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東省青島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宋代鄭樵在《通志》中提道:“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禮和樂共同維系著古代社會的治道,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建構中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深入學習與理解中華禮樂思想對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具有重要意義。禮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構架和思想標識,脫離了禮的基本規范,人將無以立足。禮乃天地之序,先民們把這種“天地之序”作為基準參照推廣至約定俗成的“人倫之序”,進而順理成章地建立起世俗社會的各種禮義規制(如君臣、尊卑、長幼、上下等)和行為準則。文學與人倫之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古代文學創作受各種禮義的規制。體現官職等級差序的文章在遣詞造句上,也要講究禮義。不遵守禮制,再有文采的文章也存在瑕疵,高才如曹植也不能幸免。《文心雕龍·指瑕篇》指出,曹植把至尊的帝王比作蝴蝶和昆蟲,不倫不類。中國文論對人倫秩序的遵從,要求文學反映社會、協調社會,體現出崇高的社會道義和道德情操。樂是人們表達情感、健全人格的必需品。樂乃天地之和,樂到極致,與天地相應和、同節律,與萬物共生并起,與天地相通相連。樂不僅通天地萬物之理,也通社會人情事理。樂能使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鄉里族長等人際和諧,從而社會和諧,最終天下大和。《論語·泰伯》中記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是孔子指出的道德修養的三個層面:首先應該學《詩》,而后以禮來立身,最后用樂完善人性。荀子說:“樂合同,禮別異。”禮和樂分別有不同的功能。一個社會光有“禮”則等級森嚴,缺乏溫情,看似有序,實則關系緊張;一個社會光有“樂”也不行,人人盡情言行,實則無尊卑長幼,看似和諧一片,實則混亂無序。只有二者不偏不倚,相輔相成,相須為用,一個社會才能禮樂相和,有序而不失溫情。(摘編自吳中勝《禮樂相須與文化精神》)材料二: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確立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孔子崇尚禮樂制度中蘊含的仁愛精神,以“仁”釋“禮”,把“禮”“樂”從形而下的制度層面拓展到形而上的思想層面。在新時代背景下,充分挖掘禮樂的社會文化功能,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禮樂和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觀念。禮和樂均是重要的社會治理手段,禮主差異,主導著社會秩序;樂主和諧,建立起社會調和機制。禮偏于有形的規范,樂則偏于無形的情感。禮和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文脈,也是傳統社會的兩大基石,禮以治身,樂以治心,二者共同作用于社會生活,使全社會遵循禮樂文化秩序。“緣情以制禮”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訴求。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情”是禮樂的根基,禮樂要建立在人的真情實感之上,要順乎人之常情。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惡之情,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人性可以不受制約,可以縱情放任,那樣無異于將人類等同于動物。人的好惡之情的缺乏或者過度,同樣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才是社會和諧、進步的保證。人的情感應該與大自然一樣,處在陰陽和諧的“至中”境界。禮順人情,又合宜適中,基于此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訴求。“里仁為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突出標識。《論語·里仁》中提到“里仁為美”,意為追求內在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事情。禮樂文化許多經典著作都蘊含著深厚的審美思想、藝術底蘊和精神內涵。如《禮記·樂記》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的音樂美學著作,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不可低估。禮樂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審美文化,禮樂文化中的許多儀式和器物不僅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而且還能夠激發人們對審美的追求。“克己復禮”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途徑。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并認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人需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思想,仔細審視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不會違背禮儀和規矩,從而內化為良心和習慣,這就叫做“復禮”。“克己復禮”能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健康,能夠使我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從而達成內外兼修的境界。禮、樂是教化人心的外在形式,仁是禮樂的內在品質。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人要通過禮樂的教化,做一個真正的仁者。中國傳統禮樂思想具有豐富而復雜的內涵,包含了對于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的重視,且通過精致而完善的儀式來維護這些觀念。拓展禮樂文化實踐方式與途徑,提升禮樂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摘編自吳雁《傳承禮樂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學習與理解中華禮樂思想,有助于真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B.材料二第二段中“禮樂和合”“禮以治身,樂以治心”的觀點,與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觀點相一致。C.“緣情以制禮”倡導治理人民應以尊重人性為前提,順乎合宜適中的人情,從而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D.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特別重視人的思想和言行,認為人首先要做一個真正的仁者,然后通過禮樂來教化自己。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為建立世俗社會的各種禮義規制和行為準則,先民們以“天地之序”為基準參照,把人倫之序和天地之序關聯起來。B.孔子認為用樂完善人性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層面,由此看來樂是加強道德修養最重要的途徑。C.孔子崇尚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中蘊含的仁愛精神,以“仁”釋“禮”,確立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D.材料二認為,言行上遵循禮儀和規矩,并將之內化為良心和習慣,才可能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3.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材料一第二段“古代文學創作受各種禮義的規制”這一觀點的一項是()A.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以“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來委婉勸諫唐太宗,既尊重了皇權,又表明了自己的看法。B.杜甫在《石壕吏》中借老嫗被官兵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橫暴和社會的黑暗,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C.湯顯祖《牡丹亭》的大團圓結局中,自由戀愛的柳夢梅、杜麗娘兩人在皇帝恩賜、各位長輩認可的情況下結合在一起。D.施耐庵在“忠君”思想的影響下,讓《水滸傳》中“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漢們在宋江的帶領下,最終選擇接受朝廷招安。4.下面這段文字體現了材料二的哪些觀點?請簡要分析。曾子未曾做過大夫,病危時,家人無意中給他用了大夫專用的席子。