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7.060P13T/CAGHP079—2022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規范(試行)SpecificationforGeologicalInvestigationofGroundFissure2022-06-16發布2022-09-01實施中國地質災害防治與生態修復協會發布ⅠT/CAGHP079—2022前言 Ⅲ引言 Ⅳ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基本規定 35地裂縫分類、危害分級與場地類別的劃分 36立項階段地裂縫調查 36.1一般規定 36.2地面調查 47可行性論證階段初步勘查 47.1一般規定 47.2地質環境條件調查 47.3地裂縫工程地質測繪 47.4地裂縫勘探 58設計階段詳細勘查 58.1一般規定 58.2工程地質測繪 58.3地裂縫勘探 68.4采樣、測試與試驗 69勘查方法及技術要求 79.1資料收集與整理 79.2遙感調查 79.3野外核查和地面調查 79.4地質環境條件調查 89.5工程地質測繪 89.6勘探 99.7其他勘查方法 1110地裂縫評價 1110.1一般規定 1110.2地裂縫成因分析 1110.3地裂縫活動性評價 1110.4地裂縫易發性評價 1210.5地裂縫危險性評價 1310.6地裂縫場地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 13ⅡT/CAGHP079—202211成果提交 15附錄A(規范性附錄)地裂縫類型、危害等級及構造地裂縫場地類別劃分 16附錄B(資料性附錄)地裂縫調查表 18附錄C(規范性附錄)構造地裂縫場地勘探精度修正值規定 20附錄D(資料性附錄)地裂縫勘查中常用物探方法與適用范圍簡表 21附錄E(資料性附錄)地裂縫勘查中常用物探方法建議表 22附錄F(資料性附錄)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成果報告內容 23ⅢT/CAGHP079—2022本規范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規范附錄A、C為規范性附錄,附錄B、D、E、F為資料性附錄。本規范由中國地質災害防治與生態修復協會提出并歸口。本規范起草單位:長安大學、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綜合勘察設計研究院、陜西工程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鐵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本規范由中國地質災害防治與生態修復協會負責解釋。ⅣT/CAGHP079—2022為避免或減輕地裂縫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統一技術標準,規范地裂縫勘查設,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防災減災宗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原國土資源部公告2013年第12號《關于編制和修訂地質災害防治行業標準工作的公告》的要求,制定本規范。本規范共分十一章,包括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基本規定,地裂縫分類、危害分級與場地類別的劃分,立項階段地裂縫調查,可行性論證階段初步勘查,設計階段詳細勘查,勘查方法及技術要求,地裂縫評價和成果提交。1T/CAGHP079—2022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規范(試行)1范圍本規范規定了地裂縫的分類、勘查內容、勘查方法、評價和成果提交等的要求。本規范適用于構造地裂縫和由地下流體開采誘發的地面沉降型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對于成因不明或較復雜地裂縫的勘查,可參照本規范執行。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規范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規范;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規范。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T14158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規范(比例尺1∶50000)GB/T50123土工試驗方法標準DZ/T0017工程地質鉆探規程DZ/T0064地下水質分析方法DZ/T0151區域地質調查中遙感技術規定(1∶50000)DZ/T0283—2015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規范DZ/T0097—2021工程地質調查規范(1∶50000)T/CAGHP001—2018地質災害分類分級標準(試行)T/CAGHP002—2018地質災害防治基本術語(試行)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規范。3.1地裂縫groundfissure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地表巖土體開裂,在地面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規律的裂縫,如因斷層活動(蠕滑或地震)或過量抽取地下水而造成的區域性地面開裂。