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六:文言文對比閱讀寒假強化練
2024-2025學年初中語文統編版八年級上冊
閱讀【甲】【乙】兩篇選文,完成各題
【甲】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力平
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齒匕,跳往助之。寒
暑易節,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③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
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節選自《愚公移山》)
【乙】
①齊桓公出獵,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公而問之日:“是為何谷?”對目:“為愚公之谷。”
桓公日:“何故?”對日:“以臣名之。”桓公日:“今視公之儀狀,非愚人也,何為以公名之?”對日:
“臣請陳之。臣故畜將牛①,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②。少年日:'牛不能生馬。'遂持駒去。傍鄰聞
之,以臣為愚,名此谷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誠愚矣!夫何為而與之?''桓公遂歸。
②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日:“此夷吾③之過也。使堯在上④,咎繇為理⑤,安有取人
之駒者乎?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請退而修政。”
(節選自《愚公之谷》)
【注釋】①衿(zi)牛;母牛。②駒:小馬。③夷吾:即管仲。④使堯在上:假使堯為國君。⑤咎繇
(jiuyao)為理:咎繇為法官。咎繇是人名。
1.【甲】文是由—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列子所著,甲文的體裁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兩小兒辯
日》和《杞人憂天》也屬于這類體裁。
2.請解釋下列原文語句中的加點字,補全表格。
文言現象原文語句解釋加點字(填寫文字)釋義方法(供參考)
【指出通假】
通假字甚矣,汝之不事(1)
衡于慮(同“橫”,梗塞、不順)
【同類現象】
詞類活用明日期(2)
介量之士(穿戴鎧甲和頭盔)
3.下列句中“以”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以告管仲
A.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B.屠懼,投以骨(《狼》)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靜以修身(《誡子書》)
4.將【乙】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以臣名之。
5.請結合【甲】【乙】兩文,完成人物形象的比異求同探究單。
比異求同探究單
依據一:愚公有遠大抱負,從
務求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以看依據:從“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一
實真
出。句可以看出,管仲明白了老人借解釋地名
(甲(乙
依據二:愚公相信人力無窮,的用意。
文)文)
從“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
探究結論:【甲】【乙】兩文中的兩位愚公都具有—的特點。
【甲】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
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
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
庵③,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縛麻蒿④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
及其事。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臨終誡口:“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
尸走肉耳。”
(選自王嘉《拾遺記》,有刪改)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ji):書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do):植物名,點燃后可照明。
6.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曾益其所不能(zheng)B.入則無法家辨士(fii)
C.編茅為康(yan)D.臨終誠曰(jie)
7.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2)衡于慮
(3)"笈從師(4)常以凈衣易之
8.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2)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9.【乙】文中任末的事例印證了【甲】文中的哪個觀點?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
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鳥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
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蘋阿久既而②君悔之,遣使追。追者盡,目:“子奇必能治阿。'‘齊君日:“何
以知之?''曰:"共載③皆白首④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庫兵以
作耕器,出倉縻⑤以濟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
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選自《少年治縣》)
【注釋】①阿:地名,即今山東東阿縣。②既而:后來,不久。③共載:同車。載,坐車。④白首:
老年人。⑤倉縻:儲藏谷米的倉庫。
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①季而去之()②圉國不以山溪之險()
③齊君使檢阿()④追者反()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2)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
12.下列對文段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強調了在治理國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論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結論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文寫子奇通過采取熔兵器制農具、打開糧倉濟民等辦法使阿縣大治。
D.乙文通過對話,側面描寫襯托子奇“童子治邑”不戰而勝的不凡才能。
13.請從乙文中找出印證甲文中“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一道理的句子,并結合乙文具體說說。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①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戰?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
