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計時歷史大突破: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1頁
2025年高考倒計時歷史大突破: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2頁
2025年高考倒計時歷史大突破: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3頁
2025年高考倒計時歷史大突破: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4頁
2025年高考倒計時歷史大突破: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5年高考倒計時歷史大突破: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0小題,共20分。1.清代中后期,疆吏與軍機私信互動雖懸為厲禁,卻普遍發生。如湖北布政使、署巡撫胡林翼不僅借助軍機章京錢寶青獲取高層機密,而且與軍機大臣肅順相配合,促成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這一現象表明()A.權力結構的變化 B.軍機處職權開始增強

C.皇權的逐漸旁落 D.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2.1571—1576年,中國與西屬菲律賓從民間貿易走向官方交往。菲律賓三任總督均遣使訪華,但他們擴大貿易的需求未受到中方理睬。為此西班牙人提出武力征服中國的計劃。這()A.反映閉關自守政策阻礙中外交流 B.演化為中國遭受西方侵略的主因

C.說明朝貢貿易體制束縛海外貿易 D.對中西印度洋貿易產生不利影響3.晚明時期,朝廷對海外貿易、海上活動時禁時開,時緊時松,但由于其政治統治力的式微,已無法控制海上事務,不得不采取越來越放任的海洋政策,這反而給東南沿海區域的市場和經濟注入了活力。據此可知,當時()A.朝廷積極應對倭寇之患 B.東南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C.中國已受到全球化影響 D.明王朝的封建統治危機初見端倪4.下面是某文獻中對軍機處職能的明確規定。這反映出軍機處的設置()1.掌書諭旨2.議大政,讞大獄,得旨則與3.軍旅,則考其山川道里兵馬錢糧之數,以備顧問4.文武官特簡者,承旨則進其名單,差特簡者亦如之5.考試“欽命者,預期以其上屆之題繕單進諭”6.皇帝舉巨典成憲,有旨考證,則書其事之本末進焉A.實現了中樞權力相互制衡 B.有利于提高皇權統治的效能

C.促進了內廷機構的外延化 D.凸顯自身“非漢”政權的屬性5.清朝前期對新疆的經略治理規模和深度皆遠勝于此前中原歷代中央王朝,其措施包括兵屯戍邊、派遣移民入疆、設立官營商鋪、興辦各種文化教育事業。新疆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進步。據此可知清初()A.朝廷認為陸防重于海防 B.開發治理新疆符合民心民愿

C.新疆主動學習中原文明 D.新疆發達程度遠勝前朝內地6.清朝時期,中國扇商察覺到西方人的審美偏好,專門制造出了一種中西結合風格的扇子品種——外銷扇,其制造基地設在廣州十三行,制作工藝上追求極致的奢華繁復,深受歐洲人喜愛。這表明,清朝時期()A.官營手工業技藝領先民營 B.政府積極支持對外貿易與交流

C.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達 D.中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緊密7.軍機處設立以后,大學士也隨之出現內外中堂之分,入值軍機處的內中堂的主要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軍國要務參與機密,往往不到內閣辦事。留守內閣的外中堂出現“票擬皆舍人,按故事為之,大學士晨人畫可否,然少所更定”的現象。這一狀況的出現反映了清朝()A.中樞決策機制發生異變 B.內閣的議政功能喪失

C.專制皇權的進一步強化 D.政府辦事效率的提高8.軍機處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于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清朝軍機處設立之初,軍機大臣的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是說讓其入值辦事,軍機大臣多為兼職,升轉仍在原衙門進行。這種制度設計體現了()A.軍機處政治地位的中樞性 B.軍機處內部運行的簡單性

C.軍機處服務皇權的專一性 D.軍機處設置的臨時差遣性9.明清兩朝是我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高峰期,也是人口遷移的高潮期。讀下面《清朝前期國內移民方向示意圖(局部)》,不屬于當時人口遷移原因的是

