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之實、虛詞判斷-2025年天津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1頁
文言文閱讀之實、虛詞判斷-2025年天津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2頁
文言文閱讀之實、虛詞判斷-2025年天津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3頁
文言文閱讀之實、虛詞判斷-2025年天津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4頁
文言文閱讀之實、虛詞判斷-2025年天津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難點03文言文閱讀之實、虛詞判斷

內容導航

命題趨勢............................................................1

重難詮釋............................................................2

限時提升練..........................................................7

常考命題1:詞類活用..............................................7

常考命題2:古今異義.............................................10

常考命題3:一詞多義............................................11

考查形式1:選擇題/依據題目判斷詞義.............................13

考查形式2:主觀題/翻譯句子.....................................16

拓展培優練.........................................................18

年份分值提問方式設題角度

3分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亞醺的一項是()庶物、興、不肖、銜

2024

3分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弗何的一組是()所以、其、于、為

3分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佛的一項是()賄、建、比、去

2023

3分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般回的一組是()貝|j、以、而、之

20223分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亞螂的一項是()操、形、齒、過

3分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理回的一組是()其、乃、以、之

2025年考向預測:

天津高考語文實虛詞辨析命題趨勢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命題者越來越傾向于將實虛詞辨析與中學語文教材緊密結合。這意味著考生在備考過程中,必

須對教材中的課文內容有深入的了解和記憶。例如,命題者可能會引用課文中出現的特定實虛詞用法,要

求考生在給定的選項中選擇最合適的詞語填入空白處。這種題目不僅考查學生對單個詞語的理解,還考查

他們對整個句子乃至段落語境的把握能力。因此,考生需要在復習時,不僅要記住詞語的定義,還要學會

在實際語境中靈活運用。在準備過程中,考生可以嘗試將課文中的實虛詞用法進行歸納總結,形成自己的

知識體系,這樣在面對考題時,能夠更加迅速準確地作出判斷。

其次,命題者在設計題目時,越來越強調對語境的理解。實虛詞的用法往往與句子的語境緊密相關,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義和用法。因此,考生在解答實虛詞辨析題時,必須具備敏銳的

語境感知能力。例如,一個詞在文學作品中可能具有象征意義,在日常對話中則可能表達直接的意思。考

生需要根據句子所表達的情感色彩、語氣和上下文關系來判斷實虛詞的正確用法。在備考時,考生可以通

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如小說、散文、新聞報道等,來增強自己對語境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最后,實虛詞辨析的命題趨勢也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高考語

文試題中也越來越多地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在實虛詞辨析的題目中,考生可能會遇到與古文、成語、典

故等相關的詞語。這不僅要求考生掌握現代漢語的實虛詞用法,還要求他們對古代漢語的詞匯有所了解。

例如,一些古漢語中的實虛詞在現代漢語中可能已經不再常用,但它們在古文閱讀和理解中仍然扮演著重

要角色。因此,考生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學習古詩詞等方式,來豐富自己的傳統文化底蘊。

綜上所述,天津高考語文實虛詞辨析命題趨勢呈現出注重關聯教材、強調語境理解和注重傳統文化等

特點。考生在備考時,需要全面掌握實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同時注重與教材的關聯和語境的理解,以

及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高考語文的實虛詞辨析部分取得理想的成績。考生們應該

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和實踐,提高自己對實虛詞的敏感度和運用能力,從而在高考中脫穎而出。

[重難詮釋

竟設問方式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正確)的一項是()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相同)的一組是()

3.依次填入文中空白處的虛詞,最恰當的一項是()

★知識重構

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古今異詞

實詞

詞類活用

通假字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

焉、以、因、于、與、也、貝!I、者、之

虛詞|

1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

☆高分技巧

一'實詞之巧識“一詞多義”

一、知識積累

文言實詞的積累,是提高解題正確率的關鍵。只有腦中儲備了足量的文言詞語,記住了它們的常見義

項,才能在解題時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具體措施有二:

其一,記住典型例句。高考文言實詞,基本能在中學教材中找到實例。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熟讀典

型例句,記住常見義項,不斷充實自己的詞匯倉庫。

其二,做好歸類整理工作。可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常見偏義等內容分類整理,把握其基本特征及

類型,提高分辨能力。

二、緊扣語境

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

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項,依據上下文作出選擇,也就是說要遵循“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

解題原則。

例:“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解析】這句話中的“亡”與“舉大計”并舉,而其結果都是“死”,可見它絕不會是“死亡”的意思,

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兩個“亦死”而來,

意思是“同樣”。

1、觀字形,究其義:

漢字中形聲字占80%以上,會意字占12%以上,其義符為我們破譯文言實詞的詞義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別是“偏旁”與字義聯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從字形分析出詞義,有些字雖

不能直接分析出詞義,卻可以根據字形圈定出該字的意義范圍,為進一步猜測詞義提供依據。結合上下文

語境進行推斷,就有可能較為準確的把握詞義。

凡形旁從“車(金)、木、7(水)、八(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凡形旁從"I"刀)、弓、矛、

戈、斤(斧)、殳(shu)”者詞義與兵器有關;凡“馬、牛、羊、、鳥、蟲”等與動物類有關;“I(言)、

孟)、T(心),彳(行)”等與行為有關,“禾”與五谷關;“貝”與金錢關;“皿”與器具關;'邛”

與地名關;“求”與毛皮關;“隹(zhui)”與鳥雀關;“能”與熊黑關;“尸”與身體關;“女”、與婦

人關;“1”與籠罩關;“系”與捆綁關;“支(pu)”與敲擊關;“歹”與死亡關……“月”關肉,“頁”

關首,“自”關鼻,“目”關眼…總之,本字關本義,形符表義不可不知。

【例題】請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1.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硼

2.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甥。

3.撫軍亦厚恭成名。

4.汗交即不少休。

5.可以獨饗白美。

6.夜入其家,探其隼,不使之知覺。

【答案】1.磨刀石;2.拜見;3.賞賜;4.臉;5.吃,糧食;6.小箱子。

2、依對舉,推其義。

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系,這種特

殊的互文對舉現象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有時同一句中相對應之處的字詞也具有這種性質,因此有時用互

文對舉法可幫助你快速判斷。如“據靖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中“固”的詞義,我們從該句的對仗特點來

看,“據”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么“固”也是名詞,據此

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再如判斷“去鄭而之許”中“去”與現代漢語的異同,“鄭”和“許”同

為地名,都作賓語,“之”為動詞“到”,“去”與“之”相對,應為“離開”,剛好與現代漢語相反。

【例題】請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1.且翟王猶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2.追亡逐月.匕。

3.是謂求禍而簟福。

4.忠不必用兮,賢不必弓。

5.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答案】1.安逸;2.敗逃的人;3.遠離;4.任用;5.佩帶。

3、循語法,斷其義。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可知,主語、賓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由

名詞、代詞充當,狀語由副詞充當,那么我們就可以用語法分析法分析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

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2017年高考山東卷中的“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句中的“奇”如果翻譯為

“稀奇”則是形容詞,而在此句中,“奇”字前有主語“王筠”,后有賓語代詞“其”,可確定“奇”在

句中處于謂語位置,應作為動詞才能說得通,故此句中的“奇”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應翻譯為“對……

感到驚奇”。

同樣一個“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中,它作謂語而且帶有賓語,釋為“藏匿”;在

“微行入古寺”中,它作狀語,修飾“行”,釋為“暗暗地、隱蔽地”;在“微風鼓浪”中,它作定語,

修飾“風”,釋為“微小、微弱”等等。

【例題】請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有一母見信饑,飯信。

2.誨■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3.令國致樂不

4.且夫我嘗聞與仲尼之聞而擎伯夷之義。

5.欲居之以為利,而再其直,亦無售者。

【答案】1.使…吃飯;2.親愛,愛護;3.停止;4.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5.抬高。

