記,稱為白籍。白籍無固定租稅負擔,有的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東晉、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頒布命令,實行“土斷”制度,即以僑戶現居地為準登記入籍,征收賦役,且黃白兩籍由財計部門掌管,不僅負責登記,還要定期檢查、考核?!幾圆艽鬄榈取吨袊笸ㄊ贰凡牧隙扑螘r期客戶(沒有田產失去了獨立戶籍)人數進一步增多,客戶得不到法律的保護,也不在國家的賦稅征收之列,宋代將客戶與主戶均列為國家的編戶齊民,給予獨立的戶籍。除主戶客戶之分外,宋代還出現了專門從事某項生產經營的專業戶,如茶戶、鹽戶等。宋代實行城鄉分治,單獨設立城鎮戶口的“坊郭戶”,依據財產來區分,包括官吏、大商人、地主、大手工業者在內共十個等級。此外,兩宋實行保甲制編戶,“十家為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以“民”代“兵”,強化對鄉里社會的控制?!幾砸π闾m《戶籍、身份與社會變遷——中國戶籍法律史研究》材料三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分為軍、民、商、灶四類。全國戶籍三年一編審,后改為五年。隨著丁銀被攤入田畝征收,編審人丁的戶籍立法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乾隆三十七年,清王朝下令正式廢除人丁編審制度。人丁編審制度廢除以后,清王朝通過不斷發展保甲制度,建立起完善的戶口統計制度?!幾员謇肚宕鷳艏ǖ恼{整與農村基層社會的穩定》(1)根據材料一、概括東晉南朝實行“土斷”制度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分析宋代戶籍制度的特點及原因。(3)根據材料三、簡要分析清朝戶籍制度調整的影響?!敬鸢浮浚?)背景:國家戰亂,北民大量南遷;僑民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豪門士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治。(2)特點:依據財產、職業、地域進行戶籍劃分;戶籍種類繁多;借助戶籍制度進行賦役征發,加強基層治理。原因:土地兼并發展;工商業繁榮、城市興起;政府放松對土地買賣、遷移住所、更換職業的限制。(3)影響:適應了賦稅制度改革;減輕了基層負擔;放松了人口控制,有利于人口流動以及工商業和商品經濟發展;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維護了農村基層社會的穩定?!窘馕觥俊拘?】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東晉南朝時期中國。背景:據材料“東晉初,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并結合所學可知,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故可得出國家戰亂,北民大量南遷;據材料“僑民……稱為白籍。白籍無固定租稅負擔”并結合所學可知,僑人戶籍為白籍,不負擔國家調役。他們居住分散,與當地土著百姓雜處,容易引發僑民和土著居民矛盾,故可得出僑民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據材料“僑民……有的成為豪門世族的佃客”并結合所學得出,一些僑民依附豪強,影響了政府的賦役來源和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故可得出豪門士族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統治?!拘?】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宋代中國。特點:據材料“依據財產來區分,包括官吏、大商人、地主、大手工業者在內共十個等級”得出依據財產進行戶籍劃分;據材料“出現了專門從事某項生產經營的專業戶”得出依據職業進行戶籍劃分;據材料“實行城鄉分治,單獨設立城鎮戶口的‘坊郭戶’”得出依據城鄉等地域進行戶籍劃分;據材料“客戶與主戶”“茶戶、鹽戶”“坊郭戶”得出戶籍種類繁多;據材料“客戶……不在國家的賦稅征收之列”“兩宋實行保甲制編戶……強化對鄉里社會的控制”得出借助戶籍制度進行賦役征發,加強基層治理。原因:據材料“客戶(沒有田產失去了獨立戶籍)人數進一步增多”可知,宋代出現大批失去田產的客戶,分析原因可得出土地兼并發展,一批農民喪失土地,成為客戶,故可得出土地兼并發展;據材料“宋代實行城鄉分治,單獨設立城鎮戶口的‘坊郭戶’”可知宋代出現城鎮戶口的“坊郭戶”,分析背景可得出宋代城市的興盛引人注目,大批人口生活在城市中,成為坊郭戶,故可得出城市興盛;據材料“出現了專門從事某項生產經營的專業戶,如茶戶、鹽戶等”可知,宋代出現了按行業劃分戶籍的制度,茶戶、鹽戶等的出現與工商業繁榮、相關從業人員眾多有關,故可得出工商業繁榮;結合所學,宋代政府放松對土地買賣、遷移住所、更換職業的限制,促進了人口流動和階層流動,個人的財產情況、職業、住所時常發生變化,進而形成按照財產和職業標準劃分戶籍的制度,以及多樣的戶籍種類,故可得出政府放松對土地買賣、遷移住所、更換職業的限制。【小問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清朝中國。影響:據材料“隨著丁銀被攤入田畝征收,編審人丁的戶籍立法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乾隆三十七年,清王朝下令正式廢除人丁編審制度”得出廢除人丁編審制度適應了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改革,減輕了基層負擔;結合所學,攤丁入畝的實行和廢除人丁編審制度放松了人口控制,有利于人口流動以及工商業和商品經濟發展;據材料“清王朝通過不斷發展保甲制度,建立起完善的戶口統計制度”并結合所學得出,清朝完善和強化保甲制,保甲制兼有戶籍管理,以及基層民眾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功能,維護了農村基層社會的穩定。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西歐中世紀時期,由于教皇與教會掌權,基督教凌駕于世俗國家之上,提倡神權至上,國家沒有明確的主權,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淡薄,國與國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140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舉辦的辯論會中,“民族主義”一詞出現,強調民族共同體成員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一種心理認同和價值歸屬,反映出每個人對民族國家的忠誠與奉獻精神?!