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0月月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1頁
上海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0月月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2頁
上海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0月月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3頁
上海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0月月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4頁
上海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0月月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歷史階段泅試試卷

1.文明的進程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候都是文明的歷史而不是國家的歷史,文明的歷史意義比國家的意義更

大。

(1)某學習小組編寫歷史長河墻報,請將圖片所反映的歷史內涵填入示意圖中。(填寫字母)

9U

A瑪雅神廟壁畫B愛迪生發明電燈C出土的鐵制農具D甲皆文

E瓦特改良蒸汽機F印度印章文字G第一臺計算機H羅馬斗獸場

(1)生產工(4)好中技成

具的進步推動果使社會發展進

「農業發展入信息時代

圖(7)

理環

是此地區

同的文明代

古表

圖(

立8)

足此地區

的文明代

(2)根據填寫的歷史長河墻報信息,概括文明進程的歷史特征。

【答案】(1)CEBGAHDF

(2)縱向上文明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在發展與進步;橫向上文明在早期既多元分散的(相互交流與影

響),(抄材料不得分)。

【解析】

【分析】

【小問1詳解】

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C出土的鐵制農具反映了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了農業發展,應填在(1)

處,E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應填在(2)處,B愛迪生發明電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

發明,應填在(3)處,G計算機等科技成果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應填在(4)處,A瑪雅神廟是古

埃及文明,應填在(5)處,H羅馬斗獸場是古羅馬文明,應填在(6)處,D甲骨文是古中國文明,應填

在(7)處,F印度印章文字是古印度文明,應填在(8)處。

【小問2詳解】

綜合上述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明進程的歷史特征是文明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在發展與進步;橫

向上文明在早期既多元分散的(相互交流與影響)。

【點睛】

2.瓷器的全球流動

中國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過程中,扮演著載體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開辟以來,中國與歐洲的距離被

極大地拉近,從前需要在東南亞、南亞、阿拉伯諸國進行轉運的中國瓷器,如今與歐洲有了更直接的聯系

通道。

(一)瓷器行銷世界

(1)隨著制瓷技術的重大改進,瓷器遠銷海外,成為繼絲綢之后中華文明新的文化符號,這發生于

o(單選)()

A.秦漢時期B.魏晉時期C.隋唐時期D.宋元時期

(2)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中外交通路線為瓷器行銷世界提供了便利,將下列示意圖中的交通路線填入

空格中(填涂字母)

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紀中國瓷器已經由中亞的撒馬爾罕傳入大食國境內,該路線是_________o

②鄭和出使西洋,曾將一批景德鎮官窯的瓷器作為外交禮物贈與外邦。他出使的路線是。

③16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向中國訂購了一批帶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運輸路線是

(3)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抵達中國港口,其與中國的瓷器貿易由官方指定機構代理,該機

構是o(單選)()

A.宣政院B.市舶司C.中書省D.廣州十三行

(4)結合地圖及所學,分析中國的瓷器不斷外傳的原因有o(雙選)()

A.外部需求B.軍事擴張C.技術傳播D.工藝精湛

(二)瓷器影響世界

(5)歐洲瓷器大量訂貨,直接促使歐洲眾多城市成為專門的手工業市鎮,開始進行了“流水線式生

產”,生產效率不斷增加,這得益于0(單選)

A.工廠制度的確定B.資本主義的壟斷

C.手工工坊的發展D.殖民活動的興起

瓷器的流動推動了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釉上彩中國樂師像(18世紀)

材料二:清康熙年間開始出現扶瑯影流,以中國傳統白瓷胎為底,融入西方扶瑯彩描繪制作而成。扶

瑯彩瓷裝飾題材與風格亦受西方影響。

(6)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國風”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與中國當時的實際形象不其相符,表現出

歐洲人自多的趣味和風尚,這一現象折射出_______=(雙選)()

A.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想象B.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傳承

C.西方對中國文化的重構D.中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

(7)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動中的文化交流。

【答案】(1)D(2)①.A②.B③.C(3)D(4)AD(5)A(6)AC

(7)文化交流是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國古代瓷器輸出不僅是一種商業交易,而且是一種文化交流。瓷器作

為文化交流載體和媒介,豐富了文化內涵,促進文化發展。中國瓷器深受海外人們的喜愛,不僅被用于日常

生活,且出現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現象,西方學習中國瓷器文化過程中進行了想象和重構,推動文化發

