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安順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貴州省安順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貴州省安順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貴州省安順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貴州省安順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貴州省安順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12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請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銘記的詩作,大都是有韻律的。以現當代詩為例,那些廣為流傳的“名句”,其實大都在使用重復、對稱這些最基本的韻律原則,比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還有一些名句的韻律方式則近似于古典詩歌的韻律原則,比如海子那句廣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僅有疊韻,而且講究平仄,詩句讀起來抑揚頓挫,與傳統的律詩的聲律非常相似,無怪乎這個詩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產廣告的標語。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這種講究重復、對稱等韻律原則的寫法在當代中國詩歌創作中并不受歡迎,很多詩人避之唯恐不及,當代詩歌的可銘記性因此而不強。從社會與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些韻律原則的興起與流行往往與一個文化共同體的集體認知密切相關,或者說,它們本身就是集體記憶的化身。古典詩歌的創作與閱讀群體——“士”,即知識者與官僚群體——天然就是這樣一個同質性的文化群體,所以在他們之中逐漸形成一些公共的韻律規則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現代中國的社會機構和教育制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知識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而且詩歌本身也被邊緣化,過去詩人與讀者之間那種同質性的文化群體已不復存在,詩歌寫作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私人性、個人化的寫作行為,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詩歌成規的消失。在不同文化中,韻律都有兩個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溝通,二是便于記憶。而“溝通”不僅僅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問題,也涉及詩人與詩人、詩人與讀者之間如何建立一個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這個渠道中磨練某些精妙的技藝,傳達種種微妙的體驗的問題。韻律的重心與其說是關于“如何寫/評價一首好詩”,不如說是關于詩人與讀者、詩人與詩人之間是如何“交流”的。無論古今,有韻律或者韻律感強的作品從來不意味著它們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韻律更多是關于詩歌給讀者傳達的東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詩人之間也建立了一個可以相互比較和傳承的共同通道。這個問題對于當代中國詩歌而言或許更為迫切,因為“韻”之離散的背后是詩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這是自由詩面臨的最本質的文體問題,而可誦讀性與可記憶性的削弱只是這個大趨勢的兩個表征。(摘編自李章斌《“韻”之離散:關于當代中國詩歌韻律的一種觀察》)材料二:中國當代詩效法國外詩歌的更多。因國外詩歌注重詩本身的存在而大多無韻,無韻也漸漸成了中國當代詩的主流,《詩刊》《星星》等詩歌雜志幾乎看不到有韻的詩歌,這個態勢還會長久發展下去。當代詩人,覺得再寫有韻的東西,簡直是一老土。當下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相對個體化、多元化的社會,過去那種大一統的世界意識與言說形態已然崩散,與此幾乎同時崩散的是語言中的“韻”(韻律意識和韻律密度)。當代詩人多少有著一種反抗公共規則(包括韻律規則)的“集體無意識”,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樣整齊對稱的詩句,他們不愿意去寫,也不推崇。在他們看來,詩歌重要的不是視覺上的整飭和聽覺上的旋律感、節奏感,決定詩之能否為詩的重要依據是詩歌對生命深層世界提示和呈現的能量之強弱。他們在寫作時不僅不太傾向于取悅大眾讀者,甚至連一般的知識群體也不怎么顧及。這也導致傳統的閱讀者,尤其受傳統詩歌影響較深的閱讀者越來越郁悶,對新詩深感不適,甚至不屑一顧了。在他們眼里,形式產生內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詩詞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絕和詞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嗎?當代詩歌雖無韻,但還有頓。所謂棄韻而就頓,“頓”就是詩的節奏感,有“行頓”和“句頓”,有“勻頓”和“變頓”,有“大頓”和“小頓”,有“跨行”與“斷行”,追求的也還是詩的一種旋律美。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就認為“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詩的本質是顯示而非說教。艾青說:“假如是詩,無論用什么形式寫出來都是詩;假如不是詩,無論用什么形式寫出來都不是詩。”詩之無韻,告訴我們原來詩還可以這樣寫,詩還可以寫得不像詩。近些年,主張口語入詩的“第三代詩”反傳統、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詩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劇了詩歌形式的混亂,純美流暢的詩歌很難再見到了,可是我們反傳統,反的應該是那些因襲的礙于發展的東西,絕不是偏激地反對一切。(摘編自王霽良《對當代詩無韻的一點看法》)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廣為流傳的詩句多使用便于記憶的韻律,但中國當代詩歌創作卻排斥這種寫法,這導致當代詩可銘記性不強。B.無韻詩在國外詩歌中較為多見,也普遍存在于中國當代詩歌雜志中,受傳統詩歌影響較深的讀者對此不適應。C.詩歌韻律的重心不僅是如何寫好詩,而且是直接向讀者傳達公共性或可共享的東西,在創作者間建立比較和傳承的通道。D.詩歌無韻化并非意味著完全放棄形式,作者認為,所謂棄韻就頓,體現的是在形式上對旋律美的追求。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名句,表明了詩歌作品要成為杰作就必須運用韻律。B.可誦讀性和可記憶性的削弱,不是當代中國詩歌最需關注的,因為這只是詩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C.當代的一些詩人,寫作時不太傾向于取悅大眾讀者,甚至也不怎么顧及一般的知識群體。D.根據艾青的觀點——詩歌的形式應具有自由性,詩之無韻告訴我們詩可以這樣寫,還可以寫得不像詩。3.下列各項中,不能支持“當代詩歌被邊緣化”觀點的一項是()A.“兼職詩人”現象較為普遍,詩人往往同時又是官員、教授、商人、歌手、報刊編輯等。B.結合了聲音和視覺藝術的現代數字媒介,幾乎顛覆了傳統的媒介,近年來詩歌刊物銳減。C.每年歲末,詩社舉辦的年度詩會,參與者稀少,詩歌寫作交流日益呈現出“圈子化”傾向。D.學校課本內當代詩歌很少,專門研究當代文學的教授們,對90年代以來的詩歌了解不多。4.材料二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5.根據上述材料,概括當代中國詩歌缺少韻律的成因。