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黃浦區(qū)九年級中考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_第1頁
2025年上海黃浦區(qū)九年級中考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_第2頁
2025年上海黃浦區(qū)九年級中考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_第3頁
2025年上海黃浦區(qū)九年級中考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_第4頁
2025年上海黃浦區(qū)九年級中考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語文試卷

2025年1月

(滿分150分,試時間100分鐘)

考生注意:

1.本試卷共23;

2.請將所有案做在答題紙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試卷上一律不計分

一、文言文(35分)

(一)(13分)

1.默寫

(1)山隨平野盡,o(李白《渡荊門送別》)

(2)予獨愛蓮之,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人知從太守游而樂,。(歐陽修《醉翁亭記》)

(4)當一個位高權(quán)重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因沒有知心朋友而分外孤寂時,常會借蘇軾《水調(diào)歌

頭(明月幾時有)》中的“”表達自己的心情。

(二)(22分)

閱讀下列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乙】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

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1)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橫,(2)蓋竹

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丙】

獨游山寺

王荊公介,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屣,獨游山寺,遇數(shù)客盛談文史,詞辯紛然。公

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人徐問公日:“(3)公亦知書否?”公唯唯而已,(4)復問公何姓,

公拱答日:“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慚俯而去。

公《定林》詩云:漱甘涼病吉,坐曠息煬襟。因脫水邊,就數(shù)巖上衾。但留云對宿,

仍值月尋。兵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注釋①處金:指退出,歸金。②屣:麻糙材質(zhì)做的鞋,③漱甘:用水漱④煩襟:煩躁的心

情。⑤詩句的意思是:真正的快樂并非無所寄托,悲鳴的聲也是美妙的音樂。

2.甲詩作者是唐代詩人—(人名),丙文中的王荊公就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人

名)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欣然起行()(2)人莫之題()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乙文和丙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恰當?shù)氖牵ǎ?/p>

(1)(我們)一起走出庭院散步(2)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3)您不是也讀過書嗎(4)(那人)又問荊公的姓名

A.(1)(3)B.(1)(4)C.(2)(3)D.(2)(4)

5.丙文中“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所表達的情志意趣,在甲詩“—,—”中亦有體現(xiàn)。

6.(1)下列對丙文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王荊公歸隱山林后,自由自在,不受束縛。

B.王荊公年邁體弱,但與人交往的心性未改。

C.王荊公身處高位,令眾人心生惶恐而離開。

D.王荊公的以禮待人和為人謙遜,令人折服。

(2)丙文中的王荊公是乙文中所說的“閑人”嗎?簡要說明理由。

二、現(xiàn)代文(35分)

(一)(15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己所欲,勿施于人”

①中外圣哲都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要我們將心比心,把自己視

試卷第2頁,共8頁

為惡、痛苦、災禍的東西不強加于人。己所不欲卻施于人,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

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行徑當然是對別人的嚴重侵犯。然而,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

②另一方面,自己視為善、快樂、幸福的東西,難道就可以強加于人了嗎?要是別人

并不和你一樣認為它們是善、快樂、幸福,這樣做豈不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嚴重侵犯?在實際

生活中,更多的紛爭的確起于強求別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觀點、立場等等。大至在信仰問題

上,試圖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種教義統(tǒng)一天下,甚至不惜為此發(fā)動戰(zhàn)爭。小至在思維方式上,

在生活習慣上,在藝術(shù)欣賞上,在文學批評上……人們很容易以自己所是為是,斥別人所是

為非,即使在一個家庭內(nèi)部,家庭成員間改造對方趣味的斗爭也是屢見不鮮的。

③事情的這一個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視。人們似乎認為,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明顯的惡,

出發(fā)點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動機卻是好的,是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殊不知

在人類歷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們造成的苦難遠遠超過普通的歹徒。我們應該記住,

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樣不可施于人。如果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個文明人的起

碼品德,它反對的是對他人的故意傷害,主張自己活也讓別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

人”便是一個文明人的高級修養(yǎng),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進而提倡自己按

自己的方式活,也讓別人按別人的方式活。

④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人們在精神信仰領(lǐng)域和私

生活領(lǐng)域都享有了越來越多的自由。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合理化的進程,而那些以己所欲施

于人者則是這個進程中的消極因素,倘若他們被越來越多的人們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我是

