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025年菁優高考歷史解密之材料題一.材料題(共25小題)1.(2024?南海區開學)文明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中不斷向前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戰國時期,墨子提出“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他認為每個人在天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應享受天賦予人的各種物質生活,欲富貴而惡貧賤是人性之自然。他抨擊因血緣、門弟不同而造成的政治經濟上的不平等,主張君臣與平民平等。——摘編自楊俊光《墨子新論》材料二:有學者指出,物品與文明的關系有如表幾種類型。類型事例(一)一件物品的普遍傳播,影響眾多人的生活土豆、番薯、玉米、番茄等(二)一批新物品應社會變革而生電燈、電話、電冰箱、電車等(三)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關系蒸汽機、計算機、機器人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墨子的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主張的意義。(2)任意選擇材料二的一種類型,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物品與文明的關系。2.(2024秋?銅梁區校級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法國思想家孔多塞將人類精神的發展從低向高分成10個階段,中國僅處在第三個階段,即剛剛走出游牧時代的農業時代,還未能進入科學發展階段。在他看來,火炮知識沒有讓中國免于被征服,印刷術的發明也無助于人類精神的進步。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按照不同方式將世界歷史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無論哪一種方式,中國都被歸類于初級階段,中國的形象也一直處在原始的、落后的、停滯的狀態,處于“歷史的幼年時期”。他認為,“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復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德國史學家蘭克也認為中國處于“永恒停滯不前”的狀態,英國學者穆勒則認為中國是“固定不變”的,……類似觀點不一而足。——整理自王瑞《“中國歷史停滯論”是西方中心主義的想象》根據材料歸納西方學者的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予以評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3.(2024秋?重慶月考)區域發展影響全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原的戰亂,引發了規模龐大的人口遷徙和移居。這股浪潮從北亞地區向華北、繼而從華北向江南、從華北向朝鮮半島等,波及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這一遷徙的焦點是作為黃河文明搖籃的華北平原……人們處在這個混亂、動蕩不安的社會、國家中,深切地關注自己的內心,同時執著地追求精神和靈魂的救贖。——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材料二:在人口膨脹、耕地緊張、賦稅繁重的背景下,江南農民只有通過調整種植結構來尋求出路。原來用以種植糧食的耕地,改種了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原先的副業﹣﹣﹣﹣紡織業成了人們的主業;原來的重要糧食產區江南地區,開始在糧食上依賴湖廣地區的供應。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紡織業的興起、糧食貿易的頻繁,終于成就了江南工商業市鎮的興起。江南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最集中地體現為棉紡業和絲織業的發展,而棉紡業和絲織業專業市鎮也占江南市鎮的絕大多數。在南方個別地方,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的景象。——摘編自卜憲群《中國通史》材料三:七七事變后的短短數年中,全國城鄉共有1425萬人遷往西部后方。從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慶的人口從戰前的47萬人猛增至124萬人。隨著政治中心移往西南,僅陪都重慶國民政府的各類機關就共約130個,重慶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黨軍政人士。各類內遷的民營、國營和軍工企業約上千家,大量的企業家、科技人員與技術工人也隨之內遷……內遷高校多采用聯合辦學的形式,西南聯大已發展為5個學院26個系、350多名教師、3277多名學生的大學。西南聯大的教授可謂集一時之選。日后師生人才輩出。——摘編自忻平《試論抗戰時期內遷及其對后方社會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指出魏晉南北朝“中華擴大”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擴大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該時期經濟的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經濟向近代轉型艱難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抗戰時期人口內遷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戰時期內遷對后方社會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如何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認識。4.(2024春?江陰市期中)[秦漢時期的國家治理]材料一:秦統一六國之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力能夠控制的要素。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機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戰國剛結束的秦朝初年,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摘自百度百科詞條《焚書坑儒》材料二: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摘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三: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摘自《漢書?董仲舒傳》(1)三則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樣的發展的趨勢?原因何在?(2)據材料二、三,概括秦漢為實現思想統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者影響的不同之處。5.(2024?湖北開學)【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有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大一統”的情懷成為維系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其演進歷程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予以探究。角度內涵統一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國家制度建設民族關系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華夏認同認同中華優秀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請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為主題,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角度,自擬論題,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6.(2024?江蘇)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詔古道修建的歷史背景。(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7.(2024秋?邗江區校級月考)在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政治體制不盡相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集議制度具有集思廣益的長處,避免了個人思考的見事不周、偏執一端或墨守成規的弊病。許多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員參與決策,匯集了來自各方面的情況,決策者們就能較為準確迅速地了解信息,掌握動向,避免頒布錯誤的政令,??年輕的低級官員參與議政,給政事堂會議帶來了生氣和活力,給封建政治帶來了新氣象。政事堂合三省首長議事,減化了頒行的手續,從而政令制訂迅速,執行便捷,提高了行政效率。——摘引魏向東《試論唐代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材料二:時軍機之權,獨峙于上,國家興大兵役,特簡經略大臣、參贊大臣,親寄軍要。??厥后海疆釁起,經略才望稍爽,權力漸微。粵難糾紛,首相督師,屢債厥事,朝廷間用督撫董戎,多不辱命,猶復不制以文法,故能霈施魄力,自是權又移于督撫。同治中興,光緒還都,皆其力也。——引自趙爾巽《清史稿》(1)閱讀材料一,概括政事堂設立后的決策優勢。結合所學,闡述為加強君主專制,中樞機構在宋朝的演變概況。(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從軍機處決策機制的角度簡述“軍機之權,獨峙于上”的觀點,試分別從太平天國和八國聯軍侵華兩個時期分析“權移于督撫”對清朝造成的影響。8.(2024春?溫州期末)古代中國在國家治理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維護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有效運行,必須建立一套制衡機制。我國歷史上的權力制衡思想和實踐體現出中國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君權制衡。