(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想北平①老舍如果讓我寫一本小說,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為我可以撿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讓我把北平一一道來,我沒辦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雖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歲才離開。以名勝說,我沒到過陶然亭,這多可笑!以此類推,我所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夸獎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真愿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啊!我不是詩人!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這不但是辜負了北平,也對不住我自己,因為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出來!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倫敦的情形;巴黎與羅馬只是到過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沒有去過。就倫敦、巴黎、羅馬來說,巴黎更近似北平——雖然“近似”兩字要拉扯得很遠——不過,假使讓我“家住巴黎”,我一定會和沒有家一樣地感到寂苦。巴黎,據我看,還太熱鬧。自然,那里也有空曠靜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曠;不像北平那樣既復雜而又有個邊際,使我能摸著——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面向著積水灘,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是的,北平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已有許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與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溫和的香片茶就夠了。論說巴黎的布置已比倫敦、羅馬勻調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這種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經驗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圍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每一個城樓,每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況且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與西山呢!好學的,愛古物的,人們自然喜歡北平,因為這里書多古物多。我不好學,也沒錢買古物。對于物質上,我卻喜愛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費錢的玩藝,可是此地的“草花兒”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愛呀。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家門口的。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還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與北山來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呀!哼,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是的,北平是個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產生的花、菜、水果,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從它里面說,它沒有像倫敦的那些成天冒煙的工廠;從外面說,它緊連著園林,菜圃與農村。采菊東籬下,在這里,確是可以悠然見南山的;大概把“南”字變個“西”或“北”,也沒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這樣的一個貧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點清福了。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有刪改)【注】①本文是老舍在1936年客居青島教書時寫下的一篇小品文。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華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是北京的舊稱。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以“想”字作為貫穿全文情感的主線,按“真愛北平”“真想北平”“北平真好”的順序依次展開,層次清晰。B.作者多次提到自己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來”,是因為北平太大,而他又知之甚少,以致無法說出來。C.文中提到“我愛我的母親”“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說明作者身處異地他鄉,無時無刻不懷念母親,表明對母親的深切情感。D.文章呈現了許多細小的景物,包括后文“帶霜”的果,可見“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一句,“音樂”“圖畫”能引起“愛”,運用擬人手法,表達作者對北平的愛之無形、愛之深切。B.用歐洲四大“歷史的都城”和北平作對比,既突出北平復雜有邊際等特點,也突出對北平的喜愛。C.文中多處運用了語氣詞,如“呀”“呢”等,還用了“差點兒”“擠得慌”“帶霜兒的玉李”等詞,這些口語化表達使文章語言通俗、簡潔而又親切自然。D.不同于《故都的秋》中對落蕊、棗子等景物的細膩描寫,本文用質樸的語言描述家鄉花果的物豐價廉。8.在本文中,我們能看到一個怎樣的老舍?請結合六、七、八段內容簡要分析。9.老舍先生是語言的巨匠,他能用質樸簡練的語言把老北京的鄉土氣息、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展現在讀者眼前,更能以此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請結合文本內容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節選自韓愈《師說》)材料二: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終秘書郎。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后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聞惡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悟,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節選自《新唐書·韓愈傳》)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愈自知A讀書B日記C數千百言D比長E盡能通F六經百家學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恥”,意動用法,與《夢游天姥吟留別》“栗深林兮驚層巔”的“驚”用法不同。B.句讀,指斷開句子的知識,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句”,中間短暫的停頓為“讀”。C.《六經》,指六種經書,與《師說》“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不同。D.“于是”,指在這時,與《赤壁賦》“于是飲酒樂甚”中的“于是”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韓愈比較“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學習狀況,得出是否從師學習、踐行“師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這一結論。B.