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民用建筑節能工程現場檢驗標準2024-12-26發布2025-04-01實施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聯合發布民用建筑節能工程現場檢驗標準主編單位:北京中建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和房屋建筑安全鑒定行業協會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第六檢測所有限公司批準部門: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施行日期:2025年04月01日根據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23年北京市地方標準修訂項目計劃(第一批)》(京市監函〔2023)5號〕的要求,標準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國內外相關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本標準。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保溫系統粘結性能檢驗;5圍護結構節能構造鉆芯檢驗;6外窗現場氣密、水密性能檢驗;7建筑氣密性能檢驗;8圍護結構熱工缺陷檢驗;9圍護結構傳熱系數檢驗;10供暖、通風空調系統節能檢驗;11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節能檢驗;12照明系統節能檢驗。本標準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增加了新風熱回收機組、漏風量、相關色溫和一般顯色指數等術語;2增加了供暖、通風空調系統中新風熱回收機組換熱效率、風管系統漏風量檢測方法;3增加了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中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光電轉化效率和光伏組件背板溫度檢測方法;4增加了照明系統中照明場所統一眩光值、照明場所相關色溫、一般顯色指數、照明場所閃變指數、頻閃效應可視度檢測方法。本標準由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負責管理,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歸口、組織實施,并組織編制單位對標準具體技術內容進行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至北京中建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苑新華路1號,郵編100076;電話電子郵箱:csceckeyanyuan@163.com)。本標準主編單位:北京中建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和房屋建筑安全鑒定行業協會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第六檢測所有限公司本標準主編單位:北京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陸建鴻興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北京科筑建筑工程質量監測有限公司北京筑之杰建筑工程檢測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城泰建翔檢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建筑材料檢驗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建科環能科技有限公司奧來國信(北京)檢測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中冶檢測認證有限公司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第四檢測所有限公司北京節能技術監測中心北京四環恒信建設工程檢測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張金花楊秀云孟憲鵬孫張玉魏建國王曉猛王志勇鮑宇清谷秀志李培方康俊儒鄧高峰李勇會馮文亮高艷榮張學偉彭弘宇李文明金麗麗李江宏宋曉旭趙志強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周輝路國忠劉月莉王華萍1總則 23基本規定 44保溫系統粘結性能檢驗 54.1保溫板與基層的拉伸粘結強度 4.2保溫板與基層粘結面積比 54.3錨栓拉拔試驗 65圍護結構節能構造鉆芯檢驗 76外窗現場氣密、水密性能檢驗 87建筑氣密性能檢驗 97.1一般規定 97.2壓差法 97.3示蹤氣體法 7.4結果判定 8圍護結構熱工缺陷檢驗 9圍護結構傳熱系數檢驗 9.1一般規定 9.2熱流計法 9.3熱箱法 9.4結果判定 10供暖、通風空調系統節能檢驗 10.1一般規定 10.2室內平均溫度、平均相對濕度 10.3室外管網熱損失率 10.4水流量 10.5通風與空調系統風量 10.6各風口風量 2010.7風道系統單位風量耗功率 2010.8新風熱回收機組換熱效率 2010.9風管系統漏風量 11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節能檢驗 11.1地源熱泵系統供熱量、供冷量 11.2太陽能熱水系統得熱量 11.3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光電轉化效率和光伏組件背板溫度 2312照明系統節能檢驗 2412.1一般規定 2412.2平均照度與照明功率密度 2412.3諧波電壓和諧波電流 2512.4功率因數 25 2612.6照明場所統一眩光值 2612.7照明場所相關色溫、一般顯色指數 12.8照明場所閃變指數、頻閃效應可視度 26附錄A檢測設備性能要求 28附錄B供暖系統供熱量檢測方法 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3條文說明 1 2 44Inspectionofadhesiveperformanceofinsulationsy 54.1Bondstrengthofinsulationb 54.2Bondedareaofinsulationboardsandthegrass 54.3Anchorboltpullouttest 6 76Inspectionofairtightnessandwatertightness 87Inspectionofairtightnessofbuildingenvelope 97.1Generalrequirem 97.2Fanpressurizat 9 7.4Resultsjudgment 8Inspectionofthermalirregu 9Inspectionofheattransfercoefficientsofbuildingenvelop 9.4Resultsjudgment 10Energysavinginspectionofheating 10.2Indooraveragetemperatureand 10.3Outdoorheating 10.5Airvolumeofventilationandairco 