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習:選必二第1~2單元
也知識梳理這
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單元概述:
人類產生之初,以采集和漁獵為生,在此過程中逐漸學會選擇、馴化野生動物。大約一萬年前,農
業產生,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相對穩定的食物供應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也使人類有條
件從事各種文化創造活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余,出現私有制、階級和國家,人類進入了
文明社會。亞洲I、非洲、歐洲和美洲的農業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新航路開辟后,不
同地區的食物物種交流,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豐富了食物的種類,也改變了生態環境。近代以來,科學
技術革命促進了食物生產、儲備技術的進步,為消除饑餓,保障人類的糧食安全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帶
來了各種食品安全問題。
單元課標要求:
1,了解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
2.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特點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3.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
了解現代農業、漁業發展過程中,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在人
類歷史上的重大意義。
一、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1.西亞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
王室、神廟和貴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給佃戶,或合伙經營。
2.尼羅河流域,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尼羅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條件。崇拜尼羅河和太陽神。
3.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古代中國
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由集體耕作到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個體經營。農業和家
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重視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
系。
4.愛琴海,古希臘
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建立果園,從事農產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農
業中普遍使用奴隸勞動。
5.美洲,阿茲特克文明
阿茲特克人的土地有貴族私有,還有村社公有。發明了“浮動園地”。
二、生產關系的變化
1.男女地位的變化
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以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為主,女子
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
2.國家的產生
生產力發展一剩余產品出現一私有制產生一貧富分化加劇一階級產生一國家形成
三、美洲物種的推廣及外傳
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世界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
2.表現: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傳到歐洲,后又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地。
3.玉米的傳播
(1)16世紀中葉起,在南歐廣泛種植。到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
(2)明朝時期,由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鴉片戰爭前,種植已經遍布全國。
4.馬鈴薯和甘薯16世紀末,馬鈴薯開始在歐洲推廣。馬鈴薯和甘薯也是在明朝時傳入中國的。
5.番茄的傳播
(1)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18世紀中葉開始作食用栽培。
(2)明朝萬歷年間,由歐洲傳教士引入中國。清朝光緒年間,開始作為蔬菜在農場種植。
6.辣椒的傳播
(1)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
(2)16世紀后期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中國的西南和中南地區流行。
7.傳入美洲的歐亞作物有:小麥,大麥,水稻;蘋果,葡萄,甜橙,檸檬;黃瓜,甜瓜,豌豆;
甘蔗等。其中小麥和水稻對美洲的影響最大。
記憶口訣:小麥大麥和水稻,蘋果生氣打葡萄,甜橙檸檬來勸架,黃瓜甜瓜哭號號,豌豆甘蔗來講
理。
8.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后來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
9.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
10.傳入歐洲的歐亞畜禽:牛、驢、騾、馬、豬、羊和雞。
記憶口訣:牛驢騾馬豬羊雞,結伴旅游美洲去。
歷史影響: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畜牧業、農業的發展。
四、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
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對非洲,對中國,對歐洲。1800年前后,世界人口
已經突破9億。