絲毫不會感到意外的。

7.(1)隨手亂扔垃圾的行為是屬于()

(2)自己喜歡吃辣,每次聚餐都強烈推薦大家嘗試最辣的菜品是屬于()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己所不欲,施于人

C.己所欲,勿施于人D.己所欲,施于人

8.下列對“己所欲”的理解,與本文作者的看法不相符的是()

A.自己視為善、快樂、幸福的東西。(見第②段)

B.自己的趣味、觀點、立場。(見第②段)

C.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見第③段)

D.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見第③段)

9.第③段畫線句要證明的觀點是()

A.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明顯的惡

B.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動機是好的

C.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不可施于人

D.“己所欲,勿施于人”是一個文明人的高級修養(yǎng)

10.黃同學讀完文章后,質(zhì)疑道:“己所欲,施于人,未必不可,只要尊重他人,并注意態(tài)

度和語氣。”請改寫下面的事例,以求能證明黃同學的觀點。

【事例】

一位旅行達人,總是喜歡向朋友推薦自己認為最好的旅游路線和景點,并且認為別人

都應該按照他的計劃行事。

(二)(20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學童

①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

②那時外國人開始到中國投資辦企業(yè),華陽鎮(zhèn)第一個外資企業(yè)的老板叫杜拉克,杜拉

克在華陽鎮(zhèn)郊有一幢別墅。

③這幢別墅與當?shù)刎斨饔壤蠣數(shù)暮蠡▓@只隔著一道柵欄,柵欄兩邊花草地,垂柳成蔭,

是個讀書做學問的好去處。杜拉克的兒子小杜拉克每年隨母來華看望父親時,總在柵欄那邊

讀書。尤老爺家是書香門第,世代為官,小少爺尤朋鳥舉常在柵欄這邊讀書。兩個同歲的學童

學習都十分勤奮,天剛亮就來到柵欄邊,一個“嘰哩哇啦”,一個“之乎者也”,沒人來喊連飯

都不知道吃。

④九歲那年,他們隔著柵欄進行了第一次交談。

⑤尤鵬舉忽閃著黑眼睛,好奇地問:“你,你的鼻子怎么總腫著?腫得好高啊!”

⑥小杜拉克受父母熏陶,不但聽得懂而且還會說幾句華語:“No!No!我的鼻子沒有

腫,是天生的。”

⑦“天生的?那么大一團肉吊在臉面前,不難受么?走路不打前栽么?”

⑧小杜拉克笑得前仰后合:“我生來就是這樣的鼻子,習以為常了,怎么會難受呢?

怎么會打前栽呢!”

⑨笑過,小杜拉克閃動著藍眼睛,好奇地問:“你后腦勺上怎么生著條尾巴呢?

⑩“不!這不是尾巴,是辮子!”

?辮子?是天生的嗎?”

試卷第4頁,共8頁

?哪是天生的!蓄的。——我爹說。凡大清子民都必須蓄發(fā)留辮子。“

?后腦勺總甩著那么條大辮子,不難受么?走路不朝后坐嗎?”

?t鵬舉笑得前仰后合:“我生下來就蓄發(fā)留辮子,習以為常了,怎么會難受呢?怎么

會朝后坐呢?”

漸過答完笑罷,兩個學童就各自讀各自的書,或“嘰哩哇啦”或“之乎者也”。但讀著

讀著都走了神,都覺得對方很笨、很笨——很好端端的鼻子他說是腫了!明明是條辮子他說

是尾巴!人笨到這份上,還有必要讀書么?這么笨的人讀書有什么用?

?t鵬舉就隔著柵欄先發(fā)問:“你為什么要讀書?”

?我爸爸說,書是知識的源泉,只有刻苦讀書才能掌握知識呀!”

?掌握知識干什么?”

?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呀!”

?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干什么?”

?小杜拉克覺得對方的提問太可笑了,可是又難以用三五句話說清楚,就反問:“那

么你為什么要讀書?”

?“我爹爹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谷,書中自有顏如玉!”

?"...什么意思?”

?“連這道理都不懂?——讀書能升官發(fā)財,還能娶到漂亮媳婦!’’

