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2227-2024職業健康檢查質量控制規范 純音聽閾測試_第1頁
DB11∕T2227-2024職業健康檢查質量控制規范 純音聽閾測試_第2頁
DB11∕T2227-2024職業健康檢查質量控制規范 純音聽閾測試_第3頁
DB11∕T2227-2024職業健康檢查質量控制規范 純音聽閾測試_第4頁
DB11∕T2227-2024職業健康檢查質量控制規范 純音聽閾測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H1/T2227—2024職業健康檢查質量控制規范純音聽閾測試2024-03-25發布2024-07-01實施I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基本要求 15測試前準備 26測試過程質量控制要求 37測試結果的記錄要求 5附錄A(資料性)聽力計檢查與校驗記錄示例 6附錄B(資料性)癥狀詢問記錄示例 7附錄C(資料性)純音聽閾測試結果記錄示例 8附錄D(資料性)表示聽閾級的圖示符號 9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由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提出并歸口。本文件由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實施。本文件起草單位: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預防醫學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房云、劉芳、張非若、楊紅艷、葉研、趙芳紅、王如剛、張睿、李煜、馮海江、佟穎、況海濤、高建華。1職業健康檢查質量控制規范純音聽閾測試1范圍本文件規定了純音聽閾測試的基本要求、測試前準備、測試過程質量控制要求及測試結果的記錄要本文件適用于職業健康檢查中純音聽閾測試的質量控制。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7341.1電聲學測聽設備第1部分:純音聽力計GB/T7582聲學聽閾與年齡關系的統計分布GB/T7583聲學純音氣導聽閾測定聽力保護用GB15982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T16296.1聲學測聽方法第1部分:純音氣導和骨導測聽法JJF1191測聽室聲學特性校準規范GBZ49職業性噪聲聾的診斷GBZ188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3術語和定義以下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在規定的條件下,受試者在重復試驗中做出正確察覺反應能達到預定百分數的最低聲壓級或振動測試耳對一特定的聲的聽閾因另一個掩蔽聲的存在而上升的現象。[來源:GB/T16296.1—2018,3.16,有修改]4基本要求24.1測試人員41.1合格的測試人員應為受過有關聽力學檢查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考核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應每年接受一次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以及檢查能力的考核。4.1.2培訓的理論知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a)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包括GBZ49、GBZ188等;b)熟悉相關國家標準,包括GB/T7341.1、GB/T7582、GB15982、GB/T7583、GB/T1c)了解聽力學相關的聲學基礎和心理聲學知識、聽覺系統解剖生理學以及與聽力相關的常見疾病。4.1.3應掌握的專業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a)聽力計的使用及校驗方法;b)純音聽閾測試方法;c)純音聽閾測試操作流程和聽閾級的確定方法;d)掩蔽方法;e)測試結果的記錄和計算,在聽力圖上使用通用標志符號記錄聽閾級。