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知識清單_第1頁
2025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知識清單_第2頁
2025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知識清單_第3頁
2025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知識清單_第4頁
2025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知識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課《中國人民起來了》

1、開幕詞

文體特征

開場白:標題、時間、稱謂

正文:開頭、主體、結尾

結束語:簡短有力,具有號召性和鼓動性

寫作特點

觀點:鮮明態度明確、目的性強,

結構:思路清晰、邏輯縝密

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

句式:多用判斷句和表示強調性的語句或句式。

2、理順文章的論證思路。

開場白:(1、2)宣布大會開幕,簡介與會代表及大會特點

主體:

(3、4)回顧過去,論證革命勝利的歷史必然性

(5-8)立足當下,對國家發展大計做出規劃:

指明當下面臨的問題,民族獨立與發展的策略

(9-11)展望未來,描繪民族振興藍圖

(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國防建設)

結束語:(12—16)紀念人民英雄,祝賀革命的勝利、國家的成立、大會的召開

3、論證特色

①運用了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層層深入;

②本文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從過去、現在、將來三分方面分別論證,特別是在對未來的

設想中又從經濟、文化、國防三個方面論述;

③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引證法、例證法、對比論證、比喻和假設論證等,論證力度強,

有說服力。

4、“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作為標題的深刻內涵及表達效果

①深刻內涵:“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句震撼歷史的宣言,既指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

也指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與自由解放,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而用它做標題既表達了毛澤東同志對中國歷史發展必然結果的真知灼見,也道出了廣大中國

民眾深藏已久的心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人們表達歷經艱難困苦的民族獲得新

生的無比自豪自信。

②表達效果:“站起來”一詞語言直白,形象地揭示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偉大

成就,告知全世界,中國人民獲得了獨立、民主、自由的新生活。文章以“中國人民站起來

了”為題,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2課《長征勝利萬歲》

1、梳理脈絡

第一部分(1-8)紅軍勝利抵達陜北吳起鎮。

第二部分(9-22)吳起鎮伏擊殲滅戰。

第三部分(23-46)中央召開全軍干部會議,宣布長征勝利。

2、主旨

《長征勝利萬歲》記敘了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在吳起鎮伏擊并殲滅敵人、召開的中央全軍干

部會議等事件,表達了對長征勝利的欣喜與激動之情。

3、紅軍身上體現了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①堅強樂觀,對革命勝利充滿信心。

②不怕犧牲,驍勇善戰。

③親民愛民,為人民服務。

④遵守軍紀,服從指揮。

⑤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4、長征精神

①長征的偉大意義:“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

是播種機。"

②"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

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善于團結、顧

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對黨、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③偉大長征精神,

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

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第2課《大戰中的插曲》

1、回憶錄

①關于一系列事件的記錄,通常由參加者所寫而不像歷史那樣拘于形式和完備。

②一種自傳體描述,其口吻常閑逸而親切、注意的焦點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時代

上。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詳細地寫出一個階段的生活,也可寫一個側面。

③寫作回憶錄要注意真實、廣泛、突出六個字。真實,就是真實記載作者的經歷和觀感。廣

泛,是指回憶錄不僅要回憶個人,而且要以個人為主線,串連與之有關的人和事,廣泛觸及

生活的每個角落,反映社會的歷史面目。突出,是指回憶錄中的人物要處于突出地位,所列

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個性,不是平平淡淡的敘述。

2、解題

大戰”:抗戰時期的“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動的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戰役,因參戰

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它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

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百團大戰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

正面戰場的作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插曲”:“比喻連續進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兩個日本小姑娘的故

事。(不是戰爭主要部分,而是“插曲”)在進攻井隆煤礦的戰斗里,她們的父親受了重傷,

經搶救無效殞命,母親也在炮火中死亡。加藤美惠子和妹妹被八路軍戰士救助。聶榮臻元帥

聽說后,隨即命令將兩個孩子送到晉察冀軍區指揮部,細心照顧收養2個日本孤兒。由于加

藤琉美子年紀尚小,聶榮臻元帥特地下令找到附近村莊還在哺乳期的婦女,幫忙喂養加藤琉

美子。

(救起、及時搶救和治療、送到指揮所、給予關心、安頓)

3、梳理脈絡

第一部分(1)交代會議的故事,開篇點題。

第二部分(2-5)聶榮臻在戰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6-10)聶榮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11-14)孤女謝恩。

第五部分(15)“插曲”成佳話。

4、聶榮臻元帥形象特點

①具有革命人道主義精神。

②慈愛、和善可親,至仁至義。

③富有敏銳的政治覺悟和博大胸襟。

④富有文采,學識淵博。

5、“插曲”的意義

”百團大戰中的這個小小的插曲”為什么成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話?

