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1頁
2023年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2頁
2023年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3頁
2023年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4頁
2023年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版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進度計劃

月日講課題目作業備注

第一單元第一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沉浮與什么原因有關

11

2、沉浮與什么原因有關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

4、造一艘小船

5、浮力

3

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4

8、探索馬鈴薯沉浮日勺原因

第二單元熱

51、熱起來了

2、給冷水加熱

3、液體的1熱脹冷縮

6

4、空氣肚1熱脹冷縮

5、金屬熱脹冷縮嗎

7

6、熱是怎樣傳遞的

7、傳熱比賽

8

8、設計制作一種保溫杯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

91、時間在流逝

2、太陽鐘

3、用水測量時間

10

4^我的水鐘

5、機械擺鐘

11

6、擺的研究

7、做?種鐘擺

12

8、制作一種一分鐘計時器

第四單元地球日勺運動

131、晝夜交替現象

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3、證明地球在自轉

14

4、誰先迎來黎明

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15

6、地球在公轉嗎

7、為何一年有四季

16

8、極晝和極夜時解釋

新版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第一單元沉和浮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目的】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原則。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變化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變化。

過程與措施: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并用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措施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試驗驗證猜測,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變化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變化。

【教學難點】

協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豉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H勺基礎上,我認為

應把演示試驗中日勺“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試驗中的J“泡沫塑料塊”改為“泡

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測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H勺,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

呢?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里,觀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狀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臺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測它的下沉過程,板

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測它的沉浮狀況,板書:浮。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里,觀測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操作規定輕輕放入水中,觀測它的沉浮狀況,

板書:浮。

二、觀測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時空瓶、蘿卜、

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畢教材第2面表格H勺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并提

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達。

3、學生獨立完畢其他物體日勺“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試驗觀測,完畢試驗登記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試驗成果相比較,預測對的口勺有哪些,預測不對的口勺有哪些?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H勺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

原因作深入的思索。

三、觀測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小組整頓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此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

小刀,演示切分措施,引導思索.

2、學生完畢教材第3面的登記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試驗操作,記錄試驗成果并思索其中H勺原因。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變化了什么原因?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索: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日勺,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

一起,放入水里,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口勺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也不會

發生變化的。

8、小結:把剛剛切分和疊加這兩個試驗聯絡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么結論?學生記錄中

教材第4面的試驗匯報單上。

板書設計: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磚塊沉

木塊浮

塑料塊浮

猜測與沉浮有關原因: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與否空心等

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變化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變化的。

教學后記:

2、沉浮與什么原因有關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物體的沉浮與自身H勺質量和體積均有關。

過程與措施:

1、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措施,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試驗中理解控制變量的科學措施和思想的意義。

2、感受科學原理應用于實際日勺巨大作用。

【教學重點】

用控制變量日勺科學措施,探究物體沉浮日勺原因。

【教學難點】

學習用分析日勺措施研究影響沉浮H勺原因。

【教學準備】

小組試驗一:物體7種,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口勺空瓶、蘿卜、橡皮。

小組試驗二:水槽,一套相似體積不一樣質量的小球,一套相似質量不一樣體積K1立方體,試驗匯報

單。

【教材處理】

本課活動內容較多,考慮到探究時間限制,故把制作潛水艇的活動略去,但本活動對于激發學生

學習愛好,培養動手能力是很故意義日勺,可作為課外科技活動貫徹。

【教學過程】

一、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

1、導入:我們已經懂得,同一種材料構成H勺物體,在水中H勺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

關系。那么,不一樣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2、按體積大小次序排列七種物體,再標出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3、按輕重次序排列七種物體,再標出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4、當我們對這些物體進行比較時,為何看不出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與沉浮之間的關系?

二、控制其他原因進行研究:

1、引導:當碰到這種狀況時,科學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原因不變的措施,來研究某一種原因與

否對物體產生作用。今天老師就為大家準備了兩套特殊的材料,但愿各位同學都能成為一種優秀的小

科學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似體積不一樣質量的小球,一套相似質量不一樣體積日勺立方體,讓學生推

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寫在試驗匯報單上。

“沉浮與什么原因有關”試驗匯報單

第()小組

試驗一:相似體積不一樣質量的小球的沉浮(從重到輕排列)

3、小組領材料,試驗觀測,記錄分析。

4、組織交流:從這兩組材料日勺試驗中,我們得出什么結論?

