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者簡介
“桐城”巨擘一一姚鼐
姚鼐(1732—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字姬傳,書齋名為惜抱軒,故世稱惜抱
先生、姚惜抱。桐城(今屬安徽)人,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
與方苞、劉大楣并稱為“桐城三祖”。曾任刑部郎中、四庫全書館纂修官等職。
辭官后,在江寧、揚州等地書院講學四十多年。
主要作品:著有《惜抱軒全集》《九經說》等書。姚鼐從歷代作品中精選各類文
體的名作編輯成《古文辭類纂》,作為學習古文的范本,流傳很廣。
主張:師承劉大楣,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備的觀點(即要求文章要
表達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堅實的事實證據,同時也要文采斐然),發展、補充了
桐城派文論。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
風格: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纖徐明潤,雍容和易,富有文采,形象性強;詩有清
拔淡遠之致,尤工近體。
【文學常識】
記
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
的感情或見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文體。
③雜記: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文體。
④記事: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原文和譯文】
【原文】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
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譯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山南面山谷
中的水都流進汶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注入濟水。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
界處的,是古代的長城。最高處的日觀峰,位于古長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層解】第一部分(1):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一日觀
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
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一一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
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一一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
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原文】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
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
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
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
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
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
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譯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起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
穿過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過古長城的界限,抵達泰安府。這個月的丁未日,我
和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從南面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道路全是石砌的
臺階,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中間山谷中的水環繞泰安城下,
這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水。我們起初順著(中谷)進山,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
中嶺,再順著西邊的山谷走,就到了山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去,
路上有天門。東邊的那道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我沒有到達。現在經過
中嶺到山頂,也有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管它叫天門。一路上云霧
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不能攀登。等到登上了山頂,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
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下的泰安城,汶水、徂徐山就像
是一幅畫,而半山腰里停留著的云霧像一條飄帶似的。
【層解】第二部分(2):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
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之一。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
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由的路線、古人
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的一些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由遠及近、
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闊。
【原文】3.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
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
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譯文】戊申這天是月底,五更時,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等待著日出。大風
卷起積雪撲打在臉上。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全是彌漫的云霧。逐漸看到云霧中
有幾十個白色的骰子一樣的東西站立著,那是一些山峰。在天邊,云層中有一線
奇特的色彩,瞬間變幻得五彩繽紛。太陽升起,顏色紅得像朱砂,底下有紅光晃
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
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鞠躬的樣子。
【層解】第三部分(3):寫在日觀亭所見的日出前后的景象。作者按照時間順
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
變化的畫面。這一部分描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動靜俱觀。
【原文】4.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
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5.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譯文】日觀亭的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還有碧霞元君廟。皇帝的行宮在碧霞