曾子察覺后,堅決要求兒子更換席子,換了之后,他無憾而終。5.兩則材料都論述了禮樂文化的重要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答案】1.D2.D3.B4.①禮主差異,禮以治身,全社會要遵循禮樂文化秩序。曾子不用大夫專用的席子,體現他對禮樂制度的遵守。②禮樂制度下,要“克己復禮”。曾子即使在彌留之際,也要審視自己的行為,做到守禮。5.①學習禮樂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②克己復禮,審視自我,內外兼修,做一個真正的仁者。③挖掘禮樂的社會文化功能,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解析】【導語】兩則材料共同論述了中華禮樂文化的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材料一強調禮樂對古代社會秩序和文化構建的重要性,指出人倫秩序與禮樂間的關系,以及文學創作中禮義規制的影響。材料二探討禮樂在社會治理和個人修養中的作用,提出通過禮樂文化增強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兩則材料均強調了禮樂結合在促進社會和諧、維持秩序中的作用,并以此為基礎指導現代文化自信的提升。【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認為人首先要做一個真正的仁者,然后通過禮樂來教化自己”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五段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人要通過禮樂的教化,做一個真正的仁者”可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人要通過禮樂的教化,做一個真正的仁者,而不是先做仁者,再通過禮樂教化自己。故選D。【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為建立世俗社會的各種禮義規制和行為準則”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二段“先民們把這種‘天地之序’作為基準參照推廣至約定俗成的‘人倫之序’,進而順理成章地建立起世俗社會的各種禮義規制(如君臣、尊卑、長幼、上下等)和行為準則”可知,是先民們把“天地之序”推廣至“人倫之序”,進而建立世俗社會的禮義規制和行為準則,而非為建立這些才把二者關聯起來。B.“由此看來樂是加強道德修養最重要的途徑”錯誤,過于絕對,原文未提及。C.“孔子崇尚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中蘊含的仁愛精神,……確立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一段“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確立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可知,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不是孔子。故選D。【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反映了臣子勸諫時對皇權的尊重,體現了文學創作受禮儀規制。B.反映了社會現實和表達對人民的同情,沒有體現出文學創作受禮義規制。C.反映了婚姻需遵循長輩認可等禮義,體現了文學創作受禮儀規制。D.反映了“忠君”的禮義思想,體現了文學創作受禮儀規制。故選B。【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二第二段“禮和樂均是重要的社會治理手段,禮主差異,主導著社會秩序;樂主和諧,建立起社會調和機制”“禮以治身,樂以治心,二者共同作用于社會生活,使全社會遵循禮樂文化秩序”可知,體現了“禮樂和合”的觀點,曾子堅持遵循與自己身份相符的禮制,體現了禮對社會秩序的規范作用,以維護社會的等級秩序等。②根據材料二第五段“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并認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人需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思想,仔細審視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不會違背禮儀和規矩,從而內化為良心和習慣,這就叫做‘復禮’”可知,體現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曾子察覺用了不合身份的席子后堅決要求更換,是對自己行為的約束,使其符合禮的規范,是“克己復禮”的表現,通過約束自己來達到禮的要求,追求道德上的完善。【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第一段“深入學習與理解中華禮樂思想對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具有重要意義”可知,學習禮樂文化對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有重要意義。②根據材料二第五段“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人要通過禮樂的教化,做一個真正的仁者”可知,要通過“克己復禮”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達成內外兼修的境界,成為一個真正的仁者。③根據材料二最后一段“拓展禮樂文化實踐方式與途徑,提升禮樂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知,傳承禮樂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社會和諧進步。(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鄉村音樂韓東每年我都會去玉山村,在詩人綿子開的民宿“牛棚”小住,閉關寫點兒東西。今年來得不巧,正逢綿子籌辦玉山音樂節,牛棚的房間都預訂出去了,于是綿子介紹我去另一家民宿“工小社”。魏姐是工小社負責做飯的員工,對我的到來,她非常熱情,每天晚上都陪我喝酒吃飯,每次她都會叫上自己的兒子。魏姐的兒子在縣里的機關上班,言語不多,吃飯飛快,每回我和魏姐還在餐廳里喝酒呢,他已經搬了把竹椅坐在門口玩手機了,他戴了耳機,絕不外放。我不禁夸贊:“你這兒子真不錯,工作好,還那么孝順。”沒想到魏姐抹起了眼淚,說:“我們總算是熬過來了。”魏姐年輕的時候,玉山還沒有搞旅游。①她很早就結婚嫁人了,婚后一年生了兒子,兒子剛斷奶便交給公婆,夫妻雙雙外出打工。魏姐喝了一大口泡酒說:“從早干到晚,深更半夜才撈到給家里打電話,那時候兒子早睡著了。”說著魏姐遙指了一下那個身著干部裝、梳著背頭正玩游戲的兒子。我仿佛看見小伙子急速變小,瞬間變成了一個嬰兒。也許是酒精的作用吧。“三年后,我們第一次回玉山過年,”魏姐說,“他已經長那么大了。”又是一指。這一指使兒子來到近前,不再是一個嬰兒,已經長成了現在的模樣。談及魏姐久病不愈的老公,她不愿意多說。我們就像老朋友一樣,相對無言,喝著悶酒。②魏姐甚至向我討了一支煙,邊抽邊咳,但并沒有掐掉。后來魏姐回到家鄉討生活,正逢工小社招工,她報名應聘,給大家做飯。大家都愛吃魏姐做的飯,魏姐越干越高興,清閑下來時會摘幾朵野花插在空酒瓶里。這樣的插花每張餐桌上都有,花兒品相各異,不帶重樣的。我去村外轉了一圈回來,看見一個人影在向工小社方向移動,她是一位很老的老太,駝著背,拄一根拐,一陣風就能把她刮倒。我把她攙扶進了屋子。前臺的女孩驚呼道:“可不能讓她進來!這人一碰就碎,誰負責啊!”于是我就不敢再碰老太了,在一邊守著。③魏姐終于出現,她二話不說就過去抱老太,也不管是不是一碰就碎。她一直把老太抱到村口,能看見老太家的房子了,這才放下。“你不怕碰著她?”“有什么好怕的,現在的人膽子也太小了。”顯然,魏姐是在批評前臺的女孩。日暮時分,我轉悠到牛棚,音樂節的集市熙熙攘攘,啤酒和汽水免費享用,無論是買票進場的外地人還是當地村民都敞開了喝。飯畢,演出正式開始。第一支登臺的樂隊只有一個人,音樂安靜甚至于寂靜。第二支樂隊混雜了多種表演形式和風格。一些人隨著臺上的嘶吼開始扭動,我驚奇地發現,舞動的不是樂迷,而是村里的中老年人。我似乎看見了魏姐的身影,她對我說過,自己最愛跳廣場舞了。最后是一支搖滾樂隊,音樂很一般,厲害的是鼓手。已經六十多歲了,那鼓敲得密不透風。大概十點半,演出結束。走在村道上,腳下發白的道路彎曲遠去,我甚至看見了星空,星河橫陳,風吹草動。這才是真正的鄉村,我喜歡或者習慣的玉山。當晚我睡得特別踏實,接近中午才起床,踱到餐廳想吃一碗面條,一個阿姨出來招呼我。我問:“魏姐呢?”阿姨說:“你不知道?魏姐中風了。”“啊……怎么會?”“聽音樂會聽的。”魏姐中風的消息這時已經傳開。直到十二點左右,魏姐的兒子來工小社給他媽請假,這事才被確證。昨天魏姐的確去了音樂會現場,喝了不少啤酒和汽水,而且是空腹喝的。無論啤酒還是汽水都冰凍過。音樂會一結束魏姐就騎著電動車往家走。走到半途,魏姐覺得左腿開始發麻,她趕緊停下,給兒子打電話。魏姐被連夜送到縣城的醫院搶救,診斷為腦出血。我正要問一些細節,魏姐的兒子對我說:“我想拜托您一件事。”“什么事,你盡管說。”魏姐的兒子不答,反身跑了出去,再回來的時候抱著六七瓶啤酒、汽水。他說:“請你把它們還給綿子。”“這……”“這是我媽昨天晚上拿的,放在電動車尾箱里的。”“哦,”我明白了,“昨天所有的啤酒和飲料都是免費的,不需要還回去。”“那可不行。”魏姐的兒子嚴肅起來,“免費是現場免費,往自己家拿性質就不一樣了。”“沒那么嚴重,”為安慰對方我現身說法,“我也拿了一瓶啤酒,昨天往回走的時候邊走邊喝。”“我們可不能這樣。”魏姐的兒子說。他說的“我們”是指誰?我和他?還是他和他媽?或者只是指他以及干他這一行的?后來我確信魏姐的兒子是指自己,指所有的那些公務員,就不勉強了。“為什么你不自己還給綿子,而是要通過我?”“因為你和綿子是朋友。”魏姐的兒子說,“希望綿子能原諒我媽。”