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答司馬諫議書》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2 《答司馬諫議書》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2 《答司馬諫議書》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2 《答司馬諫議書》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2 《答司馬諫議書》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答司馬諫議書》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二課時

第三段

茍且:得過且過。

恤:考慮。

媚:討好。

變:改變。

量:估量。

洶洶:波濤聲。這里指反對新法的吵鬧之聲。

遷:遷都。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對上的怨恨。

特:只是。

度:計劃,主張。

悔:后悔。

為:作為。

膏澤:給以好處。

事:做。

知:領教,接受

由:機緣,機會。

不任:不勝。

區區:小,用作自稱的謙辭。

請同學看到下面幾個問題

1、根據第三段內容,概括王安石進行這場變法的理由。我們可以總結為:

1人——“習于茍且"

2士大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

3皇帝——“上欲于變此"

2、實施變法時,出現了怎樣的情形?一是天下人“怨謗”;

二是眾人“洶洶然"。

這種情況在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看來,這正是王安石在變法中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造成的。

3、作者使用“盤庚之遷"的典故有何作用?

運用舉例論證,以盤庚遷都為例,說明“怨誹之多”并不是評定是非的唯一標準,證當前變法的合理性與正義性,只要確認自己做得對,就不會因為別人的毀謗而放棄推行新法;也表明自己也會如盤庚一樣毫不退縮,會力排眾議,堅持變法,表達了自己堅持變法的決心。

4、第三段兩個兩個假設句(如君實責我……和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有何作用?

兩句內容上退中有進,前句看似在退,王安石說自己“錯"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實際上是認為自己改革還不夠堅決,不夠迅速,不夠徹底。委婉的口吻中蘊含著銳利的鋒芒和堅定的立場。這也使后句的駁斥更顯柔中有剛。

5、作為“11世紀的改革家”,舉例說明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膽略

1“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經將這種情況洞明于心,卻敢于挑戰,體現非凡的膽略。

2“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直斥當時茍且偷安,不思進取,墨守成規的現象,不回避,不妥協,不遮掩,體現一種直言不諱的勇氣。

3明知寡不敵眾,卻“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論辯中,面對司馬光這樣的政敵,使用“何為而不洶洶然?"之類的強烈反詰語氣。

以上幾點說明,作者對自己的政治主張高度自信,對保守派的思想實質看得透徹,面對司馬光連篇累牘、氣勢洶洶的攻擊,從容鎮定,顯示出一種居高臨下的氣概;更表現在對事理的分析論辯,要言不煩,一兩句話便能揭示問題的實質,而且態度堅決,斬釘截鐵,不留余地。像“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實際上已經認定對方是鼓吹邪說的佞人,不準備申述如此判斷的理由,也絲毫不容辯駁。這種高度的自信、深刻的認識、簡練的語言等因素構成的峭刻勁厲的文章風格,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個性。

現在我們對這節課剛剛講的內容作一個小結。

第3段緊承上段末句,首先分析“怨誹"的原因,直接揭露其思想實質:眾人習慣于茍且偷安,時日已久,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這樣的社會風氣,正是保守勢的社會思想基礎。這是“怨誹"的客觀原因,也正是“上乃欲變此”的客觀原因。

如果說第2段重在從助人主、遵先王和謀天下的角度,批駁保守派的指摘,為自己的改革正名并提供強有力的道義依據,那么,第3段則重在從分析保守派的思想根源的角度,為自己的改革遭遇抵制揭示深層原因。這一段緊接著的事實論據,尤為精當。作者舉了盤庚遷都的歷史事例。這個例證涉及的對象,正是司馬光指摘作者經常提及的“先王"。盤庚遷都,反對者既有“民”也有“士大夫"。這種情況,與現在改革遭遇到的阻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然盤“度義而后動”,無“可悔"。這里的潛臺詞就再豁顯不過了:當年的盤庚尚且沒有退縮,當下的改革就更無退縮之理了。這充分表明了自己不會為怨誹之多而退縮的堅定態度,體現出一名改革家的剛毅不屈的精神意志。

接下來,文章更以讓步假設的方式,更加決絕地表明自己堅持改革的態度。先讓一步,“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再進一層,“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表明改革的力度和決心只會愈發加大和增強。語氣稍加委婉,態度更加決絕,也一語點破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所有言行的真正實質,即“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