10.6Airvolumeo 2010.8Heatexchangeefficiencyofoutdoo 2111Energysavingdetectionofren 2211.1Heatingexchangesystemofeart 22 22conversionefficiencyofsolarpowfphotovoltaicmoduleackplate 23 24 24 24 12.5Deviationo 26 2612.7Correlatedcolourte 26.8Hort-termflickerindicatorofilluminanceandr 26AppendixATestingequipmentsperformancerequir 28AppendixBMethodofheatingsystemheatingquantity Explanationofwordin 32Listofquotedstand 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為貫徹國家和北京市關于建筑節能的政策、法規,規范民用建筑節能工程現場檢驗方法,保證節能工程質量,做到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合理,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北京市行政區域內新建、改建、擴建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民用建筑節能工程的現場檢驗。1.0.3民用建筑節能工程現場檢驗,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及北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供人們居住和進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建筑的總稱。2.0.2建筑氣密性airtightnessofbuildingenvelope建筑或房間在封閉狀態下阻止空氣滲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間在正常密閉情況下的無組織空氣滲透量。通常采用壓差實驗檢測建筑氣密性,以換氣次數Ns?,即室內外50Pa壓差下換氣次數來表征建筑氣密性。建筑物在自然狀態下單位時間內通過圍護結構縫隙,滲入室內的空氣量與換氣體積的比值。建筑物采用熱箱裝置測量計量熱箱內的發熱量和被測部位的內、外表面溫度,通過計算得到被測部位傳熱系數的檢測方法。沿圍護結構表面垂直方向,各層材料為同一材質,且具有明確分層平面,構造均勻、充實,沒有預制孔洞的構造。由距地面或樓板面100mm和1800mm,距內墻內表面300mm,距外墻內表面或固定的供暖空調設備600mm的所有平面所圍成的室內空間區域。2.0.7單位風量耗功率energyconsumptionperunitairvolume通風空調系統輸送單位體積風量所消耗的電功率。2.0.8新風熱回收機組energyrecoveryventilatorsforoutdoorairhandling以顯熱或全熱回收裝置為核心,通過風機驅動空氣流動實現新風對排風能量的回收和新風過濾的設備。風管系統中,在某一靜壓下通過風管本體結構及其接口,單位時間內泄出或滲入的空氣體積量。2.0.10地源熱泵系統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以巖土體、地下水或地表水為低溫熱源,由水源熱泵機組、地熱能交換系統、建筑物內系統組成的供熱空調系統。根據地熱能交換系統形式的不同,地源熱泵系統分為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和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2.0.11太陽能熱水系統solarwaterheatingsystem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以加熱水的系統裝置。包括太陽能集熱器、蓄熱水箱、泵、連接管路、支架、控制系統和必要時配合使用的輔助能源。2.0.12太陽能光伏系統solarphotovoltaicsystem利用光生伏打效應,將太陽能轉變成電能,包含逆變器、平衡系統部件及光伏方陣在內的系統。2.0.13統一眩光值unifiedglarerating國際照明委員會(CIE)用于度量處于室內視覺環境中的照明裝置發出的光對人眼引起不舒適感主觀反應的心理參量。當光源的色品點不在黑體軌跡上,且光源的色品與某一溫度下的黑體的色品最接近時,該黑體的絕對溫度為此光源的相關色溫。2.0.15一般顯色指數generalcolourrenderingindex光源對國際照明委員會(CIE)規定的第1~8種標準顏色樣品顯色指數的平均值。短期內低頻(80Hz以內)光輸出閃爍影響程度的度量。光輸出頻率范圍為80Hz~2000Hz時,短期內頻閃效應影響程度的度量。43基本規定3.0.1建筑節能工程進行現場節能檢驗時,委托方應提供設計文件等技術資料。3.0.2節能檢驗中使用的儀器設備應具備有效期內的檢定證書或校準證書,除另有規定外,儀器設備的性能指標應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有關規定。3.0.3竣工驗收時,受季節影響未進行的節能性能檢驗項目,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的規定在保修期內完成檢驗。54.1.1單位工程中采用相同材料、工藝和施工做法的墻體,按扣除門窗洞口后每1000m2的保溫墻面面積劃分為一個檢驗批,不足1000m2也為一個檢驗批。2按產品說明書規定比例配置粘接劑,攪拌均勻,均勻涂布于標準塊粘貼面上,標準塊尺寸為95mm×45mm,厚度為6mm~8mm,并將標準塊貼于保溫板材表面,標準塊與保溫板的粘結面積宜大于標準塊面積的90%以上,使用U型卡、膠帶等將其臨時固定;4.2.1單位工程中采用相同材料,工藝和施工做法的墻體,按扣除門窗洞口后每1000m2的保溫墻面面積劃分為一個檢驗批,不足1000m2也為一個檢驗批。×300mm,在板的一側劃分10mm間距的網格線。1在外圍護結構上選定檢測位置,按保溫板使用模數選擇一整塊保溫板從墻上剝離,使用鋼卷尺測量被剝離2將粘結面積檢測板貼到保溫板與粘結材料實粘部位(既與墻體粘結又與保溫板粘結);63檢測板中粘結砂漿填滿的網格直接記錄網格數,粘結砂漿未填滿的網格按砂漿占據網格面積計算,單塊粘4.3.1單位工程中采用相同材料、工藝和施工做法的墻體,按扣除門窗洞口后每1000m2的保溫墻面面積劃分為一個檢驗批,不足1000m2也為一個檢驗批。4.3.2錨栓拉拔試驗檢測位置,應在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見證下在施工現場隨機抽取,每個檢驗批抽取3處,每處抽取5個錨栓,抽樣時兼顧不同朝向和樓層,在工程中均勻分布。1選定保溫錨栓試件,去除拉拔儀支撐腿內側保溫材料,至錨栓周圍露出基層墻體表面;2安裝拉拔儀,連續勻速加載至設計荷載值或錨栓拔出,總加荷時間為1min~2min;3記錄荷載值和破壞狀態,精確至0.001kN。1當試件抗拉承載力最小值符合設計要求,判定合格。如無設計值,應符合表4.3.5的規定:抗拉承載力最小值(kN)注:1當錨栓不適用于某類基層墻體時,可不做相應的抗拉承載力檢測;75圍護結構節能構造鉆芯檢驗5.0.1圍護結構節能構造鉆芯檢驗按單位工程進行抽樣,同工程項目、同施工單位且同期施工的多個單位工程可合并計算建筑面積;每30000m2可視為一個單位工程進行抽樣,不足30000m2也視為一個單位工程。每種節能構造的外墻檢驗不得少于3處,每處抽取一個點。