42純音聽力計4.21技術指標及環境條件符合GB/T7341.1的要求。4.22應建立儀器使用檔案,并有標準操作程序。4.23應有使用及維護保養記錄。4.24應按規定進行檢查、校驗和每年檢定,合格后方可使用。4.3測聽環境4.3.1測聽室具有通風良好的獨立的空間,衛生標準符合GB15982的要求。4.32固定隔聲間4.32.1聲學特性應滿足JJF1191的規定。4.3.2.2室內的環境噪聲級應符合GB/T16296.1的規定。4.3.2.3室內溫度應控制在15°C~28°C,相對濕度應控制在30%~80%氣壓應控制在98kPa~1044.3.2.4隔聲間設施宜符合以下要求:a)具有隔振設施;b)具有通風系統,且做隔聲設置;c)具有照明設置,且照明亮度應高于隔聲間外。4.3.2.5應定期校準,校準合格后方可使用。4.3.3車載隔聲間4.3.3.1車輛為專用車輛且具備隔振設施。4.3.3.2測聽環境條件應符合4.3.2的要求。測聽時,應避免車輛震動。5測試前準備35.1純音聽力計準備5.1.1每日使用前對純音聽力計進行檢查與校驗,并完整記錄,記錄格式參見附錄A。5.1.2每次開機并預熱10min,保證機器進入穩定的工作狀態。5.1.3每周進行主觀校驗,由聽力正常者來完成。5.1.4若使用過程中,如有明顯故障或測量數據存在明顯的誤差時,應立即停止使用,檢定后方可使5.2受試者準備5.2.1受試者檢查時脫離噪聲環境時間應符合GBZ188的規定。5.2.2受試者在純音聽閾測試前應進行耳科常規檢查,排除可能影響測試結果的因素。5.2.3受試者在測試前宜休息5min~10min。5.2.4正式測試前,受試者應除去眼鏡、助聽器、頭部裝飾物(耳飾物、發卡等),長發應掖至耳后。5.3測試人員準備5.3.1核對受試者,詢問脫離噪聲作業環境的時間并詳細記錄。5.3.2正式測試前,測試人員應對受試者進行癥狀詢問,記錄的格式參見附錄B。5.3.3對受試者說明檢查程序、左右耳檢查順序、如何作出反應以及注意事項等。6測試過程質量控制要求6.1雙耳測試順序雙耳聽力有差別時,先測聽力較好耳。若受試者自覺雙耳聽力無差別,一般先測右耳再測左耳。6.2給聲號步進固定頻率測試音每一檔聲級宜為5dB。6.3氣導聽閾測試6.3.1測試頻率頻率范圍為500Hz、1000Hz、2000Hz、3000Hz、4000Hz、6000Hz。6.3.2測試次序首先從1000H開始,而后依次測試2000Hz、3000Rz、4000Hz、6000Hz,此后再復測1000Hz,若1000Hz的兩次聽閾級結果相差≤5dB,則繼續測試500Hz;若1000Hz的兩次聽閾級結果相差10dB以上,則應重新測試各頻率。測試完一耳的全部頻率后,另一耳可直接按從低頻向高頻的次序測試。6.3.3測試步驟受試者在隔聲間內接受檢查。首先,測試人員向受試者講解測試要求,并為其佩戴氣導耳機;其次,給受試者的測試耳發送測試音,受試者應作出正確反應;然后,按照GB/T16296.1的規定選擇測聽方法,測定聽閾級;最后,正確記錄聽閾級。6.3.4測試過程關鍵控制點4IR1/T2227—20246.3.4.1測試前,測試人員向受試者講解本次檢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受試者要明白測試過程,理解測試要求,做到準確反應。6.34.2佩戴耳機時,紅色標記的耳機戴在右耳,藍色標記的耳機戴在左耳。測試人員應站在受試者面前,使耳機膜片對準耳道口,定位后,保持耳機不動,再縮短頭帶,使耳機與耳部舒適密合。6.3.4.3受試者座位與測試人員操作位置宜成夾角90°。測試時,測試人員應能清楚地看到受試者及其操作,受試者不應看到及聽到聽力計鍵盤的操作。6.3.4.4給音時應持續地發送1s~2s的時程,當受試者有反應時,測試音發送的間隔時間應予以改變,但不應比測試音時程短。應避免節律給聲。6.3.4.5測試音宜用1000Hz且聽閾級應清晰可聞。對自覺聽力正常者,1000Hz測試音的聽閾級可為40dB。發送測試音時,如受試者的反應和發送音一致,即可進行聽閾級的測定。6.3.4.6測定聽閾級時,起始聽力級可從15dB開始測試,最小聽力級測至0dB即可。6.3.4.7測定聽閾級時,如在某一頻率上,最小反應級復測相差大于10dB,則認為測試不可靠,應重復測試。若在某頻率最大輸出值無反應,以最大輸出值記錄。6.34.8測試的過程中,測試人員除了應觀察聽力計指示燈顯示,還應時刻關注受試者反應。6.3.4.9測試過程中,受試者不應碰觸耳機,應避免不必要的活動,以防發生額外的噪聲影響測試結6.3.4.10測試過程中,受試者如有任何疑問,宜再次指導。