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5-第2講非選擇題題型題型一主題型非選擇題【題型綜述】主題型非選擇題就是圍繞主題,以圖文材料為載體而設置的主觀類問答題。一般有三種形式:主題遞進式、主題鏈接式和獨立主題式。該題型以某一個主題為中心(主線),運用圖文材料設置問題,考查學生對主題所涉及的單一學問的深挖、拓展及古今中外歷史主干學問的再認再現實力,以及運用所學學問和學科理論分析、歸納、概括歷史文題的實力。一、主題遞進式【題型解讀】主題遞進式非選擇題,即以某一個主題為中心(主線),運用圖文材料,逐層次設置問題,進行考查,也可能是自古至今的漸漸演化趨勢的考查等;主題遞進式非選擇題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點,其設問都是圍繞一個中心主題(主線),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推動、層層發問、逐次誘導;主題遞進式非選擇題又分某單一主題深層推動和中外關聯古今貫穿縱向推動兩種狀況。【真題舉例】(2024年·高考江蘇卷)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和標記,影響巨大而深遠。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青銅器作為文字的載體有一個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積太小,無法刻寫太多的文字,而且鑄造工藝也比較困難……嚴格地說,輕巧而好用的竹簡、木牘才是中國文獻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書籍”……縑帛成本較高,產量有限,這就使得帛書的運用范圍不能像簡冊那樣廣泛,只有朝廷和貴族之家才有條件運用。——王恩全《論中國漢字的載體演化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紙張的輕薄柔韌、價廉易得使其成為漢字書寫和傳播最志向的載體……借助于紙張的普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字的各種書體:篆隸草行楷已發展完備……(唐宋時期)紙張的運用也推動了印刷術蓬勃興起。為達到便于閱讀的視覺效果,印刷的字體刻意追求方正規范、整齊劃一。——陳虹《器物載體與漢字書寫的美學風貌》材料三漢字的傳播及漢字系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東亞地區乃至全世界最為重要的歷史文化現象之一。歷史上,在以我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隨著漢字的廣泛傳播和深刻影響,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內的十多種漢字系民族文字,構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寶庫。這些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是漢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親密溝通的成果,也是漢字符號多、語言適用性強的體現。——摘編自王鋒《追尋漢字傳播和發展的歷史蹤跡》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分析簡牘在文字載體中一度取得優勢地位的緣由。(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科技進步對漢字發展的作用。(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漢字對中國、東亞和世界文化的影響,并分析緣由。eq\a\vs4\al([解題思路])第一步:推斷題型,本題屬于主題遞進式材料問答題。考查主題是“漢字的作用與影響”,涉及中國古代時期。其次步:緊扣主題審題。第(1)題要求回答“緣由”。答案來源于材料,依據材料信息“面積太小”“輕巧而好用”可知簡牘一度取得優勢的緣由主要是面積大,寫字多,工藝簡潔,輕巧好用,成本較低。第(2)題要求回答“作用”。答案來源于材料和所學學問,依據“成為漢字書寫和傳播最志向的載體”“印刷術蓬勃興起……字體刻意追求方正規范、整齊劃一”可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促進了漢字的傳播,不斷催生了多種字體,還使字體變得規范。第(3)題第一小問“影響”:依據“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多種漢字系民族文字”“是漢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親密溝通的成果”可知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促進了東亞地區文化的溝通,豐富了人類文化體系。其次小問“緣由”結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緣由主要是漢字符號豐富多樣,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參考答案](1)緣由:面積較大,寫字較多;制作工藝簡潔;輕巧好用;成本低;產量高。(2)作用:造紙術和印刷術促進漢字的傳播;造紙術的發展促進紙的普及,催生多種書體;印刷術的發展使字體變得規范。(3)影響: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促進了東亞地區文化的溝通;豐富了人類文化體系。緣由:漢字符號豐富多樣;漢字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規律感悟]主題遞進式材料解析題一般解答思路:第一,緊扣主題,分清歷史階段或時期,留意遞進式材料解析題每個設問之間的遞進關系。解題時要特殊留意其逐步遞進的關系,設問與設問之間是有秩序地推動,設問之間的答案相互關聯著,前一問對后一問有干脆的影響,甚至下一個設問就是上一個設問的間接或干脆的答案。其次,留意解答依次和思維邏輯依次。解答好第一問是關鍵,要留意對材料進行多角度思索,發掘材料的顯性和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同時,要留意思維的邏輯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晰。假如是一材多問的題目,對解題思路的要求則更高,因此要重視解題思路的培育。【仿真訓練】1.古代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之一。21世紀以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漸漸引起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其實是張騫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張騫通西域本身是出于軍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貿易。張騫出訪西域擴大了中國絲綢在中亞的影響,引起了更遠地方人們的愛好。羅馬帝國實力強大,對絲綢有強勁需求,羅馬帝國貴族都以穿上絲綢為貴,隨后絲綢價格甚至高過黃金,而漢朝是絲綢唯一來源。——摘編自葛劍雄《歷史上中國沒有動力進行絲綢貿易》材料二“近代絲綢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劇,也是否極泰來,走向振興的前奏。從空間看,近代中外文化溝通的通道是擴大了;從內容看,“西學東漸”是主線,但中國也在開放中艱難發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義和新疆叛亂后,“絲綢之路”還得到確定的復原和發展。