各項重要決策的處理,呈現出一定的“集議”特色,構成制衡君權的某種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權力制衡。……地方權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職責明確、考核嚴格,又采取行政、軍事與監察三者權力分離,以制衡地方官吏權力的擴張,同時還以不斷增加行政層級的形式,遏止地方權重傾向。第三,官僚權力制衡。……從中央到地方,對各級官吏的權力劃分,行政問責、考核、審計、監督監察上,規范日益細密,以防止權力濫用。——卜憲群《談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治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為例,以“權力制衡與國家治理”的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280字左右)9.(2024春?南海區期中)民族一統是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武帝即位后致力實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內的真正“大一統”。對“大一統”理論體系的構建,董仲舒可謂居功至偉,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司馬遷的《史記》中也闡釋了“圣王同祖”“華夷共祖”的社會理想,注重華夏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有了理論依據后,漢武帝就以實際行動外事四夷。——摘編自鄒國力李禹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源:以西漢武帝時期族群整合為研究對象》材料二:四守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漢武帝泰山封禪)泰山石刻文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時“大一統”理論體系的內涵并簡述漢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外事四夷”的影響。10.(2024?重慶開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經歷深刻變革的轉折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掀起興建水利的熱潮,水利勃興成為本時期大國崛起的重要基石。明代學者鄭曉在評價這一時期的治水活動時說:“至周之衰,井田漸廢。侯國爭水利者筑堤,以包沃饒之利。避水患者亦筑堤,以鄰國為壑。”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然而“其師遠征徙眾運輸雄食之供給,皆為問題。乃城邗溝通江淮。魯畏吳,請服”。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水堤防御、攻敵之術已逐漸形成,臨河臨江各國均在其邊境修筑堤防,增加地理形勢之險要,防御敵國外侵。——摘編自盧勇《水利勃興與大國崛起》材料二: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運河是地區利益和資本運作的產物。運河主要通過建立運河股份公司的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以豐厚的利潤吸引投資者參與運河建設。英國近代第一條運河桑基運河連接了圣海倫斯煤礦與默西河,通過該運河煤炭可以直達利物浦。1761年布里奇沃特運河通航,該運河將曼徹斯特郊區沃斯利煤礦和曼徹斯特城連接起來。至1830年英國運河總里程已經達到了2500英里,在地理上形成了全國性的運河網絡。運河建造一般由議會授權,但運河如何修建則由投資公司各行其是,缺少統一的建設標準,如河道寬窄、水閘大小等都不統一,導致運河和河流運輸系統支離破碎,效率低下。——摘編自雍止江《工業革命時期英國運河修建的條件》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有計劃地恢復整修舊有水利工程,有重點地開展河流治本工程、興修灌溉工程、開展群眾性小型水利建設,共擴大灌溉面積約4600多萬畝。毛澤東同志先后作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等重要指示,淮河、黃河治理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時任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這樣評價“到1956年底,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水利基本建設和灌區發展,對農業和國民經濟起了良好作用”。——摘編自李安峰《中國共產黨領導水利建設的歷史征程與基本經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水科工程大量得以興修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工業革命時期英國運河修建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建國初期水利工程興修的重要意義。11.(2022秋?鐵山區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經濟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一個重要的促進因素是外資企業的大幅增加。由于擔心外國人會控制中國的礦產資源、鐵路,以及現代工業經濟,清政府設立了專門的商部和交通部,組織地方商會,并著手修訂法典,保護和鼓勵各項資本運作。中國的官員,有識之士以及商人急切地在這些領域成立自己的公司,從1895年到1913年間,成立的新興企業多達549家,主要集中在繅絲、棉紡織品、食品加工、公用事業以及采礦等行業……雖然現代工商業只占中國經濟總量的極小一部分,但這一時期仍可以看作是中國工業革命的開篇。﹣﹣周錫瑞《葉:百年動蕩中的一個中國家庭》材料二1895年的甲午戰敗震動了整個士林……當新興的維新在京、滬受阻時,湖南成了維新的中心。例如,熊希齡出身于湘軍將領之家,此前完全是在傳統教育的浸潤下成長,還沉迷在湘軍的輝煌功績中。但他在甲午戰敗后慷慨上書朝廷,“與其坐而待亡,孰若革新庶政,與列強比埒,乃為上策……吾愿為愛國同仁,鞠躬盡瘁,臨危就義,以拯吾國”。不料被慈禧痛批并發落回湘。從1896年到1898年,他幾乎介入了湖南維新的所有活動,在當時激烈而復雜的斗爭中實際站在了梁啟超一邊。1898年到1902年被革職。1902年至1905年,他重獲起用……于1904年興辦了醴陵瓷業及學堂。﹣﹣整理自應星《新教育場域的興起(1895﹣1926)》(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95﹣1913年間“經濟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的原因。根據材料一,概括這一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熊希齡的思想在甲午戰爭后的變化,并指出他在湖南地區為中國社會近代化所做出的努力?12.(2021秋?禪城區校級月考)史論結合、依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評價問題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表節選自《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原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訂進口稅。材料二:下表所列為兩位歷史學家對清朝與列強簽訂條約的看法。徐中約費正清英法聯軍之役后西方國家通過建立條約口岸和擴展商務,爭奪貿易利益和經濟特權,俄國人則既強調貿易收益也強調取得領土。從南、北而來的這兩股推進勢力,構成了一種鉗形活動,掐住滿清王朝。在隨后的一個世紀里,西方和俄國是影響中國的兩個主要根源。﹣﹣《中國近代史》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國商人與外國勢力因各種有利條件使中國的貿易與世界市場的關系更密切,也隨世界市場的榮枯興衰而起伏。外國人因為有治外法權的保護,得以躋身這個帝國的統治階層。若說這樣的結果是把中國當殖民地來剝削,不如說外國人有幸參加了中國企圖西化的過程。﹣﹣《劍橋晚清史》(1)據材料一,從國際因素的角度分析兩則原文的最大不同之處。(2)據材料二,評價關于近代中國條約體系的觀點。(任選材料中的一種觀點進行評價,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13.(2022?福建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學者認為: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呈現出“沉淪”到“上升”的發展過程,中國社會走出了一條“U”字形路線。在近代中國歷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淪”;近代中國歷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淪”與“上升”中間有一個過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淪”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時期。材料二但是,正像黑暗過了是光明一樣,中國歷史發展在谷底時期出現了向上的轉機。……從這時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國社會內部發展明顯呈現上升趨勢,中國人民民族覺醒和階級覺醒的步伐明顯加快了。在這以前,中國社會也有不自覺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也有改革派的主張和吶喊,但相對于社會的主要發展趨勢而言,不占優勢;在這以后,帝國主義的侵略還有加重的趨勢(如日本侵華),但人民的覺醒,革命力量的奮斗,已經可以扭轉“沉淪”,中國社會的積極向上一面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了。﹣﹣以上材料均整理自《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淪”與“上升”諸問題》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簡述近代中國前期“沉淪”的過程。“過渡期”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上升”做了怎樣的準備?(2)根據材料二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的史實,說明覺醒后的中國人民在扭轉“沉淪”方面取得的偉大成果。14.(2024春?