展。中國也借鑒了西方文化,豐富中國瓷器文化。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

宋元時期(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制瓷技術有重要改進,出現五大名窯,宋元時期,瓷器大量

出口海外,成為繼絲綢之路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D項正確;其余選項時間均不符合,排除ABC項。

故選D項。

【小問2詳解】

(1)本題是填空題。8-10世紀,中國瓷器已經由中亞撒馬爾罕傳入大食國境內,圖中A路線符合經由中

亞傳入大食國。

(2)鄭和出使西洋,經由海路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他出使的路線是B路線。

(3)16世紀上半期新航路開辟,葡萄牙人經過新航路運輸該批瓷器,路線應是C路線。

【小問3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

1784年(中國)。根據所學可知,1784年,清朝當時己經設立廣州十三行管理對外貿易,因此美國商船

“中國皇后號”其與中國的瓷器貿易由官方指定機構代理是廣州十三行,D項正確;宣政院是元朝時期管

理西藏地方事務及全國宗教事務的機構,排除A項;市舶司是宋朝時期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排除B項;

中書省是中央行政機關,不負責管理對外貿易,排除C項。故選D項。

【小問4詳解】

本題是雙項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地圖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瓷器外傳的主要是因為中國瓷器技

術精湛,領先世界,西方國家由于社會需求較大,因此中國瓷器遠銷海外,AD項正確;中國古代沒有通過

軍事擴張來銷售瓷器,中國對外交往以和平交往為主,排除B項;瓷器在傳播過程中也把技術傳播到海

外,C項因果顛倒,排除C項。故選AD項。

【小問5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

近代歐洲。根據材料“流水線式生產”,“生產效率不斷增加”可知,這主要是由于工業革命后,采用機

器生產,流水作業,提高了生產效率,A項正確;資本主義壟斷產生之前,已經出現流水作業,排除B

項;手工工坊生產效率相對較低,排除C項;殖民活動興起不會提高生產效率,排除D項。故選A項。

【小問6詳解】

本題是雙項選擇題。時空是古代、近代中國與西方。根據材料“其中的人物形象與中國當時的實際形象不

甚相符,表現出歐洲人自己的趣味和風尚”,可知,這是在西方不了解的中國情況下,結合自己的認知和

對中國的想象,對中國文化的重構,AC正確;從材料一可知,這是對中國瓷器文化的重構,不是傳承,排

除B項;材料反映中西文化相互借鑒,沒有體現沖突,排除D項。故選AC項。

【小問7詳解】

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近代中國與西方。據材料一的圖和材料二“法瑯彩瓷裝飾題材與

風格亦受西方影響”并結合所學可知,文化交流是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國古代瓷器輸出不僅是一種商業交

易,而且是一種文化交流。瓷器作為文化交流載體和媒介,豐富了文化內涵,促進文化發展。根據材料一

圖片可知,中國瓷器深受海外人們的喜愛,不僅被用于日常生活,且出現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現象,西

方學習中國瓷器文化過程中進行了想象和重構,推動文化發展。根據材料二“以中國傳統白瓷胎為底,融

入西方法瑯彩描繪制作而成。法瑯彩瓷裝飾題材與風格亦受西方影響。”可知,中國也借鑒了西方文化,

豐富中國瓷器文化。

3.商業貿易與西歐社會轉型

11世紀以后,商業貿易復興驅動一系列歷史事件發生,推動了西歐社會向近代轉型。

(一)商業貿易復興是西歐社會轉型的動力,催生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1)將下列“史事”與“結果"相匹配。(填涂字母)

史事?------>結果

(1)城市自治A.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

(2)文藝復興B.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

(3)宗教改革C.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和王權強化

(4)商業革命D.奠定資本主義制度理論基礎

(5)啟蒙運動E.出現獨立民族教會并助力資本主義成長

(6)資產階級革命F.引發歐洲商業格局的重大變化

(二)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等一系列重大變化為資產階級革命積蓄了力量。

(2)有學者指出,12、13世紀以來,西歐社會新興階層崛起,同時,許多人成為“有地產的窮人”。

“有地產的窮人”意指=(雙選)()

A.農民失去地產B.土地貴族貧困

C.窮人獲得土地D.教會財富貶值

(3)財富向新興階層轉移,促成了與傳統不同的財富觀念。概括下列三則材料分別是從什么視角看待財

富的。

材料一:圣?伯爾拿曾說:“你只有蔑視現世的財富,才能在天堂成為一個富有者。”

