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教學大綱
緒論第一部分古代政治制度
一、君主制度二、宰相制度三、行政制度四、監察制度五、科舉制度第二部分近代政治制度
一、清末政治制度及政治改革二、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參考書:
張鳴著《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緒論一、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對象
1.首腦與中央決策系統及其運行機制
2.行政管理制度
3.軍事制度
4.立法司法制度
5.監察制度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緒論一、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對象
6.人事管理制度
7.財政制度
8.戶籍管理制度
9.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制度
10.外國事務管理制度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緒論
一、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對象
●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不同說法●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原因的幾種觀點●“封建”和“封建社會”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西歐封建制的基本特征國家統治權力的分散莊園制度武士等級制領主附庸制及其包含的原始契約因素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緒論
二、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特征
1.君主專制集權體制日趨完備和強化
●權力國家政治權力專制權力●建立在戰爭和武力基礎上的中國傳統社會國家政治權力最容易發展為專制權力●專制主義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現帝位終身制和皇統世襲制皇權不受約束和監督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緒論
二、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特征
2.中央集權制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一統
●中央集權的積極作用●中央集權的消極作用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緒論
二、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特征
3.官僚政治日趨完備和制度化
官僚政治的特征●官為君設——人治(“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封閉性——官員因循保守,論資排輩●腐敗性
4.宗法倫理與政治制度密切融合
5.國家職能發揮片面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參考書
張鳴著《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一講皇帝制度
一、皇帝制度的確立
二、禮儀制度
1、稱謂
●他稱●自稱:朕、寡人、予一人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一講皇帝制度二、禮儀制度
2、稱號
●尊號●謚號褒揚性:文、景、惠;批評性:靈、煬、厲;同情性:哀、懷。●廟號●國號●年號
3、避諱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一講皇帝制度三、皇帝的政務活動
1、朝會
2.朝臣集議
3.圣旨的頒布和批答奏章
四、皇位的繼承——嫡長子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一講皇帝制度
五、皇帝與皇權
1、皇帝的類型
●開創性皇帝●守成型皇帝●鼎革型皇帝●亡國型皇帝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一講皇帝制度
五、皇帝與皇權
2、皇帝的權力
●政治上●司法上●財政經濟上●軍事上●人事權
承傳制度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一講皇帝制度
五、皇帝與皇權
3、強化皇權的措施
●建立相互制約、權力平衡的官僚機構
●發揮監察機構的職能
●加強對宗室藩王的控制
●鐵券制的功能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一講皇帝制度
五、皇帝與皇權
4、皇帝決策所依據的信息來源
●地方上報
●各級官吏奏章疏表●地方監察與官員出巡
●皇帝親自巡行全國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一講皇帝制度
六、皇帝制度特點
1、獨占性和排他性
2、神秘性
3、強化禮樂制度
4、決策的隨意性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何謂宰相?
宰相是輔弼天子,參贊機務,統領百官,綜理軍國大政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
●宰相的基本權力:
議政權(“入則參對而議政事”);監督百官執行權(“出則監督而董是非”)。●皇帝與宰相的關系:
不可須臾分離,但矛盾、沖突不斷。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一、秦漢宰相制度
1、秦及西漢初的宰相及權力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宰相的權力:決策權;立法、司法權;對官吏的任用、封賞與考課權;行政實施權;軍權;財權。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一、秦漢宰相制度
2、西漢中朝與尚書:丞相權力的弱化
漢武帝加強皇權的措施:●提拔布衣宰相●從制度上限制宰相的權力,建立內朝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一、秦漢宰相制度
3、東漢的三公和尚書
劉秀改革中樞官制
:
●確立三公鼎立制度(太尉管軍事行政及軍吏的考課賞罰;司徒分管民政事務和官吏考課。司空掌修城筑路、興建水利設施等工程事務及有關官吏的考課)
●擴大尚書機構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宰相制度
●尚書省——行政執行機關
●中書省——行政決策機關
●門下省——行政審議機關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三、隋唐宰相制度——三省分權制的確立
1、三省制●中書省——掌軍國之政令和參議表章,首長中書令●門下省
——審議各種上下行文,長官侍中●尚書省——最高行政中心,長官尚書令
三省長官皆為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三、隋唐宰相制度
2、政事堂與中書門下
3.內相、使相與樞相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四、宋代宰相制度
●二府:
中書——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三司:度支、鹽鐵、戶部——最高財政管理機構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五、明清的中樞機構——內閣與軍機處
1、明代的內閣
●明初宰相機構——中書省“綜理機務”
朱元璋削弱相權的措施:
①全面控制中書省的工作②從人員上加以裁壓
③從組織上架空中書省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五、明清的中樞機構——內閣與軍機處
1、明代的內閣
●明代相制的變化
①
1380年,裁撤中書省,廢宰相。黃宗羲:“有明無善治,自高皇帝罷宰相始也”。(《明夷待訪錄》)②春、夏、秋、冬四輔官。③1382年,設內閣。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五、明清的中樞機構——內閣與軍機處
1、明代的內閣
●內閣職權:草擬詔令,辦理本章、票擬進呈,匯存保管文書檔案,參議重大政務。
●內閣與傳統宰相的區別:建制不穩定;不是法定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和最高行政長官;無法定權力。
●司禮監:收發奏章,批紅、傳宣諭旨,領導特務機關,選后妃附馬,管轄宦官,監控地方和軍隊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五、明清的中樞機構——內閣與軍機處
2、清代中樞機構
●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中期前中樞機構●內閣。1629年,設文館→1636年,改文館為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1658年,改名內閣。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五、明清的中樞機構——內閣與軍機處
2、清代中樞機構
內閣職權:①謀議政要,宣布皇命;②收發本章,票擬批答;③辦理典禮祭祀,組織修撰圖書,保存國家文檔,主持科舉考試。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五、明清的中樞機構——內閣與軍機處
2、清代中樞機構●軍機處(辦理軍機處)職權:①草擬諭旨,處理奏折;②提供咨詢,參議政事;③奏補文武官員;④出巡地方;⑤保存文件。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二講中央中樞機構—宰相制度
六、宰相制度的特點
1、宰相機構兼掌立法與行政兩大功能
2、變化頻繁,宰臣數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
3、職掌名實不符,事權不確定
4、法定的宰相機構退為徒有虛名的榮顯爵位,而天子近臣私人常進為掌握實權的宰輔大臣
5、相權的獨立性不斷減弱,而其對君權的依附性則日趨增加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三講中央行政制度一、以三公九卿為主體的秦漢中央行政體制
1、三公
2、九卿①奉常(太常)。掌宗廟禮儀文教的長官和部門②宗正。管理皇室宗族和外戚事務的長官和部門③郎中令(光祿勛)。負責宮廷警衛的長官和部門
④衛尉(后改名中大夫令)。負責皇宮保衛工作的長官和部門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三講中央行政制度一、以三公九卿為主體的秦漢中央行政體制
2、九卿⑤太仆。管理宮廷車馬的長官和部門
⑥廷尉(大理)。國家最高司法長官和部門
⑦典客(大鴻臚)。處理民族與外交事務的長官和部門
⑧治粟內史(大司農)。全國最高財政長官和部門
⑨少府。管理全國山河湖泊稅收的長官和部門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三講中央行政制度一、以三公九卿為主體的秦漢中央行政體制
3、秦漢中央行政制度的特點①帶有宮府一體、家政和國政相通的嚴重痕跡;②一些重要的職能還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執行;
③從三公九卿制發展過程看,宮廷機關組織逐漸擴大并掌握了國家的實權。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三講中央行政制度二、魏晉南北朝時中央行政制度的變化
1、完成了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過渡,奠定了三省制的基礎;
2、九卿制度衰微,但九卿機構仍在;
3、諸卿廢置無常,職權多被替代。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三講中央行政制度三、隋唐三省六部行政體制
●三省●六部:
吏部:人事管理機關,掌全國文官的銓選、任免、考課、封爵等;戶部:中央政府掌理財政及民政的行政機關,掌全國土地、戶口、貢賦糧食等;禮部:主管全國禮儀、祭祀、教育、科舉及外交的行政機關;兵部:軍事行政機關,掌管軍籍、武官選授和考核等;刑部:中央司法行政和司法審判機關;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及國家農、林、牧、漁業的政令。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三講中央行政制度三、隋唐三省六部行政體制
●九寺●五監:
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少府監(國家手工業事務機關,掌管百工技巧)將作監(掌土木工程營造事務)軍器監(掌兵甲器弩制造)都水監(掌水利興修)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三講中央行政制度三、隋唐三省六部行政體制