①從中國人民的角度來說,對待戰爭遺孤的救助,體現出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證明了日本

發動的侵華戰爭的實質就是不正義的戰爭,也促進了中日人民之間的交往和友好往來。

②從日本人民的角度來說,中國人民的義舉證明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抗日戰爭實質上是維

護和平和主權的戰爭,我們的戰爭只是針對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對日本人民的,是我

們最終取得勝利的保證,而以美穗子為代表的日本民眾的態度,更加體現了我們中日友好的

主題。

③個人而言,美穗子回訪更加證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同是戰爭受害者

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個事實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訪以及日本人民的

表現更是體現了中日友情。

6、主旨

《大戰中的插曲》以樸實無華的筆觸記述了聶榮臻元帥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這件

事,既彰顯了偉大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也包含了對日本侵略者殘酷暴行的控訴。

第3課《別了,”不列顛尼亞”》

1、新聞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和正在發生或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弓I起

公眾興趣的事實的及時報道。

新聞一般只客觀報道,主要使用記敘的表達方式。有時也適當進行描寫以增強具體性和現場

感,有特殊的必要時,可發表議論和抒情。

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

2、《別了,”不列顛尼亞”》選自《1949-1999新華社優秀新聞作品選集、對外新聞選》。

作者署名為周婷、楊興,實際上是周樹春、胥曉婷、楊國強、徐興堂四人名字各取一部分組

成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新華社四位記者合寫了一篇題為《別了,”不列

顛尼亞”》的新聞,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

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這篇新聞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以及1997年新華

社社級好稿。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面對英國船堅炮利,中國戰敗。清政府在《南京條約》

中被迫割讓香港島。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同志與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進行了多次交

涉,最終在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中達成協議,英國于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主權歸還

中國。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

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是中華

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3、按照新聞的基本構成對本文進行層次劃分

導語:(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主體:(第2—10段)敘述了中央關于香港政權交接的一系列儀式

背景:港督府變遷(4)、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港島(7)、英國對香港一個半世紀的殖

民統治(8)

結語:(第11段)敘述英國對香港管治的開始與結束

4、香港回歸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世界各大媒體聚焦這一時刻,從不

同的視角報道這一重大事件。在眾多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可謂別具一格,曾

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并成為入選高中教材的唯一一篇。那么,這篇報道

究竟有什么獨特之處?

(1)獨特的角度和巧妙的標題

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的現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選擇了英國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樣一個角度,新穎且具有象征意義。如此,告別的就

不僅僅是人,而是150余年的英國殖民統治,中國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別了,不列顛尼亞”,一個倒裝,一個借代,以強調的句式、具有標志性和象征意味的具

體事物,宣告了英國統治的結束,既有對侵略者的嘲諷,又有民族自豪感蘊含其中。

(2)現場與歷史的交織,事實與情感的輝映。

這則消息第1段導語簡明交代新聞事實,即英國長達150多年的統治已經終結、接下來的

10段主體部分基本上采用的是現實場景與歷史材料穿插安排、互相印證的結構;在記述事實

的同時,還通過一些詞句滲透作者的情感。

(段落現實場景歷史材料表達情感的語句)

①2-4段:

現實場景:4時30分,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將永遠成為歷史。

歷史材料:港督府建成時間,其后的擴建、發展

表達情感的語句:“蒙蒙細雨”“日落余音”“最后一次”“成為歷史的陳跡”

②5-7段:

現實場景:晚6時15分至7時45分,添馬艦東面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

國長達150多年的管治結束。

歷史材料:156年前,英國士兵占領港島,升起英國國旗,英國管治開始。

表達情感的語句:'‘雨越下越大”“降下了米字旗”

③8-9段

現實場景:子夜時分,最莊嚴的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歷史材料:英國對香港殖民統治長達一個半世紀。

表達情感的語句:”最為世人矚目”“冉冉升起”“從此恢復”

④10-11段

現實場景:0時40分,查爾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崗。

歷史材料:米字旗插上港島的時間,英國管治香港的精確時間,大英帝國從海上來。

表達情感的語句:“很快消失”“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補充】現實與歷史交織的手法有何作用?(插入背景資料的作用)

①補充新聞事實,豐富了新聞的內容。(內容)

②形成今昔對比,不僅使現實場景有畫面感,還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從而產生歷

史縱深感。(效果)