幾在w嘉《民族、民族主義及其歷史發展》材料二從法國當時的歷史來看,民族主義是在對抗宗教神權和封建專制王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型共同體的情感意識。在大革命之前,法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資產階級思想啟蒙,平等、自由、人權等觀念已深入人心,為大革命時期所建立的新的共同體堅持,并體現在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法國民族主義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的民族主義顯示出了極強的政治影響力,隨著法國大革命逐漸蔓延?!幾源扌l峰《“民族主義”內涵之我見——以法國民族主義的產生和特點為例》材料三20世紀前半期亞非拉地區出現的民族主義思潮地區名稱主張印度尼赫魯主義民族自由是最首要、最基本的要求;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與各種反帝力量聯合和合作;使民主制度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印度尼西亞蘇加諾主義民族主義、宗教和共產主義共同合作;國際主義或人道主義;協商制或民主制;社會繁榮;社會民族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西亞、北非阿拉伯復興社會主義實現阿拉伯民族的統一和自由;反對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建立一種在私有制的基礎上、以伊斯蘭教為靈魂的社會主義非洲泛非主義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擺脫外來帝國主義的控制、取得政治和經濟自由;非洲統一、呼吁全非洲的團結拉美民眾主義民族獨立和拉美團結;發展民族經濟,實行土地改革和工業國有化——據薛源官《近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史分期問題初探》整理(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晚期西歐民族主義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法國大革命時期民族主義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20世紀前半期亞非拉地區民族主義思潮出現的背景和共同主張?!敬鸢浮浚?)原因:宗教改革打擊了教會勢力;地方割據的消除和國家走向統一;王權和中央集權的加強;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發展;民族認同的強化和民族意識覺醒。(2)影響:推動法國大革命發展和法國民族國家形成;民族主義思想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促進一些歐洲國家的革命和統一進程。(3)背景:西方殖民國家的侵略;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壯大;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傳播;民族意識的覺醒;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以及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亞非拉民族運動提供了新的道路;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殖民列強,沖擊了殖民體系。共同主張: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加強團結;建立民主政治;發展民族經濟;借鑒社會主義?!窘馕觥啃?】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中世紀晚期西歐。原因:據材料“在西歐中世紀時期,由于教皇與教會掌權,基督教凌駕于世俗國家之上,提倡神權至上,國家沒有明確的主權,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淡薄,國與國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可知,中世紀的歐洲,民族國家尚未形成,與教會擁有龐大勢力,以及王權不夠強大有關,反向分析可得出中世紀晚期西歐民族主義出現的原因包括教會勢力的相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死因贈與合同范本(3篇)
- 兗礦集團合同樣本
- 倒水泥勞務合同樣本
- 二零二五版消防工程驗收的承諾書范文
- 物業管理公司員工安全責任書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志愿者勞務聘用合同
- 全新授權委托支付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2025工程項目材料供應合同范本》
- 人員演出合同標準文本
- 高校教師聘用合同
- 華北電力大學丁肇豪:多主體數據中心算力-電力跨域協同優化
- 科技公司費用報銷制度及流程比較
- 顱內出血護理操作
- 2024年紹興諸暨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2025年新版供電營業規則考試題庫
- 2025年長白山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帶答案
- 2025年公務員遴選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必考題庫170題及答案(四)
- 2024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物理試題【含答案、解析】
- 辦公用品及設備采購產品手冊
- 河道清淤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農業行業安全生產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