我們從晚清民初大量的時人旅行記中也可以看到這種狀況,駝隊馬幫活動頻繁,都帶有大量的絲綢。海上絲綢之路所達的更是商埠大開,口岸林立。……先有條約開埠,后有自開商埠。——據王健《“近代絲綢之路”: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歷史跨越的重要節點》材料三“一帶一路”傳承中國歷史文化精髓,秉持“講信修睦、弘義融利、協和萬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東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輝映的盛世。“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對接、優勢互補,推動更多國家和地區共同應對全球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推動相關各方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開展廣泛、深化、長久的溝通與合作,建設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構建更強勁、更有效、更具親和力的區域一體化合作大格局,實現人類和平發展與共同旺盛。——據厲以寧、林毅夫、鄭永年等《讀懂一帶一路》(1)依據材料一,指出漢代絲綢之路形成的歷史條件,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漢代絲綢之路的主要特點。(2)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近代絲綢之路”貿易的新特點,并說明“近代絲綢之路”貿易發展的意義。(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如何更好地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解析:(1)第一小問條件,據材料從西漢和羅馬兩方面分析;其次小問特點,依據所學學問從歷史、主要貿易商品、貿易動力、區域范圍等方面歸納。(2)第一小問新特點,據材料從政府作為、社會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壓制、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推動等方面回答;其次小問意義,可以從“近代絲綢之路”對中國內地、邊疆民族地區、外國資本主義以及后世的影響等角度回答。(3)據材料從歷史和現實角度分析。答案:(1)條件:①西漢建立,張騫通西域,交通條件較好;②中國絲織技術先進,絲綢影響擴大;③羅馬帝國對絲綢有強勁需求。(任答兩點即可)特點:①歷史悠久;②以中國絲綢為主要貿易商品;③貿易動力主要來自羅馬帝國;④以中亞為橋梁;⑤區域范圍廣。(任答三點即可)(2)新特點:①政府腐朽衰落,支持力度小;②在民族危機背景下進行;③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壓制;④主要靠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推動;⑤以近代工業商品為主;⑥外貿港口多;⑦貿易量和規模及區域更大。(任答三點即可)意義:①促進了中國內地與邊疆的交通聯系;②加速了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③確定程度上改善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④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⑤確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⑥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溝通;⑦為后世區域經濟發展供應借鑒。(任答三點即可)(3)踐行:①傳承古代和近代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和商貿精神;②須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增加綜合國力;③作為倡議國,面對風險挑戰,須要有大國心態,主動面對;④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溝通,合作共贏、共建共享。(任答三點即可)2.(2024·濟南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各方面主要表現勞動分工“農夫行餉田,閨妾起縫素”生產培育“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難”“還廬樹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蔬……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工具技術牛耕、鐵農具、曲轅犁、選種和育秧、測知節氣材料二近代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部分表現19世紀60年頭,浙江地區:“蠶事乍畢絲事起,鄉農賣絲爭赴市。小賈收買交大賈……番舶來銀百萬計,中國商人皆若狂。今年買經更接連,農人紡經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紡車,無復有心種菽粟”據《南潯志》卷31從前女布(指土布)遍于縣市,然自外洋以風火水牛運機成布,舶至賤售,女工幾停其半《順德縣志》1853年材料三1949—1987年中國糧食產量改變示意圖(單位:萬噸)(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述近代中國農業經濟的主要改變,并分析其緣由。(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產量改變的基本趨勢,并分別說明圖中A、B兩個產量波峰區出現的主要緣由。解析:(1)特征,據材料一“牛耕、鐵農具、曲轅犁”“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難”“還廬樹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蔬……雞豚狗彘毋失其時”“選種和育秧、測知節氣”并結合所學歸納。(2)第一小問改變,據材料二“然自外洋以風火水牛運機成布,舶至賤售,女工幾停其半”“蠶事乍畢絲事起,鄉農賣絲爭赴市。小賈收買交大賈……遂使家家置紡車,無復有心種菽粟”并結合所學歸納;其次小問緣由,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工業革命對海外市場需求及鴉片斗爭打開中國大門等角度回答。(3)據圖片分析趨勢;緣由回答先推斷A、B兩個產量波峰區出現的時間范圍,然后結合所學學問分析。答案:(1)小農經濟是主要耕作方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追求精耕細作;受制于自然條件,具有脆弱性。(任答出三點)(2)改變:小農經濟起先解體;農村商品經濟日益發展;漸漸卷入西方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任答兩點)緣由:工業革命完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歩形成;列強侵略打開中國大門,中外貿易聯系加強。(3)趨勢:糧食產量不同時期有較大起伏,但整體上不斷增長。