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疆烏魯木齊七十中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八)-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烏魯木齊七十中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八)-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烏魯木齊七十中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八)-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烏魯木齊七十中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八)-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疆烏魯木齊七十中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八)-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新疆烏魯木齊七十中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八)-高考歷史試題仿真試題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92年《華盛頓郵報》寫道“美國以及盟國正進入永久關系緊張的時代”。這種緊張關系是由于A.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 B.第三世界團結一致反對霸權主義C.美國對盟國的經濟控制 D.美、日、歐對資源和市場的爭奪2.公元前216年,因保衛卡蘇里努姆時異常勇敢,元老院擬授予普萊雷斯提士兵羅馬公民權,但被普萊雷斯提人斷然拒絕。原因是他們不愿意因接受羅馬公民權而舍棄本邦公民身份。這表明當時A.羅馬公民權具有排他性 B.羅馬顯貴階層的相對封閉性C.公民與非公民的不平等 D.羅馬公民權的吸引力在減弱3.社會的相對穩定、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升、新式海軍的建成等,給晚清當政者及相當一批人造成“中興”之感。中國近代的這一場“中興”A.實踐了“實業救國”的思想B.得益于清政府的政治改革C.避免了中國被瓜分的命運D.發展中醞釀著更大的危機4.古代中國皇帝用璽官員用印,印璽是權力的象征。據載:“秦天子六璽,唐時有八寶,宋尚循其制,至徽宗而加九,南渡至十一,皆非制也。本朝初有十七寶,至世宗加制其七,今掌在符臺者共二十四?!?引自《萬歷野獲編》)。這一現象可以印證A.國家事務趨多 B.中央集權加強 C.皇權至高無上 D.制印技藝進步5.明代內閣大學士通過“票擬”“面對”“密揭”等形式參與中樞決策,因而閣權在國家權力體制運作機制中體現了一定的決策權,當這種決策權取得皇權的支持后,就可以影響甚至左右政局的發展。這說明明代內閣A.完善了中樞機構 B.掌握著行政大權C.削弱了皇帝集權 D.服務于君主專制6.有學者認為,明清山西商人利潤的封建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捐輸助餉;購置土地;轉化為高利貸資本;窖藏;作為宗族活動和封建慈善事業開支;奢侈消費。這導致A.商業資本大量轉化為產業資本 B.晉商成為當時實力最雄厚商幫C.近代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列強 D.新型生產關系發展緩慢而滯后7.秦朝部分律法律法主要內容《田律》及時以書面形式匯報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積以及受災的面積,中央政府嚴密關注生產進度等《廄苑律》規定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評比耕牛,獎罰制度十分明確,如牛因勞累而腰圍每瘦一寸,主事者受笞打十下的懲罰等《倉律》不同身份人的口糧定量都做了嚴格明確規定等這一現象反映了秦朝A.農業上的精耕細作 B.法律體系十分完備C.經濟管理的軍事化 D.戶籍管理較為嚴密8.在1935年的中國本位文化大論戰中,有學者主張要發掘中國文化的特殊性,與西方文化劃清界限,也有學者主張全盤西化。但與五四時期向西方學習的熱潮相比,知識界和輿論界更同情和理解以傳統文化為本位的說法。這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知識界A.致力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B.強調以思想啟蒙推動社會的進步C.實現國家救亡與民族復興的愿望迫切D.主張對傳統儒家文化的擁抱回歸9.下圖是一幅1954年出版的宣傳畫《未來的工業建設小能手》。該宣傳畫反映了當時A.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B.青少年具有生態環保意識C.重視農田基本水利建設 D.大力推進國家工業化建設10.有學者認為,改訂新約運動取消了帝國主義在不平等條約中的一些特權,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關稅自主,收回了一部分法權、租界和租借地,簽訂了近代以來第一批相對平等的新約,是此前歷次收回主權運動成績最大的一次。這場運動的發起者是A.大清政府 B.南京臨時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國民政府11.20世紀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個村莊,吳佩孚的軍隊敗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勝仗一樣,非常高興地說“我們南軍怕有幾百萬人馬啦”“南軍勝利,我們老百姓就有出路了”。這反映了當時()A.農村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 B.農民階級成為革命的主力軍C.軍閥混戰的局面基本結束 D.國民革命運動得到民眾支持12.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依靠政治經濟特權,“侵奪細民,廣占田宅”,建立其規模很大的莊園,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種的農戶被稱之為“佛圖戶”。“佛圖戶”的生產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嚴格監管,喪失了原有受政府監管的戶籍?!胺饒D戶”的增加A.瓦解了封建統治基礎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促進自耕農經濟發展D.減少了政府賦稅收入13.下圖宣傳畫發表期間中國農村的社會狀況是A.全國農村實行土地改革運動 B.農村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C.人民公社化運動轟轟烈烈展開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行14.清御史何元烺曾上奏建議“酌改軍機處名目”,嘉慶帝批駁他說:自軍機處創設以來,“一切承旨書諭及辦理各件,皆關系機要,此與前代所稱平章軍國重事相仿,非專指運籌決勝而言?!庇纱丝芍?,嘉慶帝對軍機處的定位是A.負責監察百官 B.承辦全國軍務 C.辦理軍國機要 D.封駁審議詔令15.學者們評論某一時期的歐洲,使用了“歐洲的末日審判”、“歐洲的政治崩潰”、“歐洲時代的消失”、“別了,歐洲歷史”等標題。據此判斷,歐洲的這一時期開始于A.20世紀30年代中期 B.20世紀40年代中期C.20世紀70年代中期 D.20世紀80年代中期16.地理大發現之后,新舊大陸間糧食作物的互相傳播,為全球范圍內的交流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作物的種植與貿易,則促進了各地商業的發展和白銀的跨洲際流動,各大洲紛紛成為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材料反映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 B.資本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動力C.農業變革推動了早期的全球化 D.新航路開辟改變了經濟結構17.有學者認為:“17世紀四十年代,東西方兩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視為兩個民族歷史的一個楔子——世界的天平開始失衡,西方的崛起與東方的沒落明顯加快?!睂υ摱尾牧献顬檎_的解讀是A.作者視該時段為東西方由盛轉衰的分水嶺B.東西兩個君主分別是康熙皇帝和查理一世C.作者站在歐洲立場上看歷史所以是片面的D.作者觀察問題的著眼點在于社會形態轉變18.1940年6月,英國同日本簽訂《英日天津協定》等條約,規定中國銀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銀由英、日共管;關閉滇緬公路三個月,“禁止武器、彈藥并鐵道材料之通過緬甸輸送,禁止緬甸輸出之貨物,在香港也禁止輸出?!边@體現了A.英國支持日本南進戰略 B.英日結盟封鎖中國C.中英盟國關系岀現裂痕 D.英國對日綏靖政策19.1952年4月,西歐國家參加了蘇聯在莫斯科舉辦的民間性國際經濟會議,東西方商界精英不僅探討了突破政治束縛、開展民間貿易的可能性,還簽署了大量實質性的貿易協定。這現象反映出當時A.美蘇關系有所緩和 B.經貿合作是大勢所趨C.