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對歐洲,對北美,對畜牧業。
3.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比如水稻在北美的推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4.對當地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壞;中國過度的墾荒造田,導致了水土流
失。
五、食物生產的現代化
1.背景: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推動著農業的轉變。
2.實現: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規模龐大、集約化的現代農業。
3.表現:優良品種育成推廣,高效化肥廣泛使用;農業設施取得突破性進展,生產量大幅度增長;
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主要生產經營方式。
4.農業的機械化
(1)前提:兩種拖拉機相繼實現批量生產,為農機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條件。
(2)主要機械:鋅式犁、播種機、聯合收獲機等。
(3)各國的特征:美國以大型為主,法國以中型為主,日本以小型為主。中國個體農戶主要使用
小型機械,大型農場普遍采用大型機械。
(4)歷史意義:推動著農作物的播種、收割與加工等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
5.雜交育種技術古代已有溫室種植技術
(1)1930年,美國培育出雜交玉米新品種。
(2)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麥新品種。
(3)1960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成立。
(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一南優二號。
(5)2013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創世界紀錄。
歷史意義: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
6.養殖場和牧場的各個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
六、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
1.在古代,人們利用地窖和淘器來存儲余糧。后來修建糧倉。如隋煬帝時期修建的含嘉倉,被譽
為“天下第一糧倉”。
2.20世紀,糧食儲備技術取得進步,表現在:(1)20世紀50年代,美國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
技術。
(2)1958年,德國成功開發了谷物冷卻機。
(3)到1990年,全世界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了機械低溫制冷儲糧技術。
3.20世紀20年代起,冷凍技術不斷進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凍食品工業有了巨大發展。
七、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
1.起因:人口激增;工業化與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
2.解決:各國政府的重視,作為首要任務;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協調。
3.中國的舉措:
(1)1996年,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
(2)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巨大成就,這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最大
貢獻。
4.食品安全
(1)表現: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抗生素的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過度使用等。
(2)解決:高度重視,制定標準,加強監管,加強懲罰,加強問責。
第二單元生產工具和勞作方式
單元概述:
在世界古代歷史上,農業生產工具和手工業生產工具經歷了漫長的演變。人們發明了多種多樣的
農業生產工具,不少生產工具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較為穩定。農業家庭式勞作、農業莊園式勞作、手工
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是古代典型的勞作方式。近代以來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智能技術的出
現,加快了社會前進的速度,使得生產方式的變革此起彼伏,不僅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大飛躍,也給
人們的勞作方式與生活方式帶來深刻的影響,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單元課標要求:
1.了解人類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
2.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與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3.理解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
一、農業工具的變化
1.人類的耕作工具,材質大體經歷了從石、木、蚌到鐵的變化。
2.早期石器是打制石器,如石斧、石刀;后期出現磨制石器,如石鏟、石犁等,還有鉆孔技術。
3.約距今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出現小件青銅器,不過青銅農具數量較少。
4.小亞細亞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后來這一技術逐漸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
5.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在中國廣泛使用。南北朝時期,使用灌鋼法制作農具。
6.古代畜牧業的工具設施有:圈廄、弓箭、漁網、馬槽等。
7.灌溉工具的發明