3.2構造地裂縫tectonicgroundfissure由下伏構造(多為斷層)控制,并造成地表開裂或變形的地裂縫。2T/CAGHP079—20223.3基巖潛山型地裂縫groundfissurewithburiedhill由埋藏的基巖古潛山控制,并造成地表開裂或變形的地裂縫。3.4埋藏階地型地裂縫groundfissurewithburiedterrace由埋藏階地邊緣的古地形控制,并造成地表開裂或變形的地裂縫。3.5地下水綜合開采型地裂縫groundfissurewithcomprehensiveexploitationofgroundwater由地下水快速開采導致產生陡立型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和較強地面差異沉降,從而在地表形成的地裂縫。3.6隱伏地裂縫hiddengroundfissure,buriedgroundfissure在地表沒有明顯出露,隱藏于近地表土體中的地裂縫。3.7主地裂縫maingroundfissure在地裂縫帶中,延伸長度和活動程度最大的地裂縫。3.8分支地裂縫branchinggroundfissure由主地裂縫派生,且在剖面上與主地裂縫相交,規模和活動程度相對較小的地裂縫。3.9次級地裂縫secondarygroundfissure與主地裂縫伴生,位于主地裂縫附近,產狀與主地裂縫相近,規模相對較小的地裂縫。3.10地裂縫場地siteofgroundfissure發育地裂縫或可能發育地裂縫的場地。3.11地裂縫勘探investigationforgroundfissure通過槽探、鉆探、物探和化探等手段查明地裂縫發育位置、特征及其成因等的工作過程或活動。3.12勘探標志層symboliclayerforinvestigation勘探時能判定地裂縫是否發育及其位置的地層。3.13勘探精度修正值correctionforinvestigationdeviation由勘探標志層的埋深和采用的勘探手段決定的地裂縫地表位置可能存在的偏差。3.14地裂縫影響區influencezoneofgroundfissure位于地裂縫兩側,受地裂縫活動影響并在地表產生變形或形成破裂的區域,包括地裂縫主變形區和地裂縫微變形區。3.15地裂縫主變形區strongdeformationzoneofgroundfissure位于地裂縫兩側,地表變形明顯或次級破裂發育的區域。3T/CAGHP079—20223.16地裂縫微變形區weakdeformationzoneofgroundfissure位于地裂縫主變形區兩側的地裂縫影響區內,地表變形相對較弱或次級破裂不發育的區域。3.17地裂縫上盤hangingwallofgroundfissure地裂縫主破裂面的上覆一側或下降盤。3.18地裂縫下盤footwallofgroundfissure地裂縫主破裂面的下伏一側或相對上升盤。4基本規定4.1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分為立項階段地裂縫調查、可行性論證階段初步勘查和設計階段詳細勘查。各階段的勘查任務應依據對應勘查階段的勘查目的、任務要求等相關文件確定。4.2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的內容、方法和工作量應根據場地地質條件、勘查階段和工程治理需求綜合確定。4.3對于范圍小、地質條件簡單或地裂縫基本特征明顯的地裂縫場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合并勘查階段,其勘查成果應能滿足幾個被合并勘查階段的最高要求。4.4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應充分收集場地及附近的區域地質資料,開展現場踏勘,了解場地地質條件和勘查工作條件,編制勘查工作方案,經技術審查合格后方可實施。4.5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應采用綜合勘探和綜合分析方法,并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方法。4.6現場勘查工作應進行野外驗收,勘查過程中應做好野外記錄和地質編錄,原始資料應真實、準4.7對無當地經驗、成因復雜或有特殊需求的地裂縫防治工程,可開展專題研究。5地裂縫分類、危害分級與場地類別的劃分5.1地裂縫的成因分類,按附錄A中的表A.1劃分。5.2地裂縫的延伸長度、力學性質、張開程度及主次關系等其他因素分類,按附錄A中的表A.2劃分。5.3地裂縫災害的災情等級,應根據死亡人數或直接經濟損失的大小,按附錄A中的表A.3劃分。5.4地裂縫災害的險情等級,應根據直接威脅人數或潛在經濟損失的大小,按附錄A中的表A.4劃分。5.5對于構造地裂縫,根據地裂縫場地勘探標志層的不同,將地裂縫場地分為一類、二類和三類3個類別。一類、二類、三類地裂縫場地的劃分按附錄A中的表A.5執行。6立項階段地裂縫調查6.1一般規定6.1.1立項階段地裂縫調查應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以地面調查為主開展工作,了解地裂縫場地的4T/CAGHP079—2022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裂縫的發生發展過程、可能形成原因及災害情況,為編制地裂縫防治工程立項報告提供工程地質資料。6.1.2在缺少資料的地區,可采用遙感調查手段獲取地質環境和地裂縫、地面沉降等信息,并進行實地驗證和結果校核。6.1.3立項階段地裂縫調查應根據收集的資料和地面調查結果,編制并提交地裂縫調查報告。6.2地面調查6.2.1地面調查應在資料收集與整理分析的基礎上,以實地量測和現場訪問為主。6.2.2地面調查應重點針對地裂縫的基本特征、災害及其主要影響因素開展工作,地裂縫調查的內容可參照附錄B。6.2.3地裂縫場地和周邊不小于500m范圍內的地裂縫,以及場地外1000m范圍內指向場地的地裂縫,均應進行調查。