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生物基礎知識二年級_第1頁
必修3生物基礎知識二年級_第2頁
必修3生物基礎知識二年級_第3頁
必修3生物基礎知識二年級_第4頁
必修3生物基礎知識二年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三期末復習提第一章一、細胞的生存環境:1、單細胞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2、多細胞動物通過內環境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細胞外液主要是血漿、淋巴、組織液,又稱內環境血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毛細血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組織液毛細淋巴管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組織液3、組織液、淋巴的成分與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組成成分:O2、CO2、H2O;無機鹽;氨基酸、葡萄糖、脂質、血漿蛋白、抗體;激素;神經遞質;組織胺;尿酸尿素等細胞外的蛋白質:血漿蛋白(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原梅等)、蛋白類激素、抗體不屬于內環境成分的細胞內的蛋白質:載體、受體、糖蛋白、血紅蛋白、呼吸酶、聚合酶、解旋酶4、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堿度,溫度等相對穩定=1\*GB3①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無機鹽中Na+、Cl-占優勢細胞外液滲透壓約為770kpa相當于細胞內液滲透壓;=2\*GB3②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強調近中性偏堿);維持酸堿度相對穩定有關物質:緩沖物質,緩沖對: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3\*GB3③人的體溫維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過10C)。二、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1、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1\*GB3①穩態的基礎是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2\*GB3②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3\*GB3③穩態相關的系統: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系統(及皮膚)=4\*GB3④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環境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調節能力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穩態會遭到破壞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3.組織水腫的原因:(1)營養不良使合成量減少;(2)腎小球炎,血漿蛋白隨尿液排出體外,(3)過敏反應(4)淋巴回流受阻第二章一神經調節:1、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神經系統2、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分析綜合作用)(運動神經末梢+肌肉或腺體)3、興奮是指某些組織(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的活躍狀態的過程。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靜息時外正內負靜息電位→刺激→動作電位→電位差→局部電流興奮傳導神經元之間(突觸傳遞)單向傳遞突觸小泡(遞質)→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特異性受體)→產生興奮或抑制靜息時膜主要對鉀離子有通透性,鉀離子外流,形成外正內負的靜息電位;受到刺激時,鈉離子內流,形成外負內正的動作電位;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方向,與膜內電流方向相同,與膜外電流方向相反.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為雙向傳導;在突觸處(神經元間)單向傳遞;在反射弧上單向傳遞電位曲線中的電位計:接線柱左-右+(與數軸相同);電流入哪偏哪;電位偏左為負偏右為正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突觸=1\*GB3①突觸的結構突觸前膜(軸突末梢膨大的突觸小體的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細胞體的膜或樹突的膜)=2\*GB3②突觸小體中有突觸小泡,突觸小泡中有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后膜,所以是單向傳遞。=3\*GB3③在突觸傳導過程中有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過程,所以比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慢。6、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1\*GB3①神經中樞位于顱腔中腦(大腦、腦干、小腦)和脊柱椎管內的脊髓,大腦皮層為最高級神經中樞,可以調節以低級神經中樞活動=2\*GB3②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感知(感覺中樞在大腦皮層,渴覺,痛覺等)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3\*GB3③語言文字是人類進行思維的主要工具,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功能(在言語區W區V區S區H區P21圖2-6)=4\*GB3④記憶種類包括瞬時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永久記憶各級中樞的功能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的調節中樞,還與生命節律等的控制有關。腦干:有許多維持生命必要的中樞,如呼吸中樞。大腦皮層: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小腦: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中樞。脊髓:調節軀體運動的低級中樞。P20圖2-5四、激素調節3、血糖平衡的調節=1\*GB3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2\*GB3②血糖平衡調節:由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濃度,由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3\*GB3③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它們之間存在著反饋調節。胰高血糖素與腎上腺素的協同作用升血糖4、激素的分級調節下丘腦促甲狀腺(腎上腺、性腺)激素的釋放激素垂體促甲狀腺(腎上腺、性腺)激素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性激素)下丘腦有樞紐作用,調節過程中存在著反饋調節5、激素調節的特點:(1)微量和高效(2)通過體液運輸(3)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激素種類多、量極微,既不組成細胞結構,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隨體液到達靶細胞,使靶細胞原有的生理活動發生變化。因此有人說激素是調節生命活動的信息分子。比較項目神經調節體液調節作用途徑反射弧體液運輸反應速度迅速較緩慢作用范圍準確比較局限較廣泛作用時間短暫比較長6、血糖平衡調節中樞,水鹽平衡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都在下丘腦。