(1)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已懂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
(2)我國在東漢末年已出現翻車,三國時期馬鈞進行了改進。唐朝出現了筒車。
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
1.紡織業(1)約三萬年前,山頂洞人已經使用骨針縫制獸皮。
(2)新石器時代后期,中國古人已經使用陶紡輪。
(3)漢代普遍使用紡車,并開始使用提花機。
(4)元代以后,織布機成為農耕家庭必備的生產工具。
2.陶瓷業
(1)人們最初用泥條盤筑的方式來制造陶器。
(2)新時期時代晚期,開始采用坯車來制坯。
(3)南朝時,把坯件放在匣缽中。
(4)唐宋時,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釘。
3.治煉業
(1)古人用煨打金屬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器具,工具包括土爐、錘、鋰等。
(2)后來還采取鑄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屬器具,工具包括生鍋、范等。
(2)中國商代和西周時期的遺址中,發現了青銅器作坊中大量的范。戰國以后出現了大量鐵農具
的范。
部門主要工具基本情況
紡織業骨針,陶紡輪,紡車,提花機,織布機
陶瓷業坯車,匣坯,支釘
治煉業土爐,錘,鏗;用鍋,范等
三、勞作方式的發展
1.農業家庭式勞作工業時代前,各國普遍采用。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確立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
濟的經營方式。
2.農業莊園式勞作羅馬共和國晚期,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中世紀歐洲長期存在。中國魏晉
南北朝時期的塢堡。
3.手工業有家庭式勞作,作坊式勞作等形式。手工業者職業世代相襲,政府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四、大機器生產與工廠制度
1.背景:(1)工業革命前,英國的手工工場由分散向集中發展,逐步實現了生產過程專業化。
(2)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后,大批產業工人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
2.形成:工業革命期間,出現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工廠制度隨即形成。
3.內容(特點):(1)廠房要有一定規模,工人實行倒班制。
(2)制定規章制度,強化紀律意識,對工人進行管理。
(3)生產流水線廣泛應用,各部門協同勞作,進行標準化生產。
(4)原料由工廠統一分發,合理調配。
(5)制定市場方案,開拓產品銷售渠道。
4.歷史作用:
(1)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2)使工業革命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
5.擴展:19世紀中后期,中國的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引進了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
張騫、范旭東等人投身實業救國。
五、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
1.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1)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鎮發展為工業城市。曼徹斯特成為英國城市化的典型。
(2)鴉片戰爭后,上海、青島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
(3)20世紀至今,西方國家逐漸重視城市規劃,促使城市布局日益宜居化。
2.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極大方便了人們的出行。
(1)英國興建大量鐵路;修建人工運河,曼徹斯特、伯明翰是著名的水運樞紐。
(2)英國港口同陸上交通連接,形成了不列顛的水陸運輸網,被稱為“運輸革命”。
3.城鄉差別逐漸縮小。
英國等西方國家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村和城市連為一片。
4.人們的時間觀念空前加強,生活節奏加快。
堅持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許多人戴表,大城市多處設有標準鐘。
5.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
(1)英國等西方國家開始由政府發展教育,通過立法、經費支持等措施促進初等教育的發展。
(2)20世紀初,中國開始推廣義務教育,還出現了工人學校。
6.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如勞動時間過長,工作和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和職業病時常發
生等。
六、新科技革命
1.概況:(1)二戰后,在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引領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
料技術等迅速發展。
(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已取得巨大成就。
2.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在美國問世。
起因:計算炮彈彈道問題的需要。
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3.網絡的產生
(1)背景:美蘇冷戰的需要(美國擔心蘇聯的人造地球衛星破壞他的軍事通信系統,加緊了對信
息技術的研發)
(2)建立: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軍用網絡,但不具備社會推廣性。
(3)發展:20世紀90年代,實現商業化,成為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公共網絡,目前已遍布
全球。
4.人工智能技術
(1)概念:是通過計算機模擬人的意識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分支。
(2)內涵:機器人制造,語言及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