天津期中)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經歷了不斷發展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指出塵世生活是大自然賦予的,歌頌了人的愛和重要性。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描繪了一個世俗女性高貴、優雅以及沉浸在現世美好生活中的形象。——摘編自張淑釧《論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矛盾特性》(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并再列舉出兩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材料二:教皇須讓我國不再受他們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須交還我們的自由、權利、財產……教皇須讓皇權成為名副其實的皇權。——馬丁?路德《路德選集》(2)依據所學知識,指出馬丁?路德在哪一個國家進行了宗教改革?分析材料二的要求反映了什么問題?材料三:啟蒙運動不是陡然(注:驟然,突然)而至的。新航路開辟使歐洲人認識到世界其他地方還存在迥異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態,使基督教關于人類起源的說法成為虛假之言。17世紀初,英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17世紀的歐洲逐漸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路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權威。伏爾泰對中國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學家統治贊賞備至,據此提倡實行開明的君主制。——摘編自《從概念史的角度看啟蒙運動》(3)根據材料三分析“啟蒙運動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材料四:歐洲把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視為明證:啟蒙時代的許多思想諸如天賦人權、分權制衡等都是切實可行的。1854年,逃亡的奴隸約翰?布朗想起他是怎么“被牛皮鞭……打的”,以及監工是如何“搜捕‘逃亡的黑奴’”的。他記得,“當英國市場的棉花價格上漲時,可憐的奴隸立即感覺到了這一后果,因為他們的日子更加艱難,鞭子也不停地抽打著。”——摘編自帕爾默《現代世界史》(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生的美國初步實現了啟蒙運動的哪些方面的政治理念?又存在哪些矛盾之處?15.(2024春?潮州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處處提倡人性和人權,重新思考人和神的關系。他們認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擺脫神學的禁錮,盡可能走上條自由發展之路。人文主義者指出天堂不在來世,而在現世。他們公開申明,追求個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英國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現代民主政治創制試驗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政體。英國是現代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發源地早已為世人所公認。——程漢大《英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三美國聯邦憲法……行政、立法、司法這三項大權中的任何一項法定權力都要受到另外兩項權力的制約。在權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項權力都不允許大于另外兩項權力,從而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人民版《歷史》(必須第一冊)(1)依據材料一、概括人文主義者的思想主張。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興起的原因。(2)材料二中“全新的政體”指的是什么政體?請寫出為該政體奠定法律基礎的文獻名稱。(3)回答材料三中所指的“三項大權”分屬哪三個機構?體現美國聯邦憲法的政治原則是什么?它反映了哪位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學說?16.(2024春?江陰市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公元前7千紀到前1千紀,東地中海貿易作為早期貿易活動的代表,以黑曜石、青金石和青銅的金石之路作為典型,貿易形式基本上是原始的物物交換。金石貿易主要是為了滿足上層貴族的個人需求,具有零散分布、時斷時續、區域貿易的特點,但是客觀上通過若干貿易路線的互通與交集也溝通了愛琴文明、古埃及文明、敘利亞﹣﹣巴勒斯坦文明、赫梯文明、兩河文明和伊朗文明區域。﹣﹣據劉昌玉《上古時期東地中海世界的商路分布與貿易活動》材料二公元1﹣2世紀,隨著印度洋季風規律的發現、地中海世界造船技術在埃及紅海沿岸的傳播、埃及紅海港口與尼羅河之間交通的改善以及東方商品消費市場的擴大,羅馬埃及與印度次大陸遠洋海上貿易迅速發展……隨著“羅馬和平”的到來、消費量的增加、政治競爭的助推和奢靡之風的盛行,羅馬人對東方產品的需求增加,經由埃及的東方貿易在羅馬經濟中地位日益突出。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東方貿易比學者們普遍強調的規模更大,運作更加復雜。東方貿易在帝國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據陳思偉《埃及與印度次大陸的海上貿易及其在羅馬帝國經濟中的地位》(1)根據材料一,概括早期貿易活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早期貿易活動對上古時期社會交流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指出羅馬帝國“東方貿易”興起的原因。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古代文明交流的認識。17.(2023秋?濱海新區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紀城市化為廣大鄉村居民揭示了一個新世界——與農村莊園生活迥然有別,更為重要的是,它還享有一定特權。中世紀的城市化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經濟行為,而且還是一種“追求自由和特權”的政治訴求,因為離開莊園意味著擺脫奴役,向城市遷移就是選擇自由。——摘編自《歐洲文明探索》材料二:蒸汽牽引的動力機車沿著一條專門建立的鐵軌行進。然后機車在鋪設于城市街道的軌道上行進。原始的馬拉機車最終被電力驅動的機車取代,并且這些有軌電車也被由汽油驅動、脫離軌道的公共汽車取代。……工業城市的選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區的原料、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成為可能。——《變動的城市》(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世紀城市與農村莊園生活“迥然有別”的表現,并指出中世紀城市”追求自由和特權”的主要方式。(2)依據材料二,指出公共交通工具動力出現了哪些變化?結合所學內容,說明公共交通工具革新對城市發展的意義。18.(2024?遼寧開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根據材料并結合20世紀以來的世界史相關史實,圍繞“國際關系與人類發展”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并闡明理由。(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19.(2024?汕尾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00—1800年世界十大城市的變遷(根據當時估算人口排序)國家或地區城市化率1500年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法國4.2%5.9%9.2%8.8%25.9%德國3.2%4.1%4.8%5.5%28.2%意大利14.9%16.8%14.7%18.3%21.2%英格蘭和威爾士3.1%5.8%13.3%20.3%61.9%西班牙6.1%11.4%9.0%11.1%26.8%全西歐6.1%7.8%9.9%10.6%31.3%——摘編自【美】錢德勒《三千年來的城市發展》等材料二1500—1900年歐洲的城市化率國家或地區城市化率1500年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法國4.2%5.9%9.2%8.8%25.9%德國3.2%4.1%4.8%5.5%28.2%意大利14.9%16.8%14.7%18.3%21.2%英格蘭和威爾士3.1%5.8%13.3%20.3%61.9%西班牙6.1%11.4%9.0%11.1%26.8%全西歐6.1%7.8%9.9%10.6%31.3%備注:數據為居民在萬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本國(地區)總人口的百分比。——摘編自劉景華《工業化以來西歐的“鄉村城市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00—1800年世界十大城市中,中國城市所占席位最終減少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表中某一國家或地區,對其城市化率的情況進行分析。20.(2024春?未央區校級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荀子時代,面對“禮崩樂壞”,各種治世思想激烈交鋒碰撞。但無論是“仁政”還是“法治”都沒有適應時代需求,挽救岌岌可危的周王朝。荀子批判地吸收儒、法兩家思想,主張禮法并治,其思想對當時的社會治理更為實用有效。荀子主張“義”是禮法的核心,強調用“義”節制人心,強化禮法對人們思想的約束,以達到國家政治穩定、社會安定有序的目標。——摘編自管峰《荀子禮法思想內容及其當代價值》材料二賈誼是漢文帝時才華橫溢的儒生、荀子后學的重要代表。他力主“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但“好刑名之學”的文帝并沒采納。他沒有放棄,認為文帝應“始治天下”,廢除承秦而來“法治”政策,“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但由于朝廷大臣多數反對,文帝“謙讓未遑”,這些主張大多被束之高閣。——摘編自呂亞麗《淺析西漢儒學的發展與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荀子治國思想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賈誼的主張被束之高閣的原因。