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驗收規范》_第1頁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驗收規范》_第2頁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驗收規范》_第3頁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驗收規范》_第4頁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驗收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CPPCXXXX—2024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驗收規范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河湖生態修復治理單元工程、分部工程、單位工程質量驗收和驗收標準化、規范化的

有關規定。

本文件適用于大中型河流、湖泊、大中型水庫及水電站和抽水蓄能工程等水域的生態系統修復治理

工程驗收及新建水利水電工程的生態系統修復治理工程驗收、已建水利水電工程的生態化改造工程驗

收。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156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

GB16889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

GB3838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6600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

GB50141給水排水構筑物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GB50201防洪標準

GB50286堤防工程設計規范

GB50288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

GB50334城鎮污水處理廠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GB50400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

GB50513城市水系規劃規范

GB50707河道整治設計規范

GB55020建筑給水排水與節水通用規范

GB/T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

GB/T20203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

GB/T23486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園林綠化用泥質

GB/T25173水域納污能力計算規程

GB/T37071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導則

GB/T50290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范

4

T/CPPCXXXX—2024

CJ/T309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農用泥質

CJJ/T54污水自然處理工程技術規程

HJ494水質采樣技術指導

HJ495水質采樣方案設計技術規定

HJ2005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

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

JGJ155種植屋面工程技術規程

NB/T35037水電工程魚類增殖放流站設計規范

NB/T35053水電站分層取水進水口設計規范

SC/T9102.3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規范第3部分:淡水

SC/T9401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術規程

SL18渠道防滲工程技術規范

SL176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

SL196水文調查規范

SL219水環境監測規范

SL223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規程

SL252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

SL257水道觀測規范

SL260堤防工程施工規范

SL383河道演變勘測調查規范

SL395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

SL471水利風景區規劃編制導則

SL489水利建設項目后評價報告編制規程

SL492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范

SL609水利水電工程魚道設計導則

SL613水資源保護規劃編制規程

SL623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導流設計規范

SL631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標準--土石方工程

SL632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標準—混凝土工程

SL633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標準—地基處理與基礎工程

SL634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標準—堤防工程

SL635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標準—水工金屬結構安裝工程

5

T/CPPCXXXX—2024

SL654水利水電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設計規范

SL662入河排污量統計技術規程

SL670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技術鑒定導則

SL/T752綠色小水電評價標準

SL/T4農田排水工程技術規范

SL/Z712河湖生態環境需水計算規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河流廊道rivercorridor

河道及其兩岸灘區、水域岸線區以及與之連通的湖泊等形成的空間區域。

河湖生態空間管控managementandcontrolofaquaticecotope

以河湖水域及岸線等為主要對象,以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承載能力為依據,在河湖生態空間、水

資源利用、水環境質量及能力建設等方面所采用的管理政策、制度、措施和行動等,以規范、引導、監

控、約束河湖生態空間保護、開發利用及涉水各類經濟社會活動,保障水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的持續供

給。

生態型護岸ecologicalrevetment

在傳統護岸技術基礎上,利用活體植物和天然材料作為護岸材料,既滿足岸坡防護要求,又能為生

物提供良好棲息地條件、改善自然景觀的護岸結構。

河流地貌單元fluvialgeomorphologicalunits

河流廊道內由于河床演變、水沙沖淤等過程所形成的多樣化的地貌結構特征,如河流故道、河漫灘、

深潭、淺灘、洲灘、牛軛湖故道以及自然堤等。

水系生態連通ecologicalconnectivityofwatersystem

保護、修復河流在縱向、橫向和垂直空間以及時間維度上的物理連通性和水文連通性,改善水動力

條件,促進河湖水系中物質流、物種流和信息流保持暢通,即河湖水系三流四維連通。主要針對以水生

態環境修復為主,同時兼顧防洪減災和水資源配置需求的河湖水系連通類型。

建設質量constructionquality

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設計文件對建設項目的安全、使用、環保、經濟、美觀等特性

的綜合要求。

工程質量engineeringquality

通過項目建設,工程應滿足相關標準、規劃設計及其合同約定的程度。

質量檢驗qualityinspection

通過檢查、量測、試驗等方法,對工程質量特性進行的符合性評價。

質量評定qualityassessment

6

T/CPPCXXXX—2024

將質量檢驗結果與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以及合同約定的質量標準進行的比較活動。

單位工程unitproject

具有獨立發揮作用或獨立施工條件的建筑物。

分部工程separatedpartproject

在一個建筑物內能組合發揮一種功能的建筑安裝工程,是組成單位工程的部分。對單位工程安全、

功能或效益起決定性作用的分部工程稱為主要分部工程。

單元工程separateditemproject

依據建筑物設計結構、施工部署和質量考核要求,將分部工程劃分為若干個層、塊、區、段,每一

層、塊、區、段為1個單元工程,通常是由若干個工序組成的綜合體,是施工質量考核的基本單位。

工序workingprocedure

按施工的先后順序將單元工程劃分成的若干個具體施工過程或施工步驟。對單元工程質量影響較

大的工序稱為主要工序。

主控項目dominantitem

對單元工程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或對安全、衛生、環境保護有重大影響的檢驗項目。

一般項目generalitem

除主控項目以外的檢驗項目。

外觀質量qualityofappearance

通過檢查和必要的量測所反映的工程外表質量。

質量事故accidentduetopoorquality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建設管理、監理、勘測、設計、咨詢、施工、材料、設備等原因造成工程

質量不符合國家和行業相關標準以及合同約定的質量標準,影響工程使用壽命和對工程安全運行造成

隱患和危害的事件。

質量缺陷defectofconstructionalquality

對工程質量有影響,但小于一般質量事故的質量問題。

4總則

為加強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建設質量管理,保證、統一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施工質

量檢驗與評定方法,使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建設施工質量評定和驗收工作標準化、規范化,特制