5.0.2圍護結構節能構造鉆芯檢測位置,應在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見證下在施工現場隨機抽取,抽樣部位宜均勻分布,兼顧不同朝向、樓層,不宜在同一個房間外墻上取2個或2個以上芯樣。5.0.3檢測時間應在保溫系統全部完工后。5.0.4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對于聚苯板等硬質保溫板材或保溫漿料,在選定的檢測部位,可鉆取直徑70mm的芯樣,鉆芯機一直鉆到基層停止,必要時也可鉆透墻體,取出芯樣,記錄芯樣完整程度;2對于巖棉、玻璃棉類材料,采用裁紙刀切割出100mm×100mm芯樣;3對于有堅硬外飾面的裝飾一體板等保溫系統,可先去除外飾面,再鉆取芯樣;4在芯樣上或鉆芯附近墻壁上標注芯樣編號,記錄位置、芯樣的完整程度、保溫系統各層的材質、保溫層厚5把分度值為1mm的鋼直尺貼附在垂直于芯樣表面的方向上測量保溫層厚度并拍照記錄。取出的芯樣為不完整芯樣時,可在鉆孔位置的孔壁上直接測量并拍攝附帶標尺的照片。5.0.5計算芯樣保溫層的平均厚度,精確到1mm。5.0.6結果判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的規定進行判定;2檢測結果不符合要求時,應擴大一倍數量再次抽樣檢測,仍不符合要求時,則判定為不合格。86外窗現場氣密、水密性能檢驗6.0.1外窗現場氣密性能、水密性能檢驗按單位工程進行抽樣,同工程項目、同施工單位且同期施工的多個單位工程可合并計算建筑面積;每30000m2可視為一個單位工程進行抽樣,不足30000m22也視為一個單位工程。同廠家、同材質、同開啟方式、同型材系列、同尺寸的外窗檢測不應少于3樘。6.0.2外窗現場氣密性能、水密性能檢測位置,應在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見證下在施工現場隨機抽取,抽樣時兼顧不同的樓層、朝向。6.0.3檢測應在外窗全部完工,窗洞口與外窗之間的間隙全部封閉后進行。6.0.4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用卷尺在外窗室內一側測量外窗的長、寬、厚尺寸、開啟縫長、最大玻璃尺寸,記錄現場空氣溫度、濕度、大氣壓力;2用膠帶從室內一側密封外窗開啟縫,用塑料薄膜從室內封住外窗洞口,塑料薄膜應能夠承受檢測過程中施加的壓力不會破壞,安裝檢測設備;3按照現行行業標準《建筑外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現場檢測方法》JG/T211中規定進行外窗氣密性能檢測,僅對外窗施加正向壓力;4按照現行行業標準《建筑外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現場檢測方法》JG/T211中規定進行水密性能檢測,僅對外窗施加正向壓力;5記錄外窗氣密性能、水密性能檢測值,外窗洞口周邊墻面的滲水情況。6.0.5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檢測方法》GB/T7106的規定,分別計算三樘外窗單位開啟縫長空氣滲透量、單位面積空氣滲透量,以3樘外窗檢測結果的最不利值作為氣密性能檢測結果;以3樘外窗中水密性能檢測值的最不利值作為水密性能檢測結果。6.0.6結果判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外窗氣密性能及水密性能檢測結果達到設計值,判定合格;2檢測結果不符合設計要求時,應擴大一倍數量再次抽樣檢測,仍不符合要求時,則判定為不合格。91對于居住建筑,氣密性檢驗抽樣應考慮設計氣密性分區情況,并兼顧每棟建筑的底層、中間層、頂層各選擇一個典型戶型;同時應對建筑單元進行氣密性檢驗,抽樣數量每棟不少于1個單元;2對于公共建筑,宜對整棟建筑進行氣密性檢驗,在建筑構造許可的情況下,可按不同功能區抽檢,每個功能區不少于1處。2外圍護結構門窗關閉,開放壁爐等與外界連通的開口關閉;3給排水系統的地漏已注水封閉;4電梯豎井、與外界連通的橋架洞口等部位封閉。7.1.3如對整棟建筑進行評價,在建筑構造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對部分建筑單元或整棟建筑進行檢測,針對體積大于15000m3的大體量建筑進行評價時,可根據建筑設計氣密性分區進行檢測,取檢測結果的體積加權平均值作為整棟建筑的換氣次數。7.2.1壓差法檢測環境應符合地面風速不大于3m/s或氣象風速不大于6m/s;室內外溫差與建筑空間高度(或建筑其中部分空間高度)的乘積,不應大于250m.K。1測量室內空氣溫度、濕度、大氣壓力,待檢房間內有效體積。將房間內雜物清理出房間,被測空間內的內門應打開(櫥柜和衣柜宜關閉),以使空間內壓力保持均勻,內部壓力變化不應大于設定室內外壓差的10%;2檢查并封閉被測建筑空調、新風等所有與外界環境連通的非圍護結構滲透源或其中部分空間或被測房間的所有有影響的外部開口(如墻面線纜走管外露洞口、門窗、地漏、空調洞口等),但不能采取任何措施改善建筑圍護結構的氣密性能;3在待檢建筑或房間門口或窗口安裝鼓風門檢測儀,確保風機裝置與建筑連接部位密封以防止漏風;4將壓力測量裝置與臨時封閉的氣流輸送設備端口相連以測量室內外壓差,讀取30s的零風量正負壓差平均5啟動風機,調節風速控制器,對室內加壓(減壓),當室內外壓差達到70Pa并穩定后,停止加壓(減壓),記錄空氣流量;體積大于15000m3的大體量建筑壓差可達到50Pa并穩定后,停止加壓(減壓);6逐級降低壓力差,每級壓力差不高于10Pa,待穩定后記錄流量;大體量建筑可每級降低5Pa,待穩定后記錄7.2.3取5個壓力等分點,依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物氣密性測定方法風扇壓力法》GB/T34010的規定,采用最小二乘法確定空氣流量系數與空氣流量指數,計算基準壓差50Pa時空氣滲漏量L,建筑氣密性應按下式計算:V—被測建筑物或房間換氣體積(m3)。7.3示蹤氣體法7.3.1示蹤氣體法檢測環境應符合室外風速不大于3m/s。7.3.2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檢測室內空氣溫度、被測房間的有效體積、室外空氣風速;2氣體分析儀測點采用梅花形布置(圖7.3.2),各點在房間對角線4等分點位置,高度不大于1/2層高;3向室內釋放示蹤氣體,采用風扇攪動室內空氣10分鐘后,使示蹤氣體分散均勻,關閉風扇;每分鐘記錄一次氣體濃度,獲得不少于50組數據,停止試驗。7.3.3換氣次數應按下式計算:式中:N—自然條件下的房間換氣次數(h-1);C?—檢測時的示蹤氣體濃度(mg/m3或%);C。—檢測初始時示蹤氣體濃度(mg/m3或%);t—檢測時間(h)。7.4結果判定7.4.1建筑物或房間氣密性檢測結果符合設計要求,判定合格;7.4.2當檢測結果不符合要求時,應整改后重新進行檢測。8圍護結構熱工缺陷檢驗8.0.1建筑物圍護結構熱工缺陷包括外表面熱工缺陷、內表面熱工缺陷。8.0.2民用建筑節能檢驗,宜首先進行建筑物圍護結構熱工缺陷檢測。8.0.3檢測設備宜采用紅外熱像儀,檢測期間應避開雨雪天氣,檢測前至少24h內室外空氣溫度的逐時值與開始檢測時的室外空氣溫度相比,其變化不應大于10℃,檢測前至少24h內和檢測期間,建筑物外圍護結構內外平均空氣溫差不宜小于10℃。8.0.4外表面熱工缺陷檢測時,每小時室外風力變化不宜超過2級或最大風力不宜大于5級。8.0.5外圍護結構外表面熱工缺陷檢測開始前至少6h內,受檢的外圍護結構表面不應受到太陽光直接照射,外圍護結構內表面熱工缺陷檢測時應避開燈光的直射。