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1頁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2頁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3頁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4頁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一語文試卷本試題卷共8頁,共23道題,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并將考號條形碼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無效。

3.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答案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答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有很多方面和現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說鄉土社會是“無法無天”,或者說“無需規律”。的確有些人這樣想過。返璞回真的老子覺得只要把社區的范圍縮小,在雞犬相聞而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里,社會秩序無需外力來維持,單憑每個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無事了。這種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現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經濟已密切相關到成為一體時,美國還有大多數人信奉著古典經濟學里的自由競爭的理想,反對用人為的“計劃”和“統制”來維持經濟秩序,而認為在自由競爭下,冥冥之中,自有一雙看不見的手,會為人們理出一個合于道德的經濟秩序來的。不論在社會、政治、經濟各個范圍中,都有認為“無政府”是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所謂“無政府”決不是等于“混亂”,而是一種“秩序”,一種不需規律的秩序,一種自動的秩序,是“無治而治”的社會。可是鄉土社會并不是這種社會,我們可以說這是個“無法”的社會,假如我們把法律限于以國家權力所維特的規則,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讓我先說明,禮治社會并不是指文質彬彬,像《鏡花緣》里所描寫的君子國一般的社會。禮并不帶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見了人點個頭”、不窮兇極惡的意思。禮也可以殺人,可以很“野蠻”。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禮里被別人用火燒死,這是禮。我們在舊小說里也常讀到殺了人來祭旗,那是軍禮。禮的內容在現代標準看去,可能是很殘酷的。殘酷與否并非合禮與否的問題。“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孔子最終沒有同意取消這一相當殘忍的行為。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國家”是指政治的權力,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摘編自費孝通《禮治秩序》)材料二:傳統中國的禮本質上是一種象征,是一套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象征符號體系。禮介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貫通“國”“家”“事”“人”的準則與規范,由此產生了古代中國的禮治傳統,即將禮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準則與法度,起到了宣揚、傳導主流價值觀念以及建構、確立社會分層與統治合法性的重要作用。受此影響,古代中國的政治管理也體現出強烈的象征性特色,即通過禮儀的反復操演,將其中所包含的“理”“義”“仁”“和”“德”等人倫價值觀念,植入各階層民眾心目之中,并引致他們的自覺認同和遵守,最終實現教化民眾并規范社會秩序的目的。在具體的作用發揮方面,傳統禮治以及建基于禮治的象征性政治管理,主要是“內向性”的,與基于警察、監獄等暴力強權的實體性政治管理以及現代法治(非中國傳統“法治”)有很大不同:禮治主要是倡導性與教化性的,通過特定的象征性行為等告訴廣大民眾“應該做什么”,是提倡性的,做對了,內心能得到鼓勵;雖然也有軍隊、監獄等暴力系統作為支撐,但禮治主要是柔性的,即主要依靠仁德教化系統發揮作用。實體性政治管理與現代法治則主要是禁止性與懲戒性的,比如通過具體、細致的法律條文,告訴人們“不該做什么”,是預防性的;違反法律者,就會受到警察、監獄等暴力系統的懲戒,是剛性的。中華禮治傳統所蘊含的民為邦本、為政以德、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價值理念,今天仍有其熠熠生輝的時代意義。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所提出的“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精神文明建設,2001年提出的“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以德治國”方略,以及今天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其實都是歷史上強調德行教化的禮治與象征性政治傳統在今天的延續與發展,都有其天然的歷史合法性所在。另一方面,重提禮與禮治傳統的精神內涵——當然絕不是要恢復古禮,在今天亦有其實際價值與功能,即恰好可以與法治相配合:禮治強調“該做什么”,法治強調“不該做什么”,兩相結合,正可促進國家與社會的全面協調與發展。此外,通過對傳統禮文化中所蘊含的愛國敬業、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價值理念的積極宣傳,可以大大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比如有學者提出了編定《國民通禮》、打造禮儀社會的建議案,即在吸收傳統禮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用禮制和道德教化民眾、整齊社會,彌補法律法規之不足,整飭當下各種道德滑坡、行為失范之亂象,規范民眾日常生活、安定社會秩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具有中國特色、注重德行的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選自王加華《禮治傳統與中國》,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雖然鄉土社會和現代社會在秩序維持上存在著諸多差異,但兩者都遵循著其各自的“規律”,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B.