定本規范。

驗收主持單位、建設管理單位及項目法人(含代建機構,下同)、監理單位、勘測單位、設計單

位、施工單位等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參建單位,應按國家和行業有關規定,落實驗收責任,建立

健全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質量管理體系,做好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檢驗、

評定與驗收工作,保證境修復治理工程驗收工作質量。

本規范所規定的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施工質量標準,是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單元工程施

工質量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不符合本規范合格要求的單元工程,不應通過驗收。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建設,應符合下列要求:

a)河湖生態系統修復治理工程,應以國家及相關部門規劃或上級規劃為依據。

7

T/CPPCXXXX—2024

b)河湖生態系統修復治理應結合河湖生態系統實際,統籌考慮生態保護、環境保護、防洪安全、

排澇安全、供水安全等方面關系,合理確定工程建設目標。

c)河湖生態系統修復治理應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工程技術措施,采用成熟可靠的新技術、新材料、

新工藝。

d)應符合河湖生態系統建設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相關要求。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驗收依據,應包括以下方面:

a)國家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程規范、技術標準和規章制度。

b)有關主管部門的規定。

c)經批準的工程立項文件、初步設計文件、調整概算文件。

d)經批準的設計文件及相應的工程變更文件。

e)施工圖紙及主要設備技術說明書。

f)相關施工合同。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驗收主要內容,應滿足以下要求:

a)檢查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與批準的設計要求的數量、質量標準的符合情況。

b)檢查設計、施工等方面的質量及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情況。

c)檢查工程運行或進行下階段建設應具備的條件。

d)檢查工程投資控制和資金使用情況。

e)對驗收遺留問題提出處理意見。

f)對工程建設做出評價和結論。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建設工程施工質量單元工程驗收、分部工程驗收、單位工程驗收、竣工驗

收,所用質量檢驗驗收表格,除執行本規范規定外,應參照SL223標準執行,并根據河湖生態環境修

復治理工程規模及項目特點,有關欄目適當增減。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建設施工中,本規范未涉及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時,

應制定相應的質量評定標準和驗收辦法,并報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項目主管部門批準后執行。

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建設施工質量評定和驗收,除應執行本規范外,還應符合國家現行其

它有關標準和規定的要求。

5工程項目劃分

一般規定

5.1.1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建設工程項目劃分,應結合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建設工程特點、現場

實際情況、工程結構類型、施工部署及施工合同要求進行,劃分結果應有利于保證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

理施工質量以及施工質量管理。

5.1.2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建設工程項目劃分,根據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建設內容、特點,按大、

中、小工程規模,依次從大到小劃分為單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單元工程3個層次。

5.1.3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施工項目劃分見附錄表A

5.1.4項目法人組織監理、設計及施工等單位共同完成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項目劃分,確定主

要單位工程、主要分部工程、重要隱蔽單元工程和關鍵部位單元工程。在項目開工前,項目法人應將項

目劃分表及說明書,以書面形式報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確認。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施工過程中,

由于設計變更、施工部署重新調整等諸多因素,需要對工程開工初期批準的項目劃分的項目進行調整時,

由項目法人組織監理、設計和施工單位,對不影響單位工程、主要分部工程、關鍵部位單元工程、重要

隱蔽部位單元工程正常施工的項目劃分可進行局部調整,并應重新報送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進行確

認。

5.1.5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收到項目劃分書面報告后,應在14個工作日內,對項目劃分進行確認,

并將確認結果書面通知項目法人。

單位工程劃分

8

T/CPPCXXXX—2024

5.2.1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單位工程項目劃分,應根據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規程規范、技術標準

等相關規定及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設計要求、施工部署和便于質量控制與管理等要求進行劃分。

5.2.2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的單位工程項目一般劃分為河湖生態流量施放工程、水質保護工程、

河湖地貌保護與修復工程、水生物棲息地及多樣性保護工程、陸生動物棲息地及多樣性保護工程、水環

境修復與治理工程單位工程。

5.2.3單位工程劃分原則,應滿足下列要求:

a)若干項目法人共同組織建設時,每一項目法人所負責的工程,為1個單位工程。

b)每個項目法人所負責組織建設的工程,可視規模按照工程規模劃分為若干個單位工程。

c)每一獨立建筑物或獨立的生態功能區,劃分為1個單位工程。

d)1個較大建筑物中,具有獨立施工條件的一部分,劃分為1個單位工程。

e)河湖堤岸防護和管理設施工程,每一獨立發揮作用的建設項目,劃為1個單位工程。

f)按招標投標的標段或工程結構,劃為1個單位工程。

g)按建設內容并結合工程量,劃分為1個單位工程。

5.2.4河湖堤岸防護單位工程,應包括但不僅限于下列主要項目:

a)河湖堤岸防護堤身單位工程。

b)交叉建筑物單位工程。

c)聯接建筑物單位工程。

d)管理設施單位工程。

分部工程劃分

5.3.1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分部工程劃分,應按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的功能進行劃分。同一

單位工程中,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各個分部工程的工程量不宜相差太大,不同類型、功能的各個分部

工程的投資也不宜相差太大。

5.3.2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分部工程應依據設計及施工部署,將同一單位工程劃分為若干個分部工

程。每個單位工程中的分部工程數量,應>5個。

5.3.3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每個分部工程的劃分原則,應滿足下列規定:

a)河湖堤岸防護線性工程按長度,劃分為分部工程。

b)河湖堤岸防護片性工程按面積,劃分為分部工程。

c)土建部分按設計的主要組成,劃分為分部工程。

d)交、叉、聯、接建筑物按工程結構主要組成,劃分為分部工程。

5.3.4河湖堤岸防護分部工程項目劃分,應滿足下列規定:

a)堤身單位工程,應劃分為堤基處理、堤身填(澆、砌)筑、堤身防滲、壓浸平臺、填塘固基、

堤身防護、堤腳防護等分部工程。

b)堤岸防護單位工程,應劃分為護腳和護坡等分部工程。

c)管理設施單位工程,應劃分為觀測設施、生產生活設施、交通、通訊等分部工程。

d)交、叉、聯、接單位工程,應劃分為閘室段、消能防沖段、上下游聯接段及引堤段分部工程。

e)跨越類單位工程,應劃分為檢修橋、清污機橋、交通橋、工作橋分部工程。

5.3.5用于河湖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的房建工程,土建、地基處理為主要分部工程。其它主要分部工