8.0.6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檢測前應了解被測建筑的結構特征和檢測時的氣候條件;2調整紅外熱像儀的發射率,使紅外熱像儀的測定結果等于參照溫度;應在不同方位相等距離下掃描同一個被測部位,檢查鄰近物體是否對被測的圍護結構表面造成影響,必要時可采取遮擋措施或者關閉室內輻射源;3應先對圍護結構進行普測,然后對異常部位進行詳細檢測;4建筑圍護結構同一個部位的紅外熱像圖應拍攝2張;如果所拍攝的紅外熱像圖,整體區域過小,應單獨拍攝1張以上主體部位熱像圖;所檢驗部位熱像圖,應用草圖說明其所在位置,并附上可見光照片;紅外熱像圖上應標明參照溫度的位置和數據;5實測熱像圖中出現的異常,如果不是圍護結構設計或熱(冷)源、檢測方法等原因造成,則可認為是缺陷;6熱像圖中的異常部位,宜通過將實測熱像圖與被測部分的預期溫度分布進行比較確定。必要時可采用內窺鏡、取樣等方法進行確定。8.0.7受檢外表面的熱工缺陷等級采用相對面積y評價,受檢內表面的熱工缺陷等級采用能耗增加比β評價,檢測數據應按下列步驟計算:T1—受檢表面主體區域(不包括缺陷區域)的平均溫度(℃);T?—受檢表面缺陷區域平均溫度(℃);Ti.i—第i幅熱像圖主體區域的平均溫度(℃);T2.i—第i幅熱像圖缺陷區域的平均溫度(℃);To—環境溫度(℃);A?.—第i幅熱像圖缺陷區域的面積,指與T?的溫度差大于等于1℃的點所組成的面積(m2);1受檢圍護結構外表面缺陷區域與主體區域面積的比值小于20%,且單塊缺陷面積小于0.5m2,判定為被測2受檢圍護結構內表面因缺陷區域導致的能耗增加比值小于5%且單塊缺陷面積小于0.5m2,判定為被測區9圍護結構傳熱系數檢驗9.1一般規定9.1.1圍護結構傳熱系數檢驗宜在冬季采暖期,被測部位保溫系統施工完工60d后,選擇連續采暖至少7d的房屋進行。非采暖期檢測時,可以采用人工加熱或制冷方式進行檢測。9.1.2按照單位工程進行抽樣,采用相同材料、構造和施工做法的外墻應抽取不少于3個檢測部位;屋頂、不采暖樓梯間隔墻及與室外空氣連通的地下室頂板等圍護結構應各抽取不少于1個檢測部位。500m2以下的單體建筑,應對外墻抽取不少于1個檢測部位。9.1.3現場選擇待檢圍護結構的朝向宜為北向、東向,不宜選擇西向和南向,表面應平整,沒有裂縫,檢測范圍內應是相同材質、構造的基層及保溫體系。9.1.4使用紅外熱像儀對預選的被測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進行檢測,宜選擇溫度場均勻、沒有熱工缺陷的圍護結構作為被測部位。9.1.5熱流計法適用于檢測勻質材料構造的圍護結構;熱箱法適用于勻質或非勻質材料構造的圍護結構。9.2.1檢測時,室外風力應小于5級,圍護結構內外表面溫差宜高于20℃或10/K℃,應保證室內空氣溫度的波動范圍在±3℃之內。熱流計周圍溫度穩定后,檢測時間至少連續檢測96h,溫度不穩定時應連續檢測不少于168h。圍護結構被測區域的外表面應避免雨雪和陽光直射,否則需臨時遮擋;檢測期間應封閉被測圍護結構所在的房間。9.2.2當室內外溫差達不到規定要求或在非采暖期檢測時,可以采取人工加熱或制冷的方式建立室內外溫差,加熱裝置距離被測圍護結構表面不小于1.5m。9.2.3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將熱流計直接安裝在被測圍護結構內表面上,熱流計表面與被測表面應充分接觸。熱流計計量范圍內的傳感器表面不得有任何遮擋,測點位置不應靠近熱橋、裂縫和有空氣滲透的部位,距離熱橋部位應不少于構件厚度的1.5倍;不應受陽光直射、加熱、制冷裝置和風扇的直接影響。一個檢測面應設置不少于4個熱流計測點,兩個熱流計之間的中心距離不宜小于200mm;2每個熱流計應有檢測內外表面溫度的溫度傳感器,內表面溫度傳感器應靠近熱流計安裝,距離不宜超過20mm,對應外表面溫度傳感器應在與熱流計相對應的位置安裝。溫度傳感器連同100mm長的引線應與被測表面緊密接觸,傳感器表面的輻射系數應與受檢表面基本相同。墻體內外表面溫度傳感器溫差的測量誤差應小于0.2℃;3應采用連續測量方式,數據采集時間間隔應不大于30min;4應檢測圍護結構的熱流密度、室內外空氣溫度、圍護結構的內、外表面溫度等數據。9.2.4熱流計各測點檢測數據應按下列步驟計算:1數據處理宜采用動態分析法進行計算,其處理軟件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居住建筑節能檢測標準》JGJ/T1322當滿足下列條件時,可采用算術平均法進行計算:1)各測點熱阻的末次計算值與24h之前的計算值相差不大于5%2)檢測期間內第一個INT(2×DT/3)天內與最后一個同樣長的天數內各測點熱阻的計算值相差不大于5%。3當采用算術平均法進行數據分析時,各測點傳熱系數應按照下列公式計算,并且應使用全天數據(24h的整數倍)進行計算:式中:R—各測點的熱阻(m2·K/W);q;—各測點熱流密度的第j次測量值(W/m2);K—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傳熱系數[W/(m2·K)];度大于25℃時,應使用冷箱模擬室外環境進行檢測。控制室內外平均溫差在13℃以上,逐時最小溫差應高于10℃。圍護結構被測區域的外表面應避免陽光直射或周邊建筑物的熱反射,必要時,應對被測圍護結構外表面進行遮擋。區域,并且需安裝防輻射罩,當使用冷箱聯合檢測時,布置在冷箱有效空間幾何中心位置。如果被測房間除北向的其他朝向的外墻有較大尺寸外窗,室內空氣溫度傳感器宜安裝防輻射罩或將外窗進行遮擋;箱和熱箱中心軸線基本重合;9檢測室內空氣溫度,室外空氣溫度(或冷箱內的空氣溫度),圍護結構內外表面溫度,熱箱內空氣溫度,熱libj—第j個單位檢測時間檢測的計量熱箱內空氣溫度(℃);m—數據組數,宜大于等于48組。2采用表面溫度計算時,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傳熱系數應按下列公式計算:R—內表面換熱阻(m2K)/W,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的規定tibj—第j個單位檢測時間檢測的計量熱箱內空氣溫度(℃);θj—第j個單位檢測時間檢測的內側表面溫度(℃),取3個內側表面溫度傳感器檢測結果平均值;θej—第j個單位檢測時間檢測的外側表面溫度(℃),取3個外側表面溫度傳感器檢測結果平均值;m-數據組數,宜大于等于48組。9.3.4圍護結構平均傳熱系數根據被檢工程所依據的節能設計標準的規定,采用檢測得到的圍護結構主體傳熱系10.1一般規定10.1.1采暖空調水系統、風系統抽樣數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的10.1.2采暖空調水系統、風系統各項性能檢測均應在系統實際運行狀態下進行。10.1.3室內平均溫度、平均相對濕度檢測,冬季在正常供暖穩定時期進行,夏季在空調制冷穩定時期進行,抽樣數量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的規定。10.1.4冷水(熱泵)機組水系統性能檢測時,系統負荷不宜小于實際運行最大負荷的60%,且運行機組負荷不宜小于其額定負荷的80%,并處于穩定狀態。10.1.5供暖系統供熱量檢測宜按照附錄B的規定進行。10.2室內平均溫度、平均相對濕度10.2.1建筑工程節能驗收時,室內空氣溫度、相對濕度檢測在系統形式不同時,每種系統均應檢測;既有建筑檢測,三層及以下的民用建筑,應逐層布置測點;三層以上的民用建筑,首層、頂層和中間部位均應布置測點;每層至少選取3個有代表性的房間布置測點。10.2.2測點應設于室內活動區域,測點高度應控制在距地面700mm~1800mm,距離房間周邊非透明圍護結構不小于1m,距離房間周邊透明圍護結構不小于1.5m,布點位置符合表10.2.2規定,數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房間使用面積小于16m2時,應設測點1個;2當房間使用面積大于或等于16m2,且小于30m2時,應設測點2個;3當房間使用面積大于或等于30m2,且小于50m2時,應設測點3個;4當房間使用面積大于或等于50m2,且小于100m2時,應設測點5個;5當房間使用面積大于或等于100m2,每增加(20m2~30)m2應增加1個測點。