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安徽 九年級 下冊 語文 第三單元《送東陽馬生序》習題課 課件_第1頁
人教安徽 九年級 下冊 語文 第三單元《送東陽馬生序》習題課 課件_第2頁
人教安徽 九年級 下冊 語文 第三單元《送東陽馬生序》習題課 課件_第3頁
人教安徽 九年級 下冊 語文 第三單元《送東陽馬生序》習題課 課件_第4頁
人教安徽 九年級 下冊 語文 第三單元《送東陽馬生序》習題課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11

送東陽馬生序1星題

積累運用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同舍(

)

叱咄(

)

皸(

)

裂燁(

)

嗜(

)

逾(

)

約負篋(

)

曳屣(

)

媵(

)

人缊(

)

加冠(

)

容臭(

)

shèduōjūnyèshìyúqièxǐyìnɡyùnɡuānxiù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1)余幼時即嗜學________________(2)無從致書以觀______(3)每假借于藏書之家____(4)弗之怠____

______愛好,特別喜歡得到借不懈怠(5)以是人多以書假余______(6)益慕圣賢之道______(7)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____________(8)援疑質理__________(9)俟其欣悅______因此更加憂慮,擔憂引、提出等待(10)不敢出一言以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窮冬烈風____(12)腰白玉之環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綴公卿之后______(14)父母歲有裘葛之遺____________回答,答復。這里是辯解的意思極用作動詞,在腰間佩戴跟隨給予,贈送(15)生以鄉人子謁余______(16)言和而色夷______(17)四支僵勁不能動______________(18)同舍生皆被綺繡____________拜見平易同“肢”,肢體同“披”,穿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不是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

CA.錄畢,走送之

B.媵人持湯沃灌C.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D.有司業、博士為之師解析:

A項,“走”古義為跑,今義為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B項,“湯”古義為熱水,今義為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D項,“博士”古義為古代學官名,今義為學位的最高一級。4.請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1)以①以衾擁覆__________②以中有足樂者____________③俯身傾耳以請______________④以是人多以書假余__________⑤無從致書以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詞,用介詞,因為連詞,表修飾介詞,把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2)從①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__________②當余之從師也____________介詞,向動詞,跟從(3)至①禮愈至______________②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__________形容詞,周到動詞,到(4)之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__________②走送之__________________③當余之從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弗之怠____________________助詞,的代詞,指所借之書

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代詞,指抄書這件事(5)患①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__________________②無凍餒之患矣____________動詞,憂慮、擔憂名詞,憂患(6)故①故余雖愚____________②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____________連詞,所以副詞,特意5.填空。(1)《送東陽馬生序》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時期)文學家,字______,浦江(今屬浙江)人。生,對晚輩讀書人的稱呼;序,一種文體,有______和______之分。宋濂全集宋濂元末明初景濂書序贈序(2)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告訴人們,造成“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質之卑

則心不若余之專耳(3)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寫出了自己求學時,積極提問,專心恭敬地向老師請教的情形。援疑質理

俯身傾耳以請(4)[2024·合肥瑤海區二模]

關于學習,古人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經驗。讀《〈論語〉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知道應該將學習與思考相結合;讀《送東陽馬生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感受到通過讀書學習而獲得的精神上的快樂可以讓人忘卻物質上的匱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中有足樂者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6.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答案: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臺里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我)也不放松抄錄書。(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答案: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3)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答案: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4)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答案:曾經跑到百里之外,拿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答案: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給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6)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答案: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像這樣。(7)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答案: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于能夠有所收獲。(8)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答案: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9)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答案: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2星題

閱讀鑒賞課文研讀[2024·淮南一模改編]

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回答問題。7.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BA.不敢出一言以復/復前行,欲窮其林B.嘗趨百里外/嘗射于家圃C.未嘗稍降辭色/停數日,辭去D.無鮮肥滋味之享/陶后鮮有聞解析:

A.回答,答復。這里是辯解的意思/再,又;B.曾經/曾經;C.言辭/告別;D.新鮮/少。8.《送東陽馬生序》善于運用對比來突出人物的形象特點,請簡要分析。答案:作者將自己求學時的生活與同舍生的生活作對比,強調求學時要矢志不渝,不畏生活的艱難困苦,追求精神的充實;作者還以如今太學生求學條件之優越與自己當初求學之艱苦進行對比,強調學業是否有成,關鍵在于自身是否專心致志。9.你認為宋濂的求學之路能否驗證下面語段的觀點?請結合本文內容簡要分析。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節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答案:能。語段的觀點是強調有志者面對困難應努力克服,從而增長自己的才干。宋濂家貧無書便借書手抄;身邊無名師便冒著冰雪赴百里之外求學;生活條件艱苦但不為外物干擾并怡然自樂。他用堅定的意志戰勝了求學的艱難,從而增長了自己的才學。10.宋濂的求學經歷給你帶來哪些啟示?答案:應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學習條件,努力讀書學習;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專心致志才能取得好成績;學業的精通、良好品質的形成,主要在于自己的主觀努力。拓展閱讀(一)[2023·安徽中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1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1)流輩甚稱其賢______(2)嘉樹蔭之____(3)持小幾就園樹下讀______(4)稍逐于嬉游______稱贊美拿著略微1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樹

/一

使

讀答案:樹

石/一

砧/一

使

讀13.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答案: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2)故拯幼時每朝入塾,所讀書乃熟于他童。答案:所以我小時候每天早晨進入書塾,(對)讀過的書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14.【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憶了自己幼時讀書的經歷,但用意不同,請簡要分析。【甲】文作者是為了強調自己讀書時的艱難與勤奮,以此勉勵馬生勤奮學習。【乙】文作者是為了強調姐姐對自己的敦促與勉勵,表達對姐姐的想念與感激之情。解析:乙參考譯文

回想起自己七歲時,母親去世了,于是來投靠姐姐。屋后有個小花園,有幾丈寬,美好的樹木覆蓋著它。樹蔭底下有兩間屋子,姐姐帶著我住在這里。我十歲以后到私塾跟著老師學習,早晨出來傍晚回家。到了晚上,我姐姐常常做女紅,點一盞燈,讓我在她的身旁讀書。夏天很熱,就停止了晚上讀書。黎明時分,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著一張小桌子在花園的樹下讀書。樹根下有兩塊巨大的石頭,其中一塊被姐姐用來作為搗衣服的砧石,另一塊讓我用來坐在上面讀書,太陽出來姐姐就送我去私塾。所以我小時候每天早晨進入書塾,(對)讀過的書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有時晚上讀累了,稍微放松玩耍,姐姐一定會哭泣并且說:“你現在不勤奮讀書,母親在地下就會傷心!”唉!我很不爭氣,都三十歲了,想到姐姐的教誨不能忘記。(二)[2024·金華模擬改編]在班級舉辦的“勤學立德”交流會上,尚德小組以下面的閱讀材料為例,帶領大家學習古詩文。

【乙】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選自李文炤《恒齋文集》,有改動)【注釋】①治生:謀生。②褕衣:華美的衣服。③愒(kài)歲:荒廢時日。④食息:生存。⑤蠹:蛀蟲。15.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未嘗稍降辭色詞語推斷法:察言觀色(1)______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查閱詞典法:①禍害,災難。②憂慮,擔憂。③毛病,弊病(摘自《古代漢語詞典》)(2)____(填序號)臉色②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惡勞而好逸課內遷移法:死亦我所惡(3)____________

討厭,憎恨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日新則不敝字源法:甲骨文為“__________”。右邊“_______”(攴)是手持棍棒敲打,左邊“__________”(巾)加小點表示破碎(4)______衰敗16.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勞

也答案:勞

思/逸

淫/物

也17.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答案: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閱讀各種各樣的書。(2)治生之道,莫尚乎勤。答案:謀生的道理,沒有比勤勞更重要的了。18.批注式閱讀是一種記錄閱讀思考過程的方法。請你根據選文內容解答批注問題。閱讀筆記文本摘抄批注A句:遺穗及烏雀,貧寡發余羨。(1)A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結合詩歌內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詩人準備把收割遺下的糧食留給烏雀,把自己多余的糧食散發給貧困人家,這表現了詩人對生命的關懷,對百姓生活的關注,體現了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閱讀筆記文本摘抄批注B句: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C句: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2)B句和C句中兩個“不敢”用意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句中的“不敢”表現了作者講誠信、守信用的品質;C句中的“不敢”表現了作者謙虛好學、求教誠懇的態度以及尊敬老師的品質。閱讀筆記文本摘抄批注D句:大禹之圣,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賢圣不若彼者乎?(3)D句運用了什么寫法?闡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