民間自由貿易已經實現 D.全球化貿易阻力巨大20.如表是1864年至1914年間,中國各種報刊、雜志對民主的各種含義和使用數量統計。據此可知A.早期維新派宣傳革命思想不徹底B.維新思想與宣傳“人民統治”矛盾C.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反封建較徹底D.思想宣傳的程度決定了民主的程度21.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體運行法則B.社會發展規律C.倫理道德規范D.“天人感應”學說22.二戰期間,德國將侵略波蘭的戰役拍成故事片,取名為《火的洗禮》,并在進攻挪威時放映,以打擊其斗志,而英國則將這部電影更名為《苦難的一-幕》在國內放映,并將它作為禮物贈送給羅斯福和斯大林。1947年~1954年美國制作了幾十部用于刻畫美國“共產黨分子”形象的電影,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實際上卻陰險狡詐且冷酷無情。這些現象的出現說明A.東西方存在著嚴重文化差異 B.電影的政治功能凸顯C.電影的制作受意識形態影響 D.“冷戰”興起與發展23.畫面中的英國正在意圖脫離的國際組織是A.聯合國 B.歐盟 C.北約 D.WTO24.雅典有一條法律規定,如果墓葬紀念物的建造投入超過了“10個人3天的勞動”,就要遭到禁止,因此在這個時期奢華的墓葬紀念物幾乎看不到。這說明A.貴族是雅典城邦的主體階層B.貴族始終有強烈集體榮譽感C.雅典公民受到人文精神熏陶D.雅典政府剝奪了貴族的自由25.古希臘悲劇認為所有的苦難都是來源于神的安排。面對這些苦難,古希臘悲劇中人物都用一種高貴的方式去承擔和行動,從不陷入消極的無助的悲嘆之中。這說明古希臘A.戲劇推動了民主進程B.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C.城邦和公民走向墮落D.擺脫神對城邦的影響26.如表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紡織廠創建時的資本來源狀況(單位:萬兩)。據此可知A.清政府改變了傳統的抑商政策B.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被政府實際控制C.資金不足是民族工業最大困境D.政府為實現自救積極創辦近代工業27.文藝復興運動“通過文學來表現人的價值和人性的真實社會性,并且強調個人奮斗和人的尊嚴”。據此可知,文藝復興A.強調個體的主觀感受 B.符合新興資產階級要求C.主張人放棄宗教信仰 D.提出推翻封建專制統治28.先秦時期,我國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被稱為“南蠻”。春秋時期,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擊退北狄、征伐楚國,成就霸業。后來崛起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楚、吳、越等國又先后北上中原爭霸。這一現象表明A.西周中央集權削弱 B.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潰C.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D.中原文化逐漸擴展29.近代中國愛國人士黃遵憲在給好友的信中寫道,“新約規定,天旋地轉”,“東南諸省所恃以為藩籬者,拱手而讓他人之’,“敲骨吸髓,輸此巨款,設機造貨,奪我生產”。信中的“新約”簽訂后A.多口通商,閉關政策被打破 B.鄧世昌等人進行了英勇抵抗C.列強開始在華掀起瓜分狂潮 D.清政府成為了“洋人的朝廷”30.下表是某一年陜甘寧邊區土布生產統計表,表中數據綜合說明當時布廠(家)織機(架)年產布(匹)占總產量的比重(%)公營231852283220.7合作社營371792200020.0私營501501200010.9民間織戶200005333448.4合計20514110116100A.社會主義改造趨于完成 B.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C.個體生產的效率仍較高 D.官僚資本擠壓私人資本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海外發現”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柵欄,一個終點。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變而成為一座橋梁,一個啟程之地,其巨大的影響波及各方。一般看來,這一變化對歐洲人是有利的,但對其他地方的人則意味著災難,如……因此,舊的慶祝歐洲“海外發現”的描述,受到一些以土著美洲人或非洲裔美洲人觀點探討歐洲擴張經歷的歷史學家的廣泛挑戰?!溃㏑.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請問:(1)1500年前后大西洋之世界地位的變化與哪一系列重大史實直接相關?(2)請列舉3項史實,替代材料中省略的內容。(3)根據材料最末一句所述“觀點”,對“發現新大陸”將如何評價?(4)請列舉評價“發現新大陸”的兩對(組)視角。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璽認為,中國歷史上形成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是由當時的國情和民情決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也反證了我們的先人在兩千余年前選擇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確的。材料二“假如我們給英雄下這樣一個定義:英雄就是具有事變創造性并且能夠重新決定歷史進程的某些人,那么,緊跟著下一步的推論應該是:一個民主的社會對于英雄人物必須永遠加以提防……因為天才和能力時常會被濫用?!薄つ岷恕稓v史中的英雄》材料三在伯利克里執政時期,公民大會擁有全部的最高政權。雅典公民每隔10天集合一次,決定國家大事?!灏偃俗h事會的議員用抽簽方法從公民中選出,五百人分成10個議員團,每年分為十個時段,每個議員團輪流執行五百人議事會的職務?!稓v史研究與資源叢書》(1)據材料一,概括張傳璽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提出這一觀點的依據。(2)據材料三,說明古代希臘是如何提防材料二中的英雄人物的?(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認識。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鬃樱┎牧隙壕又疄閷W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撥亂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勢之何以流極而至于此,則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號為通經者,大都皆口耳之學,無得于心,既無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顧炎武)(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述孔子的政治抱負和顧炎武的治學目的。兩位思想家的主張有何共同點?(2)結合兩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張,分析對當代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1992年蘇聯已經解體,兩極格局瓦解,此時美國與盟國的關系緊張主要是由于歐洲、日本對美國的經濟霸權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美日歐對資源和市場的爭奪日益激烈,故選D項;歐洲一體化始于20世紀60年代,且對美國形成挑戰的不止是歐洲,A項不能全面涵蓋題意,排除A項;第三世界國家不是美國的盟國,排除B項;美國與盟國關系的緊張是由于對資源和市場的爭奪,不是美國對盟國的經濟控制,排除C項。故選D。2、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羅馬城邦的公民權與其他城邦的公民權無法兼容,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因此A選項正確。羅馬公民不等于顯貴階層,B選項錯誤;C選項與材料設問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選項不符合當時史實,排除。故選A。3、D【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關鍵詞語“大機器生產”“新式海軍”等,可以判斷出這一場“中興”是指洋務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但是“中體西用”并未解決根本問題,西方列強侵華的腳步沒有停止,并在之后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表明“中興”在發展中醞釀著危機,故答案為D項。洋務運動實踐的是“中體西用”思想,甲午戰爭后“實業救國”思想開始盛行,排除A項;洋務運動主要涉及經濟、軍事、外交、教育等領域,并未進行政治改革,排除B項;洋務運動并未避免中國被瓜分的命運,使中國避免被瓜分命運的是中國人民的反抗,排除C項。洋務運動舊稱“同光中興”。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沒有實現“自強”“求富”的目的,反而掩蓋了深刻的危機。4、B【解析】

