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節能與環保設計作業指導書TOC\o"1-2"\h\u5504第一章建筑節能設計概述 3116151.1建筑節能設計的重要性 3210041.2建筑節能設計的原則與方法 330289第二章建筑圍護結構節能設計 433432.1外墻保溫隔熱設計 4201922.2外窗節能設計 413432.3屋面節能設計 512502.4地面節能設計 56950第三章建筑供暖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 6247033.1供暖系統節能設計 6248223.2空調系統節能設計 6295063.3熱泵系統節能設計 6127303.4能源管理系統設計 617646第四章建筑照明節能設計 7213574.1照明系統節能設計 7296444.1.1設計原則 76464.1.2設計方法 7195924.1.3設計要點 7314594.2燈具選擇與布置 7158344.2.1燈具選擇 7290094.2.2燈具布置 7282974.3控制策略與系統優化 8189374.3.1控制策略 8124354.3.2系統優化 831603第五章建筑給排水系統節能設計 888265.1給水系統節能設計 8192925.1.1給水系統概述 861485.1.2給水系統節能設計原則 9144865.1.3給水系統節能設計措施 9281445.2排水系統節能設計 9185955.2.1排水系統概述 9185475.2.2排水系統節能設計原則 9227145.2.3排水系統節能設計措施 9313505.3雨水收集與利用 10226515.3.1雨水收集與利用概述 1010075.3.2雨水收集與利用設計原則 10172765.3.3雨水收集與利用設計措施 1018376第六章建筑室內環境質量保障 1061456.1室內空氣質量保障 10241086.1.1概述 10155116.1.2室內空氣污染物控制 11200346.1.3室內空氣濕度控制 1149756.1.4室內空氣品質監測 1147506.2室內熱環境質量保障 11127156.2.1概述 1196236.2.2室內溫度控制 1186996.2.3室內濕度控制 111326.2.4室內熱舒適性評價 1154376.3室內光照環境質量保障 129666.3.1概述 12145886.3.2室內天然光照 12169196.3.3室內人工照明 12273916.3.4室內光照環境監測與評價 1210314第七章建筑材料與構造節能設計 12313117.1節能型建筑材料的應用 1242917.1.1節能型建筑材料概述 12269627.1.2節能型建筑材料的分類 1219377.1.3節能型建筑材料的應用策略 135057.2建筑構造節能設計 13277817.2.1建筑構造節能設計原則 13215147.2.2建筑構造節能設計內容 13191207.2.3建筑構造節能設計方法 13140937.3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13146457.3.1建筑廢棄物處理現狀 13298097.3.2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 13305497.3.3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策略 149169第八章建筑綠化與景觀設計 14179428.1建筑綠化設計 14211348.1.1設計原則 14215018.1.2設計內容 1464288.1.3設計要點 14296128.2景觀水系統設計 1550318.2.1設計原則 15236558.2.2設計內容 1584508.2.3設計要點 15275978.3生態景觀設計 1587088.3.1設計原則 15231128.3.2設計內容 1512038.3.3設計要點 168187第九章建筑環保設計標準與規范 165029.1國內外建筑環保設計標準概述 16302729.2建筑環保設計規范與要求 16270419.3建筑環保設計評價體系 17497第十章建筑節能與環保設計案例分析 173074410.1建筑節能設計案例分析 172177310.2建筑環保設計案例分析 181891310.3綜合案例分析 18第一章建筑節能設計概述1.1建筑節能設計的重要性在當今社會,能源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我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建筑領域的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比例較大。因此,建筑節能設計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降低能源消耗、保護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建筑節能設計旨在通過優化建筑設計、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功能、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節能設計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緩解能源壓力: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建筑節能設計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緩解能源供應壓力。