(3)使用: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手、機器人等自動化裝置,在生產中得到大量應用。出現“無人倉
庫”“無人碼頭”“無人車間”乃至“無人工廠”。
5.航天技術
(1)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后,航天技術迅猛發展。
(2)蘇、美、法、中等國先后發射成功幾千個航天器,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創舉,在太空中建
立了地球測控網。
6.海洋技術
(1)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潛器在水下發現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潛入馬里亞納海溝。
(2)1997年,中國無纜水下深潛機器人潛入水下六千米處進行科學試驗,標志著中國海洋技術已
步入正軌。
(3)2012年,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域進行試潛,突破七千米深度,這是當前世
界的最大下潛深度。
7.新材料技術
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中。
七、新科技革命的革命性意義
1.推動了生產力的躍進,開拓了新的生產領域。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使電子商務、移動通信、智能制造等得到普及,影響了
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2.使人們的勞作方式發生了變革,影響了經濟增長模式與管理方式。
粗放型經濟轉化為集約型經濟,人們逐漸依靠技術進步來實現利潤增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逐步
建立。
3.使社會階層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巨變。
表現在:勞動者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中產階級日益壯大,第三產業的從業者大量增加。
4.使人類文化生活出現新的模式。
了解社會動態,解決生活問題;促進信息交流,豐富娛樂生活;推動文化傳播,促進人類思維的變化。
之強和練?苗
1.考古發現,紅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灰陶兩大類。泥質紅陶的器形主要為較精致的缽碗盆
類,其紋飾與仰韶文化類似;夾砂灰陶多為大口、深腹、平底、外表粗糙、吸熱效率較高的罐類。這些
發現可用于研究紅山文化()
A.長途商貿的范圍B,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
C.食物的加工技術D.階級分化的發展程度
2.秦朝時,設有不同級別的田官。各級田官不僅要過問何種莊稼應每畝播種多少種子,而且還得視土地的
肥瘠不同,允許生產者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種子多少的方便。田官的設置說明秦朝()
A.法律異常嚴苛B.農業受到重視C.土地兼并嚴重D.官僚機構臃腫
3.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或是積極培育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農作物,或是不斷調整勞作
方式以保障農業發展。下列項中,表述正確的是()
A.印第安人培養出了馬鈴薯、番茄和玉米B.古希臘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小麥
C.隨著古羅馬的擴張,小農經濟不斷發展D.春秋時期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
4.新航路開辟后,新引進的美洲農作物在改善歐洲人膳食結構的同時,也使一些曾長期在歐洲肆虐的疾病
失去了往日威風。盡管歐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沒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歐洲人口迅
速增長。由此可見,歐洲引進美洲農作物()
A.拓寬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B.徹底改變了傳統飲食結構
C.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D.外來農作物開始影響歐洲
5.“土豆變成了歐洲大部分地區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們在安第斯山區的角色一樣。……在土
豆種植國,常常發生的饑荒幾乎消失了,一條長達2000英里的種植帶從西邊的愛爾蘭一直延伸到了東
邊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由此可知,土豆的種植推廣()
A.推動了歐亞作物在美洲傳播B.維持了歐洲莊園經濟的地位
C.解決了世界的糧食安全問題D.改變了歐洲國家的糧食結構
6.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奴隸貿易,奴隸船還給美洲帶來了西非水稻,這種水稻在18世紀成為南卡羅萊
納和佐治亞沿海經濟的基礎。這反映了()
A.殖民活動引發了北美的族群變化B.黑奴貿易促進了種植園經濟發展
C.歐亞作物的傳入影響了美洲農業D.物種交流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結構
7.下表為2001-2011年中國主要農業機械數量和增艮率。據此可推知()
小型拖拉機年均增長率大中型拖拉機年均增長率聯合收割機年均增長率
年份
(萬臺)(%)(萬臺)(%)(萬臺)(%)
20011305\83\28\
200615683.717215.75715.3
201118112.944120.711114.3
A.我國走在現代化農業的前列B.現代化農業機械得到全面推廣
C.機械化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D.工業化決定農業現代化的水平
8.19世紀70—80年代,美國商人斯威夫特創辦了肉類加工廠,把屠宰和包裝分成幾道獨立工序,利用傳
送帶進行流水作業,并雇傭工程師設計冷凍車廂,以便長途運輸鮮肉。他還陸續開辦工廠,利用肉類加
工廠的下腳料生產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經營模式()
①體現了產業分工不斷細化②得益于鐵路交通業的發展
③成為近代機械生產的開端④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它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下列各項對現代農業的表