魏姐的兒子不僅有原則,而且知道變通,當真令我吃驚。并且今天他一反往日的沉默,變得能說會道、有理有節。事后,我給魏姐發了一條微信,讓她安心養病,祝她早日康復。④最后我說:“你兒子將來肯定會有出息!”(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中的“我”與《祝福》中的“我”一樣,既是故事敘述者,又是事件參與者,第一人稱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性。B.小說開頭寫玉山要舉辦音樂節,“牛棚”的房間都被預定了,交代了“我”到“工小社”的原因,也為后文“我”遇到魏姐埋下伏筆。C.對待村中駝背拄拐、弱不禁風的老太,魏姐與前臺女孩的態度截然不同,展現出兩人不同的性格特點。D.“星河橫陳,風吹草動”的描寫,渲染了夜晚鄉村安靜寧謐的氛圍,烘托了“我”輕松愉悅的心情。7.對文本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是插敘,交代了魏姐以前的生活經歷,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又避免了平鋪直敘。B.句子②中“邊抽邊咳”與“沒有掐掉”看似矛盾的動作,實則體現了魏姐苦悶憂愁的心理。C.句子③中的“終于”一詞表達“我”因魏姐的出現而擺脫了不知所措的窘境的興奮之感。D.句子④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都是“我”對魏姐兒子的夸贊,但表達的情感不盡相同。8.作者韓東曾說:“在小說里,寫一個完美無缺的善人,是一種虛假。”請結合這句話,簡要分析魏姐和魏姐的兒子這兩個人物形象。9.魏姐中風是一個突發事件,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這一突發事件有哪些作用。【答案】6.B7.C8.①魏姐勤勞善良,熱心能干,熱愛生活;但也會消沉落寞,貪圖小便宜。②魏姐的兒子有原則,懂變通,孝順;但有時也沉默寡言。9.①推動情節發展。因為魏姐中風,才有后文“我”和她兒子交流的情節。②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中風事件展現魏姐貪小便宜的一面;也展現了魏姐兒子有原則,懂變通的一面。③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魏姐中風具有意外性,這種不可預測的情節發展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解析】【導語】小說《鄉村音樂》通過一個城里人在鄉村民宿的經歷,描繪了一幅生動的鄉村生活畫卷。故事圍繞征戰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魏姐一家,在音樂節這出鄉村“狂歡”中逐漸展開。通過一次突發的中風事件,作者探索了魏姐的勤勞質樸和堅忍務實,以及她兒子的原則性和責任心,進而揭示出溫暖的家庭羈絆與生活的艱辛,并讓我們反思現代化對傳統鄉村的影響。小說筆觸細膩,以平淡的敘述滲透出深刻的情感變化,讓讀者在觀察鄉村獨特風情的同時,也體驗到人物間那種無可替代的情感聯結。【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為后文‘我’遇到魏姐埋下伏筆”錯誤。根據“正逢綿子籌辦玉山音樂節,牛棚的房間都預訂出去了,于是綿子介紹我去另一家民宿‘工小社’”可知,“我”遇到魏姐是偶然的,并非通過伏筆鋪墊。伏筆通常是對后續情節的暗示或鋪墊,而“我”與魏姐的相遇更像是自然的、偶然的事件,沒有明顯的前文暗示。故選B。【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重點語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擺脫了不知所措的窘境的興奮之感”錯誤。根據“魏姐終于出現,她二話不說就過去抱老太……‘有什么好怕的,現在的人膽子也太小了’”可知,“終于”一詞更多地體現了“我”對魏姐的期待和對她的信任,魏姐的出現解決了“我”的擔憂,而不是“窘境”,也沒有“擺脫窘境的興奮”。故選C。【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人物形象分析與鑒賞的能力。①魏姐的形象:魏姐對“我”的到來非常熱情,每天晚上都陪“我”喝酒吃飯,還叫上自己的兒子,體現了她的熱情好客。她“不說就過去抱老太,也不管是不是一碰就碎。她一直把老太抱到村口,能看見老太家的房子了,這才放下”對老太太的關心展現了她的熱心善良。魏姐在工小社做飯時,越干越高興,還會在閑暇時插花裝飾餐桌,體現了她的勤勞,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魏姐的生活中也有苦悶的一面。她提到自己早年外出打工,與兒子分離,丈夫久病不愈,“喝著悶酒”“向我討了一支煙,邊抽邊咳”,生活的苦難讓她感到苦悶落寞:音樂節后,魏姐把“六七瓶啤酒、汽水”“放在電動車尾箱里”“往自己家拿”,可見其貪圖小利。②魏姐的兒子的形象:魏姐的兒子堅持歸還啤酒和汽水,體現了他的原則性;通過“綿子是朋友”“我”歸還啤酒汽水,希望得到綿子的原諒,體現了他的變通靈活;在母親中風后,魏姐的兒子變得能說會道、有理有節,展現出變通成熟的一面;主動請假照顧母親,體現了他的孝順。魏姐的兒子平時言語不多,吃飯飛快,喜歡獨自玩手機,顯得有些沉默與疏離。【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語段作用的能力。①推動情節發展:根據“魏姐中風的消息這時已經傳開。直到十二點左右,魏姐的兒子來工小社給他媽請假,這事才被確證”可知,魏姐中風是小說情節的轉折點,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在此之前,故事主要圍繞魏姐的日常生活和“我”的觀察展開,情節較為平淡。中風事件的發生引發了后續的情節,才有了魏姐兒子與“我”的正面接觸交流,如請“我”幫忙向綿子歸還啤酒和汽水,希望通過“我”能夠得到綿子的原諒。②深化人物形象:音樂節后,魏姐把“六七瓶啤酒、汽水”“放在電動車尾箱里”“往自己家拿”,展現其性格中的弱點貪圖小利;魏姐的兒子“不僅有原則,而且知道變通”“一反往日的沉默,變得能說會道、有理有節”,展現了魏姐兒子堅持原則,懂得普通的形象。豐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③藝術效果上:魏姐中風事件是一個突發事件,屬于生活中的意外變故,體現了生活的不可預測性,增強了情節的故事性,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①,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②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③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節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有刪改)材料二:濮陽吳君足下:仆之為文久矣然心少之不務也以為是特博弈之雄耳。故在長安時,不以是取名譽,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自為罪人,舍恐懼則閑無事,故聊復為之。然而輔時及物之道,不可陳于今,則宜垂于后。拘囚以來,無所發明,蒙覆幽獨,會足下至,然后有助我之道。一觀其文,心朗目舒,炯若深井之下仰視白日之正中也。足下以超軼如此之才,每以師道命仆,仆滋不敢。仆每為一書,足下必大光耀以明之,固又非仆之所安處也。若《非國語》之說,仆病之久,嘗難言于世俗。今因其閑也而書之,恒恐后世之知言者用是詬病,狐疑猶豫,伏而不出者累月,方示足下。足下乃以為當,仆然后敢自是也。呂道州善言道,亦若子之言,意者斯文殆可取乎?夫為一書,務富文采,不顧事實,而益之以誣怪,張之以闊誕,以炳然誘后生,而終之以僻,是猶用文錦覆陷阱也。不明而出之,則顛者眾矣。仆故為之標表,以告夫游乎中道者焉。(節選自柳宗元《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有刪改)〖備注〗①炳炳烺烺:形容文章的文辭聲韻之美。②剽:輕浮。③昧沒:指文章的意思表達不明確。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斷句處的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仆之為文A久矣B然心C少之D不務也E以為是特F博弈之G雄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陳,陳述,與《過秦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的“陳”意思不同。B.矜,驕傲,與《〈老子〉四章》“自矜者不長”的“矜”意思不同。C.足下,敬辭,與《鴻門宴》“再拜獻大王足下”的“足下”用法相同。D.出,使……出,與《大學之道》“先齊其家”的“齊”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柳宗元回復韋中立時認為漫不經心、偷懶取巧、糊涂不清等創作態度都是不可取的。B.柳宗元一直認為文章是闡明“道”的,寫作要以《書》《詩》《禮》等“五經”為本原。C.柳宗元非常欣賞吳武陵,在身處困境的時候,他能夠從吳武陵的文章中感受到光明。D.柳宗元擔心《非國語》中的觀點會被后人指責,但吳武陵認為觀點恰當,給予肯定。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呂道州善言道,亦若子之言,意者斯文殆可取乎?(2)(張儀)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屈原列傳》)14.柳宗元在兩則材料中提出了哪些文學創作主張?請簡要概括。【答案】10.BDE11.D12.B13.(1)呂道州善于談論道,他的意見也像您所說的一樣,我料想這些文章大概還有點可取之處吧。(2)(張儀)到了楚國,又趁機送厚禮給楚國當權的臣子靳尚,讓靳尚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說假話。14.