5、為何用上節課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人小、輕聿對沉浮的影響,而用這兩組材料進行研

究時可以看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與沉浮日勺關系?

三、用小瓶子繼續研究:

1、潛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應用了什么原理呢?讓我們來做個模擬試驗。

2、提供試驗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試驗匯出單,學生小組合作。

3、組織討論:這個活動變化了什么原因,什么原因是沒有變化的?

4、學生嘗試用這個試驗結論去分析潛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礎上閱讀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

潛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潛艇有一種很大的壓載艙。打開進水管道,往壓載艙里裝滿

海水,潛艇會下潛,打開進氣管道,用壓縮空氣把壓載艙里的海水擠出艙外,潛艇就開始上浮。

5、提議有興致的同學課外去制作簡易潛水艇。

板書設計:

2、沉浮與什么原因有關

小球的沉浮[物體沉浮與自身日勺質量和體積均有關

立方體日勺沉浮J控制變量

小瓶子日勺沉浮體積大質量小易浮,體積小質量大易沉

潛水艇應用沉浮原理

教學后記: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變化物體排開口勺水量,物體在水中口勺沉浮也許發生變化。

2、鋼鐵制造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措施: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一樣的形狀,使之可以浮在水面上。

3、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變化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內沉浮也許發生變化。

【教學難點】

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日勺重要。

【教學準備】

水槽1個,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塊,刻度杯1個,登記表(教材第8面)。

【教學過程】

一、觀測橡皮泥的沉浮(實心):

1、導入:有日勺物體在水中是沉的,有日勺物體在水中是浮的。我們能想措施變化它們的沉浮嗎?

2、把一塊橡皮泥放入水里,觀測它的沉浮。

3、把一塊橡皮泥做成多種不一樣的形狀,放入水中,觀測它的沉浮。

4、分析:變化橡皮泥形狀,橡皮泥的質量有無發生變化?橡皮泥的體積有無發生變化?

二、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無措施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討論:同一塊橡皮泥,做成不一樣日勺形狀,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這是什么原因

呢?

三、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講授:我們把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排開的水量。排開日勺水量可以用量杯來進行測量。

措施是:放入物體后的刻度減去量杯原有水H勺刻度就是物體排開口勺水量。

2、取一種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實心團,放入量杯中,觀測它排開的

水量,做好記錄。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多種形狀,觀測它們排開【付水量,也記錄在表格中。

(教材第8面)

3、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發現了什么?

4、鐵塊在水中是沉的,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還能裝載貨品。對于這個問題,我們

能解釋了嗎?假如要制造能裝載更多貨品的超大輪船,你認為個怎樣做呢?

板書設計: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變化物體排開H勺水量

沉浮也許發生變化

船浮在水面上

排開的水量很大

教學后記:

4、造一艘小船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相似重量日勺橡皮泥,浸入水中H勺越大越輕易浮,它H勺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2、科學與技術緊密相連,它們為人類日勺發展做出了巨大奉獻。

過程與措施: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停改善船的形狀,增大船浸入水中的體積。

2、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停改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不停改善設計對成果日勺影響。

2、感受人類發明發明日勺歷程,激發發明欲望。

【教學重點】

相似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輕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教學難點】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停改善船的形狀,增大船浸入水中的體積。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水槽一種,橡皮泥若干,墊片或玻璃彈子若干。制作多媒體。

學生準備:搜集船日勺發展史資料和多種船的模型,造個性船需要H勺多種材料。

【教材處理】

本課教材安排了5個活動內容,為了更有效運用時間,我對教材作了比較大日勺調整,把“用橡皮

泥造船”和“哪艘船裝載日勺貨品多”合并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賽”,把原教材“船日勺發展史”和“船

的展覽會”合并作為第二個教學內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終,可以比較機動的處理課堂

教課時間。

【教學過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賽:

1、談話導入:

船是人類的偉大發明。自從有了船,人們可以自由以便地在水面上行駛,也可以把諸多日勺貨品運

送到遠方。今天讓我們來造一艘小船。不過,我們使用日勺造船材料是橡皮泥,并旦我們進行一場別開

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賽。

2、集體制定比賽規則:用同體積的同種品牌橡皮泥,不準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諾制造的小船裝