材料一中,韓愈列舉人們對待孩子和自己的不同態度,巫醫樂師百工和士大夫的不同學習現狀是為了證明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C.文本二中,韓愈童年孤苦,勤勉好學,三歲喪父后依靠兄嫂生活,后考中進士,擔任過觀察推官和博士,才華橫溢但多次被貶。D.文本二中,因迎請佛骨一事,韓愈觸怒了皇上,皇上欲制其死罪,裴度、崔群等說情未果,國內外都感到恐懼,終被貶為潮州刺史。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2)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14.韓愈“三歲而孤”“嫂鄭鞠(撫育)之”,終獲“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的美譽。請綜合兩則材料簡要歸納其原因。(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望海樓①米芾②云間鐵甕③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起白煙。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注】①望海樓:舊址在江蘇鎮江城內,樓有蔡襄題字“望海”,后改名為連滄觀,今不存。②米芾: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精鑒別,擅書畫,曾任禮部員外郎。③云間鐵甕:謂鐵甕城高入云間。據《丹徒縣志》,縣城(今鎮江)的子城又叫鐵甕城,相傳為孫權所建。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第二句“縹緲飛樓百尺連”與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樓高百尺”句有異曲同工之妙。B.頷聯兩句一寫聲、一寫形,又在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二字,從空間和時間上大大擴展了詩歌意境,收到言短而意深的藝術效果。C.頸聯是對黃昏景象的描繪,對比鮮明,蘊含色彩、事物趨向、俯仰等方面的對比,又融合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D.尾聯以“忽憶”二字領起,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面對春風秋月這樣的美景作者也感到茫然,流露出低沉傷感的情緒。16.前兩聯是如何描繪望海樓的勝景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夢境中暮色籠罩下,熊和龍的長嘯聲震響于山谷,山石叢林也為之震動。(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從時空角度描繪出一幅蕭瑟肅殺、空曠遼闊的秋景圖。(3)古代詩文中“酒”是一個常見的意象,但古人常用酒的別稱或酒器來指代“酒”,借以抒發豐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貴州人的雜燴菜里最受喜愛的是什么?當屬安順的“一鍋香”。戴明賢先生寫過安順“一鍋香”,謂其原名“一鍋菜”。不同于生片火鍋,是把五六種菜蔬分別炒好后,拼擺于鍋中,再加湯燴透。看似無奇,而味美迥異于諸菜分食。常在冬令餉客以此菜。人類學家石峰先生說,漢語有兩個日常語言充分反映了食物的社會意義,①。“伙食”伙者,大伙、伙伴也,其意自明,不需多解釋。“獨食”是其對立面。“一鍋香”無疑是“伙食”。其實安徽也有差不多的雜燴菜,叫作“一品鍋”。民俗學家鄧云鄉先生寫文章說,“一品鍋”之所以叫“一品”,是為接待官員,取了“官高一品”的吉語。過去交通不便,大小官員外出,一天只能走百八十里。各個縣里的地方官,要為過往的大官們準備食物。②,都得及時供應,冬天怕涼,夏天怕餿,最方便就是一品鍋,全部是提前燒熟的東西,放在鍋里,吃起來十分便利。歸根結底,一鍋香、一品鍋這些大雜燴菜,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石峰所說的,“集便利、鮮美、熱絡、經濟等諸多優點于一身”。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字。19.文章第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仔細觀察用面團發酵的食品,我們會發現里面一定都存在一些“神奇的小孔”,這些小孔是怎么來的?面粉主要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組成。面粉中的蛋白質主要由麥膠蛋白、麥谷蛋白、麥清蛋白和麥球蛋白等組成。其中麥膠蛋白、麥谷蛋白能吸水膨脹形成面筋質,這種面筋質在面團發酵過程中會因為二氧化碳氣體的產生而膨脹,并能阻止二氧化碳氣體的溢出。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是以淀粉的形式存在的。淀粉中所含的能將淀粉轉化為麥芽糖進而繼續轉化為葡萄糖的淀粉酶供給酵母發酵所需要的能量。面團加入酵母后,酵母就會吸收面團中的葡萄糖生長繁殖,并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使面團形成膨大、松軟、蜂窩狀的組織結構,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神奇的小孔”。除了酵母,發酵粉也能制作面制品和膨化食品,通過發酵,使食品中原有的營養物質發生改變,從而發生獨特的風味。酵母和發酵粉都是膨松劑中的一種,都屬于生物膨松劑和復合化學膨松劑的分支。20.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與文中的“一定”,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崇尚工匠精神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康市場環境和深厚人文素養的國家。(《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B.地制一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論時政疏》)C.知識基礎與上海本地學生有一定的差距。(《“探界者”鐘揚》)D.沒有一定規范可守,社會必然會混亂。(《鄉土中國》)21.文中畫波浪線處是個長句,請改為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人生有四季,青春陽光的中學生時代是人生的春季。對此,小說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創業史》)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借小說人物保爾·柯察金的口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生命給予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可以說,我的整個鮮血和生命,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毛澤東主席青年時游長沙,寫下“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邁詩句。對于青春,人們有著不同的價值選擇和對待方式。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你是如何看待和面對青春的?請結合上述材料,對此談談你對青春的思考和感受。要求:明確文體,自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能套作,不得抄襲,不可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貴州省安順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12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請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銘記的詩作,大都是有韻律的。以現當代詩為例,那些廣為流傳的“名句”,其實大都在使用重復、對稱這些最基本的韻律原則,比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還有一些名句的韻律方式則近似于古典詩歌的韻律原則,比如海子那句廣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僅有疊韻,而且講究平仄,詩句讀起來抑揚頓挫,與傳統的律詩的聲律非常相似,無怪乎這個詩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產廣告的標語。