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門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湖北省荊門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湖北省荊門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湖北省荊門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湖北省荊門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北省荊門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地理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是冬季存在于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對流層下部穩定的強大冷高壓,一般選擇氣壓場中1025hPa等壓線作為其特征線,下圖為近幾十年來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特征線變動示意圖。據圖完成下面小題。1.自1951年以來,氣候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特征線變動影響較大的是()A.日本 B.蒙古 C.中亞 D.西亞2.與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特征線變化具有明顯相關性的是()A.全球變暖 B.海陸溫差 C.洋流性質 D.海陸位置3.與1951—1965年相比,1981—2003年我國()A.夏季多洪澇 B.冬季多低溫凍害 C.夏季多旱災 D.冬季較為溫暖【答案】1.A2.B3.D【解析】【1題詳析】據材料可知,特征線包圍面積大小變化即高壓勢力強弱的變化,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是由于冬季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的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了東亞典型的季風氣候,因此受西伯利亞高壓特征線變動影響較大的為東亞季風氣候區,日本、中國、堪察加半島均受東亞季風影響,A正確;蒙古、中亞、西亞受溫帶大陸氣團控制,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B、C、D錯誤。故選A。【2題詳析】據材料可知,特征線包圍面積大小變化即高壓勢力強弱的變化,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是由于冬季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的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其強弱取決于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的溫度差異,B正確,全球變暖、洋流性質、海陸位置對冬季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的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小,A、C、D錯誤,故選B。【3題詳析】讀圖可知,與1951—1965年相比,1981—2003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特征線范圍小,說明高壓勢力弱,冬季較為溫暖,D正確,B錯誤;大陸出現冷高壓的季節為冬季,A、C錯誤,故選D。莖柔魚亦稱美洲大魷魚,分布范圍廣,資源量豐富,對海水溫度敏感而易發生遷徙,是東太平洋重要的經濟物種。下圖示意赤道附近東太平洋莖柔魚漁場重心隨時間的變化。完成下面小題。4.莖柔魚漁場重心()A.8~12月南北移動距離大于東西移動距離B.1~5月向西南方向移動C.5~8月的移動范圍大于1~5月移動范圍D.8~12月向東北方向移動5.據圖推測,莖柔魚5~8月()A.向高水溫區遷移 B.對餌料需求減小C.受赤道氣旋影響大 D.逆洋流流向遷移6.