請同學們簡單畫一下本文的思維導圖。

本文一共分為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交代了寫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段作者逐一駁斥了司馬光“侵官、生事、爭利、拒諫"的看法,認為自己是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于朝廷,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為天下理財,辟邪說,難壬人,并無可指責之處。

第三段則是分析原因、指出現狀、堅持自己、表明態度。第四段是書信常規的結尾。

整個文章簡潔明了,觀點針鋒相對,體現了王安石作為政治家高超的論辯藝術。

全文總結:

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進而說明自己的變法是正確的。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觀點,揭露出朝中保守派無所作為、腐朽沒落的本質,表現了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所動的決心。

從論證方式看,本文屬于一篇駁論文。駁論一般文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立論、一是駁論。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

立論即是針對客觀事物或問題,直接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態度就是立論。換一個角度來說,立論就是運用充分有力的證據從正面直接證明自己論點正確性的論證形式。

駁論,是通過駁斥敵對論點,證明它是錯誤的、荒謬的,從而證明自己觀點正確性的一種論證方法。駁論可分為駁論點、駁論據和駁論證三種。

本文主要是駁論點。

作為一篇書信體的駁論文,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特點呢?

①行文簡潔,結構嚴謹。

作為書信體議論文首要特點是行文簡潔,結構嚴謹,沒有枝蔓,全文除開頭和結尾段用幾句酬答的禮貌語言以外,緊緊扣住保守派的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只駁論點不涉及其他事情,結構非常嚴謹,駁斥時針對其要害,言簡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②論證方法多樣。

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批駁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是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第二是舉出史實進行反駁,如盤庚遷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會因流言蜚語改變立場,委婉地反駁了對方的責難,又表達了自己變法的堅定決心。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

③氣勢磅礴,寓剛于柔。

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則氣盛。

第二,擅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

第三,擅用反語,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鏗鏘有力。雖然全文傲岸之氣,憤然涌出,強調堅持改革的決心不可逆轉,但語氣相當委婉、柔中有剛。這固然是由于書信體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間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坦蕩胸懷和高度自信。

本文語言特點,我們也可以作出以下總結

①柔中帶剛:多用謙稱,謙詞,并稱“與君實游處相好”,但立場堅定。

②態度委婉而堅決:列出指責自己的罪名,再一一批駁,采用駁論的論證方法。

③言簡意賅:語言精練,客觀清晰分析變法原因。

④不容置辯:有理有據,駁論有力,立場堅定。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任務二:請同學們結合史實,評價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

對于這篇文章,有兩種不一樣的觀點。一種是比較認可的態度。

如認為王安石在這篇《答司馬諫議書》中表現出了“三不足”的大無畏精神,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明了他的進步思想。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斗爭,雖然是統治階級內部代表不同階層利益的兩個大臣的個人政見之爭,但它更是中國11世紀的一個重要事件——王安石變法的縮影。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是這一場斗爭的生動速寫,是這一大事件的真實紀要。它是王安石在當時北宋“積貧積弱”的困境中發出的發奮圖強的呼聲,它直接宣傳了變法革新的積極思想。

當然,也有持質疑態度的。

如從文學角度看,本文是一篇非常成功的作品,在文理上也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但聯系歷史事實來參看,本文在論據和論證上卻非常偏頗。首先,作者不分青紅皂白,將反對意見

統統斥為邪說,把反對者視為壬人,而作為不必聽納的理由,如此說來,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不都成了所謂巧言令色的人。這說明了作者主觀認識上的偏激錯誤,以及為人氣度上褊狹刻薄。諸如歐陽修、司馬光等人的建議也并非毫無采納之處,作為一個執政者,應虛懷若谷,多方聽取意見,然后參酌而行,這樣才能把事辦好。而王安石在各方面、各階層人士都對改革還不太了解的情況下,蠻橫地推行改革,最終結果必然是失敗。