(2)提高建筑舒適性:建筑節能設計可以提高室內環境質量,使居住者感受到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3)保護生態環境:建筑節能設計可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4)促進經濟發展:建筑節能設計可以推動建筑產業的技術進步,提高建筑行業的整體競爭力。1.2建筑節能設計的原則與方法建筑節能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整體性原則:建筑節能設計應充分考慮建筑的整體功能,包括圍護結構、設備系統、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2)經濟性原則:在滿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適應性原則:建筑節能設計應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下的適應性,保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4)可持續發展原則:建筑節能設計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筑節能設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優化建筑設計:通過調整建筑體型、朝向、布局等,提高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風效果,降低建筑能耗。(2)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熱工功能:選用合適的建筑材料和構造方式,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熱阻、熱惰性等功能。(3)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4)優化建筑設備系統:選用高效節能的設備,優化設備系統設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智能化管理: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建筑能耗的實時監測、分析與優化,提高建筑節能水平。第二章建筑圍護結構節能設計2.1外墻保溫隔熱設計外墻保溫隔熱設計是建筑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減少建筑物的熱量損失,提高室內舒適度。以下是外墻保溫隔熱設計的主要要點:(1)保溫材料選擇:應選用導熱系數小、保溫功能好、防火功能強、環保功能高的保溫材料。目前常用的保溫材料有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板、巖棉板等。(2)保溫層厚度:根據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因素確定保溫層的厚度。一般而言,保溫層厚度應在30mm以上。(3)保溫層施工:保溫層施工應采用粘貼、錨固等方法,保證保溫層與墻體連接牢固。施工過程中應注意保溫層的平整度、垂直度,以及陰陽角的施工處理。(4)隔熱措施:在外墻設計中,應采取有效的隔熱措施,如設置隔熱層、采用隔熱涂料等,以降低太陽輻射對室內溫度的影響。2.2外窗節能設計外窗是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節能設計對于提高建筑物的整體節能效果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外窗節能設計的主要要點:(1)窗型選擇:應選用密封功能好、保溫功能強的窗型,如雙層玻璃窗、真空玻璃窗等。(2)玻璃選擇:選用LowE玻璃、雙層玻璃、中空玻璃等,以提高窗戶的保溫隔熱功能。(3)窗框材料選擇:窗框材料應具有良好的熱阻功能和密封功能,如斷橋鋁、塑鋼等。(4)遮陽措施:在外窗設計中,應考慮設置遮陽設施,如遮陽板、遮陽窗簾等,以降低太陽輻射對室內溫度的影響。2.3屋面節能設計屋面作為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節能設計對于提高建筑物的整體節能效果具有關鍵作用。以下是屋面節能設計的主要要點:(1)保溫隔熱材料選擇:屋面保溫隔熱材料應選用導熱系數小、保溫功能好、環保功能高的材料,如擠塑聚苯乙烯泡沫板、巖棉板等。(2)保溫層厚度:根據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確定保溫層的厚度。一般而言,屋面保溫層厚度應在40mm以上。(3)防水層設計:屋面防水層應選用耐候性好、防水功能強的材料,如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等。(4)綠化措施:在屋面設計中,可以考慮設置綠化植物,以提高屋面的隔熱功能,降低室內溫度。2.4地面節能設計地面作為建筑物的承重基礎,其節能設計同樣不容忽視。以下是地面節能設計的主要要點:(1)保溫隔熱材料選擇:地面保溫隔熱材料應選用導熱系數小、保溫功能好、環保功能高的材料,如擠塑聚苯乙烯泡沫板、巖棉板等。(2)保溫層厚度:根據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確定保溫層的厚度。一般而言,地面保溫層厚度應在30mm以上。(3)地面施工:地面施工應保證保溫層與基層連接牢固,平整度、垂直度符合要求。(4)地面防潮設計:在地面設計中,應考慮設置防潮層,防止地下水對保溫層的影響。