4、善聯想,曉其義。

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

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課文或熟知的成語典故或同義組詞找到相關依據。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

運用聯想,充分調動大腦中的儲存信息,進行靈活遷移。如2018年高考全國卷m中的“正欲外間知陛下刑

憲不濫,足以為訓爾”,句中的“訓I”可以聯想成語“不足為訓”,解釋為“典范、法則”。如(2014

山東卷)“然鼎每自課習,夜坐餅灶下,誦不休。其父見其志不可奪,遣之讀書。”聯系語境,再聯想

課文《陳情表》中“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中“奪”可以理解為“改變”。

【例題】請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腥臊并御,芳不得落兮。

2.至丹以荊卿為計,如速禍焉。

3.勢拔五岳掩赤城。

4.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彩。

5.厚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6.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焉。

【答案】1.日薄西山;2.不速之客;3.出類拔萃;4.欲蓋彌彰;5.彈精竭慮;6.一蹴而就

二'虛詞之辨析六法

一、句意分析法

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在學習和應試中常用。

例(1)“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根據句意“不是挾帶著泰山來跨過北海這一類情況”,就可確

定“以”是連詞“來”,表目的。

例(2)“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一句的“因”是什么詞,可以結合句子的意思“府吏聽說了這個

變故,就暫時請假趕了回去”,確定“因”是連詞“于是,就”,表承接關系。

二、上下文推斷法

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也是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詞的用法和意義。

例“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這里的“乃”是副詞還是連詞呢?我們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

意思:前文藺相如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送璧時齋戒了五天,表示對大國的尊重,那么璧送來

T,秦王也應對趙國表示尊重,“設九賓于廷”。這樣看來,藺相如提出的是一個必要條件,兩句間是“只

有……才……”的關系,因此,“乃”為副詞,應解釋為“才”,表條件。

三、代入篩選法

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

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答案。

例“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我們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義項有:

①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為什么”“怎么樣”等。

②副詞,譯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

③通“呵”,“喝問”。

④復音虛詞,“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將上面義項一一代入進行理解和篩選,就不難確定副詞“多么”這個義項了。

四、句例推斷法

作為“常見虛詞”,它們在課文中必定多次出現過。如果平時熟讀課文,能夠記住大量包含“常見虛

詞”的例句,閱讀和考試時就可用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子來推斷有關虛詞的含義了。

例(1)“朝野服焉,號為'獨立使君'”的“焉",我們就可以根據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例一一“微

波入焉”“從師而問焉”,得出此處的“焉”應該是代詞,意思是“他”。

例⑵判斷“與我銀,為君致閣職”“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這兩句中“為”的用法,我們知道第二句

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入第一句理解:“給我銀子,我替你謀個內閣職務。”句子是通的,

所以該處的“為”也作介詞“替”“給”講。

五、結構推斷法

一是可以根據句子的對稱關系來推斷。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點,我們可從一個詞的意義

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

例“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而”是連詞表修飾關系的,那么“以”也該和它相同,作

連詞表修飾關系。

二是根據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

例(1)“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例(2)“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例(1)中的“其”在句中作主語,因此應該是代詞“它(指鶴)";例(2)中的“其”不作句子成分,只

表反問語氣,因此應該是副詞。

六、標志確認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志詞,抓住這些標志,我們就能迅速地確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

如:

判斷句的標志“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志“見”“于”“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志

“是”“之”等,其詞性和意義是確定的,只要判斷出是哪種標志,就可以確定它的用法和意義了。

例(1)“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該句是“判斷句”這個標志,就能確定“也”

是助詞,表判斷語氣。

例(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中的“也”雖也是助詞,但不是表判斷,只在句中起停頓的作用。

文言詞義推斷的原則就是“文從字順”“合情合理”。以上介紹的六種推斷方法最好能綜合運用,這樣從

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準確性更大,正確率更高。

限時提升練

(建議用時:40分鐘)

常考命題L詞類活用

1.(24-25高一上?天津南開?期中)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詞類活用現象相同的一項是(