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
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材料二:
①上使諭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天祥日:“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
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諭之日:“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①。”天祥對目:“一
死之外,無可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歸附,當如其請,賜之死。”麥術丁力②贊
其決,遂可其奏。
②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③,系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
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④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⑤。臨刑,
從容謂吏日:“吾事畢矣。”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
不流涕。
(節選自《文天祥從容就義》)
【注釋】①樞密:樞密使,古代官名。②麥術丁力:人名,元朝參知政事。③自贊:自我總結。④庶
幾:差不多。⑤觀者如堵:圍觀的人多得像一道墻。
材料三: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選自鄭思肖《寒菊》)
【注】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后,作者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里,終身不出來做
官。
14.孟子,戰國時鄒人,家學派代表人物,被尊為“亞圣”。
15.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勇冠三軍
B.往之女家,必敬必殘往送之門,建之曰
C.公孫衍、張儀豈不謔大丈夫哉帝感其雄
D.盾天下之廣居面山而周
16.把下面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
17.朗讀有助于了解文意,體悟感情。材料二中“一死之外,無可為者”應該用下列哪種語氣來讀?請
說明理由。
A.平淡B.祈使C.反間D.堅定
18.請結合材料說說文天祥為什么能夠稱為“大丈夫”。
19.上述三則材料都表現了一個共同的內涵“大丈夫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寫作手法上三則材料都各
具特色,請從中任選一則分析其手法及妙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
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呼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
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后孟嘗君①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②,能為文收債于薛者乎?"馮諼日:“愿之。”驅而之
薛,傻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久券遍合,起,矯命,以債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后期
年,孟嘗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厚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
乃今日見之。”
(節選自《戰國策?齊策》,有改動)
【注釋】①孟嘗君:戰國四公子之一,名字為“文”。②計會:會計,計算。③合券:核驗契據。
2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委而去之()(2)親戚畔之()
(3)使吏召諸民當償者()(4)孟嘗君顧謂馮諼()
21.下列句中加點的“之”,與"驅而之薛''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環而攻之而不勝B.女子之嫁也
C.曾不能毀山之一毛D.己而之細柳營
22.請將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23.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一理念與【甲
】【乙】兩文中提至U的“道”“義”內涵是否相同?請結合相關內容進行闡述。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
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
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勾踐之困會稽①也,喟然②嘆目:“吾終于此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
置膽于坐③,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目:“女忘會稽之恥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
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④,厚遇賓客,賑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節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注釋]①會稽:今浙江紹興市。②喟然:感嘆的樣子。③坐;同“座”。④折節下賢人:放下架子,
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
24.【甲】文是家學派著作,【乙】文的作者是。
25.請根據以下方法推測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方法文中字詞提示你的解釋
聯系語境人怛過一個人常常然后才能改正(1)
查字典而后臉①告訴;②了解,明白;③比喻(2)
課內遷移越王勾踐因國始一反焉(3)
26.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2)女忘會稽之恥耶?
27.請寫出根據【乙】文總結出的一個成語。
28.讀完【甲】【乙】兩文后,語文老師領大家圍繞“憂患”主題制作了書簽,請你結合所學,找出書
簽內容中不符合主題的一項()
A.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B.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魏征
C.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29.《孟子》以雄辯著稱,請結合【甲】文舉例分析這一特點。
參考答案
1.戰國寓言2.同“慧”,聰明上朝3.B4.用我的名字來命名它
(山谷)的。5.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修明內政(告訴齊桓公監獄斷案不公正)不
愚/富有智慧
1.本題考查相關文學常識。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用言故事,選自《列子?湯問》,作者是炭國的列御寇。列子(約公元前450
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愚公移山》講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