?小杜拉克憋不住突然捧腹大笑起來,笑得直喊肚子痛。

?尤鵬舉本來就認定小杜拉克笨得可憐,見他又如此無端地大笑傻笑,因此覺得這小

洋人十分的可笑,忍不住就也捧腹大笑起來,笑得直喊肚子痛。

?笑聲撼得柵欄直晃...

?后來他們都長大成人了,各自在各自的國家謀事,就沒有機會交談了。小杜拉克曾

托人給尤鵬舉過一封信,信中說:“我如愿以償,成為一名研究員”

?尤鵬舉問捎信人:”研究員算幾品官?”

?捎信人解釋說:“研究員不是官,是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

?尤鵬舉搖頭嘆道:“既然如此,何必當初?讀書不做官,讀書又有何用?廢了廢了!

?小杜拉克在實驗室熬到禿了頂,駝了背,終有偉大發(fā)明問世,死后墓前有碑,碑文

為:人類進步之一階。尤鵬舉皇榜高中后封官授品,有了“黃金屋”、“千鐘谷”,“顏如玉”,

深宅大院里養(yǎng)得腦滿腸肥。死后墓前也有碑,碑文為:顯赫一世。

勵小杜拉克的墓碑至今還在,常有人吊唁;而尤朋鳥舉的墓碑卻在民國初年被亂民砸了,

很可惜。不過尤鵬舉是兒孫滿堂的。

【注釋】①書香門第:世代讀書、相沿不變的人家。②顯赫一世:一生名聲威勢盛。

11.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完成下列表格。

不同之處相同之處

人物

外貌特

家庭背景⑵

小杜拉外資企業(yè)老九歲學童,讀書勤奮,好奇心強,

大鼻子⑶

克板⑷。

升官發(fā)財,過上好

尤鵬舉⑴大辮子

日子

12.下列關(guān)于兩個學童對話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是()

A.尤鵬舉說小杜拉克鼻子腫了,激怒了小杜拉克。

B.有關(guān)鼻子和辮子的質(zhì)疑,暗示倆人在互相譏諷

C.尤鵬舉質(zhì)疑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因為他缺乏科學教育

D.在小杜拉克看來,想升官發(fā)財不能只依靠讀書。

13.第?段“笑聲撼得柵欄直搖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是。

14.第?段小杜拉克死后的碑文“人類進步之一階”,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15.如果尤鵬舉的后人想為他重新立一塊碑,你建議碑文選用下列哪個詞更好?結(jié)合對本文

的理解說明理由。

(1)書香門第(2)顯赫一世

三、綜合運用(20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初三年級整本書閱讀分享展示活動即將開始。黃同學所在的小組擬定了以下任務,請你一起

完成。

16.朱自清在《經(jīng)典常談》第一篇中首先介紹了中國文字起源之一的_()

A.圖畫說B.八卦說C.結(jié)繩記事說D.倉頡造字說

17.在“《》第一”中,朱自清認為中國文字的起源更合理的說法是o

試卷第6頁,共8頁

【任務二:圖解魯迅的世界】

18.圖1描繪的是《朝花夕拾?五猖會》中的一個場景。

(1)下列對這個場景的概述,正確的是()

A.“我”正要出發(fā)去看會,父親卻要求“我”背書。

B.“我”背書遇到困難,父親一句一句教“我”讀。

C.“我”問私塾先生問題,他只顧看書不理“我”。

D.給父親看病的名醫(yī),正在研究給父親重新開藥方。

(2)《五猖會》中父親的所言所行,讓魯迅長大之后依然感到“詫異”。作品中的父親,同時

還代表中國文化倫理中的“父親”。所以魯迅會發(fā)出呼吁:“」”()

A.大膽地說話B.勇敢地前行

C.擺脫冷氣D.救救孩子

(3)黃同學在《朝花夕拾》閱讀報告演示文稿的首頁,放上了圖2,為此他還搜集了下列

材料,請你運用材料,結(jié)合作品和圖2,寫一段話,用來說服不贊成用圖2的同學。

圖2

材料:魯迅個人簡譜(1926—1927部分)

1926年1月教育部撤銷對周樹人的免職

11月中旬收到中山大學聘書

中句處分,令其復職

開始寫作后集為《朝花夕拾》

2月下旬12月底正式向廈門大學辭職

的散文作品

1927年1月

3月下句因防迫害,離家避難離鳳抵島,就職中山大學

中句

參與救援被拓學生無效。其后

7月底受聘廈門大學4月中旬

多次提出辭職

8月下旬至9

離京,赴廈門大學5月初編定《朝花夕拾》,次年出版

月初

四、寫作(60分)