表10.22室內平均溫度、平均相對濕度布點方法室內面積(m2)1個測點,布置在房間中心位置,對角線2等分點16≤室內面積<303個測點,布置在對角線位置,對角線4等分點5個測點,布置在對角線位置,對角線4等分點100≤室內面積2室外空氣溫度、相對濕度檢測點宜設置在中間層,距墻面不小于0.3m的陰影下,并安防輻射罩;或放置在百葉箱內,將百葉箱置于建筑物附近的陰影下,宜布置2個測點;式中:tm-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的室內平均溫度(℃);tm-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第i個室內逐時溫度(℃);ti—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內第j個測點的第i個溫度逐時值(℃);2室外平均溫度應按下列公式進行計算:式中:tair,ou-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的室外平均溫度(℃);ts,-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外第v個測點的第s個溫度逐時值(℃);3室內平均相對濕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φm-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的室內平均相對濕度(%);9m,-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第i個室內逐時相對濕度(%);9-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內第j個測點的第i個相對濕度逐時值(%);低于設計計算溫度2℃,且不應高于1℃;夏季不得高于設計計算溫度2℃,且不應低于1℃;1總供暖供熱量宜在采暖熱源出口處檢測,超聲波熱流量計應同時檢測供回水溫度;在室外安裝溫度傳感器時,距采暖熱源機房外墻外2各建筑物供暖供熱量宜在建筑物熱力入口處檢測,超聲時值不應低于35℃。1根據供熱管網施工圖,現場勘查從熱力站出口到各供暖建筑熱力入口,確定各管井位置;2按儀器使用要求,在供暖熱源出口處和各建筑物熱力入口處安裝超聲波熱流量計,計量各處的熱量,工程Qaj-檢測持續時間內第j個熱力入口處的供熱量(MJ);Qa,-檢測持續時間內熱源的輸出熱量(MJ);1檢測持續時間內第j個熱力入口處的累積熱量應按下式計算:式中:C-水的比熱容(取4186.8J/kg℃);2室外管網熱損失率應按本標準第10.3.5條計算。10.3.8室外管網熱損失率檢測結果與設計值偏差不應大于10%,判定合格。1)水力平衡度在建筑物供熱管道熱井內或室內管道,在室外布點時距離外墻外表面不大于2.5m;2)通風與空調系統冷熱水在空調機房冷熱水總管道;3)通風與空調系統冷卻水在空調機房冷卻水總管道或冷卻塔回水總管道;4)空調機組水流量在空調機組進水或回水管道進行檢測。2超聲波流量計的安裝應符合其使用規定,宜用超聲波測厚儀檢測管道壁厚,宜用卷尺測量管道外徑;受檢2選擇距上游局部阻力管件2倍管徑的部位作為待測區域,剝離管路外面的保溫層,測量管路長寬(方管)或周長(圓管)尺寸,根據布點方法要求,計算管路測點尺寸;3根據計算得出的測點尺寸,用開孔器在管路上開出測孔;4將畢托管連接上微壓計,垂直風管表面插入測孔,用尺子測量畢托管插入風管深度,調整畢托管到達測點位置,測量各測點動壓,每個測點至少測量2次,以兩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該點測量值;當動壓小于10Pa5記錄房間內的大氣壓力和空氣溫度。1)平均動壓計算應取各測點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平均動壓,當各測點數據變化較大時,動壓的平均值應按2)斷面平均風速應按下式計算:t-空氣溫度(℃)。3)機組或系統實測風量應按下式計算:式中:F-斷面面積(m2);L-機組或系統風量(m3/h)。2當采用數字式風速計測量風量時,斷面平均風速應取算術平均值;機組或系統實測風量應按公式10.5.5-3為設計值的100%~110%。1將風量罩壓在出風口上,接觸面不能漏氣,待數據穩定后,讀取風量數值,每個出風口風量至少讀取2個2逐個檢測該機組所有風口。10.7.1以風機數量為受檢樣本基數,抽樣數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的規定,且均不應少于1臺。10.7.3風量檢測應符合本標準10.8.1對于額定風量大于3000m3h1檢測前應分別在進出新風熱回收機組的新風管和排風管上布置有自動記錄功能的溫濕度檢測儀器,數據采集時間間隔不宜大于10min;2檢測期間新風熱回收機組的排風系統總風量和新風系統總風量比值宜控制在90%~100%之間;3新風熱回收機組的風量檢測應符合本標準第10.5節的規定;4檢測應在系統穩定運行后進行,檢測時間不宜少于2h。式中:η-交換效率(%);Xpj-排風進風參數。10.8.4檢測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當無設計要求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51350的規定。10.9風管系統漏風量10.9.1風管系統漏風量檢驗應根據現行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的相關規定進行抽樣。10.9.2風管系統漏風量檢測的試驗壓力應符合下列要求:1低壓風管應為1.5倍的工作壓力;2中壓風管應為1.2倍的工作壓力,且不低于750Pa;3高壓風管應為1.2倍的工作壓力。10.9.3風管系統漏風量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風管系統漏風量檢測可以針對風管系統整體或分段進行,宜在現場制作樣本風管進行檢測,檢測樣本風管應不少于3節及以上,且總表面積不應少于15m2;2檢測前,被測風管系統的所有開口均應封閉,不應漏風;3用漏風量測試系統的專用彈性風管與被測風管系統連接;4測量被檢風管的展開面積,測量數據輸入漏風量測試系統;5調整漏風量測試系統的風機轉速,使被測風管內壓力達到10.9.2條規定的試驗壓力,保持該壓力值穩定,進行風管漏風量的檢測,在漏風量測量值穩定后,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數據,共記錄三次數據;6以三次數據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漏風量檢測結果。10.9.4檢測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當無設計要求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或《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51350的規定。11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節能檢驗11.1.1地源熱泵系統供熱量、供冷量檢驗按單位工程抽檢,不少于1個系統;供熱量冬季采暖期正常供暖5d后進行檢測,供冷量夏季空調系統正常運行后進行檢測。11.1.2熱泵機組水系統性能檢測時,系統負荷不宜小于實際運行最大負荷的60%定負荷的80%,并處于穩定狀態增加檢測條件。