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基礎知識_第1頁
茶葉基礎知識_第2頁
茶葉基礎知識_第3頁
茶葉基礎知識_第4頁
茶葉基礎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茶葉基礎知識1茶也稱茶樹,屬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約30屬,500種,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茶與咖啡、可可被稱為世界三大天然飲料作物。鮮葉指茶樹萌發生長的嫩梢,通常包括頂芽、頂芽往下的第1-4葉以及著生嫩葉的梗。又叫茶青。茶葉就是指用茶樹的葉子加工而成的一種低熱不含酒精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的一種飲品。采摘加工概念2提綱第一章茶樹的生物學特性第二章茶的起源與傳播第三章茶葉的分類第四章飲茶習俗與科學飲茶3一、茶樹的生物學特性茶樹在植物分類學上的地位茶樹的分類茶樹的形態特征茶樹的生長發育規律茶樹的適生環境41950年由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依國際命名法確定茶樹的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茶樹在植物分類學上的地位植物界(RegnuVegetabile)種子植物門(Spermatophyta)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茶種(Camelliasinensis)5茶樹的分類根據自然生長情況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習性,將茶樹品種按樹型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小喬木型喬木型灌木型6茶樹形態特征由根、莖、葉、花、果和種子等器官構成一整體。根、莖、葉為營養器官,主要功能為擔負營養和水分的吸收、運輸、合成和貯藏以及氣體交換等。

花、果、種子是繁殖器官,主要擔負繁殖后代的任務。7茶樹形態特征“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莖如丁香,根如胡桃。”

——唐代?陸羽《茶經》8地上部分(樹冠)地下部分(根系)

自然生長條件下成年茶樹形態9

由種子繁殖的茶樹,其幼年期因主、側根明顯,表現為直根系;隨著樹齡增長,有的側根長得與主根相似,呈分枝根系。

采用扦插繁殖的茶樹,是由插穗基部發生的不定根而發育成的根系,其在幼年期即為分枝根系。

茶樹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依樹齡、品種、種植方式與密度、生態條件和農業技術措施等而異。一年生根系二年生根系壯年期根系衰老期根系10

從種子發芽,形成一株茶苗后逐漸生長發育、開花、結果,然后逐漸趨于衰老,最終死亡的這個生長、發育進程,便稱之茶樹總發育周期。植物從種子萌發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形態、生理機能等方面,不斷地起著量和質的變化,直至死亡,這個過程稱為生物學年齡。1、合子2、種子及插穗3、幼苗期4、幼年期5-6、成年期7、衰老期茶樹生物學年齡茶樹的生長發育規律

111.溫度:喜溫怕寒,N45°到S38°之間均可栽培。最適溫度20-

30℃,最高臨界溫度為45℃。2.

光照:耐蔭,不耐強光;喜漫射光。3.土壤pH值:喜酸植物,土壤pH值4.0-6.5,最適pH值4.5-5.5。4.水分:喜濕怕澇。空氣相對濕度≧80%為好。土壤相對含水量以80%為最好;≥93%時,出現爛根。茶樹的適生環境喜溫怕寒、喜光怕曬、喜酸怕堿、喜濕怕澇

——“四喜四怕”12第二章茶的起源與傳播三、中國茶區的劃分一、茶的起源二、茶在國內外的傳播13

茶樹及其栽培的起源茶葉制作的起源飲茶的起源與演變茶具的起源茶文化的起源一、茶的起源14茶樹及其栽培的起源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細胞遺傳學和形態學)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

貴州茶籽化石(世界唯一)鳳慶野生大茶樹(3500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唐)出土情況閩南話(te)英語(tea)德語(tee)

法語(the)漢語(cha)日韓語(cha)俄語(Chai)葡萄牙語(cha)云貴高原發現大量野生大茶樹;云貴高原發現茶籽化石;茶樹學名及一些國家對茶的稱呼都與中國有關;迄今考古發現的最早茶具在中國。15起始時期:《華陽國志》推斷,周代以前,巴蜀一帶已有人工種茶的跡象。擴大時期:西漢《四川通志》記載了吳理真(植茶始祖)在蒙山種茶的事跡;茶樹種植已從巴蜀之地廣泛傳播至南方各省。興盛時期:隋唐至清朝,是我國歷史上茶葉生產的興盛時期。

茶樹栽培的起源16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吳人采茶煮之,曰茗粥”。——《晉書》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蒸茶制餅”:“晴,采之。蒸之,搗之…。”——《茶經》從團餅茶到散葉茶:“制蒸青散茶”“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元代王楨《農書》從蒸青到炒青:“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茶疏》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通過不同的制造工藝,制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征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茶葉制作的起源17飲茶的起源與演變1.茶是怎么樣進入人類的生活?食物說藥物說祭品說3.飲茶方法的演變2.飲茶的起源“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烹茶(唐代)——點茶斗茶(宋代)——泡茶(明代)