緣由:A區——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或實行農業生產合作社);B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農夫生產主動性。二、主題鏈接式【題型解讀】主題鏈接式非選擇題:圍繞一個主題考查某一國家某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的相互聯系及影響,或是圍繞一個主題將中外相像的歷史現象或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鏈接考查。較好地考查學生微觀和宏觀理解相識問題的實力,也是今年高考命題考查較多的題型。主題鏈接式非選擇題的主題反映的歷史現象缺乏遞進性;通過主題進行發散輻射到該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諸多方面,或者是中外同類學問的鏈接考查。【真題舉例】(2024·高考全國卷Ⅰ,T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0—1980年部分國家鋼產量改變表(單位:萬噸)年份中國美國蘇聯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編自《1949—1984中國工業的發展統計資料》材料二20世紀80年頭以來,我國鋼產量快速增長,1983年達到4002萬噸,1986年達到5205萬噸,至2002年達到18224.89萬噸,鋼產量已連續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2001年增長39.30%,2002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比2001年增長33.82%。鋼材品種結構接著改善,國民經濟發展須要的特殊品種和高附加值品種大幅增加。——摘編自《中國統計年鑒》等(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別說明四個國家鋼產量的總體發展趨勢及基本緣由。(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鋼鐵業發展的主要緣由。eq\a\vs4\al([解題思路])第一步,推斷題型及題眼:本題為主題鏈接式材料解析題,解題的題眼是“中外鋼鐵量的改變趨勢及緣由”。其次步,審設問,確定答題方向:第(1)問第一小問,回答總體趨勢(四個國家鋼產量),其次小問回答基本緣由(四個國家鋼產量的總體發展趨勢),依據材料信息及所學學問,實行說明概括答題方式,遷移20世紀四國經濟發展相關學問,分國別回答趨勢及緣由。第(2)問回答“主要緣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鋼鐵業發展),答題方式為“簡析”,遷移現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相關學問回答。第三步,緊扣信息,遷移所學學問,組織答案:第(1)問,“趨勢”在分析中國、美國等四國鋼產量改變狀況基礎上得出。回答“緣由”時,聯系四國在這個時期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從中國工業化建設、改革開放,二戰后美國和日本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和20世紀70年頭后經濟出現“滯脹”局面,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等方面回答。第(2)問“主要緣由”,依據材料中的時間“20世紀80年頭以來”“2002年”并結合所學學問,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現代化建設加快、科技發展等方面回答。[參考答案](1)趨勢:美國,產量長期穩步增長,到20世紀70年頭中后期出現下降現象。日本,20世紀50年頭中期到60年頭末產量增長迅猛,20世紀70年頭放緩。蘇聯,穩步增長,20世紀70年頭中后期放緩。中國,快速增長。緣由:美國,國家實行大力干預經濟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受“滯脹”影響。日本,實行引進技術等方式促進經濟高速發展,20世紀70年頭在經濟“滯脹”沖擊下,經濟發展減速。蘇聯,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后經濟發展漸漸停滯。中國,重視發展重工業。(2)主要緣由: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現代化建設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投資大幅增加。[方法點撥]區分重要的答題方式詞(1)留意區分“指出”與“分析”術語,二者的根本區分就是“指出”多為材料、教材上的現成的歷史結論或者史實;分析留意是對歷史對象深層次的探討和探討。(2)解答“歸納”和“概括”設問的題目,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要求把歷史現象的共同特點歸結在一起;二是簡明扼要地歸納。(3)解答“說明”和“表明”“體現”和“反映”類設問的題目,除了留意區分他們之間的差異之外,還有留意緊扣材料的關鍵信息,分清是否只是獲得歷史結論,還是須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還是須要回答歷史結論或者遷移歷史事實論證歷史結論等。[規律感悟]主題鏈接型材料解析題,一般是以一個主題為線索,依據時間演進的依次,分不同階段思索歷史演化的進程及異同,解答留意確定主題,審設問,確定好比較項及解答項。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仔細確定好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題要求與材料、教材學問的關系,然后按設定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組織答案。內隱比較式材料解析題:解答此類試題,關鍵是依據題意,對比較對象做詳細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假如是歷史事務、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緣由、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假如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然后解讀材料,遷移所學學問,逐項對比組織答案。【仿真訓練】1.(2024·揚州期中)對公權力運行進行監察的行政監督機制,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是一種特殊政治制度。監察的對象是整個官僚體系,即政府內部官僚或行政主體。完整的監察權包括“糾察”和“言諫”兩部分,既要厲行對群臣的監察,維護中心的權威,又要重視諫言機制,以廣耳目。監察官位卑而權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國古代監察法的通行做法。歷朝歷代都特別重視監察官的選任,留意品德和實力,尤重實踐經驗。監察系統干脆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監察官的獨立性。——摘編自何海鋒《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啟示與悖論》材料二歷朝歷代,雖然監察立法越來越多,監察程序也日益嚴密,但是權力失控卻依舊存在,尤其是在統治集團昏庸無道的狀況下,監察制度往往成為具文,丟失了監察作為官僚政治自我調整的作用,最終往往導致政權滅亡。一方面是越來越重的治權之權,一方面卻是周而復始的權力失控,這不能說不是一個悖論。而這一悖論卻深深根植于監察制度賴以生存的權力結構中。