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2025屆高考歷史全真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四川省 2025屆高考歷史全真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四川省 2025屆高考歷史全真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四川省 2025屆高考歷史全真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四川省 2025屆高考歷史全真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2025屆高考歷史全真模擬試題(含解析)分值:100分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3·浙江卷]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國史前稻作文化的偉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下列關于良渚古城遺址的表述,正確的有()①屬于夏文化的遺存②已有私有制產生的實證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023·全國乙卷·]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 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D.商業活動的衰退3.[2023·全國甲卷]在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亂,都會對人口的區域布局產生影響。下圖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 B.經濟發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長 D.移民流入數量4.[2023·新課標卷]史料內容來源本駱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為宦官駱奉先所養,冒姓駱氏……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勛勞,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舊唐書·李元諒傳》(五代劉昫等撰)公本安姓,諱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軒轅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賜姓李氏,同屬籍也。改名元諒,昭誠節也……貞元癸酉歲(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鎮之公館,享年六十七。《李元諒墓志》公本名元光,姓駱氏,武威姑臧人。蓋黃軒帝孫,降居安息,高陽王,留宅姑臧。貞元五年(789)《李元諒頌碑》上表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三則史料中()A.《舊唐書》的記載相對客觀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證實C.墓志采用了《舊唐書》記載 D.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5.[2023·湖南卷]永樂年間,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賜予朝鮮“五經”“四書”等經籍;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將皇后徐氏所制《勸善》《內訓》賜予日本。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儒家學說在明初有新發展 B.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C.請求賜書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 D.朝日兩國借助明王朝強化政權權威6.[2023·湖北卷]鴉片戰爭后,列強將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清朝原有的法律體系隨之發生改變。《北京條約》簽訂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從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擊拐賣人口出洋、允許華民出洋務工的條文。1909年,清政府頒布《大清國籍條例》,以保護海外華僑。上述材料說明(一)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響明顯 B.條約體系與中國國內法關系密切C.清朝被迫從閉關鎖國走向開放 D.清政府通過調整法律以應對時局7.[2023·海南卷]輪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辦”的經營管理模式。創辦初期,李鴻章通過允許其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多種途徑,使它在與外國輪運公司的競爭中未曾處于劣勢。從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該局()A.得益官方扶助,實力匹敵洋商 B.過于依賴官方,不利自身成長C.專意謀取貼補,影響競爭公平 D.享有壟斷特權,助推同業發展8.[2023·重慶卷]1938年4月24日,上海舞女界救濟難民游藝大會在新光大戲院舉行,其中話劇《舞女淚》主要表達了舞女姐妹們的悲慘遭遇。她們通過游藝的方式來組織社會各界人士捐款,將所得款項送給難胞,余下的捐給前方將士。這一事件表明()A.婦女解放進入新階段 B.全民族抗戰已經形成C.話劇演出趨于商業化 D.淪陷區民眾生活無望9.[2023·天津卷]1945年9月,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和政府決定將鄉參議會改為鄉人民代表會議,1946年4月,又規定邊區、縣、鄉人民代表會議或參議會為人民管理政權機關;1947年11月,與土地改革行動相呼應,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區政權自下而上地實行人民代表會議制。這反映了()A.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B.國家最高權力的重組C.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 D.民主聯合政府的建立10.[2024·天津卷]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指出改革要側重于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這表明()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上日程 B.農業生產責任制繼續深化C.對外開放戰略全面順利實施 D.生產資料所有制急需調整11.[2024·貴州卷]6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戰史》中記載了拜占庭與波斯、汪達爾、哥特的戰爭。