同步說18西漢王褒的《僮約》:“烹茶盡具,已而蓋藏”浙江上虞出土的漢代陶土茶碗,浙江湖州出土的東漢青瓷甕。專門的茶具出現在唐朝。北宋建陽窰兔毫斑瓷盞明永樂青花茶鍾清應紹紫砂竹銘石瓢茶壺唐鎏金鶴紋茶具茶具的起源與演變19茶文化啟蒙:東漢華佗《食經》“苦茶久食,益意思”。茶文化萌芽:兩晉南北朝有識之士提出“養廉”,孫皓對韋曜“以茶代酒”。茶文化形成:《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茶文化興盛:宋代“斗茶”、元代“玩茶”、明清“撮泡法”。茶文化的起源20二、茶在國內外的傳播茶樹自然分布在南緯33度以北和北緯49度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南緯16度至北緯20度之間。目前世界上有60個國家引種了茶樹,列入國際統計的有34個國家,其中分布在亞洲12個、非洲13個、歐洲3個、拉丁美洲4個、大洋洲2個。

中國茶業,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21茶在國外的傳播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后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并進而傳到美洲大陸,又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唐代中葉,中國茶籽被帶到日本種植,茶樹開始向世界傳播。據文獻記載,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從天臺山國清寺師滿回國時,帶去茶種,種植于日本近江。這是中國茶種向外傳播的最早記載。后又經日僧南浦昭明在浙江徑山寺學得徑山茶宴、斗茶等飲茶習俗,并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于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后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22世界茶區自然分布在南緯22度至北緯49度之間。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引種了茶樹,列入國際統計的有34個國家,其中分布在亞洲12個、非洲13個、歐洲3個、拉丁美洲4個、大洋洲2個。23茶樹在國內的傳播與當時的政治、經濟、交通、自然條件等各種因素密切相關。從生物學的觀點看,物種一般是順著江河的流向而擴展、傳播的。即從云南—四川—陜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此外,通過茶馬古道傳播至西藏等邊緣地區。

茶在國內的傳播24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廣東湖北江西貴州廣西江蘇陜西河南山東臺灣阿里山(東經122°)海南榆林(北緯18°)河北太行山南麓(北緯39°)西藏米林(東經94°)茶在國內的傳播甘肅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祁門紅茶六安瓜片黃山毛峰西湖龍井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君山銀針云南普洱茶秦漢以前: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三國兩晉:長江中游成為茶業發展壯大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宋代: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25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并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茶馬古道26茶在國內的貿易傳播途徑川藏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27三、中國茶區的劃分中國現有茶園面積110萬公頃。茶區分布遼闊,東起東經122度的臺灣省東部海岸,西至東經95度的西藏米林,南自北緯18度的海南島榆林,北到北緯37度的山東省榮成市,東西跨經度27度,南北跨緯度19度。共有21個省(區、市)967個縣、市生產茶葉。全國分四大茶區:即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28云霧繚繞的貴州高原山地茶園恒夏多雨的海南熱帶茶園山清水秀的浙江丘陵茶園晝夜溫差大的山東溫帶茶園中國茶區的劃分29華南茶區位于歐亞大陸東南緣,是我國最南部茶區,包括廣東、廣西、臺灣等茶區,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區域。茶樹品種資源豐富:大多為大中葉種,適宜發展紅茶、烏龍茶、花茶等。氣候高溫多雨:南部為熱帶季風氣侯,北部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以上,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土壤肥沃:大多為磚紅壤、赤紅壤,部分黃壤。30西南茶區最古老的茶區:為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區域,包括貴州,四川,重慶,云南中北部和西藏東南部。大部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復雜:大多是盆地、高原。

氣候差別大: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18℃,全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霧日多。茶樹品種資源豐富:灌木型、小喬木型、喬木型一應俱全。生產紅茶、綠茶、緊壓茶和普洱茶等,是我國發展大葉種紅碎茶的主要基