特點:
1、國家政務與宮廷事務分開;
2、三省六部制的行政管理體制,適應了強化皇權、行使政府行政職能兩方面的需要;
3、吏部位列六部之首。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三講中央行政制度四、宋元時期的中央行政機構
1、宋代
●二府三司制
●六部:地位重要,但權力減小。表現在
1、六部長官即尚書多以他官兼任;
2、六部之官末全部設置
3、權力被侵奪
●寺監機構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三講中央行政制度
四、宋元時期的中央行政機構
2、元代
中書一省六部制宣政院、翰林國史院、通政院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三講中央行政制度五、明清中央行政體制——內閣六部制
1、明代六部:地位高,權力大。表現在
升秩提高,機構設置完備、職責范圍擴大
2、清代六部:權限小,地位低。表現在
不能指揮地方,事權不統一,權力縮小
3、諸寺、監及其他重要機構
理藩院、宗人府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四講地方行政制度
一、秦漢地方行政體制
1、郡縣制的確立
2、西漢初期的“郡國并行制”
3、兩漢時期的郡縣二級制●郡(三輔郡、內郡、邊郡、諸侯王國)●縣(侯國、邑、道)
4、監察區“州(部)”的設置及其機制轉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四講地方行政制度
一、秦漢地方行政體制
5、秦漢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區別概念:●中央集權、地方分權(分割性地方分權、分工性地方分權)●地方集權、地方分權而治中央與地方關系:中央高度集權→中央、地方適度分權→地方權限過大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四講地方行政制度二、魏晉南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州、郡、縣三級制
特點:●建置劃小,數量增加●州治所重心漸由軍事重鎮移至政治、經濟中心●遙領和虛封●僑州、郡、縣制度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四講地方行政制度
三、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1、隋朝地方行政區劃的改革州(郡)縣二級制
2、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道”的設置和道、州、縣行政體制
3、中央與地方關系內重外輕
←安史之亂→內輕外重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四講地方行政制度
四、宋代地方行政制度
1、兩宋時期的“州、縣二級制”
2、路的設置及其機制轉換諸司并立(“四監司”):安撫使司(以軍政為主,兼理民政)轉運使司(主管一路賦稅的收納和漕運及監察)提點刑獄司(主管一路獄訟等事)提舉常平司(主管一路之撫恤、賑濟等事)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四講地方行政制度
五、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
1、元代地方行政管理體制●行省、路、府、州、縣行省特點:職權大,地位高,區域劃置有利于統治
●中央與地方關系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四講地方行政制度
五、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
2、明代地方行政制度①從行省到“三司”●軍政二元體制:行都督府掌軍權,行省掌行政權●三司并立: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最高行政機構,長官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司是一省最高司法機構,長官按察使;改都督府為都指揮使司,為一省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都指揮使。●總督、巡撫
②府、縣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四講地方行政制度五、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
3、清朝的地方行政體制①“直省”地區的行政體制——省、府、縣三級制●清初15行省;后分18省;1883年建新疆省,1887年建臺灣省,1907年建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總共23行省。●總督、巡撫二元領導體制督撫與布政使、按察使的職責交叉●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陜甘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
、兩廣總督、四川總督、云貴總督、東三省總督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四講地方行政制度五、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
3、清朝的地方行政體制
②邊疆地區的行政體制
●從“三將軍”到“東三省●蒙古三部
●從“伊犁將軍”到“新疆行省”●達賴、班禪和駐藏辦事大臣的設置
●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從“夷州”到“臺灣行省”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四講地方行政制度五、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
4、明清時期中央和地方關系分工性地方分權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五講科舉制度
一、科舉制度的產生及興衰
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隋分科考試→唐制度化(中央、地方兩級考試,常科、制科)→宋變革發展(三級考試制:州主持的鄉試、禮部主持的會試以及皇帝主持的殿試)→元衰落→
明輝煌轉下坡→清廢除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五講科舉制度
二、科舉制度衰亡的原因
1、考試內容僵化不變