第三章建筑供暖與空調系統節能設計3.1供暖系統節能設計供暖系統的節能設計是建筑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高效供暖,設計時需考慮以下要素:(1)熱源選擇:優先選用高效、環保的熱源設備,如燃氣壁掛爐、空氣源熱泵等,降低能耗和排放。(2)管網設計:優化管網布局,減少熱量輸送過程中的損失。采用保溫功能良好的管道材料,降低熱損耗。(3)末端設備:選用高效散熱器或地暖系統,提高熱交換效率,降低能耗。(4)控制系統:安裝溫控器,根據實際需求調整供暖溫度,避免無效供暖。3.2空調系統節能設計空調系統在建筑中能耗較大,因此其節能設計。以下為關鍵設計要點:(1)冷熱源設備:選用高能效比的空調機組,降低能耗。(2)送風系統:合理設計送風管道,減少風道阻力,提高送風效率。(3)制冷劑選擇:選用環保、低能耗的制冷劑,降低空調系統的運行成本。(4)控制系統:采用智能控制系統,根據室內外溫度、濕度等因素自動調節空調運行狀態,實現節能運行。3.3熱泵系統節能設計熱泵系統是一種高效、環保的供暖和空調技術。以下為熱泵系統節能設計的關鍵要素:(1)熱泵機組選型:根據建筑需求選擇合適的熱泵機組,保證高效運行。(2)熱源選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空氣能等,降低能耗。(3)熱泵循環系統:優化循環系統設計,降低循環阻力,提高熱泵效率。(4)智能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系統,根據實際需求自動調節熱泵運行狀態,實現節能效果。3.4能源管理系統設計能源管理系統是建筑節能設計的核心部分,以下為關鍵設計要點:(1)能耗監測:安裝能耗監測儀表,實時監測建筑各類能耗數據。(2)數據分析:對能耗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找出節能潛力,制定針對性的節能措施。(3)優化調度:根據能耗數據,優化建筑用能設備運行策略,實現節能目標。(4)反饋調整:根據實際運行效果,不斷調整能源管理策略,提高建筑節能水平。第四章建筑照明節能設計4.1照明系統節能設計4.1.1設計原則照明系統節能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滿足照明功能需求,保證照明質量;降低照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考慮照明系統的可靠性和經濟性。4.1.2設計方法照明系統節能設計方法主要包括:合理選擇照明方式、確定照明功率密度、采用高效光源和燈具、優化照明系統布局等。4.1.3設計要點(1)合理選擇照明方式:根據建筑空間特點和使用需求,選擇合適的照明方式,如自然采光、人工照明、混合照明等。(2)確定照明功率密度:根據建筑功能、照明方式和燈具類型,確定合理的照明功率密度,以降低能耗。(3)采用高效光源和燈具:選用高效、長壽、環保的光源和燈具,提高照明效率。(4)優化照明系統布局:合理布置燈具,減少照明盲區,提高照明均勻度。4.2燈具選擇與布置4.2.1燈具選擇燈具選擇應考慮以下因素:燈具的光效、壽命、顯色指數、配光特性等。具體選擇時,可參照以下原則:(1)選用高效燈具:如LED燈具、緊湊型熒光燈等。(2)選用顯色指數高的燈具:如三基色熒光燈、LED燈具等。(3)選用壽命長的燈具:如LED燈具、高壓鈉燈等。4.2.2燈具布置燈具布置應遵循以下原則:(1)滿足照明功能需求:根據建筑空間和使用需求,合理布置燈具,保證照明質量。(2)提高照明均勻度:通過調整燈具間距和高度,使照明均勻度達到設計要求。(3)減少照明盲區:在照明設計中,盡量避免出現照明盲區,提高照明效果。4.3控制策略與系統優化4.3.1控制策略照明系統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分區控制、定時控制、感應控制、調光控制等。具體應用時,可根據建筑功能和照明需求進行選擇和組合。(1)分區控制:根據建筑空間和使用需求,將照明系統劃分為若干區域,實現區域間的獨立控制。(2)定時控制:根據照明需求,設置照明設備的定時開關,實現節能照明。(3)感應控制:利用紅外線、微波等感應技術,實現照明設備的自動開關和亮度調節。(4)調光控制:通過調節光源亮度,實現照明效果的靈活調整。4.3.2系統優化照明系統優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光源效率:通過選用高效光源和燈具,提高照明系統整體效率。(2)合理配置照明設備:根據建筑空間和使用需求,合理配置照明設備,降低能耗。(3)采用智能控制系統:利用現代控制技術,實現照明系統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節能效果。(4)加強照明維護:定期檢查和更換損壞的照明設備,保證照明系統正常運行。第五章建筑給排水系統節能設計5.1給水系統節能設計5.1.1給水系統概述給水系統是建筑中的組成部分,其任務是為建筑物內的用戶供應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及其他用水。在設計給水系統時,應充分考慮節能、環保、安全、可靠等因素。5.1.2給水系統節能設計原則(1)合理選擇給水方式,降低給水泵的能耗;(2)優化給水管道布局,減少管道阻力損失;(3)采用高效節能的給水設備,提高給水系統運行效率;(4)合理設置給水系統的自動控制裝置,實現給水系統的智能化管理。