元君廟的東面。這天,觀賞了沿途的石刻,都是唐代顯慶年間以后的,那些年代
更久遠的石刻,全都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的不在路邊的石刻,都來不及去看。
泰山上石頭多,泥土少。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
雜樹少,松樹多,生長在石縫里,樹頂都是平的。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也沒
有鳥獸的聲音和蹤跡。到日觀峰的幾里內沒有樹,而積雪同人的膝蓋相齊。
【層解】第四部分(4、5):介紹泰山的古跡(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見泰山
的冬季景色。
【原文】6.桐城姚鼐記。
【譯文】桐城人姚鼐記述。
【層解】第五部分(6):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重點句解】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賞析】作者開章第一筆就把山和水聯系起來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
端,山南一條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條濟水向東流去。這水繞山流,山水相映是
泰山的特點。
[2]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賞析】“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
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
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3】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賞析】高高聳立的日觀峰突出了山勢的高峻挺拔,又為下面觀日出的主要活動
埋下伏筆。
【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
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賞析】這是第二部分第一層,簡要介紹了來泰山的時間和路線。作者選用精確
的詞語,用承前省略主語“余”的短小句子,突出了動作和地點,把旅程路線一
氣貫下,簡練傳神。
幾個動詞用得很好一一“乘風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
的動作里,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自”“歷”“穿”
“越”“至”幾個動詞蟬聯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了旅途的艱苦,
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寫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
【5】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
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
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
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賞析】這是第二部分第二層,寫登臨泰山的路線。頭兩句干凈利索地交待了登
登山時間一一十二月二十八日,同游者一一知府朱孝純;出發地點一一南面的山
腳。關于登山過程,先總寫后分敘。“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三句,從四十五里的山道,七千余階石砌臺階,總寫了登山過程。而山勢高拔,
道路漫長,登山難險,興致勃勃諸多內容盡寓于此中了。
從“泰山正南面有三谷”開始,由三谷引出登山路線。作者清楚地敘述了自己登
山的具體路線,接著又敘說了古時的登山路線是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去,他走的不
是這條路線,作者交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線有異。
在寫古今不同登山路線上,作者注意了避平板,講變化。寫自己登山,純寫路線,
“始循”“越”“復循”“遂至”等詞,十分明確,敘說很清楚。
寫古時路線時,把重點放在介紹有關的地理知識上。這些知識隨手帶出,非常自
然,給讀者增加了地理知識,有確鑿可靠之長,無考據繁冗之感。
最后兩句“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
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朗了。
【6】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彳來如畫,而半山
居霧若帶然。
【賞析】這是第三層,寫作者一行人到了泰山之巔,看到青山上馱著白雪,白雪
明亮地照耀著南方的天空。作者用最經濟的筆墨描繪的泰山夕照圖,景色逼真,
意境開闊,有風雪初霽的光輝,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還有那“半山居霧若
帶然”。
“半山居霧若帶然”這一句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寫出了
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
情趣。
[7]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賞析】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
景象的瑰麗引入,接著寫日出。
【8】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
【賞析】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
高處。“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稍見"呼應了‘'五鼓",說明天
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
起了烘托作用。
【9】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賞析】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這是說,在天
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這時夜
色已退,晨曦初現,太陽的形體未現,光芒已可見。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張、
變幻,成五彩紛呈。天宇散綺鋪錦,一派燦爛奪目。這滿天霞光的背景為噴薄欲
出的太陽蓄足了勢。
[10]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賞析】作者沒有寫紅云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
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
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
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
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1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賞析】作者精筆細繪了太陽的形象后,就從日觀峰以西的群山景象著筆,描寫
日出后的景色。作者用群山的外圍形象進一步開拓太陽這個中心形象,紅白雜間
的山景渲染了日上后的遼闊境界,表現了太陽的效果。群山“皆若僂”的想象里,
帶有作者的主觀感受成分,這些山也和作者一樣,被日出的壯景所陶醉折服了。
【12】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
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賞析】這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先以日觀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
再寫返回途中所見道中石刻,表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寫時,以日觀亭為中心,