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這種講究重復、對稱等韻律原則的寫法在當代中國詩歌創作中并不受歡迎,很多詩人避之唯恐不及,當代詩歌的可銘記性因此而不強。從社會與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些韻律原則的興起與流行往往與一個文化共同體的集體認知密切相關,或者說,它們本身就是集體記憶的化身。古典詩歌的創作與閱讀群體——“士”,即知識者與官僚群體——天然就是這樣一個同質性的文化群體,所以在他們之中逐漸形成一些公共的韻律規則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現代中國的社會機構和教育制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知識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而且詩歌本身也被邊緣化,過去詩人與讀者之間那種同質性的文化群體已不復存在,詩歌寫作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私人性、個人化的寫作行為,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詩歌成規的消失。在不同文化中,韻律都有兩個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溝通,二是便于記憶。而“溝通”不僅僅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問題,也涉及詩人與詩人、詩人與讀者之間如何建立一個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這個渠道中磨練某些精妙的技藝,傳達種種微妙的體驗的問題。韻律的重心與其說是關于“如何寫/評價一首好詩”,不如說是關于詩人與讀者、詩人與詩人之間是如何“交流”的。無論古今,有韻律或者韻律感強的作品從來不意味著它們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韻律更多是關于詩歌給讀者傳達的東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詩人之間也建立了一個可以相互比較和傳承的共同通道。這個問題對于當代中國詩歌而言或許更為迫切,因為“韻”之離散的背后是詩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這是自由詩面臨的最本質的文體問題,而可誦讀性與可記憶性的削弱只是這個大趨勢的兩個表征。(摘編自李章斌《“韻”之離散:關于當代中國詩歌韻律的一種觀察》)材料二:中國當代詩效法國外詩歌的更多。因國外詩歌注重詩本身的存在而大多無韻,無韻也漸漸成了中國當代詩的主流,《詩刊》《星星》等詩歌雜志幾乎看不到有韻的詩歌,這個態勢還會長久發展下去。當代詩人,覺得再寫有韻的東西,簡直是一老土。當下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相對個體化、多元化的社會,過去那種大一統的世界意識與言說形態已然崩散,與此幾乎同時崩散的是語言中的“韻”(韻律意識和韻律密度)。當代詩人多少有著一種反抗公共規則(包括韻律規則)的“集體無意識”,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樣整齊對稱的詩句,他們不愿意去寫,也不推崇。在他們看來,詩歌重要的不是視覺上的整飭和聽覺上的旋律感、節奏感,決定詩之能否為詩的重要依據是詩歌對生命深層世界提示和呈現的能量之強弱。他們在寫作時不僅不太傾向于取悅大眾讀者,甚至連一般的知識群體也不怎么顧及。這也導致傳統的閱讀者,尤其受傳統詩歌影響較深的閱讀者越來越郁悶,對新詩深感不適,甚至不屑一顧了。在他們眼里,形式產生內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詩詞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絕和詞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嗎?當代詩歌雖無韻,但還有頓。所謂棄韻而就頓,“頓”就是詩的節奏感,有“行頓”和“句頓”,有“勻頓”和“變頓”,有“大頓”和“小頓”,有“跨行”與“斷行”,追求的也還是詩的一種旋律美。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就認為“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詩的本質是顯示而非說教。艾青說:“假如是詩,無論用什么形式寫出來都是詩;假如不是詩,無論用什么形式寫出來都不是詩。”詩之無韻,告訴我們原來詩還可以這樣寫,詩還可以寫得不像詩。近些年,主張口語入詩的“第三代詩”反傳統、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詩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劇了詩歌形式的混亂,純美流暢的詩歌很難再見到了,可是我們反傳統,反的應該是那些因襲的礙于發展的東西,絕不是偏激地反對一切。(摘編自王霽良《對當代詩無韻的一點看法》)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廣為流傳的詩句多使用便于記憶的韻律,但中國當代詩歌創作卻排斥這種寫法,這導致當代詩可銘記性不強。B.無韻詩在國外詩歌中較為多見,也普遍存在于中國當代詩歌雜志中,受傳統詩歌影響較深的讀者對此不適應。C.詩歌韻律的重心不僅是如何寫好詩,而且是直接向讀者傳達公共性或可共享的東西,在創作者間建立比較和傳承的通道。D.詩歌無韻化并非意味著完全放棄形式,作者認為,所謂棄韻就頓,體現的是在形式上對旋律美的追求。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名句,表明了詩歌作品要成為杰作就必須運用韻律。B.可誦讀性和可記憶性的削弱,不是當代中國詩歌最需關注的,因為這只是詩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C.當代的一些詩人,寫作時不太傾向于取悅大眾讀者,甚至也不怎么顧及一般的知識群體。D.根據艾青的觀點——詩歌的形式應具有自由性,詩之無韻告訴我們詩可以這樣寫,還可以寫得不像詩。3.下列各項中,不能支持“當代詩歌被邊緣化”觀點的一項是()A.“兼職詩人”現象較為普遍,詩人往往同時又是官員、教授、商人、歌手、報刊編輯等。B.結合了聲音和視覺藝術的現代數字媒介,幾乎顛覆了傳統的媒介,近年來詩歌刊物銳減。C.每年歲末,詩社舉辦的年度詩會,參與者稀少,詩歌寫作交流日益呈現出“圈子化”傾向。D.學校課本內當代詩歌很少,專門研究當代文學的教授們,對90年代以來的詩歌了解不多。4.材料二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5.根據上述材料,概括當代中國詩歌缺少韻律的成因。【答案】1.C2.A3.A4.①舉例論證,舉《詩刊》《星星》等詩歌雜志幾乎看不到有韻詩歌的例子,證明無韻詩逐漸成為中國當代詩主流。②對比論證,在材料二第二段對比當代詩歌和傳統詩歌的分歧,展示兩類詩歌群體對詩歌的不同態度。③引用論證,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潛和艾青的言論,分別證明“詩的本質是顯示而非說教”和詩歌重要的是內容而非形式的觀點。5.①當代詩歌的文化群體發生改變,詩歌由公共性交流變成私人性、個人化寫作行為,公共性的詩歌成規消失。②借鑒外國詩歌“注重詩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無韻”的結果。③當代詩人的個體化寫作意識以及他們對詩歌韻律規則這一公共規則的反抗。【解析】【導語】兩則材料均圍繞當代中國詩歌無韻現象展開。材料一從社會文化角度指出,文化群體變化使詩歌成規消失,韻律關乎詩歌交流,無韻導致交流渠道消失及可誦性、可記性削弱。材料二則表明受國外詩歌影響,無韻成主流,當代詩人反抗公共規則,雖無韻但有頓。二者都揭示當代詩歌發展現狀及問題,材料一側重根源剖析,材料二突出表現及爭議。【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C.“而且是直接向讀者傳達公共性或可共享的東西”有誤。根據材料一第四段原文“無論古今,有韻律或者韻律感強的作品從來不意味著它們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韻律更多是關于詩歌給讀者傳達的東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詩人之間也建立了一個可以相互比較和傳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韻律影響的是詩歌給讀者傳達的東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而并非韻律直接向讀者傳達。