21.(2024春?昌平區期末)明朝的科技著作著作簡介《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是李時珍撰寫的藥物學著作。本書對所記載的藥物作出了清晰而合理的分類。書中包括豐富的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內容,并且大量運用化學、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的知識對藥物進行記載分析。其對藥物的記載,經現代醫學證明大部分是準確的,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從藥物學角度來看,本書在作者“博采實考”的基礎上,對中國兩千余年的本草知識和經驗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農政全書》《農政全書》是徐光啟長期積累資料,結合實踐編撰成的總結性農書。本書在屯墾方面,倡導開發西北,以減輕南糧北調的沉重負擔;水利方面,重點討論了南北不同地區因地制宜興建水利工程的計劃,還特別介紹了西方水利技術;荒政方面,總結了古代的各種救荒、防災措施。書中從發展農業技術出發,載錄了不少當時比較先進的農業經驗。到今天,它已成為備受農學史專家重視的科技名著。《徐霞客游記》《徐霞客游記》是徐霞客旅行考察日記的匯編。本書除對旅行過程的記述、山川風光的描寫外,還包括大量對各種地理現象的觀察記錄和不少社會人文方面的材料。其科學成就,首先是對西南地區石灰巖巖溶地貌的考察;其次在水文方面對很多河流的源流進行了考察。對于因高度、緯度不同而產生的動植物生態分布變化,對于火山和地熱造成的地理形態變異,本書也都有精確的描述。《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是宋應星編著的一部總結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綜合性科技著作。本書在詳細記載工農業各類生產方法時,特別重視介紹和推廣先進技術。在許多問題上,還力圖從一般生產現象中發現規律,總結科學理論。本書問世后一度在社會上產生重要影響。在國外,它曾在日本多次翻印,同時很早就被節譯為法、英、德、俄、意等文字,后來又出現了英文全譯本。閱讀上表,概括明朝科技著作的特點并加以說明。22.(2024春?南通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兩朝重新統一大江南北。面對空前遼闊的統治疆域,眾多復雜民族部落,繼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城之內,皆朕赤子。”唐政府寬容大度地整體安置東突厥降眾,普遍設置尊重少數民族自主權利的羈縻府州,以和親形式交好吐蕃等少數民族。至今拉薩大昭寺門口還樹立著長慶會盟碑,碑上銘刻著“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不渝替”的字樣。由于唐王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經濟、文化聯系密切。唐朝著名詩人溫庭筠送渤海國王子歸國時,曾賦詩云“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至今在海外某些國家仍然沿用這一稱謂。——摘編自閻守誠《中國大通史?隋唐五代史(上)》等材料二清帝“大一統”的理念,發端于清太宗皇太極。康熙帝發展皇太極以來所倡導的民族新觀念,認為長城以內的“中國”與長城外的蒙古為統一的大家庭。在平定噶爾丹的過程中,康熙對蒙古各部采取安撫政策,并結合蒙古族舊制,建立了盟旗制度,使北疆得以安定。同時也加強了對西北的管理,為乾隆時最后完成邊疆統一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乾隆二十七年,仿東北地區建置,設“總管伊犁等處將軍”,廢除當地土著首領世襲制,改為“流官”,全由朝廷任免,并在烏魯木齊等地推行與內地相同的府縣制。從皇太極到乾隆,清帝所主“大一統”,將歷代傳統限定在長城以內的“中國”的政治與疆域之版圖,擴展到長城以外的“三北”及各邊疆地區,即北狄、南蠻、西戎、東夷,皆涵蓋在“中國”之內。——摘編自李治亭《清帝“大一統”論》(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民族治理的措施。(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代民族治理的基本理念。(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唐和清民族治理的意義。23.(2024?如皋市校級開學)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從古至今,中國一直是一個重視法治的國度。材料一《大明律》吸收了《唐六典》《元典章》以職官分類編制法典的長處,創立了以六部分類的新體例。《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以下,分別為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和工律六篇,其在定罪量刑上側重尊君。朱元璋還創造了“教民榜文”之類的普及政教法令于民間的制度,讓“里老人”宣講簡明扼要的“圣諭”。清入關初,曾依照《明律》制定法律,至乾隆時期,修成了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說,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懼”,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還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則例》等,使司法管轄深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摘編自朱勇主編《中國法制史》材料二1900年實施的《德國民法典》,是大陸法系國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1777年,法學家西羅塞爾最早倡議在德國編纂一部統一的民法典,隨后德國學界圍繞民法典的制定,陸續展開了研究與爭鳴。德國民法典借鑒了《民法大全》中關于體系、方法、技巧、術語的智慧。法典第145條規定“向他方要約成立契約者,因要約而受約束”,非經當事人同意,要約不得修改或廢除;第823條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體……對他們負因此所生損害的義務”;第903條規定“物的所有人,在不違反法律和第三人權利范圍內,得自由處分其物”。——摘編自哈斯巴根《中國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明清法律的特點,并分析其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德國民法典》的主要內容,并指出其頒行的歷史條件。24.(2024?唐山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也,下數被其殃,上數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以逼天子,……可痛哭者,此病是也。天下之勢方倒縣。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姆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金絮采繒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縣如此,英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德可遠施,威可遠加,而直數百里外戚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摘自賈誼《治安策》(1)根據材料,概括賈誼“痛哭”“流涕”的原由。(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漢武帝解決賈誼“痛哭”“流涕”的措施。25.(2024?龍巖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朝廷認為官廩“九年之蓄”,不僅能“遇兇荒賑發濟民”,而且可使“西(夏)夷北(遼)邊,望而不敢近”。雖然占城稻的引進和推廣大大促進了糧食增產,但由于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和隱匿田產,官廩糧儲常僅占總儲量25%左右。除截撥漕糧、倉儲賑糶、豐糧區“和糴”等救濟手段,北宋朝廷秉承“取民有制,故民力常寬”原則,也以較高糧價承諾和減免流通稅,勸誘商人依托運河網絡,長距離販糧至缺糧區。此外,相較北方從東南轉運官糧為主的流通方式,長江以南的民間商品糧流通現象更為普遍。——摘編自姜錫東、季發玲《北宋糧食儲備與流通對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的啟示》等材料二鄧小平曾指出:“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始終提倡科學種田,實行良種培育、土壤培肥、農業機械化等措施,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取消農業稅、種糧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實物和產能、政府和企業相結合的糧食儲備機制;堅持“立足國內、全球供應”,允許外國糧食適度進口的同時,也鼓勵中國糧食企業深化國際合作。經過七十多年的努力,中國糧食年均增產158.3億斤,用全球9%的耕地資源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摘編自韓楊《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內容,概括北宋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內容,指出新中國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的不同之處,并說明其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發展的認識。