19.請以“向新而行”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個人相關(guān)信息。(2)不得抄襲。

試卷第8頁,共8頁

1.江入大荒流出淤泥而不染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高處不勝寒

【詳解】本題考查名句名篇默寫。默寫題作答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nèi)容;二是要認真

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nèi)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

注意本題中的易錯字:荒、流、淤、染、寒。

2.劉禹錫王安石3.散步理會4.D5.沉舟側(cè)畔

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6.(1)B或C(2)丙文中的王荊公是乙文中所說的“閑人”。

王安石因改革失利而退隱,心境豁達,能從繁忙的政務中抽身而出,融入自然。這種狀態(tài)正

如乙文中“閑人”的定義,不為世事所擾,珍惜人生的簡單與自在,同時也有一種對過往功業(yè)

的淡然與人生哲理的領(lǐng)悟。

【導語】【甲】詩由劉禹錫創(chuàng)作,詩中通過描述在蕭條凄涼的地方經(jīng)過二十三年的棄置生活,

來表達對舊友的懷念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思。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飽含

人生哲理,表現(xiàn)了他對世事變化的超然達觀和對未來的樂觀自信,最后兩句表達與友人歡聚

時的欣悅之情。【乙】文由蘇軾所寫,文中蘇軾于元豐六年被貶,被幽禁中卻能從夜色中品

味到自然的美好。文章字里行間展現(xiàn)了作者與張懷民對生活的豁達與灑脫。結(jié)尾處的感嘆點

出了志趣相投者的難得,也透露了他在逆境中依舊保持的一種閑適心態(tài)。【丙】文講述了王

安石在歸隱生活中的一件事。他遇到一群在寺廟里談論文學歷史的人,而自己低調(diào)隱居,得

不到注意。直到他透露名號時,才讓眾人震驚離去。這篇文章展現(xiàn)了王安石為人謙遜、淡泊

名利的品質(zhì)。通過寺廟中的自然景觀以及與眾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表達了尋求心靈寧靜和內(nèi)心

從容的生活理想。

2.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甲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夔州(即今重慶奉節(jié)),經(jīng)歷長期政治困厄,

在經(jīng)歷了二十三年的被貶流放之后被召回長安。在這首詩中,劉禹錫通過對友人白居易贈詩

的回應,借景抒情,表達了對人生變化的感嘆以及雖屢遭挫折但仍保持樂觀、堅韌心態(tài)的情

懷。

丙文中的王荊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他字介甫,號半山,被譽為“唐

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變法的主要倡導者,以推行新法聞名。丙文描繪了他退出政壇后的

生活,展現(xiàn)出他謙遜淡泊的性格。在這段文字中,王安石隱居金陵,以悠然自得的方式體驗

生活,對待他人淡然謙和,折射出其豁達的心態(tài)和對自我身份的超然態(tài)度。據(jù)此填空即可。

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

(1)句意:高興地起來到庭院中散步。行:行走,散步。

答案第1頁,共10頁

(2)句意:沒有人理會他。顧:顧及,理會。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

(1)相與:共同,一起;步:行走,散步;于:在;中庭:院子里。句意:我們便一同在

庭院中散步。不是“走出庭院散步”,翻譯錯誤;

(2)蓋:大概是;竹:竹子;柏:松柏;影:影子。句意: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翻譯正確;

(3)公:對成年男子的敬稱;亦:也;知書:讀過書。句意:你也讀過書嗎?“您不是也讀

過書嗎”翻譯有誤;

(4)復:又;問:問詢;何姓:姓什么。句意:(那人)又問荊公的姓名。翻譯正確。

故選D。

5.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運用了“沉舟”“病樹”來比喻詩人自己的不幸遭

遇,而用“千帆”“萬木”來比喻新生事物的成長與發(fā)展,從而表現(xiàn)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和丙文中的“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都表現(xiàn)了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劉禹錫在經(jīng)歷了

