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1月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1月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1月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1月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1月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1月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19年3月21日春分,恰逢我國農歷2月某日。該日,天津一位攝影愛好者拍攝到“曠野明月”景觀。天津濱海地區還發育了潮汐樹(海水在漲落過程中堆積與沖刷形成的地貌)。完成下面小題。1.一周后()A.下半夜可見月面朝西 B.正值大潮海水水位高C.日、月位于地球同側 D.月亮較太陽早升先落2.從農歷2月初七到該日,潮汐樹的變化()A.向著海洋萎縮 B.向著海洋生長 C.向著陸地生長 D.向著陸地萎縮3.該日白天天津能觀測到的桿影末端連線軌跡()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D2.C3.B【解析】【1題詳析】該日為農歷十五、六,一周后是農歷二十二、三,月相是下弦月,月亮較太陽早升先落,D正確;下半夜月面朝東,A錯誤;日地月三者不共線,C錯誤;出現下弦月時,不會出現大潮,B錯誤。故選D?!?題詳析】上弦月向滿月過渡,天體引潮力增大,海水水位升高,潮汐樹向陸地生長,C正確,ABD錯誤。故選C?!?題詳析】二分日,非極晝區桿影末端連線,呈東西走向直線,②正確;冬至日,北半球非極晝區桿影末端連線為開口朝北的雙曲線,①錯誤;夏至日,北半球非極晝區桿影末端連線為開口向南的雙曲線,③④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下面4幅圖是我國科學家們在北極地區(73.37°N,165°W)進行科學考察時,在某月5日觀測到的(0時、6時、12時、18時)大氣溫度變化曲線。經科學家分析發現,由于受暖氣流影響,極地大氣近地面附近氣溫隨時間發生了一次由增強到減弱的逆溫變化。完成下面小題。4.以上4幅圖中觀測時間可能是0時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5.科考最佳時期,北半球最可能出現的地理現象()A.華北平原桃花盛開 B.南京梧桐大道落英繽紛C.江淮地區荷葉飄香 D.長江邊灘裸露面積較大【答案】4.B5.C【解析】【4題詳析】結合所學知識,夏季北極附近為極晝期,均溫約為6度,適宜科學考察,圖②近地面氣溫為4度左右,且氣溫隨海拔升高而升高的速率更快,逆溫強度最大,為日出前后,該日該地發生極晝現象,0時日出,B正確,ACD錯誤。故選B。【5題詳析】結合所學知識,北半球夏季,北極附近出現極晝現象,最適宜北極科考;華北平原桃花盛開出現在春季,A錯誤;南京梧桐大道落英繽紛發生在秋季,B錯誤;江淮地區荷葉飄香發生在夏季,C正確;長江邊灘裸露面積較大,說明水位低,出現在冬季,D錯誤。故選C。下擊暴流是指雷暴云中局部的、小范圍的強下沉氣流引發的在地面及其附近產生的強輻散風。其發生與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聯系緊密,通常表現為一束強烈的氣流從天空沖向地面,而后氣流向周圍輻散,越接近地面風速越大,最大地面風力可達15級左右,且往往伴隨有低空風切變(風速和風向變化)。2024年3月31日凌晨,南昌市經歷了罕見的強對流天氣——下擊暴流,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和多人傷亡。完成下面小題。6.南昌低空風切變的影響因素是()A.建筑物 B.河流 C.氣壓差 D.地形7.下擊暴流在近地面形成直線大風可能是()①下沉速度快突發性強②局地尺度③地轉偏向力影響較?、軠夭畲驛.