他在書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亞之圍”“雅典瘟疫”等紀事,其文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夾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這表明作者()A.創新歷史編纂體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C.繼承古典著史傳統 D.借鑒東方史學成果12.[2024·福建卷]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蘭西國王管轄下的行會織工通常會選擇向國王繳納一筆費用,以免除警戒義務,但隨著負擔的加重,織工紛紛將作坊遷至教會地產上以逃避義務。1372年,國王規定凡他管轄下的織工,均須出資或承擔義務。這表明,當時的法蘭西()A.軍事力量亟待發展 B.疫病影響日漸消散C.騎士為雇傭兵替代 D.教會特權受到削弱13.[2024·海南卷]1600年,在歐洲如果一個人丟失了貴重物品,就會找當地的巫師用魔法幫忙尋找。到1700年,上層階級轉而反對使用巫術。1750年,絕大部分巫師都消失了,人們更喜歡在周報上刊登尋物啟事,或求助于新建的失物招領處。人們行為的變化深刻反映了()A.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B.近代科學興起推動技術進步C.大眾文化推廣歷經漫長過程 D.宗教神學束縛了人們的思想14.[2024·浙江卷]1923年,張聞天的一篇譯文提及,“(蘇維埃共和國)不會做純粹的社會主義,因為這種日子尚未到來;他也不會做純粹的資本主義,因為這種日子已在衰敗了。他是過去與未來的唯一的結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底原素(的元素)混合的同時存在。……而現在蘇維埃共和國正在這種界限上。”文中的“混合”指向的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 D.“新經濟體制”15.[2024·江西卷]在美國《1965年選舉權法》生效后的幾個月里,亞拉巴馬州達拉斯縣黑人登記選民的人數從不到1000人增至8500多人。在該法通過之后的4年里,南部成年黑人中有近4/5進行了選民登記。這說明該法()A.廢除了南部的種族隔離 B.擴大了公民的政治參與C.放寬了選民居住地限制 D.實現了成年公民普選權16.[2024·安徽卷]20世紀80年代,法國七位史學家推出了《法國當代史:身份與變化,從1789年至今》。該著作共有七個專題:導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法國人口問題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國農民,工人階級的增長,法國國家、政權與民主,政黨、政見與思潮。這可用以說明,當時法國史學家()A.以編年體的形式敘述宏大歷史 B.闡釋歷史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概念C.已擺脫冷戰思維對史學的影響 D.基于歷史唯物主義撰寫了法國通史二、非選擇題:本題3題,共52分。17.[2023·浙江卷]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人物政治主張孔子“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韓非“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引自《論語》《老子》《韓非子》材料二“貞觀之治”成績的取得,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這一政治路線的成功。以往談及貞觀之治,只是一味強調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覺,常常忽略中國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直至貞觀十七年去世,都是門下省的負責人。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與三省制關系密切,而三省制的運行機制,更值得重視。唐朝也被稱為“律令國家”,因為它把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摘編自榮新江等《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材料三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而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編纂民法典,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摘編自王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1)根據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韓非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指出秦漢時期治國主導思想的演變。(7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并概括《唐律疏議》在中外法制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10分)(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新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的必要性。(8分)18.[2024·安徽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歷史的發展變化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因此,對于歷史的理解,不僅要考慮政治、經濟、文化,還要關注個人和群體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如:絲綢之路的開辟,既有西漢中期漢匈關系變化、經濟發展及各民族交往的影響,又有漢武帝雄才大略、張騫個人抱負的推動。又如:20世紀初,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野心,巴爾干半島各民族的獨立意識,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等,共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請根據上述視角,運用所學知識,選取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展開評述(要求:自擬題目,史論結合,觀點正確,結構完整,邏輯嚴謹,表述清晰,不得抄襲示例)。19.[2024·湖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49—1950年,中央發文,確定每年的10月1日為國慶節,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區中心城市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其他重要城市舉行群眾游行,并對國慶紀念活動的內容、慶祝方式進行了具體安排。1950年,第一次國慶典禮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各界群眾一道觀看了盛大的閱兵式和群眾游行。各大城市也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此后,閱兵、群眾游行成為國慶活動的主要內容。