仕途的起伏后,依然能夠從自然界的變化中感受到生命的持續(xù)和希望。而王安石在詩中也指

出,即使在哀鳴中,也能聽到美妙的音樂,表達了能夠在困境中尋找樂趣和安慰的生活哲學。

兩者都強調(diào)了逆境中對美好事物的發(fā)現(xiàn)和欣賞。

6.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1)B.丙文沒有提到王荊公“年邁體弱”。文中只描述了王荊公身處隱退后的情景和與人的

互動,并沒有具體提到他的體貌特征或健康狀況。

C.根據(jù)丙文“王荊公介,退處金陵”可知,王安石因離職而退居金陵;本項“王荊公身處高位”

有誤;

故選B或C。

(2)乙文中所說的“閑人”包含著作者復雜的情感,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丙文中的王荊公可以說是乙文中所說的“閑人”。首先,王荊公(王

安石)在退隱山林后,遠離了官場的塵囂與束縛,這讓他獲得了閑暇的時間和空間,這與乙

文中“閑人”的狀態(tài)相符。其次,王荊公在獨游山寺時“坐其下”“唯唯而已”,寧靜淡泊,不爭

于名利,這種心境亦體現(xiàn)了閑適。此外,他通過“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表達對生活的樂

趣和自然的熱愛,也與乙文中對月亮、自然的欣賞領(lǐng)悟之情相契合。因此,王荊公的悠閑自

在、淡然處世符合“閑人”的特質(zhì)。

答案第2頁,共10頁

【點睛】參考譯文:

【乙】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于

是我)高興地起來到庭院中散步。想到?jīng)]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到承天

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積水般清

明澄澈,水中的藻若交橫錯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

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丙】文:王安石因離職而退居金陵。有一天,他戴著頭巾,拄著杖,穿著麻鞋,獨自游覽

山上的寺廟,遇到幾位客人正在熱烈地談論文學歷史,議論紛紛。王安石坐在他們下首,沒

有人理會他。有一個人慢慢地問王安石:“您也讀過書嗎?”王安石只是點頭。那人又問王安

石的姓氏,王安石拱手回答:“姓王,名安石。”眾人感到惶恐,慚愧地低下頭離開。

王安石曾在《定林》詩中寫道:“用甘甜的泉水漱口,清涼了牙齒;席地而坐,沉靜了煩躁

的心緒。在水邊脫下鞋子,披上山巖上的被褥。只留下云朵為伴,隨月色漫步其中。真正的

快樂并非無所寄托,悲蟲的鳴聲也是美妙的音樂。”

7.(1)B(2)D8.C9.C10.示例:一位旅行達人,會將自己的旅行中認

為最好的旅游路線和景點做成攻略,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并告知朋友,每個人想經(jīng)歷的旅游

路線和景點也許會有所不同,所以僅做參考使用,還是以朋友的意愿為主

【導語】這篇文章探討了“己所欲,勿施于人”的哲學理念,批判了那些將自己的喜好強加于

人的行為。作者通過論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普遍認可的道德觀,進一步提出了更高

層次的道德標準,即尊重他人的自主選擇。文章指出,在多元價值的現(xiàn)代社會,強加個人意

愿是消極的,也是對他人獨立人格的侵犯。這種思考引發(fā)了對如何平衡個人喜好與尊重他人

之間界限的深刻反思。

7.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1)結(jié)合“己所不欲”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垃圾”是自己不喜歡的,“隨手亂扔”就是

屬于“施于人”,所以“隨手亂扔垃圾的行為是”屬于“己所不欲,施于人”。故選B。

(2)“自己喜歡吃辣”就是“己所欲”,“強烈推薦大家嘗試最辣的菜品”就是把自己喜歡的推

薦給別人,就是“施于人”。故選D。

8.本題考查作者觀點。

A.結(jié)合第②段“另一方面,自己視為善、快樂、幸福的東西,難道就可以強加于人了嗎”可知

這是“己所欲,施于人”的表現(xiàn),“自己視為善、快樂、幸福的東西”就是“己所欲”;

B.結(jié)合第②段“在實際生活中,更多的紛爭的確起于強求別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觀點、立場

答案第3頁,共10頁

等等”可知這也是“己所欲,施于人”的表現(xiàn),“自己的趣味、觀點、立場”就是“己所欲”;

C.結(jié)合第③段“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動機卻是好的,是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可知“為了

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是“己所欲施于人的動機”,而非“己所欲”;

D.結(jié)合第③段“,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個文明人的高級修養(yǎng),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獨立人