A.君子博學而且參省乎己不如登商之博見也

B.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是故羊益圣,愚益愚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曖白玉之環

D.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其膽中規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日”,名詞作狀語,每天。/“高”,

形容詞作名詞,高處。句意: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省悟。/比不上登上高處看得廣闊。

B.“恥”,意動用法,以……為恥。/“圣”,形容詞作名詞,圣人。句意:對于他自己,卻以從師學習為

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C.“水”,名詞作動詞,游泳。/“腰”,名詞作動詞,腰佩。

句意:借助船和槳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腰間掛著白玉制成的環。D.“山”,名詞作狀語,順著山路。

/“曲”,形容詞作名詞,彎曲的弧度。句意: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它彎曲的弧

度符合圓規畫出來的標準。故選C。

2.(24-25高三上?天津?階段練習)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現象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范增數目項王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小學而大遺

C.歲征民間D.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詞類活用現象的能力。例:“目”,名詞活用作動詞,使眼色。句意:

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A.“水”,名詞活用作動詞,游泳。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

以橫渡江河。B.“小”,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則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C.

名詞作狀語,每年。句意:每年都要向民間征收。D.數詞活用作名詞,一個國家或小(九分之一)的力量,

八個國家或大(九分之八)的力量。句意: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對抗九分之八的力量,和鄒國跟楚國對抗有

什么分別呢?故選A。

3.(24-25高一上-天津濱海新-階段練習)下列加點字中,與例句的詞類活用現象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A.假輿馬者,非利足也B.糞土當年萬戶侯

C.云青青兮欲雨D.洞天石扉,匍然中開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名詞作狀語,向上。句意:向上

能吃到泥土,向下能飲到泉水。A.使動用法,使....提。句意:借助車馬的人,并沒有使腳步變快。B.意

動用法,把……視為糞土。句意: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C.名詞用作動詞,下雨。句意:云

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D.名詞作狀語,從中間。句意:仙府的石門,匐的一聲從中間打開了。故選D。

4.1仰臂彼超蓼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活用現象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其電中規②非能本也③故木受繩則喜④孽益圣

⑤則吁師焉⑥則裁聚而笑之⑦小學而木遺⑧吾呼道也

⑨其下圣人也亦遠矣⑩下飲黃泉

A.①④⑦/②⑧/③/⑤/⑥⑨⑩B.①④⑦/②⑧⑨/③/⑤/⑥⑩

C.①④⑦/②⑧⑨/③⑤/⑥⑩D.①④⑦/②⑧/③⑤/⑥⑨⑩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①形容詞做名詞,彎曲的程度。句意:

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②名詞作動詞,游水。句意:并不善于游泳。③形容詞作動詞,變直。句意:

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④形容詞作名詞,圣人。句意:圣人更加圣明。⑤形容詞意動用法,以

為恥。句意: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⑥名詞作狀語,成群地。句意:就大家聚在一起非笑他。⑦

形容詞作名詞,大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則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⑧名詞作動詞,學習。句意:我

是向他學習道理的。⑨名詞作動詞,處于……之下,低于。句意: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⑩名詞作狀

語,向下。句意: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①④⑦形容詞作名詞/②⑧⑨名詞作動詞/③形容詞作動詞/⑤意動

/⑥⑩名詞作狀語。故選B。

5.(23-24高二上?天津?期中)下列選項中有關加點字用法分類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①朝聞道,夕死可矣②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③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④獨夫之心,日益驕固⑤益奇之⑥為肥甘不足于口與

⑦自是者不彰⑧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A.①④/②/③⑧/⑤⑥/⑦B.①⑧/②⑥/③④/⑤⑦

C.①⑥/②/③⑧/⑤⑦/④D.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①“朝”“夕”,名詞作狀語,在早上,

在晚上。句意: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是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了。②“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的東西。

句意: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③“君子”,名詞作動詞,成為君子。句意:質樸和文飾配合適