——摘編自何海鋒《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啟示與悖論》材料三雅典的官員監督機制主要發揮民眾監督的作用。民眾監督是建立在干脆民主制的基礎之上。無論是任職資格審查、信任投票,賬目審計和告發程序,都是在公民干脆行使主權的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上進行的。前三種程序已經制度化,每年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內按部就班地進行,運行機制較為成熟。信任投票和賬目審計往往與告發程序聯合,實現對官員的有效監控。——摘編自張春梅《古典時期雅典的官員監督機制》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主要特點。(2)據材料二,請說明“悖論”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學問,分析這一“悖論”出現的政治根源。(3)據材料三,指出雅典的監督機制與中國古代的監督機制有何不同?綜上所述,就制度創新而言,東西方社會對人類文明的共同貢獻是什么?解析:(1)依據材料一,由“監察的對象是整個官僚體系”可得出關于監察對象的特點,由“完整的監察權包括‘糾察’和‘言諫’兩部分”可得關于內容的特點,由“監察官位卑而權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可知監察官員身份的特點,由“歷朝歷代都特別重視監察官的選任,留意品德和實力,尤重實踐經驗”可得出監察官員身份的另一個特點,由“監察系統干脆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監察官的獨立性”可得出監察系統的特點。(2)第一小問“悖論”的含義,可依據材料二“一方面是越來越重的治權之權,一方面卻是周而復始的權力失控”干脆得出;其次小問“根源”,可依據材料二“這一悖論卻深深根植于監察制度賴以生存的權力結構中”可知封建制度是其根源。(3)第一小問“不同點”,依據材料三“發揮民眾監督的作用”可得出與中國的不同是監察的主體,即中國是由官員監督,而雅典則是民眾監督;其次小問“貢獻”,可從制度創新對后世監察制度的影響回答。答案:(1)特點:監察對象是整個官僚體系;具有糾察與言諫雙重職能;監察官地位不高但權力很大(位卑而權重);監察官選任留意素養全面;行使權力具有相對獨立性。(2)悖論:依靠權力集中來制約權力,卻導致權力的失控。根源:封建君主專制制度。(3)不同:(雅典)利用民主制,由民眾監督;(中國)設立特地機構,由官員監督。貢獻:對政治監察體制和制度的探究,為后世政治治理供應了珍貴的閱歷。(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一兩宋時運輸河發達,漕運旺盛,開封、臨安等重要城市皆依河傍水。沿河居民向河道“投瓦礫堆糞壤,日加益而人不知”,導致河道“瓦礫糞壤,日填月壅,幾與岸平”。官、私紡織印染、造紙印刷、冶煉等工坊也對城郭水系造成污染。當時,“盜殺傷行人,棄尸河中”,每逢斗爭,“河岸倒尸多數,出城河中更無水可飲,以水皆浮尸”。隨著河道污染日益嚴峻,官府規定“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派人嚴查污水排放,制止居民侵占河道,嚴厲打擊偷伐河堤林木。民間也出現了清理垃圾、糞便和人畜浮尸的特地人員。為防止河堤衰塌,北宋政府把汴河兩岸栽種樹木作為政績考核的依據。熙寧年間,有人“獻鐵龍爪(浚川耙)以浚河”,這種疏浚河道的專用工具成為河道治理的利器。——摘編自王戰揚《歷史視閾下宋代河道水污染、日常維護與堤岸綠化管理》材料二19世紀中后期,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和疾病流行引起了英國社會的劇烈反應。為解決水污染和城市用水問題,議會于1847年通過了《河道法令》,禁止污染作為公共水源的河流、水庫以及供水管道。1848年頒布了《公共衛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廢棄物集中處理,地方當局應負責供應清潔衛生的飲用水。1855年《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退污害法案》規定成立首都工務委員會,全面負責英國的房屋和供排水系統的建設與管理。這個委員會建成了一條主管道120公里、支線長度1650公里的下水道系統,有效地解決了污水排放和泰晤士河的凈化問題。1875年,政府通過新的《公共衛生法》,匯合了以前同類法規,包括供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衛生監督、疾病預防、殯葬、污染行業管理等。該法案的通過標記著英國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公共衛生體系。1876年、1878年又分別頒布《河流污染防治條例》《公共衛生條例》,基本建立起完善的水資源愛護的法律體系。——摘編自李宏圖《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和治理》(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兩宋時期河道問題出現的緣由,并概述宋代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所呈現的特點。(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英國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有益閱歷。解析:(1)第一小問緣由,依據材料一“運輸河發達,漕運旺盛”得出,城市人口的增加;依據材料一“官、私紡織印染、造紙印刷、冶煉等工坊也對城郭水系造成污染”得出,手工行業排污;依據材料一“河岸倒尸多數,出城河中更無水可飲,以水皆浮尸”得出,人畜棄尸嚴峻;依據材料一“嚴厲打擊偷伐河堤林木”得出,民眾偷伐河堤林木。其次小問特點,依據材料一“官府規定”得出,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依據材料一“派人嚴查……制止居民侵占……嚴厲打擊……”得出重視社會治理;依據材料一“民間也出現了清理垃圾、糞便和人畜浮尸的特地人員”得出,激勵民眾參加;依據材料一“獻鐵龍爪(浚川耙)以浚河”得出,運用新興技術。(2)依據材料二“議會于1847年通過了《河道法令》”“1848年頒布了《公共衛生法》”等內容得出,高度重視立法的作用;依據材料二“1855年《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退污害法案》規定成立首都工務委員會”得出,組建相應的政府部門專職負責;依據材料二“首都工務委員會,全面負責英國的房屋和供排水系統的建設與管理”得出,將水污染治理與城市建設相結合以及建立水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依據材料二“1876年、1878年又分別頒布《河流污染防治條例》《公共衛生條例》”得出,水污染防治與公共衛生體系相結合。答案:(1)緣由:城市人口增加;手工行業排污;人畜棄尸嚴峻;民眾偷伐河堤林木。特點: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重視社會治理;激勵民眾參加;運用新興技術。(2)閱歷:高度重視立法的作用;組建相應的政府部門專職負責;將水污染治理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建立水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水污染防治與公共衛生體系相結合。三、獨立主題型【題型解讀】獨立主題型材料解析題一般都是一個單獨的主題,圍圍著某個歷史事務、歷史現象等對其從背景、緣由、經過、特點、意義、影響、評價等角度進行考查。