①文以明道,文章要反映社會現實;②文學創作需要認真嚴謹的態度;③文章語言要質樸無華。【解析】【導語】這兩則材料中,柳宗元表達了對文學創作的嚴肅態度和深刻思考。他強調文章應闡明“道”,以“五經”為根本,避免浮夸、驕傲、模糊等粗劣寫作態度。他欣賞他者如吳武陵能在作品中體現光輝,并對自己的作品表達出慎重的自省態度。此外,柳宗元也明顯地對自己在文風中體現的道德責任進行了探討,主張文學作品不應只追求表面辭藻,而需具有深邃的思想和道義責任感。【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寫作文章已經很久了,但內心對它并不太重視,也沒有用心去經營。我一直認為這只是像賭博、下棋之類的技藝中較為出眾的一種罷了。“仆之為文久矣”,完整的主謂句,“矣”為句末語氣詞,A不應該斷開,應在B處斷開;“然心少之”“不務也”,表示并列關系的句子,“也”,句末語氣詞,應在DE處斷開;“以為是特博弈之雄耳”,完整的句子,不應該斷開。故選BDE。【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和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陳述/陳列。句意:凡是我所陳述給您看的文章。/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詰查問過往的行人。B.正確。驕傲/自夸。句意:從來不敢用驕傲的心理去寫作。/自我夸耀的人無法取得長久的成功。C.正確。都是對人的尊稱。句意:濮陽吳君足下。/拜兩拜敬獻給大王您。D.“用法不同”錯誤。都是使動用法,使……出/使……整齊有序。句意:不明就里地把它拿出來。/先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故選D。【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柳宗元一直認為文章是闡明道的’”錯誤。由材料一“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可知,說明他長大后才認識到文章是用來闡明“道”的,并非“一直認為”。故選B。【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善于;“意”;料想;“殆”,大概。(2)“如”,到;“因”,趁機;“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懷王之寵姬鄭袖設詭辯”。【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文以明道,文章要反映社會現實”:在材料一中,柳宗元明確指出“乃知文者以明道”,即文章是用來闡明道理的。他強調文章不應僅僅追求文辭的華麗,而應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和道理。在材料二中,他也提到“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即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夠應用于實際,對社會有所裨益。這些都體現了柳宗元“文以明道,文章要反映社會現實”的文學創作主張。②“文學創作需要認真嚴謹的態度”:柳宗元在兩則材料中都強調了文學創作需要認真嚴謹的態度。在材料一中,他提到自己在寫作時“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未嘗敢以怠心易之”等,表明他對待文學創作非常認真,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在材料二中,他也提到自己因為擔心《非國語》中的觀點會被后人指責,而“狐疑猶豫,伏而不出者累月”,這也體現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嚴謹態度。③“文章語言要質樸無華”:在材料一中,他提到“本之《書》以求其質”,即借鑒《尚書》來追求文章的質樸。在材料二中,他也批評了那些“務富文采,不顧事實,而益之以誣怪,張之以闊誕”的文章,這實際上也是對他所倡導的質樸無華文風的肯定。參考譯文:材料一:當初我年輕又不懂事,寫文章時把文辭漂亮當作工巧。到了年紀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來闡明道的,因此不再輕率地講究形式的美觀、追求辭采的華美、炫耀聲韻的鏗鏘,把這些當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陳述給您看的文章,都自認為接近于道,但不曉得果真離道近呢,還是遠呢?您喜愛道而又贊許我的文章,也許它離道不遠了。所以,我每當寫文章的時候,從來不敢漫不經心地隨便寫作,恐怕文章輕浮而不深刻;從來不敢偷懶取巧地寫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嚴謹;從來不敢用糊涂不清的態度去寫作,恐怕文章晦澀而又雜亂;從來不敢用驕傲的心理去寫作,恐怕文章盛氣凌人而又狂妄。學習寫作以《尚書》為本原,以求文章質樸無華,以《詩經》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禮》為本原,以求文章內容合理,以《春秋》為本原,以求文章是非明確、褒貶分明,以《易經》為本原,以求文章能夠反映出事物的發展變化。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辦法。材料二:濮陽吳君足下:我寫作文章已經很久了,但內心對它并不太重視,也沒有用心去經營。我一直認為這只是像賭博、下棋之類的技藝中較為出眾的一種罷了。所以在長安時,我并不以此來博取名譽,而是希望將所學付諸實踐,以輔助時局、造福萬物為人生之道。自從成為罪人之后,除了恐懼之外,閑暇無事,所以姑且又寫起了文章。然而,那些輔助時局、造福萬物的道理,如果不能在當今社會得以實施,那么就應該流傳給后世。自被囚禁以來,我未有新的見解或創造,仿佛被蒙蔽于幽暗孤獨之中。幸而你的到來,給我帶來了指引和幫助。我一讀你的文章,頓覺心曠神怡,眼睛也為之一亮,那明亮的感覺,就如同身處深井之下的人,忽然仰望到正午時分的明亮日光。你擁有如此超凡的才華,卻每每以師長的身份來教導我,這實在讓我誠惶誠恐,不敢擔當。每當我寫下一篇文章,你總是大力贊揚,使之光彩奪目,但這樣的贊譽,卻并非我所安心接受的。像《非國語》中的觀點,我(柳宗元)對其存在的問題擔憂很久了,曾經很難向世俗之人說明白。如今趁著有空的時候把它寫下來,常常擔心后世那些有見識的人因此指責我,心中狐疑猶豫,把它藏起來好幾個月,才拿給您看。您卻認為是恰當的,我這才敢肯定自己的做法。呂道州善于談論道,他的意見也像您所說的一樣,我料想這些文章大概還有點可取之處吧?創作一本書,致力于追求文采華麗,卻不顧及事實,而且添加一些虛妄怪異的內容,用荒誕不經的說法來張揚,憑借華麗的外表去引誘年輕人,而最終的結論卻是邪僻不正的,這就好像是用有花紋的錦緞覆蓋在陷阱上一樣。不明就里地把它拿出來,那么跌倒的人就多了。所以我特意給它做些標注說明,用來告知那些走在中正之道上的人。(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訪友人不遇李咸用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動即到君家”與題目中的“訪友人”相照應,寫出詩人與友人深厚的友情。B.頷聯“空”字,既寫友人庭院的寧靜,又流露出詩人沒有見到友人的悵惘。C.頸聯中短僮“捧杖”,稚女“擎茶”,表現出他們對到訪的詩人的熱情招待。D.尾聯寫詩人雖訪友人不遇,但他在友人家閑吟題詩,渾然不覺時間飛逝。16.詩中并未直接描寫友人,但友人的形象躍然紙上。請簡要分析詩歌是如何達到這一效果的。【答案】15.C16.①環境烘托,靜謐的竹林、長滿苔蘚的臺階,寫友人庭院清幽寧靜,表現出友人高雅的情趣和超塵的心境。②想象,訪友不遇,作者想象友人此刻應在山中寺廟賞花,表現出友人遠離塵世喧囂、閑逸超脫的形象。③襯托,友人雖不在家,但詩人閑吟賦詩、自得其樂,由詩人的瀟灑可知友人也應是灑脫不羈的。【解析】【導語】《訪友人不遇》這首唐詩描繪了詩人到友人家訪友未遇的情境。詩中通過庭院的靜謐、友人家的生活氣息,以及詩人悠閑吟詩題字的畫面,隱約傳達出友人的雅致風采和二人間的深厚情誼。全詩意境幽遠,情感真摯。【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理解和賞析古代詩歌的能力。C.“表現出他們對到訪的詩人的熱情招待”錯。由一“應”字可看出,頸聯的“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實際上是詩人對友人日常生活的想象,而非實際發生的場景。詩人通過想象友人家庭生活的溫馨,進一步表達對友人的思念和未見到友人的遺憾,而非表現短僮和稚女對詩人的熱情招待。故選C。【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環境烘托。由頷聯“空掩一庭竹”可知,友人庭院中竹子掩映,環境清幽寧靜,這里用竹子來烘托友人的高雅情趣和超塵心境;由尾聯“苔階日影斜”可知,長滿苔蘚的臺階和斜陽映照下的日影,進一步強調了友人居住環境的清幽和寧靜,這種環境讓人聯想到友人內心的平和與淡泊。據此可概括出:環境烘托,靜謐的竹林、長滿苔蘚的臺階,寫友人庭院清幽寧靜,表現出友人高雅的情趣和超塵的心境。②想象。由頷聯“去看何寺花”可知,詩人推測友人此刻可能正在山中寺廟賞花。這一想象不僅展現了友人遠離塵世喧囂、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態度,還體現了友人閑逸超脫的形象。據此可概括出:想象,訪友不遇,作者想象友人此刻應在山中寺廟賞花,表現出友人遠離塵世喧囂、閑逸超脫的形象。③襯托。由尾聯可知,詩人自己在友人庭院中吟詩留題,直到日影西斜,依然自得其樂。這種態度不僅體現了詩人的豁達和瀟灑,也間接襯托出友人的同樣性格。據此可概括出:襯托,友人雖不在家,但詩人閑吟賦詩、自得其樂,由詩人的瀟灑可知友人也應是灑脫不羈的。(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課堂上,老師用《論語·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教導同學們重義輕利,樹立正確的義利觀。