載量大。時間限制在10分鐘內。

3、學生分小組制作,教師提醒要考慮裝載物以及船的穩定性。并控制時間。

4、測試:哪艘船裝載日勺貨品多。

5、讓幾種裝載量比較大的小組上臺簡介經驗。

二、船的發展史和展覽會:

1、閱讀教材11面內容,教師隨機簡介(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次序):木筏、獨木舟、明輪、

帆船、氣墊船、遠洋貨船、現代客輪、航空母艦。

2、學生補充簡介自己搜集的有關船的知識,規定精要。

3、學生出示各類船的模型,集體觀看。

三、造個性船:

1、學生說說理解了船H勺發展、觀看了多種船模型后的體會。

2、討論怎樣制造自己喜歡的個性船,重點討論:我想造什么樣的小船?我但愿它有什么特點?

造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日勺造船計劃》,學生分組按計劃進行個性船的制作。

一、準備

1.決定造一艘什么船;

2.準備需要口勺材料。

二、制作

1.畫出船的設想草圖;

2.動手制作。

三、改善和完畢

1.放到水里試試,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

2.演示、簡介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點?

我日勺小船尚有哪些需要改善口勺地方?

4、交流:我日勺或同學日勺小船尚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四、拓展活動:

進行一次個性船展示會,舉行各類獎項H勺評比。

板書設計: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賽

造個性船

《我的造船計劃》

教學后記:

5、浮力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日勺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日勺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

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日勺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H勺浮力不小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措施: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措施的改善有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口勺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日勺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H勺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種,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試驗二:彈簧秤一種,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種底部帶小滑輪口勺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

登記表(教材13面材

小組試驗三:在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一樣的泡沫塑料塊,登記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觀測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狀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

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么感覺?

2、出示有關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

料塊有一種向上日勺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日勺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日勺浮力?

4、出示教科書12面H勺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

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旦方向相反。)

(設計闡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某些能浮口勺物品,讓學生

感受,為繼續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

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日勺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歐I狀況,演示規范的測量措施,講解注意的地方。尤其要講清晰浮力日勺計

算措施,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3頁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日勺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

量泡沫塑料塊受到歐I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

上拉力的數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H勺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H勺規定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成果(拉

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日勺關系,得出(板書)

三、測量不一樣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一樣大小口勺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一樣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假如把大小

不一樣的I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似嗎?

2、學生參照前一種活動的測量措施,獨立自主完畢測量,把測量成果填入登記表中,并分析浮

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3、讓學生把前后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

什么原因有關?有怎樣日勺關系?()

4、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里,一松手,為何它會上浮?(浮力不小于重力)

板書設計: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不小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教學后記:

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下沉日勺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

日勺大小。

2、下沉的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日勺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日勺浮力不不小于重力時就下沉。

過程與措施:

1、設計試驗驗證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彈簧秤測量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2、畫示意圖,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試驗驗證口勺重要意義。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日勺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日勺大

【教學難點】

設計試驗驗證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H勺作用,用彈簧秤測量下沉物體受到H勺浮力大小。

【教學準備】

每組一種彈簧秤、一種鉤碼、一種底部帶小滑輪口勺精確刻度杯、三塊大小不一樣H勺石塊或磚塊、

細線、登記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學過程】

一、下沉的物體與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問:浮在水面上RJ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嗎?

2、聯絡生活情形,并進行推測。假如學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師可以出示一種系有細線的

鉤碼,讓每組學生把鉤碼浸人水中,體驗一下鉤碼與否受到了水日勺浮力?你有什么感受闡明鉤碼受到

了水的浮力?

3、手日勺感覺是不太準日勺,我們能否設計一種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呢?

小組討論設計驗證措施,尤其規定把自己的措施用圖示畫出來。

交流學生的設計計劃,并按照計劃驗證,匯報成果。

研究的問題:

試驗措施:

所需器材:

試驗成果:

二、測量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1、測量鉤碼在空氣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記錄在表格中。

2、測量鉤碼分別浸入水中不一樣位置時對彈簧秤日勺拉力.記錄在表格中.