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
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
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
第一空:參考釋意方法【指出通假】法:“衡于慮”的意思是“在思慮上受阻塞”,其中“衡”同“橫”,“梗
塞、不順”的意思。由“文言通假字現象”可知,“甚矣,汝之不惠”中,“惠”同“慧”,聰明。句意:你太
不聰明了;
第二空:參考【同類現象】法,“介胄之士(穿戴鎧甲和頭盔)”中“介胄”本意是“鎧甲和頭盔”,這里
是“名詞作動詞,穿戴鎧甲和頭盔”。由“文言詞類活用現象”可知,“明日朝”中“朝”是“名詞活用作動
詞,上朝”之意。句意:第二天上朝。
3.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例句中的“以''是介詞,把;
A.動詞,認為;
B.介詞,把;
C.介詞,憑借;
D.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故選Bo
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注意下列重點詞語的意思:
以:用;名:命名;之:它,指山。
5.本題考查理解探究文章內容。
第一空:
結合【甲】第②段“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
從愚公的回答“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可以看出他相信人力是無窮的,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第二空:
結合【乙】文第②段“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日:‘此夷吾之過也。使堯在上,咎繇為理,
安有取人之駒者乎?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請退而修政'",第①段“少年曰:‘牛不能生馬。’
遂持駒去。傍鄰聞之,以臣為愚,名此谷為愚公之谷”可知,老人(愚公)用自己的小馬被人以荒唐
的理由牽起,因而被人視為愚公的故事,他向齊桓公解釋地名來歷。管仲從少年居然能以如此荒唐的
理由就從百姓那搶走財物的事中明白了老人意有所指,他的實際用意是借解釋地名來告訴齊桓公監獄
斷案不公正,借以讓齊桓公修明政治;
第三空:結合【甲】第②段“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可知,從愚公的回答“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可以看出他相信人力是無窮的,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于是可知,他看似愚笨,卻能用發展眼光看待問題,實則充滿著人生的智慧;而【乙】文的老者能借
解釋山名表達意見,也說明他充滿智慧。據此也可得出結論,兩文中的愚公都不愚,都富有智慧。
參考譯文:
【甲】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的北邊。北山一位叫
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來進去(都要)繞路,
就聚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
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跳跳蹦蹦
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他們)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殘余的年歲和剩下的力量,
甚至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
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孤兒。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
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加高度,何必擔憂挖不
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手里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
漢水南岸,沒有高山阻隔了。
【乙】齊桓公出外打獵,因追趕野鹿而跑進一個山谷時。看見一老人,就問他說:“這叫做什么山谷?”
回答說“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說:"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回答說:''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
公說:“今天我看你的儀表舉止,不像個愚笨的人,老人家為什么起這樣一個名字呢?”回答說:“請
允許臣下一一說來。我原來畜養了一頭母牛,生下一頭小牛,長大了,賣掉小牛而買來小馬。一個少
年說:‘牛不能生馬。’就把小馬牽走了。附近的鄰居聽說了這件事,認為我很傻,所以就把這個山谷
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說:“老人家確實夠傻的!您為什么把小馬給他呢!“桓公就回宮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這件事告訴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齊桓公拜了兩拜,說:“這是我夷吾的
愚笨。假使唐堯為國君,咎繇為法官,怎么會有強取別人小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見了像這位老人所
遭遇的兇暴,也一定不會給別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現在的監獄斷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馬給了那位
少年。請讓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6.D7.選拔、任用同“橫”,梗塞、不順背換8.(1)表現在臉色上,
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
(2)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么成功呢?9.示例1:印證了“艱難困境(逆境)出人才”的觀點。
示例2:印證了“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
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觀點
6.本題考查辨析字音字形能力。
A.胃益其所不能(zhEng)------zeng;
B.入則無法家辯士(fu)——bi;
C.編茅為康(yan)------an;
7.本題考查理解文言重點詞語意思。
(1)句意為: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舉:選拔、任用。
(2)句意為:思慮阻塞。拂:同“橫”,梗塞、不順。
(3)句意為:背著書籍去拜師。負:背。
(4)句意為:常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任末的臟衣服。易:換。
8.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同時注意一些特殊文言
現象的準確理解與翻譯。句中重點詞語有:
(1)征:表現;色:臉色;發:流露;聲:言談;喻:了解。
(2)若:如果;貝那么;何以:憑什么。
9.本題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示例1:依據【乙】文中“任末年十四,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