述恰當的是()
①以大型農場為主要的生產經營方式②高度機械化、集約化生產
③出現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④優質高效化肥的廣泛應用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10.中國的雜交水稻制種技術不斷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
1326.77公斤,創造世界新記錄。美國也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雜交育種新技術的發明()
A.利于降低世界糧食安全風險B.成為大國博弈的新形式
C.消除了人類食物短缺的現象D.導致糧食儲備不再重視
11.《耒相經》是晚唐陸龜蒙寫的一篇短文,在文中描述了一種農具:犁鋅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箭
和犁評用以調節耕地深淺;犁轅短而彎曲;犁盤可以轉動。據此判斷,文中描述的農具是()
A.曲轅犁B.耒耙C.耦犁D.褸車
12.秦漢時期鐵農具的種類增多。就起土農具而言,有鋤、插、鑲、鏟、犁等;收割農具主要是鐮刀;斧、
鑄等手工工具與農業生產也有很大關系,如用于墾荒時砍伐樹木。這體現出秦漢時期()
A.鐵犁牛耕成為主流生產方式B.精耕細作農業有所發展
C.政府高度重視生產工具革新D.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13.下圖是戰國時期的銅尊盤。尊是酒器,盤是水器。盤口外折下垂,下附四龍形蹄足。尊頸采用金屬模
具成批制作蠟質元件,在泥質模具中按預定圖案組合,再逐層捏塑和連接蠟撐和蠟梗。這反映了()
銅尊盤
A.鑄造工藝的高超B.冶煉技術的成熟
C.禮樂制度的崩潰D.等級制度的森嚴
14.下表是1839年英國各紡織部門女工占比情況:
棉紡織工廠毛紡織工廠絲、麻紡織工廠
56.4%69.5%70.5%
此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A.女工成為工廠主要勞動力B.婦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C.近代工廠制在英國的興起D.紡織業最早實現機械化
15.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舉例談到:一位每天掙30便士(倫敦勞動階層的標準收入)的40歲花匠,每
天可以買一個小麥面包、半磅肉、幾盎司芝士、1品脫啤酒、一些茶和糖。還可以買一些之前被認為是
奢侈品的東西,如海外運來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煙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業革命導致工人工資水平低B.英國工人階級的非理性消費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D.英國是世界工廠和貿易中心
16.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之一是誕生了公制單位“米”(1米的長度等于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1875年
《國際米制公約》簽署,公制單位“米”最終得到國際認可。公制單位“米”能夠得到國際認可,主要是由
于()
A.啟蒙運動的影響B.世界市場的形成
C.工業革命的開展D.帝國主義的擴張
17.在大文豪狄更斯筆下,倫敦高大的煙囪林立,處處濃煙滾滾。但是,在19世紀前期的英國,“滾滾濃
煙”絕非倫敦所獨有,而是城市的共同景致。這反映出,當時英國()
A.工業革命蓬勃開展B.城市環境治理尚未進行
C.城市化進程的加快D.化學工業興起令人矚目
18.2022年4月,第131屆廣交會在線上舉辦,丹東市組織30家企業“登云”參展,相繼與新加坡、馬來
西亞、泰國等國家進行了“屏對屏”商洽。這客觀上說明()
A.電商日益受到國民青睞B.政府職能發生根本改變
C.互聯網取代了傳統商務D.現代科技促進信息交流
19.英國內城問題,即所謂英國內城困境,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表現為大量制造業工廠關閉,大批住
宅房屋被遺棄,城市中心人口大量遷移到城鎮或城市邊緣地帶的小城鎮,城市環境質量嚴重下降等。
據此可知,當時英國()
A.內城遭到徹底廢棄B.工業結構發生轉變
C.人才外流十分嚴重D.城市交通根本改變
20.1953年,美國科學家構建了DNA雙螺旋分子模型,分子生物學隨后迅速興起;20世紀70年代末,出
現了基因工程工業化的熱潮:到1981年,美國已成立了200多家生物工程公司,現代生物工程開始崛
起。由此可知,現代科技的進步()
A.推動了新興產業發展B.使得美國獨霸了尖端科技
C.促進了電子商務興起D.引發企業管理制度的變革
21.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離不開生產力的提高和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農業革命還觸發了一場鏈式反應,它引發了城市化、階級分化以及社會分裂,從而損壞了原
始社會令人神往的平等,但這一來它打破了部落通過傳統主義形成的約束性的結合,使人性得到了解
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工廠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業中心。...在找到工作后,
工人們卻發現工作時間很長,一天工作16小時稀松平常。當工人們最后爭取到分兩班輪換的12小時
工作制時,他們將這一改變看作一件幸事。如果僅僅是工作時間超長也可以忍受,因為他們的工作時
間其實與實行家庭包工制時在家里工作的時間相仿,但是在習慣工廠的紀律和適應機器生產的單調乏
味方面工人們遇到了真正的困難:他們隨著工廠的汽笛聲上下班,必須跟上機器的運轉,并始終處于
在場監工的嚴格監督下。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生產關系變革的角度概括說明“農業革命觸發了一場鏈式反應”。
(2)根據材料二概括工廠制給管理形式帶來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
22.城市建筑的變遷深刻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的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世紀英格蘭多數城市中,由于土地限制的原因,多數住宅采用的是縱向的建筑形式。這一
類型的建筑只有臨街的那一面或許有寬大窗戶,但除前屋之外就很難采自然光了。厚實的公墻上不可
能開窗戶,它們構成住房的兩側界線。如果需要更多的空間,房舍只能向后一間一間地延伸,直至屋
后的空地或院子,但這只會使里屋更陰暗。如果需要空間更多,唯一的選擇就是加高樓層,達到四五
