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之《得道者多助》_第1頁
孟子三章之《得道者多助》_第2頁
孟子三章之《得道者多助》_第3頁
孟子三章之《得道者多助》_第4頁
孟子三章之《得道者多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子》兩章孟母三遷的故事你知道嗎?告誡人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好的人才能學到好的習慣)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他們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親。丈夫死后,和兒子孟子生活在一起,為了教育兒子曾經三次搬家(見孟母三遷)。到孟子年齡大一點,孟子經常逃學,一天,他很早就回來了,孟母正在織布,孟母看見他,便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么?”孟子說:“為了自己。”孟母非常氣憤,用剪刀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剪斷這織布機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學苦讀,后來成為僅次于孔子的圣人。孟母斷機告誡人們: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否則會前功盡棄。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后世追封孟子為"亞圣公",尊稱為"亞圣",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主張德治。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但由于當時諸侯國忙于戰爭兼并,其觀點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幾乎無人采納。孟子晚年回鄒國與弟子著書立說,作《孟子》7篇,共269章。

其文章氣勢充沛、邏輯嚴密、語言流暢、論事論理雄辯有力。

孟子簡介作品介紹

孟子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將孟子的言行編寫記錄成《孟子》一書,《孟子》是孟子的言論匯編,屬語錄體散文集。鏈接:“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齊聲朗讀注意節奏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注音和節奏夫郭粟寡戚畔封疆jiāngfúguōsùgu?qīpàn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研讀課文,根據注釋加以翻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擺出觀點,提挈全文。

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郭:古義:外城。今義:姓氏

環而1攻之而2不勝:環,圍。而1:表順接而2,表轉折,卻。

夫環而攻之:夫fú,句首發語詞。是: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閱讀第二節思考問題:解釋加點字詞三里之

城,七里之郭,環

而攻之

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的連詞,前后是承接關系小城表轉折,但是,卻

發語詞,用在句首,表示要發議論

者:指“得天時”這種情況。矣:語氣助詞,表肯定。

然而:雖然這樣,但是

這樣看來表判斷

閱讀第三節思考問題:解釋加線詞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墻護城河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甲衣堅韌銳利放棄離開所守之城這城高池深、兵利革堅、米粟充足但棄城而逃。論證中心論點的后半部分內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討論a本段擺出了什么論據?有何作用?閱讀第四節思考問題:故

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戰,戰必勝矣。因此,所以限制疆界的國防靠

震懾施行仁政的君主到極點內外親戚通“叛”,背叛憑歸順,服從行仁政的君主或者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城:城墻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利:堅固鋒利。

米粟(sù):指糧食。多:充足

委而去之:棄城而逃。委,古義:放棄。今義:委任去,古義:離開。今義:到……去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義:限制。今義:地域以:憑,靠。本句話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固國:鞏固國防。威:威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親戚畔之:親戚畔,通“叛”,背叛。之:他,代詞。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故君子有不戰:故,所以。有不戰,不戰則已。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必勝”。古義:內親外戚今義:因婚姻聯成的關系補充注釋:重點實詞

道: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糧食

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

人和: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城:內城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道是什么?它和“人和”有何關系?“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則“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擺出觀點論證觀點得出結論結構圖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戰爭事例治國道理類推總總分問題互研:【一】

“人和”與下文所說的“得道”是什么關系?

答:“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則“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問題互研:【二】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問題互研:【三】

文章第三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答: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條件的優越。問題互研:【四】文章第四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答:運用排比句式,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問題互研:五

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答: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論,突出的說明“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藝術特色:1、層次清楚,結構完整,論證嚴密,并使用類比論證,善于說理。2、運用排比、對偶、頂真等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召力。天時而環攻之地利不如不勝勝舉例證明論點一:天時不如地利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糧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敗勝人和不如舉例證明論點二:地利不如人和戰爭域民固國威天下治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張(結論)施行“仁政”(反面論證)(對比論證)排比論點范圍討論第四段1、劃出文中的排比句,說說其作用。

從反面推論,指出“城民”“固國”“威天下”應當依靠“人和”,有很強的說服力2、在此基礎上,作者得出什么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實質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4、下文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對比論證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總結全文,深化論點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論點天時不如地利——進攻地利不如人和——防御類推域民固國威天下戰爭中需要“人和”治國需要“人和”結論得道者多助——順之失道者寡助——畔之論證施行“仁政”(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天時不如地利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孟子二章板書舉例道理域民固國威天下戰爭治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戰爭需要“人和”

論據:域民……固國……威天下……治國需要“人和”結論:得道多助順失道寡助叛“人和”的實質小城環而攻之不勝城高兵利糧足不守誰能從歷史上或現實中舉個借助"天時"取得作戰勝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諸葛亮借助大霧的天氣迷惑曹軍,使曹軍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來。

赤壁之戰諸葛亮借助東風,讓熊熊燃燒著的很多小船沖向曹軍的戰船,把曹軍燒得潰不成軍,傷亡過半。

借助“地利”取得作戰勝利的例子?

1.“地道戰”;2.城市中的"黃金地帶"等。依靠“人和”取得作戰勝利的例子?和平解放北京城.

得民心者得天下——電視劇《雍正王朝》主題曲

數英雄論成敗輕生死重興衰古今誰能說明白百年一夢多感慨

千秋功罪任憑說九州方圓在民心

海云天風獨往來斬斷情絲不縈懷

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誰不想國家昌盛民安樂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也難料恨水東逝歸大海

有道是人間萬苦人最苦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終不悔九死落塵埃看江山由誰來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誰來主宰

字詞小結1.古今異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