(2)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告誡人們防微杜漸,不要沉湎于不良嗜好(3)晏幾道的“關山魂夢長,魚雁音塵少”表達了音信難通的感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答案】(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預制朋友圈”,(甲),就是提前準備好要發布在朋友圈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然后在特定的時間發布。“預制朋友圈”是社交媒體時代的必然產物。一方面,“預制朋友圈”反映了普遍的社會心理。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渴望在社交媒體上展現出自己最光鮮亮麗的一面,以滿足內心的成就感和虛榮心。這種追求精致生活的心理動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預制朋友圈”的流行。另一方面,“預制朋友圈”①。現實中,人們往往面臨著各種壓力和比較,易產生社交焦慮。為了不被邊緣化,一些人會通過“預制朋友圈”來展示自己的生活狀態,以此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雖然“預制”無妨,②。發朋友圈原本是為了朋友間相互了解,表演卻讓高光時刻成為精心的籌謀,那么朋友間的真誠互動就會(乙)。為了營造精致人設,把分享變成了表演,人為增加了社交負擔,這種行為無疑是(丙)。我們可以追求朋友圈里的精致,但不應忘記生活本來的粗糲;可以在朋友圈里盡展美好,③。“朋友圈可以‘預制’,生活必須即興”,在這個虛實交錯的時代,擁抱不完美,或許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標。18.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答案】18.甲:顧名思義乙:蕩然無存丙:本末倒置19.①反映了人們在社交焦慮下的無奈②“預演”卻不可取③但也不應該忽略生活的美好【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甲處:聯系下文“提前準備好要發布在朋友圈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然后在特定的時間發布”可知,這是對“預制朋友圈”從字面意思上的解釋,故可填寫“顧名思義”。顧名思義:是指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意義。乙處:發朋友圈本意是朋友間相互了解,當把朋友圈變成精心籌謀的表演時,朋友間真誠互動的那種原本的狀態就完全沒有了,空處就是用來形容這種消失殆盡的情況,故可填寫“蕩然無存”。蕩然無存:形容東西完全失去,一點沒有留下。丙處:發朋友圈的初衷是朋友間相互了解,而現在為營造精致人設,“把分享變成了表演,人為增加了社交負擔”將展示自己的生活狀態、證明存在感和價值感等目的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顛倒了兩者之間的主次關系,可填寫“本末倒置”。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顛倒了。【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處,前文提到“一方面,‘預制朋友圈’反映了普遍的社會心理”,后文對這種“社會心理”進行了闡述。空處是“另一方面”,根據后文“現實中,……以此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可知,此處是在說明“預制朋友圈”與人們社交焦慮之間的關系,根據“一方面”的格式,可填寫“反映了人們在社交焦慮下的無奈”。②處,前文說“雖然‘預制’無妨”,“雖然”表示轉折,那么后文應表達與“無妨”相反的意思,并有關聯詞語“但是”“但”“卻”等相照應。結合后文提到“表演卻讓高光時刻成為精心的籌謀,那么朋友間的真誠互動就會蕩然無存”把朋友圈變成表演帶來的不良后果,可知這里是說“預制朋友圈”這種提前“預演”生活的方式不可取,故可補寫“‘預演’卻不可取”。③處,前文“可以追求朋友圈里的精致,但不應忘記生活本來的粗糲”,句式為“可以……但不應……”,本空的句式也應該是“但(也)不應……”,這里是要強調不能只在朋友圈展示美好,而忽略生活中的美好,可補寫“但也不應該忽略生活的美好”。(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那天在鄉村聽到有人挑著擔子來賣魚。叫賣聲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地籠罩整個村子。那是一首自創的歌謠,內容不外是把各種魚名,按發音順口程度連綴起來,整個過程,婉轉高揚,氣度不凡。琢磨很久,才知道他非這么唱不可。魚名是順勢而為,元音必須恰好用在高音,高音才能把叫賣聲往外擴散。另外,在發音方法上他故意含糊了原來的發音,一來可能是省力,二來聽者會努力分辨他唱的是什么,注意力就不知不覺地被吸引了過去。民間很多叫賣聲都“才華橫溢”。叫賣聲一定是符合音律的特點,收破爛的——“舊電視舊摩托,舊木材爛塑料,舊書舊報,舊銅漚鐵”,增一字則多,減一字則少,每一字不可調動位置,像前賢所說,好的字有“粘”性,調動之后都不如原文貼切。但最為優雅柔婉的是賣花聲,吾生也晚,竟沒聽過。“賣花聲過,人唱窗紗”“枕上嗚鳩喚曉晴,綠楊門巷賣花聲”的情形,只在資料里得見。20.下列句子中的“含糊”與文中加點的“含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時間過去很久,很多細節都模糊不清,他只能含糊地講述著那件事情。B.面對原則性問題,他立場堅定,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斬釘截鐵,毫不含糊。C.他喝了酒,說起話來含糊不清,身邊的人很難理解他到底在說些什么。D.他對待工作極為敷衍,任務完成得含糊草率,完全沒有責任心和敬業精神。21.有人認為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用逗號比用頓號更具有表現力。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22.仿照下面例句,續寫一個比喻句,突出文中賣花聲的特點。要求:句式一致,表達流暢。那賣花聲如江南春雨,絲絲縷縷,潤人心田;那賣花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0.C21.用逗號更具表現力。①頓號和逗號都可用于并列成分之間的停頓,將所收廢品分類隔開。但使用頓號,停頓較短,句子節奏顯得較急促。②使用逗號,停頓較長,叫賣的節奏更加舒緩,韻律感更強,更符合叫賣的實際場景。22.①如春日暖陽②洋洋灑灑③暖人肺腑(示例二:如月夜幽琴,裊裊娜娜,醉人心魄)【解析】【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的不同語境義的能力。文中“在發音方法上他故意含糊了原來發音”,“含糊”指的是發音不清晰、不明確。A.不同。“含糊”側重于對事情講述得不清楚、不詳細。B.不同。“含糊”表示態度不明確、不堅決。C.相同。“含糊”就是指說話發音不清晰。D.不同。“含糊”側重于做事不認真、敷衍。故選C。【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逗號更具表現力。①節奏上:逗號停頓時間相對較長,在“舊電視舊摩托,舊木材爛塑料,舊書舊報,舊銅漚鐵”這樣表述中,使用逗號能夠有更長時間的停頓,使句子節奏更加舒緩。頓號停頓短促,若使用頓號,會使這一系列物品名稱的列舉顯得過于急促。②畫面感與意境:逗號能夠更有效地模擬出叫賣聲那種悠長、舒緩且連貫的節奏,讀者在閱讀時,能依據逗號的停頓,仿佛聽到了拖長聲音的叫賣,在腦海中更清晰地構建出叫賣場景,極大地增強了畫面感,讓讀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民間叫賣聲的獨特魅力。而使用頓號叫賣聲那種獨特的韻律和悠長的韻味就會被破壞。【2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仿寫句式、正確使用修辭手法的能力。①句式要求:例句“那賣花聲如江南春雨,絲絲縷縷,潤人心田”,采用了“那賣花聲如……(具體事物),(該事物特點的AABB式疊詞),(對人感受的影響)”的句式。續寫部分需遵循此句式,以保持整體的一致性。②特點對應:要突出賣花聲“優雅柔婉”的特點。“春日暖陽”與“江南春雨”類似,都是輕柔、溫和的自然事物,能很好地體現賣花聲的優雅柔婉;“洋洋灑灑”是AABB式疊詞,生動地描繪出暖陽無邊無際的特點,與賣花聲相呼應;“暖人肺腑”則是對人內心感受的影響,表現出賣花聲能觸動人心,和例句“潤人心田”一樣,都從人的感受角度進一步強化了賣花聲的魅力,符合對賣花聲特點的描述要求。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毛澤東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兩則引語材料都談到了時間的重要性,強調時間的緊迫性。毛澤東的詩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表達的是一種只爭朝夕、奮發圖強的精神,體現了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講話“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則體現了更長遠的歷史眼光和戰略思維,強調的是久久為功、持續奮斗的重要性。本次作文材料的關鍵詞:“急”“迫”“爭朝夕”強調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注重效率與行動。“百年”“千年為計”強調歷史耐心與戰略定力,注重持續性與可持續性。就材料而言,作文旨在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時間觀和價值觀,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無限的價值,最終實現個人發展與國家進步的和諧統一。