6.3.4.11整個測試過程應在20min以內完成。如受試者有任何不適時可中斷測試。6.4骨導聽閾測試6.41必要條件開展骨導聽閾測試的必要條件為500Hz、1000Hz、2000Hz中任一頻率的純音氣導聽閾級>25dB。6.42測試頻率頻率范圍為500Hz、1000Hz、2000Hz、3000Hz和4000Hz。6.4.3測試頻率次序由低頻至高頻,依次為500Hz、1000Hz、2000Hz、3000Hz和4000Hz。6.4.4測試步驟644.1骨導聽閾測試按照由低頻至高頻的測試次序,測試步驟應符合6.3.3的要求,但測試頻率的最大輸出不宜超過60dBHL,避免產生振觸覺。6.4.4.2當一側耳或雙耳為混合性聾,且骨導聽閾符合職業性噪聲聾的特點,應加測6000Hz。6.4.5測試過程關鍵控制點6.4.5.1測試過程要求應符合6.3.4的要求。6.4.5.2測試前,測試人員應首先尋找受試者測試耳乳突,再為受試者佩戴骨導耳機(骨振器)。6.4.5.3測試人員應將骨振器平面或者凸面放置于受試者測試耳乳突,尋找可固定的位置,使骨振器盡可能最大面積緊貼乳突表面,注意骨振器與乳突之間不應夾有頭發,并避免骨振器接觸耳廓。6.4.5.4測試時,需注意骨振器不能脫離乳突,應注意排除振觸覺,避免堵耳效應。6.5.1掩蔽噪聲5純音聽閾測試中宜用窄帶噪聲作為掩蔽噪聲。6.5.2氣導聽閾測試加掩蔽6.5.21必要條件當測試耳氣導聽閾級與非測試耳同一頻率的骨導聽閾級相差≥40dB,應在非測試耳加掩蔽噪聲進行掩蔽。6.5.22測試步驟首先,講解測試要求,并為其佩戴氣導耳機;其次,選擇初始掩蔽級;再次,將掩蔽噪聲加在非測試耳的同時,給測試耳未掩蔽時閾值強度的純音;然后,按照GB/T16296.1的規定選擇測聽方法,測定聽閾級;最后,正確記錄聽閾級。6.5.23測試過程的關鍵控制點6.5.23.1質量控制要求應符合6.3.4的要求。初始掩蔽級可為非測試耳氣導聽閾級加10dB。6.5.23.2測試前,應告知受試者何如區分掩蔽噪聲與測試的純音信號,講解測試及應答要求。6.5.23.3在驗證了受試者確實明白了測試要求以后,方可開始測試。測試時,應避免掩蔽不足或掩蔽過度。6.5.3骨導聽閾測試加掩蔽6.5.31必要條件同一耳同一頻率的氣導聽閾級與骨導聽閾級相差>10dB時應加掩蔽。6.5.32測試步驟首先,講解測試要求;其次,先給測試耳戴上骨振器,再在其上佩戴氣導耳機,測試耳側的氣導耳機放在同側太陽穴處;再次,選擇初始掩蔽級,將掩蔽噪聲加在非測試耳的同時,給測試耳未掩蔽時閾值強度的純音;然后,按照GB/T16296.1的規定選擇測聽方法,測定聽閾級;最后,正確記錄聽閾級。6.5.3.3測試過程的關鍵控制點質量控制要求應符合6.4.5的要求。初始掩蔽級可為非測試耳氣導聽閾級加10dB。7測試結果的記錄要求7.1純音聽閾測試結果的記錄格式參見附錄C,必要時對受試者狀態進行描述,以便排除偽聾、夸大性聾。7.2聽閾級可用表或圖的形式表示。用表表示時,參見表C.1的格式;用圖表示時,參見圖C.1。聽力圖通常以橫坐標代表頻率,縱坐標代表聽力級,圖上相鄰點氣導用直線連接,骨導不連線;如用彩色筆記錄,右耳應為紅色,左耳應為藍色。圖示符號應采用GB/T16296.1的規定來標記聽閾級,參見附6(資料性)聽力計檢查與校驗記錄示例聽力計檢查與校驗記錄見表A.1。表A1聽力計檢查與校驗記錄表測試人員可正常使用口停止使用口可正常使用口不良口耳機墊、插頭、電源線及導線磨損或磨損跡象□損傷或磨損嚴重宜更換口松弛□開機后可正常使用口聽力計顯示屏異常顯示測試按鈕異常□指示燈和指示器異常口輸出信號失真口輸出信號畸變口輸出信號斷斷續續口輸出信號失真□輸出信號間斷□輸出信號畸變口內置話筒異常口使用中可正常使用口異常情況如下:注:在相應的情況下“?”7(資料性)姓名:性別:男E女年齡:歲文化水平:小學E、初中E、技校E、職高E、高中E、中專E、大專E、大學E、研究生及以上E。二、癥狀問詢(在相應的情況下“”)(1)中耳炎:無E有E患病耳(左耳E、右_(2)手術史:無E有無患病耳(左耳E、右耳、雙耳無);病因:手術時間愈后(良好E、較差E)、伴隨癥狀______;(3)其他疾患:無無有E具體疾病(梅尼埃病E、聽神經瘤無、聽神經病E、其他),患病時間、愈后(良2.耳鳴:無E有無患病耳(左耳、右耳、雙耳€);患病時間、耳鳴性質(高調如蟬鳴E、低調如刮風E、5.外傷史:無E有無病因(車禍E、撞擊傷E、高空墜物砸擊傷E、摔傷E、打架E、其他),患病時間7.藥物史:無有E耳毒性藥物(鏈霉素E、慶大霉素E、卡那霉素E、新霉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