這類題目主題單一,范圍很廣,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主題都可以作為命題素材。解答這類題目留意把握歷史事務、現象的三要素,留意把握歷史概念的內涵外延和評價、概括、歸納、比較問題的方法。【真題舉例】(2024·高考江蘇卷)新航路開拓之后,出現了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溝通,被稱為“哥倫布大交換”,其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美洲被折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熬煎。更凄慘的是,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對這些疾病毫無免疫力,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個滅亡。據估計原來有1000萬到2500萬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茲特克帝國),到17世紀初只剩下不到200萬人,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削減到只有約50萬……隨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來源日趨驚慌,于是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里勞動。——王加豐《世界文化史導論》材料二(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舊在進行。——(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歐洲折服美洲的后果。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歐洲折服美洲的經濟動因。(2)據材料二,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主動影響。eq\a\vs4\al([解題思路])第一步:推斷題型及特點:本題為獨立主題型材料解析題。其主題是“物種溝通”。涉及新航路開拓的影響這一學問的背景、影響等的分析。其次步:緊扣主題審題,留意設問之間的邏輯層次遞進。第(1)題第一小問后果,據材料一“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從約700萬削減到只有約50萬……在種植園里勞動”信息,從人口屠殺、疾病肆虐、奴隸貿易、種植園經濟產生等角度歸納后果。其次小問動因,結合所學學問從新航路開拓的背景,主要從經濟根源、社會根源等進行分析。第(2)題據材料二“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正負參半……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從歐洲發揮的作用、內容、范圍、時間及歷史影響等方面歸納特點。第(3)題綜合上述兩則材料,結合所學學問從物種溝通及人類生活豐富多樣化、世界經濟聯系及文明的溝通融合等方面進行分析。[參考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殺;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販賣;種植園經濟出現。動因: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對黃金等財寶的渴求。(2)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有豐富性;范圍具有全球性;結果具有兩重性(主動和消極);時間具有長期性。(3)主動影響: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經濟生活;親密了世界經濟的聯系;有助于文明的溝通與融合。【仿真訓練】1.(2024·濰坊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5—1922年,日本占據中國自行車市場第一進口國的位置。而此時日本自行車工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并未羽翼豐滿,相對仍在襁褓中的中國民族自行車業,優勢雖然已經特別明顯,但與歐美諸國自行車工業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一戰結束后,待歐美各國自行車工業復原元氣,重新大量輸入中國市場之后,日產自行車的市場競爭優勢則不再明顯。材料二至19世紀末期,自行車成為中國人心中文明、先進與富有的象征符號。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自行車價格的下落,以及世界自行車工業的勃興,自行車從社會上層,漸漸向中下層人群散布,城市中甚至形成了“自行車階級”。自行車此時早已不再是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玩意,而是一般中國人的出行代步工具。——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徐濤《自行車與近代中國》(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民國初期中國自行車市場發展的特征,并分析緣由。(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自行車在國人心目中地位的改變,并分析其普及的影響。解析:(1)第一小問特征,據材料一“1915—1922年,日本占據中國自行車市場第一進口國的位置”“一戰結束后,待歐美各國自行車工業復原元氣,重新大量輸入中國市場之后,日產自行車的市場競爭優勢則不再明顯”“相對仍在襁褓中的中國民族自行車業,優勢……明顯”并結合所學學問歸納;其次小問緣由,對應特征分析。(2)第一小問改變,據材料二“心中文明、先進與富有的象征符號”“而是一般中國人的出行代步工具”作答。其次小問影響,從經濟、思想角度入手歸納。答案:(1)特征:一戰期間,日本取得在華銷售的確定優勢;隨著一戰的結束,歐美列強重返中國市場,日本優勢丟失;中國民族自行車所占比例較小。緣由:一戰期間,歐美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削減;西方工業水平高于日本;民族工業技術落后。(2)改變:從身份地位的象征到一般代步工具。影響:便利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利于同等思想的傳播;促進了相關行業的發展。2.(2024·南通二模)在爭取近代中國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中,五四運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至國內,國人的愛國心情空前的擴散開來,受到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學生心情尤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學生手持寫有“拒絕和約簽字”等內容的小旗,發表演說,沿途向群眾散發傳單。以游行示威為開端的罷課、罷市、罷工風潮席卷全國,蔚為壯麗的五四愛國運動以中國代表拒簽《凡爾賽和約》而圓滿結束。中國近代以來在對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沒有屈服的抗爭,日本也最終未能獲得繼承德國在山東權益的合法依據,從而為中國此后收回山東創建了條件。——摘編自李喜所、李來容《中國近代史》材料二在6月3日北京學運再掀高潮之際,上海的學、工、商界群起響應,成為五四運動由學生愛國運動普及為全民愛國運動的轉折點。