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6.A7.D【解析】【6題詳析】根據材料可知,氣流向四周輻散,接近地面往往伴隨有低空風切變,風速和風向發生變化,南昌市建筑物密集,受建筑物阻擋,風向和風速會發生變化,A正確;南昌市河網密度小,河流對風速和風向變化小,B錯誤;此次南昌低空風切變主要是受下擊暴流的影響,氣壓差不是主要因素,C錯誤;南昌地形較平坦,地形造成的低空切變較小,D錯誤;故選A?!?題詳析】材料可知,下擊暴流在近地面形成直線大風,可能與突發性下沉氣流勢力強速度快、局地氣流輻散范圍大、地轉偏向力影響小等因素有關,①②③正確;溫差大是近地面風形成的原因,但不是下擊暴流形成直線大風的原因,④錯誤;故選D。延安雨岔谷,為紅色砂巖地質,歷經千百年風沙切割和流水沖刷而成,由120條峽谷組成。水、陽光、青苔相互交織、光影變幻、色彩斑斕,美不勝收。被譽為“世界活丹霞,中國夢之谷”。最佳欣賞時間是在夏季正午前后。完成下面小題。8.該地貌形成過程()A.地殼下沉——外力侵蝕—地殼抬升——斷層發育B.地殼下沉——外力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C.外力沉積——地殼下沉—地殼抬升——外力侵蝕D.外力沉積——斷層發育—地殼下沉—外力侵蝕9.游客參觀過程中,最需防范的是()A.暴雨洪澇 B.地震災害 C.大風災害 D.高溫酷暑【答案】8.B9.A【解析】【8題詳析】古地質歷史時期,地殼下沉,外力沉積形成厚厚的紅色砂巖;后來地殼抬升,將沉積巖抬升出露地表;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作用風化、侵蝕;經流水切割和風沙侵蝕,形成峽谷。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題詳析】峽谷谷深、壁陡,呈“V”形,該地夏季多暴雨,易造成洪澇災害,A正確。依據題干,地震災害無法判斷,B錯誤。峽谷深且長,谷壁陡,大風災害可能性不大,C錯誤;谷底日照時間短,溫度較低,無高溫酷暑,D錯誤。故選A。研究表明,土壤濕度存在水分“呼吸”現象,即白天土壤蒸發損失水分、夜間大氣冷凝土壤獲得水分。下圖為榆中觀測站,某年7月16日晴天不同深度土壤濕度的變化曲線。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0.下列說法與圖片信息相符的是()A.從20cm深度向上土壤濕度在一日內呈周期性變化B.10cm和20cm深度土壤濕度的變化具有一致性C.隨著土壤深度增加濕度變小含水量減少D.隨著土壤深度增加濕度變大含水量增加11.該日5cm深處土壤濕度約在17:00時達到最大,主要影響因素()A.冷凝作用 B.蒸發作用 C.引水灌溉 D.溫差較大【答案】10.A11.D【解析】【10題詳析】由圖可知,深度為5、10、20cm的土壤濕度在一日內呈周期性變化,但10cm和20cm深度土壤濕度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并不在同一時期,變化的幅度也有明顯差異,兩者的變化不具有一致性,A正確,B錯誤;圖中顯示,深度為5cm處土壤含水量低于10cm處,則10cm以上土壤濕度大致隨深度增加而增加,而20cm的土壤含水量低于10cm,并向下土壤含水量變小,CD錯誤。故選A?!?1題詳析】該地位于榆中且是7月份的晴天,晝夜溫差較大,從白晝過渡到黑夜氣溫快速下降,5cm深度土壤蒸發減弱,水分損失驟減,同時冷凝加強,吸收更多水分,5cm深度處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故土壤濕度增加,17時后,隨著空氣中的水分減少,土壤因冷凝獲得的水分減小,該深度處土壤因下滲和蒸發的支出大于收入,土壤含水量開始下降,因此17時該深度處土壤濕度達到最大,D符合題意;冷凝作用和蒸發作用對該深度處的土壤含水量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17時該深度處土壤濕度達到最大的主要影響因素,排除AB;材料中未體現出引水灌溉等人為因素影響,排除C。故選D。塔黃分布在喜馬拉雅山麓和云南西北部,海拔在4000-4800米的高山流石灘(位于林線和雪線間)上,粗壯挺直,經過5-7年營養累積開花結實,之后便死去,一生只開一次花。塔黃苞片可保障植物在嚴酷的高山環境中開花結實。