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聯合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1頁
重慶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聯合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2頁
重慶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聯合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3頁
重慶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聯合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4頁
重慶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聯合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聯合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求實即秉筆直書,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經世致用也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早在中國史學開始興起的時期,秉筆直書就成為史家的崇高美德而受到稱贊。尤其是孔子因晉國史官董狐的“書法無隱”而稱他是“古之良史”,以及《左傳》作者記述了齊國太史、南史氏為書“崔杼弒其君”而不惜以死殉職,這種秉筆直書的精神境界就成為史家遵循的傳統。唐代劉知幾撰《史通》,有《直書》《曲筆》兩篇,指出了史學上“直書”與“曲筆”的對立,分析了它們的利害。認為“直書”“直詞”是實錄的前提,而“曲筆”“誣書”則會造成實錄難求。劉知幾正是從歷史撰述是否是“實錄”這一根本點上,來劃清“直書”與“曲筆”的界限的。這種求實的精神自司馬遷《史記》被譽為“實錄”之后,便成為大多數史家追求的目標而形成優良的傳統。曲筆作史危害很大,造成的史事上的錯誤也不少,但在整個史學上畢竟只占少數。這是因為絕大多數史家是以董狐、南史、司馬遷為效法的楷模,存實錄、寫信史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從史學發展的連貫性來看,任何得計于一時的曲筆作史,終究要為后人所揭露和糾正。從史學的社會作用來說,求實,也是史學經世致用的基礎。劉知幾說:“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其有賊臣逆子,淫君亂主,茍直書其事,不掩其瑕,則穢跡彰于一朝,惡名被于千載。”中國古代史學之求實的傳統和經世的傳統在總的發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從《史記》《資治通鑒》等各類有代表性的著作中看得很真切。《資治通鑒》意在“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附以《考異》30卷,使其所記、所論有經得起檢驗的歷史事實為基礎。歷代盛贊《資治通鑒》者極多,金朝女真族統治者金世宗的話或許更有深意,他說:“近覽《資治通鑒》,編次累代廢興,甚有鑒戒,司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無以加也。”在中國古代史學上,有的統治者或有的史家,為著某種需要而掩蓋歷史真相或篡改已經寫出的史書,這種現象是存在的,但這跟史學的經世致用并不是一回事,其間界限不可混淆。這種曲筆作史的行為,只是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中的支流,而且總是遭到后人的唾棄和鄙視。求實的傳統和經世的傳統,以及它們之間在總的趨向上的一致性,乃是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主流。(摘編自瞿林東《說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材料二:以史學為經世工具的認識,由歷代學人不斷加以闡發,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深刻。漢初的賈誼把取鑒于歷史作為國家施政的要務看待,他說:“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致用”與“求真”大多數情況下是統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進的。“求真”即秉筆直書。古人知道,用真實的歷史為現實提供有益的借鑒從而產生積極的社會作用,是理想的史學局面,也是優秀史著擁有久遠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史學既要關注社會需要,又要嚴格對自身的寫實要求,這是二而一之事。