地之一。31江南茶區主要產區:是我國發展名優茶的適宜區域,位于長江以南。土壤肥沃:基本上是紅壤,部分是黃壤或黃棕壤。氣候宜人: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年平均氣溫15-18℃,有伏旱或秋旱。茶樹品種資源也很豐富:茶樹以灌木為主,少數為小喬木。以發展紅茶、綠茶為主,磚茶、烏龍茶為輔。32江北茶區最北的茶區:包括甘南、陜南、鄂北、豫南、皖北、蘇北、魯東南等地,適宜綠茶生產。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茶樹有機質的積累。地形復雜:土壤多為黃棕壤。茶樹品種資源:灌木型中小葉種茶樹。以發展綠茶為主,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陽毛尖、霍山黃大茶等。氣溫低,茶樹采摘期短:年平均氣溫稍低,15℃左右,降水量≤1000毫米,分布不勻,尤其是冬季,會使茶樹遭受寒、旱危害。33第三章茶葉的分類34茶葉的分類中國茶葉可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1.根據我國出口茶的類別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等幾大類。2.根據產地不同將茶葉稱作川茶、浙茶、閩茶等。3.根據生長環境不同分為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4.根據發酵程度不同分為全發酵茶、半發酵茶、不發酵茶。5.根據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35經揉捻工序后,細胞內酶液滲出,與茶葉中多酚類反應進行一系列化學方應的過程,也叫內源性酶促反應,簡稱發酵。什么是茶葉的發酵?茶類名

制作特色

代表產品綠茶不發酵茶(發酵度為0)信陽毛尖、西湖龍井、黃山毛峰、

六安瓜片、洞庭碧螺春等黃茶微發酵茶(發酵度為10~20%)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白茶

輕度發酵茶(發酵度為20~30%)銀針白毫、白牡丹、壽眉等青茶(烏龍茶)半發酵茶(發酵度:30~60%)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等紅茶全發酵茶(發酵度:80~90%)正山小種、祁門紅茶、滇紅、川紅等黑茶后發酵茶(發酵度為100%)云南普洱茶、廣西六堡茶等。36綠茶(不發酵茶)品質特征:綠湯綠葉,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概念解釋】殺青:用高溫殺死酶的活性,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揉捻:做形。干燥:固形、失去水分、提高香氣、便于貯藏。加工工序:鮮葉殺青揉捻干燥37

炒青主要指眉茶和珠茶,河南眉茶是中國綠茶出口的主要拼配原料。烘青是窨制花茶的主要原料。蒸青綠茶就是用蒸氣殺青,如新林玉露等。特種綠茶主要是指外形獨特、內質優良、風味各異的各種綠茶,如信陽毛尖、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六安瓜片、洞庭碧螺春等。綠茶(不發酵茶)主要類型: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特種綠茶。38信陽毛尖產區分布主要品種品質特點資源優勢391994年元月,原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從而使信陽毛尖產地擴大到9個縣(區),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名優茶生產基地。2003年2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準信陽毛尖注冊證明商標,證明商標是公益性商標,可授權符合條件的單位使用。該證明商標規定:信陽毛尖證明商標的使用范圍必須是東至固始縣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別山交界處、北到淮河沿線、南至大別山北側信陽市行政區域內符合信陽毛尖品質特點和加工工藝的茶葉。產區分布40信陽毛尖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淮南茶,光州上”——陸羽“淮南茶,信陽第一”——蘇軾

1915年信陽毛尖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品質特點412、谷雨茶是谷雨時節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半年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鮮活,香氣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還有一芽一嫩葉的或一芽兩嫩葉的;一芽一嫩葉的茶葉泡在水里像展開旌旗的古代的槍,被稱為旗槍;一芽兩嫩葉則像一個雀類的舌頭,被稱為雀舌;與清明茶同為一年之中的佳品。

按季節劃分為明前茶、谷雨茶、春尾茶、夏茶、白露茶五大類。

1、明前茶清明節前采制的茶葉,受蟲害侵擾少,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時,由于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主要品種423、春尾茶春天末期前采制的茶。此時茶葉條形雖然不能和明前、谷雨相比,但是絕對耐泡好喝,價位相對比較便宜,適合大眾人群。4、夏茶夏季生產加工的茶葉,即稱夏茶。夏茶新梢生長迅速,但很容易老化。茶葉中的氨基酸、維生素的含量明顯減少,花青素、咖啡堿、茶多酚含量明顯增加,味顯苦澀。5、白露茶“白露茶”就是白露時節采摘的茶葉。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到了白露前后又會進入生長佳期。白露茶不像春茶那樣嬌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股獨特的甘醇味道。主要品種43為什么信陽毛尖品質優?資源優勢產區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間——高山云霧出好茶由于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葉多,土壤有機質豐富,結構良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云霧較多,溫差較大,漫射光多。這樣的環境能促進茶葉中含氮化合物的代謝,使茶樹芽葉中的氨基酸、葉綠素以及芳香物質等物質含量明顯增加;且芽葉持嫩性強。因此,對茶葉的色澤、香氣、滋味、嫩度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44新茶色澤鮮亮,泛綠色光澤,香氣濃爽而鮮活,白毫明顯,給人有生鮮感覺;陳茶色澤較暗,光澤發暗甚至發烏,白毫損耗多,香氣低悶,無新鮮口感。新茶與陳茶鑒別外觀茶湯新茶湯色新鮮淡綠、明亮、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鮮濃、久長。葉底鮮綠清亮;陳茶湯色較淡,香氣較低欠爽,滋味較淡,葉底不鮮綠而發烏,欠明亮,保管不好的,5分鐘后泛黃。45黃茶(微發酵茶)主要類型:

黃芽茶: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莫干黃芽等

黃小芽:北港毛尖、溈山毛尖、平陽黃湯、鹿苑茶等

黃大芽:廣東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等【概念解釋】燜黃:把茶堆成一堆,比渥堆時間短,由濕熱引起物質變化。葉綠素由于殺青、燜黃大量破壞和分解而減少,葉黃素顯露,形成黃湯黃葉。品質特征:黃湯黃葉鮮葉~殺青~揉捻~燜黃~干燥加工工序:46白茶(輕微發酵茶)主要類型:

白芽茶和白葉茶。代表名優茶:白毫銀針、白牡丹等浙江安吉白茶和貴州正安白茶因自然變異整片茶葉呈白色,不同于帶有白色絨毛的一般白茶,此二者都屬于綠茶。萎凋:鮮葉放置一段時間,失去一部分水分;去掉鮮葉的青草味。品質特征:葉色灰綠或鐵青色、湯色黃亮明凈、毫香顯

加工工序:

鮮葉~萎凋(日曬)~干燥47青茶(半發酵茶)主要類型:

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和臺灣烏龍代表名優茶: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等【概念解釋】搖青:茶葉經過搖動后擦傷葉緣,葉緣細胞被破壞輕度氧化,形成綠葉紅邊。品質特征:綠葉紅鑲邊,香高,味醇加工工序:

鮮葉~晾青~搖青~殺青~包揉~揉捻~烘焙48紅茶(全發酵茶)【概念解釋】萎凋:鮮葉放置一段時間,失去一部分水分;去掉鮮葉的青草味,便于揉捻。發酵:經揉捻工序后,細胞內酶液滲出,與茶葉中多酚類反應進行發酵,這種發酵稱為內源性酶促發酵,稱之為全發酵。品質特征:紅葉紅湯,香味甜醇。加工工序:鮮葉~萎凋~揉捻~發酵~干燥主要類型:

小種紅茶、功夫紅茶和紅碎茶代表名優茶:

正山小種、祁門紅茶、滇紅、川紅等49黑茶(后發酵茶)主要類型:

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滇桂黑茶等代表名優茶:湖南黑茶、云南普洱茶、廣西六堡茶等。

品質特征:干茶油黑,湯色橙黃帶紅。加工工序:

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干燥

【概念解釋】渥堆:經揉捻過的鮮葉堆放在一起,保溫保濕,引起葉內化合物相互轉化的過程。50第四章飲茶習俗與科學飲茶一、飲茶習俗與茶藝二、科學飲茶51一、飲茶習俗與茶藝飲茶習俗泡茶藝術茶與生活52飲茶習俗各民族在長期傳統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茶習俗,如漢族的清飲、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等。53藏族酥油茶54四川蓋碗茶55蒙古咸奶茶56拉祜族烤茶57白族三道茶(苦茶、甜茶、回味茶)58土家擂茶59傣族竹筒茶60納西族龍虎斗61實用性:從實際需要與條件出發,沖泡一杯普通的“大碗茶”,也可沖泡一杯高貴的名茶。科學性: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充分表現出來。藝術性:選用合適的器皿以及優美的沖泡方法等,令人賞心悅目。要泡好一壺茶或一杯茶,要講究實用性、科學性和藝術性。泡茶藝術62茶藝表演定義:在茶藝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通過各種茶葉沖泡技藝的形象演示,科學地、生活化地、藝術地展示泡飲過程,使人們在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分類:民俗茶藝表演、仿古茶藝表演和其他茶藝表演。631、冰心去凡塵(凈器)2、葉嘉酬賓(賞茶)3、清宮迎佳人(投茶)4、甘露潤蓮心(潤茶)5、關公巡城(倒茶)7、慧心悟茶(品茶)6、敬奉香茗(敬茶)8、淡中品至味(收具)5、鳳凰三點頭(沖泡)(一)綠茶茶藝641、冰心去凡塵(凈器)2、葉嘉酬賓(賞茶)用開水再燙洗一遍本來已是干凈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向賓客展示茶葉,介紹茶葉的產地、品種、干茶外形與色澤等。653、清宮迎佳人(投茶)4、甘露潤蓮心(潤茶)用茶匙把茶葉投入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在沖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澤茶芽,利于茶葉內含成分均勻泡出的作用。665、鳳凰三點頭(沖泡)6、敬奉香茗(敬茶)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地三起三落,好比鳳凰在向嘉賓再三點頭致意。綠茶,清湯綠葉,香高味醇;獻上一杯綠茶,以茶為媒,傳達對朋友的情誼。677、慧心悟茶(品茶)8、淡中品至味(收具)品綠茶要一看、二聞、三品味,在欣賞了“茶舞”之后,要細聞茶香。綠茶清純甘鮮,只要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從淡淡的茶湯中品出天地間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韻味來。