5.1.3給水系統節能設計措施(1)給水方式選擇:根據建筑物的用水需求、水源條件等因素,合理選擇給水方式,如重力給水、壓力給水、無負壓給水等;(2)給水管道布局優化:合理設計給水管道的直徑、長度和走向,降低管道阻力損失;(3)給水設備選用:選用高效節能的給水泵、閥門等設備,提高給水系統的運行效率;(4)給水系統自動控制: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實現給水系統的實時監測、自動調節和故障預警。5.2排水系統節能設計5.2.1排水系統概述排水系統是建筑中用于收集、輸送和排放廢水的設施。在設計排水系統時,應考慮節能、環保、安全、可靠等因素,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5.2.2排水系統節能設計原則(1)合理選擇排水方式,降低排水泵的能耗;(2)優化排水管道布局,減少管道阻力損失;(3)采用高效節能的排水設備,提高排水系統運行效率;(4)合理設置排水系統的自動控制裝置,實現排水系統的智能化管理。5.2.3排水系統節能設計措施(1)排水方式選擇:根據建筑物的排水需求、地形等因素,合理選擇排水方式,如重力排水、壓力排水等;(2)排水管道布局優化:合理設計排水管道的直徑、長度和走向,降低管道阻力損失;(3)排水設備選用:選用高效節能的排水泵、閥門等設備,提高排水系統的運行效率;(4)排水系統自動控制: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實現排水系統的實時監測、自動調節和故障預警。5.3雨水收集與利用5.3.1雨水收集與利用概述雨水收集與利用是指將建筑物屋頂、地面等收集到的雨水經過處理后,用于建筑物內部或外部綠化、景觀、沖廁等用途。雨水收集與利用可以有效減少建筑物的用水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5.3.2雨水收集與利用設計原則(1)充分利用建筑物屋頂、地面等收集雨水;(2)合理設計雨水收集設施,保證雨水的收集和輸送效率;(3)采用高效節能的處理設備,提高雨水的處理效率;(4)合理利用雨水,實現雨水的資源化利用。5.3.3雨水收集與利用設計措施(1)雨水收集設施設計:根據建筑物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雨水收集池、雨水井等設施;(2)雨水輸送管道設計:合理設計雨水輸送管道的直徑、長度和走向,降低管道阻力損失;(3)雨水處理設備選用:選用高效節能的雨水處理設備,如過濾設備、消毒設備等;(4)雨水利用方式:根據建筑物的用水需求,合理利用雨水,如綠化、景觀、沖廁等。第六章建筑室內環境質量保障6.1室內空氣質量保障6.1.1概述室內空氣質量是衡量室內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直接關系到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適度。為了保障室內空氣質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6.1.2室內空氣污染物控制(1)合理選擇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減少污染物排放;(2)加強室內通風換氣,提高空氣流動速度,降低污染物濃度;(3)采用空氣凈化設備,如新風系統、空氣凈化器等,對室內空氣進行過濾和凈化。6.1.3室內空氣濕度控制(1)合理設置室內濕度范圍,保持相對濕度在40%70%之間;(2)采用加濕器、除濕器等設備,調節室內濕度;(3)利用植物調節室內濕度,如綠植、水培植物等。6.1.4室內空氣品質監測(1)定期對室內空氣進行監測,了解污染物濃度變化;(2)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室內空氣質量保障措施;(3)建立健全室內空氣質量管理制度,保證室內空氣質量達標。6.2室內熱環境質量保障6.2.1概述室內熱環境質量直接影響居住者的舒適度和健康。為了保障室內熱環境質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6.2.2室內溫度控制(1)合理設置室內溫度范圍,保持夏季室內溫度在26℃28℃,冬季室內溫度在18℃22℃;(2)采用空調、暖氣等設備,調節室內溫度;(3)利用自然通風、遮陽等措施,降低室內溫度。6.2.3室內濕度控制(1)保持室內濕度在40%70%之間,避免濕度過高或過低;(2)采用加濕器、除濕器等設備,調節室內濕度;(3)利用植物調節室內濕度。6.2.4室內熱舒適性評價(1)采用熱舒適性評價指標,如PMV指數、PPD指數等,對室內熱環境進行評價;(2)根據評價結果,調整室內熱環境保障措施;(3)定期對室內熱環境進行監測,保證熱環境質量達標。6.3室內光照環境質量保障6.3.1概述室內光照環境質量是室內環境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居住者的視覺舒適度和心理健康。為了保障室內光照環境質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6.3.2室內天然光照(1)合理設計建筑外窗,增加室內天然光照;(2)利用反射、折射等光學原理,提高室內光照均勻度;(3)采用遮陽、遮光等措施,避免室內過亮或過暗。6.3.3室內人工照明(1)合理選擇照明設備,如LED燈具、熒光燈等,提高照明效率;(2)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實現照明設備的自動調節;(3)保持室內照明亮度均勻,避免產生眩光和陰影。6.3.4室內光照環境監測與評價(1)定期對室內光照環境進行監測,了解光照強度和均勻度;(2)根據監測結果,調整室內光照環境保障措施;(3)采用光照環境評價方法,如主觀評價、客觀評價等,對室內光照環境進行評價。