1地源熱泵系統調整至正常運行工況;2超聲波熱流量計宜安裝在地源熱泵系統使用側總熱水管或總冷水管直管段;如果使用超聲波流量計,按照3檢測數據采集時間間隔宜小于60min,檢測時間應持續24h。Qhc),i—地源熱泵第i個小時供熱量、供冷量(W);太陽能熱水系統500臺以下抽檢1個系統,500臺以上抽檢2個系統。11.2.2檢測環境應符合標準《太陽熱水系統性能評定規范》GB/T20095,空氣溫度8℃~39℃,環境空氣的平均流動速度不大于4m/s,正午前后各4h正南方向與太陽能太陽輻照量累計值H不小于17MJ/m2。3在集熱板附近安裝太陽輻射計,太陽輻射計傾角與集熱板相同;4按照標準《太陽熱水系統性能評定規范》GB/T20095的Pw—水的密度(kg/m3);te—集熱試驗結束時貯水箱中水的平均溫度(℃);1b—集熱試驗開始時貯水箱中水的平均溫度(℃);Ae—太陽熱水系統中太陽集熱器的輪廓采光面積(m2)。2太陽輻照量為17MJ/(d·m2)時的日有用得熱量q?應按下式進行計算:式中:q?7—日太陽輻照量為17MJ/m2時,太陽熱水系統單位輪廓采光面積的日有用得熱量(MJ/m2);H—太陽能熱水系統采光口所在平面的日太陽輻照量(MJ/m2)。11.3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光電轉化效率和光伏組件背板溫度11.3.1當太陽能光伏系統的光伏組件類型、組件安裝方式、系統與公共電網的關系相同,且系統裝機容量偏差在10%以內時,視為同一類型太陽能光伏系統。同一類型太陽能光伏系統,抽樣數量為該類型系統總數量的5%,且不得少于1套。11.3.2在測試前,應確保系統在正常負載條件下連續運行3d,測試期內的負載變化規律應與設計文件一致;室外環境平均溫度的允許范圍為年平均環境溫度±10℃;環境空氣的平均流動速率不應大于4m/s。11.3.3太陽輻照量短期測試不應少于4d,每一太陽輻照量區間測試天數不應少于1d,水平面太陽輻照量區間劃分應符合下列規定:1太陽輻照量小于8MJ/(m2-d);2太陽輻照量大于等于8MJ/(m2-d)且小于12MJ/(m2·d);3太陽輻照量大于等于12MJ/(m2d)且小于16MJ/(m2d);4太陽輻照量大于等于16MJ/(m2·d)。11.3.4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測試不應少于4d,每次短期測試時間應為24h;2應測試系統每日的發電量、光伏組件表面上的總太陽輻照量、光伏組件的面積、光伏組件背板表面溫度、環境溫度和風速等參數,采樣時間間隔不得大于10s;3對于獨立太陽能光伏系統,電功率表應接在蓄電池組的輸入端,對于并網太陽能光伏系統,電功率表應接在逆變器的輸出端;4測試開始前,應安裝調試好太陽輻射表、電功率表、溫度自記儀和風速計,并測量太陽能光伏方陣面積,對于獨立太陽能光伏系統,應切斷所有外接輔助電源;5測試期間數據記錄時間間隔不應大于600s,采樣時間間隔不應大于10s。11.3.5太陽能光伏系統光電轉換效率應按下式計算:式中:na—太陽能光伏系統光電轉換效率(%);n—不同朝向和傾角采光平面上的太陽能電池光伏組件方陣個數;H—第i個朝向和傾角采光平面上單位面積的太陽輻射量(MJ/m2);A。—第i個朝向和傾角平面上的光伏組件采光面積(m2),在測量太陽能光伏系統光伏組件面積時,應扣除光伏組件的間隙距離,將光伏組件的有效面積逐個累加得到總有效采光面積;E—第i個朝向和傾角采光平面上的太陽能光伏系統的發電量(kWh)。11.3.6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光電轉化效率和光伏組件背板溫度檢測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當無設計要求時,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光電轉化效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評價標準》GB/T50801的規定。12照明系統節能檢驗數量的5%抽樣,且不少于2個回路;補償后功率因數應全數檢測;電壓偏差應按照明出線回路的5%抽樣,且不少12.1.3照明系統電能質量檢測應在負荷率大于20%的配電回路,且應在負載正常使用的時間內進行。應采用A級儀器并配置不小于0.5級的互感器進行檢測。量,照明功率密度的測量應與照度測量區域相一致。照明測量場所和照度測點位置、高度及最大測點間距應符合土AA土十土a1平均照度應為各測量點測量值的算術平均值;2照度均勻度可為最小照度與平均照度之比,及最小照度與最大照度之比,計算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照明測量方法》GB/T5700的規定;。3照明功率密度應按下式計算:k—電壓修正系數,當燈具工作電壓與額定電壓偏離超過5%時,應對燈具輸入功率進行電壓修正,對于使U?—實測電壓(V)。50411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T50034的規定進2儀器檢測時間間隔宜為3s(150個周期),檢測持續時間宜為24h。1諧波檢測數據應取檢測時段內各項實測值的95%概率值中最大的相值,作為判斷的依據;2對于負荷變化慢的諧波源,宜選取5個接近的實測值,取其算術平均值。1諧波電壓檢測數據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電能質量公用電網諧波》GB/T14549中規定的換算和計算方法進行計算;諧波電壓計算結果總諧波畸變率應為5.0%,其中奇次諧波電壓含有率為4.0%,偶次諧波電壓含有率為234567893當諧波電壓和諧波電流檢測結果分別符合本條第1款和第2款規定時,判定合格。1采用數字式智能電能質量分析儀在變壓器出線回路進行測量;采用讀取補償后功率因數讀數的方式,對補償后功率因數進行初步判定,讀取時間間隔宜為1min,讀取10次取平均值;2儀器檢測時間間隔宜為3s(150個周期),檢測持續時間宜為24h;3功率因數宜與諧波測量同時進行;4補償后功率因數均應檢測。12.5電壓偏差12.5.1檢測宜在電氣設備安裝完成之后,調試結束后進行。12.5.2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采用數字式智能電能質量分析儀在照明回路斷路器下端進行測量;2220V電壓偏差測量采用讀取包含照明出線的低壓配電柜上三相電壓表數值的方法,讀值時間間隔宜為1min,讀取10次取平均值;3儀器檢測時間間隔宜為3s(150個周期),檢測持續時間宜為24h。12.5.3檢測結果為標稱電壓的-10%~7%,判定合格。12.6照明場所統一眩光值12.6.1照明場所統一眩光值檢驗應按功能區進行抽樣,每個典型功能區不少于2處。12.6.2現場檢測條件滿足下列要求:1進行現場照明測量時,待測房間燈具測量條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照明測量方法》GB/T5700的規定;2統一眩光值UGR適用于簡單的立方體形房間的一般照明裝置設計,不應用于(不適用于)采用間接照明和發光天棚的房間,燈具應為雙對稱配光;3測量位置宜分別在縱向和橫向兩面墻距離的中點,視線應水平朝前觀測,觀測位置與墻面的水平距離宜為4坐姿觀測者的觀測高度應取1.2m,站姿觀測者的觀測高度應取1.5m;5房間表面應為大約高出地面0.75m的工作面、燈具安裝表面以及此兩個表面之間的墻面。12.6.3統一眩光值(UGR)檢測及計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照明測量方法》GB/T5700的規定。12.6.4當使用圖像亮度計測量室內統一眩光值時,應對圖像亮度計進行幾何校正。