6.2.4地面調查采用的比例尺宜按下列要求進行:a)針對居民點和工程建設場地的地裂縫調查,比例尺宜在1∶2000~1∶10000之間。b)對于開發區、線狀工程等范圍較大的地裂縫調查,比例尺不宜小于1∶25000。6.2.5地面調查的野外手圖比例尺不宜小于成圖比例尺。各類調查點的數量應符合相應比例尺的要求。7可行性論證階段初步勘查7.1一般規定7.1.1可行性論證階段初步勘查應在立項階段地裂縫調查的基礎上開展工作,為編制地裂縫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提供工程地質資料。7.1.2可行性論證階段初步勘查應包括下列工作任務和內容:a)初步查明地裂縫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加劇地裂縫活動的人類工程活動情況。b)初步查明地裂縫的分布、產狀、基本特征、形成原因、活動現狀和危害等。c)預測地裂縫發展趨勢,評估地裂縫災害危險性,評價場地建設適宜性,論證地裂縫治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初步防治措施建議。7.1.3可行性論證階段初步勘查宜以資料收集和地面調查為主,適當結合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手段開展工作。7.1.4可行性論證階段初步勘查應根據資料收集、地面調查、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的成果,編制并提交地裂縫初步勘查報告。7.2地質環境條件調查7.2.1應在進一步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地面調查,初步查明地裂縫場地的地質環境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類型及工程地質特征、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其他不良地質現象及人類工程活動情況等,為分析地裂縫形成的地質條件和影響因素提供初步的地質資料。7.2.2地質環境條件調查采用的比例尺,按6.2.4中的規定執行。7.3地裂縫工程地質測繪7.3.1地裂縫場地及周邊不小于500m范圍內的地裂縫均應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地裂縫寬度方向5T/CAGHP079—2022的測繪范圍宜在地裂縫兩側各不小于50m。當在測繪范圍外1000m內有指向場地的地裂縫時,也應進行調查和測繪。7.3.2地裂縫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宜按下列要求進行:a)針對居民點和工程建設區的地裂縫測繪,平面圖比例尺宜在1∶1000~1∶5000之間。b)對于開發區、線狀工程等范圍較大的地裂縫測繪,平面圖比例尺不宜小于1∶10000。7.3.3地裂縫工程地質測繪宜在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測繪比例尺的地質圖基礎上進行。無地質圖時,應進行第四紀地質測繪。7.3.4地裂縫工程地質測繪的基本內容應包括地裂縫分布、基本特征、災害及周邊地區已有地裂縫防治效果情況等。7.3.5地裂縫工程地質測繪成果應提交地裂縫平面分布圖或地裂縫工程地質圖。7.4地裂縫勘探7.4.1可行性論證階段地裂縫勘探主要用于確定場地是否發育地裂縫,初步查明地裂縫的可能位置及成因類型。7.4.2可行性論證階段地裂縫勘探應在資料收集、地面調查和工程地質測繪的基礎上進行,并根據場地地質條件和可能的地裂縫類型,確定勘探方案。7.4.3可行性論證階段可采用物探方法確定地層或構造異常點位置,推斷隱伏地裂縫位置或地裂7.4.4可行性論證階段鉆探勘探線不宜少于1條;鉆孔孔距應能控制地層界線的變化,一般鉆孔間距宜為40m~50m,控制地裂縫位置的兩個相鄰鉆孔間距不宜大于10m。8設計階段詳細勘查8.1一般規定8.1.1設計階段詳細勘查應結合防治工程初步方案,充分利用可行性論證階段的勘查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定點勘查,為地裂縫防治方案的設計提供詳細地質資料和參數。8.1.2設計階段詳細勘查應包括下列工作任務和內容:a)查明地裂縫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以及誘發或加劇地裂縫活動的人類工程活動情況。b)查明地裂縫的分布、基本特征、形成原因、活動現狀和危害等。c)提供工程設計所需的地裂縫位置、產狀、影響區范圍等參數。d)提出地裂縫防治措施建議。8.1.3設計階段詳細勘查應以工程地質測繪和必要的勘探手段為主,根據實際情況和工程設計需要,可開展地裂縫監測和巖土測試工作。8.1.4設計階段詳細勘查應根據資料收集、工程地質測繪和綜合勘探的成果,結合地裂縫監測和巖土測試資料,編制并提交地裂縫勘查報告。8.1.5工程設計如需地裂縫活動性參數,包括活動速率、累計活動量、未來最大活動量等,可通過專題研究確定。8.2工程地質測繪8.2.1應在地質環境條件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地裂縫場地地質環境條件工程地質測繪,查明地裂縫6T/CAGHP079—2022場地的地質環境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類型及工程地質特征、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其他不良地質現象以及人類工程活動情況等,為分析地裂縫形成的地質條件和影響因素提供地質資料。場地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按照7.3.2的要求執行。8.2.2應根據地裂縫場地范圍、地質環境條件與防治工程初步方案,開展地裂縫工程地質測繪,測繪比例尺宜在1∶500~1∶2000之間,測繪的范圍、內容及成果應符合7.3中的相關規定。