皇帝的玉璽數量不斷上升,從秦朝的六枚到明朝的二十四枚,說明皇權在不斷上升,即權力不斷集中在中央,B正確;玉璽數量增加和國家事務增多并不具備直接因果聯系,排除A;皇權至高無上指的是皇帝總攬一切事務,排除C;玉璽數量增多不是因為制印技術進步,排除D。5、D【解析】

據材料“因而閣權在國家權力體制運作機制中體現了一定的決策權,當這種決策權取得皇權的支持后,就可以影響甚至左右政局的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內閣是君主專制的產物,內閣的權力來源于皇帝,D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內閣參與中樞決策的形式,而不是完善了中樞機構,A錯誤;據所學可知,掌握行政大權的是皇帝,B違背史實;內閣是君主專制的產物,內閣的權力來源于皇帝,C與題意不符。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是皇帝的咨詢機構。6、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依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導致商人群體普遍不愿意將資本用于擴大再生產,而是更多地將資本用于購置土地、發展高利貸等,最終這導致了新型生產關系的發展受到了阻礙,故選D;材料中晉商并未將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而是將其封建化,排除A;奢侈消費和捐輸助餉等行為顯然不會幫助晉商成為當時實力最雄厚的商幫,排除B;導致近代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封建專制制度,材料中晉商的行為也是無奈之舉,其不可能是導致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排除C。7、C【解析】