A.內地人口增長迅速,人地矛盾突出 B.臺灣問題的解決,加強兩地交流

C.改土歸流,擴大政府直接控制區域 D.邊疆的持續開發,經濟重心轉移10.19世紀初,洋錢在中國普遍用于繳納賦稅、日常開支、書畫金石交易、金融流通等領域。1822年,朝廷飭令廣東督撫與海關監督嚴行查禁白銀出洋。這一消息傳到江南,被演變為官方禁用洋錢的謠言,洋錢價格隨之大跌。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A.中外貿易仍有一定發展 B.外來貨幣干擾中國商品市場

C.民間貿易沖擊清廷統治 D.閉關自守政策已被朝廷放棄11.1792年9月,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乾隆帝認為“天朝德威遠被,萬國親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要求。“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巨”,就是歷史上有許多事件開始并不得到重視,但時過境遷之后,卻深深的影響著后世。材料旨在表達()A.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失敗 B.滿清統治集團盲目自大的優越心理

C.馬戛爾尼使團決定中英關系 D.中國失去融入世界的機會而陷入被動12.下圖是英國漫畫家吉爾雷創作的漫畫《在北京朝廷接見外交使團》,該畫于1792年9月出版,經常被引用以形容中國乾隆皇帝面對單膝跪地的馬戛爾尼時高傲、自大、不屑的樣子。而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發生在1793年,且單膝跪地是當時歐洲王宮標準的覲見禮。這表明(

A.歷史解釋決定歷史存在 B.史料實證影響歷史存在

C.歷史認知應具備前瞻性 D.史料實證需要嚴謹客觀13.有學者說:“清康熙朝開海貿易并設立江、浙、閩、粵四大海關,僅僅是恢復‘閩粵邊海生民’的一條謀生之路,并征收海關稅以益于“閩粵兵餉”,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為基本特征的對外貿易法律就成為必然。”該學者意在強調清朝()A.重農抑商政策與海禁政策的一致性 B.抑商政策因時局變遷而調整

C.限制了外貿推動經濟發展的可能性 D.商人已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14.雍正時形成規制:凡是臣子奏報一般事務用“疏”,由通政司遞交,皇帝的回復則由內閣擬旨;奏報重要事務用“折”,由奏事處遞交,軍機大臣當面聆聽皇帝指示,擬文成旨,由軍機處密封直接下發。據此可知當時(

)A.軍機處成為行政中樞 B.文書行政制度發生變革

C.內閣的決策權被剝奪 D.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15.清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遍設義學,由清廷和地方官府共同舉辦,民間資助,向土著民族及所屬子弟提供免費的啟蒙教育;教學內容上“將《圣諭廣訓》逐條講解,俾令熟讀,然后課以經書”。清政府此舉旨在()A.促進民族地區的文化交流 B.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 D.維護邊疆地區的社會秩序16.下表是1793年《新訂西藏章程二十九條》關于駐藏大臣職責的部分內容,這表明清朝駐藏大臣(

)(二)今后鄰近各國來西藏的旅客和商人,或達賴喇嘛派往域外人員,須由該管主腦呈報駐藏大臣衙門簽發路證,并在江孜和定日兩地方新派官兵檢驗。(五)關于軍隊編制代本下設甲本、如本和定本等,由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挑選年輕有為者充任。(八)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收入及開支,駐藏大臣每年春秋兩次進行審核。A.改變了清朝邊疆總體治理方略 B.鞏固了平定大小和卓的成果

C.強化了中央政府對藏區的管理 D.直接負責西藏宗教行政事務17.雍正設立軍機處,找到了“最便于獨攬乾綱的權力配置格局”。他也曾在朱批中明確指出,他的很多批示“不過據一時之見”,教誨性質居多,因此要求各地督撫“奉到朱批之后,若欲見諸施行,自應另行具本,或咨部定奪”。雍正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強化皇權并保障行政合理性 B.緩和滿漢之間矛盾以鞏固統治