當然它們之間有時也會出現矛盾沖突,古人采取了他們認為適當的方式。從董狐直筆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對“直”的理解。《左傳》記載了趙穿殺靈公之事后,接著寫:“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董狐寫的并不是直接的歷史事實,而是在強調趙盾所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如果沒有后來的解說,讀者會誤認為殺死靈公的人真的是趙盾。可當事人趙盾和后來的評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讀者,都認為董狐是在秉筆直書,是書法不隱。顯然在這里客觀史實與主觀認定已出現了一定的間隔。《論語·子路》中孔子有一段與葉公的對話。文曰:“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竊)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躬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個“直”與客觀事實拉開了更大的距離。在孔子看來,“直”的把握是有限度的,違反了人性的“直”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說面對人倫親緣等必要的社會要求,“直”應當有一定的彈性,應當包含更豐富的內涵。儒家是以人倫為出發點建立起社會結構與運行理論的,在他們看來,親緣關系的松弛會直接導致君臣關系等上下等級制度的不穩定,所以破壞了倫理秩序,就會危及社會的安定。這是對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理論闡述,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從史學上貫徹孔子的思想,就產生了適當犧牲客觀事實而求得倫理意義上的“直”這樣的處理原則。說得直白點就是為了“致用”而讓“求真”做出適當讓步,也就是說在“求善”與“求真”之間,“求善”是占壓倒優勢的。把“為親者諱為尊者諱”作為一條重要的原則,體現的就完全是“求真”服從于倫理的政治考慮了。近代以來這類所謂的《春秋》筆法為人所詬病,也正是為此。但在古代的思想背景下,這個原則是為人們所認同,并贊賞的。(摘編自許殿才《古代史學的“求真”與“致用”傳統》)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秉筆直書是史家的優良傳統,故齊國太史、南史氏不惜性命也要記錄“崔杼弒其君”的真相。B.兩則材料都提到了《左傳》中董狐秉筆直書的相關記載,但是對董狐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C.為了對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史著只能嚴格寫實、客觀記錄,否則就不能成為優秀的史著。D.材料一所指“曲筆”,是惡意掩蓋真相的行為,這與材料二中“子為父隱”的性質并不相同。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史記》《資治通鑒》踐行了史家“直書”的優良傳統,《史通》則對“直書”作出了理論上的分析。B.金世宗盛贊《資治通鑒》,認為它體現了史學的求實傳統和經世傳統在總的趨向上的一致性。C.史家大多效法秉筆直書楷模,曲筆作史難逃后人的審視與批判,這使得曲筆成為史學支流。D.“為親者諱為尊者諱”的《春秋》筆法雖然如今為人詬病,但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得到了貫徹。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左傳》不僅寫出了一些具體、生動的人物,還記述了個別歷史事件的始末,豐富了史書記事的容量,是對《春秋》的繼承與創造。B.劉知幾的《史通》,是中國古代第一部以史學為研究對象的、系統的理論著作,書中對中國史書的體裁、體例有總結性的精辟見解。C.《漢書》批評漢文帝居功荒政,提到文帝時期的政局就像寢于未燃之時的積薪之上,又對景帝時期出現的冤獄情況提出批評。D.《史記》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戰爭等重要歷史場面都很精彩,這增強了史學自身的生命力,也擴大了它的社會影響和社會作用。4.材料二第一段提到了賈誼的史學觀,請簡析《六國論》是如何體現這一觀點的。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論及“直書”,請談談兩則材料對其認識的不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上學路上的“新鮮事兒”沈從文從我家中到那個新的學塾里去時,①路上我可看到針鋪門前永遠必有一個老人戴了極大的眼鏡,低下頭來在那里磨針。又可看到一個傘鋪,大門敞開,作傘時十幾個學徒一起工作,盡人欣賞。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熱時總腆出一個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夾板上鞋。又有剃頭鋪,任何時節總有人手托一個小小木盤,呆呆的在那里盡剃頭師傅刮頭。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強壯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著墻上橫木,偏左偏右的搖蕩。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齒頭包花帕的苗婦人,時時刻刻口上都輕聲唱歌,一面引逗縛在身背后包單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紅銅勺舀取豆漿。我還必需經過一個豆粉作坊,遠遠的就可聽到騾子推磨隆隆的聲音,屋頂棚架上晾滿白粉條。