其次,所引典故證據并不能完全說明現實所行的合理性與正確性。北宋中后期,積弊很深,改革是必須進行。但改革的成功與否,則系于改革的具體內容是否合理,改革前期準備工作是否充分,改革過程中的措施是否適度,改革用人是否稱職,改革中能否有效協調各方面利益,團結大多數人士,這些因素在王安石變法中都沒有很好地做到。由于沒有協調好各方面關系,以致上任伊始四方支持的大好局面,在一年后竟然轉為反對的局面,面對這種變化,王安石不能立即進行反省自察,反而視不同意見為邪說,反對者為壬人。又引商王盤庚遷都之事作為辯護證據,而不細察其中的差異,因此,蘇軾曾以晉武帝平定東吳因堅持己見而成功、符堅伐晉因獨斷專行而亡國、齊桓公重用管仲而稱霸諸侯、燕王專信子之而敗亡等史實,來說明“事同而功異"的道理。盤庚遷都歷史證明是因明成功的,王安石變法雖應時而生,卻是失敗的。

以上就是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了。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理解了王安石的辯駁及其秉持的不因循守舊、要變法圖強的基本立場。明白了歷史和現實總是復雜的,并非黑白分明,并不是說王安石所述全是對的,而司馬光是保守的,絕對錯誤的;而且,對同一件事情,因為立場不同,認識也有不同,甚至會針鋒相對,因此很難用對錯去判斷。所謂的思辨性閱讀,就是與文本、與作者對話,一方面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入乎其內,理解其觀點和做法的合理性,包括歷史的合理性、目的的合理性等,一方面又要出乎其外,接觸多方面甚至尖銳對立的觀點,理解其觀念的局限性,從而全面認識事物,培養思維的敏銳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我們也從而掌握了一些作品理性表達的方法、策略,領略了思辨性表達的魅力,也學會了在辯證分析與合理推斷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判斷。第三課時

任務三:王安石與司馬光同朝為臣,素有私誼,但在變法問題上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針鋒相對。從他們的立場出發,體會古代士人的擔當精神。

我們先具體了解一下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是發生在宋神宗時期的改革,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最終結果是失敗的。

然后我們來了解一下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于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有人這樣評價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關系

1、文學上相敬的諍友

一個反對新法的官員死后,司馬光為其作墓志銘,其中有諷刺變法的話。有好事者將這個墓志銘獻給王安石,以為王安石會遷怒于司馬光。不料,王安石卻將銘文掛在墻上,向其門下之士贊曰:“君實之文,西漢之文也?!倍渡凼弦娐勪洝芬抉R光的《齋記》記載,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為:“好讀書,能強記,雖后進投藝及程式文有美者,讀一過則成誦在口,終生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錯意,文成,觀者皆服其精妙。"

2、政治上不相容的政敵

熙寧元年(1068),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辯。其時因河北受災,國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議舉行南郊典禮時停止賞賜。神宗把這個意見交學士院討論。司馬光從節流方面著眼,認為救災節用,宜從貴近者開始,主張停止賞賜。王安石卻從開源方面立論,認為國用不足是沒有任用善于理財者的緣故。兩人的意見截然相反,各不相讓。這是新法實行前的一次交鋒。

后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相),主持變法。司馬光反對新法,與王安石有過無數次交鋒,書信往來只為其一。

神宗死后,司馬光擔任宰相?;实墼儐査抉R光對王安石的評價時,司馬光說:“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被实壅f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

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馬光預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會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

辱。他立即抱病作書,告訴右相呂公著:

“介甫文章節義,過人之處甚多......方矯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謝世,反復之徒必詆毀百端,光意以謂朝廷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p>

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也甚為恰當、王安石的文章在氣勢上常人所不能及,所發議論多帶鋒芒、無平庸之氣。朝廷根據司馬光的建議,追贈王安石為太傅,贈謚號為“文"。

王安石大權在握之時,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贊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正因為如此,雖然司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沒有因為大權旁落而陷入悲慘的境地,總而得以從容地“退江湖之遠”,吟詩作賦,錦衣玉食。

通過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兩人政見不同,多有交鋒,但是都不失君子之姿。

我們再來看幾段《與王介甫書》的資料

“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澤天下之民;光方欲辭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謂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陳其志,以自達于介甫,以終益友之義,其舍之取之,則在介甫矣?!?/p>

意思是:我現在所說,正好跟您的意見相反,明明知道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與您雖然在政治上的趨向有別,但其總的目標卻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治國之道,使天下的人民受其恩澤;我正欲辭去官職,以行個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救,這就是我所說的“和而不同"的涵意。因此敢于略陳我的志愿,親自傳達給您,以盡益友的情誼,至于是采納或者拒絕,就全在您了。