完成下面小題。12.推測塔黃苞片的主要功能()A.保持熱量 B.抗風御寒 C.光合作用 D.減少蒸騰13.塔黃顏色艷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減少水分蒸騰 B.更好光合作用 C.吸引昆蟲傳粉 D.為了美觀14.云南西北部高山流石灘分布高度存在東西差異,主要影響因素()A.坡向差異 B.大氣環流 C.海陸分布 D.緯度位置【答案】12.A13.C14.B【解析】【12題詳析】塔黃苞片相互重疊,將所有的花部器官包裹起來,像溫室大棚一樣保持器官熱量,確保其在嚴酷的環境下開花結實,A項正確;?塔黃粗壯挺直的主要功能是抗風,苞片抗風作用不突出,B錯;苞片沒有葉綠體,無法進行光合作用,C項錯誤;苞片面積大,蒸騰作用不會減少,D項錯誤。故選A?!?3題詳析】傳粉昆蟲主要通過視覺定位開花植物,塔黃苞片大且顏色艷麗,更容易被發現。從而實現昆蟲傳粉繁殖的目的,C正確;顏色艷麗不會減少水分蒸發,塔黃顏色艷麗但是苞片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B錯誤;美觀不是植物顏色艷麗的原因,這是從人類欣賞的角度出發的,D錯誤。故選C。【14題詳析】大氣環流影響大氣降水,影響雪線的高低,高山流石灘主要分布在林線和雪線之間,所以影響流石灘高低的實質是雪線高度差異,東坡是夏季風迎風坡,因此東坡的流石灘高度低,所以影響流石灘分布高度東西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B正確;坡向的南北有光照差異,溫度可能會有差異,而東西方向上的光照差異不大,A錯誤;云南西北部高山東西方向都距海較遠,海陸分布差異較小,C錯誤;東西方向緯度差異不大,D錯誤。故選B。每年有大約400座冰山完成從格陵蘭島始發的漫長行程,最終漂入紐芬蘭島附近的溫暖水域。讀北大西洋中高緯度洋面年平均水溫圖。完成下面小題。15.紐芬蘭島冰山的最佳欣賞月份是()A.5月 B.8月 C.2月 D.12月16.從?!獨庀嗷プ饔媒嵌瓤?,圖中乙海域氣溫較同緯度偏高的原因是()A.大氣降水,將水分輸入到海洋 B.暖流過境,海水從大氣吸收更多熱量C.暖流過境,增加海水潛熱釋放 D.緯度較高,海水冷凝作用,釋放熱量【答案】15.A16.C【解析】【15題詳析】紐芬蘭島附近的冰山來自極地地區,受東格陵蘭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的影響,極地的冰山被帶至該海域。5月,氣溫升高,格陵蘭島的冰川融化,部分冰體分離,易被帶到紐芬蘭島附近海域,A正確;8月,海水水溫高,冰山南下過程中易融化(注意題干問的是“紐芬蘭島附近”),排除B項;12月、2月,格陵蘭島氣溫降低,冰川面積擴大,可被洋流帶走的冰山不多,南下冰山數量最少,排除CD項。故選A?!?6題詳析】乙海域,因北大西洋暖流過境增溫,海水蒸發釋放潛熱,加熱大氣,氣溫較同緯度海域偏高,C正確,B錯誤;大氣降水通過將水分輸送到海洋表面,增加了海水的濕度,但這并不會直接導致海水溫度升高。相反,降水過程中的蒸發和凝結會消耗大量的熱量,從而可能使海水溫度降低,A錯誤;題干要求的是同緯度海域相比較,因此D錯誤;故選C。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問題。2024年暑假,某中學地理社團,對巢湖地區進行地貌、地質構造野外實習。第一站,龜山公園,同學們在此處,發現了大量的三葉蟲化石和菊石;第二站,平頂??,該地有保存完好的向斜構造和斷層構造;同學們拍照如下。(1)“將今論古”是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法,我們依據巢湖地區發現的大量三葉蟲化石和菊石,可推知,巢湖地層形成于哪個地質年代?依據圖、文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從古地質歷史時期到現在,巢湖地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某同學在平頂山山腳下,發現一處典型的斷層構造如圖乙,并且做了手繪圖如丙所示。聯系所學知識、結合材料,指出該同學判斷其為斷層構造的理由?!敬鸢浮浚?)