7、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a、特點比較:b、聯系:二者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1)不少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體液調節可以看作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水平衡調節及體溫調節五、免疫調節1、基礎:免疫系統2、免疫系統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免疫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淋巴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免疫活性物質(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3、免疫系統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4、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非特疫性免疫第二道防線:體質中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體液免疫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細胞免疫5、抗原與抗體:抗原:能夠引起抗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特異性識別抗原:B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B/T細胞、抗體漿細胞產生有三途徑(抗原直接刺激B細胞、T細胞呈遞的抗原作用于B細胞、記憶B細胞分化)(漿細胞只產生抗體,無識別抗原的作用)直接刺激體液免疫:記憶細胞直接刺激↓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效應B細胞→→→抗體特異性結合沉淀或細胞集團特異性結合沉淀或細胞集團(感應階段)(反應階段)(效應階段)沉淀二次免疫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強,速度更快,產生抗體的數目更多,作用更持久;記憶B細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對這種抗原的記憶,當再接觸這種抗原時,能迅速增殖和分化,產生漿細胞從而產生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產生細胞集團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7、細胞免疫的過程: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淋巴因子病毒與胞內寄生菌(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等)記憶細胞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裂解死亡細胞名稱來源功能吞噬細胞造血干細胞處理、呈遞抗原,吞噬抗體原結合體B細胞造血干細胞識別抗原,分化成為漿細胞,記憶細胞T細胞造血干細胞在胸腺中發育識別、呈遞抗原,分化成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B細胞或記憶細胞分泌抗體效應T細胞T細胞或記憶細胞分泌淋巴因子,與靶細胞結合發揮免疫效應記憶細胞B細胞或T細胞識別抗原,分化成相應的效應細胞8、免疫系統疾病:免疫過強自身免疫病類風濕、系統性紅斑狼瘡過敏反應特點: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嚴重損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傾向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b、主要是破壞人體的T細胞,使免疫調節受抑制,并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c、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9、免疫學的應用: a、預防接種: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主要是得到記憶細胞); b、疾病的檢測:利用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用相應的抗體檢驗是否有抗原;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當于抗原、自身T細胞會對其進行攻擊,移植時要用免疫抑制藥物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第三章1.生長素的發現:達爾文: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刺激,當這種刺激傳遞到下部的伸長區時,會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性彎曲。(向光性的原因:在單側光的照射下,背光側生長素多于向光側,背光側生長快于向光側)詹森的實驗(需要加入對照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拜爾的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溫特的實驗(需要加入對照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生長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長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產生: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稱為極性運輸(也是主動運輸)。還可通過韌皮部的非極性運輸。分布:集中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分(芽、根頂端的分生組織、發育中的種子和果實)3)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況下,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濃度過高時,會抑制生長,甚至殺死植物。4)生長素類似物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應用頂端優勢: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在側芽處積累,使側芽處的濃度過高,抑制了側芽生長的現象。農民會適時摘除棉花的頂芽,解除頂端優勢,以促進側芽的發育,從而使它多開花、多結果。生長素類似物的應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涂在末授粉的雌蕊的柱頭上,促進子房壁發育成無籽果實(無籽番茄、無籽黃瓜、無籽辣椒)。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涂在枝條的形態學下端,能促進扦插枝條的生根。5.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種子、幼根、幼葉 主要作用:促進細胞伸長,從而促進植株增高;促進種子萌發、果實的成熟。脫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葉片分布:將要脫落的組織和器官中含量較多主要作用:抑制細胞的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細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進細胞的分裂乙烯合成部位:植物體各個部位主要作用:促進果實的成熟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生長素類似物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此外還有乙烯利,青鮮劑)。優點: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廣泛,效果穩定等優點,如:2、4-D奈乙酸。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7.