在司馬光的《與王介甫書》中有這么一段話: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出、處、語、默,安可同也然其志則皆欲立身行道、輔世養民,此其所以和也。

孔子說:“君子能夠做到意見一致,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卻不能做到意見一致。"君子(處世待人)的道理,或者出外行事,或者安居靜處,或者發表議論,或者保持沉默,這怎么可以盲從附和呢?但他們的志向都是想樹立事業,實行政治主張,輔助社會,養育黎民百姓,這是他們一致的地方。

根據司馬光和王安石的書信來往,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作為“士人”的擔當精神。

雖然司馬光在《與王介甫書》中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天下怨謗"幾點指責王安石,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以“受命于人主,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舉先王之政,興利除弊;為天下理財;辟邪說,難壬人;固前知其如此;”反駁司馬光,兩人觀點不同,但正如司馬光所說:“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澤天下之民;光方欲辭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呃,都是為國而憂,為天下百姓計。他們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他們的共同點是為國而憂,為百姓計。

司馬光和王安石在變法立場上,一個被認為是保守派,一個是革新派,兩人立場不同,但他們的態度之下都體現了一種共同的擔當,那就是“立身行道、輔世養民”。

龍榆生在《古今名人書牘選》中也說:

“雖然政見不同,可是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站在‘福國利民’四個字上面,所以兩人往復辯論,態度是光明磊落的。"

我們說,從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士人的擔當精神。

那么什么是“士”?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于做事情有能力的人。

班固在《白虎通》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卑喙淘凇稘h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

范曄《后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笨偫ㄆ饋?,“士"就是指有知識、有思想、有能力、有一定地位的讀書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對士人的塑造,從一開始即鄭重賦予使命感、責任感。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2.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

王安石和司馬光作為兩位深受儒家文化浸潤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國家大事上自然是責無旁貸地了。

余英時先生在《士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認為: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現象。

士人既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一個精英社會群體。他們以其特有的士人精神,在薪火相傳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有一種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他們以儒家“入世”的積極態度,參與政治,關注民生,“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彰顯士人的家國情懷。

所以司馬光和王安石會有這樣的表現也就不足為怪了。

士人精神的歷史光影

在第八單元里,魏征上陳《諫太宗十思疏》,王安石回書《答司馬諫議書》,他們兩人均為古代名臣,一位以直言敢諫知名,一位以銳意革新著稱,堪稱古代士人的楷模。

憂國愛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詩人蘇軾在《辯賈易彈奏待罪札子》中說:“竊懷憂國愛民之意,自為小官,即好僭議朝政,屢以此獲罪,然受命于天,不能盡改。"在這里,蘇軾把關心朝政的擔當情懷看成是“受命于天”,違天則不祥。一百余年之后,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在《跋東坡帖》里由衷地贊許道:“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士人在歷史上,一直有著濃墨重彩的痕跡。

士人精神的現實意義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古往今來,眾多仁人志士自覺承擔匡世濟民的責任,積極建言獻策,勇于變法圖強。他們憂國憂民,心懷天下,堅守道義,敢于擔當,令后人崇敬景仰。他們是今天的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我們發奮圖強的不竭動力。

下面我們對本課文言知識作一個總結一詞多義

以致天下怨謗也;以,連詞,翻譯為因而,因此。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以,介詞,拿,用。

然后是故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名詞,翻譯為緣故,原因故略上報;故,連詞,翻譯為所以,因此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名詞,讀dù,翻譯為計劃,主張

度義而后動;動詞,讀duó,考慮事

今日當一切不事事;第一個事,動詞,做。第二個事,名詞,事情。

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動詞,知道

則非某之所敢知;動詞,領教,接受見

終必不蒙見察,表被動,被

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動詞,看見

古今異義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古義,謙辭,私下;今義,偷竊,偷盜不任區區向往之至;古義,情意誠摯;今義少,微小,不重要

詞類活用

以膏澤斯民;名詞作動詞,給以好處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名詞作動詞,做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2)被動句

終必不蒙見察(“見”)

(3)狀語后置句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議法度而于朝廷修之")以謂受命于人主(“以謂于人主受命”)