圣?托馬斯阿奎那指出:“因此,甘愿貧窮是人們達到完美的愛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條件。”

——[蘇]古列維奇《中世紀的文化范疇》

材料二:波焦?布拉喬列尼說:“金錢對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貪婪沒有違背天

性,恰恰相反,它是自然賦予我們的天性,就像我們與生俱來的其他欲望一樣。”

——王挺之等《歐洲文藝復興》

材料三: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部分仰給于自己勞動,最大部分都須仰

給于他人勞動。所以他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

——[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4)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及歐洲對外殖民擴張,商業貿易同時也呈現出新的格局,主要表現為。

(雙選)()

A.貿易中心的轉移B.貨幣、信貸的出現

C.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D.多邊貿易體制的建立

(三)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西歐社會實現了轉型,并深刻影響了此后的世界歷史進程。

(5)西歐社會實現轉型的標志有0(雙選)()

A.理念上強調上帝面前人人平等B.法律上保障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C.政治上體現人民主權的原則D.經濟上加強對市場的干預和調節

(6)資本主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但在發展中也顯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以下選項能反映此觀點的是

o(單選)()

A.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使世界連為一體

B.工業革命加劇社會貧富分化

C.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不確定性增加

【答案】(1)(1)與C;(2)與A;(3)與E;(4)與F;(5)與D;(6)與B(2)BD

(3)材料一是從中世紀教會角度看待財富的;材料二是從人文主義者的角度看待財富的;材料三是從經

濟學家的角度看待財富的。(4)AC(5)BC(6)B

【解析】

【小問1詳解】

(1)結合所學可知,從中世紀中期西歐城市自治運動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王權的加強。因此,(1)與C

匹配。結合所學可知,14世紀以來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借宣揚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名的思想解放運

動,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因此(2)與A匹配。結合所學可知,16世紀宗教改革倡導創立民族教會和因

信稱義的思想,推動了民族教會的出現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3)與E匹配。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

開辟推動了歐洲出現商業革命,歐洲商業格局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因此(4)與F匹配。結合所

學可知,18世紀啟蒙思想家主張天賦人權、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主權在民等政治理論,為建立資本主

義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5)與D匹配。結合所學可知,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沉重打擊了封建制度,

確立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因此(6)與B匹配。

【小問2詳解】

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12、13世紀(西歐)。據材料“12、13世紀以來,西歐社會新興階級崛起,同

時許多人成為'有地產的窮人’”結合所學可知,西歐農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富裕農民和工商業市民階

層興起和發展,他們采用新的經營方式,沖擊了傳統的封建領主。因此“有產的窮人”是指土地貴族的窮

困。中世紀教會擁有大量土地,也受到新的經營方式的沖擊,教會財富貶值,BD項正確;材料是諷喻有產

的窮人,他們是傳統的封建領主,而不是失去土地的農民,排除A項。故選BD項。

【小問3詳解】

根據材料一“《中世紀的文化范疇》”可知,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一“你只有蔑視現世的財

富,才能在天堂成為一個富有者”“甘愿貧窮是人們達到完美的愛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條件”可知,主張

蔑視現世的財富,贊美和堅守貧窮是獲得上帝拯救的條件。教會主張禁欲主義,材料一是從中世紀教會的

角度看待財富的。

根據材料二“《歐洲文藝復興》”可知時空是近代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根據材料二“金錢對公共福利和

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貪婪沒有違背天性,恰恰相反,它是自然賦予我們的天性,就像我們與生

俱來的其他欲望一樣”結合所學可知,肯定人們追求財富的渴望,金錢是重要的。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資

產階級的興起和發展,人文主義思想就是肯定人追求現世的生活,反對教會的禁欲主義。因此材料二是從

人文主義者的角度看待財富的。

根據材料三“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可知,時空是18世紀歐洲。據材料三“他

是貧或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結合所學可知,他主張勞動是

獲得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亞當?斯密是經濟學家。因此材料三是從經濟學家的角度看待財富。

【小問4詳解】

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近代早期(西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以來及歐洲對外殖民

擴張,促進了歐洲商業格局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西歐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出現了股份公

司、證券交易市場等。AC項正確;貨幣、信貸的出現是在古代歐洲出現,排除B項;D項是二戰后建立

的,排除D項。故選AC項。

小問5詳解】

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近代(西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7-18世紀英國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英、法人民推翻了封建專制王權的統治,踐行了人民主權思想,逐漸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同時,英