各種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P54生長素與乙烯,生長素與赤霉素的協同作用細胞分裂素與脫落酸的拮抗作用第四章:一、種群的特征:1、種群密度a、定義: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b、計算方法:逐個計數(分布范圍小,個體較大的種群)估算的方法樣方法(取樣分有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植物或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標志重捕法(對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的動物);燈光誘捕法(昆蟲);抽樣檢測法(微生物)取樣器取樣法(土壤中的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活動能力較強,身體微小)(統計方法有記名計算法與目測估計法)2、出生率、死亡率:a、定義: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b、意義:是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3、遷入率和遷出率:a、定義:單位時間內遷入和遷出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b、意義:針對一座城市人口的變化起決定作用。4、年齡組成:a、定義: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b、意義:預測種群密度的大小。類型種群特征出生率與死亡率種群密度穩定型各年齡期個體數比例適中出生率≈死亡率穩定衰老型幼年個體數少于成年、老年個體數出率率<死亡率減小增長型幼年個體數多于成年、老年個體數出生率>死亡率增大5、性別比例:a、定義: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b、意義:對種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響。二、種群數量的變化:1、“J型增長”a、數學模型:(1)Nt=N0λtb、條件:理想條件指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條件;c、舉例:自然界中確有,如一個新物種到適應的新環境。2、“S型增長”a、條件:自然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b、曲線中注意點:(1)K值為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2)K/2處增長速率最大。3、大多數種群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在不利的條件下,種群的數量會急劇下降甚至消失。種群的空間特征:隨機分布、均勻分布、集群分布三、群落的結構:1、群落的意義: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2、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3、群落中種間關系:4、群落的空間結構:a、定義: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b、包括:垂直結構: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意義: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所以動物也有分層現象;植物與光照強度有關;動物與食物和棲息地有關水平結構: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它們呈鑲嵌分布。四、群落的演替:1、定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2、類型: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過程: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頂級群落)(缺水的環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階段)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如發芽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第五章一、生態系統1、定義: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大于人工生態系統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3、結構:組成成分生產者(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硝化細菌、藍藻等消費者主要有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異養生物分解者主要是細菌、真菌、還有腐生生活的動物食物鏈食物鏈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其起點:生產者,終點為最高營養級,分解者不占任何營養級營養結構食物網在食物網之間的關系有捕食同時存在競爭。食物鏈,食物網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渠道。4、功能:能量流動a、定義:生物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輸入生態系統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主渠道為食物鏈、食物網,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的。b、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能量去處:未利用、自身呼吸消耗、下一營養級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c.能量的組成(定量定時分析與定量不定量分析):同化量=攝入量-排出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用于生長發育繁殖量=呼吸作用消耗+下一營養級利用+分解者利用=自身呼吸消耗+下一營養級利用+分解者利用+末利用d、特點:單向的流動、逐級遞減的e、能量的傳遞效率:10%—20%f、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①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能量多級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②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還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g.計算:攝入量=同化量+排出量傳遞效率=上一級同化量/下一級同化量M消=M生*an-1(若M消一定,求M生最值,用除法,與an-1成反比)h.食物網繪制:從多到少排質量;下一營養級在上一營養級的0.1與0.2倍;爭食物;被兩者捕食物質循環1.定義: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2.特點:具有全球性、循環性3.舉例碳循環:化學燃料的大量燃燒,大氣中CO2含量迅速增加,引起溫室反應項目區別聯系來源途徑特點范圍能量流動太陽能食物鏈或食物網單向流動、逐級遞減食物鏈各營養級生物間共同把生態系統各組分聯系成一個統一整體,并調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物質循環生態系統反復出現,循環流動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信息傳遞生物或無機環境多種發生生理或行為的變化(單向或雙向)生物與生物之間或生物與環境之間聯系:①兩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③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物理信息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可來源于無機環境,也可來自于生物。6、信息傳遞①信息種類化學信息通過信息素傳遞信息的,如,植物生物堿、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行為信息通過動物的特殊行為傳遞信息的,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都可以傳遞②范圍:在種內、種間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③信息傳遞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傳遞。信息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④應用:a.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如:模仿動物信息吸收昆蟲傳粉,光照使雞多下蛋b.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蟲,用不同聲音誘捕和驅趕動物7、生態系統穩定性①定義: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能力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