中國人民對政治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從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輕視社會民意的表達。學生對政治的熱忱并不始于五四運動,資產階級對政治的參加在清末則有明顯的表現,唯有工人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對政治的參加起先于五四運動,并表現出不行低估的階級力氣。中國工人階級成長為自為階級時代的到來,對中國將來的政治發展產生不行忽視的影響。——摘編自張海鵬主編《近代中國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與辛亥革命相比,五四運動具有哪些新的歷史特點?結合新的時代和社會條件,分析這些特點的基本成因。(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促使五四運動“轉折”的最具意義的歷史事務,指出這一事務對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的影響。(3)五四運動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起點。據材料一、二,談談你對這一論斷的理解。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利用所學即可得青年學生發揮先鋒作用;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群眾基礎廣泛。其次小問成因,結合所學學問可得,社會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壯大了新的社會力氣;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熏陶;時代條件: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2)第一小問事務,由材料二“唯有工人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對政治的參加起先于五四運動”得出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其次小問影響,據材料二“中國工人階級成長為自為階級時代的到來,對中國將來的政治發展產生不行忽視的影響”可得,工人階級成長為自為階級;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階級基礎。(3)結合材料從民族精神、國家地位的提升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點:青年學生發揮先鋒作用;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群眾基礎廣泛。成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壯大了新的社會力氣;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熏陶;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2)事務: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影響:工人階級成長為自為階級;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階級基礎。(3)理解:國際地位緩慢回升;國家利權漸漸收復;民眾民辦法識高漲;民族凝合力增加。題型二開放型非選擇題【題型綜述】此類試題命題主要思路一般有兩種:(1)通過創設新情境,給定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結論、歷史觀點,命題者對此不作評判性界定,由考生選定論證的觀點或切入點。(2)通過創設新情境,供應大量史料,由考生自行提取信息、擬定論題。該類試題以圖文材料為載體,設置開放、探究性的問題,評分標準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只是提出評分參考看法或給出簡潔的答案示例,依據考生答題狀況依據層次評分,旨在考查考生的獨立見解和發覺問題、提出問題、論證問題的實力。試題具有多元性、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的特點。該類試題旨在考查考生發覺問題、提出問題、論證問題的實力,允許和激勵考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利于考生思維空間的拓展和創新精神的培育,引領新課改、新高考的方向。綜合分析全國卷命題,一般主要分為兩大類:提取觀點論證型和提取信息說明型。一、提取觀點論證型【題型解讀】提取觀點論證型試題設問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干脆供應觀點,要求運用史實對這一觀點進行探探討證;二是就材料中供應的觀點,你是贊同還是反對或另有觀點,請做出推斷并加以論證;三是就材料中的觀點,選擇你認同的一種(或兩種),并簡要說明理由。這三種方式試題均要求考生“說明他人對史實的說明”,即闡釋論證題目材料中呈現或蘊含的觀點,而不要求考生自行建構新的觀點。這類題目材料的設問總是或隱或顯地呈現了固定的“觀點”,須要考生作出推斷,然后進行闡釋、評述、論證。【真題舉例】(2014·高考山東卷)(節選)奴隸貿易對英國和世界經濟發展都產生了特別重要的影響。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回答問題。史實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隸運抵西印度群島。1562-1563年,英國人約翰·霍金斯第一次販奴至美洲。1631年,英國在西非建立了第一個販奴堡壘,英國政府販奴活動正式起先。1670-1776年,英國販賣到美洲大陸的奴隸總數超過其他國家販奴數量的總和。180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貿易法案》。1833年,英帝國廢除了奴隸制。——據楊瑛《英國奴隸貿易的興衰》等史論就歐洲的工業化歷史而言,“世界視野”對于歐洲的意義遠不如“歐洲視野”對于世界的意義大。對于核心地區的經濟增長來說,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邊緣地區的作用微乎其微。——據帕特里克·奧布萊恩《歐洲經濟發展》等(4)對帕特里克·奧布萊恩的觀點加以評述。eq\a\vs4\al([解題思路])第一步:提取材料觀點,先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提煉觀點。本題從材料中“對于歐洲的意義遠不如‘歐洲視野’對于世界的意義大”“對于核心地區的經濟增長來說,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邊緣地區的作用微乎其微”信息可以看出帕特里克·奧布萊恩的觀點是站在歐洲是世界中心這一立場上的,否定世界其他地區對世界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本題應當是批判這一觀點,應當確定世界發展是世界各地區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次步:運用所學學問,依據題目要求論證、評述你的觀點。評述做到史論結合、言之有理,最終進行總結。第三步:總結重申提取的材料的觀點和結論。從唯物史觀角度論證說明你的觀點,總結上升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角度所要求的理論高度。