格和精神自由,進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讓別人按別人的方式活”可知這是“己所欲,

勿施于人”的表現(xiàn),“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是“己所欲”;

故選C。

9.本題考查論證的觀點。

A.結(jié)合第③段“人們似乎認為,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明顯的惡,出發(fā)點就是害人”可知“以己

所不欲施于人是明顯的惡”是人們的看法,“似乎”一詞表現(xiàn)了這種看法的不正確。所以劃線

句不是為了證明此觀點;

B.結(jié)合第③段“人們似乎認為,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明顯的惡,出發(fā)點就是害人,以己所欲

施于人的動機卻是好的,是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可知“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動機是好的”

也是人們的看法,也不正確。所以劃線句也不是為了證明此觀點;

C.結(jié)合第③段“殊不知在人類歷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們造成的苦難遠遠超過普通

的歹徒。我們應該記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樣不可施于人”可知,這是以救世主的例

子證明“己所欲施于人”這樣的行為造成的苦難更為嚴重,是不可取的,這是反面事例,進而

提出“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不可施于人”的觀點,這也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D.結(jié)合第③段,“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個文明人的高級修養(yǎng),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獨立人

格和精神自由,進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讓別人按別人的方式活”可知"‘己所欲,

勿施于人’是一個文明人的高級修養(yǎng)”是本段得出的結(jié)論。劃線句通過舉例證明的是“己所欲

施于人”這樣的行為造成的苦難更為嚴重,而不是為了證明“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個文

明人的高級修養(yǎng);

故選C?

10.本題考查論據(jù)的改寫。

結(jié)合黃同學的觀點“己所欲,施于人,未必不可,只要尊重他人,并注意態(tài)度和語氣”可知事

例“一位旅行達人,總是喜歡向朋友推薦自己認為最好的旅游路線和景點,并且認為別人都

應該按照他的計劃行事”中“認為別人都應該按照他的計劃行事”態(tài)度不妥,有“己所欲,施于

人”的強硬態(tài)度,改為讓別人參考他的路線和攻略,朋友的意愿為主要的,就符合黃同學的

觀點了。

答案第4頁,共10頁

示例:一位旅行達人,總是熱心地向朋友分享自己認為值得一游的路線和景點。他會耐心地

傾聽朋友的興趣和需求,根據(jù)他們的喜好提出建議,而非強迫朋友接受自己的計劃。通過尊

重朋友的選擇并表達自己的想法,他的建議常常受到朋友的歡迎。

11.(1)書香門第(世代為官)(2)讀書目的(3)掌握知識,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4)互不理

解(各持己見)12.C13.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兩個學童之間雖然能友好交流,但卻

存在巨大的文化隔閡。14.與前文小杜拉克為掌握知識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讀書相照應,肯定

了小杜拉克的讀書目的(價值取向);又與尤鵬舉的碑文“顯赫一世”做對比,引發(fā)對中國傳

統(tǒng)讀書目的(升官發(fā)財)的反思。15.示例:選“書香門第”。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傳

統(tǒng)的讀書目的有了很大變化,但重視讀書的古老家風,卻應該代代相傳。(選“顯赫一世”,

如果從“反思”“警醒”“批判”等角度,可酌情給分。)

【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小杜拉克與尤鵬舉從童年到成年不同人生軌跡的對比,生動展現(xiàn)了中

西方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沖突。兩人孩時的對話充滿童趣和文化差異的趣味,折射出他們對讀

書意義的不同理解。小杜拉克追求科學創(chuàng)新,獻身人類進步;尤鵬舉則以追求官職與財富為

目標,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功名觀。文章通過兩人的命運和墓碑銘文的差異,深刻諷喻了功利性教育

觀念,啟發(fā)人們思考讀書與人生價值的真正意義。

11.本題考查對文章主要信息的概括。

(1)根據(jù)文章第③段“尤老爺家是書香門第,世代為官”可知,尤鵬舉的家庭背景是:書香

門第(世代為官)。

(2)根據(jù)題干提示“升官發(fā)財,過上好日子”可知,這是尤鵬舉的讀書目的,所以此處應填“讀

書目的“,用于概括后面下面的內(nèi)容。

(3)根據(jù)“文中第聯(lián)鰻小杜拉克說“我爸爸說,書是知識的源泉,只有刻苦讀書才能掌

握知識呀!”“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呀!”可知,小杜拉克的讀書目的是掌握知識,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