國頒布《權利法案》和法國頒布《人權宣言》,在經濟上保障了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因此,BC項正確;A

項是宗教改革的內容,而不屬于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排除A項;D項是二戰后歐洲國家事實宏觀調整政

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C項。

【小問6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可得出準確時空是19世紀(西

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飛躍,但是貧富分化加劇,激化社會矛盾,

工人階級為爭取自己權利而展開斗爭。B項正確;A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與材

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C項二戰后尤其是冷戰結束后,排除C項。故選B項。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這是最好的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人們面前有著各種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

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工業革命究竟如何影響了世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

題。

材料一在1763T871年這風云變幻的百余年間,最為重要的事情就是人類控制自身和征服人類之外

的自然界的能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長足發展……人們把人類能力的這種突然增長稱為革命,卻是當之無

愧的。

——【英】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

4.人類“這種突然增長”能力包括()(雙選)

A.實現環球航行的能力B.利用蒸汽機驅動交通工具的能力

C.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D.使用流水線方式組織生產的能力

材料二比起以前,人類生產出更多鋼鐵,制作出更多服裝,興建出更多建筑……人類有史以來第一

次生產超出了需求……購物已成為人類最喜愛的消遣……各種宗教節日都已經成了購物節。

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倫敦布萊恩特和梅公司的火柴廠女工每天工作14小時,每周的工資卻不到5先令。公司實行從3便士

到1先令不等的罰款,女工并不能每次都拿到全額工資。違規行為包括聊天、掉火柴或未經允許上廁所。

----1888年安妮?貝桑特《倫敦的白奴制》

5.下列對材料二的相關解讀,正確的是()(雙選)

A.工業革命幾乎貫穿了整個十九世紀B.奴隸制度的存在促進工業革命發展

C.工人上班受到嚴格規章制度限制D.宗教文化活動的需要促使商品豐富

材料三有關英國工業革命的一組材料

占人口比占國民收入比

8049.8JI25%b

6075%66.2,3%60%

75%

2033^%602

25°..■■資產階級家庭

0Ml住185W劃1年

1750年1初年

?無立階級家庭

城市人口■農村人口

工業革命前后英國城鄉人口比例變化1867年英國不同階層家庭在總人口

圖和國民收入中占比圖

——整理自紀曉嵐《英國城市化歷史----整理自錢乘旦《工業革命中的

過程分析與啟示》貧窮》

1854年,英國在《關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中指出:通過建立適當的考試系統,選拔能干的人

才從事公共服務。成績突出的公共服務人員可以得到晉升,能夠勝任工作的人員可以得到最高獎勵,以此

鼓勵公共服務人員勤勉的工作態度和進取心。

材料四1914年歐洲列強擁有的殖民地面積

國家殖民地面積(百萬平方公里)

英國33.5

德國2.9

俄國17.4

法國10.6

6.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材料四與工業革命的聯系。

7.根據以上材料,總結工業革命影響了世界的哪些方面?

8.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工業革命“影響了世界”的認識。

【答案】4.BD5.AC

6.工業革命使西方國家實力增強,進一步加強殖民擴張,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7.生產力提高:生產方式轉變,生產工具改進等;生活方式變化:城市化,時間觀念等;影響世界歷史進

程:資本主義制度發展與鞏固,國際格局變化等。

8.本題采用分層評價賦分。從觀點、史料、邏輯、行文四方面綜合評價。

如:工業革命首先是技術革命,是生產力革命,但又不僅僅是生產力革命,它還深刻地影響了社會的各個

方面。

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大批工廠為中心的城市興起,城市化進程開始并加快。

工業革命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資本主義制度的拓展、世界市場的擴大、對外殖民的加劇使世

界越來越緊密地連成一體。這些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總之,工業革命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它對于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解析】

【分析】本題為綜合題。

【4題詳解】

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據材料一“在1763-1871年這風云變幻的百余年間,最為重要

的事情就是人類控制自身和征服人類之外的自然界的能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長足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1763—1871年時期,世界進行了兩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與“電氣時代”,這個時期

人類利用蒸汽機驅動交通工具并且使用流水線方式組織生產,故BD項正確;“實現環球航行的能力”再

新航路開辟時期,人類就具備了,時間與材料不符1,排除A項;“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是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成果,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BD項。

[5題詳解】

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近代的世界。“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生產超出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