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古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課件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3_第1頁
第24課《古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課件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3_第2頁
第24課《古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課件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3_第3頁
第24課《古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課件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3_第4頁
第24課《古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課件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

雪,潔白美麗,或輕舞,或紛揚,給我們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對象。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例子嗎?有關“雪”的古詩詞: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壹

岑參,唐代邊塞詩人。作品善于描寫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與高適并稱“高岑”。著有《岑嘉州詩》等。貳寫作背景

唐朝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天寶十三載,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臺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時寫下了此詩。叁文體知識邊塞詩:唐代詩歌的一種題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及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和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或對戰爭的厭惡之情。肆解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從題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這是一首詠雪詩;·也是一首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友人歸京的場景。伍疏通詩意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鋪天蓋地能把白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紛飛著大雪。·像一夜間忽然刮起了春風,千萬棵梨樹開滿了花。·雪花飄進珠簾打濕了羅幕,狐皮大衣不保暖,織錦被都顯得單薄了。·將軍、都護的角弓凍得拉不開,鎧甲冷得難以穿上。·沙漠縱橫交錯結了百丈冰,愁云暗淡無色萬里凝滯。·中軍帳里擺設酒席宴請歸客,酒席上有胡琴、琵琶、羌笛演奏。·時過黃昏,紛紛大雪積滿軍營門,紅旗凍僵在勁風中不再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分手時大雪已覆蓋了天山路。·山勢回環,道路盤旋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行的蹄印。陸內容解析1.這首詩前后側重描寫的內容有何不同?二者是如何完成過渡的?·前部分寫雪景,后部分寫送別;·用“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完成了過渡。運用夸張的修辭,強調天氣的寒冷,“慘”字為下文餞別醞釀氣氛。陸內容解析2.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什么聯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詩中的風雪有什么特點?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卷”和“折”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北風風勢之猛,“八月”說明下雪時間很早,“即”字透露出作者內心的驚奇。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飛”字勾勒出一幅雪花漫天飄落的畫面。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猛雪早。【送別之前的雪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送別之前的雪景】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和開闊的胸襟。修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梨花喻冬雪,以春景寫冬景,抓住雪潔白、鮮潤的特點,既表現了邊塞特有的奇異壯麗風光,又寫出詩人的驚喜之情。【送別之前的雪景】煉字:“忽如”二字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之態,而且再次傳達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畫面:好像一夜溫暖春風遍地吹,千萬棵樹上雪白的梨花競相開放。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用“狐裘、錦衾、角弓、鐵衣”這些邊塞將士身邊的物品來襯托氣候的寒冷。“角弓不得控”和“鐵衣冷難著”,生動地表現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難以忍受。【送別之前的雪景】這四句詩是怎樣表現邊塞地區氣候特點的?(互文)【送別之前的雪景】(互文)互文: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送別之前的雪景】C、修辭: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運用互文的修辭,生動地表現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難以忍受(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表現出邊地軍營中將土們的苦寒生活,也突了大雪的寒威。A、寫作手法:前兩句(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從正面描寫天氣寒冷,表現了軍營將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戰爭的艱苦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同時為送行場面渲染了悲涼氣氛。后兩句(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從軍旅生活方面寫天氣的寒冷,是側面描寫。B、煉字:一個“散"字,寫出了風吹雪花點~飄入帳內的情景,一個”入“字,將讀者的視線從廣漠無垠的空中轉移到中軍將領們的住所上來。一個“濕”字描摹出雪花在羅幕慢慢融化的情景。自選角度賞析“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煉字:“愁”“慘“二字,寫出了詩人對友人長途跋涉的擔憂之情。修辭:運用夸張、對偶的修辭手法,通過人物的視覺表現雪中酷寒,勾勒出瑰奇壯麗的沙漠雪景,以萬里愁云營造送別的氛圍。結構上:承上啟下,由詠雪過渡到送別。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掣”字用得十分準確,擬人、夸張,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無法飄動的情狀。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餞別之時的雪景】這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認為哪個詞用得好,好在哪里?手法:運用動靜結合,且色彩鮮明,風刮得緊,雪下得急,紅旗結冰不能翻飛,一動一靜,一紅一白,相互映襯。展現了邊塞的奇異景象。畫面:傍晚時分,轅門外,大雪紛紛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風扯著也無法飄動。

描寫角度:細節描寫,“風掣紅旗凍不翻”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不僅寫出了天氣的奇寒,而且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將士的象征。體現了戍邊將士不畏艱苦、昂揚勇毅的精神風貌。色彩運用角度:紛紛大雪的“白”和冰裹旗幟的“紅”,一白一紅,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展現了邊塞的奇異景象。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詩人對朋友的關切和擔憂。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表現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不見”和一個“空”字,傳達出詩人因朋友的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臨別之時、送別之后的雪景】詩歌最后四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滿”字寫出了漫天飛雪堵山路的情景,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擔憂和牽掛。賞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寫作手法:運用留白手法,寫得含蓄,引發讀者無盡的思考,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煉字:“空”字真實展現了朋友遠走、人去路空、詩人駐足目送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畫面:雪花飄落在曲折的山路上,友人的身影漸行漸遠,山勢回環,路也轉了彎,友人的身影消失不見,茫茫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孤單的馬蹄印記和詩人佇立遠眺的身影。這首詩四次出現“雪”字,四處寫雪,有什么作用?.從開頭(送別之前)廣袤自然中的雪,轉移到(餞別之時)珠簾羅幕間的雪,再到(臨別時刻)轅門、紅旗上的雪,最后到(送別之后)山路上的雪,本詩以詠雪為主線,四次描寫巧妙轉換了時空,在觀感上形成了空間轉移的效果,無處抒情而處處含情,情景交融,以雪景烘托離情,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柒主旨探究這首七言古詩從塞外冰天雪地的綺麗風光著筆,通過對特殊環境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意和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烘托出邊塞將士和詩人自己的豪邁氣概和壯烈情懷。與友人惜別惆悵之情詠雪送別1.這首詩

巧妙結合,將塞外雪景寫得千姿

百態,氣象壯闊,襯托了

之情。2.巧用對偶互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