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敘得清清楚楚,構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
的一組風景圖。
“漫失”概說了石碑的磨滅缺損,包含了種種不同情況和無盡的具體內容。“僻
不當道者”把無數石刻于不言中表達出來。
[13]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
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賞析】最后這里從作者游蹤所及,綜合敘述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
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
這段文字,前幾句扣住“多”和“少”這組反義詞,寫出泰山的三多三少:多石,
石多平方狀,多松樹,少土,石少圓狀,樹少雜樹。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
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的狀貌。
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后幾句,以‘'無”字
組成的短句,突出了泰山無瀑布,無鳥獸蹤跡與聲音,數里內無樹,只有冰封雪
飄的深冬景象。
“雪與人膝齊”,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
體,煞住全篇,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文章寫作特色】
1.結構嚴謹,詳略得當。
作者以自己的游蹤為線索,將泰山的地理形勢、自然景色、名勝古跡及自己對
泰山地名的一些考據維結起來,循序寫來,脈絡清晰,結構嚴謹。全文繁簡得
宜,詳略得當。出京師一路風雪,一筆帶過;觀日出是重點,濃筆重彩;寫泰
山樹木、石頭,更是惜墨如金,兩三字交代完畢,不枝不蔓。在繁復中求簡略,
又在簡略中求生動,這是作者散文風格的體現,也是“桐城派”這個文學流派
的風格特征。
2.語言精簡,用詞生動。
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
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幾句盡數交代清楚。這幾句中動詞用得很好一一“乘風雪”的“乘”字,從人
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的動作中,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
大威力;“自”“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而下,既吻合描寫對
象,又充分表現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寫出了他急于登
泰山的濃厚游興,一字一圖,字精意工,并照應了第1段有關古長城的內容。
又如寫登山的情形,作者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進行刻畫,不僅簡
潔,而且生動形象。文章最后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的句子最能體現這個特點,
短短幾句就把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刻畫得栩栩如生。
3.修辭巧妙,手法得當。
這篇文章有多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比如“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作者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
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
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又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
徂彳來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
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徐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
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設喻新奇。
再如“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或得日或否”
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
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了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
而生動。
【文言基礎知識】
一、通假字
1.須臾成五采("采"同"彩",彩色)
2.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圜"同"圓",圓形的)
二、一詞多義
1.當
①當其南北分者(介詞,在)
②崖限當道者(動詞,擋住)
③僻不當道者(動詞,面對)
2.限
①越長城之限(名詞,界限)
②崖限當道者(名詞,門檻)
3.日
①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名詞,太陽)
②或得日或否(名詞,日光)
③是日(名詞,天)
4.漫
①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動詞,彌漫)
②其遠古刻盡漫失(動詞,模糊)
5.及
①今所經中嶺及山巔(連詞,和)
②及既上(動詞,等到)
③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動詞,趕得上)
6似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詞,在)
②余始循以入(連詞,表順承關系)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連詞,連接方位名詞等)
三、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古義:至U,到達。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稍見云中白若樗靖數十立者【古義:逐漸。今義:稍微】
3.石蒼黑色,多平方【古義:平的,方形的。今義:指數是2的乘方;指平方米】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濟水東流(向東)
②汶水西流(向西)
③崖限當道者(像門檻一樣)
2.名詞作動詞
①明燭天南(照)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所不至也/此東海也(句末語氣詞"也”表判斷)
②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皆"表示判斷,相當于“都是")
③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者,……也"表判斷)
④稍云中白若樗播數十立者,山也(“……者,……也”表判斷)
2.倒裝句
①崖限當道者(定語后置句,“限當道”作定語修飾“崖",正常語序為"限當道崖")
②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定語后置句,"數十"作定語修飾"白若樗蒲",正
常語序為“稍見云中數十白若樗蒲立者〃)
3.省略句
①是月丁未,(余)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省略主語“余",我)
②(余)與子潁坐(于)日觀亭,待日出(省略主語“余",我;省略介詞“于",
在)
③余始循(之)以入(省略賓語"之",環水)
④中谷繞(于)泰安城下(省略介詞"于",在)
一、文言基礎小題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屬文日數千言屬:寫作B.聞者始嘩不醫厭:心服
C.適足以罩之也累:拖累D.賄以金帛,殍之辭:告辭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B.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C.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D.其級七千有余
3.下列與例句加點詞意義與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A.余始循以入B.咨臣以當世之事