秦朝部分律法內容體現了政府“關注農業的發展狀況”及與農耕密切相關的“耕?!憋曫B,針對不同情況予以獎罰。對不同身份人的口糧也做了嚴格限制,這體現了經濟管理的軍事化,C正確;A與材料無關;材料體現的是秦朝的部分律法,B以偏概全;D與材料無關。8、C【解析】

根據材料“在1935年的中國本位文化大論戰中”“知識界和輿論界更同情和理解以傳統文化為本位文化的說法”并結合所學知識,隨著日本侵華不斷加劇,1935年華北事變后民族危機加深,知識界出現了實現國家救亡與民族復興的愿望迫切,救亡的意識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故答案為C項。A項,根據所學可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在五四運動后的新文化運動的后期,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BD項,強調以思想啟蒙推動社會的進步、主張對傳統儒家文化的擁抱回歸的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體現,排除。表明類選擇題是高考中相對穩定的題型,該類選擇題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說明”、“反映”、“旨在”、“體現”一詞“相當肯定地顯示”的含義。它要求考生獲取材料中比較確切的信息,重點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試題的題干部分一般描述歷史現象,考生需要根據所學知識,用簡潔的語言準確、清楚地概括現象背后的歷史結論。一般解題步驟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體信息;第二步:聯系選項,進行“等價轉換”?!暗葍r轉換”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體信息要與選項完全匹配;第三步:檢驗其他選項的正確性。9、D【解析】