③在今昔的滄桑巨變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儀式本身的現實意義一對香港回歸的喜悅與

自豪感。(主題)

【小結】四個特定的現實場景構成這篇報道的主要內容,反復被提及的時間真實而細致地再

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而現實場景中著重描述國旗的升與降,則具有特殊的

重要意義。因為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在記述的同時,作者又巧妙融入相關的歷史

背景材料,歷史與現實像一個個特寫鏡頭,既形成對比,又讓人產生強烈的歷史縱深感。同

時,在對事實的記述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態度。比如從開始時的蒙蒙細雨",

到第二次降旗時的“雨越下越大”,這雨似乎是英國人傷心的淚水,而對中國人來說卻恰似

幸福的甘霖,別具深意。又如“日落余音”“日落儀式”等詞語的使用,讓讀者深刻地感受

到所謂‘‘日不落帝國”已經成為“過去式”。

(3)簡短的報道文字不乏入微的細節描寫。

一般來說,消息報道以清楚記述事實為主,不太關注細節,這篇報道則在細節處理上給讀者

以深刻的印象。

①作為末任港督的彭定康,當他即將告別港督庭院時,是“面色凝重'’地“注視著”港督

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這幾個細節連綴在一起,把英國對香港管治

的末日之感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又如“不列顛尼亞”號游輪與大廈上巨幅紫荊花圖案所構成的“日落儀式”的背景,這

是作者的獨特發現,一經紗筆點染,便給讀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從而深刻地烙印在

人們的腦海中。再如“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

起”,這樣細致的描述,更讓讀者感受到祖國的尊嚴和民族的驕傲,百年前的恥辱,在中國

改革開放的今天,終于得以洗雪。

(4)恰到好處地運用對比手法。

港督府建筑歷史與現實的對比,156年前英國升旗與今日降旗的對比,英國米字旗與中國五

星紅旗前后易幟的對比。這些對比內容各異,但無一例外地都在昭示:英國的統治已經不再,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在自己的領土上行使我們自己的主權。特別是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國

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大海這一詩意的背景,通過一“來”一“去”的對比,中國人民

抑制不住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恰到好處地運用對比手法,體現了高超的語言表達藝術。

第3課《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1、人物通訊

用來報道特定人物的一種新聞體裁。以寫人物的思想和事跡為主的通訊。一般有一個或幾個

中心人物。人物通訊的關鍵是抓住人物的特點,揭示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懷和思

想境界。要求寫作中既見事,又見人,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特點:①嚴格的真實性;②報道的客觀性;③較弱的時間性(相對新聞消息而言);④描寫

的形象性;⑤較濃的議論色彩。

2、歸納文中焦裕祿的具體事跡

導語(1-7):到蘭考上任的背景及下鄉情況概述。

第一節(8-16):帶領縣委班子深入一線調查研究。

第二節(17-27):蘭考遭遇洪災后,帶領蘭考人民全力救災。

第三節(28-36):身患肝癌,仍心系人民,不顧自身。

第四節(37-62):在病中依舊關心蘭考縣的人民。

第五節(63-71):焦裕祿的精神永遠流傳,向榜樣看齊。

3、人物優秀品質。

親臨一線,身先士卒

心系群眾,忘我工作

熱愛群眾,無私奉獻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肉體雖死,精神永存

注:文中小標題與上面品質一一對應。課文是按照焦裕祿同志的事跡和品質,按照時間為線

索進行安排,每一節中都有一個核心的主題,例如第一節“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通過

焦裕祿身先士卒下鄉調研,表現他忘我工作的品質。每個標題都是焦裕祿品質的一個側面,

而加起來則形成了一個立體的焦裕祿。

4、藝術特色

①小標題的結構,體現布局謀篇的精細、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質和事跡分類,列小標題

組織材料。

②表達方式上,記敘為主,夾以描寫、議論、說明。全文的主線是記敘焦裕祿同志從到達

蘭考后忘我工作,帶領群眾治理土地的感人事跡,同時夾雜著描寫、議論,將焦裕祿同志的

精神生動的刻畫了出來。

③選取典型材料表現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在全文的描寫中,每一節都舉了很多生動形象的

例子,表現出焦裕祿可貴的品質。

④以時間為線索組織全文,通過言行再現人物風范。

第4課《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1、標題

①主標題“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是一個介詞短語,指出抗擊疫情在民族發展過程中

的重要意義;副標題“2020中國抗疫記”則交代了文章所寫的具體內容。

②兩個標題結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國成功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必將

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鐘華論”