(4)根據(jù)第般小杜拉克說“我爸爸說,書是知識的源泉,只有刻苦讀書才能掌握知識呀”

可知,他期望通過掌握知識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根據(jù)第?段尤鵬舉說“我爹爹說,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千鐘谷,書中自有顏如玉”可知,尤鵬舉渴望通過讀書升官發(fā)財、過上好日子。他

們雖追求的路徑不同,但都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與追求。

1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A.根據(jù)第⑧段“小杜拉克笑得前仰后合:’我生來就是這樣的鼻子,習以為常了,怎么會難受

呢?怎么會打前栽呢!’”可知,小杜拉克沒有被尤鵬舉的話激怒,反而是笑了起來;

B.根據(jù)第⑤段“尤鵬舉忽閃著黑眼睛,好奇地問:,你,你的鼻子怎么總腫著?腫得好高啊!

答案第5頁,共10頁

第⑨段“笑過,小杜拉克閃動著藍眼睛,好奇地問:‘你后腦勺上怎么生著條尾巴呢?’”可知,

兩個人互相詢問對方的鼻子和辮子,只是出于好奇和不解,并沒有互相譏諷的意思;

D.根據(jù)第?段“連這道理都不懂?——讀書能升官發(fā)財,還能娶到漂亮媳婦!”可知,尤鵬舉

讀書的目的就是升官發(fā)財,但文中并沒有提到小杜拉克對升官發(fā)財?shù)目捶ā9省霸谛《爬?/p>

看來,想升官發(fā)財不能只依靠讀書”表述錯誤;

故選C。

13.本題考查對句子的賞析。

“笑聲撼得柵欄直搖晃”通過夸張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兩人笑聲之大。“笑”說明兩個學

童之間能友好地交流,“笑”又是因為不理解對方的思想,他們交流中對彼此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

的誤解,兩人之間存在巨大的文化隔閡,這句話突出了兩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和相互不理解。

14.本題考查句子的作用。

根據(jù)第倒“我爸爸說,書是知識的源泉,只有刻苦讀書才能掌握知識呀!,第倒“搞發(fā)明

創(chuàng)造呀!”可知,小小杜拉克的讀書目的就是學知識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類進步之一階”,這句

話作為小杜拉克的碑文,與上文小杜拉克為掌握知識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讀書相照應;這句話肯定

了小杜拉克的讀書目的,突出了他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對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根據(jù)第?段“小杜拉克在實驗室熬到禿了頂,駝了背,終有偉大發(fā)明問世,死后墓前有碑,

碑文為:人類進步之一階。尤鵬舉皇榜高中后封官授品,有了‘黃金屋‘、‘千鐘谷‘,‘顏如玉',

深宅大院里養(yǎng)得腦滿腸肥。死后墓前也有碑,碑文為:顯赫一世”,第虢段小杜拉克的墓碑

至今還在,常有人吊唁;而尤鵬舉的墓碑卻在民國初年被亂民砸了,很可惜”可知,兩人的

碑文概括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墓碑的結(jié)局自然也不同。“人類進步之一階”與尤鵬舉的碑文“顯

赫一世”做對比,兩個墓碑不同的結(jié)局,對比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彰顯科學和知

識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意義,引發(fā)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讀書目的(升官發(fā)財)的反思。

15.本題考查建議與啟示。

根據(jù)題干可知,尤鵬舉的后人想為他重新立一塊碑,碑文要稱頌先祖,啟迪后人。根據(jù)這個

目的撰寫碑文,自然要突出尤鵬舉生命中值得稱贊的,能對后人能起到積極影響作用的一面。

選“書香門第”。

根據(jù)第?段“尤鵬舉皇榜高中后封官授品,有了‘黃金屋''千鐘谷"顏如玉',深宅大院里養(yǎng)得

腦滿腸肥”可知,盡管尤鵬舉讀書更多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但他早年勤奮讀書,為后來的

功成名就打下的學識基礎,這個詞可作為對他人生中這一重要階段和能力的概括。隨著時代

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目的有了很大變化,但勤奮讀書傳統(tǒng)不僅不能丟棄,還應該發(fā)揚光