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A.“詩歌作品要成為杰作就必須運用韻律”說法絕對,根據材料一“無論古今,有韻律或者韻律感強的作品從來不意味著它們就是杰作(反之亦然)”、材料二“在他們看來,詩歌重要的不是視覺上的整飭和聽覺上的旋律感、節奏感,決定詩之能否為詩的重要依據是詩歌對生命深層世界提示和呈現的能量之強弱”可見,詩歌成為杰作更重要的是因其在生命層次上的意義。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根據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詩歌的創作與閱讀群體——‘士’,即知識者與官僚群體——天然就是這樣一個同質性的文化群體”可知,古典詩歌中的詩歌創作者——知識者與官僚群體與當代詩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當代詩歌中商人群體的出現,也是當代詩歌創作群體對于古典詩歌創作群體的突破與拓展。故“詩人往往同時又是官員、教授、商人、歌手、報刊編輯等”并不能說明當代詩歌邊緣化。B.現代數字媒介顛覆傳統媒介,詩歌刊物銳減,意味著詩歌傳播渠道變窄,受眾減少,體現了當代詩歌在傳播和影響力上被邊緣化。C.詩社舉辦的詩會參與者稀少,詩歌寫作交流“圈子化”,說明詩歌的受眾群體小,缺乏廣泛的交流和關注,反映出當代詩歌被邊緣化的現狀。D.學校課本內當代詩歌少,研究當代文學的教授對90年代以來詩歌了解不多,表明當代詩歌在教育和學術研究領域不受重視,處于邊緣地位。故選A。【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詩刊》《星星》等詩歌雜志幾乎看不到有韻的詩歌”可知,此處采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結合“中國當代詩效法國外詩歌的更多。因國外詩歌注重詩本身的存在而大多無韻,無韻也漸漸成了中國當代詩的主流”可知,作者舉《詩刊》《星星》等詩歌雜志幾乎看不到有韻詩歌的例子,來證明無韻詩逐漸成為中國當代詩主流。②根據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他們在寫作時不僅不太傾向于取悅大眾讀者,甚至連一般的知識群體也不怎么顧及。這也導致傳統的閱讀者,尤其受傳統詩歌影響較深的閱讀者越來越郁悶,對新詩深感不適,甚至不屑一顧了”可知,此處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對比當代詩歌和傳統詩歌的分歧,來展示兩類詩歌群體對詩歌的不同態度。③根據材料二最后一段“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就認為‘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詩的本質是顯示而非說教。艾青說:‘假如是詩,無論用什么形式寫出來都是詩;假如不是詩,無論用什么形式寫出來都不是詩。’”可知引用朱光潛和艾青的言論,此處采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分別證明“詩的本質是顯示而非說教”和詩歌重要的是內容而非形式的觀點。【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原文“現代中國的社會機構和教育制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知識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而且詩歌本身也被邊緣化,過去詩人與讀者之間那種同質性的文化群體已不復存在,詩歌寫作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私人性、個人化的寫作行為,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詩歌成規的消失”可知,當代中國詩歌缺少韻律的原因之一,是當代詩歌的文化群體發生改變,詩歌由公共性交流變成了一種私人性、個人化的寫作行為,公共性的詩歌成規消失。②根據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中國當代詩效法國外詩歌的更多。因國外詩歌注重詩本身的存在而大多無韻,無韻也漸漸成了中國當代詩的主流”,可知,中國當代詩歌缺乏韻律的原因之二,是借鑒外國詩歌“注重詩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無韻”的結果。③根據材料二第二段原文“當代詩人,覺得再寫有韻的東西,簡直是一老土”“當下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相對個體化、多元化的社會,過去那種大一統的世界意識與言說形態已然崩散,與此幾乎同時崩散的是語言中的‘韻’”“當代詩人多少有著一種反抗公共規則……整齊對稱的詩句,他們不愿意去寫,也不推崇”可知,當代詩歌缺少韻律的原因之三,是因為當代詩人的個體化寫作意識以及他們對于詩歌韻律規則這一公共規則的反抗。(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想北平①老舍如果讓我寫一本小說,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為我可以撿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讓我把北平一一道來,我沒辦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雖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歲才離開。以名勝說,我沒到過陶然亭,這多可笑!以此類推,我所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夸獎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真愿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啊!我不是詩人!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這不但是辜負了北平,也對不住我自己,因為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出來!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倫敦的情形;巴黎與羅馬只是到過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沒有去過。就倫敦、巴黎、羅馬來說,巴黎更近似北平——雖然“近似”兩字要拉扯得很遠——不過,假使讓我“家住巴黎”,我一定會和沒有家一樣地感到寂苦。巴黎,據我看,還太熱鬧。自然,那里也有空曠靜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曠;不像北平那樣既復雜而又有個邊際,使我能摸著——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面向著積水灘,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是的,北平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已有許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與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溫和的香片茶就夠了。論說巴黎的布置已比倫敦、羅馬勻調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這種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經驗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圍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每一個城樓,每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況且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與西山呢!好學的,愛古物的,人們自然喜歡北平,因為這里書多古物多。我不好學,也沒錢買古物。對于物質上,我卻喜愛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費錢的玩藝,可是此地的“草花兒”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愛呀。