8.3地裂縫勘探8.3.1設計階段地裂縫勘探主要用于確定地裂縫通過場地的具體位置,查明地裂縫的成因類型和基本特征。8.3.2設計階段地裂縫勘探應在可行性論證階段勘探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工程特性、場地地質條件和防治工程方案,確定地裂縫勘探方案。8.3.3設計階段勘探線可結合場地建(構)筑物或工程設施位置布置,如建(構)筑物的軸線或周邊、線狀工程的中軸線等,其中至少保證有1條勘探線垂直或近垂直地裂縫走向布置。8.3.4設計階段地裂縫物探按照7.4.3的要求執行。8.3.5對于構造地裂縫的鉆探,不同類別地裂縫場地的確定及鉆探剖面線和鉆孔的布設,應符合附錄中表A.5的規定和下列要求。a)一類地裂縫場地:宜布置1條~2條鉆探剖面線,對地表破裂點進行鉆探驗證;場地較大,或地裂縫呈斷續分布,或地裂縫沿走向變化較大時,可增加鉆探剖面線數量。b)二類地裂縫場地:鉆探剖面線長度不宜小于40m,間距不宜大于20m,地裂縫拐彎幅度較大或地層異常地段,鉆探剖面線間距不宜大于15m;確定地裂縫位置的兩個相鄰鉆孔間距不宜大于5m,勘探標志層埋深大于20m時,鉆孔間距不宜大于10m。c)三類地裂縫場地:鉆探剖面線長度不宜小于80m,間距不宜大于30m;確定地裂縫位置的兩個相鄰鉆孔間距不宜大于10m。8.4采樣、測試與試驗8.4.1在鉆探或槽探時,為確定地裂縫帶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可在地裂縫影響區(包括主變形區和微變形區)壓縮層范圍內的各層土體中采集原狀試樣,進行土工試驗,并與非地裂縫帶土(地裂縫影響區范圍之外的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進行對比。8.4.2在特殊性土分布地區,宜進行特殊性土的有關試驗,其技術要求按照相應規范的規定執行。8.4.3進行地裂縫勘查時,可根據需要開展原位測試和特殊試驗工作,其試驗要求應符合《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和其他相關規范中的規定。8.4.4巖土樣品的采集、保存及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的測試等的技術要求,應符合《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和《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中的規定。8.4.5水體樣品的采集、保存及其指標的分析測試等的技術要求,應符合《地下水質分析方法》(DZ/T0064)及其他相關規范中的規定。8.4.6為了解地裂縫的發生發展過程和致災機理,可進行相關物理模型試驗,模擬其應力—應變過程等,物理模型設計應符合地裂縫災害發育的實際情況,試驗方案應依據試驗目的確定。7T/CAGHP079—20229勘查方法及技術要求9.1資料收集與整理9.1.1收集的資料包括地裂縫場地的區域地質環境背景資料、場地地質環境條件、地裂縫資料以及人類工程活動與其他相關資料等。9.1.2區域地質環境背景資料包括區域地形地貌、第四紀地質、區域活動斷裂、區域地震及新構造運動、區域地球物理、遙感圖像、區域水文地質、區域巖土工程地質條件等。9.1.3場地地質環境條件包括場地內及附近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不良地質現象等。9.1.4地裂縫資料包括場地所在地區地裂縫的調查、勘探、監測及防治資料,歷史上有關地裂縫的記載資料及前人所做的地裂縫研究成果等。9.1.5人類工程活動與其他相關資料包括場地內及附近地下水開采利用資料、地面沉降和地下水監測資料、場地的建設工程平面布置及工程概況等。9.1.6應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分析和總結,全面分析地裂縫場地的地質環境條件,人類社會活動的方式、歷史和規模及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分析地裂縫的產生發展與區域地質作用及人類活動的關系,為野外開展針對性的地裂縫調查和勘探方案布置奠定基礎。9.2遙感調查9.2.1根據收集的不同波段、不同時相的航片、衛片資料,進行必要的圖像處理、合成和解譯。解譯內容包括地裂縫發育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表水體、地面沉降區和地裂縫的分布等,并分析地裂縫與上述各因素的關系。用不同時段的圖像對比分析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的發育過程。9.2.2調查地裂縫時,宜選用大比例尺的航片,并注意應用立體放大鏡觀測。單片解譯的重要內容和界線應采用轉繪儀轉繪到相應比例尺的地形圖上,一般內容可采用徒手轉繪。9.2.3應提交與測繪比例尺相應的地裂縫地質解譯圖件、解譯卡片和文字說明及典型圖片資料。遙感解譯結果應進行野外驗證。9.2.4在地面沉降及地裂縫災害發育地區的前期調查中,盡可能利用具優勢的InSAR技術監測區域性地面沉降及地裂縫災害,并與地面水準測量技術相結合,將InSAR調查結果與水準測量結果對比分析,分析結果應進行實地驗證和結果校核。9.2.5在采用InSAR技術開展地裂縫及與其伴生的地面沉降調查時,SAR影像的歷史(存檔)數據的時間應早于調查設計的時間,空間范圍應大于實際調查工作區的范圍。9.2.6其他未盡事項,應符合《區域地質調查中遙感技術規定(1∶50000)》(DZ/T0151)中的規定。9.3野外核查和地面調查9.3.1對地裂縫災害遙感調查結果應進行野外核查,核查數不得低于解譯總數的80%,并逐一填寫調查卡片;對收集的已有地裂縫災害點資料,應根據其完備程度進行野外核查與完善,重點調查地裂縫災害點是否發生變化及其變化程度。