3、計算鉤碼受到日勺浮力大小,與鉤碼排開的水量進行比較,找出其中日勺聯絡。

4、分別測量大、中、小三塊石塊完全浸人水中時受到H勺浮力大小,記錄在表格中。

5、計算石塊受到日勺浮力大小,與它們排開的水量進行比較,找出其中聯絡。

6、分析兩次測量所得的數據,找出下沉的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規律。(大小不一樣的物體

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在水中受日勺浮力大小也與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有關,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

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出現象:

1、概括: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人水中的體積(排

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參照教科書第12頁的示意圖,試著用物體在水中H勺受力示意圖來解釋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

式表達物體沉浮H勺原因。(詳細見教師用書)

板書設計:

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下沉的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日勺浮力也越大。

浮力不不小于重力下沉

浮力不小于重力上浮

教學后記: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液體的性質可以變化物體日勺沉浮。

2、一定濃度日勺液體才能變化物體日勺沉浮,這樣的液體有許多。

過程與措施:

1、經歷一種經典日勺“觀測一發現一推測一驗證”日勺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通過加熱液滴和調制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

3、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諸多的證據。

【教學重點】

經歷一種經典的“觀測一發現一推測一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日勺性質,需要諸多的證據。

【教學準備】

演示試驗:一種馬鈴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組試驗:每組一種馬鈴薯、酒精燈、不銹鋼調羹2個、濃鹽水、40克食鹽、40克白糖、2只

燒杯、一根筷子。

【教材處理】

考慮到學生往往已經有鹽水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的認知,在演示試驗中教師故意識的把此外一種杯

子里溶解味精,當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這樣就防止了讓學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發

學生探究的愛好。

【教學過程】

一、馬鈴薯的沉浮:

1、觀測馬鈴薯的沉浮。

(1)推測馬鈴薯放人水中是沉還是浮。

(2)把馬鈴薯輕輕放人清水中,觀測它的沉浮狀況。

(3)把馬鈴薯從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輕輕放人另一種杯子中,觀測它的沉浮。

怎樣解釋馬鈴薯在不一樣杯子中日勺沉浮?影響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釋馬鈴薯的沉出現象?

二、觀測比較兩種液體:

1、觀測兩杯液體有什么不一樣。

2、做液滴加熱試驗,教師先指導加熱日勺措施,然后從兩個杯子里各取幾滴液體,分別滴在不銹

鋼調羹上加熱,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液滴加熱:各取一滴液體來觀測一下:把液體滴在不銹

鋼調羹上,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測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加熱后,其中一種不銹鋼調羹上

會留F比較明顯口勺白色顆粒物o)

3、觀測兩種留下的痕跡,有什么不一樣樣,兩種液體同樣嗎?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液體有什么特點?

三、調制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1、提問: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呢?

2、每個小組調一杯鹽水試試,馬鈴薯在鹽水中能上浮嗎?

注意調制鹽水的規定,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鹽,食鹽溶解后,放人馬鈴薯檢查與否

浮起來,并做好記錄,直到馬鈴薯浮起來為止。(提醒:這里不要學生一下子把所有食鹽倒人杯中,

假如這樣,學生就探索不到液體濃度與馬鈴薯沉浮的關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可以使馬

鈴薯浮起來口勺,濃度不夠、液體的密度不夠大,馬鈴薯是不會浮起來口勺學生在調制的過程中,一次次

地加鹽,馬鈴薯沒有立即浮起來,當食鹽溶液的密度超過馬鈴薯[1勺密度時,馬鈴薯才浮起來。)

3、假如時間容許,讓學生用同樣措施,制作一杯糖水進行檢查,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進行檢查。

(設計目的:不局限于用食鹽做試驗,調制不?樣的液體來檢查學生日勺猜測,這樣對學生形成嚴謹的

思維有很大日勺協助。)

4、思索:從試驗現象和成果分析,怎樣的I液體才會使馬鈴薯浮起來。

四、閱讀資料:

閱讀本課的資料,我們從中明白了什么?

板書設計: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液滴加熱

調制液體

觀測一發現一推測一驗證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變化物體的沉浮

教學后記:

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不一樣液體對物體日勺浮力作用大小不一樣。

2、比同體積日勺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日勺物體,在水中上浮。

3、比同體積H勺液體重日勺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艱的液體輕H勺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過程與措施:

1、通過簡樸日勺推測、驗證活動獲得數據,并轉化為證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整頓所學日勺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形成科學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物體口勺沉出現象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口勺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日勺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每組一種鉤碼、一種馬鈴薯、一種彈簧秤、一杯清水、濃鹽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學過程】

一、測量鉤碼在不一樣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討論:馬鈴薯在有的液體中下沉,在有的液體中上浮,是不是馬鈴薯在不一樣液體中受到的

浮力有大有小?