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家門口的。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還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與北山來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呀!哼,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是的,北平是個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產生的花、菜、水果,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從它里面說,它沒有像倫敦的那些成天冒煙的工廠;從外面說,它緊連著園林,菜圃與農村。采菊東籬下,在這里,確是可以悠然見南山的;大概把“南”字變個“西”或“北”,也沒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這樣的一個貧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點清福了。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有刪改)【注】①本文是老舍在1936年客居青島教書時寫下的一篇小品文。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華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是北京的舊稱。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以“想”字作為貫穿全文情感的主線,按“真愛北平”“真想北平”“北平真好”的順序依次展開,層次清晰。B.作者多次提到自己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來”,是因為北平太大,而他又知之甚少,以致無法說出來。C.文中提到“我愛我的母親”“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說明作者身處異地他鄉,無時無刻不懷念母親,表明對母親的深切情感。D.文章呈現了許多細小的景物,包括后文“帶霜”的果,可見“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一句,“音樂”“圖畫”能引起“愛”,運用擬人手法,表達作者對北平的愛之無形、愛之深切。B.用歐洲四大“歷史的都城”和北平作對比,既突出北平復雜有邊際等特點,也突出對北平的喜愛。C.文中多處運用了語氣詞,如“呀”“呢”等,還用了“差點兒”“擠得慌”“帶霜兒的玉李”等詞,這些口語化表達使文章語言通俗、簡潔而又親切自然。D.不同于《故都的秋》中對落蕊、棗子等景物的細膩描寫,本文用質樸的語言描述家鄉花果的物豐價廉。8.在本文中,我們能看到一個怎樣的老舍?請結合六、七、八段內容簡要分析。9.老舍先生是語言的巨匠,他能用質樸簡練的語言把老北京的鄉土氣息、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展現在讀者眼前,更能以此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請結合文本內容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答案】6.D7.A8.①熱愛生活,鐘情北平花果菜,于平凡中尋生活樂趣。②安貧樂道,雖貧寒卻能在北平享受清福,知足常樂。③情感細膩,留意北平事物細微之處,盡顯內心深情。9.①情感上,“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直抒胸臆,強烈抒發對北平的深切眷戀,將思念之情推至高潮。②結構上,呼應前文對北平的愛,收束全文,使文章結構完整。③主題上,強化“想北平”主題,凸顯北平在作者心中無可替代的地位,升華情感。【解析】【導語】《想北平》中,老舍以質樸的文字傾訴對北平深沉的愛。他將對北平的情感與對母親的愛類比,真摯動人。通過與國外城市對比,凸顯北平動中有靜、布局自然的獨特韻味。又從日常的花、菜、果子等細微處著筆,展現北平的親近自然與生活氣息。全文沒有華麗辭藻,卻滿溢眷戀深情,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北平在老舍心中無可替代的地位,也喚起對這座城市的向往。【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A.“按‘真愛北平’‘真想北平’‘北平真好’的順序依次展開”錯誤。文章是按“真愛北平”“北平真好”“真想北平”的順序展開,并非選項中所說順序。B.“是因為北平太大,而知之甚少”錯誤。作者說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來”,是因為這份愛深沉且融入血液,難以用言語表達。C.“說明作者身處異地他鄉,無時無刻不懷念母親,表明對母親的深切情感”錯誤。文中寫“我愛我的母親”是為了類比自己對北平的愛,重點在表達對北平的情感,并非突出對母親的深切懷念。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運用擬人手法”錯誤。這里把對北平的愛比作由音樂與圖畫引起的情感,運用的是類比的手法,而非擬人手法。故選A。【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文中老舍對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的場景表現出喜愛,像關注墻上的牽牛、墻根的草茉莉,以及直接送到家門口的各種青菜、帶著霜兒的果子等日常事物,這體現出他從平凡生活中發現樂趣,積極享受生活的態度,是熱愛生活的表現。②老舍提及自己是貧寒之人,卻強調能在北平享受清福。即便物質條件不富足,他也滿足于北平質樸的生活,不追逐奢華,這種不被物質左右,在簡單生活中自得其樂的狀態,充分展現了安貧樂道的品質。③老舍對北平事物有著極為細致的觀察,比如注意到雨后韭菜葉上的泥點,果子進了城還帶著的一層白霜兒。只有內心細膩,對生活充滿熱愛與深情,才會留意到這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結尾處“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這句話直白而強烈,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將老舍對北平的眷戀之情毫無保留地宣泄出來。“落淚”一詞更是將這種思念的深度和強度具象化,把之前文中蘊含的情感推向最頂峰,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他對北平濃烈的愛與思念。②文章多處表達了對北平的愛,最后一段“真想念北平呀”與前文的情感表述相互呼應,就像一條線將文中關于對北平情感的各個部分串聯起來,使文章從開頭到結尾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在結構上更加嚴謹、圓融。③“想北平”是文章的核心主題,最后一段再次強調“真想念北平呀”,直接點明并強化了這一主題。同時,通過這種強烈的情感抒發,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北平在老舍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與北平之間難以割舍的情感聯系,從而實現了主題的升華。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節選自韓愈《師說》)材料二: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終秘書郎。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后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聞惡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悟,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節選自《新唐書·韓愈傳》)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愈自知A讀書B日記C數千百言D比長E盡能通F六經百家學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恥”,意動用法,與《夢游天姥吟留別》“栗深林兮驚層巔”的“驚”用法不同。B.句讀,指斷開句子的知識,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句”,中間短暫的停頓為“讀”。C.