當,才可能成為君子。④“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句意: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

頑固。

⑤“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感到神奇。句意:更加的感到神奇。⑥“肥甘”,形容詞作名詞,肥美甘

甜的食物。句意: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嗎。⑦“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正確。句意:自

以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⑧‘'樹",名詞作動詞,種植。句意:我種下后結出的葫蘆大得可以容納五石。

①④名詞作狀語;②⑥形容詞作名詞;③⑧名詞作動詞;⑤⑦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故選D。

常考命題2:古今異義

1.(24-25高二上?天津靜海?階段練習)下列加點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一日克己復禮B.明道德之廣崇

C.小子何莫學夫詩D.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一日”:古義,一旦;今義,指一

晝夜或表示過去的某一天等。句意:一旦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B.“道德”:古今意義相

同,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句意: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C.“小子”:古義,指學生們;

今義,意思是指年幼的男孩子。句意:學生們為什么不學習《詩》呢?D.“從容”:古義,委婉含蓄;今

義,悠閑自在。句意: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故選B。

2.(24-25高二上-天津北辰?階段練習)下列加點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山冬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才能不及中人

C.然皆祖屈原之叢容辭令D.邂毯可以亡身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山東:古義,靖山函谷關以東;今義,

山東省。句意:靖山函谷關以東的英雄豪杰一齊起來,就把秦王朝推翻了。B.中人:古義,一般人;今義,

中間人。句意:才華不如普通的人。C.從容:古義,委婉含蓄;今義,悠閑自在。句意:但他們都效法屈

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D.逸豫:古今義相同,安逸享樂。句意: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故選D。

3.(24-25高二上?天津?階段練習)下列加點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才能不及中人

C.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D.逸豫可以亡身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山東”,古義,靖山以東,指東方

諸國;今義,山東省。句意:東方諸國的英雄豪杰一齊起來,就把秦王朝推翻了。B.“中人”,古義,一

般人;今義,中間人。句意:才華能力不如普通的人。C.“從容”,古義,委婉含蓄;今義,悠閑自在。

句意: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D.“逸豫”,古今意義相同,安樂。句意:貪圖安逸享樂

會導致自身的滅亡。故選D。

4.(24-25高一上?天津南開?期中)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古今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蚓無爪牙之利

B.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無以成江海

C.古之學者必有師愚人之所以為愚

D.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飲黃泉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不相同。博學:古義為“廣博地學習”;

今義為“學問廣博精深”。爪牙:古義為“爪子、牙齒”;今義為“壞人的黨羽”。句意:君子廣博地學

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B.相同。句意: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就

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C.不相同。學者:古義為“求學的人”;今義為“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所以:古義為“……的原因”;今義為“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句意: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愚人

成為愚人的原因。D.不相同。眾人:古義為“一般人”;今義為“大家、許多人”。黃泉:古義為“地下

的泉水”;今義為“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句意:現在的普通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向下喝到地

下的泉水。故選B。

5.(24-25高一上?天津和平?期中)|下列選項中加點詞不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弟子不必不如師B.古之學者必有師

C.不如須臾之所學也D.今之眾人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副詞,

不需要。句意: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師。B.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通常指的是在某一學術領域有專

長或研究的人。句意:古代的求學之人必定有老師。C.須臾,古今同義,片刻,一會兒。句意:不如片刻

所學到的知識多。D.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許多人。句意:現在的一般人。故選C。

常考命題3:一詞多義

1.(24-25高一上?天津?期中)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詞作動詞,游泳。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南:名詞,南。

C.其陰,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D.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名詞,老師。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

于游泳,卻能橫渡長江黃河。B.正確。句意: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C.正確。句意:泰山的北面,濟水

向東流去。D.師:名詞作動詞,學習。句意:我學習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故

選D。

澧(24-25高二上?天津靜海?階段練習)曲阪善曬痂窘灣丁窗芝一.■j

A.屈平后草稿未定撰寫讒人間之,可謂名矣貧窮

B.其志潔,其行康端正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討伐

C.故勞苦倦極極其爭寵而心事其能嫉妒

D.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詆毀慮而后能得處事合宜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般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的能力。A.窮:困窘、處境艱難。句意:屈原撰寫的