中國舊小說中有殺人祭旗的記載,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軍禮,按照當時社會的標準,并沒有人認為這是野蠻與殘酷的。C.古代中國的政治管理具有象征性特色,即通過反復禮儀實踐將價值觀念內化于民眾的意識之中,達成教化及規范的目標。D.傳統禮治的精神內涵為當下價值觀的倡導提供了歷史合法性,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費孝通認為,古典經濟學自由競爭的理想,在全世界經濟密切相關到成為一體的時候,已經不合時宜了。B.子貢建議去掉每月初一告祭祖廟時供宰殺的活羊,孔子反對,可見子貢有賢德,比孔子更有惻隱之心。C.從政治管理來說,暴力強權和仁德教化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二者結合才能隨心所欲地管理民眾的行為。D.編訂《國民通禮》,吸收傳統文化精華,用現代禮制和道德準則打造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已勢在必行。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劃線句子的一項是(3分)A.“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B.“中國古禮的高妙之處在于,每一個看似平淡的儀節,都賦予了很深的禮義,行禮之時,即不知不覺受到德的浸潤。”C.“助帝王治,大凡有十法:‘一為元氣治,二為自然治,三為道治,四為德治,五為仁治,六為義治,七為禮治,八為文治,九為法治,十為武治。”D.“不僅祭祀中的用牲、舞蹈、服飾、對象等等是人間秩序的象征,而且儀式上的陳列、行為、場所,也處處是象征。”4.請梳理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行文脈絡。(4分)5.清初顧炎武認為,禮具有自我管理和政治管理的功能。請結合材料說說禮為什么能作為“自我管理”的工具。(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散文,完成6~9題。那個冬天,我走進地壇彭程在讀到《我與地壇》時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亞全集》,腦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獨白——“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在我當時的感覺中,這句話正可以來概括《我與地壇》中主人公面對的困境。雖然兩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騙的王子和落魄無助的殘疾人——所身處的時代地域及面對的難題有著巨大差異,但當事人那種被逼迫到瀕臨極限的感受,應該是相近相通的。《我與地壇》對我的觸動是那樣強烈,我記得我把刊發作品的那一冊雜志抓在手里,鄭重地摩挲著相關的幾個頁面,我想到兒童時期的高爾基,每當讀到一喜歡的書,就將書頁對著陽光看,以為其中一定藏著感動人的奧秘。我專門騎車去了一次地壇公園。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時間,走過整個公園,每隔一會兒,就要擦拭一下被噓出的熱氣弄模糊了的眼鏡片。雖然過去也來過,但此次它大不一樣了,只因為被史鐵生描寫過,便仿佛成了一個全新的地方。我尋找作品里描寫過的那些場所,想象他的輪椅曾經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練嗓子的地方,那對從中年慢慢地變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時是從哪個門進入公園。在漫長的日子里,作者史鐵生坐在輪椅上,望著面前的空曠和靜謐,思考他的苦難和命運,他的活著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贖之路。對于他,這注定是一個無法擺脫但又必須厘清的糾纏。二十一歲那年,命運就判決他下肢癱瘓,只能終身坐在輪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脫之時。①時時刻刻,他體驗著一種面臨絕境的、即將被吞噬的感覺,仿佛被牽引著,一只腳踏在懸崖邊緣松動的碑石上,仿佛面對剃刀塞光閃閃的鋒刃。史鐵生的最初反應,與處于類似境遇的其他人沒有什么不同:憑什么是我,來承受這樣的苦難?但這樣的情緒并無助于改變這一個堅硬的事實。無奈中他只能平靜下來,努力讓自己思考,試圖弄明白一些事情。時間并未能平復傷痛,但有助于讓他認識傷痛,從那一個一次次與榮譽擦肩而過的長跑者身上,從那個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造物者的不講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隨意捉弄,看到了苦難的無所不在。他明白了,“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誰來充任這樣的苦難角色,誰去體現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實在是沒有理由可講。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長久的思索后,作者領悟出:“死是一件無須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這種窺見命運底牌后的開悟和坦然,使他得以平靜地看待和接納苦難,達成了與自己命運的和解。這個命題同時還有著一個分蘗:怎樣活下去?②終于,寫作接引了他,成為他每天愿意繼續觀看晨曦和夕陽的最重要的動機。按照他的說法,“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或者,“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這是他使自己獲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尋到。自此他沿了這條道路艱難地行走,就像獨自搖著輪椅跨過公園里的溝溝坎坎。終于,在進這個園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這一篇《我與地壇》。