《六經》,指六種經書,與《師說》“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不同。D.“于是”,指在這時,與《赤壁賦》“于是飲酒樂甚”中的“于是”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韓愈比較“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學習狀況,得出是否從師學習、踐行“師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這一結論。B.材料一中,韓愈列舉人們對待孩子和自己的不同態度,巫醫樂師百工和士大夫的不同學習現狀是為了證明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C.文本二中,韓愈童年孤苦,勤勉好學,三歲喪父后依靠兄嫂生活,后考中進士,擔任過觀察推官和博士,才華橫溢但多次被貶。D.文本二中,因迎請佛骨一事,韓愈觸怒了皇上,皇上欲制其死罪,裴度、崔群等說情未果,國內外都感到恐懼,終被貶為潮州刺史。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2)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14.韓愈“三歲而孤”“嫂鄭鞠(撫育)之”,終獲“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的美譽。請綜合兩則材料簡要歸納其原因。【答案】10.BDE11.C12.D13.(1)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2)韓愈經過華州的時候,以為刺史與人相互勾結,便上疏懲治他們。14.①勤奮好學,精通百家學說。②重視師道,勇于打破當時的社會風氣。③堅守節操,才華橫溢。【解析】【導語】材料一《師說》以對比論證抨擊當時“恥學于師”之風,闡明從師求學的道理,邏輯嚴密,言辭犀利。材料二《新唐書?韓愈傳》簡述韓愈生平,展現其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性格,雖才高卻仕途坎坷。兩部分相互映照,凸顯韓愈在文學與為人上的鮮明特質。【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韓愈從開始讀書,每天都能記誦幾千幾百字,等到長大,能夠完全貫通《六經》、諸子百家的學問。“愈”是主語,“自知”是謂語,“讀書”是賓語,故在B后斷開。“日”作狀語,“記”是謂語,“數千百言”是賓語,故在D處斷開;“比長”作時間狀語,單獨成句,“盡能通”作謂語,“六經百家學”作賓語,中間不斷開,故在E處斷開。故選BDE。【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詞類活用、一般實詞、一詞多義和內容的解說的分析的能力。A.正確。“恥”,意動用法,以……為羞恥。/“驚”,使動用法,使……震驚。句意: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使深林戰栗,使層巔震驚。B.正確。句意: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C.錯誤。都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句意:能夠完全貫通《六經》、諸子百家的學問。/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D.正確。均指在這時。句意:在這時,全國上下都感到恐懼。/在這時,(我們)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D.“裴度、崔群等說情未果”錯誤,根據材料二“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可見,皇帝起初欲制韓愈死罪,最后只是將他貶為潮州刺史,可見說情成功。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相若”,相似,差不多;“位卑”,地位低(的人);“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羞,感到羞恥。(2)“過”,路過,經過;“陰”,暗中,暗地里;“黨”,結黨,勾結。【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①材料二中提到“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表明韓愈自幼便自覺刻苦讀書,每天能記誦數千百字的內容,長大后能精通六經百家的學問,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為他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深度奠定了堅實基礎。②從材料一《師說》中可以看出韓愈對師道的重視,他批判了當時社會不重視師道的現象,強調從師學習的重要性,他勇于打破當時人們不愿從師的社會風氣,所以之后也同樣敢于扭轉當時浮靡空洞的文風。③材料二中韓愈因認為華陰令柳澗事件中刺史暗中相黨而主動上疏,以及聽聞憲宗迎佛骨入禁中后上表反對,這體現了他堅持自己的觀點,敢于直言進諫的品質。這種獨立思考和敢于表達的精神,使他的思想和觀點能夠在當時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展現出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材料二中提到他“才高數黜”,表明韓愈才華橫溢,盡管多次被貶黜,但他的才華是得到公認的。他在文學創作、思想理論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其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語言生動,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參考譯文:

材料一: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不通曉文句的去向老師請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卻不向老師請教;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材料二:韓愈,字退之,是鄧州南陽人。他的父親叫韓仲卿,做官武昌令,有很好的政績,離開之后,縣里的百姓刻石碑來歌頌他的功德。最終做官做到秘書郎。韓愈三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孤兒,他跟隨大哥韓會貶官到嶺外居住。韓會去世之后,嫂子鄭氏撫養他。韓愈從開始讀書,每天都能記誦幾千幾百字,等到長大,能夠完全貫通《六經》、諸子百家的學問。韓愈考中了進士。正趕上董晉做宣武節度使,上表章讓韓愈做了觀察推官。董晉去世之后,韓愈跟隨靈柩離開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軍隊作亂,韓愈于是就離開了。華陰令柳澗犯了罪,前刺史彈劾他,但還沒有得到回復,刺史就被罷免了。柳澗暗示百姓攔住(他)索要軍隊食宿費和勞役的錢。后刺史很厭煩他這樣做,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將柳澗貶為房州司馬。韓愈經過華州的時候,以為刺史與人相互勾結,便上疏懲治他們。不久,御史再一次勘問,得到柳澗收受賄賂的證據,再一次貶官,做了封溪縣尉。韓愈因此重新擔任博士。韓愈才華橫溢,卻多次被貶,官職也下降了,于是,就寫了《進學解》來表明心跡。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請佛骨進入皇宮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養。韓愈很厭惡這種行為,就上書朝廷(建議廢止)。韓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著奏章給宰相看,要將韓愈處死。裴度、崔群進諫說:“韓愈言語冒犯,懲罰是應該的。但是,一個人如果不是懷有一顆忠心,怎么可能這樣做?希望皇上稍微寬貸他,從而引導群臣進諫。”皇上說:“韓愈說我奉侍佛教過分了,還可以寬容。至于說自東漢信奉佛教以來,天子都壽命短,這種話多么荒謬?韓愈,只是朝廷一個臣子,膽敢狂妄若是,堅決不可以赦免!在這時,全國上下都感到恐懼。即使是外戚替韓愈說情,還是被貶為潮州刺史。(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望海樓①米芾②云間鐵甕③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起白煙。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注】①望海樓:舊址在江蘇鎮江城內,樓有蔡襄題字“望海”,后改名為連滄觀,今不存。