答案第6頁,共10頁

大,讓后人學習,所以應該選用“書香門第”來激勵后人延續(xù)家風,勤奮讀書。

根據(jù)文章第③段“尤老爺家是書香門第,世代為官”可知,尤鵬舉的家是書香門第,世代為官;

根據(jù)第?段“我爹爹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谷,書中自有顏如玉!”可知,尤家

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長久的讀書傳統(tǒng)。尤鵬舉從小受家庭環(huán)境熏陶,勤奮讀書。以“書香

門第”為碑文,是對尤家整個家族文化傳承的一種銘記,能體現(xiàn)尤鵬舉背后的家族文化根基,

也可讓后人了解到他所成長的文化氛圍,以及他在這個文化傳承脈絡中的位置。這個碑文可

以啟示后人,家族有重視讀書的古老家風,應該代代相傳。

16.D17.說文解字“后代圣人”(并非一人)創(chuàng)造18.(1)A(2)D(3)

示例:魯迅在寫作《朝花夕拾》期間,從北到南,奔波輾轉(zhuǎn),主動辭離,體現(xiàn)了魯迅與舊勢

力的奮力抗爭。《朝花夕拾》不僅是寫魯迅對個人成長的回憶,也滲透著對封建的諷刺和批

判。圖2魯迅的形象,既可愛又堅定,有利于我們更深入地探究魯迅創(chuàng)作《朝花夕拾》的獨

特心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6.本題考查名著內(nèi)容理解。

根據(jù)原著中的“倉頡泄漏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

人有了文字,會變機靈了,會爭著去做那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便少了。天怕

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來制他們,所以夜里

嚎哭;文字原是有巫術(shù)的作用的。但倉頡造字的傳說,戰(zhàn)國末期才有“可知,朱自清在《經(jīng)

典常談》第一篇中首先介紹了中國文字起源之一的“倉頡造字說”;

故選D。

17.本題考查名著內(nèi)容理解。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由東漢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語文工具書著作,是中

國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中國最早的系統(tǒng)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被譽為“天

下第一種書”。

《經(jīng)典常談》中《說文解字第一》原文寫道:“中國文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的造的……

但倉頡造字的傳說,戰(zhàn)國末期才有,那時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辭》里就只說文字是“后

代圣人”造出來的。這“后代圣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我們知道,文字不斷的在演變著,

說是一人獨創(chuàng),是不可能的”,據(jù)此可知,朱自清認為中國文字的起源更合理的說法是:“后

代圣人”(并非一人)創(chuàng)造。

18.(1)本題考查名著內(nèi)容理解。

《五猖會》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于1926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此文匠心獨運,開篇就為

答案第7頁,共10頁

參加賽會蓄勢,先寫童年看賽會,然后寫《陶庵夢憶》里的熱鬧賽會,接著寫自己見過的比

較隆盛的賽會,這些都在為寫五猖會做鋪墊。然而,接著轉(zhuǎn)寫父親要求“我”背書,“我”失望、

郁悶至極,這本書的內(nèi)容晦澀,“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背,最后終于背書成功,得以去看五猖

會,而作者并沒寫五猖會的盛況;表達了作者強烈譴責封建強權(quán)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

故選Ao

(2)本題考查名著內(nèi)容理解。

魯迅在小說《狂人日記》的結(jié)尾處發(fā)出了沉痛的吶喊:“救救孩子”。魯迅要拯救的是被封建

禮教逼瘋了的孩子。“救救孩子”準確反映了魯迅在《五猖會》中對父親強制自己背書的行為

及其背后文化倫理的深刻反思,他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自己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批

評了封建家長和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同時也啟示現(xiàn)代家庭教育要尊重兒童的

興趣,不可過多地束縛孩子的天性。他因此發(fā)出的“救救孩子”這種強烈呼吁,希望改變這種

對孩子身心造成壓抑和傷害的教育方式;

故選D。

(3)本題考查拓展運用。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chuàng)作的

10篇回憶性散文。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cè)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

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jīng)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

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xiāng)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jīng)歷;揭露了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xiàn)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

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fā)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圖中魯迅拿著一塊寫有“不干了”的木牌,這幅圖不僅生動展現(xiàn)了魯迅先生的個性與態(tài)度,還

與他的作品及時代背景緊密相連。

從魯迅的個人簡譜中可以看到,19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