我就歡喜看那些東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許多事情。每天上學時,我照例手肘上掛了那個竹書籃,里面疊著十幾本舊書,盡管書頁被我翻得皺巴巴的,但書皮都被我用彩紙仔仔細細地包好。在家中雖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門,即刻就把鞋脫下拿到手上,赤腳向學校走去。不管如何,時間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總得繞一節路玩玩。既然到了溪邊,有時候溪中漲了小小的水,就把褲管高卷,書籃頂在頭上,一只手扶著,一只手照料褲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齊膝處為止。再過去一點就是邊街,有織簟子的鋪子,每天任何時節皆有幾個老人坐在門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鋼刀破篾,有兩個小孩子蹲在地上織簟子。(我對于這一行手藝所明白的種種,現在說來似乎比寫字還在行。)又有鐵匠鋪,制鐵爐同風箱皆占據屋中,大門永遠敞開著,時間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個小孩子兩只手拉著風箱橫柄,把整個身子的分量前傾后倒,風箱于是就連續發出一種吼聲,火爐上便放出一股臭煙同紅光。待到把赤紅的熱鐵拉出擱放到鐵砧上時,②這個小東西,趕忙舞動細柄鐵錘,把鐵錘從身背后揚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濺的一下一下打著。有時打的是一把刀,有時打的是一件農具。有時看到的又是這個小學徒跨在一條大板凳上,用一把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鐵皮,有時又是把一條薄薄的鋼片嵌進熟鐵里去。日子一多,關于任何一件鐵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會弄錯了。有段時間我經常做夢,我曾夢到自己變成了鐵匠,為每戶人家都制作了農具,村里的生活越過越好。還夢到自己變成了教書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蹦蹦跳跳地來上學,聽到悅耳的讀書聲。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魚同酸菜,用缽頭裝滿放在門前柜臺上。引誘主顧上門,意思好像是說,“吃我,隨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總仔細看看,真所謂“過屠門而大嚼”,也過了癮。我最歡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腳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氣正當十冬臘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濕卻鞋襪為辭,有理由即刻脫下鞋襪赤腳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開心事,還是落過大雨以后,街上許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沒,許多地方陰溝中涌出水來,在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過身,我卻赤著兩腳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漲了大水,照例上游會漂流得有木頭、家具、南瓜同其他東西,就趕快到橫跨大河的橋上去看熱鬧。橋上必已經有人用長繩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橋頭上呆著,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東西浮來時,就踴身一躍,騎到那樹上,或傍近物邊,把繩子縛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邊泅去。另外幾個在岸邊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繩子拉著,或纏繞到大石大樹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來在橋頭上等候。我歡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鯽魚在網中蹦跳。④一漲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這種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規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釘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種笨重釘鞋。雖然在半夜時有人從街巷里過身,釘鞋聲音實在好聽,大白天對于釘鞋,我依然毫無興味。(節選自《沈從文別集·自傳集》有刪改)文本二:對于理性始終的追求和對于社會始終的責任,也許是我們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關鍵。生在中國已經不再是天朝大國,而是積衰積弱的時代,在戰亂中一邊上學,一邊觀察社會,上學也許既是一個學知識,成為有技術的專業人員的過程,可也是一個成為有社會關懷的知識分子的過程。