“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經中之語不用”
2、考試文體形式走向極端
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3、監督機制不全,舞弊成風
4、不能適應潮流作自身改革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五講科舉制度
三、科舉取仕的合理要素
1、賢能治國,為我所用
2、競爭公平、標準客觀
3、立法保護、穩定連續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五講科舉制度
四、科舉制度的歷史價值宏觀角度
1、促進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比較完善的文官治國政治制度。
2、促進了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完整延續。
3、對現代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五講科舉制度
四、科舉制度的歷史價值微觀角度
1、擴大了政權的社會基礎,增強了社會整合功能。
2、為廣大貧困人民提供了階層流動的平等機會,啟動了一種社會階層流動機制。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五講科舉制度
五、廢除科舉制度的影響
1、加速了清朝統治的崩潰
①摧毀了文官治國體制。②切斷了上升性的社會流動,激化了社會矛盾。③沖擊封建統治的意識形態基礎——儒家文化。
2、催生軍閥政治
3、拉大近現代城鄉差距
4、改變了鄉村權力結構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五講科舉制度
六、現代啟示
1、國家干部人事制度必須隨著社會發展要求不斷深化改革與發展。
2、汲取科舉制度的合理因素及其經驗教訓。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一、監察制度概述
(一)監察制度的形成期——秦漢
1、中央監察機構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2、地方監察系統的建立
刺史督郵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一、監察制度概述(二)魏晉南北朝的監察制度
遣使出巡中正的監察功能
(三)隋唐監察體系的成熟
1、中央——御史大夫與御史臺三院制(臺院、殿院、察院)
2、地方——刺史道
3、諫官系統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一、監察制度概述(四)宋代監察系統的強化
1、中央
●皇權對御史的控制空前加強
●言諫系統的功能有所改變
2、地方
路——四司州——通判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一、監察制度概述(五)行政監察制度的嚴密期——明清
1、中央——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監察御史)、六科給事中
2、地方——道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
二、監察體制
1、皇帝控制下的集權型領導體制
2、與行政并行的獨立型監察組織體制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
三、監察權的保障機制
積極權力消極權力
1、監察權獨立的保障●監察機關保持獨立地位
●獨立行使監察權
2、御史權威的保障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三、監察權的保障機制
3、人身保障和言論保障
●允許見聞彈奏●封章奏事和密折制度
●禁止反坐
●派兵護衛
4、行使監察任務的手段和政策保障
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
四、對監察官的監督與管理
1、嚴格規定權力禁限
●不得越權侵權
●不得隨便處分
●不得循私舉劾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
四、對監察官的監督與管理
2、嚴密監督制約機制
●互監制●巡按輪換制●監察官秩卑權重制●回避制度●御史犯罪從重處罰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
四、對監察官的監督與管理
3、加強對監察官的管理
選任原則:●基本素質——清、正、勤、謹
●有文化
●晉升從優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六講監察制度
五、現代借鑒
1、建立垂直獨立的監察組織體系
2、賦予監察工作重要地位
3、重視權力監督的法律建設
4、監察機構職權應單一清晰
5、重視監察官員的選拔任用和保護中國政治制度史專題第七講晚清社會思潮和政治改革
一、清末政權性質的演變
第一階段:19世紀4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光纖通訊供貨合同范本
- 2025二手房購房合同模板
- 學校聘用清潔工勞動協議
- 污水處理廠施工合同
- 多間店面出租合同
- 個人股份轉讓協議書
- 多媒體發布廣告合同
- 學校委托保潔公司托管合同
- 2025私人借款合同模板
- 2025設備租賃合同(1)設備租賃合同
- 2024-2030年吸附樹脂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代炒股票分成協議
- 網課智慧樹知道《老年醫學概論(浙江大學)》章節測試答案
- (高清版)JTGT 6420-2024 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技術規范
- DZ∕T 0227-2010 地質巖心鉆探規程(正式版)
- 2023北京朝陽區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及答案
-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數學試題
-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多校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學期期中測試語文試題+
- 2024年廣東廣州海珠區新港街道雇員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住院規范化培訓總結
- 2024寧波樞智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