9.3.2地面調查包括以下主要內容:調查區地貌的類型、分布及特征,活動斷裂的性質、產狀、活動時代,地下水的類型、補給、徑流、排泄及水位動態變化情況,地裂縫的平面分布、活動現狀、危害及其誘發因素和初步形成原因;調查區及周邊地區的地面沉降發育及活動特征,地下水開采等人類工程8T/CAGHP079—2022活動情況。9.3.3地裂縫野外調查記錄的內容見附錄B,不得遺漏地裂縫主要要素。9.4地質環境條件調查9.4.1調查區內的地形地貌:地貌單元的成因類型及地形起伏情況;基巖潛山、埋藏階地或古河道等分布及埋藏特征;與地裂縫災害相關的地貌特征和微地貌組合特征;地裂縫所處地貌單元的部位及其與地貌走向的關系等。系;土體的分布、成因類型、厚度及其變化情況;特殊巖土的工程性質;外動力作用下特殊土性質變化與地裂縫形成的關系。9.4.3調查區內及附近區域的地質構造:調查區的區域構造格架、構造地貌單元,主要構造運動期次和性質,以及新構造運動及構造地貌特征等;調查區及附近區域斷裂活動性、地應力,區域新構造運動、現今構造活動和地震等;調查區主要活動斷裂規模、性質、產狀、活動時代及其地貌地質證據,活動斷裂與地裂縫災害的關系;調查區各種土體結構面的產狀及其與地裂縫災害的關系。9.4.4調查區內及附近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類型、性質、水位及動態變化情況;含水層分布、類型、富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位變化,特別是不同取水含水層的埋深、厚度;抽水井的分布、抽水層位及深度、抽水量、抽水涌砂情況、水位變化等;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圍、發生時間及其與地裂縫災害的時空關系。9.4.5調查區內其他地質災害現象:應按相關規范和要求調查區內的地質災害和不良地質現象;在伴有地面沉降的地區,應重點調查地面沉降區的影響范圍及形態、沉降中心的位置等,分析地裂縫與地面沉降的相互關系;調查場地是否位于地震高烈度區,分析地裂縫與地震及其他地質災害的相互關系。9.4.6調查區內的人類工程活動情況:區域社會經濟活動,城鎮、鄉村、經濟開發區、工礦區、自然保護區的經濟發展規模與地裂縫活動的關系;區內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區域總體規劃和交通發展規劃情況;地裂縫活動對建設工程的影響;場地及周邊地區的地下水抽排、石油及天然氣開采等人類工程活動情況及其與地裂縫災害的時空關系。9.5工程地質測繪9.5.1立項、可行性論證和設計階段的地裂縫調查或工程地質測繪的范圍、比例尺及基本內容應符合6.2、7.3和8.2中的相關規定。9.5.2災害點及地質點的間距及數量應符合工程地質測繪相應比例尺的要求,各觀測點應做好野外調查記錄。9.5.3地裂縫工程地質測繪應重點針對地裂縫的分布、基本特征、災害及已有防治效果開展,具體包括以下內容:a)地裂縫單縫和群縫的平面分布特征,包括地裂縫群的總體分布范圍、平面組合形態、展布方向;地裂縫單體的分布位置、延伸方向、平面形態、長度、裂縫寬度、地表影響區范圍(包括主變形區和微變形區范圍)等。b)地裂縫的剖面結構特征,包括裂縫產狀,裂縫數量,裂縫的主次關系及剖面組合形態,發育深度(包括可測深度、推斷深度),裂隙面及裂縫充填物特征,裂縫的切割關系,地層錯斷情況,主變形區和微變形區范圍等。9T/CAGHP079—2022c)地裂縫的力學性質及活動特征,包括地裂縫力學性質與可能的運動方式,不同方向的活動量,地裂縫的活動強弱及分段活動性,地裂縫發生的期次、周期性、裂開過程及伴生現象。d)地裂縫災害情況,包括地裂縫發生的時間及發展歷史,不同時期地裂縫對地面建筑、堤壩水失等。e)地裂縫的監測、工程防護與治理措施等防治現狀及效果。9.5.4對有代表性的或有助于認識、分析地裂縫災害的典型地質現象,以及典型建(構)筑物或工程設施的破壞形式,應進行素描或實測剖面。9.6勘探9.6.1一般規定9.6.1.1勘探工程宜布置在威脅工程設施、活動性較強以及可能采取防治工程的地段。9.6.1.2勘探線應盡可能垂直地裂縫走向布置,其長度應能控制地裂縫的影響區范圍,且不宜小于40m。9.6.1.3地裂縫勘探手段包括工程物探、化探、鉆探、槽探、洞探等。當采用綜合勘探手段時,宜按9.6.1.4勘探手段的選擇應根據地裂縫的成因類型和場地地質條件綜合確定。a)對于與地面沉降伴生、地層位錯不明顯的張性非構造地裂縫,宜選擇槽探揭露地裂縫的剖面結構特征,選擇鉆探手段查明含水層結構、地下水水位及其主要開采層位。b)對于構造地裂縫,或具有地層位錯或地表垂直差異位移的地裂縫,可選擇槽探、鉆探進行地裂縫勘探;需要時,還可選擇工程物探或化探等手段進一步確定地裂縫的成因類型及地裂縫位置。c)對于其他非構造地裂縫,或成因不明的地裂縫,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綜合的勘探手段。9.6.1.5對于構造地裂縫及其不同類別的地裂縫場地,應根據場地特點及勘探標志層特征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a)一類地裂縫場地勘探:宜采用槽探、鉆探等勘探方法,用于揭露地裂縫的產狀、剖面結構特征及地裂縫的影響區范圍,或用于確定地表破裂與隱伏地裂縫或隱伏構造的關系。b)二類地裂縫場地勘探:宜采用以鉆探為主的勘探方法,用于查明標志層的層面高程變化情況和錯斷位置。c)三類地裂縫場地勘探:宜采用人工淺層地震反射波法勘探和鉆探,查明隱伏地裂縫的位置,也可采用高密度電法或化探作為輔助手段探查地裂縫的位置。d)除三類地裂縫場地外,一、二類地裂縫場地也可采用人工淺層地震勘探,并結合鉆探資料和相關區域地質資料,用以確定地裂縫與下伏斷層、不良地質體或其他地質現象的關系,分析地裂縫的成因。9.6.1.6通過勘探手段確定的地裂縫位置,其地面坐標值應根據地裂縫場地類別及勘探手段的不號、坐標值和勘探精度修正值Δk。地裂縫地面坐標點可采用的表示方式為:?Dn(Δk=?),勘探精度修正值應符合附錄C的規定。10T/CAGHP079—20229.6.2物探9.6.2.1應根據地裂縫成因類型和地質條件的不同,選擇合適的物探方法。