程劃分,可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適時調整。

5.3.6管理設施單位工程可劃分為觀測設施、生產生活設施、交通、通訊等分部工程。

單元工程劃分

5.4.1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單元工程,應根據SL223、SL631、SL632、SL633、SL634、SL635

相關規定進行劃分。

5.4.2河湖堤岸防護單元工程按照施工方法、部署以及便于進行質量控制和考核的原則劃分。根據河

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性質和部位不同,確定為重要隱蔽單元工程和關鍵部位單元工程;根據工序不

同,確定劃分工序單元工程和不劃分工序單元工程。

5.4.3依據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建設項目區域位置、設計結構、施工部署和質量控制、考核和

9

T/CPPCXXXX—2024

驗收要求,按分部工程劃分的若干個層、區、塊、段進行劃分。每一層、區、塊、段為1個單元工程,

通常是由若干個工序組成的綜合體,是施工質量考核的基本單位。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單元工程

項目劃分見附錄表A

5.4.4項目法人或監理單位應組織設計、施工等單位,共同劃分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單元工程。單

元工程劃分結果應書面報送質量安全監督機構備案。

5.4.5河湖生態環境修復單元工程劃分原則,應滿足下列規定:

a)同一分部工程中各單元工程的工程量(或投資)不宜相差太大。

b)河湖堤岸防護清理,應沿堤軸線長度劃分,一般100~500m為1個單元工程。

c)土方填筑按層、段劃分,新堤長度100~500m為1個單元工程,加固老堤每填筑500~2000m

3為1個單元工程;堤身與建筑物結合部≤5個填筑層為1個單元工程。

d)河湖生態環境吹填工程按圍堰倉、段劃分,或按堤防軸線施工長度100~500m為1個單元工

程。

e)河湖堤岸防護工程按施工段劃分。

f)混凝土工程按SL632劃分。混凝土澆筑,按結構部位、區、段及混凝土澆筑倉位劃分單元工

程;混凝土墊層按澆筑區、段,劃分單元工程。

g)河湖堤岸砌石堤按SL631劃分,宜設在變形縫或結構縫處,長度一般不大于100m。

h)土工織物鋪設,按每一次連續鋪設區、段,劃分單元工程。

i)護坡工程,按施工段或結構縫區間,劃分單元工程。

j)交叉聯接建筑物和管理設施等工程按相關標準劃分,主體建筑物工程,按建筑物組合功能的子

項構筑物,作為基本單元進行劃分。

k)各類縫,按每條施工結構縫,劃分單元工程。

5.4.6每一層、區、塊、段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應滿足下列規定:

a)層狀工程項目,將分部工程劃分的若干層,按每層項目作為1個單元工程。

b)區狀工程項目,將分部工程劃分的若干區,按每區項目作為1個單元工程。

c)塊狀工程項目,將分部工程劃分的若干塊,按每塊項目作為1個單元工程。

d)段狀工程項目,將分部工程劃分的若干段,按每段項目作為1個單元工程。

5.4.7河湖堤岸防護工程建筑物基礎處理單元工程的劃分,應滿足下列規定:

a)土石方工程,以工程設計結構或施工檢查驗收的每1區、段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b)開挖工程,以區、段,劃分單元工程。豎井、斜井開挖工程,以每5~15m劃分為1個單元工

程;洞室開挖工程,參照豎井、斜井,劃分單元工程。

c)建筑物基礎工程,按底板層級,劃分單元工程。

5.4.8河湖堤岸防護工程基礎防滲施工單元工程的劃分原則,應滿足下列規定:

a)混凝土防滲墻工程,按槽孔個數,劃分單元工程。

b)高壓噴射灌漿防滲墻工程,按相鄰的30~50個高噴孔或連續600~1000m2的防滲墻體,劃分

單元工程。

c)水泥土攪拌防滲墻工程,按沿軸線每20m長度,劃分單元工程。

d)土工膜防滲工程,按每次連續鋪設區范圍,劃分單元工程。

e)地基排水孔,按施工區范圍,劃分單元工程。

5.4.9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管理房建、公路、通訊項目單元工程劃分,應執行下列規定:

a)房建工程項目,按GB50300規定劃分單元工程。

b)公路工程項目,按JTGF80/1規定劃分單元工程。

c)通信工程項目,按GB51199規定劃分單元工程。

5.4.10施工單元工程的劃分,應滿足下列規定:

a)土石方工程,以工程設計結構或施工檢查驗收的每1區、段,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b)土石方開挖工程,以施工檢查驗收的每1區、段,劃分1個單元工程。

c)土料填筑單元工程,以工程設計結構或施工檢查驗收的每1區、段、層,劃分為1個單元工

程。

10

T/CPPCXXXX—2024

d)砂礫料填筑工程,以設計或施工鋪填的每1區、段的每1鋪填層,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e)反濾(過渡)料填筑工程,以反濾層、過渡層工程施工的每1區、段的每1層,劃分為1個單

元工程。

f)墊層工程,以墊層工程施工的每1區、段,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g)砂礫料填筑工程,以工程設計或施工鋪填的每1區、段的每一鋪填層,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h)河湖堤岸防護堤防工程,平順段按60~100m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現澆混凝土段按30~50m

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i)丁壩、垛工程,按每座壩、垛單體工程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j)堤防護腳工程,防沖體護腳工程按平順護岸的施工段長60~80m或以每座丁壩、垛的護腳工程