研究發現厄爾尼諾年莖柔魚個體較小,主要是由于()①海水溫度降低 ②海水溫度升高③棲息范圍增大 ④營養鹽類減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4.C5.D6.D【解析】【4題詳析】由圖可知,由圖可知,5-8月緯度移動了3°、經度移動了20°,1-5月緯度移動了1.5°、經度移動5°,5-8月移動范圍更大,C正確;8-12月南北方向移動了0.5°、東西方向移動了15°,南北移動距離小于東西移動距離,A錯誤;莖柔魚漁場重心1-5月由2°S向0.5°S、由115°W向110°W移動,即向東北方向移動,B錯誤;8-12月由3.5°S向3°S、由90°W向105°W移動,即向西北方向移動,D錯誤。故選C。【5題詳析】讀圖可知,5-8月莖柔魚漁場重心由0.5°S向3.5°S、由110°W向90°W移動,即向東南方向移動,該區域位于南太平洋的東部,洋流向西北方向運動,莖柔魚逆洋流流向遷移,D正確;由赤道向較高緯度運動,是趨向低水溫區,A錯誤;東南方向由于上升補償流,餌料豐富,隨著莖柔魚的生長發育對餌料的需求增大,B錯誤;向東南方向移動,赤道附近熱帶氣旋活動較少,而且莖柔魚遷移主要與水溫,餌料、鹽度等有關,受熱帶氣旋影響小,C錯誤。故選D。【6題詳析】厄爾尼諾現象會導致上升補償流減弱,營養鹽類減少,海水溫度升高,適合莖柔魚生活的范圍減小,莖柔魚個體較小,②④正確,D正確;厄爾尼諾年時海水溫度上升,①錯;對海水溫度敏感而易發生遷徙,厄爾尼諾年海水溫度升高,營養鹽類減少,棲息范圍可能減少,③錯,ABC錯誤。故選D。拋物線形沙丘是一種固定、半固定的沙丘,也是橫向沙丘的一種。其形態特征與新月形沙丘不同,平面圖像馬蹄,又像一條拋物線。在特定情況下,拋物線形沙丘可以和新月形沙丘相互演變。下圖為某地新月形沙丘向拋物線形沙丘轉變的示意圖(轉變前后,不同坡向陡緩狀況不變)。完成下面小題。7.圖示地區沙丘的盛行風向為()A.東北風 B.西南風 C.西北風 D.東南風8.促使拋物線形沙丘向新月形沙丘演變的環境特征是()A.植被退化 B.氣候暖濕 C.沙源增加 D.地殼抬升9.與新月型沙丘相比,拋物線沙丘()A.兩翼植被更稀疏 B.兩翼指向上風向C.迎風坡坡度更小 D.分布于濕潤地區【答案】7.C8.A9.B【解析】【7題詳析】結合題干信息可知,拋物線形沙丘可以和新月形沙丘相互演變,轉變前后,不同坡向陡緩狀況不變。根據所學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風坡平緩,背風坡陡峭,加之凹凸情況以及指向標可知,圖示地區沙丘的盛行風向為西北風,C正確,ABD錯誤。故選C。【8題詳析】讀圖可知,新月形沙丘向拋物線形沙丘轉變過程中,植被增加。則可以反推之,拋物線形沙丘向新月形沙丘演變過程中,植被減少,氣候變干,沙源增加,A正確,BC錯誤;沙丘為外力堆積作用形成,與地殼抬升關系較小,D錯誤。故選A。【9題詳析】根據材料可知,拋物線形沙丘與新月形沙丘相反,迎風坡凹進,背風坡凸出。與新月型沙丘相比,拋物線沙丘兩翼植被更密集,A錯誤;兩翼指向上風向,B正確;迎風坡坡度陡緩狀況不變,C錯誤;二者可以相互轉變,且沙丘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同一區域的干濕度較為穩定,D錯誤。故選B。西雙版納地處橫斷山脈的南延部分,這里擁有北回歸線上難能可貴的熱帶雨林,其結構、功能與赤道熱帶雨林基本相同,喬木可高達70米以上,比一些典型熱帶雨林還高得多。當地雨林區每年特定時期常有濃霧,這里還有著植被垂直分布的“倒置”現象(下圖),在某些河谷地區,隨著海拔升高,植被由亞熱帶類型轉為熱帶類型。完成下面小題。10.植物量指某一時刻單位面積內實存生活的有機物總量。與中美地峽地區(7~10°N)的熱帶雨林相比,西雙版納植物量更高的原因是()A.水熱條件充足 B.熱季生長期長 C.晝夜溫差較大 D.生物循環活躍11.西雙版納特定時期多濃霧的原因是()A.春季,季風轉換時期,風力較小 B.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帶來水汽C.秋季,此時降水較多,溫差較小 D.冬季,太陽高度較小,氣溫較低12.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出現獨特的植被“倒置”現象是由于()A.降水充足 B.焚風效應 C.地形封閉 D.光照充足【答案】10.C11.D12.C【解析】【10題詳析】據題干“植物量指某一時刻單位面積內實存生活的有機物總量”可知,與中美地峽地區(7~10°N)熱帶雨林相比,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植物量更高,是因為西雙版納緯度較高,海拔更高,晝夜溫差較大,利于有機物積累,C正確。所處緯度較高,水熱條件不如巴拿馬雨林區充足,熱季生長期不足巴拿馬雨林,AB錯誤。生物循環不如中美地峽地區熱帶雨林活躍,D錯誤。故選C。【11題詳析】西雙版納的濃霧多發生在旱季,旱季降水少,多晴天,晝夜溫差大,夜晚溫度低,水汽易凝結形成濃霧,可以彌補干季水分不足,滿足熱帶雨林的生長。西雙版納的旱季是冬季,此時太陽高度較小,氣溫較低。