1954年正值國家工業化建設,因此宣傳畫《未來的工業建設小能手》反映了當時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建設,D正確;宣傳畫的主題是工業建設,與教育、生態環保以及農田水利建設無關,排除A、B、C。10、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實行反對蘇聯,親近帝國主義的政策。1927年底,蔣介石發表談話,停止對蘇貿易,驅逐蘇聯僑民,宣布與蘇聯斷交。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為了緩和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制造對外“自主”形象;同時也為擴大稅源,解決內戰軍費,在它建立不久,圍繞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問題,發起了要求帝國主義支持的“改訂新約運動”,因此D選項符合題意,ABC選項排除。11、D【解析】

根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吳佩孚”、“南軍”等詞可知該事件是國民大革命運動,“南軍勝利,我們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說明老百姓對革命軍的支持,故D正確;A是國民大革命后建立的,排除;BC材料未提及,排除。12、D【解析】

根據材料“在佛寺土地上耕種的農戶被稱之為‘佛圖戶’”“‘佛圖戶’的生產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嚴格監管,喪失了原有受政府監管的戶籍”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大肆侵地、招攬農民為其生產,而佛寺是不必提供賦稅的,長此以往,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故答案為D項。A項,根據所學可知,封建統治的基礎是小農經濟,“瓦解”的表述夸大了“佛圖戶”對國家的影響,也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中“佛寺”“廣占田宅”也是一種土地兼并現象,但材料未涉及地主土地兼并情況,排除;C項,材料中“佛寺”“廣占田宅”會使部分農戶少地或無地,對自耕農經濟發展不利,排除。13、B【解析】

依據圖中“農業合作社是大家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可知是1956年我國完成了社會主義的改造,故B正確;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排除A;人民公社化運動是1958年開始,排除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行是1978年,排除D。故選B。14、C【解析】

根據材料,嘉慶帝認為軍機處承辦事務“皆關系機要,此與前代所稱平章軍國重事相仿”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嘉慶帝對軍機處的定位是辦理軍國機要,C選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提供軍機處負責監察事務和封駁審議詔令的相關信息,AD兩項不符合題意;嘉慶帝認為,軍機處“非專職運籌決勝”,所以對其定位并不是承辦全國軍務,B選項錯誤。15、B【解析】

“歐洲的末日審判”、“歐洲的政治崩潰”、“歐洲時代的消失”、“別了,歐洲歷史”都體現的是二戰對歐洲的影響,結合所學,這一時間是20世紀40年代。故B正確。16、C【解析】

“地理大發現”和“各大洲紛紛成為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體現了早期的全球化,而材料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部分原因是“新舊大陸間糧食作物的互相傳播”和“經濟作物的種植與貿易”,故選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是在工業革命后,A錯誤;B項“資本”不是材料主旨,且資本在全球化過程中的主次地位沒有體現,排除;D項中“新航路開辟”不是材料主旨,且“經濟結構”的相關內容也沒有直接涉及,排除。17、D【解析】

根據“17世紀四十年代”、“西方的崛起與東方的沒落明顯加快”可知此時西方開始向近代民主政治轉型,而中國依然固守原有的社會形態,作者的著眼點是社會形態的轉變,選D項;作者雖然認為“西方的崛起與東方的沒落明顯加快”,但此時不一定是東西方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排除A;兩個君主分別是查理一世和崇禎帝,排除B項;作者并不是站在歐洲的立場上看問題,排除C。18、D【解析】

根據題干時間“1940年6月”,此時處于二戰初期,英法美等國此時推行的是縱容德意日法西斯的綏靖政策,材料中英、日共管中國銀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銀,關閉滇緬公路三個月,同時禁止武器、彈藥和貨物等物資的運輸,這些措施都有利于維護日本在緬甸的利益,體現了英國對日綏靖政策,D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關于英國對對日本南進的態度,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英日結盟,B項錯誤;材料是英國對日本的縱容,不是中英間的裂痕,C項錯誤。故選D。19、B【解析】

由材料“1952年4月”“突破政治束縛、開展民間貿易的可能性,還簽署了大量實質性的貿易協定”,說明兩大陣營的冷戰對峙不能阻擋經貿合作,排除D,B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美蘇關系,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自由貿易,排除C。20、C【解析】