為1個單元工程;沉排護腳工程按平順護岸的施工段長60~80m或以每座丁壩、垛的護腳工

程為1個單元工程。

k)水泥砂漿砌石體工程,以施工檢查驗收的每1個(道)墩、墻,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或每一

施工段、塊的一次連續砌筑層(砌筑高度3~5m),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l)混凝土砌石體工程,以施工檢查驗收的每1個墩、墻或每一施工段、塊的一次連續砌筑層(砌

筑高度3~5m),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m)混凝土襯砌工程,以設計分縫確定的每1區、段或1個澆筑塊,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n)混凝土工程,以混凝土澆筑倉號或一次檢查驗收范圍劃分。對混凝土澆筑倉號,按每1倉號分

為1個單元工程;對排架、梁、板、柱等構件,按1次檢查驗收的范圍劃分1個單元工程。

o)預應力混凝土工程,以混凝土澆筑段或預制件的1個批次,劃分為1個單元工程。

p)混凝土預制件安裝工程,以每一次檢查驗收的根、組、批劃分,或按安裝的樁號、高程劃分。

每一根、組、批或某樁號、高程之間的預制構件安裝為1個單元工程。

6河湖生態修復治理工程評定

一般規定

6.1.1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在遵循自然規律、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基礎上,根據不同區域

河湖特點、功能定位和保護要求,通過修復與治理等人工措施,保障河湖生態流量、維持河湖水系自然

形態,改善水環境質量,保護重要水生物棲息地,促進生態空間格局優化、系統穩定和功能提升。

6.1.2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應結合行政區劃、水資源分區、主體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水

功能區劃、生態紅線范圍、水系連通調度區域等情況,收集、現場調查工程建設區及周邊影響區的社會

經濟、水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等方面資料,對河湖水文情勢、水質狀況、河湖地

貌、生物狀況、水利工程等要素進行綜合評定與驗收。

6.1.3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按照小、中、大層次逐級從小到大進行。首先

評定驗收單元工程,然后在單元工程驗收基礎上評定驗收分部工程,再從分部工程驗收基礎上評定驗收

單位工程。

6.1.4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單元工程質量檢驗,按照SL176、SL631、SL632、SL633、SL634、

SL635及其它相關標準執行。

6.1.5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單元工程施工質量評定等級分為“合格”和“優良”兩級,合格等級是

工程基本驗收標準,優良等級是為工程項目質量創優而設置的質量標準。不合格工程必須進行處理且達

到合格標準后,才能進行后續工程施工或驗收。

6.1.6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質量等級評定的主要依據,應滿足下列要求:

a)國家及有關部門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規程規范、技術標準等。

b)有關建設規劃、初步設計文件、施工圖紙等批復文件以及項目變更調整、批復文件。3經批準

的設計圖樣與技術條件、設計修改通知書。

c)項目建設雙方約定、施工合同及工程承發包合同中約定的技術標準。

d)按有關規定應取得的項目建設其他審批手續。

e)工程施工期試驗和觀測分析成果。

11

T/CPPCXXXX—2024

6.1.7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單元工程合格等級標準,應滿足下列規定:

a)劃分工序的單元工程項目:各工序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應全部合格。

b)不劃分工序的單元工程項目:主控項目檢驗結果全部符合相關標準規定;一般項目逐項檢驗點

合格率應≥70%,其中河道疏浚工程,一般項目逐項檢驗點合格率應≥90%,不合格點不應集

中分布。

c)各項報驗資料應符合相關標準要求。

6.1.8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單元工程優良等級標準,應滿足下列規定:

a)劃分工序的單元工程項目:各工序施工質量驗收評定全部合格,其中優良工序應≥50%,且主

要工序應達到優良等級。

b)不劃分工序的單元工程項目:主控項目檢驗結果應全部符合相關標準規定;一般項目逐項檢驗

點合格率應≥90%,其中河道疏浚工程,一般項目逐項檢驗點合格率應≥95%,不合格點不應

集中分布。

c)各項報驗資料符合相關標準要求。

6.1.9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單元工程質量標準不合格工程評定驗收,應滿足下列規定:

a)未達到合格標準時,應及時進行處理。

b)全部返工重做的,應重新進行評定驗收。

c)經設計與監理單位鑒定達到設計要求時,質量評定為合格。

d)部分質量指標未達到設計要求,但滿足使用功能要求,或改變了工程外形尺寸,或造成永久性

缺陷的工程,經設計及監理單位確認能基本滿足設計要求,其質量評定合格,并進行質量缺陷

備案。

河湖生態流量施放工程

6.2.1根據不同地域、不同類型河湖的氣候水文特性、水資源條件及開發利用狀況、河湖生態功能定

位等因素,合理確定河湖控制斷面、重要河流生態流量過程和湖泊生態水位過程等指標體系。

6.2.2應根據SL613有關規定,對不同水平年河流生態流量和湖泊最低生態水位進行核算,確定生態

流量過程或生態水位過程保障目標及建設標準。

6.2.3新建水利水電工程,應充分考慮河湖生態保護要求,結合工程總體布置及蓄水初期和運行期的

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建設要求,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同時投產使用;已建水利水

電工程,應考慮工程建設及運行條件,根據不同類型,分別進行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建設、閘壩生態化改

造等建設與驗收。

6.2.4應針對水利水電工程泄流、壩體埋管、引水洞泄流、生態放流機組等不同生態流量泄放方式,

分別對相應工程設施進行評價與驗收。

水質保護工程

6.3.1應根據GB/T25173、SL613相關規定,針對區域水質現狀,結合水資源配置和不同水源水質特

征及水域納污能力,基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明確污染物入河湖量及水質控制目標,確定入河湖排