古生代;海洋環境演變為陸地環境,地層抬升(垂直運動、隆起、上升均正確);有褶皺(向斜)發育,地層水平運動。(2)巖層斷裂,并發生位移;沿斷層線兩側巖體破碎;地表有明顯的破碎帶;有節理發育?!窘馕觥俊拘?詳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葉蟲和菊石屬于海洋無脊椎動物,生活在古生代;巢湖地區發現的大量三葉蟲化石和菊石,說明早期巢湖為海洋環境,由海洋環境演變為陸地環境,由于地層抬升(垂直運動、隆起、上升均正確),海水外泄,形成斷層;該地有保存完好的向斜構造,說明受地殼水平擠壓形成?!拘?詳析】讀圖可知,該處的巖層斷裂,兩側的巖層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沿斷層線兩側的巖體受地殼運動影響較為破碎;地表巖石破碎,有明顯的破碎帶;圖中巖層具有節理發育,故為斷層構造。18.閱讀材料完成問題。材料一:第33屆奧運會于2024年7月26日到8月11日在法國巴黎舉辦。該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科斯克洞穴,洞內多石鐘乳,目前其唯一入口位于海平面以下36米。洞壁有各種各樣的史前壁畫,內容有海豹和各種魚類等,大部分是海洋生物。下圖為洞穴示意圖(175米是洞口到洞穴的距離,其余數字為海拔)和赤道式日晷圖。材料二:研究結果顯示:科斯克洞穴內,動物壁畫為2萬年前末次盛冰期的古人類活動遺跡。(1)指出開幕式當天,清華園內日晷晷針影子落在上盤還是下盤?畫出晷針影移動軌跡。(2)從氣候和海平面關系的角度,說明距今2萬年以來洞穴入口位置的變化。(3)科斯克洞穴內,動物壁畫為2萬年前末次盛冰期的古人類活動遺跡,指出推斷理由。【答案】(1)上盤;自西南按順時針轉至東南呈優弧線(如圖)(2)2萬年以來,該地氣候經歷冷暖交替變化;寒冷期海平面低于洞口海拔,洞口出露;溫暖期,海平面升高,洞口被淹沒,位于海平面以下。(3)2萬年前氣候寒冷,海平面低至洞口以下;洞內有古人活動遺跡和海洋生物壁畫。【解析】【小問1詳析】赤道式日晷的晷盤與赤道平面保持一致,晷針與地軸方向一致。根據材料中赤道式日晷示意圖可以判斷,日晷上盤面向正北,下盤面向正南。當太陽直射在北半球時,晷針的影子落在上盤,指示時刻;當太陽直射在南半球時,晷針的影子落在下盤,指示時刻;二分日,太陽光線與晷盤平行。結合材料和題干,奧運會開幕式當天(7月26日)處于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在北京清華園內的日晷晷針影子落在上盤。當天日出東北,晷針影子指向西南;日落西北,晷針影子指向東南。由于當日晝長大于夜長,因此晷針的移動軌跡是一個優弧。在圖中應畫出自西南向東南按順時針方向呈現的優弧?!拘?詳析】結合材料信息,洞穴的唯一洞口目前位于海平面以下36米,而洞穴內壁有各種各樣的史前壁畫,說明該洞穴的洞口曾經位于海平面以上,以此推測海平面的變化。根據氣候變化與海平面的關系可以推斷,距今2萬年以來,氣候出現冷暖交替,當氣候轉暖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將洞口淹沒,洞口處于海平面以下;當氣候轉冷時,冰川增多,海平面下降,洞口露出海平面以上?!拘?詳析】結合題干,2萬年前處于末次盛冰期,此時氣候寒冷,冰川增加,海平面下降,導致洞穴的洞口位于海平面以上。此時洞穴內有古人類活動,產生遺跡和動物壁畫。19.閱讀下面材料,完成相關問題。材料一:中國風塵沉積的發育在空間上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擴張的特點,其中,中國黃土高原的風塵沉積序列因連續性好、年代框架可靠以及環境信息豐富而成為古氣候變化研究的重要載體,對其進行系統研究揭示了亞洲季風和內陸干旱化過程的演變歷史。黃土高原以外的其他地區也有第四紀風成黃土的分布,例如江蘇省的南京、鎮江和揚州一帶(寧鎮揚地區)分布的下蜀黃土(如圖)。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其開始形成于0.9百萬年全球變冷時期。材料二:下蜀黃土(下蜀黃土為第四紀風成堆積的邊緣相)垂向上深色層與淺色層互層,與黃土高原典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