681、白鶴沐浴(洗杯)2、觀音入宮(落茶)3、懸壺高沖(沖茶)4、春風拂面(刮泡沫)5、關公巡城(倒茶)7、香茗敬賓(奉茶)6、韓信點兵(點茶)8、品啜甘霖(喝茶)5、關公巡城(倒茶)(二)烏龍茶茶藝691、白鶴沐浴(洗杯)2、觀音入宮(落茶)用開水洗凈茶具,一方面可以消毒,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壺溫,便于沖泡。把茶葉放入茶具,放茶量約占茶具容量的五分。703、懸壺高沖(沖茶)4、春風拂面(刮泡沫)把滾開的水提高沖入茶壺或蓋碗,先低后高,使茶葉轉動,均勻的接受水份。用壺蓋或碗蓋輕輕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潔凈。715、關公巡城(倒茶)6、韓信點兵(點茶)把泡好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茶杯里。茶水倒到少許時要一點一點均勻地滴到各茶杯里。727、香茗敬賓(奉茶)8、品啜甘霖(喝茶)把泡好的茶水端給客人,彬彬有禮,敬茶品茗。先聞其香,后嘗其味,邊啜邊聞,淺盞細飲。73茶與生活從古到今幾千年來,茶文化一直伴隨著人們的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作用,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74(一)以茶為禮婚禮茶:茶在民間婚俗中歷來是“純潔、堅定、多子多福”的象征。節令茶:在中國逢年過節,都有茶祭,用于祈求上蒼神靈保佑之舉。75(二)客來敬茶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歷來注重人際交往間的禮節,客來敬茶就是傳統美德之一。從而借茶來表達主人的深情厚誼,以增進主客雙方的友誼與感情。76(三)茶宴茶宴,也可稱茶會,是一種比較隆重的以茶禮賓的待客方式,也是親朋摯友之間常有的一種歡聚形式。現代社會中,以茶點招待賓客的茶話會,是民間茶宴、茶會在公共關系中的應用;清茶一杯,以茶敘舊,以茶聯誼。77二、科學飲茶茶的合理選用正確的泡茶方法合理飲茶78茶的合理選用不同的茶有不同的特性,每個人的體質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時間、地點和環境條件,也都會影響人與茶之間的關系。根據氣候和季節選茶根據食物結構選茶根據人的身體狀況選茶79(一)根據氣候和季節選茶氣候寒冷潮濕地區,以熱飲紅茶或烏龍茶為好;因為暖性的紅茶和烏龍茶,加上熱飲,可宣肺解郁,溫暖身體。氣候炎熱干燥地區,以飲用綠茶為好,冷飲或加入薄荷,用于解暑并補充營養。80春季飲花茶,可去寒邪之氣,促進體內陽氣生發。夏季飲綠茶,消暑解熱,止渴強心。秋季飲烏龍茶,能清除體內余熱,止甘生津。冬季飲紅茶,味甘性溫,生熱暖胃。(一)根據氣候和季節選茶81(二)根據食物結構選茶我國西藏、內蒙等地,長年以肉食和奶為主,又缺少新鮮蔬菜,選用磚茶,補充維生素,價格相對較低,又適合在茶壺內慢慢烹煮。英國等西方國家有喝奶茶的傳統習慣,在所有茶類中,紅茶加奶后無論外觀品質還是香氣滋味都比較協調。82(三)根據人的身體狀況選茶平時畏寒者,宜選紅茶或烏龍茶,性溫,驅寒暖胃。平時畏熱者,宜選綠茶,性寒,清涼下火。冠心病患者,不宜飲濃茶。“三期”(經期、孕期、產期)婦女最好少飲茶,宜飲花茶。老人、兒童及缺血性患者不宜多飲茶。健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