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可知,其印證了【甲】文中的“知生于憂患”這一觀
點,即印證了“艱難困境(逆境)出人才”的觀點。
示例2:依據【乙】文中"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
縛麻蒿以自照”句意可知,其還印證了【甲】文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
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觀點。
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
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
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
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
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
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
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
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乙】任末十四歲,背著書籍去拜師,不怕(一路上的)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
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茅草小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水。晚上就
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書有領會的時候,寫在他的衣服上,用來記住
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常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任末的臟衣服。快死時告誡說:“人
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也是庸碌無能。”
10.放棄鞏固治理同“返”,返回11.(1)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
親屬都會背叛他。
(2)憑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輕人來作決斷,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12.B13.句子:阿人
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印證:子奇治理阿縣時,施行仁政,將兵器改制成農具,開
倉救濟貧窮,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體現了“得道多助”)。當魏國攻打阿縣時,阿縣百姓自發組織
起來,憑借對子奇的信任和支持,打敗了魏軍(體現了“戰必勝矣”),從而印證了“君子有不戰,戰
必勝矣”的道理。
10.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①句意: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委,放棄。
②句意: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固,鞏固。
③句意:齊國的國君派遣(他)去治理阿縣。治,治理。
④句意:追趕的人返回(來說)。反,同“返”,返回。
1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
等情況。重點詞有:
(1)寡,少;至,極點;親戚,內外親屬;畔,通“叛”,背叛。
(2)以,憑借;決,決斷。
12.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B.根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文章開篇即提出此觀點,隨后圍繞其展開論述,通過對
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戰爭中作用的分析,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本項“中心
論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結論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誤;
故選Bo
13.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根據乙文“子奇至阿,熔庫兵以作耕器,出倉縻以濟貧窮,阿縣大治”可知,子奇到阿縣后,采取把兵
器熔鑄為農具,打開糧倉救濟窮人的舉措,這一系列行為使得阿縣治理得很好,說明子奇施行仁政,
符合“得道者多助”中的“得道”。
根據乙文“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可知,當魏國來攻打時,阿縣的百姓父親帶領
兒子,哥哥帶領弟弟,拿著自家的兵器作戰,最終打敗魏軍,這體現出子奇因“得道”而得到百姓的擁
護,眾人齊心作戰必勝,也就是“戰必勝矣”,充分印證了“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的道理。
參考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
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
勝。采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
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
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
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
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
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
肉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
去攻打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己,戰就一定能勝利。
【乙】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
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齊君問:“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說:“同車的人都
是老人。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人來決斷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到了阿縣,把兵庫里
的兵器熔化后制成農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非常好。魏國的人聽說一個少年在
治理阿縣,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存糧,于是就起兵攻打(阿縣)。阿縣的人父親帶領兒子,
哥哥帶領弟弟,用自己家的兵器迎戰,于是打敗了魏國的軍隊。
14.儒15.D16.不久,有使者前來傳令停止行刑,到達時文天祥已經死了。17.D18.文
天祥被俘后面對死亡,面對威逼利誘,一身浩然正氣,從容就義,符合孟子所言“富貴不能淫”“貧賤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標準,所以文天祥可以稱為大丈夫。19.示例一:材料一《富