2025年菁優高考歷史解密之材料題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材料題(共25小題)1.(2024?南海區開學)文明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中不斷向前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戰國時期,墨子提出“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他認為每個人在天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應享受天賦予人的各種物質生活,欲富貴而惡貧賤是人性之自然。他抨擊因血緣、門弟不同而造成的政治經濟上的不平等,主張君臣與平民平等。——摘編自楊俊光《墨子新論》材料二:有學者指出,物品與文明的關系有如表幾種類型。類型事例(一)一件物品的普遍傳播,影響眾多人的生活土豆、番薯、玉米、番茄等(二)一批新物品應社會變革而生電燈、電話、電冰箱、電車等(三)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關系蒸汽機、計算機、機器人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墨子的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主張的意義。(2)任意選擇材料二的一種類型,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物品與文明的關系。【分析】(1)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要結合百家爭鳴的特征來解答。(2)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要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來解答。【解答】(1)本題是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戰國時期(中國)。主張:根據材料一“主張君臣與平民平等”可知民本思想;根據材料一“欲富貴而惡貧賤是人性之自然”可知提倡節儉;根據材料一“他認為每個人在天面前都是平等的”“兼愛”“非攻”。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可知,意義: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孟子主張注重民眾,提倡節儉,這些主張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維護平民思想和利益;有利于國家的治理。(2)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近現代時期(世界)。首先解讀材二料,材料主要講述了文明通過不斷吸收、創造新物品而獲得成長,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要求選擇表格中三種類型中任一,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例如可以選擇類型三: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其次圍繞選擇類型進行擬定論題,如論題:科技革命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然后進行論述。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先后出現蒸汽機、內燃機、計算機等關鍵物品,推動了交通、通信、電力等多個行業的技術革新,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變革,輻射出諸如汽車、飛機、地鐵、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物品體系,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最后總結升華主題,關鍵物品的出現,推動了世界物品體系的完整,推動世界科技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故答案為:(1)主張:民本思想;提倡節儉;“兼愛”“非攻”;“尚賢”。意義: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維護平民思想和利益;有利于國家的治理。(2)類型(三)。論題:科技革命推動世界文明進步。論述: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先后出現蒸汽機、內燃機、計算機等關鍵物品,推動了交通、通信、電力等多個行業的技術革新,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變革,輻射出諸如汽車、飛機、地鐵、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物品體系,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總之,關鍵物品的出現,推動了世界物品體系的完整,推動世界科技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2024秋?銅梁區校級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法國思想家孔多塞將人類精神的發展從低向高分成10個階段,中國僅處在第三個階段,即剛剛走出游牧時代的農業時代,還未能進入科學發展階段。在他看來,火炮知識沒有讓中國免于被征服,印刷術的發明也無助于人類精神的進步。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按照不同方式將世界歷史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無論哪一種方式,中國都被歸類于初級階段,中國的形象也一直處在原始的、落后的、停滯的狀態,處于“歷史的幼年時期”。他認為,“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復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德國史學家蘭克也認為中國處于“永恒停滯不前”的狀態,英國學者穆勒則認為中國是“固定不變”的,……類似觀點不一而足。——整理自王瑞《“中國歷史停滯論”是西方中心主義的想象》根據材料歸納西方學者的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予以評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史綜合,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首先,根據材料“法國思想家孔多塞將人類精神的發展從低向高分成10個階段,中國僅處在第三個階段,即剛剛走出游牧時代的農業時代,還未能進入科學發展階段”得出,西方學者的觀點是認為中國歷史停滯落后。然后,對此觀點進行表態,該觀點是錯誤。其次,對其觀點進行評述,可從縱向和橫向進行分析。縱向說明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不是簡單的歷史重復,而是在新的環境下的繼承與發展。縱向上,根據所學知識可從,隋唐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進行比較。如:在經濟上,隋唐時期大運河開鑿,曲轅犁問世,抑商政策松動,陸海絲路暢通,社會經濟超越前朝水平,呈現繁榮局面。政治上,在前朝三省制初現的基礎上,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形成與發展,中國古代中央機構達于成熟階段;隋唐時期擯棄前朝九品中正制,創立與發展科舉制,推動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日益成熟。思想文化上,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受到嚴重沖擊,而隋唐時期儒釋道彼此辯駁相互吸收,儒家思想得到積極更新,科技、文學、藝術等在原有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取得了不少傲立于世界的成就。總之,隋唐時期歷史發展大大超越前朝水平,中國社會呈現全面繁榮景象。橫向上,根據所學知識可從,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的發展評述。中國古代科技成果豐碩,技術長期領先,如造紙術、印刷術、火藥與火器、指南針的發明與傳播,不僅對中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文化發展、對外交流擴大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而且對西方近代社會轉型與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又如,隋唐時期創立并發展的科舉制度,對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了一定影響,推動了西方政治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最后,綜上所述,中國歷史按照自身的軌跡不斷向前發展,并創造了引以為傲的燦爛文明。近代西方學者站在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無視或否定這些歷史事實,是基于西方自身發展和掩飾殖民行為、鼓吹西方價值觀的需要,我們應警惕并堅決批判。故答案為:觀點: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歷史停滯落后。表態:該觀點是錯誤的。評述:從縱向看,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不是簡單的歷史重復,而是在新的環境下的繼承與發展。隋唐時期與魏晉南北朝相比,在經濟上,隋唐時期大運河開鑿,曲轅犁問世,抑商政策松動,陸海絲路暢通,社會經濟超越前朝水平,呈現繁榮局面。政治上,在前朝三省制初現的基礎上,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形成與發展,中國古代中央機構達于成熟階段;隋唐時期擯棄前朝九品中正制,創立與發展科舉制,推動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日益成熟。思想文化上,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受到嚴重沖擊,而隋唐時期儒釋道彼此辯駁相互吸收,儒家思想得到積極更新,科技、文學、藝術等在原有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取得了不少傲立于世界的成就。總之,隋唐時期歷史發展大大超越前朝水平,中國社會呈現全面繁榮景象。從橫向看,古代中國創造了不少領先于世界的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古代科技成果豐碩,技術長期領先,如造紙術、印刷術、火藥與火器、指南針的發明與傳播,不僅對中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文化發展、對外交流擴大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而且對西方近代社會轉型與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又如,隋唐時期創立并發展的科舉制度,對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了一定影響,推動了西方政治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總結:上述歷史事實表明,中國歷史按照自身的軌跡不斷向前發展,并創造了引以為傲的燦爛文明。