12.6.5檢測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當無設計要求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T50034或《建筑環境通用規范》GB55016要求。12.7照明場所相關色溫、一般顯色指數12.7.1照明場所相關色溫、一般顯色指數檢驗應按功能區進行抽樣,每個典型功能區不少于2處。12.7.2現場檢測條件滿足下列要求:1進行現場照明測量時,待測房間燈具測量條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照明測量方法》GB/T5700的規定;2現場相關色溫和顯色指數的測量應采用光譜輻射計;3每個場地現場相關色溫和顯色指數的測量點宜不少于3個點;4測量同時應監測電源電壓,實測電壓偏離光源額定電壓較大時,應對測量結果進行修正。照明現場的相關色溫和顯色指數的測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照明光源顏色的測量方法》GB/T7922和《光源顯色性評價方法》GB/T5702的規定;5當需考慮不同年齡的人的眼睛對光譜透射率的感知不同時,可根據現行國家標準《照明測量方法》GB/T5700對光源的(相對)光譜功率分布S(λ)進行修正。12.7.3將現場測量數據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被測照明現場的相關色溫和一般顯色指數。12.7.4檢測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當無設計要求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T50034或《建筑環境通用規范》GB55016要求。12.8照明場所閃變指數、頻閃效應可視度12.8.1照明場所閃變指數、頻閃效應可視度檢驗應按功能區進行抽樣,每個典型功能區不少于2處。12.8.2現場檢測條件滿足下列要求:1進行現場照明測量時,待測房間燈具測量條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照明測量方法》GB/T5700的規定;2照明場所閃變指數、頻閃效應可視度檢測應使用頻閃分析儀進行測量;3現場測量時應保持探頭的穩定,且周圍不應存在影響檢測結果的人員移動或遮擋;4測量光度探頭朝向應與作業面或參考平面照度測量一致;5測量觀測點宜與照度測量點一致,當室內測點大于20點時,可均勻選擇不少于10%的照度測量點進行頻閃測量,且不應少于3個測點;6閃變指數、頻閃效應可視度測量時,每個觀測點的數據有效采集時長不應少于1s,采用各測點的平均值作為檢測結果。12.8.3檢測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當無設計要求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環境通用規范》GB55016要求。附錄A檢測設備性能要求A.0.1本標準檢測設備性能應符合表A.0.1的規定。分辨力≤1mm(光伏檢測時測量準確度應為大氣壓力壓力自動溫度記錄儀熱工缺陷流量測量準確度為±5%總輻射照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總輻射表》GB/T照度電氣測量儀表電功率電能質量分析儀49Hz~51Hz范圍內電壓總諧波畸變閃變指數、頻閃效應可視度準確度應等于或優于滿量程的±0.5%,其時間常數≤1sB.1一般規定B.1.1檢測工作應在供暖系統正常運行7d后進行,不宜在氣候劇烈變化時進行檢測。B.1.2檢測期間應保持外門窗關閉,有效連續檢測時間不少于7d。B.2超聲波熱流量計法B.2.1采用超聲波熱流量計進行檢測。B.2.2檢測室內外空氣溫度、供熱量。B.2.3安裝超聲波熱流量計和室內外空氣溫2建筑物單位耗熱量qs(W/m2)應按下式計算:A—被測建筑面積(m2)。3標準條件下建筑物單位耗熱量q(W/m2)應按下式計算:4正常居住條件下,建筑物單位耗熱量qH(W/m2)應按下式計算:5無人居住的條件下建筑物單位耗熱量q'(W/m2)應按下式計算:qH=qJ-ILHB.3.2安裝溫度和流量檢測儀表、數據采集儀,檢測時間間隔宜為5min。B.3.3應檢測室內外空氣溫度、供回水溫度、水流量。1檢測期建筑物單位時間供熱量Qg(W)應按下式計算:G—第i個間隔的供水流量(kg/h);tgi—第i個間隔的供水溫度(℃);第i個間隔的回水溫度(℃);式中:A—被測建筑面積(m2)。3計算標準條件下建筑物單位耗熱量qj(W/m2)應按下式計算:4正常居住條件下,建筑物單位耗熱量qH(W/m2)應按下式計算:5無人居住的條件下建筑物單位耗熱量q'H(W/m2)應按下式計算:qH=qJ-qI.H本標準用詞說明1為了便于在執行本標準條文時區別對待,對于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用詞: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用詞: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該這樣做的詞: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1《建筑照明設計標準》2《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3《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4《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5《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評價標準》GB/T508016《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513507《建筑環境通用規范》GB8《照明測量方法》GB/T579《光源顯色性評價方法》GB/T570210《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檢測方法》11《照明光源顏色的測量方法》12《電能質量公用電網諧波》14《太陽熱水系統性能評定規范》15《建筑物氣密性測定方法風扇壓力法》17《建筑工程飾面磚粘結強度檢驗標準》18《居住建筑節能檢測標準》19《公共建筑節能檢測標準》20《建筑外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現場檢測方法》21《建筑用熱流計》JG/T51922《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11/891北京市地方標準民用建筑節能工程現場檢驗標準條文說明 2術語 3基本規定 384保溫系統粘結性能檢驗 4.1保溫板與基層的拉伸粘結強度 4.2保溫板與基層粘結面積比 4.3錨栓拉拔試驗 395圍護結構節能構造鉆芯檢驗 6外窗現場氣密、水密性能檢驗 7建筑氣密性能檢驗 7.1一般規定 427.2壓差法 428圍護結構熱工缺陷檢驗 439圍護結構傳熱系數檢驗 9.1一般規定 449.2熱流計法 449.3熱箱法 10供暖、通風空調系統節能檢驗 4510.1一般規定 10.4水流量 11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節能檢驗 4611.1地源熱泵系統供熱量、供冷量 4612照明系統節能檢測 4712.2平均照度與照明功率密度 12.8照明場所閃變指數、頻閃效應可視度 471.0.1為確保本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根據國內現行的相關方法標準和北京市民用建筑節能工程質量監督的實際情況,結合北京市多年開展建筑節能工程現場檢驗的經驗教訓,在修訂中補充了一些近些年成熟的檢驗方法,以期與國家和行業的發展相適應。