第七章建筑材料與構造節能設計7.1節能型建筑材料的應用7.1.1節能型建筑材料概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行業的能耗問題日益凸顯。節能型建筑材料作為一種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較低的能耗、良好的保溫隔熱功能和較高的環保功能。本章主要介紹節能型建筑材料在建筑節能中的應用。7.1.2節能型建筑材料的分類(1)保溫隔熱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板、巖棉板等。(2)空氣凈化材料:如光觸媒材料、活性炭材料等。(3)環保型裝飾材料:如低甲醛釋放的人造板、綠色涂料等。(4)節能型門窗材料:如斷橋鋁合金門窗、LOWE玻璃等。7.1.3節能型建筑材料的應用策略(1)選擇合適的節能型建筑材料,根據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進行優化配置。(2)加強建筑物的保溫隔熱設計,減少建筑物的能耗。(3)提高建筑物的室內環境質量,改善居住舒適度。7.2建筑構造節能設計7.2.1建筑構造節能設計原則(1)符合國家節能標準,滿足建筑物的功能性需求。(2)充分考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實現地域特色與節能設計的結合。(3)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7.2.2建筑構造節能設計內容(1)墻體節能設計:包括墻體材料的選擇、保溫隔熱層的設計等。(2)門窗節能設計:包括門窗材料的選擇、密封功能的設計等。(3)屋面節能設計:包括屋面材料的選擇、保溫隔熱層的設計等。(4)地面節能設計:包括地面材料的選擇、保溫隔熱層的設計等。7.2.3建筑構造節能設計方法(1)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提高設計效率。(2)運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實現建筑物的可視化、參數化設計。(3)結合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實現建筑物的可持續發展。7.3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7.3.1建筑廢棄物處理現狀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建筑廢棄物產生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國建筑廢棄物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填埋、堆放和資源化利用等。但是由于處理設施不完善、技術水平較低等原因,建筑廢棄物的處理仍面臨諸多問題。7.3.2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1)建筑廢棄物分類回收:對建筑廢棄物進行分類,將有價值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2)廢棄物再生利用:將廢棄的建筑材料進行再生處理,制成新型建筑材料。(3)廢棄物資源化技術: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將廢棄物轉化為可利用資源。7.3.3建筑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策略(1)加強建筑廢棄物的源頭減量,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2)完善建筑廢棄物處理設施,提高處理能力。(3)推廣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第八章建筑綠化與景觀設計8.1建筑綠化設計8.1.1設計原則建筑綠化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整體規劃,注重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2)注重植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3)充分考慮建筑物的功能、形態及環境特點,實現綠化與建筑一體化。(4)采用低碳、環保的綠化技術,降低能耗。8.1.2設計內容(1)屋頂綠化:采用適宜的植物材料,結合建筑物的結構特點,實現屋頂綠化。(2)墻面綠化:利用攀爬植物、垂吊植物等,對建筑物墻面進行綠化。(3)地面綠化:合理配置喬、灌、草、花等植物,提高綠化覆蓋率。(4)室內綠化:選擇耐陰、耐污染的植物,進行室內綠化,提高室內環境質量。8.1.3設計要點(1)綠化植物的選擇:根據地域特點、生態環境、建筑物功能等因素,選擇適宜的植物。(2)綠化布局:結合建筑物形態、空間布局,合理規劃綠化區域,實現綠化與建筑的和諧統一。(3)綠化技術:采用先進的綠化技術,如生態種植、雨水收集利用等,提高綠化效果。8.2景觀水系統設計8.2.1設計原則景觀水系統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保障水質安全,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2)注重景觀效果,與周邊環境相協調。(3)考慮水生態系統平衡,提高水環境自凈能力。(4)低碳環保,減少能耗。8.2.2設計內容(1)水景觀規劃:結合地形地貌、建筑物布局,規劃水景觀布局。