近代西方學者站在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無視或否定這些歷史事實,是基于西方自身發展和掩飾殖民行為、鼓吹西方價值觀的需要,我們應警惕并堅決批判。【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史綜合,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2024秋?重慶月考)區域發展影響全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原的戰亂,引發了規模龐大的人口遷徙和移居。這股浪潮從北亞地區向華北、繼而從華北向江南、從華北向朝鮮半島等,波及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這一遷徙的焦點是作為黃河文明搖籃的華北平原……人們處在這個混亂、動蕩不安的社會、國家中,深切地關注自己的內心,同時執著地追求精神和靈魂的救贖。——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材料二:在人口膨脹、耕地緊張、賦稅繁重的背景下,江南農民只有通過調整種植結構來尋求出路。原來用以種植糧食的耕地,改種了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原先的副業﹣﹣﹣﹣紡織業成了人們的主業;原來的重要糧食產區江南地區,開始在糧食上依賴湖廣地區的供應。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紡織業的興起、糧食貿易的頻繁,終于成就了江南工商業市鎮的興起。江南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最集中地體現為棉紡業和絲織業的發展,而棉紡業和絲織業專業市鎮也占江南市鎮的絕大多數。在南方個別地方,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的景象。——摘編自卜憲群《中國通史》材料三:七七事變后的短短數年中,全國城鄉共有1425萬人遷往西部后方。從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慶的人口從戰前的47萬人猛增至124萬人。隨著政治中心移往西南,僅陪都重慶國民政府的各類機關就共約130個,重慶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黨軍政人士。各類內遷的民營、國營和軍工企業約上千家,大量的企業家、科技人員與技術工人也隨之內遷……內遷高校多采用聯合辦學的形式,西南聯大已發展為5個學院26個系、350多名教師、3277多名學生的大學。西南聯大的教授可謂集一時之選。日后師生人才輩出。——摘編自忻平《試論抗戰時期內遷及其對后方社會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指出魏晉南北朝“中華擴大”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擴大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該時期經濟的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經濟向近代轉型艱難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抗戰時期人口內遷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戰時期內遷對后方社會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如何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認識。【分析】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抗日戰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表現: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擴大”的表現主要體現在民族融合,江南地區開發,思想活躍,多元特征以及中華文明對周邊影響等方面。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江南地區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創造條件;民族融合,中華文明對周邊影響擴大為隋唐盛世奠基并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征有利于儒學的新發展。(2)該時期經濟的新變化根據材料二“江南農民只有通過調整種植結構來尋求出路。”可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根據材料,“棉紡業和絲織業專業市鎮也占江南市鎮的絕大多數”可得,農業生產區域化,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手工業發展專業化,工商業市鎮興起;根據材料“在南方個別地方,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的景象。”可得,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從政經濟,政治,對外政策等角度來分析明清經濟向近代轉型艱難的原因。政治上,這一時期君主專制日益強化,重農抑商的政策;經濟上,自然經濟的阻礙;對外,閉關鎖國政策。這些因素都阻礙了明清經濟向近代轉型。(3)特點:根據材料“七七事變后的短短數年中,全國城鄉共有1425萬人遷往西部后方。”得出,規模大或數量多;“從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慶的人口從戰前的47萬人猛增至124萬人。隨著政治中心移往西南,僅陪都重慶國民政府的各類機關就共約130個”可得出,西部城市中內遷人口增幅巨大;“重慶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黨軍政人士。各類內遷的民營、國營和軍工企業約上千家,大量的企業家、科技人員與技術工人也隨之內遷……””可得,內遷人口的素質較高。影響:結合所學,從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物質和精神基礎、一定程度改變了工業布局和人口布局、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的角度分析。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加強區域聯系順應時代潮流、從國情和當地實際出發、國家的政策支持以及處理好區域發展與全局的關系等角度進行闡述。故答案為:(1)表現:民族融合;江南開發;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征;中華文明對周邊影響擴大。影響:為經濟重心南移創造條件;為隋唐盛世奠基;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儒學的新發展。(2)變化: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化;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業發展專業化;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工商業市鎮興起。原因:自然經濟的阻礙;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重農抑商政策或閉關鎖國政策。(3)特點:規模大或數量多;西部城市中內遷人口增幅巨大;內遷人口的素質較高。影響:鼓舞了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改變了工業的布局;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促進大后方教育的發展。認識:加強區域聯系;順應時代潮流;從國情和當地實際出發;國家的政策支持;處理好區域發展與全局的關系。【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2024春?江陰市期中)[秦漢時期的國家治理]材料一:秦統一六國之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力能夠控制的要素。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機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戰國剛結束的秦朝初年,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摘自百度百科詞條《焚書坑儒》材料二: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摘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三: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摘自《漢書?董仲舒傳》(1)三則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樣的發展的趨勢?原因何在?(2)據材料二、三,概括秦漢為實現思想統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者影響的不同之處。【分析】(1)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董仲舒的思想主張,需結合由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的原因來解答。(2)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需結合秦漢為實現思想統一采取的主要措施來解答。【解答】(1)趨勢:根據材料“特別是在戰國剛結束的秦朝初年,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可歸納出由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諸子努力用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2)措施:材料二體現的是秦始皇“焚書”、“以吏為師”;材料三體現的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同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消極影響遠遠大于積極作用;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廣了儒學,是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還推動了封建教育的發展,積極作用大于消極影響。