1951年,來自蘇聯、東歐國家及部分西方國家的三百余名外賓出席了國慶慶典。文化部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唱祖國》等為國慶節主要演唱歌曲。1953年,中央決定,國慶期間地方不再舉行閱兵式,只進行群眾游行。1959年,中央發文,明確了當年的國慶口號和宣傳重點。相關部門出版了一大批介紹新中國成立10年來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圖書、紀念畫冊。1960年,中央對國慶紀念活動進一步規范,取消閱兵式,群眾游行與之前保持相近規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的慣例。1965年,來自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千余名外賓出席了國慶慶典,蘇聯政府沒有派代表團參加。——編自張澤宇、岳思琪《1944—1965年國慶紀念活動述論》(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49—1965年國慶紀念活動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49—1965年國慶紀念活動的意義。(7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良渚古城遺址”及所學可知,已有私有制的產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遺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遺址,D項正確;良渚遺址不屬于夏文化的遺存,①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2.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內容是小農生產生活的景象,這一觀點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孟子能夠提出這一觀點是因為戰國時期出現鐵犁牛耕,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極大發展,使小農生產取代了井田制下集體生產,C項正確;休養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觀點,排除A項;這一時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項;這一時期,工商食官不斷崩潰,私營工商業不斷發展,商業活動較之前而言是發展的,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末期至東漢中期(中國),據本題圖3材料信息可知,東漢中期與西漢末年相比,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的戶數和人口數均出現增長,但湘江流域人口數增加幅度更大,這正好印證了中國古代第一次人口南遷——漢代北方人口順長江而下南遷的情況,先遷入長江中游,再遷入長江下游,也就是遷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區更多,D項正確;土地兼并在中國封建社會各朝代、各個地區都存在,只不過是兼并程度有差異,甚至經濟開發較早的江浙地區(聯系春秋五霸相關知識)還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項,同理排除C項;盡管南北朝時期的江南經濟開發,奠定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基礎,但三吳地區(江浙地區)在此時期經濟發展最快,這就說明西漢末年以來,湘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區高,排除B項。故選D項。

4.答案:A解析:《舊唐書》編修的時代離唐朝滅亡很近,所以能直接利用大量史料,特別是唐代前期的史料,且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其有關唐人李元諒身世的記載與《李元諒墓志》基本相符,故而《舊唐書》的記載相對客觀,故選A項;三則史料中對李元諒的姓氏的記載并不一致,因此不能說明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證實,排除B項;《李元諒墓志》出現的時間是唐朝,而《舊唐書》出現于五代,遲于《李元諒墓志》,排除C項;史料的真實性與史料的來源、記錄者都有直接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般來說,離當時歷史事件時間越近越接近歷史真相,但不能說出現較早的史料就最為真實,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可知,朝鮮和日本的請賜行為,說明兩國以明朝政權為其宗主國,欲借助明朝賜書的行為,來強化自己政權的權威,D項正確;材料與儒家學說的發展無關,強調的是朝鮮、日本的政府行為,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官方行為,與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的說法無關,排除B項;四書五經等內容屬于朱子學,在明代之前就已經傳入了日本,因此在當時的日本和朝鮮,這并不屬于先進思想。徐皇后所制的兩本書也主要是女德之類,也談不上先進性,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鴉片戰爭后,……清朝原有的法律體系隨之發生改變。……海禁律例從根本上被打破。……《大清律例》新增打擊拐賣人口出洋、允許華民出洋務工的條文。……清政府頒布《大清國籍條例》,以保護海外華僑”可知,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列強侵略的不斷加深,清政府原有的律例內容如海禁等規定被逐漸打破,還新制定了打擊拐賣人口、保護海外華僑的法律規定,可知清政府通過調整法律以應對時局,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鑒西方法律,排除A項;《北京條約》簽訂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從根本上被打破,這體現了條約對中國國內法的影響,但這不能概括題干中“清朝根據局勢變化修訂和新出臺法律”等相關信息,排除B項;清政府并未采取對外開放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7.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允許其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多種途徑……未曾處于劣勢”可知輪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獲得了一系列優惠條件,使其在與外資企業競爭的過程中不至處于劣勢地位,A項正確;“未曾處于劣勢”“年年盈利”說明封建官府的支持在當時促進了輪船招商局的良性發展,排除B項;清政府給予輪船招商局的資金支持確實主要用于企業經營,也更加有利于洋務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排除C項;輪船招商局所享有的優惠條件只有洋務企業才能享有,無法帶動同行業其他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8.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8年。