2、討論:怎樣用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

3、用鉤碼替代馬鈴薯進行研究。按照第6課學過口勺措施,分別測量鉤碼在清水、濃鹽水、糖水

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壬數據進行比較,驗證本來的推測。

鉤碼在不一樣液體中受到口勺浮力大小

4、根據鉤碼受到的浮力大小,深入類推馬鈴薯在不一樣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狀況,從而驗

證學生本來H勺推測。(提議:在這個分組試驗中,測量鉤碼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動,只要有一

種小組完畢即可,這樣可以節省試驗材料,又不影響驗證的成果。)

二、推測與驗證:

1、思索:物體在不一樣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為何會不一樣呢?影響馬鈴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

么?

2、從馬鈴薯和液體的重量去比較會有什么成果?比較重量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引導學生思索要

在同體積的狀況下比較重量。)

3、推測同體積口勺清水和濃鹽水重量與否相似,深入推測與同體積的馬鈴薯比較,重量與否相似。

4、假如要驗證我們的推測,那么怎樣比較同體積口勺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口勺輕重?

5、用天平比較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得出數據。

同體積日勺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口勺輕重比較

6、分析表中日勺數據,我們懂得馬鈴薯沉浮H勺秘密了嗎?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什么關系呢?

小結:馬鈴薯比同體積的清水重,而比同體積的濃鹽水輕,這就是導致馬鈴薯沉浮變化的原因。

三、判斷塑料塊的沉浮:

1、觀測教科書提供的資料?,判斷塑料塊在不一樣液體中的沉浮狀況,并說說判斷的理由。

2、觀測教科書第20頁中間的2張圖片,根據這些物體的沉浮關系,我們能判斷這些物體的輕重

嗎?注意:判斷輕重的前提條件是同體積。

四、沉浮原理的應用:

比重計口勺作用可以教師講解為主,或者用多媒體課件配合講解。

五、整個單元的總結:

這是對整個單元日勺科學概念日勺梳理和總結。教課時,教師可以從簡樸到復雜進行梳理,從現象到

本質進行梳理。可以設計某些有層次日勺問題進行整頓:

1、怎樣用浮力和重力日勺關系,來解釋物體日勺沉出現象。

2、不一樣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規律。

3、石塊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原因有關?(同體積的石塊與水H勺輕重比較有關)

4、木塊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原因有關?(同體積的木塊與水H勺輕重比較有關)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原因有關?(同體積的物體與水H勺輕重比較有關)

6、物體在液體中口勺沉浮與什么原因有關?(同體積的物體與液體的輕重比較有關)

板書設計:

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不一樣液體對物體的I浮力作用大小不一樣。

比同體積的液體重口勺物體,在液體中下沉

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測力計

教學后記:

第二單元熱

1、熱起來了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有多種措施可以產生熱。

2、加穿衣服會使人感覺到熱,但并不是衣服給人體增長了熱量。

過程與措施:

1、自主設計試驗探究衣服與否能為身體增長熱量。

2、觀測、記錄、分析試驗現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邏輯的試驗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熱現象產生探究日勺愛好。

2、尊重客觀事實。

【教學重點】自主設計試驗深究衣服與否能為身體增長熱量。

【教學難點】設計、驗證“衣服能不能自己產生熱”日勺活動

【教學準備】溫度計、毛巾、試驗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與學生握手感覺手涼手熱。

師:你有什么措施使我(或你)手熱起來嗎?(板書課題:熱起來了)

師:大家思索過沒有,為何搓手能使我們的手熱起來?(摩擦產生了熱)

二、討論使我們身體熱起來的原因

1、冬天,我們覺得很冷時,有什么措施使我們的身體熱起來?

2、小組討論交流(老師板書時分四類板書1、外界物質直接予以熱;2、外界物質吃進我們身體

變成熱;3、自身運動產生熱的;4、保溫的)

3、分析使我們身體熱的原因

師:分析這些措施是怎么使我們日勺身體熱起來的?