故答案為:(1)趨勢:由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原因: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諸子努力用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2)主要措施:秦始皇“焚書”、“以吏為師”;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同:秦朝“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消極影響遠遠大于積極作用;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廣了儒學,是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還推動了封建教育的發展,積極作用大于消極影響。【點評】本題偏難,考查百家爭鳴、董仲舒的思想主張、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5.(2024?湖北開學)【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有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大一統”的情懷成為維系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其演進歷程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予以探究。角度內涵統一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國家制度建設民族關系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華夏認同認同中華優秀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請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為主題,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角度,自擬論題,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要求學生結合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的特點進行分析。【解答】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中的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內涵和所學來看,可擬定論點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以漢族主體各民族共同締造的。關于闡釋可從漢民族建立政權的先進性、對少數民族的向心力影響、從春秋戰國到清朝時期的民族遷徙融合及政府政策推動等角度進行分析,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故答案為:論題: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以漢族主體各民族共同締造的。闡述:漢族是一個人口規模龐大、發展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和內部發展差異較大的民族群體。在這一民族群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曾以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先進性和農耕文化的發達而深刻地影響了周邊民族,與此同時,漢民族的發展也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社會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漢民族以華夏人們集團形成為起點,歷經春秋戰國的民族大遷徙與大融合鑄就發展基礎,而秦漢封建國家的形成,特別是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度量衡等策略的實施,大大推進了漢族的整合,為漢民族人們共同體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秦漢之后,周邊民族人口由于融入漢民族的時代不同,方式、規模、融入方向上都有一定的差別,這些人口猶如新鮮血液,為漢民族發展帶來活力。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內遷,民族之間的融合程度大大加深。又經歷了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民族戰爭和民族融合,到清朝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互動,,無論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戰爭、壓迫,還是民間人士為討生活而進行的遷移或流徒,都使漢族與周邊民族結成不同層級或深度的關系。漢民族社會的吸納力成就了其輝煌和持久的發展。當然,漢民族社會的吸納力并非一朝形成,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以漢族為主體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總之,正是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密切的歷史文化關系,奠定了今日中國各民族關系的歷史基礎,也奠定了漢民族現代發展中的無限活力,成為當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了重要歷史和現實條件。【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材料的能力。6.(2024?江蘇)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詔古道修建的歷史背景。(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分析】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第一問結合南詔古道修建的歷史背景分析;第二問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根據材料“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唐朝實行開明(開放)(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根據材料“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可概括出南詔仿效唐朝制度,或學習唐朝(中原)制度;根據材料“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可概括出南詔重視發展交通;根據材料“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可概括出南詔經濟文化發展。(2)根據材料“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可概括出推動西南邊疆(西南地區,云南地區)的開發(經濟文化的發展);少數民族、南詔接受(學習)中原文化(唐文化、漢文化),或者認同中原文化;促進民族交融或交流或交往;根據材料“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可概括出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或中外交流);或者促進西南絲綢之路繁榮(或絲綢之路繁榮);或者促進對外貿易,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故答案為:(1)唐朝實行開明(開放)(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南詔仿效唐朝制度,或學習唐朝(中原)制度;南詔重視發展交通;南詔經濟文化發展。(2)推動西南邊疆(西南地區,云南地區)的開發(經濟文化的發展);少數民族、南詔接受(學習)中原文化(唐文化、漢文化),或者認同中原文化;促進民族交融或交流或交往;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或中外交流);或者促進西南絲綢之路繁榮(或絲綢之路繁榮);或者促進對外貿易,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點評】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7.(2024秋?邗江區校級月考)在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政治體制不盡相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集議制度具有集思廣益的長處,避免了個人思考的見事不周、偏執一端或墨守成規的弊病。許多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員參與決策,匯集了來自各方面的情況,決策者們就能較為準確迅速地了解信息,掌握動向,避免頒布錯誤的政令,??年輕的低級官員參與議政,給政事堂會議帶來了生氣和活力,給封建政治帶來了新氣象。政事堂合三省首長議事,減化了頒行的手續,從而政令制訂迅速,執行便捷,提高了行政效率。——摘引魏向東《試論唐代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材料二:時軍機之權,獨峙于上,國家興大兵役,特簡經略大臣、參贊大臣,親寄軍要。??厥后海疆釁起,經略才望稍爽,權力漸微。粵難糾紛,首相督師,屢債厥事,朝廷間用督撫董戎,多不辱命,猶復不制以文法,故能霈施魄力,自是權又移于督撫。同治中興,光緒還都,皆其力也。——引自趙爾巽《清史稿》(1)閱讀材料一,概括政事堂設立后的決策優勢。結合所學,闡述為加強君主專制,中樞機構在宋朝的演變概況。(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從軍機處決策機制的角度簡述“軍機之權,獨峙于上”的觀點,試分別從太平天國和八國聯軍侵華兩個時期分析“權移于督撫”對清朝造成的影響。【分析】(1)本題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要結合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征來解答。(2)本題考查清朝的軍機處,要結合清朝的軍機處的影響來解答。【解答】(1)優勢:據材料“集議制度具有集思廣益的長處,避免了個人思考的見事不周、偏執一端或墨守成規的弊病”可知,政事堂的設立有利于集思廣益、科學決策;據材料“……年輕的低級官員參與議政,給政事堂會議帶來了生氣和活力,給封建政治帶來了新氣象”可知,年輕官員的參與給封建政治帶來新氣象;據材料“政事堂合三省首長議事,減化了頒行的手續,從而政令制訂迅速,執行便捷,提高了行政效率。”可知,三省長官共議政事堂,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有利于決策執行;提高了工作效率。