C.回視日觀以西峰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陽谷皆入汶B.至于泰安
C.多半方D.至日觀數:里內無樹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現象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君子博學而且參省乎己B.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C.崖限當道者D.極天云一線異色
6.下列各句從句式上看,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B.崖限當道者
C.稍見云中白若樗播數十立者,山也D.或曰,此東海也
7.下列關于古代日期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戊申喉,五鼓晦:農歷每月初一
B.在丁卯三月之望望:農歷每月十五
C.淳熙丙申至目至日:夏至日
D.待到事陽日重陽:農歷八月十五
8.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泰山,就是所說的東岳,五岳之一,在山東省泰安市。其余為西岳華山,北
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陰,山南水北為陰;陽,與“陰"相反。陰陽,古代也指有關日、月等天體運
轉規律的學問。
C.乾隆,是清高宗的年號,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乾隆皇帝的廟號為“高
宗",向開國君主的廟號一般是“祖"。
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
潺陽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二、語言文字運用
9.古人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蘇軾游赤壁抒發了人生感悟,
姚鼐登泰山贊美了大好河山。請仿照示例,另寫兩個句子。
面對泰山,杜甫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了作者不怕困難、敢于攀
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登臨黃山,徐霞客O
漫步西湖,蘇軾。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登泰山記》作于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錄于上海辭書出
版社出版的《古文鑒賞辭典》。但影響甚大、()甚廣的《古文鑒賞辭典》
對姚鼐《登泰山記》寫作背景的介紹存在諸多問題,()官職的錯位等,甚至
把剛開始幕修的《四庫全書》說成了“《四庫全書》于三十七年告成”,還說姚
鼐''此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實際上,姚鼐辭官歸里有兩個理由,一是“養
親”,二是“乞病解官”。養親是借口,①,特別是后者,你無法想象一個身體
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凍之時登泰山看日出。而姚鼐“辭官歸里”的真實原因,現
在一般認為是其學術觀點與四庫館內尊崇漢學之士,特別是戴震的學術觀點();
也有學者認為這只是直接原因,而主要原因則是“厭惡封建官場的腐朽險惡和堅
持自己的個性獨立而‘不堪世用'從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詩文來看,他辭官后
的心情還是很不錯的。
姚鼐對于為何要選擇、在除夕到泰出現且出"有人認為送趨電于姚鼐格調高雅、特
親貍行造成的2.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登泰山記》開頭即云“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至泰安后所作《晴雪樓記》亦云“余之
來也,大風雪數日,崖谷皆滿”,《于朱子潁郡齋值仁和申改翁見示所作詩題贈
一首》中也有“擬將雪霽上日觀,當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見是因為連日風雪,
只得在朱孝純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遂與朱孝純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
所作《題子潁所作登日觀圖》云:“豈有神靈通默禱?偶逢晴霽漫懷欣。”欣喜
之情()。可見,②,而非刻意為之。
10.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留傳包括不合溢于言表B.留傳包含不和喜形于色
C.流傳包含不和喜形于色D.流傳包括不合溢于言表
1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對于姚鼐為何要選擇在除夕到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于姚鼐格調高雅、
特立獨行造成的。
B.姚鼐對于為何要選擇在除夕到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姚鼐格調高雅、
特立獨行造成的。
C.對于姚鼐為何要選擇在除夕到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于姚鼐格調高雅、
特立獨行。
D.姚鼐對于為何要選擇在除夕到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于姚鼐格調高雅、
特立獨行。
12.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
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三、名篇名句默寫
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姚鼐在《登泰山記》中,寫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擲具的句子是
⑵姚鼐《登泰山記》中,寫夜色已退,晨曦初現,太陽的形體未現,光芒已可
見的句子是",
⑶姚鼐《登泰山記》中","兩句,描述橫
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⑷姚鼐《登泰山記》中“,"兩句,寫高高
聳立的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面觀日出的主要活動埋下伏筆。
⑸姚鼐《登泰山記》中","兩句,通過云
霧障目和冰滑難登突出了登山之艱險,進一步點明了風雪中登山的特點。
⑹姚鼐《登泰山記》中
",,"三句,寫作者在
山頂上遠望所見到的景象。
⑺姚鼐《登泰山記》中
“,,〃三句,通過描摹
色彩,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
1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處。
(1)在《登泰山記》中,","這兩句寫出登泰山時天氣的惡
劣以及登山的艱難。
(2)文中“,〃兩句,作者不言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
雪,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3)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
云層,顯現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樣子。
(4)“,,”描寫了太陽正出來,赤紅赤紅的像丹砂
一樣,下面有晃動著的紅光承托著。
(5)最后一段寫泰山上石頭的顏色、形狀的句子:
15.《登泰山記》:把下列句子補寫完整。
(1)泰山南北兩條河流的流向相反,南面"",北面""
(2)文中寫泰山南北的溪水各有歸依的句子是“,
(3)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文中說明古
長城的位置的句子是",
(4)","兩句點出日觀峰的重要地理特征,為后文
寫登頂看日出埋下伏筆。
(5)“,,,,
〃幾句,把作者從京師到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充分顯示了旅途
的艱苦。
(6)點明登山的時間、方向及同行人的句子是","
(7)“,,”幾句,作者通過寫臺階
表現了泰山路遠山高的特點。
(8)作者交代自己登山路線的句子是
(9)唐代李白用“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來贊美天門;姚鼐對天門的描述是
(10)寫登山的情景時,作者用""兩句高度概括了
登雪中泰山的困難和艱辛。
(11)泰山雪景不同凡響,登上峰頂后作者看到的景象是
""這兩句O
(12)作者用""八個字概括了泰山雪景的特點。
(13)“”三句寫出了泰安城的夕照美
景。