地裂縫勘查中常用的物探方法及其適用范圍見附錄D和附錄E。9.6.2.2物探測線宜布置1條~2條,勘探深度應能揭露至少兩層明顯的區域地層結構或斷層斷點以下兩個可對比的地層界面。9.6.2.3采用人工淺層地震反射波法勘探時,宜進行現場試驗,確定合理的儀器參數和觀測系統。野外數據采集系統的基本要求:覆蓋次數不宜少于24次,道距2m~5m。有條件時可同時進行地震折射CT反演。9.6.2.4使用人工淺層地震反射波法勘探的場地,應對其中1/2的異常點進行鉆探驗證。9.6.2.5對區域地層結構不清楚的場地,不宜采用人工淺層地震勘探方法。9.6.3鉆探9.6.3.1鉆孔宜布置在通過地面調查或物探等工作確定的地裂縫可能位置,或布置在地裂縫出露并需要通過鉆探確定地裂縫成因的位置。9.6.3.2同一鉆探剖面線的鉆孔數量及鉆孔深度應根據初步判斷的地裂縫成因類型和地質條件確定,并應符合表1的規定。表1鉆孔數量及深度要求地裂縫成因類型同一鉆探剖面線的鉆孔數量鉆孔深度斷裂控制型不宜少于6個,其中地裂縫每一側的鉆孔數不宜少于3個應能揭穿地裂縫場地標志層,并繼續鉆進不小于2m基巖潛山型控制性鉆孔不宜少于3個,并能反映基巖面形態控制性鉆孔深度應能達到基巖面以下不小于2m埋藏階地型控制性鉆孔不宜少于3個,并能反映階面形態控制性鉆孔深度應能達到階地沖積物以下不小于2m地下水綜合開采型控制性鉆孔不宜少于2個,并能反映地下水位變化控制性鉆孔深度應能達到地下水位以下不小于2m9.6.3.3鉆探應采用回轉方式鉆進,回轉進尺宜為1.0m~1.5m,預計在勘探標志層面及其以上2m范圍內的回轉進尺不宜大于0.5m,分層深度的精度應小于5cm。鉆進中遇到地下水時,應停鉆量測初見水位;在同一地裂縫場地全部鉆孔結束后,應在同一天內量測各鉆孔的靜止水位,確定地裂縫兩側地下水位是否存在異常。9.6.4槽探9.6.4.1結合物探和鉆探工作成果,可在重點地段布置適量探槽。9.6.4.2探槽長軸線應垂直或近垂直地裂縫走向布置,用于揭露地裂縫的具體位置、產狀、剖面結構特征和確定地裂縫的影響區范圍,包括上盤、下盤的主變形區范圍和微變形區范圍。9.6.4.3探槽應繪制側壁展示圖,比例尺宜在1∶10~1∶50之間。11T/CAGHP079—20229.6.4.4如有需要,可在探槽內取樣和進行相應的測試工作。9.7其他勘查方法在地裂縫勘查中,可結合實際需要,采用其他合理有效的勘查方法,如洞探、電磁法勘探、地質雷10地裂縫評價10.1一般規定10.1.1地裂縫評價應緊密結合城鎮規劃和土地利用,服務于建設工程或工程設施,做到合理利用地裂縫場地。10.1.2地裂縫評價宜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10.1.3地裂縫評價應在查明地裂縫的分布、基本特征、活動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采用綜合評價的方法,并充分考慮地裂縫場地的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活動因素。10.1.4地裂縫評價內容包括地裂縫成因分析、地裂縫活動性評價、地裂縫易發性評價、地裂縫危險性評價和地裂縫場地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等。10.2地裂縫成因分析10.2.1應根據地裂縫所處地貌單元的部位及其與地貌分界線的分布關系,包括是否存在基巖潛山、埋藏階地或古河道等,分析地貌對地裂縫的可能控制作用和影響。10.2.2應根據地裂縫場地及附近的隱伏構造(包括斷層、土體構造節理)和地裂縫與構造線的分布關系,分析構造對地裂縫的可能控制作用和影響。10.2.3應根據地裂縫場地地層巖性變化和特殊土體的工程性質,分析土層的不均勻壓縮、固結作用和自然外動力作用(如黃土濕陷作用、膨脹土脹縮作用、凍土凍融作用、鹽漬土溶陷作用等)對地裂縫的可能控制作用和影響。10.2.4在伴有地面沉降的地區,應根據地面沉降區的影響范圍及形態、沉降中心的位置、不同時期系,分析地面沉降加劇地裂縫活動的可能性。10.2.5應分析誘發地裂縫發生和發展的影響因素,確定加劇地裂縫活動的主要因素,如地下水抽10.2.6應綜合地裂縫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影響因素,分析地裂縫的形成原因,確定地裂縫的主控因素和成因類型。10.3地裂縫活動性評價10.3.1對已發生或出露的地裂縫應進行活動性現狀評價,并預測其發展趨勢。10.3.2可根據地表破裂(壞)程度或年平均活動速率,將地裂縫活動性分為Ⅰ級(強烈)、Ⅱ級(較強烈)、Ⅲ級(中等)和Ⅳ級(微弱)四級,劃分標準按表2執行。12T/CAGHP079—2022表2地裂縫活動性評價表活動性分級評價標準地表破裂程度平均活動速率v/(mm·a-1)Ⅰ級(強烈)地表明顯開裂,垂直位錯量或水平張開量大于50mm;管線錯斷或變形明顯、建(構)筑物開裂明顯v≥5Ⅱ級(較強烈)地表開裂,垂直位錯量或水平張開量10mm~50mm;道路、建(構)筑物出現裂縫1≤v<5Ⅲ級(中等)地表可見裂縫,垂直位錯量或水平張開量1mm~10mm;地表及建(構)筑物局部出現裂縫0.1≤v<1Ⅳ級(微弱)未出現裂縫,地表局部地段可見微細破裂,垂直位錯量或水平張開量小于1mm;建(構)筑物未受損v<0.110.4地裂縫易發性評價10.4.1構造地裂縫的易發性評價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活動斷裂、地下水位高差及地面沉降易發程度,各因子的權重及強度指數可按表3取值。表3構造地裂縫易發性評價因子權重及強度指數取值表評價因子權重評價因子分級及強度指數(Xi)取值4321地形地貌0.20地形起伏較大的不同地貌單元交接帶地形起伏不大的不同地貌單元交接帶一地貌單元地貌單元活動斷裂0.30全新世活動斷裂晚更新世活動斷裂中更新世活動斷裂中更新世以前斷裂及無斷裂區地下水位高差hw/m0.20hw≥52≤hw<50.5≤hw<2hw<0.5地面沉降易發程度0.30高易發中等易發低易發不易發注:地面沉降易發程度分級按照《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規范》(DZ/T0283—2015)執行。