憲令草稿還沒完全完成的時候。/遭到小人的離間,可以說是處境非常艱難了。B.伐:夸耀。句意:他的志

趣高潔,行為端正。/每當制定出一條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C.極:疲困。句意:所以到了極其勞

苦疲倦的時候。/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賢能。D.句意:最終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

詆毀屈原。/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故選D。

(24-25高二上?天津紅橋-階段練習)

A.”而倔起阡陌之中”與“越陌度阡”(《短歌行》)兩句中的“阡陌”含義不同。

B.“致萬乘之勢”與“以致天下怨謗也”(《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的“致”含義不同。

C.七廟,指天子供奉、祭祀祖先的場所,常用作國家的代稱,天子七廟,諸侯五廟。

D.六合,指天地四方,與其意思相近的詞語還有“宇內”“四海”“八荒”等。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的能力。A.錯誤。含義相同。“阡陌”

都是指“田間小道”。句意:興起在鄉野之間。/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B.正確。達到;/因而招致。句

意:發展為有萬輛兵車的強國。/因而招致天下受害之人爭相誹謗于我。C.正確。D.正確。故選A。

9(24-25高二上?天津?1罐罐翡,■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九層之臺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B.敏于事而慎于言常于幾成耐敗之

C.剖之以為瓢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D.惡施不孝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均為“助詞,可譯為‘的’”。句意:

很高的臺子。/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B.連詞,表并列;/連詞,表轉折。句意:辦事勤勉,說話謹

慎。/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卻失敗的。C.均為“介詞,把”。句意:把它剖開做成瓢。/圣人是把治理

天下作為職業的人。D.均為“副詞,怎么"。句意: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勸

導相愛呢?均為B。

5.(24-25高二上?天津?階段練習)下列選項中,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人則不仁,如禮何人有四端則自謂不能者

B.邇本事父兄之不慈弟

C.見賢思齊整常能治之

D.賊耳君者也不失基所者久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而”,表假設,如果/表轉折,卻。

句意: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人有這四種萌芽卻認為自己無法發展它們。B.“之”,

助詞,調節音節/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近可以用來侍奉父母。/兄長對弟弟不慈愛。C.“焉”,

兼詞,于之/副詞,相當于“乃”“則”,譯為“才”。句意:見到賢能的人就想著向他看齊。/怎么能治

理好呢?D.兩句中的“其”都是代詞,“他的”。句意:殘害他的君主的人。/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才能長

久。故選D。

(2022?天津?和平一模)■:廄2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

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

于彭原郡,拜右拾遺。房瑁布衣時與甫善,時瑁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瑯兵敗于陳

濤斜。明年春,瑁罷相。甫上疏言瑁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瑁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

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招,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

甫世舊,待遇甚擘。甫性褊躁,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日:“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

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唆野老相號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

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及郭英義代武鎮成都,英義武人粗暴,無能刺謁,

乃游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義,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

舟下峽,木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

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

(節選自《舊唐書?杜甫傳》)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

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日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

世,道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死

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沉郁頓挫,

隨時敏捷,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自齊名時號“李杜”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梯弱

情丕忘君人憐甚忠五。

(節選自《新唐書?杜甫傳》)

贊日: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儉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

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

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7厭余,殘膏滕馥,沾巧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

(節選自宋祁《杜甫傳贊》)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思題的一項是()

A.待遇甚障隆:優厚

B.與田峻野老相涉蕩狎:放縱

C.迨審言迨:等到

D.沾寺后人多矣丐:給予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B.“狎”,親近,接近。句意:與田父野

老相處親近無間,毫不拘束。故選B。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既自以心為形役

B.用高自稱道君君國我降

C.陛下其忍棄之其皆出于此乎

D.甫乃厭余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率領,帶領,句意:杜甫帶著全

家前往荊楚之地避難:/讓,句意: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B.趁機,句意:趁機大力贊揚自己/通