一個人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邏輯的、理智的,不僅僅是科學的,還有另外一個天地,同樣給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滿足。可是,這種精神生活需要從小開始,讓它成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經由一陣風似的惡補,貼在臉面上掛作招牌。(節選自葛兆光的《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學記>序》)【注】2006年出版的口述歷史作品《上學記》,講述了何兆武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的求學經歷,也顯示出他對自己見證的幾乎整個中國二十世紀歷史的反思。在為《上學記》撰寫的序言中,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從何兆武的故事出發,談到了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對不同身份人物的細節描寫,展現了作者童年強烈的好奇心,他也從中了解到了現實生活的多元化。B.鐵匠鋪小孩子一系列動作、風箱發出的吼聲以及火爐放出的臭煙和紅光,表明打鐵難度大和小孩子的慌張。C.文中多次寫到作者喜歡赤腳走路,最讓他開心的是雨后故意走入深水區,這表現了孩子爛漫的天性。D.沈從文寫上學路上的見聞,同他在《邊城》里寫湘西的風情一樣,都是運用白描的方法刻畫鄉村風貌。7.下列對文中劃橫線句子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A.“永遠必有”既突出了針鋪的特征,也展現了老人穩坐門前的安然,歲月一片寧靜。B.“舞動”顯輕松優美,“揚起”顯舉得高高,“落下”顯精準熟練,學徒動作一氣呵成。C.干魚與酸菜散發著誘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頤,寫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滿童趣。D.漲水對于成人世界是一種災難,童年的“我”卻在人們打撈物資中看出了無窮的樂趣。8.在文本一中,原本是一條普通上學路,作者是如何寫出“新鮮”之感的?9.葛兆光雖是就何兆武的《上學記》展開評論,但其思考的卻是“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幸福與自由”。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有言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對曰:“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見翟璜。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吳起,臣所進也。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已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相于克,克之對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祿千鐘,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愿卒為弟子!”(節選自《資治通鑒·周紀》)材料二:劉氏起于沙陀,以孤族而暴興,承祐①之外,僅一劉崇②父子,舉國之人,知孤雛一禽而其宗熸⑥矣。親不可恃,天也,則庶幾恃有賢輔以左右之耳。知遠之命相竟求之于軍幕執筆之客佐天下賤之惡之狎而蔑之,倏起旋滅,無為太息者,尤無足怪矣。天之下,民所仰者君也;君之下,民所仰者相也。君非君,則天不能息其亂;相非相,則君不能保其國。開國承家,小人亟用,人之所鄙,天之所棄,不能一朝居矣。親賢之得失,國祚之短長,豈不一如符券與?(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注]①承祐:后漢高祖劉知遠之子。②劉崇:后漢高祖劉知遠之弟(一說從弟)。③熠:覆滅。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知遠之命A相B竟求之于軍C幕D執筆之客E佐F天下G賤之惡之H狎而蔑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讓,謙讓,退讓,與《蘇武傳》中“如惠語以讓單于”的“讓”字含義不同。B.卜,占卜,與《衛風·氓》中“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卜”字含義相同。C.師,以……為師,意動用法,與《屈原列傳》中“同死生”的“同”用法相同D.惡,怎么,如何,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彼惡知之”的“惡”字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克并未直接回答文侯國相選用魏成還是翟璜的問題,但其對人才考察方式的建議使文侯明確了自己的選擇。B.翟璜向李克自述功績,意在表明自己可勝任國相之職;李克陳述魏成功績,意在表明翟璜不能勝任國相之職。C.王夫之用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事例,說明任用小人為相會帶來一系列的惡果,對后世的人才選用有所警示。