寫作時,文章開頭可以“時間是人類發展的坐標系”破題,點明個體與文明對時間認知的差異。引用毛澤東“只爭朝夕”,結合深圳特區“三天一層樓”的拼搏實例,論證立足當下、搶抓機遇是突破困境的關鍵;再借“百年千年為計”的論述,對比敦煌莫高窟跨越千年的保護工程,闡明戰略定力對文明傳承的意義。進而以中國航天事業為例,分析“天問探火”短期技術攻堅與“深空探測”百年藍圖如何相互成就,揭示“速度與深度”的共生關系。結尾部分回歸青年視角,用黃文秀扎根鄉村的“朝夕耕耘”與鄉村振興的“世紀愿景”相呼應,呼吁以“功成有我”的擔當串聯時代刻度,在歷史長河中錨定人生坐標。立意:1.珍惜時間,成就人生。2.時間具有雙重性。3.以只爭朝夕之態,繪久久為功之圖。4.“爭朝夕”與“謀長遠”統一于實踐。山東省青島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宋代鄭樵在《通志》中提道:“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禮和樂共同維系著古代社會的治道,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建構中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深入學習與理解中華禮樂思想對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具有重要意義。禮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構架和思想標識,脫離了禮的基本規范,人將無以立足。禮乃天地之序,先民們把這種“天地之序”作為基準參照推廣至約定俗成的“人倫之序”,進而順理成章地建立起世俗社會的各種禮義規制(如君臣、尊卑、長幼、上下等)和行為準則。文學與人倫之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古代文學創作受各種禮義的規制。體現官職等級差序的文章在遣詞造句上,也要講究禮義。不遵守禮制,再有文采的文章也存在瑕疵,高才如曹植也不能幸免。《文心雕龍·指瑕篇》指出,曹植把至尊的帝王比作蝴蝶和昆蟲,不倫不類。中國文論對人倫秩序的遵從,要求文學反映社會、協調社會,體現出崇高的社會道義和道德情操。樂是人們表達情感、健全人格的必需品。樂乃天地之和,樂到極致,與天地相應和、同節律,與萬物共生并起,與天地相通相連。樂不僅通天地萬物之理,也通社會人情事理。樂能使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鄉里族長等人際和諧,從而社會和諧,最終天下大和。《論語·泰伯》中記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是孔子指出的道德修養的三個層面:首先應該學《詩》,而后以禮來立身,最后用樂完善人性。荀子說:“樂合同,禮別異。”禮和樂分別有不同的功能。一個社會光有“禮”則等級森嚴,缺乏溫情,看似有序,實則關系緊張;一個社會光有“樂”也不行,人人盡情言行,實則無尊卑長幼,看似和諧一片,實則混亂無序。只有二者不偏不倚,相輔相成,相須為用,一個社會才能禮樂相和,有序而不失溫情。(摘編自吳中勝《禮樂相須與文化精神》)材料二: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確立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孔子崇尚禮樂制度中蘊含的仁愛精神,以“仁”釋“禮”,把“禮”“樂”從形而下的制度層面拓展到形而上的思想層面。在新時代背景下,充分挖掘禮樂的社會文化功能,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禮樂和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觀念。禮和樂均是重要的社會治理手段,禮主差異,主導著社會秩序;樂主和諧,建立起社會調和機制。禮偏于有形的規范,樂則偏于無形的情感。禮和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文脈,也是傳統社會的兩大基石,禮以治身,樂以治心,二者共同作用于社會生活,使全社會遵循禮樂文化秩序。“緣情以制禮”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訴求。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情”是禮樂的根基,禮樂要建立在人的真情實感之上,要順乎人之常情。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惡之情,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人性可以不受制約,可以縱情放任,那樣無異于將人類等同于動物。人的好惡之情的缺乏或者過度,同樣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才是社會和諧、進步的保證。人的情感應該與大自然一樣,處在陰陽和諧的“至中”境界。禮順人情,又合宜適中,基于此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訴求。“里仁為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突出標識。《論語·里仁》中提到“里仁為美”,意為追求內在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事情。禮樂文化許多經典著作都蘊含著深厚的審美思想、藝術底蘊和精神內涵。如《禮記·樂記》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的音樂美學著作,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不可低估。禮樂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審美文化,禮樂文化中的許多儀式和器物不僅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而且還能夠激發人們對審美的追求。“克己復禮”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途徑。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并認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人需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思想,仔細審視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不會違背禮儀和規矩,從而內化為良心和習慣,這就叫做“復禮”。“克己復禮”能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健康,能夠使我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從而達成內外兼修的境界。禮、樂是教化人心的外在形式,仁是禮樂的內在品質。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人要通過禮樂的教化,做一個真正的仁者。中國傳統禮樂思想具有豐富而復雜的內涵,包含了對于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的重視,且通過精致而完善的儀式來維護這些觀念。拓展禮樂文化實踐方式與途徑,提升禮樂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摘編自吳雁《傳承禮樂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學習與理解中華禮樂思想,有助于真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B.材料二第二段中“禮樂和合”“禮以治身,樂以治心”的觀點,與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觀點相一致。C.“緣情以制禮”倡導治理人民應以尊重人性為前提,順乎合宜適中的人情,從而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D.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特別重視人的思想和言行,認為人首先要做一個真正的仁者,然后通過禮樂來教化自己。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為建立世俗社會的各種禮義規制和行為準則,先民們以“天地之序”為基準參照,把人倫之序和天地之序關聯起來。B.孔子認為用樂完善人性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層面,由此看來樂是加強道德修養最重要的途徑。C.孔子崇尚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中蘊含的仁愛精神,以“仁”釋“禮”,確立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D.材料二認為,言行上遵循禮儀和規矩,并將之內化為良心和習慣,才可能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3.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材料一第二段“古代文學創作受各種禮義的規制”這一觀點的一項是()A.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以“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來委婉勸諫唐太宗,既尊重了皇權,又表明了自己的看法。