板書:曬太陽、溫泉、烤火……(外界物質予以熱量)

吃食物(外界物質吃進身體產生熱量)

跑步等運動(血液循環加緊)

加穿衣服、蓋被子-----?

師:加穿衣服后,我們日勺身體為何會感覺熱起來呢?

討論匯報(加穿衣服使我們熱起來口勺原因——衣服能生熱;衣服不能生熱,,衣服的作用是保溫,

制止熱量散發,同步阻擋冷氣進入.....)

(通過提出這樣一種發散的問題,引起學生積極思索,為何會熱起來,熱口勺產生跟什么有關?在

師生交流活動中,懂得使身體熱起來H勺某些措施,同步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產生熱的問題。)

三、研究衣服否生熱的問題

1、師: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窩時,你的被子是涼還是熱日勺呢?闡明什么?

2、學生交流。

3、衣服究竟能不能生熱呢?我們怎么研究這個問題?

4、小組討論:設計試驗方案,驗證加穿衣服是不會給身體增長熱量。(鼓勵學生說出不一樣日勺措

施)

5、交流研究措施。

(通過討論、驗證衣服能不能自己產生熱的活動,使學生經歷“問題一一解釋一一思維論證一一

試驗驗證”日勺探究過程。在交流活動中學生的方案也許存在不嚴謹日勺地方,教師要和孩子們集體研討,

發現問題,提出調整提議)

6、學生分組驗證試驗,根據試驗現象進行交流。

四、小結:

1、通過試驗,你們目前是怎么認為的?

2、通過試驗研究你們有什么新的發現?

3、通過試驗研究你們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過試驗你們有什么新的問題?

板書設計:1、熱起來了

曬太陽、溫泉、烤火……(外界物質予以熱量)

吃食物(外界物質吃進身體產生熱量)

跑步等運動(血液循環加緊)

加穿衣服、蓋被子--一(衣服不能生熱,衣服的作用是保溫,制止熱量散發,同步阻擋冷氣

進入)

教學后記:

2、給冷水加熱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水受熱后來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措施: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去分析水受熱后產生的變化。

2、設計試驗,觀測水受熱后來重量和體積與否發生了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于發現新口勺問題,樂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歐J變化;

2、設計試驗,觀測水受熱后來重量和體積與否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研究水受熱上浮日勺原因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

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措施?

2、師生交流。

(預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足體現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料袋生裝滿冷水,然后浸入熱水中,仔細觀測冷水袋H勺變化。

2、根據看到日勺現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日勺解釋更有說服力。

(預設:讓學生充足刊登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原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種原因米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口勺原因做出自己口勺推測。

(啟發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重要原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索促使水袋上浮的也許原因,

最終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狀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師:我們用什么措施來證明我們的推測呢?為了把試驗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試驗方案。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與否發生變化。

3、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與否發生變化。

4、分析整頓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我們觀測到了什么現象?有什么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教學后記:

3、液體的I熱脹冷縮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口勺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2、許多液體受熱后來體積會變大,受冷后來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措施:

1、改善試驗以到達更好的試驗效果。

2、制作一種簡易日勺觀測水的體積變化日勺裝置。

3、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例如瓶裝水為何不裝滿)。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平常的生產和生活。

【教學重點】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能設計改善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日勺試驗現象。通過試驗探究,懂得液體

有熱脹冷縮日勺性質。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

為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教學過程】

活動一:水的I體積變化的I觀測

觀測:冷水變成熱水后水面口勺變化

教師演示:把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

(學生看現象進行描述)

再出示同樣日勺兩套試驗裝置,把它們放進溫度不一樣的兩個大燒杯中應當可以看到什么現象呢?

(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進行描述)

請兩位同學上來看一下,你們看到了什么?

(學生根據現象描述)

師:換過來看一下,你們能不能從看到日勺現象判斷出哪個燒杯的水熱呢?