污口整治、面源與內源治理、河湖水體水質維護等水質保護與改善措施。

6.3.2污染物入河湖排入工程評定與驗收,應包括排污輸送管道、管網、排污入河湖口等設施評定與

驗收;排污水體水質不滿足目標要求,應對入河(湖)前自然生態凈化等污水深度處理設施進行凈化,并

對凈化工程設施進行評定與驗收。

6.3.3面源污染治理工程評定與驗收,應包括下列內容:

a)內源治理:面源原位污染治理工程。

b)降雨治理:城市降雨初期徑流污染的截留和處理工程。

c)過程削減:生態溝渠、前置庫、濱水緩沖帶、小微水體修復、雨水凈化等工程。

d)底泥處置:覆蓋、固化、微生物等河湖底泥處置工程。

e)綜合隔離:飲用水水源地、輸水干線等水域植物隔離帶、隔離網、護欄網等工程。

6.3.4河湖水體水質維護工程評定與驗收,應包括下列內容:

12

T/CPPCXXXX—2024

a)水環境治理修復工程:人工曝氣增氧、生物浮床、河道生物接觸氧化、水系連通活水循環、自

然生物處理、除藻技術、生態沉床、湖泊生態系統構建等。

b)水景觀治理修復工程:城市河湖、公園、綠地、風景區內水體以及住宅區中人造瀑布、噴泉等

城市水系景觀工程等。

c)給排水治理修復工程:城市河道堤防、輸水渠(管)道、水閘、泵站等給排水工程。

河湖地貌保護與修復工程

6.4.1河流渠道、河湖水系阻隔河道、湖泊萎縮等河湖生態系統退化保護與修復,及新建、改擴建防

洪及河道整治工程,應充分考慮河湖地貌形態保護與修復要求。

6.4.2河湖地貌形態保護與修復工程評定與驗收,應包括河湖水系生態連通、河流平面形態蜿蜒性修

復、河濱帶和湖濱帶保護、斷面形狀多樣性修復、生態型護岸及地貌單元生態重建。

6.4.3河湖水系生態連通,應采用下列措施:

a)三向維度連通:修復河流縱向、側向和垂向空間三維度的物理和水文連通。

b)時間維度連通:修復河流時間維度上的物理和水文連通。

6.4.4根據河湖岸線不同功能,明確城鎮段和鄉村段不同區段河湖岸線分區方案與管控目標,保護、

培育、修復河湖庫濱帶生態系統。

6.4.5河流平面修復,應采用下列措施:

a)治導線:合理確定河道治導線平面形態形狀。

b)岸堤線:河湖岸線堤線宜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態,避免人工裁彎取直,保留或恢復蜿蜒性。

c)堤間距:堤防間距應遵循“宜寬則寬”原則,確保安全行洪斷面。

d)生態線:按照流域管理和相關規劃,明確河濱帶、湖濱帶、庫濱帶等水域岸線生態空間管控范

圍、內容,提出相關修復治理要求。

6.4.6河湖庫“三帶”河湖保護與修復,應采用下列措施:

a)河濱帶:生境營造、陸域植物群落恢復、水生植物系統構建等工程,宜選擇岸邊草地與喬木、

灌木相結合的形式。

b)湖濱帶:退田還湖、退塘還湖、河口湖濱退化帶修復等工程,考慮湖泊整體富營養化水平及其

變化情況及其湖濱生態演替規律,分區、分階段恢復連續、健康的環湖湖濱帶。

c)消落帶:水庫、電站及抽水蓄能工程蓄水池消落帶保護與修復,應以植物系統構建為主,種植

既適合陸域、又適合水域耐淹的植物。

6.4.7河道斷面多樣性保護與修復,應采用下列措施:

a)河道縱比調治:宜自然坡比,當采用多級跌水調整縱向坡降時,平原地區單級跌水高度宜≤

0.3m,山丘區單級跌水高度可根據地形地貌實際確定高度。

b)河道橫面改善:多樣性修復應綜合考慮河段功能、行洪安全、平面形態、泥沙沖淤等因素,設

置主河槽、河漫灘、河濱帶等多種復式河床,小流小斷面,泄洪大斷面。

c)深潭淺灘布局:在河道或主河槽內合理布局深潭~淺灘河床型式,充分發揮生物棲息地功能,

提高生物群落多樣性。

6.4.8生態型護岸,應采用下列措施:

a)植物根系固岸:發揮植被根系在生態型護岸結構中的加筋與錨固作用,必要時應進行植被根系

生長和岸坡土體強度加強效果試驗。

b)岸坡設反濾層:采用砂礫碎石層或無紡土工織物,作為岸坡防護結構與坡面之間的反濾層,無

紡土工織物單位面積質量宜≥300g/m2。

c)生態原位改造:硬質化護岸工程,結合生態保護和景觀建設,采用覆土工法、原位植生等技術,

進行生態化改造。

6.4.9河道生態修復,應采用下列措施:

a)生態堰:外部形態應采取不影響魚類通過的仿生式堰體,堰體材料應滿足安全過流、有效凈水

和自然修復等要求。

b)卵石群:卵石群數量、每群的石塊數及間距等,需根據河流規模,布設在靠近主河槽,在平灘

斷面上所阻斷的過流區域宜≤1/3。

13

T/CPPCXXXX—2024

c)固床岸:為降低河水流速、創建多樣化流場、防止河床淘刷和穩定河床,采用階梯式或石梁式

等技術固床。

d)床控滲:北方地區局部河段,可利用河床分區生態控滲技術,對河床基質進行合理改善或重構。

水生物棲息地及多樣性保護工程

6.5.1根據瀕危、珍稀、特有水生物及維持其生存繁衍所需的水質、環境、植被等生存條件,采取產

卵場、索餌場、越冬場保護與修復、洄游通道保護與恢復、增殖放流、替代生境、水溫影響減緩、下泄

飽和氣體影響減緩等措施。

6.5.2水生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宜重點保障其生長所需的水域底質和水文條件,保護措施包括底質