1864年至1914年間特別是20世紀初,中國報刊雜志越來越關注民主,不斷豐富民主含義,多次使用民主等現象,體現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比較堅決、徹底,C項正確;早期維新派主要宣傳改革思想,A項錯誤;維新思想主張民權,反對君主專制,B項錯誤;思想宣傳的程度會影響民主發展,但不能“決定”民主程度,D項錯誤。21、C【解析】

朱熹認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故答案為C項。朱熹所說的“天理”的主旨并不是天體運行法則和社會發展規律,排除A、B項;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學說,排除D項。22、B【解析】

德國通過電影打擊挪威的斗志,英國使用同一部電影激發反法西斯意識,美國通過電影打擊蘇聯和共產黨,說明凸顯了電影的政治功能,故選B;德、英、美都屬于西方國家,不能體現東西方之間的差異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排除AC;《火的洗禮》(或《苦難的一幕》)出現在二戰期間,此時冷戰尚未興起,D項僅反映了部分題意,排除。故選B。23、B【解析】

畫面中的旗幟是歐盟的會旗,故英國正在意圖脫離的國際組織是歐盟,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24、C【解析】

材料“如果墓葬紀念物的建筑投入超過了‘10個人3天的勞動’,就要遭到禁止”,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富有貴族在公共事業上的投入要遠遠多于個人消費,并對其消費進行嚴格限制,利用制度調適以維護平等,體現了古代雅典的人文精神,故C正確;雅典城邦貴族只占少數,A錯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法律規定,無法體現貴族始終有強烈集體榮譽感,排除B;D表述太絕對,排除。25、B【解析】

“古希臘悲劇中人物都用一種高貴的方式去承擔和行動,從不陷入消極的無助的悲嘆之中”的信息說明古希臘依據塑造個體的力量來彰顯人的生命價值,故B項正確。材料中并不是說明戲劇推動了民主的進程,A錯誤;材料中也沒有說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墜落,C錯誤;“古希臘悲劇認為所有的苦難都是來源于神的安排”說明此時的雅典城邦并沒有擺脫神靈的控制,故D項錯誤。26、D【解析】

材料反映政府不同程度參與近代企業的創建,故D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清王朝的經濟政策,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涉及到的四大毛紡織廠并非以官府資本為主,故B不符合題意;民族工業最大困境是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主義的束縛,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27、B【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借助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來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有利于解放人的思想,這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B項正確;主要強調個體的主觀感受是普羅塔格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并且A項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內容,A項錯誤;文藝復興運動沒有主張人放棄宗教信仰,文藝復興不反對宗教信仰,C項錯誤;提出推翻封建專制統治是啟蒙運動的內容,D項錯誤。28、D【解析】

根據“我國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被稱為‘南蠻’”可知,當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文化相對中原落后;根據“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楚、吳、越等國又先后北上中原爭霸”可知,楚、吳、越等國認同中原文化,說明中原文化圈逐漸向外擴展,故選D;西周實行分封制,不屬于集權統治,排除A;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潰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在秦朝,排除C。29、C【解析】

據材料“敲骨吸髓,輸此巨款,設機造貨,奪我生產”可知,體現了《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投資設廠的內容,《馬關條約》簽訂以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故C選項正確;多口通商,閉關政策被打破是鴉片戰爭的結果,故A選項錯誤;鄧世昌等人進行了英勇抵抗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前,故B選項錯誤;清政府成為了“洋人的朝廷”是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故D選項錯誤。30、B【解析】

由表格數據可知,陜甘寧邊區土布生產中公營、合作社營、私營以及民間織戶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這屬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結構,故B正確;由“陜甘寧邊區”可知,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而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于1953年,故A錯誤;民間織戶的比重雖然占到48.4%,但是其織機卻是2萬架,因此個體生產的效率是比較低的,故C錯誤;陜甘寧邊區沒有官僚資本,故D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哥倫布四次橫渡大西洋抵達美洲,開辟了歐美航路(或新航路開辟、“地理大發現”);隨后西歐各國殖民者紛至沓來。(2)西歐殖民者來到美洲開展殖民掠奪(或寫掠奪黃金等貴金屬),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美洲土著被掠奪、遭殺戮;非洲土著被擄略販賣到美洲為奴。(3)開啟了非洲、美洲可怕的災難史。(大意相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