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中國現代文學專題》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5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中國現代文學專題》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5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中國現代文學專題》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5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中國現代文學專題》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5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中國現代文學專題》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2025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中國現代文學專題》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2分,共30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錯選或多選均不得分)1.1917年1月,《新青年》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其作者是(C)。A.魯迅B.陳獨秀 C.胡適D.李大釗 2.發表詩論《詩的格律》,為新格律詩奠定理論基礎的是(D)。A.徐志摩B.陳夢家 C.饒孟侃D.聞一多 3.下列作家中,和林語堂一起倡導幽默、沖淡的小品散文的是(D)。A.魯迅B.沈從文 C.茅盾D.周作人 4.在曹禺的話劇作品中,直接寫封建大家庭曾府的內部矛盾和徹底衰敗,并預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終將滅亡的是(B)。A.《原野》B.《北京人》 C.《日出》D.《蛻變》 5.下列不屬于新感覺派代表作家的是(B)。A.劉吶鷗B.張天翼 C.施蟄存D.穆時英 6.巴金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是(B)。A.《秋》B.《寒夜》 C.《憩園》 D.《家》 7.《生死場》以“九一八”事變前后的東北農村為背景,其作者是()。A.蕭紅B.丁玲 C.蘇青D.梅娘 8.1902年,《新小說》雜志發表了《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其作者是(A)。A.梁啟超B.嚴復 C.魯迅D.胡適 9.聞一多先生高度贊譽為“擂鼓詩人”和“時代的鼓手”的詩人是(B)。A.穆旦B.田間 C.艾青D.田漢 10.描寫了東北地區一個叫元茂屯的村子從1946到1947年土地革命的全過程的作品是(A)。A.《暴風驟雨》 B.《李家莊的變遷》 C.《太陽照在桑干河上》D.《三里灣》 11.魯迅小說(A)的主人公從“仁義道德”背后看出“吃人”二字,并發出了“救救孩子”的熱切呼喚。A.《狂人日記》 B.《阿Q正傳》 C.《孔乙己》D.《祥林嫂》 12.郭沫若的詩集(C)體現了五四狂飆突進的精神,給文壇帶來了一股奇異的浪漫主義雄風。A.《嘗試集》B.《紅燭》 C.《女神》D.《死水》 13.標志著夏衍的話劇創作成熟的代表作是(A)。A.《上海屋檐下》B.《一只馬蜂》 C.《原野》D.《獲虎之夜》 14.茅盾的《子夜》塑造了(C)這樣一位敢作敢為、富有冒險精神的民族資本家形象。A.趙伯韜B.屠維岳 C.吳蓀甫D.杜竹齋 15.《金鎖記》被批評家傅雷稱為“文壇最美麗的收獲",通常也被認為是(B)的代表作。A.蕭紅B.張愛玲 C.蘇青D.張恨水 二、簡答題(本題共2小題,每題15分,共30分。內容切題,邏輯清晰,文字通順)16.結合不同時期的具體作品,簡述戴望舒詩風的演變。答:(1)《雨巷》時期,受新月詩派的影響,講究音節的工整勻稱、句式的回環反復、以及各樣色彩所涂抹建構起來的意境。(2)在《我的記憶》等詩中,對新月派格律化主張進行了反叛,詩句的排列偏自由化,意象也更加生活化,表現出明顯的法國后期象征主義特征,擅長運用通感、隱喻等方式。這些都是戴望舒詩歌走進成熟期的體現。(3)抗戰爆發后,創作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詩歌,詩風由幽玄、苦澀走向了明朗、雄渾和悲壯。17.簡要說明20世紀30年代,左翼小說、京派小說、新感覺派小說在表現都市生活上的不同立場和態度,并各舉出一部代表作品。答:(1)以茅盾為代表的左翼小說偏重社會分析和階級批判,如《子夜》。(2)以沈從文為代表的京派小說較多地看到了現代文明背后的道德淪喪和人的自私貪婪,偏重于暴露知識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如《邊城》。(3)而以穆時英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小說則偏重于感覺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如《上海的狐步舞》。三、分析題(本題共1小題,每題40分,共40分)要求:在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不得照抄教材或他人文章;論述深入,分析具體,邏輯清晰,文字通順。答案不得少于500字。18.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文學評論者分析阿Q與革命的關系時,常將重點放在他身上所體現的革命的積極性上,然而魯迅先生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并非如此直觀和簡單。請結合作品中的具體內容,分析阿Q身上潛藏的對革命和社會的危害。答:在《阿Q正傳》中,阿Q與革命的關系是復雜的,他身上潛藏著對革命和社會的諸多危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狹隘的革命認知誤解革命本質:阿Q對革命的理解極為膚淺和扭曲。