過、經由,句意:你通過我投降。C.難道,怎么,句意:陛下怎么能忍心舍棄呢/大概,句意:大概都是由

于這個原因吧。D.竟然,句意:在杜甫這里竟然還可以有超越/竟然,句意: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比不上(巫

醫樂師百工之人)。意義和用法相同。故選D。

(2024?天津?河西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大司馬劉秀引兵東北拔廣阿。秀披等地圖,承市鄧禹日:“天下郡國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

吾慮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日:“方今海內般亂,人思明君,猶赤子年慕慈母。古之興者在德薄厚,不

以大小也!”

薊中之亂,耿奔與劉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耿況,因說況擊邯鄲。時王郎遣將徇漁陽、上谷,急

發其兵,北州疑惑,多欲從之。上卷功亶寇恂說也日邯鄲拔起難可信包大可當劉伯升投弟遵賢下土可必歸

之況且邯鄲方盛力丕熊也拒處何對日:“今上谷完實,控弦萬騎,可以曾擇去就。恂請東約漁陽,齊心合

眾,邯鄲不足圖也!”況然之,遣恂東約彭寵,欲各發突騎二千匹、步兵千人詣大司馬秀。

安樂令吳漢、護軍蓋延、狐奴令王梁亦勸彭寵從秀,寵以為落。而官屬皆欲附王郎,寵不能李。漢出

止外亭,遇一儒生,召西食之,問以所聞。生言:“大司馬劉公,所過為郡縣所稱,邯鄲舉尊號者,實非

劉氏。”漢大喜,即詐為秀書,移檢漁陽,使生赍以詣寵,令具以所聞說之。會寇恂至,寵乃發步騎三千

人,以吳漢行長史,與蓋延、王梁將之,南攻薊,殺王郎大將趙閡。

寇恂還,遂與上谷長史景丹及耿奔將兵俱南,與漁陽軍合,所過擊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3

斬首三萬級,定涿郡、中山等凡二十二縣。前及廣阿,聞城中車騎甚眾,丹等勒兵問日:“此何兵?”日:

“大司馬劉公也。”諸將喜,即進至城下。城下初傳言二郡兵為邯鄲來,眾皆恐。劉秀自登西城樓勒兵問

之;耿奔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發兵狀。秀?悉召景丹等入,笑日:"邯鄲將帥數言'我發漁陽、上谷

兵’,吾聊應言‘我亦發之’,何意二郡良為吾來!方與古木木共此功名耳。”乃以景丹、寇恂、耿奔、

蓋延、吳漢、王梁皆為偏將軍,使還領其兵,加耿況、彭寵大將軍;封況、寵、丹、延皆為列侯。

(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一》,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亞頌的一項是()

A.揖木鄧禹日指示:指給……看

B.可以詳擇去就詳:詳細

C.寵不能專奪:決定

D.用斬首三萬級凡:總共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詳”,認真。句意:可以認真選擇

自己的前途。故選C。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猶赤子之慕慈母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B.遇一儒生,召而食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C.城下初傳言二郡兵為邯鄲來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D.秀乃悉召景丹等入乃使人復葺南閣子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句

意:就像初生的嬰兒思慕慈母。代詞,代喜愛的事物。句意:等到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

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B.連詞,表順承。句意:遇到一位儒生,請來一塊進餐。連詞,表轉折,卻。句

意:依靠別人的力量卻又反過來損害他。C.判斷詞,是。句意:廣阿城下最初謠傳上谷、漁陽二郡的軍隊

是邯鄲王郎派來的。介詞,表被動,被。句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D.介詞,于是、就。句意:

劉秀于是把景丹等將領全部請到城中。介詞,于是、就。句意:就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故選D。

考查形式2:主觀題/翻譯句子

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是歲登第,始見知于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土待軾,日:“恨子不識范文正公。”嗚呼!