保護與恢復、生態補水、人工恢復植被等。

6.5.3生物多樣性保護,應采用下列措施:

a)劃定紅線:劃定河湖管理范圍及生態保護紅線。

b)生態補水:實施生態補水、生境恢復工程。

c)恢復底質:改善受損區域底質類型和組成,提高底質異質性,營造適宜土著生物生存和繁衍的

棲息地條件。

d)河灘保護:采用河湖、河灘保護措施。

e)設置警示:重要水生物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等區域,應保留適當的天然生存環境,限制

或禁止開發活動,設置相關警示標識。

f)拒外物入:建立防范外來物種入侵和危害長效機制,防范外來種入侵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尤其是外來物種對本地物種的蠶食等毀滅性影響。

g)建立種庫:短期內難以實現生物多樣性的物種,應建立種質資源庫,對其活體、組織、精子、

卵子、基因等種質資源進行保存,在技術成熟時擇地對其天然種群進行恢復。

h)強化監管:強化生態空間管控、執法管理等監管措施。

6.5.4魚類多樣性保護,應采用下列措施:

a)早發期間修復:早期資源發生期,通過保護岸邊帶植被、保持淺灘寬度等措施,保護早期資源

生長所需環境。

b)產卵期間修復:設置浮動式人工魚巢、魚礁式人工魚巢或采用與生態護岸措施相結合的護岸式

人工魚巢,修復產卵場、索餌場。

c)繁殖期間修復: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優化水庫運行方式,保護繁殖所需水文條件。

d)暢游期間修復:改善水流結構多樣性,增加微生境復雜度,滿足魚類等重要水生物活動及其產

卵場、索餌場和越冬場需求。

6.5.5洄游通道保護與恢復,應采用下列措施:

a)編制規劃:在流域尺度上編制保護與恢復規劃,統籌不同洄游魚類的生活史需求、河湖水系空

間格局以及障礙物的空間分布。

b)制定方案:制定水生物洄游通道保護與恢復的全局性解決方案,已建、運行效果不理想的過魚

設施,進行改造保障魚類洄游;新建水電工程,根據上下游水頭差、場地空間、目標魚類物種

習性、需要流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建設過魚設施。

c)設置魚道:根據魚種類規格、棲息水層、趨流特性、克流能力、洄游模式及行為等生物學特性

及行為學特征,設置過魚通道、魚閘、升魚機及集運魚系統等過魚設施,低水頭水壩或溢流堰

可采用仿自然型魚道。

6.5.6增殖放流設施,應采用下列措施:

a)人工增殖:影響重要水生物資源的工程,實施人工增殖放流。

b)人工放流:根據工程河段魚類資源狀況、魚類生境條件、魚類親本可獲得性、人工馴養繁殖技

術基礎等情況和水域生境條件、生態承載力、放流對象生存力等因素,確定人工放流對象、規

模及規格。

6.5.7替代生存環境,應采用下列措施:

a)另選生境:流域內生存環境被自然或人為因素破壞或不復存在時,另設替代環境對特定物種種

群進行遷地保護。

14

T/CPPCXXXX—2024

b)再造生境:沒有適宜天然生境條件下,根據物種生態學特征和生活習性、生存環境需求、人類

活動情況等因素,人工再造適宜生存環境。

6.5.8水生物適宜溫度保障,應采用下列措施:

a)分層設置取水設施:水庫庫水具有水溫分層現象,當下泄水流水溫接近重要水生物繁殖溫度閾

值下限,采取分層取水措施。

b)編制優化調度規程:結合水利水電工程運行調度原則、下游河段敏感對象的水溫需求和分層取

水工程特點,制定安全、合理、經濟的分層取水設施運行調度規程,并根據水溫及生物響應跟

蹤監測成果實時予以調整。

6.5.9下泄水流飽和氣體,應采用下列措施:

a)明確要素:水庫、水電站等水利工程,應根據挑流消能泄洪方式與頻次,明確泄洪對壩下水體

總溶解氣體過飽和的影響程度及范圍。

b)控泄流量:下泄水流氣體過飽和時,應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延長泄洪時間,降低最大下

泄流量。

c)優化調度:根據大壩泄流氣體過飽和情況及其在下游河道演變趨勢,持續優化水庫運行方式,

保障壩下河段魚類健康。

陸生動物棲息地及多樣性保護工程

6.6.1瀕危、珍稀、特有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水禽)等其他陸生動物及維持其生存繁衍所需的

水質、環境、植被、森林等生存條件,應保護與修復產卵地、轉棲地及越冬場、替代生境及減緩下泄飽

和氣體影響。

6.6.2陸生動物多樣性保護,宜采用設置濕地、保護與恢復森林、生態補水、人工恢復植被等保護措

施,重點保障其生長所需的生態環境及生存條件。

6.6.3陸生動物多樣性保護,應采用下列措施:

a)改善環境:改善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水禽)等其他動物棲息環境。

b)設保護區:設立國家、省級自然保護區。

c)修復濕地:擴大自然濕地區域,保持濕地潤地水量。

d)打擊捕獵:加大打擊非法偷獵、捕獵,亂殺動物的力度。

水環境修復與治理工程

6.7.1應嚴格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努力營造優美水環境,造福全社會,讓人

民充分獲得幸福感。

6.7.2嚴格管控河湖生態空間、用途,保障水利工程及河道、湖泊等自然水域防洪安全,強化河湖保

護,維持自然景觀。

6.7.3在保障安全防洪的前提下,結合人居環境改善和風景名勝區、濕地及游憩公園等建設要求,統

籌河湖生態廊道保護、區域水文化保護與傳承和濱水景觀等工程建設。

6.7.4沿湖、沿江、沿河,構建區域水景觀建設總體格局,合理設置親水公共空間,提升濱水景觀品

質和生活空間宜居程度。

6.7.5加強生態駁岸、步道、濱河公園等親水公共空間建設,并與周邊城鄉風貌、歷史文化、生態環

境和園林綠化等相協調和銜接。

6.7.6水環境修復與治理,應采用下列措施:

a)制止侵占:制止建設侵占河、湖的實體建筑工程,濱水區域不得建設商業開發性質的房屋等建

筑。

b)維持原貌:濱河公園等建設不得抬高和改變河、湖自然灘地高程,實施河湖綜合治理,保護自

然生態或歷史人文景觀的河段。

c)相互協調:水域周邊景觀主要建筑物、構筑物等的造型、風格、質感、色彩、尺度比例、植被

種類、空間布局等應與周邊景觀、地域文化相互協調。

7河湖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施工

15

T/CPPCXXXX—2024

一般規定

7.1.1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用材,應遵守保護環境、恢復生態環境的原則,選用無毒、無污染、