(預設:通過試驗學生不能清晰進行表述,從而引出怎樣清晰地觀測到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I體

積變化)

研究:清晰地觀測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1、師:通過氣球皮口勺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如下的材

料(一一出示):杯子、試管、瓶塞、細管、紅墨水、滴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種試驗,看

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并思索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么

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么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試驗方案。

師:那在做試驗時,我們該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組要分工合作。②仔細觀測水柱有什么變化?③做好記錄。④注意安全,小心熱水。)

3、學生試驗(老師巡視、指導)

4、學生匯報交流。

小結:我們懂得了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

師:我們通過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么水遇冷后又會怎樣呢?你們想

怎樣做?試驗時我們觀測什么?(學生簡樸闡明)

5、學生試驗。

6、小組匯報試驗狀況

小結: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啊這種性質叫做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活動二:觀測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1、水有熱脹冷縮H勺性質,那其他液體有無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懂得有哪些液體?

2、老師這里給大家提供了紅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愛好的一種來試驗。

用同樣的措施來試驗,觀測和水口勺試驗現象有什么相似和不一樣日勺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試驗。

4、小組匯報試驗狀況你們組是用什么液體來試驗?試驗看到什么現象?闡明這和液體有什么性

質?

(有了水熱脹冷縮試驗的基礎,這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試驗,并讓學生自主提出試驗觀

測點,理清試驗的思緒。)

5、歸納總結:通過試驗,我們發現液體受熱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質?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云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不過卻發現貨架上的瓶裝

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么原因呢?

(讓學生學以致用,處理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何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醋[受熱體積膨脹—熱脹

果汁,

醬油受冷體積縮小—冷縮

牛奶

液體熱脹冷縮

教學后記:

4、空氣的熱脹冷縮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后來體積會脹大,受冷后來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脫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措施:

1、用多種措施觀測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而熱現象產生更濃日勺探究愛好。

【教學重點】用多種措施觀測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觀測空氣體積變化日勺措施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

一、觀測空氣與否熱脹冷縮

1、弓I入

水和許多液體均有熱脹冷縮口勺性質,空氣與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

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歐I變化研究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怎樣試驗才能清晰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呢?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試驗方案

(2)交流試驗方案,確定措施。(預設:教師日勺引導很重要,我們要看到原本看不到日勺空氣日勺體

積變化是需要其他物體的,可以用充足日勺時間讓學生自主設計多種也許想到日勺試驗措施,因此教師要

充足準備某些試驗材料如氣球、液柱、紅墨水……)

(3)分組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后來體積會脹大,受冷后來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同步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別)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1、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么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

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里跳躍時,哪種狀況下占據口勺空間大?

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們日勺假說。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

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體積脹大

空氣熱脹冷縮

受冷體積縮小。

教學后記:

6、金屬熱脹冷縮嗎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許多固體和液體均有熱脹冷若冰縮口勺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

過程與措施:

1、設計簡樸操作日勺試驗活動,有效地觀測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

2、對的使用酒精燈給物體迅速加熱。

3、對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用模型試驗加以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探究多種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體現出更濃的愛好。

2、初步意識到事物遵照普遍日勺變化發展規律,但也有辱殊性。

【教學重點】設計試驗觀測金屬固體體積變化日勺現象。

【教學難點】設計試驗觀測金屬固體體積變化H勺現象。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酒精燈、鋼球熱脹冷縮演示器;墊圈(鋼絲條)、刻度尺、作支架用

的木塊等;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測銅球的熱脹冷縮現象

1、我們懂得了液體、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你還想懂得什么?究竟固體會不會熱脹冷縮,

目前我們就來做一種試驗來驗證一下。

2、教師出示試驗材料:這里有一種銅球,這里尚有一種金屬環,銅球剛好能通過金屬環。我們

就用這個裝置來做試驗。

3、你們認為這個試驗應當怎樣做?根據什么現象懂得固體日勺金屬球有無熱脹冷縮的性質。

4、交流討論,確定試驗措施。

5、按學生匯報的措施演示試驗。

6、小結:通過試驗我們發現銅球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預設:通過度析材料,引導學生思索試驗的措施,也可以組織學生小組試驗,但要給學生準

備棉質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這個活動中還要尤其強調使用酒精燈和不可直接觸摸加熱后的銅球

等安全問題。)

二、觀測鋼條的熱脹冷縮現象

1、師:老師給每個小組提供了圓形的金屬墊圈或鋼絲條,根據材料設計一種試驗裝置,觀測它

們的變化。

2、學生交流試驗措施。

3、分組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現象。

5、小結:我們發現金屬墊片和鋼絲條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有了前面觀測銅球的討論和實踐,讓學生嘗試去觀測其他金屬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讓他們

根據觀測材料思索、討論、設計試驗措施,教師只要稍作提醒,學生們可以想出多種有效的觀測措

施來)

三、金屬熱脹冷縮嗎

1、師:銅球和鋼條均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會熱脹冷縮呢?