故選D。【12題詳析】據材料“在某些河谷地區,隨著海拔升高,植被由亞熱帶類型轉為熱帶類型”可知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出現獨特的植被“倒置”現象是由于地形封閉,出現逆溫現象,氣溫隨海拔升高導致的,C正確。植被“倒置”現象主要與氣溫變化有關,降水(水分)充足、光照充足不影響氣溫變化,AD錯誤;氣流下沉,焚風效應會使山谷中氣溫升高,對山坡氣溫影響小,B錯誤。故選C。下圖示意南極中山站(69°22′S,76°22′E)某日太陽方位角和高度角的逐時變化。其中方位角0°(360°)代表正南,90°代表正東,180°代表正北,270°代表正西。完成下面小題。13.圖示太陽高度角40°時太陽朝向()A.正東 B.東北 C.東南 D.正西14.當該地太陽方位角為180°時,荊門市(112°E)日影朝向()A.西北 B.西南 C.東北 D.東南15.該日最可能是()A.1月1日 B.2月1日 C.3月1日 D.4月1日【答案】13.B14.C15.A【解析】【13題詳析】讀圖可知,南極中山站24小時中太陽高度角均大于0°,出現極晝現象,太陽高度角升至40°時,對應方位角約為150°,根據方位角度數換算,代表的方向是東北。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14題詳析】太陽方位角為180°時即該地太陽位于正北方位時,正值正午時刻,荊門市位于76°E以東約36°,地方時早2小時24分,此時荊門市地方時約為14:26,太陽位于荊門西南天空,日影朝向東北。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15題詳析】當太陽直射20°38'S時,中山站剛好出現極晝現象,圖示該日中山站0時太陽高度大于0°,說明太陽直射點位于20°38'S以南;2月1日、3月1日、4月1日太陽直射點均位于20°38'S以北,因此該日最可能是1月1日。綜上所述,B、C、D錯誤,A正確,故選A。二、非選擇題:本卷共3個大題,其中第16題15分,第17題18分,第18題22分,共55分。1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國土面積使澳大利亞大氣活動中心的勢力、位置、性質發生季節變化。澳大利亞乙城是一個多風的城市:夏季以微風為主,一天中風向多變;冬季風力強勁,素有澳大利亞“風城”之稱。下圖為某日澳大利亞海平面等壓線(單位:hPa)分布圖。(1)判斷此時甲區域所受天氣系統的類型,并分析其成因。(2)分析乙城夏季以微風為主,一天中風向多變的原因。(3)說明M天氣系統過境時城市乙的天氣現象。【答案】(1)高壓(反氣旋);副熱帶高氣壓帶北移至甲區域;甲區域位于大陸內部,受海洋調節少,冬季氣溫較低,利于空氣下沉集聚,加強副熱帶高壓。(2)乙城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以微風為主;乙城屬沿海城市,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白天吹海風,夜晚吹陸風,一天內風向多變。(3)M天氣系統為冷鋒,過境時城市乙出現陰雨、大風、降溫天氣【解析】【小問1詳析】從世界海平面氣壓分布圖中,等壓線閉合起來的地區,因為氣流總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如果中心氣壓高于四周,就稱為高氣壓,此時甲中心氣壓高于1032hPa,高于四周,因此天氣系統類型是高壓(反氣旋);由圖可知此時南半球的冬季,甲區域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甲位于澳大利亞內陸,距海遠,受海洋影響小,在海陸熱力性質影響下,陸地氣溫低,降溫快,有利于空氣下沉聚集,加強副熱帶高壓,在近地面形成高壓。【小問2詳析】由圖及所學可知,乙是澳大利亞的珀斯,位于印度洋沿岸附近,南北半球季節相反,珀斯在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副高是一種高氣壓系統,通常意味著晴朗和穩定的天氣,這種控制使得下沉氣流盛行,導致微風成為主要的風向;海洋和陸地的熱力性質有差異,通常來說,陸地升溫快,降溫也快,海水升溫慢,降溫也慢,在白天,陸地地表氣溫較高,氣流上升,海水表面氣溫低,氣流下沉,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到了晚上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因此一天之內乙城市(珀斯)風向多變。【小問3詳析】由圖可知,M天氣系統是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是冷鋒,冷氣團的前緣插入暖氣團的下面,使暖氣團被迫抬升,暖氣團在抬升過程中逐漸冷卻,其中的水汽容易凝結成云,冷鋒過境時,乙城市(珀斯)會出現陰雨、大風、降溫天氣。