B.杜甫在《石壕吏》中借老嫗被官兵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橫暴和社會的黑暗,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C.湯顯祖《牡丹亭》的大團圓結局中,自由戀愛的柳夢梅、杜麗娘兩人在皇帝恩賜、各位長輩認可的情況下結合在一起。D.施耐庵在“忠君”思想的影響下,讓《水滸傳》中“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漢們在宋江的帶領下,最終選擇接受朝廷招安。4.下面這段文字體現了材料二的哪些觀點?請簡要分析。曾子未曾做過大夫,病危時,家人無意中給他用了大夫專用的席子。曾子察覺后,堅決要求兒子更換席子,換了之后,他無憾而終。5.兩則材料都論述了禮樂文化的重要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答案】1.D2.D3.B4.①禮主差異,禮以治身,全社會要遵循禮樂文化秩序。曾子不用大夫專用的席子,體現他對禮樂制度的遵守。②禮樂制度下,要“克己復禮”。曾子即使在彌留之際,也要審視自己的行為,做到守禮。5.①學習禮樂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②克己復禮,審視自我,內外兼修,做一個真正的仁者。③挖掘禮樂的社會文化功能,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解析】【導語】兩則材料共同論述了中華禮樂文化的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材料一強調禮樂對古代社會秩序和文化構建的重要性,指出人倫秩序與禮樂間的關系,以及文學創作中禮義規制的影響。材料二探討禮樂在社會治理和個人修養中的作用,提出通過禮樂文化增強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兩則材料均強調了禮樂結合在促進社會和諧、維持秩序中的作用,并以此為基礎指導現代文化自信的提升。【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認為人首先要做一個真正的仁者,然后通過禮樂來教化自己”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五段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人要通過禮樂的教化,做一個真正的仁者”可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人要通過禮樂的教化,做一個真正的仁者,而不是先做仁者,再通過禮樂教化自己。故選D。【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為建立世俗社會的各種禮義規制和行為準則”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二段“先民們把這種‘天地之序’作為基準參照推廣至約定俗成的‘人倫之序’,進而順理成章地建立起世俗社會的各種禮義規制(如君臣、尊卑、長幼、上下等)和行為準則”可知,是先民們把“天地之序”推廣至“人倫之序”,進而建立世俗社會的禮義規制和行為準則,而非為建立這些才把二者關聯起來。B.“由此看來樂是加強道德修養最重要的途徑”錯誤,過于絕對,原文未提及。C.“孔子崇尚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中蘊含的仁愛精神,……確立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一段“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確立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可知,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不是孔子。故選D。【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反映了臣子勸諫時對皇權的尊重,體現了文學創作受禮儀規制。B.反映了社會現實和表達對人民的同情,沒有體現出文學創作受禮義規制。C.反映了婚姻需遵循長輩認可等禮義,體現了文學創作受禮儀規制。D.反映了“忠君”的禮義思想,體現了文學創作受禮儀規制。故選B。【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二第二段“禮和樂均是重要的社會治理手段,禮主差異,主導著社會秩序;樂主和諧,建立起社會調和機制”“禮以治身,樂以治心,二者共同作用于社會生活,使全社會遵循禮樂文化秩序”可知,體現了“禮樂和合”的觀點,曾子堅持遵循與自己身份相符的禮制,體現了禮對社會秩序的規范作用,以維護社會的等級秩序等。②根據材料二第五段“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并認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人需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思想,仔細審視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不會違背禮儀和規矩,從而內化為良心和習慣,這就叫做‘復禮’”可知,體現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曾子察覺用了不合身份的席子后堅決要求更換,是對自己行為的約束,使其符合禮的規范,是“克己復禮”的表現,通過約束自己來達到禮的要求,追求道德上的完善。【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第一段“深入學習與理解中華禮樂思想對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具有重要意義”可知,學習禮樂文化對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有重要意義。②根據材料二第五段“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人要通過禮樂的教化,做一個真正的仁者”可知,要通過“克己復禮”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達成內外兼修的境界,成為一個真正的仁者。③根據材料二最后一段“拓展禮樂文化實踐方式與途徑,提升禮樂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知,傳承禮樂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社會和諧進步。(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鄉村音樂韓東每年我都會去玉山村,在詩人綿子開的民宿“牛棚”小住,閉關寫點兒東西。今年來得不巧,正逢綿子籌辦玉山音樂節,牛棚的房間都預訂出去了,于是綿子介紹我去另一家民宿“工小社”。魏姐是工小社負責做飯的員工,對我的到來,她非常熱情,每天晚上都陪我喝酒吃飯,每次她都會叫上自己的兒子。魏姐的兒子在縣里的機關上班,言語不多,吃飯飛快,每回我和魏姐還在餐廳里喝酒呢,他已經搬了把竹椅坐在門口玩手機了,他戴了耳機,絕不外放。我不禁夸贊:“你這兒子真不錯,工作好,還那么孝順。”沒想到魏姐抹起了眼淚,說:“我們總算是熬過來了。”魏姐年輕的時候,玉山還沒有搞旅游。①她很早就結婚嫁人了,婚后一年生了兒子,兒子剛斷奶便交給公婆,夫妻雙雙外出打工。魏姐喝了一大口泡酒說:“從早干到晚,深更半夜才撈到給家里打電話,那時候兒子早睡著了。”說著魏姐遙指了一下那個身著干部裝、梳著背頭正玩游戲的兒子。我仿佛看見小伙子急速變小,瞬間變成了一個嬰兒。也許是酒精的作用吧。“三年后,我們第一次回玉山過年,”魏姐說,“他已經長那么大了。”又是一指。這一指使兒子來到近前,不再是一個嬰兒,已經長成了現在的模樣。談及魏姐久病不愈的老公,她不愿意多說。我們就像老朋友一樣,相對無言,喝著悶酒。②魏姐甚至向我討了一支煙,邊抽邊咳,但并沒有掐掉。后來魏姐回到家鄉討生活,正逢工小社招工,她報名應聘,給大家做飯。大家都愛吃魏姐做的飯,魏姐越干越高興,清閑下來時會摘幾朵野花插在空酒瓶里。這樣的插花每張餐桌上都有,花兒品相各異,不帶重樣的。我去村外轉了一圈回來,看見一個人影在向工小社方向移動,她是一位很老的老太,駝著背,拄一根拐,一陣風就能把她刮倒。我把她攙扶進了屋子。前臺的女孩驚呼道:“可不能讓她進來!這人一碰就碎,誰負責啊!”于是我就不敢再碰老太了,在一邊守著。③魏姐終于出現,她二話不說就過去抱老太,也不管是不是一碰就碎。她一直把老太抱到村口,能看見老太家的房子了,這才放下。“你不怕碰著她?”“有什么好怕的,現在的人膽子也太小了。”顯然,魏姐是在批評前臺的女孩。日暮時分,我轉悠到牛棚,音樂節的集市熙熙攘攘,啤酒和汽水免費享用,無論是買票進場的外地人還是當地村民都敞開了喝。飯畢,演出正式開始。第一支登臺的樂隊只有一個人,音樂安靜甚至于寂靜。第二支樂隊混雜了多種表演形式和風格。一些人隨著臺上的嘶吼開始扭動,我驚奇地發現,舞動的不是樂迷,而是村里的中老年人。我似乎看見了魏姐的身影,她對我說過,自己最愛跳廣場舞了。最后是一支搖滾樂隊,音樂很一般,厲害的是鼓手。已經六十多歲了,那鼓敲得密不透風。大概十點半,演出結束。走在村道上,腳下發白的道路彎曲遠去,我甚至看見了星空,星河橫陳,風吹草動。這才是真正的鄉村,我喜歡或者習慣的玉山。當晚我睡得特別踏實,接近中午才起床,踱到餐廳想吃一碗面條,一個阿姨出來招呼我。我問:“魏姐呢?”阿姨說:“你不知道?魏姐中風了。”“啊……怎么會?”“聽音樂會聽的。”魏姐中風的消息這時已經傳開。直到十二點左右,魏姐的兒子來工小社給他媽請假,這事才被確證。昨天魏姐的確去了音樂會現場,喝了不少啤酒和汽水,而且是空腹喝的。無論啤酒還是汽水都冰凍過。音樂會一結束魏姐就騎著電動車往家走。走到半途,魏姐覺得左腿開始發麻,她趕緊停下,給兒子打電話。魏姐被連夜送到縣城的醫院搶救,診斷為腦出血。我正要問一些細節,魏姐的兒子對我說:“我想拜托您一件事。”“什么事,你盡管說。”