(2)水處理設施:設置雨水收集、水質凈化、水體循環等設施,保障水質安全。(3)水生植物配置:選擇適宜的水生植物,提高水體自凈能力。(4)親水設施:設置親水平臺、棧道等,滿足人們親水需求。8.2.3設計要點(1)水景觀布局:注重景觀效果,與周邊環境相協調。(2)水處理技術:采用先進的處理技術,降低能耗,提高處理效果。(3)水生植物選擇:考慮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選擇適宜的水生植物。8.3生態景觀設計8.3.1設計原則生態景觀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2)注重景觀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3)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4)低碳環保,減少能耗。8.3.2設計內容(1)生態廊道設計:構建生態廊道,提高生物多樣性。(2)生態停車場設計:采用透水磚、植草磚等材料,降低熱島效應。(3)生態景觀小品設計:設置生態座椅、棧道等,提供休閑空間。(4)生態照明設計:采用節能燈具,實現綠色照明。8.3.3設計要點(1)生態廊道布局:考慮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等因素,合理規劃生態廊道。(2)生態停車場設計:充分考慮停車場的使用功能和生態環境,實現綠色停車。(3)生態景觀小品設計:注重人性化設計,提供舒適的休閑空間。(4)生態照明設計:采用先進的技術,實現綠色照明。第九章建筑環保設計標準與規范9.1國內外建筑環保設計標準概述建筑環保設計標準是為了指導建筑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遵循環保原則,降低建筑對環境的影響,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國內外建筑環保設計標準體系各有特點,以下對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標準進行概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ISO14000系列標準是國際通行的環境管理標準,其中包括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要求、ISO14004環境管理體系原則、ISO14006環境設計考慮等。這些標準為建筑環保設計提供了指導性原則。美國綠色建筑協會(USGBC)推出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LEED評價體系包括可持續場地、水資源利用、能源與大氣、材料與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創新與設計等方面。我國建筑環保設計標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目前我國主要的建筑環保設計標準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體系》(CS352014)等。這些標準涵蓋了建筑設計、施工、運營等各個階段,對建筑環保設計提出了具體要求。9.2建筑環保設計規范與要求建筑環保設計規范與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節能與能源利用:要求建筑設計充分考慮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2)節材與材料利用:要求建筑設計選用環保、可再生的材料,降低材料消耗,提高材料利用效率。(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要求建筑設計充分考慮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水污染。(4)室內環境質量:要求建筑設計關注室內環境質量,提高室內空氣質量,保障人體健康。(5)室外環境質量:要求建筑設計充分考慮室外環境質量,減少建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6)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要求建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輪胎買賣庫存合同范本
- 香港房屋借用合同范本
- 混凝土購銷合同
- 瓜蔞種子銷售合同范本
- 茅臺回購合同范本
- 外墻保溫拆除合同范本
- 動感風潮模板
- 代打包發貨合同范本
- 2025設備采購合同(范本)
- 高效工作與流程優化
- 普通地質學教材
- 常減壓煉油仿真工藝流程簡介
- 青春期女生健康講座
-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習作教材解讀和教學目標
- 廣東省五年一貫制語文試卷
-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下冊每課教學反思(附目錄)
- JJF 1099-2018表面粗糙度比較樣塊校準規范
- GB/T 4857.15-2017包裝運輸包裝件基本試驗第15部分:可控水平沖擊試驗方法
- GB/T 19632-2005殯葬服務、設施、用品分類與代碼
- GB/T 14514-2013氣動管接頭試驗方法
- 違章教育習慣性違章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