概況:據所學可從宋代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職;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握財政大權等方面回答。(2)觀點:據材料“時軍機之權,獨峙于上,國家興大兵役,特簡經略大臣、參贊大臣,親寄軍要”并結合所學可知,軍機處官員由皇帝欽點,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機要文書。(或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影響:太平天國時期:據所學可知,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造成中央權力下移。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據所學可知,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故答案為:(1)優勢:有利于集思廣益、科學決策;提高了工作效率;年輕官員的參與給封建政治帶來新氣象;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有利于決策執行。概況: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職;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握財政大權。(2)觀點: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機要文書。(或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影響:太平天國時期: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造成中央權力下移。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點評】本題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清朝的軍機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2024春?溫州期末)古代中國在國家治理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維護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有效運行,必須建立一套制衡機制。我國歷史上的權力制衡思想和實踐體現出中國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君權制衡。各項重要決策的處理,呈現出一定的“集議”特色,構成制衡君權的某種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權力制衡。……地方權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職責明確、考核嚴格,又采取行政、軍事與監察三者權力分離,以制衡地方官吏權力的擴張,同時還以不斷增加行政層級的形式,遏止地方權重傾向。第三,官僚權力制衡。……從中央到地方,對各級官吏的權力劃分,行政問責、考核、審計、監督監察上,規范日益細密,以防止權力濫用。——卜憲群《談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治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為例,以“權力制衡與國家治理”的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280字左右)【分析】本題考查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維護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有效運行,必須建立一套制衡機制。”可得出秦漢時期的權力制衡,有利于維護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有效運行。論述時可從“君權制衡”“地方權力制衡”“官僚權力制衡”這三個角度進行理解概括。具體結合秦漢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基本史實進行論述。君權制衡根據材料“集議”和所學知識,可以利用朝議制度作為論據;地方權力制衡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郡縣制的設立、上計制度等角度論述;官僚權力制衡可以從三公九卿制、監察、考課制度等角度尋找史實進行論證。故答案為:示例:論點:秦漢時期的權力制衡,有利于維護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有效運行。論據(史實):制衡君權,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如秦朝的朝議制度,構成制衡君權的制度程序。制衡地方權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如秦朝推行郡縣制,制衡了地方官員權力;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制衡官僚權力,有利于防止權力濫用。如秦朝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因此,權力的制衡有利于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有效運行。【點評】本題考查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9.(2024春?南海區期中)民族一統是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武帝即位后致力實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內的真正“大一統”。對“大一統”理論體系的構建,董仲舒可謂居功至偉,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司馬遷的《史記》中也闡釋了“圣王同祖”“華夷共祖”的社會理想,注重華夏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有了理論依據后,漢武帝就以實際行動外事四夷。——摘編自鄒國力李禹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源:以西漢武帝時期族群整合為研究對象》材料二:四守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漢武帝泰山封禪)泰山石刻文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時“大一統”理論體系的內涵并簡述漢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外事四夷”的影響。【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的統治。第一問要結合漢武帝的統治的特征來解答;第二問要結合漢武帝的統治的影響來解答。【解答】(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武帝時期的中國。內涵: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對內強調中央權威,對外反對少數民族入侵;根據材料“注重華夏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可分析出主張民族統一;結合攻打匈奴可分析出維護疆域統一;根據材料“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可分析出主張統一思想。主要表現:結合衛青、霍去病可分析出北伐匈奴,經營西域,設置河西四郡;結合所學可分析出治理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結合張騫通西域可分析出開辟絲綢之路。(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武帝時期的中國。影響: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基本奠定中華疆域,形成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根據材料“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可分析出給國家造成了極大的財政上的負擔;根據材料“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可分析出百姓生活負擔重,社會矛盾激化。故答案為:(1)內涵:對內強調中央權威,對外反對少數民族入侵;主張民族統一;維護疆域統一;主張統一思想。主要表現:北伐匈奴;經營西域,設置河西四郡;治理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開辟絲綢之路。(2)影響:基本奠定中華疆域,形成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給國家造成了極大的財政上的負擔;百姓生活負擔重,社會矛盾激化。【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的統治,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2024?重慶開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經歷深刻變革的轉折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掀起興建水利的熱潮,水利勃興成為本時期大國崛起的重要基石。明代學者鄭曉在評價這一時期的治水活動時說:“至周之衰,井田漸廢。侯國爭水利者筑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企業租賃居間合同范本
- 2025企業管理資料大學生村官聘用合同書文檔范本
- 幼兒常見傳染病防控要點
- 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學期末測試卷
- 高中歷史選修一表格總結模版
- 互聯網常見術語
- 復習課生活與哲學求索真理的歷程教學設計
- 淚溢的臨床護理
- CSS樣式總結模版
- 透層試驗段施工總結
- 波浪理論基礎圖解
- 基于單片機的五岔路口交通燈方案設計
- 角的度量說課PPT
- 肥皂盒模具畢業設計
- 【輔助投籃機器人設計7600字(論文)】
- 山東財經大學輔導員考試真題2022
- 電力QC小組成果報告電力QC小組成果報告八篇
- 《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建和諧班級》主題班會課件
- 新能源汽車故障診斷與排除課件:項目三 高壓互鎖故障診斷
- 負荷計算及負荷
- 光儲電站儲能系統調試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