根據“她們通過游藝的方式來組織社會各界人士捐款,將所得款項送給難胞,余下的捐給前方將士”可知,上海的舞女也進行募捐來支持抗日前線的將士,說明社會各階層都投入到抗日戰爭中,反映了全民族抗戰已經形成,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的舞女通過募捐支持抗日,不是進行婦女的解放,更不是說明話劇趨于商業化,排除AC項;上海的舞女募捐支持抗戰不代表淪陷區民眾生活無望,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5年9月至1947年11月(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抗日戰爭結束,中國革命由對外抗日戰爭轉向對內的民主革命斗爭,推行人民代表會議制有利于團結革命力量,A項正確;此時還未形成國家最高權力,B項說法不恰當,排除B項;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材料表明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推行人民代表會議制,未體現民主聯合政府的建立,排除D項。故選A項。10.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9年(中國)。根據材料“指出改革要側重于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擴大企業自主權”正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這充分反映了中央已認識到,在調整國民經濟比例的同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需要提上日程,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農村農業改革,排除B項;材料主旨強調城市經濟改革,沒有涉及對外開放,排除C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沒有涉及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革,排除D項。故選A項。1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他在書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亞之圍’‘雅典瘟疫’等紀事,其文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夾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并結合所學可知,修昔底德的求真務實精神和歷史敘事技巧,使其成為西方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是歷史學和政治學研究的寶貴資源,奠定了西方歷史著作的通用體裁,對后世的歷史敘述體著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材料中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修史的過程中,模仿修昔底德的文筆、修辭技巧等著史方法,可見其繼承古典著史傳統,C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作者對古典著史傳統的繼承,并非創新,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史料整理分析的內容,排除B項;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歷史學家、文學家,作者并未借鑒東方史學成果,排除D項。12.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蘭西)。材料描述了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蘭西國王管轄下的織工行會的情況。織工原本向國王繳納費用以免除警戒義務,后來因負擔加重遷至教會地產逃避義務,而國王又規定其管轄下的織工均需出資或承擔義務。從材料中織工需要承擔警戒義務可以推斷出,國王需要更多人力來增強軍事力量,這表明當時法蘭西的軍事力量亟待發展,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疫病相關的內容,無法得出此結論,排除B項;材料中也沒有關于騎士和雇傭兵的相關表述,不能得出這一結論,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教會特權受到削弱,排除D項。故選A項。13.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00年—1750年的歐洲。據材料可知,在1600年,歐洲人丟失了貴重物品一般去找巫師幫忙,到1750年,人們更喜歡在報刊上等比較實際和理性的方式去找尋丟失的物品,這反映了人們思想認識的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這表明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A項正確;材料中失物的招領并沒有利用到近代科學發展所帶來的技術,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大眾文化通常指的是廣泛傳播于大眾中的文化形式和內容,與人們從巫術到科學方法的轉變關系不大,排除C項;材料中強調的是人們從思想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而不是神學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14.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3年(蘇聯)。據本題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經濟政策允許一定程度的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成分的存在,同時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公有制,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元素的有機結合,如新經濟政策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等,B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試圖通過取消商品經濟和自由貿易,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具有很強的共產主義色彩,不符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底原素混合”的特點,排除A項;“社會主義工業化”強調的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社會主義的工業基礎,也不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元素的混合,排除C項;“新經濟體制”是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推行的經濟改革措施,與1923年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5.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美國)。