這是一朵在煉獄的黑暗中開放的花朵,卻閃動著屬于天堂的奇異光亮。自此他獲得了抗衡苦難的力量。說到底,最終支撐起他殘缺的生命的,是一種存在意義感的獲得。我想到了“意義療法”的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的著作《活出意義來》。作為當年納粹集中營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現了被關押者們的兩種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凍餒,或者最終被推進焚尸爐。沒有別的選擇。每個人都面對同樣的境遇,但意識選擇的不同將他們分別開來。那些能夠始終保持某種目的感的人,從肉體到精神都顯得更健旺,甚至挨過了最為艱難的日子,哪怕這種目的是多么渺小,如努力保存下家人的一張合影,設法看一眼囚室外一棵綻放新葉的小樹。所以弗蘭克反復引用尼采的一句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作為寫作者的史鐵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這一點上。他自寫作中發現了意義,從而獲得了抗衡苦難的力量。殘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讓他窺見了生存的本質,得以平靜地看待和接納苦難,這是一種窺見命運底牌后的開悟和坦然,絕非膚淺浮泛的樂觀主義所能比擬的。在《我與地壇》中,我們看到了思想的清晰的展開。作品要表達的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理念,而是諸多理念的匯聚和糾結,它從某一個邏輯起點邁步,層層遞進和深入,在這條思想路途的終點,生存的“牢靠的理由”在他面前閃現,日漸明朗,于是生活的重新開展也獲得了堅實的基礎。事實上,幾乎可以說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無論是散文,中短篇還是長篇小說,反復思索和表達的都是以生與死,墜落與升騰為內核的一個話題群落,在具體作品中又體現為不同的伸延和變異,而這一篇作品,無疑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環節。命運給了史鐵生一副爛牌,他卻將它打得至為出色。史鐵生對于命運的感悟并不是僅僅對自己才有意義,否則就不會有那樣廣泛而強烈的反響。從對自身殘疾的思考生發開去,他進一步揭示了殘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質的困境。它不僅僅限于肢體器官的殘缺,而是有著廣闊的指向——對于美貌、健壯,聰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鈍也是一種殘疾,如此等等。③因此,地壇是他個人的救贖之所,而他從這里獲得的覺悟,也成為了讀者尋求自身超度的一種導引,一個力量之源,盡管他們中的大部分不可能來到這座園林。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說自己讀到《我與地壇》時候正醉心于《莎士比亞全集》,是因為在作者心目中,史鐵生和莎士比亞在創作思想上是相近相通的。B.“憑什么是我,來承受這樣的苦難?”這句話以反問的語氣,凸顯了史鐵生在厄運剛降臨時的不理解、抱怨,甚至是不平之情。C.史鐵生說自己“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點明了寫作之于生活的關系,強調了寫作是史鐵生重要的謀生手段。D.史鐵生作品的主題大多圍繞困難與病痛,生死困頓而展開,其作品更適合那些經歷過苦難的人來閱讀,因為他們對苦難有更深的體會。7.關于文中我騎車走進地壇這個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走進地壇,主要是因為《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深深地觸動了我。B.冬日寒風中,我走過地壇時腦海里浮現出史鐵生在此地中的場景。C.我以前來過地壇,但這次因為心境不同,看到的地壇也煥然一新。D.我在地壇公園里感受到了史鐵生曾經的孤獨與掙扎,堅韌和勇氣。8.請賞析文中畫波浪線句子“這是一朵在煉獄的黑暗中開放的花朵,卻閃動著屬于天堂的奇異光亮”。(4分)9.結合文中三處劃橫線句子中的加點詞語,談談史鐵生是如何將“爛牌”打得甚為出色的?(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55分)(一)課內文言文(本題共9小題,18分)10.(1)請選出與下列各例句加點詞的詞義相同的一項。例:吾從而師之A.孔子師郯子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C.吾師道也D.圣人無常師(2)請選出與下列各例句加點詞的詞義相同的一項。例:方其破荊州A.方宅十余畝B.方欲行C.今齊地方千里D.有朋自遠方來(3)請選出與下列各例句加點詞的詞義相同的一項。例:而致千里A.無從致書以觀B.非寧靜無以致遠C.聽婦前致詞D.專心致志(4)請選出與下列各例句加點詞的詞義相同的一項。例:鞣使之然也A.凌萬頃之茫然B.不以為然C.何為其然也D.然而不勝者(5)請選出與下列各例句加點詞的詞義相同的一項。例:莫辭更坐彈一曲A.改弦更張B.更有癡似相公者C.是日更定矣D.洗盞更酌(6)請選出與下列各例句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例: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A.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B.吾嘗終日而思矣C.愛其子,擇師而教之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7)請選出與下列各例句加點詞的詞義相同的一項。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去后乃至B.乃重修岳陽樓C.乃不知有漢D.家祭無忘告乃翁(8)請選出與下列各例句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例:栗深林兮驚層巔A.泣孤舟之嫠婦B.崖限當道者C.明燭天南D.不恥相師(9)請選出與下列各例句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例:侶魚蝦而友麋鹿A.則恥師焉B.非能水也C.用心一世D.非利足也(二)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材料一: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感興詩》十五篇。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追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余首。