(14)寫泰山夕照如畫,山閑水靜,霧若飄帶的三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5)""一句寫出了日出前山頂的風雪襲人的情況。
(16)作者描寫泰山日出前風雪交加、云霧彌漫的苦寒環境的兩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7)用比喻的手法寫拔地參天的山峰竟然小如樗蒲的兩句是
I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8)文中寫日出之前天邊的云霞變化美妙的兩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9)寫泰山日出前,云霞異色,瞬間變幻成五彩的兩句是
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0)""兩句,通過描摹色彩,把太陽躍動而雄渾
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
(21)作者寫日觀峰西面的山峰或紅或白,像鞠躬的樣子的兩句是
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2)敘述泰山沿途年代久遠的石刻的情況的句子是""o
(23)文中寫泰山石的特點的句子是
II〃
,9O
(24)文中描寫泰山樹木生長情況的句子是
U〃
,,,O
(25)",,"幾句,從"有"和"無"的
角度寫出了深冬臘月時泰山的特征。
四、古詩文閱讀與鑒賞
【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
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楚度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亭呼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
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
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
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
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
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厚,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受東自.足工皆五逡
稍見右中自若搜捕數土安煮山也極天江一線異色須臾成其迷月上氐赤如丹工有
紅光動搖承之或一旦此東港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
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
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璐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
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B.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
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C.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
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D.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璐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
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乾隆,廟號,根據皇帝一生功績所起的名號,一般在太廟祭祀時用。
B.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清朝的京師是北京。現在泛指首都。
C.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農歷每月的第一天。
D.行宮,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時居住的宮室。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文記述了作者攜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生動地表現了泰山雪后初
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
B.文章善于取舍,精于剪裁,既按照順序一一寫出沿途所見的景物,又把泰山
日出的萬千氣象描繪得如在眼前。
C.不直接寫泰山之高,而寫"其級七千有余";不直接寫自己感覺寒冷,用"無瀑
水,無鳥獸音跡"來渲染,使人如臨其境。
D.文章把風雪彌漫的泰山與雪中賞景的形象融為一體,既寫出了登山之艱難,
又充分表現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
(2)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經典比較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
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善摩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
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棗,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
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
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
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
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
為何一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彳來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哼,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
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日,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
浩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
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
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節選自姚鼐《登泰山記》)
姚鼐,字姬傳。乾隆二十八年"古。咫庫館升充纂修宜書成必御史迅多乞養歸丕
仕鼐宣古之匿于仕韭茍焉而已將度其志可行于時其道可濟于眾鼐工為古文。康熙
間,侍郎方苞名重一時,同邑劉大榔繼之。鼐世父范與大榔善,鼐本所聞于家庭
師友間者,益以自得,所為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論者以為辭邁于方,
理深于劉。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
(節選自《清史稿?姚鼐傳》)
2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四庫館開/充纂修官書/成以御史記名/乞養歸/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茍焉
而已/將度其志可行/于時其道/可濟于眾/
B.四庫館開/充纂修官/書成/以御史記名/乞養歸/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茍焉
而已/將度其志可行于時/其道可濟于眾/
C.四庫館開/充纂修官/書成/以御史記名/乞養歸/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茍焉
而已/將度其志可行/于時其道/可濟于眾/
D.四庫館開/充纂修官書/成以御史記名/乞養歸/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茍焉