②米芾: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精鑒別,擅書畫,曾任禮部員外郎。③云間鐵甕:謂鐵甕城高入云間。據《丹徒縣志》,縣城(今鎮江)的子城又叫鐵甕城,相傳為孫權所建。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第二句“縹緲飛樓百尺連”與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樓高百尺”句有異曲同工之妙。B.頷聯兩句一寫聲、一寫形,又在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二字,從空間和時間上大大擴展了詩歌意境,收到言短而意深的藝術效果。C.頸聯是對黃昏景象的描繪,對比鮮明,蘊含色彩、事物趨向、俯仰等方面的對比,又融合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D.尾聯以“忽憶”二字領起,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面對春風秋月這樣的美景作者也感到茫然,流露出低沉傷感的情緒。16.前兩聯是如何描繪望海樓的勝景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5.C16.①夸張手法。首聯用夸張手法寫出望海樓的高峻。②虛實結合。首聯寫望海樓的高峻是實寫,頷聯想象中把三峽的江聲、六朝的帆影與望海樓聯系起來,通過虛實結合描繪望海樓的勝景。③視聽結合。“三峽江聲”是聽覺描寫,“六朝帆影”是視覺描寫,視聽結合,展現望海樓的壯觀景象。【解析】【導語】此詩寫望海樓,首聯寫樓高,頷聯從聲形拓意境,頸聯繪黃昏景,尾聯寫憶賞心處而茫然,展現樓的勝景,表達復雜情緒,語言有氣勢,意境開闊。【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俯仰等方面的對比”錯誤,頸聯寫景是自樓內向外遠望,視線隨著地平線延伸,紅日、白煙形成色彩的對比,日落、煙起形成趨向對比,紅日落處、白煙起處形成遠近的對比,沒有俯仰對比。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首聯“云間鐵甕”說鐵甕城高入云間,“近青天”表明距離青天很近,“百尺連”則強調飛樓極高,仿佛與天相連。這里通過“云間”“近青天”“百尺連”等表述,運用夸張手法,突出了望海樓所在的鐵甕城的高聳入云以及望海樓本身的高峻雄偉,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震撼。②首聯“云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是實寫,詩人描繪了望海樓的高聳,頷聯“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將遙遠的三峽的江聲想象成仿佛流到了自己的筆底,把歷史上六朝的帆影想象成好像落在了眼前的酒杯前。通過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拓寬了詩歌的意境,使望海樓的勝景更具深度和韻味。③“三峽江聲流筆底”是聽覺描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聽到了那滾滾的江水聲。“六朝帆影落樽前”是視覺描寫,描繪出了歷史上船只往來的畫面,帆影落在酒杯前,給人一種具體而生動的視覺形象。通過聽覺和視覺的結合,從不同的感官角度展現了望海樓的壯觀景象。(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夢境中暮色籠罩下,熊和龍的長嘯聲震響于山谷,山石叢林也為之震動。(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從時空角度描繪出一幅蕭瑟肅殺、空曠遼闊的秋景圖。(3)古代詩文中“酒”是一個常見的意象,但古人常用酒的別稱或酒器來指代“酒”,借以抒發豐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熊咆龍吟殷巖泉②.栗深林兮驚層巔③.無邊落木蕭蕭下④.不盡長江滾滾來⑤.何以解憂⑥.唯有杜康(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吟”“殷”“栗”“深”“巔”“蕭”“繁”“霜”“停”“尊”“酹”“醅”。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貴州人的雜燴菜里最受喜愛的是什么?當屬安順的“一鍋香”。戴明賢先生寫過安順“一鍋香”,謂其原名“一鍋菜”。不同于生片火鍋,是把五六種菜蔬分別炒好后,拼擺于鍋中,再加湯燴透。看似無奇,而味美迥異于諸菜分食。常在冬令餉客以此菜。人類學家石峰先生說,漢語有兩個日常語言充分反映了食物的社會意義,①。“伙食”伙者,大伙、伙伴也,其意自明,不需多解釋。“獨食”是其對立面。“一鍋香”無疑是“伙食”。其實安徽也有差不多的雜燴菜,叫作“一品鍋”。民俗學家鄧云鄉先生寫文章說,“一品鍋”之所以叫“一品”,是為接待官員,取了“官高一品”的吉語。過去交通不便,大小官員外出,一天只能走百八十里。各個縣里的地方官,要為過往的大官們準備食物。②,都得及時供應,冬天怕涼,夏天怕餿,最方便就是一品鍋,全部是提前燒熟的東西,放在鍋里,吃起來十分便利。歸根結底,一鍋香、一品鍋這些大雜燴菜,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石峰所說的,“集便利、鮮美、熱絡、經濟等諸多優點于一身”。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字。19.文章第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18.①即“伙食”與“獨食”②無論天冷天熱19.前句“貴州人的雜燴菜里最受喜愛的是什么”是問,后句“當屬安順的‘一鍋香’”是答,自問自答,故使用設問修辭手法。表達效果:設問的使用可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為下文對“一鍋香”的詳細描寫做了鋪墊。【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①空,根據前句“漢語有兩個日常語言”和后面“‘伙食’伙者,大伙、伙伴也,其意自明,不需多解釋。‘獨食’是其對立面”等信息,可知此處說的這兩個漢語兩個日常語言是“伙食”與“獨食”,故補寫內容為:即“伙食”與“獨食”。第②空,根據后句“都”,可知前后兩句條件是關系;再根據后句“冬天怕涼,夏天怕餿”可知,此處是說不管天氣的冷熱,地方官都得及時供應過往的大官們食物,故補寫內容為:無論天冷天熱。【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的能力。文章開頭用“貴州人的雜燴菜里最受喜愛的是什么?當屬安順的‘一鍋香’。”這種設問是先提出問題,緊接著自己給出答案,其作用在于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導讀者對貴州雜燴菜產生興趣,同時也突出了安順“一鍋香”在貴州雜燴菜中的重要地位,為下文對“一鍋香”的詳細描寫做了鋪墊。(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仔細觀察用面團發酵的食品,我們會發現里面一定都存在一些“神奇的小孔”,這些小孔是怎么來的?面粉主要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組成。面粉中的蛋白質主要由麥膠蛋白、麥谷蛋白、麥清蛋白和麥球蛋白等組成。其中麥膠蛋白、麥谷蛋白能吸水膨脹形成面筋質,這種面筋質在面團發酵過程中會因為二氧化碳氣體的產生而膨脹,并能阻止二氧化碳氣體的溢出。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是以淀粉的形式存在的。淀粉中所含的能將淀粉轉化為麥芽糖進而繼續轉化為葡萄糖的淀粉酶供給酵母發酵所需要的能量。面團加入酵母后,酵母就會吸收面團中的葡萄糖生長繁殖,并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使面團形成膨大、松軟、蜂窩狀的組織結構,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神奇的小孔”。除了酵母,發酵粉也能制作面制品和膨化食品,通過發酵,使食品中原有的營養物質發生改變,從而發生獨特的風味。酵母和發酵粉都是膨松劑中的一種,都屬于生物膨松劑和復合化學膨松劑的分支。20.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與文中的“一定”,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崇尚工匠精神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康市場環境和深厚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