他眼中的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把革命單純地看作是滿足個人私欲、進行報復和掠奪的機會。例如,他想象著革命后可以隨意拿秀才家的寧式床、錢家的桌椅,還能讓未莊的人都對他敬畏害怕,這種將革命等同于搶劫和報復的觀念,完全背離了革命的真正意義,會誤導大眾對革命的認知,使革命的崇高目標被低俗化和歪曲。缺乏明確目標:阿Q沒有真正的革命理想和目標,他不明白革命是為了改變社會制度、追求公平正義和人民的解放,只是出于本能的對現實的不滿和盲目跟風。這種沒有正確思想引領的“革命”,如果廣泛存在,會使革命失去方向,成為一盤散沙,無法形成有效的力量來推動社會的進步。落后的思想意識封建等級觀念根深蒂固:阿Q一方面想通過革命來改變自己的地位,但另一方面,他又有著強烈的封建等級思想。他在想象革命后的場景時,依然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想著如何去奴役和壓迫別人,比如他想讓趙太爺、假洋鬼子等人向他磕頭,這種封建等級觀念與革命所倡導的平等、民主等理念背道而馳,會阻礙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事業的推進,使革命難以真正觸動封建制度的根基。精神勝利法的消極影響: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他面對挫折和屈辱時的自我麻醉方式。在革命的背景下,這種精神勝利法會使他無法正視自己的處境和社會的問題,不能真正地覺醒和奮起反抗。例如,他在被打后總是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認為自己是“勝利者”,這種自我欺騙會使他失去革命的動力和勇氣,也會影響身邊的人,使他們也陷入一種麻木和消極的狀態,不利于革命力量的凝聚和成長。混亂的行為方式盲目沖動的破壞行為:阿Q在所謂的“革命”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盲目性和沖動性。他看到靜修庵的龍牌被砸,就跟著去湊熱鬧,還順手拿走了一些東西,這種行為完全是出于本能的破壞和掠奪,沒有任何的理性和規劃。這種盲目沖動的行為不僅不能對革命起到積極作用,反而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使人們對革命產生恐懼和誤解,破壞革命的聲譽。容易被利用:阿Q的單純和無知使他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在未莊,假洋鬼子等人利用阿Q對革命的模糊認識,將他排除在革命之外,而阿Q還渾然不知,依然對他們抱有幻想。這種容易被利用的特點,會使革命隊伍內部出現混亂和分裂,讓真正的革命力量受到削弱,同時也會讓一些投機分子混入革命隊伍,竊取革命成果,使革命走向歧途。阿Q身上所潛藏的這些對革命和社會的危害,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民眾的愚昧、麻木和落后,也揭示了革命所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復雜環境。魯迅先生通過對阿Q這一形象的刻畫,深刻地批判了舊中國國民的劣根性,也提醒人們在進行革命和社會變革時,要重視對民眾的思想啟蒙和教育,否則革命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功。19.沈從文的小說大體上分為“都市”和“湘西”兩大題材。請結合具體作品,分析沈從文是如何通過“城鄉的對照”來表現其文學理想的。答:沈從文通過“城鄉的對照”來表現其文學理想,在“湘西”題材的作品中展現人性美與自然美,在“都市”題材的作品里批判虛偽丑惡的人性,以此表達對理想人生形式與人性的追求,以下結合具體作品進行分析:湘西題材作品——展現美好人性與自然1.《邊城》人物塑造:以翠翠為代表,她天真善良、溫柔純凈,如“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展現出自然人性的美好。老船夫則勤勞善良、重義輕利,在擺渡時堅持不收過渡人的錢,體現出湘西人淳樸的民風。生活場景:描繪了湘西小鎮的寧靜祥和,如“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這種生活場景與都市的喧囂、復雜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沈從文對湘西自然、淳樸生活的向往。2.《長河》人物塑造:塑造了夭夭等人物形象,夭夭美麗、聰明、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愛,面對外來的壓迫和變化,依然保持著內心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展現出湘西人民頑強的生命力和美好的人性。生活場景:書中描繪了辰河沿岸的自然風光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如橘子園的豐收景象,人們在河邊的勞作等,展現出湘西地區自給自足、寧靜和諧的生活節奏。作品通過對鄉村生活的詩意描寫,表達了沈從文對鄉村文化中美好、純真一面的珍視。都市題材作品——批判丑惡與虛偽1.《八駿圖》人物塑造:刻畫了一群所謂的“專家”“學者”,他們表面上道貌岸然,內心卻充滿了虛偽、自私和猥瑣。如達士先生,他一方面對愛情有著浪漫的幻想,另一方面又在現實中表現出懦弱和虛偽,與湘西人物的真誠、坦率形成強烈反差。主題表達:通過這些人物形象,沈從文批判了都市文化對人性的扭曲和壓抑,揭示了都市人在現代文明的束縛下,失去了自然本性,變得虛假、做作。2.《紳士的太太》人物塑造:描寫了都市中上流社會的紳士和太太們,他們生活奢華,但精神空虛,道德淪喪。太太們互相攀比、勾心斗角,紳士們則在虛偽的社交場合中逢場作戲。主題表達:展現了都市生活的糜爛和腐朽,批判了都市文明所帶來的道德墮落和人性異化,與湘西世界的淳樸民風和美好人性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通過城鄉對照表現的文學理想對人性美的追求:沈從文通過“城鄉對照”,在湘西世界中發現和展現了人性的美好,如善良、勇敢、真誠等,在都市世界中則揭示了人性的丑惡與扭曲。他的文學理想在于呼喚人性的回歸,希望人們能夠擺脫現代文明的束縛,重拾自然、純真的人性。對自然與和諧的向往:湘西世界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都市中,人們與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