而已/將度其志可行于時/其道可濟于眾/
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乾隆,清高宗年號,年號紀年法始于漢武帝,明清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
B.丁未,干支紀序之一,常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文中是紀日。
C.晦,我國古代有用月相的特稱來紀日的方法,農歷每月的第一天稱為晦。
D.進士,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及第者的稱呼,前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
2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姚鼐寫景善用修辭,如"半山居霧若帶然"賦予雄偉的泰山溫柔飄逸的風韻,"而
皆若僂”寫出諸峰拱繞的樣子,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
B.姚鼐按時間順序依次寫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給讀者展示了
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泰山的贊美之情。
C.姚鼐概述泰山的人文古跡,彰顯歷史久遠;通過三個“多"、三個"少"和三個"無”
寫泰山冬季的自然景象,突出泰山蒼勁的面貌。
D.姚鼐善寫古文,在家人和方苞、劉大楣的指導下,有了很大的進步,所寫的
文章高雅簡練、深刻古樸,尤其接近歐陽修、曾鞏的文風。
2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2)論者以為辭邁于方,理深于劉。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戊申雪,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稍見云中白若樗精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
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日,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
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各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
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
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節選自姚鼐《登泰山記》)
乙
次日登大小清涼臺。臺下峰如筆,如矢,如筍,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
如天帝戲將武庫兵仗布散地上。像田,有白練繞樹,僧喜告日:“此云鋪海也。”
初濠濠然,鑄銀散綿,良久渾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類大盤凝脂中有筍脯矗現
狀。俄而離散,則萬峰簇簇,仍還原形。余坐松頂,苦日炙,忽有片云起為蔭遮,
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門觀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絕矣。喚數十
夫芟夷之而后行。東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國鶻突數土峰類天臺頊臺紅目臀墜一
崢以首承之似查似捧余不能冠,被風掀落;不能襪,被水沃透;不敢杖,動陷軟
沙;不敢仰,慮石崩壓。左顧右睨,前探后矚,恨不能化千億身,逐峰皆到。當
海馬①負時,捷若猱猿,沖突急走,千萬山亦學人奔,狀如潮涌。俯視深阮、怪
峰,在腳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無益。若禁緩之,自
覺無勇。不得已,托孤寄命,憑渠所往,覺此身便已泅住。《淮南子》有“膽為
云”之說,信然。
(節選自袁枚《游黃山記》)
注:①海馬,前文僧人曾建議:"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慣負客者,號海馬,可
用也。”
24.關于下列文言現象,判斷不亞項的一項是()
A."須臾成五采"的"采"和"君子生非異也"的"生"都屬于通假現象。
B."多平方,少圜"的"平方"和"古之學者必有師"的"學者"都是古今異義。
C."急"為多義實詞,"沖突急走"和“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急"詞義有差別。
D."余不能冠"的"冠"和"栗深林兮驚層巔"的"驚"都是使動用法。
2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東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間/鶻突數十峰/類天臺瓊臺/紅日將墜一峰/以首承
之/似吞似捧/
B.東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間/鶻突數十峰/類天臺瓊臺/紅日將墜/一峰以首承
之/似吞似捧/
C.東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間鶻突數十峰/類天臺瓊臺/紅日將墜/一峰以首承
之/似吞似捧/
D.東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間鶻突數十峰/類天臺瓊臺/紅日將墜一峰/以首承
之/似吞似捧/
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亞睥的一項是()
A.晦,月盡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確定日期,每月初一為“朔",每
月十五為“既望"。
B.岱,“五岳"之首泰山的別稱,故泰山亦稱"岱宗""岱岳"等,杜甫有詩云“岱宗
夫如何“。
C.食頃,意思是吃一頓飯的工夫,多形容時間很短,與"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須
臾"義同。
D.羽化,傳說成仙之人有飛升能力,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即如《赤壁賦》中“羽
化而登仙”所言。
2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2)余坐松頂,苦日炙,忽有片云起為蔭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28.姚鼐和袁枚登山所見景物有哪些相似的特點?請用三個形容詞加以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明皇封禪拳中,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后,自三公以
下皆遷轉一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見鎰官位騰
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日:“此乃泰山之力也。”
(節選自段成式《酉陽雜俎》)
乙
回薦軍手,福成參督師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贅堆濟.交以巡咽漢歷本道
泰安現形贊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速管叢四月跪望乘山新山郡北門三里入出盤曲
工¥「逅東行。
又北上為岱頂,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勢,桐城姚姬傳先生嘗記之。凡今登山,皆
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當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門時,級道陡聳,巍矗天半。俯視則一線危磴,窈深莫測,目眩神
駭,越起卻顧。屏息釋慮,鼓勇復前。俄登天門,道忽坦夷,異境頓辟,睹所未
見,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趨岱頂,極目四眺。諸峰起伏環列,相背相依,若
拱若蹲。汶水東來,蜿蜒似帶。遙睇穹碧,渺若無外。俯視云煙,瞬息變滅。是
夕宿碧霞宮。早零后,趨岱頂東之日觀峰,候日出。風雨驟至,寒甚,良久雨止。
極東紅光一縷,橫亙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輪晃漾,若自地面涌出。體不
甚圓,色正赤,可逼視。其上明霞五色,如數百匹錦。顧視*琴,日景甚微,忽
又不見。侯相以陰雨竟夕,未觀日出,笑曰:“君等識之,天下事未閱歷者,不
可以臆測;稍艱難者,不可以中阻也。”