10.4.2非構造地裂縫的易發性評價因子包括人工活動影響深度范圍內黏性土層厚度差異、潛山頂面埋深(或埋藏階地頂面埋深,或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位高差(或水位低于潛山頂,或水位低于埋藏階地頂面)以及地面沉降易發程度。各因子的權重及強度指數可按表4取值。表4非構造地裂縫易發性評價因子權重及強度指數取值表評價因子權重評價因子分級及強度指數(Xi)取值4321人工活動影響深度范圍內黏性土層厚度差異hs/m0.30hs≥3015≤hs<305≤hs<15hs<5潛山頂面埋深(或埋藏階地頂面埋深,或地下水位埋深)hr/m0.20hr<120120≤hr<160160≤hr<200hr≥20013T/CAGHP079—2022表4非構造地裂縫易發性評價因子權重及強度指數取值表(續)評價因子權重評價因子分級及強度指數(Xi)取值4321地下水位高差(或水位低于潛山頂,或水位低于埋藏階地頂面)hw/m0.20hw≥52≤hw<50.5≤hw<2hw<0.5地面沉降易發程度0.30高易發中等易發低易發不易發注1:地面沉降易發程度分級按照《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規范》(DZ/T0283—2015)執行。注2:潛山頂面埋深和埋藏階地頂面埋深分級參照《蘇錫常地裂縫》專著修改。10.4.3地裂縫易發性評價可采用易發性指數進行定量評價。易發性指數按下式計算:Eai×Xi…………………(1)式中:E—地裂縫易發性指數;ai—評價因子i的權重,可據評價因子的地區差異及其影響程度大小進行賦值和取舍;Xi—評價因子i的強度指數;n—評價因子的個數。10.4.4地裂縫易發性評價可按表5分為4個等級:高易發、中等易發、低易發和不易發。表5地裂縫易發性定量評價標準易發性指數易發性分級易發性指數易發性分級E>3.2高易發2.2<E≤3.2中等易發1.2<E≤2.2低易發E≤1.2不易發10.4.5地裂縫易發性分區評價宜按下列步驟執行:a)對工作區進行合適的網格剖分,劃分評價單元。b)根據工作區地質環境條件及人類工程活動確定評價因子。c)根據表3或表4確定各評價因子的權重及強度指數,按照易發性指數計算公式計算各評價單元的地裂縫易發性指數E。d)根據各評價單元的易發性指數,采用GIS等信息處理軟件提取單元網格信息生成易發性指數等值線圖,按表5進行地裂縫易發程度綜合分區。10.5地裂縫危險性評價表6執行。10.6地裂縫場地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10.6.1根據地裂縫危險性等級,地裂縫場地工程建設適宜性可分為適宜性差、適宜性較差、基本適宜和適宜4級,其評價標準按表7執行。14T/CAGHP079—202210.6.2對于基本適宜、適宜性較差和適宜性差的地裂縫場地,建設工程設計應采取避讓、增強工程結構整體剛度與強度等措施減小地裂縫活動的影響,并應符合《地裂縫防治工程設計規范(試行)》(T/CAGHP080—2022)的規定。10.6.3對于必須跨地裂縫建設的適宜性較差和適宜性差的地裂縫場地,應結合建設工程情況,進行詳細設計階段地裂縫勘查和防治措施專門研究。表6地裂縫危險性定性評價表危險性分級判別要素活動性分級易發程度險情(災情)等級地裂縫的相對位置危險性大強烈(Ⅰ級)高易發特大型(Ⅰ級)大型(Ⅱ級)中型(Ⅲ級)出露較強烈(Ⅱ級)中等易發特大型(Ⅰ級)大型(Ⅱ級)出露危險性較大強烈(Ⅰ級)高易發特大型(Ⅰ級)微變形區大型(Ⅱ級)微變形區中型(Ⅲ級)主變形區、微變形區小型(Ⅳ級)出露較強烈(Ⅱ級)中等易發特大型(Ⅰ級)微變形區大型(Ⅱ級)主變形區、微變形區中型(Ⅲ級)小型(Ⅳ級)出露中等(Ⅲ級)低易發特大型(Ⅰ級)大型(Ⅱ級)中型(Ⅲ級)出露危險性中等強烈(Ⅰ級)高易發小型(Ⅳ級)主變形區、微變形區較強烈(Ⅱ級)中等易發中型(Ⅲ級)微變形區小型(Ⅳ級)主變形區、微變形區中等(Ⅲ級)低易發特大型(Ⅰ級)微變形區大型(Ⅱ級)微變形區中型(Ⅲ級)主變形區、微變形區小型(Ⅳ級)微弱(Ⅳ級)不易發/危險性小中等(Ⅲ級)低易發小型(Ⅳ級)微變形區微弱(Ⅳ級)不易發/微變形區///影響區外注1:根據地裂縫是否出露,在活動性分級和易發程度兩個判別要素中選擇一個進行評價。注2:“/”表示在本判別要素中的任意等級。15T/CAGHP079—2022表7地裂縫場地工程建設適宜性定性評價表地裂縫危險性分級工程建設適宜性分級地裂縫危險性分級工程建設適宜性分級危險性大適宜性差危險性較大適宜性較差危險性中等基本適宜危險性小適宜11成果提交11.1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應提交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成果。11.2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成果包括成果報告和相應的附件。11.3地裂縫防治工程勘查報告應在充分收集資料、現場調查、勘探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編寫(勘查報告內容見附錄F),并結合對應勘查階段主要工作任務進行調整。11.4成果附件包括勘探點平面布置圖、地裂縫分布圖(或綜合工程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勘探點數據一覽表、地裂縫典型災害調查成果圖、工程地質剖面圖(或水文地質剖面圖)、探槽素描圖、物探成果報告等。