鐘華論,是由新華社領導直接指揮、集中全社評論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論欄目,于2019

年創辦。鐘華論”聚焦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

度、有溫度的重磅評論,實現文字、視頻、圖片、金句海報的全媒呈現,彰顯新華社評論的

權威性、傳播力和影響力。

“鐘華論”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節點發聲定調,彰顯了新華社評論的權威性和影

響力。受眾點贊“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還有人性溫度”“寫出了人民心聲”。

3、背景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襲我國。疫情來勢洶洶,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面臨嚴重威脅。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以非凡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總體戰、阻擊戰,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

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

成果,疫情防控阻擊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2020年5月10日新華社播發署

名鐘華論的文章《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人民日報》于次日全文

刊載。

4、梳理各部分內容。

開篇:文章開篇整體描繪我國抗疫斗爭的全貌,精要地點出抗疫斗爭的特點、戰果、歷史意

義,之后分八節展開敘述。

①第一節,指出黨中央的領導是奪取抗疫斗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國家力量,挺過疫情)

②第二節,指出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是戰勝疫

情的重要法寶。

(制度優勢,八方支援)

③第三節,指出抗擊疫情彰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品格。

(中國精神,力量之源)

④第四節,突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⑤第五節,指出科學防治是奪取抗疫斗爭勝利的壓艙石。

(科學防治,貫穿始終)

⑥第六節,從抗疫斗爭中總結經驗,強調推動改革前行。

(總結經驗,吸取教訓D

⑦第七節,強調抗疫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團結互助。

(全球抗疫,中國擔當)

⑧第八節,總結全文,強調抗疫斗爭的勝利為民族復興注入蓬勃之力。

(重煥生機,展望未來)

5、通過梳理文章各部分內容,思考:這篇文章主體部分是從哪些層次來報道黨中央領導全

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這一事件?

①(1-2):這兩節側重政治層面,突出表現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根本性原因

②(3-4):突出表現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精神弓I領:。

③(5):第五節講述科學防疫,突出表現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手段。

④(6):第六節講述抗疫斗爭中暴露的短板與不足,側重反思,突出表現抗疫斗爭帶來的

經驗教訓,這也使報道體現出全面、客觀、辯證的立場。

⑤(7):第七節敘述抗疫斗爭中的國際團結合作,敘述的角度是由內而外,由已及人,體

現了全球視野。

⑥第八節:強調抗疫斗爭的勝利為民族復興注入蓬勃之力,以歷史的縱線為敘述角度。

【小結】

文章沒有按照常見的順序展開敘述,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實為基礎,帶領

讀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認識和理解這場偉大的抗疫斗爭。文章主體分八節,各有側重。

其中第七、八兩節,把我國抗疫斗爭置入橫向的空間和縱向的時間兩個維度上,顯示出站位

高、格局廣的宏大氣魄,使報道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為一篇在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背景下的總結性綜合報道,文章的側重點不是對抗疫斗

爭中的人物、事件進行具體報道宣傳,而是更多地從總體上概括各方情況,并提煉規律性因

素,從而深刻地認識抗疫斗爭。從具體行文來看,作者有意識地將回顧與總結、記事與思考

融為一體,例如在各節的開頭,常常先描述場景或回顧歷史,展現事實,之后思考評述,總

結抗疫斗爭取得戰略性成果的原因,探尋抗疫斗爭的價值和意義,文章由此呈現出厚重感和

深刻性。

6、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思考:中國為什么能經受住艱苦卓絕

的歷史大考?

①黨的領導是奪取抗疫斗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②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是戰勝疫情的重要法寶。

③四面八方的支援與人民的不屈精神、醫護人員的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以及科學防疫,都

是黨的正確領導的具體體現,也是抗疫取得成功的直接原因。

④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團結互助。合作抗疫在戰勝疫情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小結:宏觀到具體,由內因到外因,突出了我們國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7、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帶給我們哪些永恒的財富?

【明確】抗疫精神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抗疫斗爭中,我們積累

了重要經驗,收獲了永恒的財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

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

百折不撓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而奮斗。

8、寫作特色

①多角度、分層次地敘述,呈現出全面性和立體感。

文章沒有按照常見的順序展開敘述,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實為基礎,帶領

讀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認識和理解這場偉大的抗疫斗爭。文章主體分八節,各有側重。

第一節講述抗疫斗爭的根本保證是黨中央的領導,第二節講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制度是我們戰勝疫情的法寶,這兩節側重政治層面,突出表現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

成果的根本性原因。第三節講述偉大的民族精神、第四節講述生命至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