層甚至更多。不過更常見的是,房基最初的規劃只能承受兩三層。這樣不顧規劃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
度,是造成房屋容易損毀不夠結實的原因之一。
——摘編自郭薇《中世紀英格蘭城市生活環境考察》
材料二19世紀中葉以前,歐美各國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層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
降機的發明、運用克服了這一障礙。1852年,美國的奧蒂斯兄弟公司發明蒸汽動力升降機,1889年2
月紐約的迪馬列斯特大樓安裝了主要用于運貨的電動升降機,從此名副其實的“電梯”出現。1883—1885
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層的家庭保險公司大樓,這是第一座用鐵和鋼材按照現代鋼框架結構原理建造的高
層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層、92米高的美國公證大樓是第一幢全部用鋼做骨架的高層建筑。19世紀
末年,美國的高層建筑已達29層118米高。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前后歐洲城市建筑發生的變化,并概述其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簡述城市建筑變遷與人類社會生活變化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1.c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灰陶器可用于食物的加工,因
此這些發現可用于研究紅山文化食物的加工技術,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長途貿易,排除A項;材料
未涉及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階級分化,排除D項。故選C項。
2.B
【解析】秦朝建立不同級別的田官,具體管理和指導莊稼播種等,說明秦朝農業受到重視,B項正確;
材料不足以說明秦朝法律異常嚴苛,排除A項;土地兼并嚴重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材料不
能說明秦朝官僚機構臃腫,排除D項。故選B項。
3.A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印第安人培養出了馬鈴薯、
番茄和玉米,A項正確;兩河流域的西亞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小麥,排除B項;隨著古羅馬的擴張,
小農經濟逐步破產,排除C項;春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排除D項。故選A項。
4.C
【解析】據題干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美洲農作物的引進,改善了歐洲人的膳食結構,增強了體質,
減少了疾病帶來的災難,使得歐洲人口迅速增長,C項正確;題干沒有拓寬東西方貿易通道的相關信
息,排除A項;“徹底改變了傳統飲食結構”不符合題干主旨和史實,排除B項;外來農作物早就已經
影響到歐洲,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
5.D
【解析】根據材料“土豆變成了歐洲大部分地區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們在安第斯山區的角
色一樣。……在土豆種植國,常常發生的饑荒幾乎消失了,一條長達2000英里的種植帶從西邊的愛爾
蘭一直延伸到了東邊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可知,土豆成為歐洲大部分地區不可或缺的食物,種植土
豆的國家幾乎不會發生饑荒,說明土豆的種植緩解了世紀的糧食問題,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飲食結構
和糧食結構,D項正確;推動歐亞作物在美洲傳播的是新航路的開辟,排除A項;維持了歐洲莊園經
濟的地位,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解決了世界的糧食安全問題,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
故選D項。
6.D
【解析】依據材料“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奴隸貿易,奴隸船還給美洲帶來了西非水稻,這種水稻在18
世紀成為南卡羅萊納和佐治亞沿海經濟的基礎”,可以看出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物種交流,
同時改變了美洲的經濟結構,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變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不是黑
奴貿易的影響,而是物種交流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對美洲產生的影響,排除C
項。故選D項。
7.C
【解析】根據材料數據可知,2001-2011年我國大中小型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的數量都有所增加,這說
明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有促進作用,C項正確;我國并未走在農業現代化的前列,排除A
項;受國情影響,現代化農業機械并未全面推廣,排除B項;D項中的“決定”的表述過于絕對化,排
除。故選C項。
8.A
【解析】“把屠宰和包裝分成幾道獨立工序,利用傳送帶進行流水作業”體現了產業分工的不斷細化,
①正確;“并雇傭工程師設計冷凍車廂,以便長途運輸鮮肉”說明當時鐵路運輸業得到發展,能夠長距
離的運輸貨物,②正確;通過材料無法證實斯威夫特創辦的肉類加工廠是近代機械生產的開端,而且
肉類加工本身不屬于機械生產,也不屬于現代農業,③④錯誤。根據以上分析可知,A項正確,排除B、
C、D項。故選A項。
9.D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現代農業以大型農場為主要的生產經營方式,采用高度機械化、集約化生產,
出現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以及優質高效化肥的廣泛應用。①②③④D項正確;排除ABC項。
故選D項。
10.A
【解析】依據材料“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1326.77公斤,創造世界新記錄。美國也利用雜交技術培育
出玉米新品種。”,可以看出我國雜交育種新技術的發明,可以極大提高水稻的畝產,產量更高意味著