(節選自薛福成《登泰山記》,有刪改)
丙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稍見云中白若樗藉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
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日,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
皓駁色,而皆若僂。
(節選自姚鼐《登泰山記》)
【注】①大脯:皇帝詔賜大臣聚飲。②曾公:曾國藩。
2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明年移駐濟寧/以巡閱河防纖道/泰安觀形勢/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甫皆從/四
月既望/乘山轎/出郡北門三里入山/
B.明年移駐濟寧/以巡閱河防/纖道泰安/觀形勢/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甫皆從/
四月既望/乘山轎出/郡北門三里入山/
C.明年移駐濟寧/以巡閱河防纖道/泰安觀形勢/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甫皆從/四
月既望/乘山轎出/郡北門三里入山/
D.明年移駐濟寧/以巡閱河防/纖道泰安/觀形勢/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甫皆從/
四月既望/乘山轎/出郡北門三里入山/
3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泰山,又名岱宗、東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轉稱妻父為"泰山""岳
父",稱妻母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號紀年。與姚鼐《登泰山記》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紀
年一樣,都是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時辰的丑時,即凌晨一時至三時,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為
五更,每更一個時辰,以打更擊鼓報時。
D.女墻,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墻,是古代傳統的防御建筑。劉禹錫就有"淮水
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的詩句。
31.下列對材料有關“泰山”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祭拜游歷的名山,
其中也寄予了他們的家國情思和人生感懷。
B.泰山景色險峻秀麗。薛福成筆下的泰山,山勢險峻,道路崎嶇,諸峰環抱,
形態各異,博大壯美,如詩如畫,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氣象萬千。薛、姚撰文從登山循道到觀日寫景如出一轍,都寫了泰
山日出前中后,變幻莫測異彩紛呈的景象。
D.泰山給人創作靈感。觀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語含意深刻,給人以
啟迪;姚鼐的描寫形象生動,使讀者如臨其境。
3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俄登天門,道忽坦夷,異境頓辟,睹所未見,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3.乙、丙兩文都描敘泰山之巔觀日出,從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登泰山記》參考答案:
1.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能力。
D.“辭","告辭"錯誤。"膊",拿財物幫助人辦喪事。結合“以金帛"分析,應該譯
為謝絕、拒絕。
句意:朝廷賜給他金帛,蘇軾推辭了。
故選D。
2.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
A."采"同"彩",彩色;
B."圜"同"圓",圓形的,指山石;
D."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故選C。
3.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以",介詞,后接時間,譯為"在","在……時候”。
A."以",同"而",表修飾關系的連詞。
B."以",介詞,拿。
C"以”,助詞,與“西”結合,表方位。
D."以",介詞,在,在……時候。與例句中用法意義相同。
故選D。
4.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中古今異義現象的能力。
A.陽,古義: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今義:一般用于陽光、表面等。古今異義。
B.至于,古義:"至于"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其義是到,到達;今義:(動
詞)表示達到某種程度,(介詞)表示另提一事。古今異義。
C.平方,古義:平的方形的,形容詞;今義:數學名詞。古今異義。
D.數里,幾里。古今同義。
故選:Do
5.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
A.名詞作狀語,每天。
B.名詞用作動詞,照。
C.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D.名詞作狀語,像線一樣。
故選Bo
6.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是判斷句,"......者,……也”是標志。
C.是判斷句,"......者,......也“是標志。
D.是判斷句,“此……也”是標志。
B.為定語后置句,應為"限當道之崖"。
故選Bo
7.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A.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農歷每月初一為“朔"。
C.至日:冬至日。
D.重陽:農歷九月初九;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故選Bo
8.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理解文化常識的能力。
B."陰,山南水北為陰”錯誤,應該是山南水北為陽。
故選Bo
9.(登臨黃山,徐霞客)寫下"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表達了
作者對黃山雄奇的由衷贊嘆(漫步西湖,蘇軾)寫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
濃抹總相宜",表現了作者的豁達胸襟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詳解】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項目管理考試內容理解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資格認證考試回顧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資格考試預測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會計崗位職責試題及答案
- 洗煤廠粉塵治理施工方案
- 微生物檢驗技師的基本知識試題及答案
- 財務政策對公司戰略的影響試題及答案
- 水泥土換填施工方案批復
- 管道工程測量與定位考核試卷
- 2024年項目管理能力評估試題及答案
- 鐵粉運輸合同協議
- 廣東省珠海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無答案)
- 2024年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水網發展研究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5年融媒體中心招聘考試筆試試題(60題)附答案
- 公司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
- 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創新創業課程)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GIS組合電器課件
- 村田數控沖床安裝步驟_圖文
- 語法填空題教案
- 白油安全技術說明書(共2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