D.兩則材料均涉及人才選用問題,但側重點不同。材料一重點闡述何為人才,材料二重點闡述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愿卒為弟子!”(2)親賢之得失,國祚之短長,豈不一如符券與?14.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李克與王夫之選人用人的標準。(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①,綠煙②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③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注】①丹闕:朱紅色的宮殿。②綠煙:指遮蔽月光的濃重的云霧。③白兔搗藥:神話傳說月中有白兔搗仙藥。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以“把酒問月”為題,題目極具畫面感,是作者飄逸浪漫的自我造像。讓人聯想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B.五、六句直接描繪月色。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云霧散盡,清光煥發,月色美得光彩照人,美得如可攬接。C.九、十句脫胎于神話傳說,為詩句蒙上了想象的色彩,使得把酒問月如語鄰家之事,親切生動,其間流露出詩人孤寂的情懷。D.最后兩句再次寫到酒,化用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詩句,流露出一種人生不得意而借酒澆愁的感嘆。16.本詩的“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詩句所蘊含的哲理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所蘊含的哲理有何異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歸去來兮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與物質生活的清貧之間的對比。(2)古人筆下那些令人心動的遇見,常不受時間或空間的限制,而注重情感心靈的相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詩句就是如此。(3)古人對于歷史事件的評價往往莫衷一是。如司馬遷認為荊軻刺秦王的行為是“名垂后世,豈妄也哉”,而蘇洵在《六國論》中則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美國心理學家大衛·波萊發現了人類中的“垃圾車法則”。說的是:許多人就像垃圾車,他們裝滿了垃圾四處奔走,充滿懊惱、憤怒、失望的情緒,隨著垃圾越堆越高,他們就需要找地兒傾倒,如果你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把垃圾一股腦兒傾倒在你身上。所以,有人想要這么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收下。只要微笑,揮揮手,祝他們好,然后繼續走你的路。這種傾倒“垃圾”的人,到了中國,被簡稱為“垃圾人”。對待這種“垃圾人”,我的態度很簡單:①__________,但不會接納。一個人之所以會成為“垃圾人”,不能說他沒有責任,但主要責任則不在他的身上。一個人的性格的養成是由他周邊的客觀存在決定的。他的出生、成長以及經歷中接觸的,都會對他的性格形成產生決定性影響。他之所以成為了一個“垃圾人”,可能就是他周遭讓他產生“垃圾情緒”的東西太多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垃圾人”的性格和行為習慣。所以,我諒解他,寬容他。但是,他之所以成為了“垃圾人”,他自己無論如何是脫不了干系的。②_________,別人未必就會成為“垃圾人”。司馬遷被冤枉而遭受宮刑,但他沒有成為“垃圾人”,向別人傾倒的不是“垃圾”,而是“藏之深山,以待來人”的《史記》的永垂不朽。人有了問題,把責任一股腦兒地都推給社會和環境是不合適的,也是不科學的。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19.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符號有時很有表現力。文中畫波浪線處句子三處使用了引號,請分別說明它們的作用。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累點”低,似乎已成為現代人的常態。比如,白天A,夜晚卻輾轉難眠;思考問題條理清晰,話到嘴邊卻忘得一干二凈……這些都是疲勞的信號。如何緩解疲勞?除了大家熟知的運動、休息等方式,你可能想不到,清淡飲食也能抗疲勞。日本一項研究發現,清淡飲食,即烹飪法較單一,少油、少糖、少鹽、不辛辣的飲食,更具抗疲勞功效。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年齡在21歲至69歲之間的健康人分為兩組,一組提供為期三周的清淡飲食,另一組則維持普通飲食。每日晚餐后,研究人員都會對參與者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以比較其抗疲勞效果。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清淡飲食組普遍感到疲勞感減輕;另外,他們在安靜狀態下交感神經的活性降低,壓力得到緩解,整個人變得B。