材料描述的是20世紀中葉,達拉斯縣黑人登記選民的人數顯著增加,20世紀中葉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背景下,黑人登記選民的人數顯著增加極大地擴大了公民的政治參與,B項正確;“廢除了”屬于絕對化表述,且題干所講的是種族歧視現象有所減輕,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變化在于選民種族群體的變化而非地域的變化,排除C項;“實現了”屬于絕對化表述,且題干所講“成年普選權”還應包括成年公民不受性別、種族、資產各方面的限制排除D項。故選B項。16.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法國)。根據材料“導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法國人口問題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國農民,工人階級的增長,法國國家、政權與民主,政黨、政見與思潮”,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法國史學家在闡釋歷史時運用了歷史唯物主義、階級斗爭學說等馬克思主義的概念,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當時法國史學家采用的是專題史的敘述方式,而不是編年體的形式,排除A項;從材料“法國國家、政權與民主,政黨、政見與思潮”可以看成當時并未擺脫冷戰思維的影響,排除C項;當時法國史學家寫的是法國當代史,不是通史,排除D項。故選B項。17.答案:(1)政治主張:孔子:德治(為政以德);老子:無為而治;韓非:法治。演變:秦:法家思想;西漢初:黃老無為思想;漢武帝尊崇儒術后:儒家思想。(2)關系:唐太宗授命中書省草擬詔令: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原因: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為藍本創制法律;古代亞洲一些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3)地位:基礎性。必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依法治國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解析:(1)政治主張這一問題難度不大,根據材料簡單歸納即可得分。演變這一問根據所學也很好回答,但是要注意分為秦、西漢初、漢武帝時期三個階段分別作答。(2)回答第一小問“唐太宗與魏微的關系”時,需要抓住材料中“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直至貞觀十七年去世,都是門下省的負責人”并結合課本中關于三省六部制的知識來進行作答。作答時要盡可能按照課本原話例如“草擬”“審核”等詞語來進行書寫。回答第二小問時要注意審題,“中外”兩部分都要提到。答題角度材料關鍵詞答案要點涉及“外”的原因“《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古代亞洲一些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涉及“中”的原因選擇性必修1的有關知識《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為藍本創制法律(3)第一小問地位,根據材料中“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可知《民法典》在新中國法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第二小問必要性,根據材料中的“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編纂民法典,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可以歸納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是依法治國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等答案。在作答時一定要注意關鍵詞語如“規范已經滯后”“依法治國”等的準確性。18.答案:論題:新航路的開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論述:歐洲從15世紀開始,歷經迪亞士,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探索,最終找到了通往亞洲的通道,我們把這一歷史事件稱為新航路開辟。當時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商品經濟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本原始積累和原料,這一經濟動因是新航路開辟最根本的原因;在新航路開辟以前,歐洲與亞洲的貿易一直是轉口貿易,在商品從亞洲傳到歐洲的過程中,經過意大利、阿拉伯等商人的轉手,價格要上漲8至10倍左右,巨大的利潤是成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十五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占領了地中海東部的廣大地區,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西歐同東方的貿易更加困難是直接原因;中世紀后期,歐洲各國為了強化皇權,不惜用武力進行擴張,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歐洲以外的地區,王權的強化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實力強大,狂熱的天主教徒為了天主教的傳播,助推了新航路開辟;此時正值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提倡冒險進取精神,也推動了更多的人加入開辟新航路的冒險探索事業中。綜上,我們可知,歷史的發展變化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對于歷史的理解,不僅要考慮政治、經濟、文化,還要關注個人和群體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全面把握歷史事件發展的原因。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從古至今的世界。首先,閱讀材料和設問,擬定論題,如由材料“歷史的發展變化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因此,對于歷史的理解,不僅要考慮政治、經濟、文化,還要關注個人和群體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和設問“選取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展開評述”可以擬定論題:新航路的開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其次,結合新航路開辟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如當時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商品經濟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本原始積累和原料,這一經濟動因是新航路開辟最根本的原因;在新航路開辟以前,歐洲與亞洲的貿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