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科羅拉多河(圖)發源于美國西部的落基山脈,源頭海拔超過3000米。86%的徑流量集中于河流上游的高山地區,70%的徑流量集中于4~7月。科羅拉多河是美國最早進行水資源綜合利用與開發的流域,1931年起,其干流已興建水庫11座,支流修建水庫95座;開渠引流后,催生了美國西南部荒漠中的農業和大都市。(1)從水體補給角度,分析科羅拉多河上游徑流量集中于4~7月的原因。(2)說明科羅拉多河流域興建水庫后對庫區下游地區可能帶來的影響。(3)從海—氣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圖示洋流對所流經海域氣候的影響。【答案】(1)科羅拉多河上游發源于落基山脈西部,冬季(受西風影響)降水較多(以降雪為主),春季氣溫回升快,以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為主;夏季氣溫高,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

(2)徑流量季節變化減小;含沙量減少;河口鹽度升高;土壤鹽堿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河口三角洲面積減少。(3)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該海域,洋流水溫低,與大氣形成溫度差,大氣熱量向下傳遞給海洋(或者大氣溫度降低);因受寒流影響,氣溫下降,海水蒸發減弱,海洋向大氣輸送水汽少,降水減少。【解析】【小問1詳析】根據材料科羅拉多河86%的徑流量集中于河流上游的高山地區,源頭海拔高,有冰雪覆蓋,夏季溫度高,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該地位于35°N-40°N之間冬季受西風帶影響,降水較多,海拔高,氣溫低,利于積雪,春季氣溫回升快,冬季積雪大量融化,以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為主,所以其汛期主要集中在4-7月(春夏季節)。【小問2詳析】興建水庫后導致庫區下游徑流減少,可以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分析徑流對氣候、地形、生物、土壤的影響。徑流量減少對土壤的影響: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從而加劇土壤鹽堿化,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對生物的影響:河口來水來沙量減少,泥沙中帶有豐富的養分,為浮游生物提供食料,浮游生物有時魚類的餌料,所以對導致附近海域漁業資源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會使濕地減少,而濕地可作為動植物的生長與棲息地;對地形的影響:徑流量減小,使得海水入侵,加劇海浪侵蝕作用;對氣候影響:徑流量減少,導致蒸發減少,氣候變得干旱,加劇土地荒漠化;綜上使整個下游生態環境趨向惡化。【小問3詳析】圖示洋流為加利福尼亞寒流,寒流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寒流流經該海域,寒流比大氣溫度低,使大氣熱量傳遞給海洋,從而大氣降溫;氣溫下降,減少海水蒸發,水汽減少,降水減少。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距今100多萬年前,黃河流域內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流水系。隨著青藏高原的強烈抬升,我國地勢從西低東高演變為西高東低,青藏高原出現大面積冰川,為黃河的貫通和形成創造了條件。第四紀末次間冰期氣候變暖,黃河上、中游各自獨立的內流水系和古三門湖逐步相互連通,巨大的水量匯集于古三門湖,使得古湖水位升高,湖水開始從東部三門峽的低緩埡口向東溢流,并不斷下切,貫通三門峽,最終形成東流入海的黃河水系。受古三門湖的影響該區域形成了獨特的沉積地層,研究表明此處古湖相沉積厚度受沉積時長影響最大。下圖為古三門湖的位置及典型地質剖面略圖。(1)從湖水礦化度角度判斷間冰期時古三門湖的類型,并說明判斷依據。(2)從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角度,分析古三門湖消失對黃土高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