C.完善權力配置提高行政效率 D.減少決策失誤加強對地方控制18.明代對外貿易的特點在于“有貢就有市”。《明會典》中作為“正貢”的貢品記載,日本國僅見20種;而據《皇明永樂志》物品清單顯示,日本一國的物品達到248種之多。據此可推知,當時(

)A.官方嚴格奉行海禁政策 B.民間貿易占有重要地位

C.朝貢貿易阻礙經濟發展 D.朝貢貿易體系受到沖擊19.清朝將南海諸島列入水師的巡查范圍。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廣東水師副將吳升率水師巡視西沙群島,“自瓊崖,歷銅鼓,經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視,地方寧謐”。下列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為康熙收復臺灣奠定了堅實基礎 B.維持了東亞諸國與清朝的朝貢關系

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貿易 D.表明了清政府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20.康熙曾打算采取招撫方針解決臺灣問題,甚至允許鄭成功的繼承者鄭經“藩封,世守臺灣”。鄭經堅持以“比朝鮮,不削發”作為投誠條件,康熙則認為“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斷然拒絕。材料體現了清代()A.夷夏之防阻礙國家統一 B.政府外交理念的逐步近代化

C.統治者明確的國家意識 D.朝貢體系隨改朝易代而瓦解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清查人丁數字以征丁賦,順治八年(1651)丁數約1400萬,至康熙五十年(1711)已恢復到2460萬。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過2億,五十五年(1790)突破3億大關。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時,全國人口已達到4.1億。……“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相當于固定和取消人頭稅,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除了隱匿人口不報情況。與此同時政府對基層社會的控制更為強化,對定居乃至流動人口的清查更加嚴密,技術手段不斷完善。版圖擴張和改土歸流也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推動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在清政府重農政策引導下,土地開發范圍更廣利用亦更為精密。番薯、玉米一類高產作物的引進和廣泛種植,使客觀上有可能養活更多的人。——摘編自《清代的經濟與社會》材料二:乾隆中期,官方記載的全國耕地面積為7.8億畝,通常認為實有耕地面積當在10億畝左右。根據清人估計,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人均占有耕地應達到4畝,方能維持溫飽以此測算,則在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已經不足,到道光后期更降到2.5畝。自康熙后期起,糧價、地價直線上漲,漲幅高達數倍,并帶動了其他商品物價的普遍上揚。人口過剩現象也逐步出現,無業流民數量日增,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摘編自《清代的經濟與社會》等材料三:中西人口發展對比圖

注:圓點實線為中國人口數字,菱形點虛線為西歐人口數字。

材料四:歐洲人口在1000年到1300年間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到14世紀早期,人口又開始下滑,主要原因大約是疾病(黑死病)的蔓延,14世紀后,歐洲人口緩慢地恢復到原先的水平,然后開始增長,但饑荒、疾病和戰爭依舊時不時地阻礙人口的增長。……中世紀的歐洲,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領主之間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并。當時的軍隊大多由一群毫無組織的騎士組成,而領主們大多盤踞在城堡中難以攻克,因此雖然沖突不斷、死傷眾多,但始終沒有一個壓倒性的勢力出現。……1350年到1450年間,法蘭西、西班牙、英格蘭、蘇格蘭,丹麥、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統治者紛紛加強君主統治,在全國范圍內擴大自身影響力,同時削減封建貴族和教會權力機構的土地……