利于水生物生存的建筑材料。

7.1.2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施工,應制定周密的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嚴格施工工序和施工方

式方法,嚴禁對施工區域周圍原生態區域造成擾動或破壞。

修復治理材料

7.2.1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應選用易獲取、成本低、無污染的天然、自然材料,所選植物類

別應因地制宜,優先選用適宜本地生長及氣候條件的本地物種。

7.2.2水質保護與改善,應針對特定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功能選用填料,并進行對比分析,防止產生

二次污染;小微水體修復區域的土壤應充分利用當地水生土材料,植被類型應根據水位變動情況合理選

取。

7.2.3生態型護岸,在滿足岸坡穩定、防洪安全和生態保護修復需求前提下,利用活體植物和降解性

能好的天然柔性材料作為護岸材料,能通過分層剝離、安全儲存、合理回用等方式有效利用原坡面開挖

表土。

7.2.4河道內地貌生態重建,卵石群、生態堰或固床等措施所選擇的卵石、塊石、漂礫、圓石、細砂、

黏土等材料,應滿足防沖刷要求。

7.2.5構筑人工魚巢,結構材料應經試驗、檢測與評估對水體和魚類無毒無污染;粘附基質或人工合

成材料,應無毒無污染、經久耐用、附著面積大、不易腐爛。

修復治理施工

7.3.1結合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建設特點,統籌考慮豐枯水期變化、植被生長、水生物生活習

性等因素,施工前,合理安排施工時序,避開保護物種繁殖生長期施工。

7.3.2湖、河、庫底清淤施工,應采用分段、分層、分條施工方法,根據施工特點,改進機械擾動、

疏浚精度控制、頭部裝置密封、防擴散程度以及機械抽吸能力等挖泥船和疏浚機具設備后,用于清淤施

工設備。

7.3.3河道內水體水質維護或地貌生態重建施工,宜利用枯水期低水位施工或圍堰導流施工,減少施

工過程中對河道行洪能力的影響,并防止產生沖刷破壞。施工期導流施工可參照SL623的相關規定。

7.3.4生態護岸工程施工,應避開汛期,避免汛期對反濾層產生損傷;正常水位以上,植物護岸措施

應回覆原坡面表土;正常水位以下或淹沒洲灘等區域施工,應減少擾動當地水土。

7.3.5施工過程中,應避免顆粒物再懸浮和擴散;底泥輸送中,應防止污染物泄漏;輸送到堆料場后,

根據底泥性質采取適當措施進行處置。

7.3.6浮動式人工魚巢的整體結構應在現場制作安裝,基質材料宜預制后在現場進行拼裝。

7.3.7投放魚礁式魚巢,通航河流,可從船臺直接投放或用吊機把礁體吊至水面脫鉤投放;不通航河

流,可汽車運輸至河岸邊,然后用吊機把礁體吊至水面脫鉤投放。

8河湖生態修復治理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

驗收組織

8.1.1施工單位應按“三檢制”要求完成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自檢,即對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

元(工序)工程施工質量,進行“班組自檢、施工隊復檢、施工單位質檢機構終檢”的三級質量檢驗,

向監理單位申請復核。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表參照附錄B及SL223標準執

行。

8.1.2重要隱蔽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和關鍵部位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應由項目法人

或委托監理單位主持,由建設、設計、監理、施工等單位的代表組成聯合小組,共同驗收評定,并應在

驗收前通知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

8.1.3項目法人、監理、設計、施工、工程運行管理等單位代表組成聯合小組,共同檢查、核定河湖

16

T/CPPCXXXX—2024

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的重要隱蔽單元工程及關鍵部位單元工程施工質量等級,并填寫簽證驗收表,報工

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核備。單元工程質量等級簽證驗收表參照附錄B及SL223標準執行。

驗收條件及內容與程序

8.2.1施工單位應完成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內所有建設內容,并具備相應的驗收條件時,項

目法人方可組織相關參建單位,按照一定程序進行單元工程驗收。

8.2.2施工單位向監理單位申請復核,應提交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所含施工工序驗收評定的

檢驗資料,各項實體檢驗項目檢驗記錄資料,施工單位填寫的自檢單元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表。

8.2.3監理單位復核,應提交監理單位對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施工質量的平行檢測資料,監

理工程師簽署質量復核意見的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表。

8.2.4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質量評定條件,應滿足下列規定:

a)單元工程所含工序或所有施工項目均勻完成,具備現場驗收條件。

b)已完工序施工質量驗收評定全部合格,質量缺陷已經處理完畢。

c)施工單位已按“三檢制”要求,完成施工質量自檢。

8.2.5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內容,應滿足下列要求:

a)主要工序和一般工序上的單元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及質量等級認定。

b)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單元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及質量等級認定。

c)重要隱蔽單元工程和關鍵部位單元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及質量等級認定。

8.2.6監理單位復核內容,應滿足下列要求:

a)檢查施工單位報驗資料真實性、完備性。

b)依據施工圖紙及技術要求、平行檢測和跟蹤檢測結果,復核單元工程質量。

c)檢查已完單元工程預留問題處理情況。

d)在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表中,填寫監理人復核意見及發現問題的處理意見。

e)評定單元工程質量等級,監理人履行相應簽字、蓋章手續。

8.2.7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程序,應滿足下列規定:

8.2.8施工單位按“三檢制”要求完成自檢。

8.2.9施工單位填寫自檢記錄和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表。

8.2.10施工單位向監理單位申請復核。

8.2.11監理單位在8h內對施工單位申報的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進行復核。

質量驗收

8.3.1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序)工程施工質量合格標準,應按照SL176、SL631~SL635及其

它相關標準、或合同約定的合格標準執行。達不到合格標準應及時進行處理。

8.3.2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施工質量優良標準應按照SL176及其它相關標準、以及合同約定

的優良標準執行。全部返工重做的單元工程,經檢驗達到優良標準時,可評為優良等級。

8.3.3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施工質量合格,應同時滿足下列標準:

a)各工序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應全部合格。

b)主控項目,檢測點應100%符合合格標準,其中優良工序應達到50%及以上,且主要工序應達

到優良等級。主控項目檢驗結果應全部符合相關要求。

c)一般項目,逐項檢測點應≥70%符合合格標準;河道疏浚工程,一般項目逐項檢測點應≥90%

符合合格標準,且不合格點不應集中。

d)各項報驗資料,應符合相關標準要求。

8.3.4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施工質量優良,應同時滿足下列標準:

a)各工序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應全部合格,且主要工序應達到優良等級。

b)主控項目,檢驗結果應全部符合相關要求。

c)一般項目,逐項檢測點應≥90%符合合格標準;河道疏浚工程,一般項目逐項檢測點應≥95%

符合合格標準,且不合格點不應集中。

d)各項報驗資料應符合相關要求。

17

T/CPPCXXXX—2024

8.3.5未合格單元工程處理后的質量等級,應按下列規定重新確定:

a)全部返工重做且達到相關標準要求時,可重新評定質量等級。

b)處理后的工程部分質量指標仍未達到設計要求時,經原設計單位復核,項目法人及監理單位確

認能滿足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可不再進行處理。

c)經加固補強后,改變了外形尺寸或造成工程永久性缺陷的,經項目法人、監理及設計單位確認

能基本滿足使用要求,其質量可定為合格,但應按規定進行質量缺陷備案。

9生態修復治理分部工程施工質量驗收

驗收組織

9.1.1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分部工程驗收,應由項目法人(或委托監理單位)主持。驗收工作組應由

項目法人、勘測、設計、監理、施工等單位的代表組成。運行管理單位可根據具體情況參加驗收。質量

安全監督機構應派代表列席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分部工程驗收會議。

9.1.2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分部工程驗收工作組成員,應具有中級及其以上技術職稱。參加分部工程

驗收的每個單位代表人數應≤2名。

9.1.3分部工程施工質量,在施工單位對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元工程按“三檢制”要求自評合格后,

由監理單位統計并復核,報項目法人認定。

9.1.4分部工程施工驗收的質量結論,由監理單位編制分部工程驗收報告,項目法人報工程質量安全

監督機構核備。分部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表參照附錄B及SL223標準執行。

驗收條件及內容與程序

9.2.1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分部工程驗收,應完成該分部工程內所有單元工程建設內容,并具備相應

的驗收條件時,項目法人方可組織相關參建單位,按照一定程序進行分部工程驗收。

9.2.2分部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條件,應滿足下列要求:

a)所有單元工程已完成。

b)已完單元工程施工質量全部合格。

c)質量缺陷已處理完畢或有監理機構處理意見。

d)合同約定的其他條件。

9.2.3分部工程施工質量評定內容,應滿足下列要求:

a)檢查單元工程質量及與設計標準或合同約定標準符合度情況。

b)評定分部工程施工質量等級。

c)對驗收中發現的問題提出處理意見。

9.2.4分部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主要程序,應滿足下列要求:

a)聽取施工單位匯報單元工程質量評定情況。

b)現場檢查工程完成情況和工程質量。

c)檢查單元工程質量評定及相關檔案資料。

d)討論并通過分部工程驗收鑒定書。

質量驗收

9.3.1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分部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應先達到“合格”標準的基礎上,再按“優良”

標準對“合格”的施工質量進行升級評定,驗收施工質量是否達到“優良”標準。

9.3.2分部工程施工質量合格標準,應同時滿足下列要求:

a)所含單元工程的質量全部合格,質量事故及質量缺陷已按要求處理,并經檢驗合格。

b)原材料、中間產品及混凝土(砂漿)試件質量全部合格。

c)金屬結構及啟閉機制造質量合格。

9.3.3分部工程施工質量優良標準,應同時滿足下列要求:

a)所含單元工程質量全部合格,其中70%以上達到優良等級。

18

T/CPPCXXXX—2024

b)重要隱蔽和關鍵部位單元工程質量優良率達90%以上,且未發生過質量事故。

c)中間產品質量全部合格,混凝土(砂漿)試件質量達到優良等級。

d)原材料質量、金屬結構及啟閉機制造質量合格。

10生態修復治理單位工程施工質量驗收

驗收組織

10.1.1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位工程驗收,應由項目法人主持。驗收工作組應由項目法人、勘測、設

計、監理、施工、運行管理等單位代表組成。法人驗收監督管理機關可視情況列席驗收會議,質量安全

監督機構應派員列席驗收會議。必要時,可邀請有關專家。

10.1.2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位工程驗收工作組成員應具有中級及其以上技術職稱,每個單位參加

單位工程驗收的代表人數應≤3名。

10.1.3單位工程驗收的質量結論,由項目法人編制單位工程驗收報告并書面報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

構核備。單位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表參照附錄B及SL223標準執行。

驗收條件及內容與程序

10.2.1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位工程驗收,應完成該單位工程內所有分部工程建設內容,并具備相應

的驗收條件時,項目法人方可組織相關參建單位,按照一定程序進行分部工程驗收。

10.2.2河湖生態修復與治理單位工程施工質量評定驗收條件,應滿足下列要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