2.0.2建筑氣密性關系到室內熱濕環境質量,對建筑物的能耗影響也至關重要,是近零能耗建筑重要技術指標。在建筑建成后,通常采用壓差法進行檢測,以換氣次數Ns?,即室內外50Pa壓差下換氣次數來表征建筑氣密性。2.0.3自然狀態是指房間的外窗、外門等正常關閉,不采取附加密封措施,不對室內進行加壓、減壓等強制空氣在室內與室外之間對流的狀態。2.0.5勻質構造沿圍護結構表面垂直方向,各種材質具有明確分層平面,構造均勻、充實,熱傳遞時,圍護結構內部溫度場均勻分布;如現澆鋼筋混凝土墻、實心磚墻、實心砌體砌筑墻體等墻體及其外貼保溫板材一般可認為是勻質構造。空心磚、空心砌塊、空心預制樓板等砌筑的圍護結構一般可認為是非勻質構造。3基本規定3.0.1節能分部工程竣工驗收前,工程現場保溫系統粘結性能檢驗、圍護結構節能構造鉆芯檢驗、外窗現場氣密和水密性能檢驗、照明系統檢驗項目等都需要進行見證檢驗;檢驗前,需要查看設計文件等技術資料,了解外保溫施工做法、保溫系統構造,各檢驗項目的設計值等內容。3.0.3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的規定,竣工驗收時,工程需要進行系統節能現場檢測。由于竣工日期的隨機性,系統節能檢測部分檢測項目例如空調機組水流量、空調系統風量等,可能不具備所需的檢測條件而無法在竣工驗收前完成檢測。因此,在本條中規定不具備檢測條件的項目在保修期內完成檢測。4保溫系統粘結性能檢驗4.1保溫板與基層的拉伸粘結強度4.1.1本條所述檢驗批的劃分由“同材料、工藝和施工做法的墻體,按扣除門窗洞口后每3000m2的保溫墻面面積劃分為一個檢驗批”,修改為1000m2,與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協調一致。4.1.41在確定粘結點位的位置和分布時,可采用敲擊或者采用探針探測等方式確定粘結砂漿位置,必要時可在局部破損保溫板部位進行驗證。3對于使用復合酚醛保溫板、泡沫混凝土保溫板、噴涂聚氨酯保溫材料等拉伸粘結強度較低的保溫材料,可先使用切割鋸或鋸齒刀按照標準塊尺寸進行切割,然后在切割后的保溫板上粘貼鋼標準塊,粘貼時,膠粘劑可使用黏度較低的粘結膠,以防止切割時對鋼標準塊的擾動,對檢測結果產生較大影響。4.2保溫板與基層粘結面積比4.2.1本條所述檢驗批的劃分由“同材料、工藝和施工做法的墻體,按扣除門窗洞口后每3000m2的保溫墻面面積劃分為一個檢驗批”,修改為1000m2,與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協調一致。4.3錨栓拉拔試驗4.3.1本條所述檢驗批的劃分由“同材料、工藝和施工做法的墻體,按扣除門窗洞口后每3000m2的保溫墻面面積劃分為一個檢驗批”,修改為1000m2,與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協調一致。4.3.2本條參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中的墻體節能工程對錨栓錨固力的檢驗要求,每個檢驗批抽查3處,同時該驗收標準還規定了錨固力檢測方法按現行行業標準《外墻保溫用錨栓》JG/T366的方法,抽查15根錨栓。因此,本標準為與現行國家和行業標準協調一致,確定每個檢驗批抽取3處,每處5圍護結構節能構造鉆芯檢驗5.0.41外墻保溫系統除了常用的薄抹灰外墻外保溫系統外,部分工程也使用保溫裝飾一體板作為外保溫系統。因此,本條增加了有堅硬外飾面的裝飾一體板等保溫系統取樣的要求。6外窗現場氣密、水密性能檢驗6.0.1外窗品種主要按外窗框體和扇體使用的型材材料和玻璃材料構造劃分,例如:塑鋼中空玻璃窗、斷橋鋁中空玻璃窗等;類型主要按開啟方式、型材規格劃分,例如:88系列推拉窗、60系列平開窗、60系列懸窗等。同一品種、同一類型的外窗指玻璃構造,框扇型材、規格,開啟方式一致的外窗,例如:88系列塑鋼中空玻璃推拉窗,只要框扇型材為塑鋼材料,型材規格為88系列,玻璃為相同材料、構造的中空玻璃,開啟形式為推拉窗,就可以認為這一系列的外窗是同一品種、同一類型的外窗。同時,本條增加“同工程項目、同施工單位且同期施工的多個單位工程可合并計算建筑面積進行抽樣”的規定,與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411協調一致。6.0.5本條按照國家標準《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檢測方法》GB/T7106的規定,將檢測結果的計算要求由3樘外窗檢測結果的平均值修改為以3樘外窗檢測結果的最不利值作為氣密性、水密性能檢測結果。7建筑氣密性能檢驗7.1一般規定7.1.4壓差法由于方法的原因,可以保證被檢房間的每個位置,壓力保持一致,可以不考慮房間分隔的影響,在檢測過程中,只要把檢測范圍內的內門打開,房間內各個部位受到的室內壓力一樣,因此,不管是單個房間,還是整棟建筑物,都可以很方便地進行檢測。示蹤氣體法則不同,要使示蹤氣體均勻布滿整個房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單個房間還可以解決,針對內部構造復雜的整棟建筑,受房間高度、朝向等問題的影響,則非常困難。因此,在此規定壓差法可用于整棟建筑的檢測,而示蹤氣體法僅用于單個房間的檢測。7.2壓差法7.2.21房間內有效體積指房間內去除樓板、墻體后的空間凈體積,需要參與計算,房間內的家具、電器等物品占用了房間內的有效體積,在計算過程中扣除該部分體積。為了簡化檢測、計算過程,宜在房間物品進場前進行檢測;針對整棟建筑物,空間凈體積可通過設計平面圖等電子資料直接計算。8圍護結構熱工缺陷檢驗8.0.3紅外熱像檢測需要在圍護結構兩側形成比較穩定的傳熱。一般來說,室內的溫度較為穩定的,室外的溫度變化較大。如果室內外溫度變化過大,會造成圍護結構表面熱量不能正常傳導,造成熱量異常損失,使紅外熱像成像效果不好,影響檢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項目管理復雜問題解析試題及答案
- 產品銷售協議合同2025
- 中等職業教育聯合辦學協議
- 企業金融管理的變革方向試題及答案
- 未來展望2025年銀行從業資格證試題及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復習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技巧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耐藥性檢測與解讀試題及答案
- 靈活運用項目管理考試的理論知識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考試要點試題及答案
- 分析細節2025年證券從業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江蘇金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GB/T 30595-2024建筑保溫用擠塑聚苯板(XPS)系統材料
- F5負載均衡運維配置手冊V10
- 管道支架重量計算表(計算支架)
- 充電樁安裝施工流程
- 成績單表格樣表
- 關于進一步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寫質量的思考
- 人教三年級數學下冊:期中復習與檢測教學教案
- 湖北省普通高級中學學生檔案
- PEEK耐腐蝕性數據表
- 《三個和尚》教材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