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序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

者,皆得從之涉,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愿

也哉!

【參考答案】

(1)這一年(我)考中選士,才被歐陽公所賞識,通過歐隔公認識了韓琦、富弼。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傳

【答案詳解】

(1)是:這。登第:考中選士。見:被。因:通過。

(2)待:靠。顯:顯揚。傳:流傳。

【參考譯文】

這一年(我)考中選士,才被歐陽公所賞識,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他們都用對待國家精英的

禮節對待我,說:“遺憾你沒有結識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

需要靠序而流傳。然而(我)不敢推辭的原因,(是)自從在八歲知道敬重愛戴范公,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杰,都能夠跟從他們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獨沒有結識,我認為是平生的遺憾,如果能夠在他的文

章中掛名,來私自在他的門客的末流托名,難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嗎?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陛下即位,躬親節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及徙昌陵,增墀為高,積土為山,發

民墳墓,積以萬數,營起邑居,期日電半,功費大萬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氣感動陰陽,0

之以饑僮,牧”流離以十萬數,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聰明疏達蓋世,宜弘漢家之德,崇劉氏之

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比方丘隴,違賢知之心,亡萬世之安,臣竊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為戒。初陵之模,宜從公卿

大臣之,義,以息眾庶。

【參考答案】

(1)孝文皇帝不起墳堆,實行薄葬,因為節儉而使靈魂安息,可以作為榜樣。

(2)初陵的規模,應該聽從公卿大臣的議論,來平息老百姓的怨言。

【答案詳解】

(1)“去”,動詞,舍棄;“安”,使動用法,使……安息;"則”,名詞,榜樣。

(2)“陵”,名詞,陵墓;“宜”,能愿動詞,應該;“從”,動詞,聽從;“以”,目的連詞,來;

“息”,使動用法,平息;“眾庶”,百姓。

【參考譯文】

陛下即位,親自做事,注重節儉,建造初陵,它的規模很小,天下人沒有不稱贊您的賢明的。等到遷

移到昌陵,增加墻的高度,堆積土成了山,挖掘老百姓的墳墓,數以萬計,營造里邑住宅,工期緊迫,費

用以百萬計。死去的人在陰間痛恨,活著的人在人間憂愁,怨氣在陰陽間流動,加上饑荒,死亡和流離失

所的人以十萬計,我特別憐憫他們。陛下十分仁慈善良,聰明豁達超過當世,應該發揚漢朝的厚德,光大

劉家的美德,發揚光大五帝三王的德行,但陛下卻與殘暴的秦國暴亂的國君競相奢侈,攀比造墳墓,違背

了賢能者的心意,失去了萬世的安寧,我私下替陛下為此感到羞恥。孝文皇帝不起墳堆,實行薄葬,因為

節儉而使靈魂安息,可以作為榜樣;秦始皇增加墳山的深度和高度,因為奢侈產生禍害,足以把它作為警

戒。初陵的規模,應該聽從公卿大臣的議論,來平息老百姓的怨言。

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嗟乎!守古法則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別搜古書,斯投劑不效,病者日篤。病愈急,投醫愈亂。不死于病,

乃死于醫;不死于醫,乃死于古冊之遺亡也。千載以來,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雖固陋,靜心窮理,格其所

感之氣、所入之門、所抵之處,與夫傳變之體,并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詳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節選自吳又可《溫疫論》,有刪改)

【參考答案】

(1)遵守古法就會不契合現在的病情,丟下現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尋古籍,這樣用藥不奏效,病人的病

情一天比一天重。

(2)我雖然鄙陋,沉靜心性,窮盡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氣、邪氣進入的途徑、邪氣在體內到達的

地方和它傳染的規律。

【答案詳解】

(1)“不合今病”應理解為“不契合現在的病情”;“別搜”應理解為“另外搜尋”;“投劑”應理

解為“用藥”;“日篤”應理解為“一天比一天重”。

(2),“固陋”應理解為“鄙陋”;“窮理”應理解為“窮盡病理”;“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