[參考答案]評述:帕特里克·奧布萊恩站在歐洲的立場上,過分強調歐洲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中心地位,無視亞非拉等地區對世界發展做出的貢獻,其觀點具有片面性。近代歐洲的制度創新、經濟發展和思想進步對世界歷史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奴隸貿易等史實表明,歐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對世界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剝削和血腥掠奪基礎之上的。自新航路開拓以來,世界漸漸成為一個不行分割的整體。各地區、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聯系和溝通不斷加強,共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規律感悟]解答此類題目時,留意觀點明確,切忌模糊,表述成文時,緊緊抓住以下五要素:①提取觀點。主要是弄清幾個問題:評論的客觀對象是什么?評論者的主觀相識是什么?有幾種觀點?各觀點之間是什么關系?②推斷表明觀點。一般分五種狀況:正確的,錯誤的,對中有錯的,錯中有對的,正誤兩方面均有合理成分。③揭示真相:某一歷史事務或現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實說話,最有勸服力。④精選史實:因為這是“評論”,不是敘述,所以論證不確定要全面,但語言確定要精練。⑤相識升華: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主觀相識?上升到理論層次。【仿真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革命范式與現代化范式來說,前者留意革命,當然遮擋了歷史的其他一些層面及主題,在評價上也存在偏頗,但它所敘述的歷史無疑是真實的,是不容否認的,革命確乎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主題。現代化范式當然可補革命范式之不足,但它實質上也是“西方中心論”的翻版,是挑戰回應范式的詳細化。以之取代或否定革命范式,同樣也是不行取的,無法反映和揭示近代中國真實的歷史。事實上,革命與現代化這兩個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為補充,不相排斥的。——摘編自崔志海《晚清史探討百年回眸與反思》評析材料中的觀點(隨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解析:首先,依據“事實上,革命與現代化這兩個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為補充,不相排斥的”概括出材料觀點為“革命與現代化這兩個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為補充,不相排斥的”。其次,結合所學中國近代史的學問,對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革命實踐簡要分析其革命性和對近代化的推動作用。最終得出結論。答案:示例材料中觀點為“革命與現代化這兩個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為補充,不相排斥的”。此觀點正確。評析:鴉片斗爭后,中國漸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掀起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主題。但是,近代史上,除了革命這條主線以外,為實現國家的富強,先進的中國人也進行了不懈奮斗,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社會各階層對國家現代化進行了不懈追求,革命史觀無法概括中國近代史的全部。結論:在近代中國歷史上,革命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個路徑、一個前提。只有通過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壓迫,中國的現代化才有實現之可能。(評述材料中的其他觀點如“革命確乎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主題”“現代化范式當然可補革命范式之不足,但它實質上也是‘西方中心論’的翻版”等也可)2.(2024·德州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全體歐洲人都有著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觀點,而這些東西同樣存在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些“歐洲人”國家。歐洲及其分支國家構成了歐洲人和北美人所指稱的“文明世界”或“西方”。其他地區——主要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則被歐洲人說成是“落后”的。在1914年之前的那半個世紀里,歐洲人及其余西方人對他們的文明有著異乎尋常的意識并感到無比驕傲。他們信任,這是歷經數個世紀不斷進步的必定結果。他們認為自己就是人類努力的重要領域最先進的一支,因而設想世界各民族都應當敬慕這同樣的社會志向。就此而言,只要誰不情愿或者不能夠接受它們,誰就是“落后的”;一旦他們盡力接受這些文明的志向,他們也就會跟著變成為“文明的”了。——(美)R.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圍繞材料,結合世界近代史的詳細史實,提出一個觀點并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觀點,闡述須史論結合)解析:本題是開放性的題目,觀點要依據材料的信息。材料主要敘述了歐洲人對自己文明發展地位的看法:他們認為歐洲文明是他們歷經數個世紀不斷進步的必定結果,認為自己就是人類努力的重要領域最先進的一支,誰接受了他們的文明,誰就是文明人。依據這些信息寫出觀點,留意觀點必需是一個句子,能表達確定的看法,不能寫成成語。闡述部分要結合西方文明發展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來闡述。最終要有總結、升華。答案:示例一觀點:近代歐洲是世界文明發展的代表。闡述:近代歐洲通過自身的全方位社會革命而加速了其文明地位的確立,取得了領先世界的文明成就。通過新航路開拓和一系列殖民擴張,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體系。通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實現了政治民主化。通過兩次工業革命,實現了生產力質的飛躍。綜上所述,近代歐洲崛起,確立了其在世界文明發展中的地位。示例二觀點:近代歐洲文明的發展既歸功于自身的創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成果。闡述:古代歐洲的政治文明傳統和思想文化成果為近代歐洲文明的發展產生了主動影響。如,古希臘的民主制度、羅馬法體系,為后世歐洲資產階級民主法制供應了借鑒。近代歐洲通過自身的全方位社會革命加速了其文明的發展:通過開拓新航路和一系列殖民擴張,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體系。通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資產階級代議制,實現了政治民主化。通過兩次工業革命,實現了生產力質的飛躍。同時,歐洲的崛起也不應忽視非歐洲國家的貢獻:中國古代四大獨創的西傳,有力地推動了歐洲向近代化的轉型。