2、閱讀教材38頁的資料。

總結:通過前面日勺學習,我們懂得了許多物體均有熱脹冷縮日勺現象。

(通過前幾課的學習,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對之前所觀測到的一種個單個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的

認識做個提高,需要組織學生加顧一系列觀測試驗的現象,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

板書設計:

金屬熱脹冷縮嗎

銅、鋼……大多數金屬熱脹冷縮

(睇、鈿一一熱縮冷脹)

教學后記:

6、熱是怎樣傳遞的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熱總會從溫度較高日勺一端(物體)傳遞到溫度較低日勺一端(物體);

2、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種物體傳遞給另一種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

傳遞措施叫熱傳導。

過程與措施:

1、設計試驗觀測熱傳導的I過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圖示記錄、交流觀測到的有關熱是怎樣傳遞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積極日勺觀測探究熱傳遞的愛好。

2、體驗通過積極思索和探究獲得日勺成功喜悅。

【教學重點】設計試驗觀測熱傳導日勺過程和方向。

【教學難點】通過度析熱傳導過程中的共同特點,認識熱是怎樣傳導的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鐵架臺;鐵絲(鋼條)、熱水;火柴、金屬圓片、酒精燈、蠟燭油、

凡士林等。

【教學過程】

引入:用酒精燈給金屬條加熱,一會兒金屬條就會變得很熱、很燙。我們能解釋這種變化嗎?你

覺得熱是怎樣傳遞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觀測研究熱在金屬條中是怎樣傳遞的

1、把金屬條口勺一端浸在很燙H勺熱水中,用觸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屬條。

2、交流手的感覺。

3、說說熱在金屬條中是怎樣傳遞的。

4、師:根據材料,我們有無措施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覺到熱在固體中的傳遞過程?

5、小組討論試驗方案。

6、交流試驗方案:哪些措施可以進行試驗研究。

7、學生實際操作試驗,并交流試驗中日勺發現。

(試驗中教師要把握兩個發展方向:觀測記錄火柴跌落的先后次序和火柴下落時間和間隔距離

之間的關系,以描述熱在傳遞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點。)

8、小結:通過試驗我們發現熱總是從較熱日勺一端逐漸傳遞到較冷的一端的。

二、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1、在涂有蠟口勺金屬圓片的中心加熱,觀測蠟的融化狀況,推測熱在金屬片中是怎樣傳遞的?

2、怎樣讓金屬片上的熱傳遞可以“看到”?

3、小組設計試驗方案。

4、交流試驗方案:哪些措施可以進行試驗研究。

5、按照教科書試驗設計裝置圖小組開展試驗觀測活動。

6、交流試驗中的發現。

(讓學生盡量親身體驗,以發展學生對熱傳遞的認識,活動中要尤其強調注意安全)

板書設計:

熱是怎樣傳遞H勺

溫度較高溫度較低

教學后記:

7、傳熱比賽

【教學目的】

科學概念:

1、不一樣材料制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樣日勺

2、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日勺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日勺物體稱為

熱日勺不良導體。

過程與措施:

1、進行不一樣材料物體熱傳導性能的比較試驗

2、分析熱的良導體與熱的不良導體在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探究的濃厚愛好。

2、意識到試驗措施的選擇和改善會對試驗數據的精確性產生影響。

【教學重點】通過設計試驗方案并進行試驗來證明熱在物體中日勺傳導和不一樣物體傳導性能有差

異。即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

【教學難點】進行不一樣材料物為熱傳導性能H勺比較試驗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塑料棒、木棒、鋼棒;杯子、熱水、蠟燭;鋼條、鋁條、銅條。

教師演示用:酒精燈;蠟燭油、火柴棒;銅、鐵、鋁金屬導熱性能演示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我們生活當中,熱的傳遞現象隨地可見,那不一樣的材料它傳熱日勺速度是不是同樣呢?談談你

的想法。

二、哪個導熱快:

(1)金屬、木頭、塑料的導熱比賽

1、老師為大家提供試驗材料:金屬棒、木棒、塑料棒。你們能不能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