魏姐的兒子不答,反身跑了出去,再回來的時候抱著六七瓶啤酒、汽水。他說:“請你把它們還給綿子。”“這……”“這是我媽昨天晚上拿的,放在電動車尾箱里的。”“哦,”我明白了,“昨天所有的啤酒和飲料都是免費的,不需要還回去。”“那可不行。”魏姐的兒子嚴肅起來,“免費是現場免費,往自己家拿性質就不一樣了。”“沒那么嚴重,”為安慰對方我現身說法,“我也拿了一瓶啤酒,昨天往回走的時候邊走邊喝。”“我們可不能這樣。”魏姐的兒子說。他說的“我們”是指誰?我和他?還是他和他媽?或者只是指他以及干他這一行的?后來我確信魏姐的兒子是指自己,指所有的那些公務員,就不勉強了。“為什么你不自己還給綿子,而是要通過我?”“因為你和綿子是朋友。”魏姐的兒子說,“希望綿子能原諒我媽。”魏姐的兒子不僅有原則,而且知道變通,當真令我吃驚。并且今天他一反往日的沉默,變得能說會道、有理有節。事后,我給魏姐發了一條微信,讓她安心養病,祝她早日康復。④最后我說:“你兒子將來肯定會有出息!”(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中的“我”與《祝福》中的“我”一樣,既是故事敘述者,又是事件參與者,第一人稱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性。B.小說開頭寫玉山要舉辦音樂節,“牛棚”的房間都被預定了,交代了“我”到“工小社”的原因,也為后文“我”遇到魏姐埋下伏筆。C.對待村中駝背拄拐、弱不禁風的老太,魏姐與前臺女孩的態度截然不同,展現出兩人不同的性格特點。D.“星河橫陳,風吹草動”的描寫,渲染了夜晚鄉村安靜寧謐的氛圍,烘托了“我”輕松愉悅的心情。7.對文本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是插敘,交代了魏姐以前的生活經歷,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又避免了平鋪直敘。B.句子②中“邊抽邊咳”與“沒有掐掉”看似矛盾的動作,實則體現了魏姐苦悶憂愁的心理。C.句子③中的“終于”一詞表達“我”因魏姐的出現而擺脫了不知所措的窘境的興奮之感。D.句子④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都是“我”對魏姐兒子的夸贊,但表達的情感不盡相同。8.作者韓東曾說:“在小說里,寫一個完美無缺的善人,是一種虛假。”請結合這句話,簡要分析魏姐和魏姐的兒子這兩個人物形象。9.魏姐中風是一個突發事件,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這一突發事件有哪些作用。【答案】6.B7.C8.①魏姐勤勞善良,熱心能干,熱愛生活;但也會消沉落寞,貪圖小便宜。②魏姐的兒子有原則,懂變通,孝順;但有時也沉默寡言。9.①推動情節發展。因為魏姐中風,才有后文“我”和她兒子交流的情節。②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中風事件展現魏姐貪小便宜的一面;也展現了魏姐兒子有原則,懂變通的一面。③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魏姐中風具有意外性,這種不可預測的情節發展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解析】【導語】小說《鄉村音樂》通過一個城里人在鄉村民宿的經歷,描繪了一幅生動的鄉村生活畫卷。故事圍繞征戰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魏姐一家,在音樂節這出鄉村“狂歡”中逐漸展開。通過一次突發的中風事件,作者探索了魏姐的勤勞質樸和堅忍務實,以及她兒子的原則性和責任心,進而揭示出溫暖的家庭羈絆與生活的艱辛,并讓我們反思現代化對傳統鄉村的影響。小說筆觸細膩,以平淡的敘述滲透出深刻的情感變化,讓讀者在觀察鄉村獨特風情的同時,也體驗到人物間那種無可替代的情感聯結。【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為后文‘我’遇到魏姐埋下伏筆”錯誤。根據“正逢綿子籌辦玉山音樂節,牛棚的房間都預訂出去了,于是綿子介紹我去另一家民宿‘工小社’”可知,“我”遇到魏姐是偶然的,并非通過伏筆鋪墊。伏筆通常是對后續情節的暗示或鋪墊,而“我”與魏姐的相遇更像是自然的、偶然的事件,沒有明顯的前文暗示。故選B。【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重點語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擺脫了不知所措的窘境的興奮之感”錯誤。根據“魏姐終于出現,她二話不說就過去抱老太……‘有什么好怕的,現在的人膽子也太小了’”可知,“終于”一詞更多地體現了“我”對魏姐的期待和對她的信任,魏姐的出現解決了“我”的擔憂,而不是“窘境”,也沒有“擺脫窘境的興奮”。故選C。【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人物形象分析與鑒賞的能力。①魏姐的形象:魏姐對“我”的到來非常熱情,每天晚上都陪“我”喝酒吃飯,還叫上自己的兒子,體現了她的熱情好客。她“不說就過去抱老太,也不管是不是一碰就碎。她一直把老太抱到村口,能看見老太家的房子了,這才放下”對老太太的關心展現了她的熱心善良。魏姐在工小社做飯時,越干越高興,還會在閑暇時插花裝飾餐桌,體現了她的勤勞,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魏姐的生活中也有苦悶的一面。她提到自己早年外出打工,與兒子分離,丈夫久病不愈,“喝著悶酒”“向我討了一支煙,邊抽邊咳”,生活的苦難讓她感到苦悶落寞:音樂節后,魏姐把“六七瓶啤酒、汽水”“放在電動車尾箱里”“往自己家拿”,可見其貪圖小利。②魏姐的兒子的形象:魏姐的兒子堅持歸還啤酒和汽水,體現了他的原則性;通過“綿子是朋友”“我”歸還啤酒汽水,希望得到綿子的原諒,體現了他的變通靈活;在母親中風后,魏姐的兒子變得能說會道、有理有節,展現出變通成熟的一面;主動請假照顧母親,體現了他的孝順。魏姐的兒子平時言語不多,吃飯飛快,喜歡獨自玩手機,顯得有些沉默與疏離。【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語段作用的能力。①推動情節發展:根據“魏姐中風的消息這時已經傳開。直到十二點左右,魏姐的兒子來工小社給他媽請假,這事才被確證”可知,魏姐中風是小說情節的轉折點,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在此之前,故事主要圍繞魏姐的日常生活和“我”的觀察展開,情節較為平淡。中風事件的發生引發了后續的情節,才有了魏姐兒子與“我”的正面接觸交流,如請“我”幫忙向綿子歸還啤酒和汽水,希望通過“我”能夠得到綿子的原諒。②深化人物形象:音樂節后,魏姐把“六七瓶啤酒、汽水”“放在電動車尾箱里”“往自己家拿”,展現其性格中的弱點貪圖小利;魏姐的兒子“不僅有原則,而且知道變通”“一反往日的沉默,變得能說會道、有理有節”,展現了魏姐兒子堅持原則,懂得普通的形象。豐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③藝術效果上:魏姐中風事件是一個突發事件,屬于生活中的意外變故,體現了生活的不可預測性,增強了情節的故事性,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①,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②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③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節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有刪改)材料二:濮陽吳君足下:仆之為文久矣然心少之不務也以為是特博弈之雄耳。故在長安時,不以是取名譽,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自為罪人,舍恐懼則閑無事,故聊復為之。然而輔時及物之道,不可陳于今,則宜垂于后。拘囚以來,無所發明,蒙覆幽獨,會足下至,然后有助我之道。一觀其文,心朗目舒,炯若深井之下仰視白日之正中也。足下以超軼如此之才,每以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鋼材加工安裝合同范本
- 合伙創業分紅合同范本
- 吉林省吉林市吉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2月期末考試數學試卷(含解析)
- 雕塑進貨出售合同范本
- 砂石土方運輸合同范本
- 豆粨采購合同范本
- 《2025租賃合同終極大典》
- 出售球拍合同范本
- 山東省日照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試題 政治 無答案
- 2024年揚州市廣陵區教育系統事業單位招聘教師真題
- 2025-2030年中國CAE軟件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 2025江西南昌市江銅產融社會招聘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二統)昆明市2025屆“三診一模”高三復習教學質量檢測地理試卷(含答案)
- Unit 3 Keep Fit Section A 2a-2e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人教版(2024)七年級英語下冊
- 2025徽縣輔警考試題庫
- (一模)2025年廣東省高三高考模擬測試 (一) 卷數學試卷(含官方答案)
- 腦心健康管理師的學習匯報
- 樹木移植合同范本
- 2025年開封大學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新版
- 2025年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財政投資評審咨詢服務預算和結算評審項目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