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首,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仆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賦。既第之后,雖專于科試,亦不廢詩。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仆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月請諫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于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于上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聞《樂游園》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大率如此,不可遍舉。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故覽仆詩者,知仆之道焉。(節選自白居易《與元九書》)材料二: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變之體極焉。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①,況堂奧②乎!(節選自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注]①藩翰:籬笆圍墻,比喻邊緣的地方。②堂奧:廳堂深處,比喻深入的地方。1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輒詠歌之A欲B稍稍遞進C聞于上D豈圖志未就E而悔已生F言未聞G而謗已成矣12.下列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雖,指雖然,與《勸學》中“雖有槁暴,不復挺者”的“雖”意思不同。B.始,才,與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始”意思相同。C.子美,是杜甫的字,古人取字常與名的意義相近,如蘇軾的字“子瞻”。D.或,指有的,與姚鼐《登泰山記》中“或得日或否”的“或”意思不同。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項是(3分)A.白居易面對詩道的崩壞,常感到痛心激憤,有時難以入睡,想要不惜財力來重振詩風。B.白居易擔任諫官時,把那些對民生疾苦、時政缺失有益而又難以明說的事情寫成詩歌。C.元稹認為假如讓孔子來考究杜甫詩歌的主要意蘊,還不知道孔子要有多推崇他的才華。D.元稹認為杜甫的詩作在鋪陳、聲韻、詞氣、風調、聲律等方面摒棄了詩歌的淺近凡俗。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2)茍以為能所不能,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1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對李杜詩作的評價,其目的不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5分)(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6-17題。利州南渡溫庭筠澹然空水帶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口鷺飛。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1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首聯以“空水”“斜暉”“曲島”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寧靜深遠的意境。B.頷聯緊承上聯,通過“馬嘶”與“人歇”的描寫,展現黃昏時分渡口的情形。C.尾聯用“五湖煙水”來象征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體現了詩人的思考與選擇。D.詩歌描寫利州南渡時的所見所感,景物描寫江中、岸上交遞著墨,層次分明。17.詩歌頸聯中所缺之處應填“一”字,還是“眾”字,請結合全詩簡述理由。(6分)(四)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靜女》中寫女子跋涉遠郊親手采來初生的茅草,物微而意深的句子是“,”。(2)《登泰山記》中,“,”兩句寫作者與友人在泰山頂上看到太陽將出時繽紛絢麗的天際變化,為噴薄欲出的太陽蓄足了勢。(3)長江奔騰洶涌,滾滾東流,流淌進無數中國古典詩詞作品中,文人墨客常借“長江”來寄寓深沉的情感,如“,”。三、寫作(60分)1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當今社會處處充滿了競爭,那么在面對競爭的時候,更重要的是戰勝對手,還是超越自我?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權衡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1.答案:B。2.答案:D。3.答案:C。4.行文脈絡:首先指出中華禮治傳統價值理念在當代有時代意義;接著從兩個方面闡述,一是精神文明建設、以德治國方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是禮治傳統延續,二是禮治與法治結合能促進國家社會發展,且宣傳禮文化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后以編定《國民通禮》為例,說明禮治對規范社會、培育價值觀的作用。5.禮作為“自我管理”工具的原因: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人們遵循禮,行為才被認為是對的,這促使人們自覺以禮規范自身行為;禮治主要靠倡導和教化,通過特定象征行為引導人們明白“應該做什么”,鼓勵人們去踐行,從而實現自我管理;禮蘊含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等價值理念,能讓人們在遵循禮的過程中,涵養自身品德,提升自我修養,進而實現自我管理。(二)現代文閱讀Ⅱ6.答案:B。7.答案:C。8.賞析:運用比喻手法,將《我與地壇》比作“在煉獄的黑暗中開放的花朵”,“煉獄的黑暗”象征史鐵生經歷的苦難與困境,“花朵”則代表他的作品;“閃動著屬于天堂的奇異光亮”,寓意作品蘊含的對生命的深刻感悟和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