(4)賓語前置句

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何"作“為”的賓語,應為“為何")

(5)定語后置句

至于怨誹之多(“多”作“怨誹"的定語,應為“至于多怨誹”)

書信里的謙敬詞

某:自我的謙稱。

竊:謙辭,私自、私下。

區區:自稱的謙辭。

聒:吵擾,此處用作謙辭。

蒙:敬辭。承蒙。

文化常識

1.有司:因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個具體的部門,而是代指官吏。

2.古代常用謙稱

鄙人:本義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臣: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系在內。

仆:舊時男子自稱謙辭。仆即奴仆,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仆,借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晚生:舊時對前輩稱己的謙辭。

不肖:舊時男子自謙辭。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舊時男子自謙辭。不才即沒有才能,故借以自稱,以示謙恭。不敏: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

在下: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課堂到此結束。《答司馬諫議書》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變法"的相關資料,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識。

2.分析作者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罪狀的反駁,體會王安石的說理藝術。

3.通過品讀語言,感受作者改革的決心,并體會其對國家大事的擔當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王安石對司馬光指出的變法問題的回應。

難點:士人的擔當精神。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四、教學過程與內容

第一課時

1.導入:

回顧歷史,一些力圖富國強兵的變法者往往遭到傳統勢力的阻撓,王安石也不例外。針對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現狀,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銳意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因變法過程中的一些措施引發眾議,司馬光先后給王安石寫了三封信直言勸諫。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復,針對司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項指責逐一反駁,并引用盤庚不避眾議決定遷都的史實,表明自己不同俗媚眾、堅持推動變法的決心。

2.解題:

“答”,即“答復、回復"之意;

“司馬”,即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諫議”,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

“書”,文體名,即是書信。

“答司馬諫議書”,即“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

賦:古同“敷”,鋪陳、分布的意思。中國古典文學借用這個意思創造了一種文體叫“賦”,屬于述說文,追求華麗的辭藻,多為駢句。如《阿房宮賦》。

疏:也是說明文,是分條陳述的意見書,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強調說理性、邏輯性,文學性在其次。如《諫太宗十思疏》。

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如《六國論》。

諫:意思是直言規勸,使改正錯誤。一般用于下對上,是用語言糾正君主或尊長的過失。

3.作者介紹:

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逝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謚號文。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仁宗慶歷二年即公元1042年登進士第。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神宗熙寧二年即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執政后盡廢新法,王安石憂憤去世。在政治上,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守舊,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學,不迷信古人,主張為文要“補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剛勁(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

4.明確部分字的讀音。

強聒(guō)鹵莽(lǔmǎng)見?。╯hù)

拒諫(jiàn)怨謗(bàng)不恤(xù)

盤庚(gēng)胥怨(xū)會晤(wù)

聽一段朗讀音頻,請同學們在課本上標注好讀音,聽準節奏。(插入音頻)

5.梳理全文

第一段

第一段第一句:

1某啟:我的陳述。

2蒙教:承蒙賜教。這里指接到司馬光的信

3竊:謙詞,私下,代“我”。

4術:治國之道,政治主張。

提問:請問同學們,王安石在書信第一句表達了幾層意思呢?王安石在第一句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昨日蒙教"是禮貌性套語;

第二層提到與司馬光“游處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濃,拉近了兩人情感距離;第三層直接點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不傷感情,態度坦率。

這三層意思集中在一句話里顯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點所在。第一段第二、三句:

1強聒:強作解說。

2略:簡略。

3重念:又想到

4視遇:對待。

5厚:優厚。

6反覆:書信往來。

7鹵莽:粗疏草率,冒失無禮,現在寫作“魯莽"。

8所以:理由。

9見恕:意思是原諒我。

1、《答司馬諫議書》第一段主要內容是什么?闡明寫信原因和目的。

1“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政見不合)2“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矛盾不可調和)

3“具道所以”(回應抨擊,陳說緣由)

2、措辭有何特點?

1措辭彬彬有禮(蒙教、上報、見恕……)

2語調含蓄委婉(強聒、不宜鹵莽、冀君實或見恕也)

3暗藏鋒芒(終必不蒙見察、不復一一自辯)

3、體現了王安石什么樣的形象?

有禮節、有風度、有風骨的政治家形象。

第二段

名實:名義和實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