糧食更多,有利于降低世界糧食安全風險,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大國博弈,排除B項;“消除”表述
絕對,排除C項;“不再重視”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
11.A
【解析】根據材料“犁鋅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箭和犁評用以調節耕地深淺;犁轅短而彎曲;犁
盤可以轉動”可知,這是一件耕犁農具,而且構件完備復雜,犁轅短而彎曲,結合所學知識,這是發明
于江南地區的曲轅犁,A項正確;耒相不是鐵農具,排除B項;耦犁是漢朝的,排除C項;樓車是播
種工具,不是翻土工具,排除D項;故選A項。
12.B
【解析】依據材料“秦漢時期鐵農具的種類增多。就起土農具而言,有鋤、插、鐫、鏟、犁等……”可
知,鐵農具種類增多,而且光起土農具就有5種以上,多樣化農具體現了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B項
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能體現鐵犁牛耕成為主流生產方式,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
現政府對生產工具革新的態度,排除C項;農具情況與小農經濟地位穩固沒有必然關系,同時材料也
沒有涉及小農經濟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
13.A
【解析】銅尊盤的造型,充分反映了戰國時期青銅鑄造工藝高超,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鑄造工藝
的高超,不能反映冶煉技術成熟,排除B項;戰國時期的銅尊盤不能反映禮樂制度的崩潰,也不能說
明等級制度的森嚴,排除CD項。故選A項。
14.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39年英國各紡織部門女工人數的比例很高,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工業革
命的發展,工廠制在英國的興起,使婦女走出家庭,進入工廠,C項正確;材料主要是輕工業工廠中
女工人數較多,不能體現女工成為工廠主要勞動力,排除A項;女工人數多不能于政治地位提高,排
除B項;材料只是涉及1839年英國各紡織部門女工占比情況,不能得出紡織業最早實現機械化,排除
D項。故選C項。
15.C
【解析】根據材料“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舉例談到:一位每天掙30便士(倫敦勞動階層的標準收入)
的40歲花匠,每天可以買一個小麥面包、半磅肉、幾盎司芝士、1品脫啤酒、一些茶和糖。還可以買
一些之前被認為是奢侈品的東西,如海外運來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煙草和辣椒等。”可知隨著第
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的待遇水平提高,世界聯系逐漸增強,消費品的種類也大大豐富,C項正
確;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得工人的工資水平有所提高,排除A項;材料所述現象與工人階級的非理性消
費無關,排除B項;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后,1840年左右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排除D項。故選C項。
16.C
【解析】根據“1875年《國際米制公約》簽署,公制單位,米,最終得到國際認可”可得出,“米”這一單位
得到國際認可,主要是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對于生產的精準度要求更高,同時更需要全球
的標準化生產,因此得出國際的認可,C項正確;啟蒙運動與這一內容沒有直接的關系,排除A項;
當時世界市場并沒有形成,排除B項;帝國主義的擴張與“米”得到國際認可無直接的關系,排除D項。
故選C項。
17.A
【解析】根據材料“在19世紀前期的英國,“滾滾濃煙”絕非倫敦所獨有,而是城市的共同景致”結合所
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很多城市都有煙囪,體現了當時的英國在蓬勃的開展工業革命,A
項正確;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城市環境治理是否已經開始,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城市化進程,排
除C項;化學工業興起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8.D
【解析】根據材料,第131屆廣交會在線上舉辦,企業“登云”參展,與外國“屏對屏”商洽,線上產品展
示和在線洽談交流的實現得益于網絡等現代科技,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的時空限制,讓信息傳遞和交
流變得方便迅捷,D項正確;材料不涉及國民對電商的態度,不能得出電商日益受到國民青睞,排除A
項;“根本改變”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互聯網雖然獲得了重大發展,但并未完全取代傳統商務,
排除C項。故選D項。
19.B
【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加油站承包租賃合同
- 普適藝人演藝經紀合同全約 (2025年版)
- 分析電子商務行業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
- 醫療設備出租合同
- 學校廣告制作合同
- 專業藝術照拍攝與制作合同
- 關于加班的合同范本
- 店面出租轉讓合同范本
- 展會物料安裝合同范本
- 網絡電影拍攝合同范本
- 三字經全文(帶拼音及誦讀指導)精編版課件
- 井控培訓知識課件
- 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培訓課件
-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設計課件
- 十二講船舶制冷裝置課件
- 第12課送你一個書簽
- 耳內鏡微創外科技術PPT通用課件[通用]
- 寧夏華夏特鋼有限公司年產40萬噸石膏制酸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
-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制圖習題集答案.
- 第5章有色金屬的焊接
- (高清版)JGJ 145-2013 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