研究人員表示,疲勞可以看作是細胞損壞所致,因此,緩解疲勞要對這些細胞及時采取修復措施,必要時換上“新配件”。清淡飲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品中的營養物質,食品中的營養物質作為新配件的原料,不僅可以抗氧化,還能夠提供人體能量。改善日常飲食結構,不僅有助于預防慢性疲勞,還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清淡飲食不等于素食主義。①極端的清淡飲食不僅會讓人生病,而且更容易導致體質下降。②如果不吃肉、雞蛋和豆制品,就會造成蛋白質缺乏,③從而導致免疫力下降;④油脂攝入不足,尤其是必需脂肪酸缺乏,⑤便會引起脂溶性維生素A、D、E的缺乏,引發干眼、骨質疏松等癥狀的出現。從營養角度講,清淡飲食是在食物多樣化的基礎上,合理搭配營養,將動物性食物、食用油和調味品限制在合理范圍內。20.下列句子加點詞中“點”字意義和用法,與文中“累點”的“點”相同的一項是()A.不論電視還是互聯網,真人秀大有“霸屏”之勢,然而,“槽點”也不少,比如:明星表演成分過重,缺乏“真實”和“真誠”。B.說到用戶思維,很多人都在談如何抓住用戶的痛點。一旦抓住痛點,便有了和用戶進行互動的切入點,有了搞好用戶關系的通行證。C.人先入之見常在無意中發揮作用,使人容易對約定俗成之事熟視無睹,這是很可怕的,司空見慣的常識會產生盲點,是常有之事。D.笑點高的人,不是對幽默免疫,而是對平庸的笑話持有更高的要求,他們渴望那些能讓人深思后發笑的瞬間,那些融合智慧與巧思的幽默。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隨著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的熱播,原作者李娟的同名散文集也引發了讀者的關注。作者在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當剛回到阿勒泰的李文秀還在被一事無成困擾著時,她問媽媽:“什么是有用的人呢?”媽媽張鳳俠說:“啥叫有用,李文秀,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是不是?”這段討論成為了社交媒體上討論的熱點,對此你有何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選定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1.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A.“秉筆直書是史家的優良傳統,故……”因果顛倒,正是有這些良史的垂范,才逐漸形成“直書”的傳統。B材料二看不出任……可當事人趙盾和后來的評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讀者,都認為董狐是在秉筆貶義,原文“董狐寫的并不是直接的歷史事實,而是在強調趙盾所應承擔的歷史責直書,是書法不隱。顯然在這里客觀史實與主觀認定已出現了一定的間隔”,可見選文更多是客觀陳述,且不是對董狐的評價,而是對他人認定董狐秉筆直書這個現象的評價。C“嚴格寫實”錯,“真實”有一定的彈性,出于“求善”的不真實,也能夠對社會產生積極作用。故選D。2.B【解析】B“認為它體現了史學的求實傳統和經世傳統在總的趨向上的一致性”錯,根據原文“金朝女真族統治者金世宗的話或許更有深意,他說:‘近覽《資治通鑒》編次累代廢興,甚有鑒戒,司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無以加也’”中的“編次累代廢興甚有鑒戒”可知,這個例子只能印證史學的經世傳統。故選B。3.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討論的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兩個優良傳統:求實(秉筆直書)和經世致用,并強調了這兩個傳統在史學發展中的主流地位。A.指向史學的繼承與創新。B.對《史通》內容及地位的評價。C.體現了史家在寫史時的直筆批評,正好符合求實(秉筆直書)的傳統。D.意指史學講求真實也講求文采。故選C。4.①《六國論》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弊在賂秦”,通過分析六國“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的結局,體現了“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審時度勢的道理。②《六國論》旨在通過探究六國滅亡的緣由來警示當朝。體現了“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借古鑒今的道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分析文中觀點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提到了賈誼的史學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審時度勢,觀察歷史發展趨勢并據此制定政策;二是以史為鑒,通過歷史經驗來指導現實政治。5.①材料一指出“直書”是“致用”的基礎;材料二認為兩者互相促進,也會有矛盾沖突。②材料一認為“直書”是客觀真實地記錄史實,不掩其瑕;材料二認為“直書”有時未必記錄了客觀史實,可能是主觀認定或者讓步于“求善”。