貴不能淫》①以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反駁論點,表明觀點,使論證更加形象、生動。②運用對比論證,
語言嚴密準確、通俗易懂。③排比句式增強語勢,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示例二:材料二中運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體現了文天祥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示例三:材料三《寒菊》這首詩托物言志(象征),借描寫寒菊,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操和胸襟情懷,
表達了詩人對高潔、堅韌、不屈不撓精神的贊美和追求。
14.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與孔子并
稱“孔孟”,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
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為“亞圣”。
15.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要求學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理解詞語含義,并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結合自己對詞
的積累,根據語境判斷,進行比較,得出答案。
A.動詞,舉行加冠禮/動詞,位居第一;
B.動詞,謹慎/動詞,告誡;
C.副詞,真正,確實/名詞,誠心;
D.動詞,居住/動詞,居住;
故選D。
16.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重點字詞:俄,不久;使(第一個),使者;使(第二個),讓;止,停止;至,至h
17.本題考查情感理解和朗讀。
D.文天祥在面對元朝統治者的勸降時,表達了自己對宋朝的忠誠和決心,他認為除了死亡之外,沒有
什么可以讓自己背叛宋朝。這句話體現了他堅定的立場和決心,因此應該用堅定的語氣來讀,以突出
他的不屈精神和忠誠態度。平淡語氣無法表達這種強烈的情感,祈使語氣和反問語氣也不符合語境。
18.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
根據材料二第①段在元世祖利誘之下,“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文天祥不為所動“天
祥曰:’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只求舍生取義,可以看出他“富
貴不能淫”的大丈夫氣概;
根據材料二第②段在臨刑時,文天祥“意氣揚揚自若”“從容謂吏”“南面再拜就死”,他從容不迫,為國
守節,慷慨赴死,這些都表現出他“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性。
19.本題考查寫作手法。
示例1:材料一《富貴不能淫》運用對比手法。先通過景春對公孫衍、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
天下熄”的稱贊,引出孟子對這種以權勢讓人懼怕的行為的否定,將其與孟子所認為的大丈夫應“居天
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標準進行對比。通過鮮明對比,突出了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正確標準,讓讀者
更清晰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增強了說服力,使孟子所倡導的大丈夫精神更深入人心。同時,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運用了排比
修辭,語言富有節奏感,有韻律感,增強語勢。
示例2:材料二運用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文中多次通過文天祥與元朝使者的對話,如第①段“天祥
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一死之外,無可為者”等語言展現其堅定決心;
還有像第②段“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
死”等細節描寫體現其從容就義的狀態。語言描寫直接體現了文天祥的氣節與抉擇,讓讀者感受到他
寧死不屈的精神;細節描寫則生動地展現出他在生死面前大義凜然的形象,使讀者仿佛置身現場,增
強了故事的感染力和真實性,更凸顯出其大丈夫有所不為、堅守大義的高尚品格。
示例3:材料三將菊花“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與百花叢中爭艷的百花形成對比,凸顯出菊花的孤高、
與眾不同;又以“抱香死”和“吹落北風中”對比,更突出菊花堅守枝頭、堅守自身香氣與品性,至死不
渝的氣節,通過這樣的對比襯托出菊花所象征的美好品質,強化了菊花的獨特品質,進一步突出了詩
人想要表達的主題,使詩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讓讀者印象深刻,能更好地領悟到那種有所為有所
不為的大丈夫精神內涵。
參考譯文:
【材料一】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
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平靜居住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里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
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
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
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
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大丈夫。”
【材料二】元世祖派人告訴文天祥說:“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來侍奉我,就任用你當中書省宰相。”
文天祥說:“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狀元宰相,宋朝滅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夠了。”元世
祖又派人告訴他說:“你不做宰相,就做樞密使。”文天祥回答說:“除了一死以外,沒有什么事可做
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說:“文天祥不愿意歸順服從,應當答應他的請求,賜
他死刑。”麥術丁力贊同他的決定,元世祖就批準他的奏議。
文天祥將被押出監獄前,就寫下遺書自我表白,掛在衣帶中。那文詞寫著:“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
說舍生取義,因為已經盡了人臣的責任,所以達成了仁德。讀古代圣賢的書,所學的不是成仁取義的
事又是什么事呢?從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沒有愧疚了!”他被押過市區時,氣概神色自然,態度從容,
觀看的人像墻一樣團團圍住。即將受刑時,他不慌不忙地向執刑的官吏說:“我的事都己做完了。”
問市場上圍觀的人何處是南?何處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來傳令
停止行刑,到達時文天祥卻已經死了。看到、聽到的人,沒有不傷心流淚的。
【材料三】菊花在秋天盛開,從不與百花為叢。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窮。寧
可在枝頭上懷抱著清香而死,絕不會吹落于凜冽北風之中!