16T/CAGHP079—2022(規范性附錄)地裂縫類型、危害等級及構造地裂縫場地類別劃分表A.1地裂縫成因分類類型主導因素動力類型種型構造地裂縫自然內營力作用斷層蠕滑作用斷層控制型地裂縫斷層蠕滑地裂縫斷層黏滑作用斷層速滑地裂縫(地震地裂縫)火山作用火山地裂縫構造應力作用構造節理開啟型地裂縫地震動力作用地震次生地裂縫非構造地裂縫自然外營力作用黃土濕陷作用濕陷地裂縫膨脹土脹縮作用脹縮地裂縫凍土凍融作用凍融地裂縫鹽脹作用鹽脹地裂縫鹽漬土溶陷作用溶陷地裂縫土體干縮作用干旱地裂縫地表水侵蝕作用侵蝕地裂縫地下水潛蝕作用潛蝕地裂縫人類活動作用地下流體抽汲作用地面沉降型地裂縫基巖潛山型地裂縫埋藏階地型地裂縫地下水綜合開采型地裂縫石油(天然氣等)開采型地裂縫表A.2地裂縫其他因素分類分類因素名稱類別特征說明延伸長度L巨型地裂縫L≥10000m大型地裂縫1000m≤L<10000m中型地裂縫100m≤L<1000m小型地裂縫L<100m力學性質剪切地裂縫由剪應力產生的地裂縫,沿走向和傾向延伸遠,產狀穩定,個別有剪切滑動的擦線、擦跡,有的組成共軛的X型地裂縫系張性地裂縫由張應力產生的地裂縫,沿走向和傾向延伸不遠,產狀不穩定,常斷續出現,裂面凹凸不平,粗糙無擦痕,裂縫多開口17T/CAGHP079—2022表A.2地裂縫其他因素分類(續)分類因素名稱類別特征說明力學性質壓性地裂縫由壓應力產生的地裂縫,產狀不穩定,沿走向、傾向有較大變化,呈波狀起伏;裂縫面上常有較多擦痕、階步、磨光面等張剪性地裂縫兼具張性地裂縫和剪切地裂縫的特征或過渡特征壓剪性地裂縫兼具壓性地裂縫和剪切地裂縫的特征或過渡特征張開程度D極寬地裂縫D≥1000mm很寬地裂縫250mm≤D<1000mm寬地裂縫25mm≤D<250mm張開地裂縫0.25mm≤D<25mm裂開地裂縫D<0.25mm主次關系主地裂縫在地裂縫主變形區內,規模大,延伸遠,影響深分支地裂縫由主地裂縫派生,且在剖面上與主地裂縫相交,規模和活動程度相對較小次級地裂縫與主地裂縫伴生,位于主地裂縫附近,產狀與主地裂縫相近,規模相對較小表A.3地裂縫災害災情等級的劃分災情等級特大型(Ⅰ級)大型(Ⅱ級)中型(Ⅲ級)小型(Ⅳ級)死亡人數n/人n≥3030>n≥1010>n≥3n<3直接經濟損失S/萬元S≥10001000>S≥500500>S≥100S<100表A.4地裂縫災害險情等級的劃分險情等級特大型(Ⅰ級)大型(Ⅱ級)中型(Ⅲ級)小型(Ⅳ級)直接威脅人數n/人n≥10001000>n≥500500>n≥100n<100潛在經濟損失S/萬元S≥1000010000>S≥50005000>S≥500S<500表A.5構造地裂縫場地類別的劃分地裂縫場地類別劃分條件勘探標志層地表破裂現今活動性其他一類地表已形成破裂,并有較長的延伸距離活動地表破裂位置與隱伏地裂縫位置相對應地表層二類地表未形成破裂,或被掩埋且地表沒有跡象不活動或曾經活動過裂縫被掩埋或為隱伏地裂縫淺部(≤50m)有分布穩定的標志性第四河湖相地層等三類地表未形成破裂不活動隱伏地裂縫一定深度范圍內(50m~100m)有沉積旋回較規律的第四紀地層;50m~500m深度內有可連續追索的若干人工地震反射層組18附錄B附錄B地裂縫調查表項目名稱調查單位省市區縣市區鄉鎮村組m出現時間及活動性活動性□停止□仍有活動發生發展情況尚在發展□趨勢強□趨勢弱□抽排地下水引起□開采石油天然氣引起□構造活動引起□其他成因□跨和受裂地層時代巖性下伏地層時代巖性下伏不良地質體類型及特征停止時間填充物盛發時間從年月日標高位移錯量拉張量m扭動量m位錯量m始發時間xy性質□拉張□平移□下錯受裂地層時代巖性下伏地層時代巖性土層中構造節理產狀及特征深度m分布發育情況組合關系□同期□分期□錯開□限制□互切□追蹤□主次□派生裂縫區所處地貌單元□位于內部□位于與交界附近裂縫與地貌或微地貌界線的走向關系□平行□橫交□斜交經度緯度寬度m長度m排列形式□平行□斜列□環圍□雜亂無章傾角。坐標傾向受裂地層時代巖性下伏地層時代巖性裂縫區斷裂產狀及特征地理位置延伸性規模野外形態□直線□折線□弧線分布面積間距m地裂縫名稱地裂縫編號縫號縫數成因類型地質環境條件單縫特征群縫特征發育特征形成條件19地裂縫地裂縫調查表續調查人:記錄人:審核人:□水理作用□降雨□水庫水□地表水□地下水□其他作用引起的干濕變化潛在災害預測潛在損失預測毀房間;阻斷交通處;威脅人員人今后防治建議照片及編號:影像及編號:注1此表每一裂縫區填寫一張9同一調查點村組礦山等有多個分離的裂縫區9應分別填寫;2每一裂縫區填寫代表性單縫1條~3條9有兩條以上裂縫者9需填寫群縫組合發育特征;3情況符合□后面文字內容者9在□中打√9其他描述用文字填寫□構造活動□斷層活動□構造節理活動斷層節理的位置:產狀:斷距:裂縫發展預測□縫數增多□原有裂縫變寬□活動強度增強□開采石油天然氣□井孔開采層深度:m與裂縫區的位置關系:□始于年月日□止于年月日□仍然繼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已有災害損失毀房間;阻斷交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絹紡與絲織品的多元化發展考核試卷
- 太陽能電池板的制造工藝考核試卷
- 化工設備智能制造技術考核試卷
- 家用通風設備品質保障措施與用戶體驗優化考核試卷
- 絹紡和絲織的產業政策研究考核試卷
- 漁業資源利用的生態效率分析考核試卷
- 山西省長治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氫能與新型能源動力系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生物醫學信息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許昌學院《體育鍛煉指導(三)》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高二下學期《家校攜手凝共識齊心協力創輝煌》家長會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冊期中檢測卷(含答案)
- 湊十法加法豎式運算(可打印)
- GB_T 31148-2022木質平托盤 通用技術要求_(高清-最新版)
- 建筑垃圾處理廠可行性研究報告
- 日標JIS法蘭標準
- 固體物理(黃昆)第一章
- 認識餐飲環境(課堂PPT)
- 常用拉鉚螺母規格表
- 橡膠壩畢業設計
- 農村飲用水安全衛生評價指標體系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