(一點3分,兩點6分,其它答案可酌情給分)6.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小孩子的慌張”錯,原文“兩只手拉著風箱橫柄,把整個身子的分量前傾后倒”“舞動細柄鐵錘,把鐵錘從身背后揚起,在身面前落下”,這些關于打鐵的描寫體現的是勞動的艱辛,也體現小鐵匠的技藝嫻熟。故選B。7.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C.“'我’大快朵頤”錯,“過屠門而大嚼”意思是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實際的辦法來安慰自己。文中也有“仔細看看”,說明并未真正吃到。而“大快朵頤”指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頓。故選C。8.①運用兒童視角。以兒童的視角觀察上學路上的多元生活,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和細節描寫讓原本平常的事物變得新鮮有趣。②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風箱當作人來寫,發出吼聲,單調中不失樂趣,生動形象地再現打鐵細節,表現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得這條普通的上學路充滿了“新鮮”之感。③運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小飯鋪的大竹筒發出引誘主顧上門的聲音,突出小孩天真有趣,極具想象力,又自然貼切。④刻畫了鮮活的具有時代特色的人物群像。他們是磨針的老人、腆著肚皮的皮匠、呆呆的剃頭師傅、小腰白齒的苗婦人等,民國鄉村底層人民的形象躍然紙上。

(一點2分,兩點4分。言成理即可)9.①上學既學知識,也培養社會責任感,使知識分子充滿社會關懷。沈從文在上學途中走向蕓蕓眾生,觀察人生百態,“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許多事情”。②少年求學經歷給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滿足,成為心底的基石。沈從文趣味盎然、自由自在的上學之路成就了其精神的豐盈,也成為其文學創作的精神底色。(一點3分,能夠結合兩個文本的內容分析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10.BFH【解析】:劉知遠任命宰相,竟是從軍隊幕府中執筆的幕僚中挑選,天下人都輕視和厭惡他們,侮辱和蔑視他們。11.B【解析】:卜,選擇。12.B【解析】:李克陳述魏成功績,雖確實表明翟璜功績不如魏成,但這并不是翟璜不能勝任國相之職的原因,翟璜不能勝任國相之職的原因是他不如魏成賢能。13.(1)翟璜后退幾步,拜了兩拜,說:“翟璜我是一個見識淺陋的人,講話失禮,希望終生當你的弟子!”(采分點:再拜:拜兩拜;鄙:見識淺陋;,鄙人也:判斷句;卒:終生,一直)(每點1分,共4分)(2)親族和賢臣的得失,與國家命運的長短,難道不正與符券吻合完全相同嗎?(采分點:親賢:形容詞作名詞,親族和賢臣;圍、國家命運;豈:難道;一如:完全相同)(每點1分,共4分)14.①后唐莊宗任人唯親,寵信伶人。②李克強調不視俸祿為私產的賢明以及在招納人才上的貢獻;③王夫之重視親族的同時,也重視人臣的賢明。15.D(最后兩句,詩人只希望在對酒當歌時,皎潔的月光能常照杯中,讓他盡情享受。表達的是及時行樂的情感。)16.(1)相同:宇宙自然永恒。無論張若虛的江月年年相似,還是本詩的古人今人“共看明月皆如此”,都顯示出自然永恒。(2)不同:①張詩側重作為整體的人類永恒/綿延不絕,“人生代代無窮已”是說人類一代一代,不斷繁衍,整個人類就永恒。②本詩側重個體生命短暫,“古人今人若流水”,與月亮的“皆如此”形成對比,可見作為個體的個人生命短暫。或者①張若虛的詩句更側重于展現人類生命的延續性,即人類雖然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但自然界的月亮卻年復一年地保持不變,強調了自然與人類的共生關系,表現出一種豁達與超脫,仿佛是在肯定人類生命的綿延與自然界的永恒之美。②李白的詩句側重強調了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仰望月亮時的情感與思緒都是相似的,都會有人生的短暫與無常的感悟與感嘆。(要點1分,分析1分,本題滿分6分)17.①.倚南窗以寄傲②.審容膝之易安③.同是天涯淪落人④.相逢何必曾相識(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⑤.至丹以荊卿為計⑥.始速禍焉18.①可以諒解寬容②他的遭遇放在別人身上19.①“垃圾人”表特定稱謂,形象生動寫出具有負面情緒人的特點。②“垃圾”表特殊含義,這里指懊惱、憤怒、失望等負面情緒。③“藏之深山,以待來人”表直接引用,使文章論述更真實,豐富作品的文化內涵。

20.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文中“累點”指的是疲勞的程度、界限。A.“槽點”指讓人旺槽、批評的地方。B.“痛點”指用戶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擾、問題,“點”表示具體的問題或突破口。C.“盲點”指由于認識上的局限而沒有認識到的地方,“點”表示沒有認識到的區域。D.“笑點”指引發人發笑的程度界限,與文中“累點”指疲勞的程度界限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