20.離開同“叛”,背叛派遣回頭看21.D2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
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2)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才看見呀。23.相同。甲文中的“道”實質是施行仁政,得到人心;
乙文中所述的“義”也是指因仁義之舉而獲得百姓的擁戴。
20.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1)句意: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去:離開。
(2)句意: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馮諼派遣官吏把該還債務的百姓找來。使:派遣。
(4)句意:孟嘗君回頭看著馮諼說。顧:回頭看。
2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驅而之薛”意為:派遣馮諼前往薛地。之:動詞,至IJ、往。
A.句意: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之:代詞,代指被圍攻的城池;
B.句意:女子出嫁的時候。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C.句意:連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動不了。之:助詞,的;
D.句意:不久來到了細柳軍營。之:動詞,至IJ,往;
故選D。
22.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
(1)故,所以;必,一定。
(2)所為,所做的事;市,買;義,仁義;乃,才。
2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
結合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可知,孟子強調施
行“道”的重要性,能施行“道”的人會得到眾多支持,天下歸順,而這個“道”結合前文“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可推斷,其實質
是施行仁政,從而贏得人心。由此可得:甲文中的“道”是通過施行仁政來獲得人心。
結合乙文“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債賜諸民,因燒其券,
民稱萬歲。后期年,孟嘗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
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可知,馮諼假托孟嘗君的命令,把債款賞賜給百姓并燒掉契據,這一仁
義之舉使得百姓對孟嘗君感恩戴德,在他回薛地時夾道歡迎,體現了因仁義之舉獲得百姓的擁戴。由
此可得:乙文中的“義”是通過仁義之舉獲得百姓的支持。
綜上,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強調以人民
為中心,這與甲文中通過施行仁政贏得人心的“道”、乙文中因仁義之舉獲得百姓擁戴的“義”,在內涵
上是相同的,都是重視人民,以贏得民心為根本。
參考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
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
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
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
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
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
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
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
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
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斗,(如
果)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乙】后來孟嘗君出了一個通告,詢問他門下的食客:“哪一位熟悉會計,能替我到薛地收債呢?”
馮諼(在通告上)簽名說:“我能。”(于是孟嘗君)派遣馮諼前往薛地,馮諼叫官吏把該還債務的百
姓找來核驗契據。核驗完畢后,(馮諼)站了起來,假托孟嘗君的命令,把債款賞賜給這些百姓,隨
即燒了那些契據,百姓們高呼“萬歲”。過了一年,孟嘗君到他的領地薛去,還差百里未到,薛地的百
姓扶老攜幼,在半路上迎接孟嘗君。孟嘗君回頭看著馮諼說:“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才見到作用了。”
24.儒司馬遷25.(1)犯錯(2)了解,明白(3)同“返”,返回26.(1)內
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
(2)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27.臥薪嘗膽28.C29.示例1:雄辯體現在使用排比,
如文章開頭用同樣的句式連舉六例,構成排比,形成一種無可辯駁的氣勢,增強了說服力。
示例2:雄辯體現在使用對比,如選文第二段,作者從個人與國家正反兩方面論證突出經受磨難的好
處,增強了說服力。
24.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屬于儒家學派
的著作。儒家學派強調道德修養、社會秩序以及個人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在【甲】文中,體現了儒
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理念。如文中提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
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體現了儒家主張
通過個人的艱苦磨煉來提升自身品德和能力,從而承擔起社會責任,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
的觀點。
【乙】文選自《史記》,作者是司馬遷。《史記》記載了從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的重大歷史事
件和人物事跡,勾踐的故事也包含其中。
25.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
(1)“人恒過”句意:一個人常常會犯錯。聯系語境“一個人常常一?一然后才能改正”可知,“人恒過”
中的“過''是犯錯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執業醫師考試復習全攻略及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經濟法知識點提煉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衛生資格考試合規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執業護士考試技能操作試題與答案
- 知識提升之路衛生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經濟法快速復習試題及答案
- 日常護理流程試題及答案
- 主管護師考試實時反饋機制探討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實習護工的要求試題及答案
- 科目分析執業醫師考試試題及答案核心
- 人身保險傷殘評定標準與代碼
- 維修電工職業道德行為課件
- 神經內科常見頭痛和抑郁焦慮培訓課件
- 普通遺傳學講稿
- 臨時支撐體系拆除審批表
- 錦程網生涯規劃書
- 2020 ACLS-PC-SA課前自我測試試題及答案
- (完整版)《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規范》
- 新制經濟學學習教案
- 鐵皮石斛集約化高產栽培技術研究
- GB∕T 31838.7-2021 固體絕緣材料 介電和電阻特性 第7部分:電阻特性(DC方法) 高溫下測量體積電阻和體積電阻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