通過殖民掠奪,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從亞非拉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原料和市場。綜上所述,應當將歐洲崛起納入更廣袤的世界背景來分析,全面、辯證地相識世界文明的發展。(若學生答出其他觀點,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成理,且闡述論證充分,亦可)二、提取信息說明型【題型特點】這類試題共同特點是圖文材料蘊含著信息和觀點,但是命題者并未明確給出信息和觀點,須要考生自己閱讀材料,提煉材料關鍵信息或觀點,進而考生依據提煉的信息、觀點、歷史現象或對歷史現象的看法、相識、啟示等,進行分析、闡述、說明、論證等。這類題目成為高考開放探究性命題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包括四種模式,詳細分析如下:(1)第一種模式是提煉信息說明類,要求考生從所給材料中提取一個或者兩個信息予以說明。(2)其次種模式是提煉信息觀點論述型,要求考生從所給圖文材料中提取一個觀點予以論述。(3)第三種模式是自擬主題論證型。該類試題要求考生在深刻解讀材料信息和題目情境的基礎上,運用學問遷移實力,得出理性相識,提煉出深刻的“觀點”或“自行擬定一個詳細的論題”。“論題”的提煉和擬定,都須要運用思維,對信息進行深刻的解讀、聯想,進而形成自己的歷史感悟,要求考生自我構建,創新力度特別大,對考生的實力要求更高。(4)第四種模式是提煉歷史現象或啟示、看法、相識等評價(闡釋)說明型。要求考生從所給材料中提取歷史現象或從中獲得啟示、看法,并予以分析評價或闡釋說明論證。【真題舉例】(2014·高考山東卷)(節選)某歷史愛好小組以“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發展與女性解放”為課題開展探討性學習,在探討過程中運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關結論。材料丙:摘編自1919年末長沙《大公報》的一則報道。李欣淑幼年時,父為其定了親,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打算叫她守“望門寡”。李欣淑在女校念過書,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因而抗拒出走,到北京工讀。她說:“我于今決計敬重我個人的人格,主動的和環境奮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進。”結論:①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新舊交織,保守與進步共存。②社會進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4)據材料丙并結合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發展,對結論②加以闡述。eq\a\vs4\al([解題思路])第一步:推斷題型及特點:本題為觀點論證型小論文題。觀點是“社會進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其次步:審設問,緊扣限定條件論證。從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改變綻開論述,留意確定緊緊圍繞“社會進步是婦女解放的重要前提”這一觀點來論證作答。[參考答案]闡述:李欣淑接受新式教化、反對包辦婚姻及與封建家庭的斗爭等行為是20世紀初中國女性解放的縮影。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正發生著深刻改變。經濟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反封建斗爭和社會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讓更多婦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實現經濟獨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深化人心。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確定程度上傳播了新觀念、新思想,促進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化的發展,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對民主、科學的弘揚,為女性解放供應了思想動力。上述史實表明,反對專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進步成為時代主題,這一切為女性解放創建了良好的社會前提條件。[規律感悟]1.解題步驟(1)總體步驟:全國卷開放性材料解析題解答,解題步驟總體可以概括為兩個“W”:第一個“W——what”即提煉信息是什么(觀點)。觀點不是顯現的,結合試題的文字、圖片、表格等隱含的信息,提煉出一個明確的觀點即可,不必貪多求全。其次個“W——why”,即說明為什么(論證),說明和說明你所提煉的觀點,要求圍繞所提取的信息,論據精確,史論結合,至少選用兩個史實,留意多層次、多角度分析。(2)分類思路:一般分為歷史闡釋題和歷史探究題兩大類。①歷史闡釋題。常見的行為動詞為“說明”(證明)、“闡述”(闡明并論述),此類試題的答題步驟一般為兩步:a.材料觀點“為何”(是什么);b.論證過程“緣何”(為什么)。②歷史探究題。常見的行為動詞為“評”“評述”“評論”“評析”(評價并論述)、“探討”或“探究”(探究研討),此類試題的答題步驟一般為三步:a.材料觀點“為何”(是什么);b.我的觀點“若何”(怎么樣);c.論證過程“緣何”(為什么)。2.答案結構其總體答案結構形式因題而異,總體看其答案結構:是什么+為什么(史)+會怎樣(論)。(1)“是什么”,即從材料中概括指出觀點是什么或者你贊同哪種觀點,觀點確定是客觀的、理性的。(2)“為什么”,即得出該結論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結合背景加以分析論證,揭示事物本質。(3)“怎么樣”或“怎么做”,即你對該看法如何評價,也就是分析其觀點的對與錯及其根源。要留意運用歷史學科語言,史論結合,史實精確全面。【仿真訓練】【仿真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11650—1900年世界人口(單位:百萬)估計數1650年1750年1850年1900年歐洲100140266401美國和加拿大112681拉丁美洲12113363大洋洲2226非洲100959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DIY》服裝創業計劃書
- 食品行業供應商環保標準協議書范文
- 簡單的手房居間合同
- 消聲排氣系統焊接工藝知識培訓
- 副主任護士聘用合同樣本
- 褪黑素提高杜仲苗抗旱性的研究
- 基于UbD理念的高中生物學單元教學設計實踐研究
- 施工勞務人員培訓協議
- 宿舍室內氣溶膠顆粒擴散特性研究
- 兼并企業合同標準文本
- 急診綠色通道管理考試及參考答案
- 中國農業銀行筆試題庫(含答案)
- 全套可編輯地圖
- 儀表聯鎖長期停運(摘除、變更)審批表
- 珍寶島藥業企業文化版
- 承插型盤扣式扣件鋼管模板支架驗收記錄表
-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消防員管理規定
- 握筆姿勢詳解全解課件
- 《三會一課》培訓測試題
- Seminar_帶SPL的安全集成
- 國家開放大學《電工電子技術》章節自測題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