——摘編自[美]約翰?梅里曼《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四概括中國與西歐人口變化主要特點的異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37-1451年的英法百年戰爭成為英法兩國由傳統等級君主制國家向近代民族國家轉變的契機,英國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化的新型民族國家。伊比利亞半島的兩個專制君主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崛起,英、法、西、葡等新興君主國的出現標志著近代西歐政治轉型第一階段的完成。隨著商業資本滲透和控制的生產領域越來越多,西歐的經濟體制逐漸實現了由自給型生產方式向交換型生產方式的演變。在近代,產業資本的興起雖然改變了商業資本支配工業和農業生產的格局,但是以交換為主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并沒有因此而改變。從14世紀開始,黑死病開始在歐洲肆虐,一些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不再利用“宗教異端”的外衣,而是直接對教會所宣揚的宗教禁欲主義進行猛烈的抨擊,西歐思想家對基督教意識形態的否定已經從隱性的否定發展為顯性的批判。

從16世紀中后期開始,西歐的社會轉型又經歷了一個“再否定”的過程。專制王權在16-17世紀的不斷膨脹使得社會各個階層都感受到了來自專制王權的壓力,城市工商業貴族逐漸從專制王權的堅定支持者轉變為反抗專制王權的急先鋒。——摘編自雷恒軍《簡論近代西歐的社會轉型》材料二:縱觀明代及清代中前期,即公元14-18世紀,西方在市場經濟的開拓中迅速崛起,而此時的中國社會依舊蹣跚在古代傳統的老路上,不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且專制統治更是變本加厲,人們在基本封閉的地理環境和儒家文化氛圍中勞作、買賣、讀書,根本不知道此外還存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更不理解西方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中國的社會轉型和近代化進程因此而嚴重滯后,直到鴉片戰爭中隆隆炮聲才將中國人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由此開始了緩慢的向近代化社會轉型的坎坷之路。

——摘編自郝鈞、周連春《明清時期中西方社會轉型的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14-18世紀的西方社會轉型的表現。(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與同時期的西方比中國明清社會轉型的障礙。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王朝利用軍事優勢構筑了基于羈縻統治形式的龐大帝國。羈縻州又稱為“蕃州”,首領須接受朝廷頒發的印信,實行一種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機構都督府或都護府代行具體管理職責。在羈縻體系下,羈縻各州名義上是以“州、縣”劃分屬民或屬部,實際仍維持原有的部落組織習慣,各羈縻州“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羈縻州只是形式上接受政府管轄的非正式州、縣,故與朝廷直轄的“正州”有著本質的區別。——摘編自楊軍《羈縻體制與古代邊疆》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繼承了中國歷史上傳統的“羈縻政策”,在新疆表現得尤為明顯。1762年,乾隆皇帝在統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設伊犁將軍,統轄全疆。在行政體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東部漢族人口較多的地區,實行州縣制,其行政、司法、稅收等制度均同于內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中,實行“札薩克制”“伯克制”,冊封或任命各族首領,由他們對本地區本民族人民直接進行統治,各項制度仍按舊俗。近代邊疆危機迫使清政府對其邊疆治理政策進行調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準新疆建省。新疆實行與內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權,各級官府把恢發展社會經濟、文化教育,作為重要職責,實力推行。1885年,孤懸東海復的臺灣繼之建省,1907年,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改設行省。——摘編自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等(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唐代羈縻制度的特點,簡析其歷史背景。(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晚清時期邊疆治理制度的變化,并說明其積極影響。

1.【答案】A2.【答案】C3.【答案】C4.【答案】B5.【答案】B6.【答案】D7.【答案】C8.【答案】D9.【答案】D10.【答案】A11.【答案】D12.【答案】D13.【答案】C14.【答案】B15.【答案】D16.【答案】C17.【答案】A18.【答案】B19.【答案】D20.【答案】C21.【答案】【小題1】原因:清初社會安定,社會經濟繼續發展;調整賦稅政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廢除了人口稅,減少隱瞞人口的現象;大量荒地的開墾和高產糧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引進和推廣種植,有利于解決糧食問題;版圖擴張和改土歸流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小題2】影響:促進了精耕細作和生產發展;耕地不足,糧價、地價直線上漲;人口過剩現象逐步出現,無業流民數量日增,增加了社會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