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_第1頁
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_第2頁
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_第3頁
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_第4頁
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4-目錄TOC\o"1-2"\h\z\u第一章總論 -5-第一節項目名稱 -5-第二節主要建設內容 -5-第三節投資規模及資金來源 -5-第四節運行保障費用 -5-第五節項目總評 -6-第二章規劃背景及依據 -7-第一節規劃背景 -7-第二節編制依據 -8-第三章基本情況及森林防火現狀分析 -11-第一節基本情況 -11-第二節森林防火現狀 -15-第三節主要成效 -18-第四節存在的主要問題 -22-第五節面臨的嚴峻形勢 -24-第六節加強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 -25-第四章規劃總體思路 -28-第一節指導思想 -28-第二節基本原則 -28-第三節規劃定位 -29-第四節規劃范圍 -30-第五節規劃期限 -30-第六節規劃目標 -30-第五章總體布局 -32-第一節分區依據與標準 -32-第二節分區結果 -33-第三節治理措施 -33-第六章建設內容與重點建設任務 -37-第一節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建設 -37-第二節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建設 -39-第三節森林防火信息指揮系統建設 -40-第四節森林撲火隊伍能力建設 -41-第五節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設 -42-第六節林火阻隔系統建設 -42-第七節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工程建設 -43-第七章環境影響評價及保護措施 -45-第一節環境現狀及環境因子識別 -45-第二節環境影響分析 -45-第三節環境保護措施 -47-第八章投資估算與資金來源 -51-第一節估算原則 -51-第二節估算依據 -51-第三節規劃投資及資金來源 -52-第九章效益評價 -54-第一節生態效益 -54-第二節社會效益 -54-第三節經濟效益 -55-第四節綜合評價 -55-第十章機制建設與保障措施 -57-第一節機制建設 -57-第二節保障措施 -615-第一章總論第一節項目名稱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第二節主要建設內容本規劃包括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建設、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建設、森林防火信息指揮系統建設、森林撲火隊伍能力建設、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設、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工程共7項建設內容(詳見附表3)。第三節投資規模及資金來源《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涉及建設總投資35760.7萬元。其中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建設投資12725萬元;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建設投資1756萬元;森林防火信息指揮系統建設投資1374萬元;森林撲火隊伍能力建設投資6266.7萬元;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設2856萬元;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投資9040萬元;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工程1743萬元。申請中央投資28608.6萬元,占總投資的80%;地方配套7152.1萬元,占20%。第四節運行保障費用運行和維護保障費用1908萬元。其中撲火隊員補助828萬元,通信費600萬元,系統日常維護及系統升級480萬元。第五節項目總評本規劃與《全國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四川省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進行了有效銜接,充分結合了達州市森林防火工作的實際情況編制,達到相關規劃深度的要求,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技術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規劃可作為項目實施的依據。本規劃實施將不斷完善達州市森林防火的“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全面提升全市應急管理水平,推進全市森林防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大限度的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和危害;保護全市森林資源和生態建設成就,保持全市森林生態平衡,維護達州市森林景觀和森林生態安全,推動全市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促進全市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助力實現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本規劃項目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的積極響應,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森林防火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規劃實施將在新時期森林防火工作中樹立新發展理念、完善管理體制、健全指揮機制、壓實各方責任、加強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全面提升全市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和撲救水平,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孫的重大公益事業。第二章規劃背景及依據第一節規劃背景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基。它具有豐富的物種,復雜的結構,多種多樣的功能。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處置救助較為困難的自然災害,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森林資源安全的最大威脅。長期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省森林防火指揮部的具體指導下,認真執行“預防為主、防滅結合、高效撲救、安全第一”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針,經森林防火指揮部及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達州市森林防火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新形勢下,全市森林防火依然存在部分風險隱患。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批示要求,根據《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四川省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實施方案的通知》(川委廳〔2020〕17號)精神,切實排查并消除引發重特大森林火災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隱患,保障《全國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和《四川省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在我市順利實施,全面提升森林防火工作水平,最大限度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和危害,實現建設美麗繁榮和諧達州的目標,市林業局根據我市實際,組織編制完成《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范圍涉及全市7個縣(市、區)。規劃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全市森林防火工作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建設重點和長效機制建設,是未來5年全市森林防火事業發展的藍圖,是全市各級人民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提升森林火災防控能力的重要依據。第二節編制依據(一)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2019年修訂);2.《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2019年修正);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訂);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修訂);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2019年修正);6.《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018年修正);7.《森林防火條例》(2008年修訂);8.《四川省森林防火條例》(No:SC122561)。(二)標準及規程規范。1.《安全防范工程技術規范》(GB50348-2018);2.《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系統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GB/T28181-2016);3.《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50395-2016);4.《無線通信室內覆蓋系統工程技術標準》(GB/T51292-2018);5.《林區公路工程技術標準》(LY5104-98);6.《森林防火工程技術標準》(LYJ127-2012);7.《林業信息化網絡系統建設規范》(LY/T2172-2013);8.《森林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北京,2013);9.《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設和管理規范》(LY/T2246-2014);10.《森林航空消防工程建設標準》(LY/T5006-2014);11.《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標準》(LY/T5007-2014);12.《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設標準》(LY/T5009-2014);13.《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系統技術規范》(LY/T2581-2016);14.《森林防火瞭望臺瞭望觀測技術規程》(LY/T1765);15.《綜合智能網技術要求》(YD/T1429-2003);16.《本地通信線路工程及施工驗收規范》(YD/T5138-2005);17.《通信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技術暫行規定》(YD5039-2009);18.《森林消防裝備、機具儲備年限規范》(國森防辦〔2007〕11號);19.《四川省縣級森林防火綜合能力建設規范(試行)》(川森防指〔2013〕26號。(三)政策性文件。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04〕33號);2.《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川辦發〔2004〕22號);3.《四川省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印發十個專項整治實施方案和“四個清單”的通知》(川森整〔2020〕8號);4.《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四川省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實施方案的通知》(川委廳〔2020〕17號);5.《達州市森林防滅火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印發十個專項整治實施方案和“四個清單”的通知》(達森整〔2020〕17號)。(四)其他相關資料。1.《全國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2.《四川省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3.《達州市2018年統計年鑒》;4.其他相關資料。

第三章基本情況及森林防火現狀分析第一節基本情況(一)地理位置。達州市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省東部,是四川的人口大市、資源富市、工業重鎮、交通樞紐和革命老區,享有“巴人故里、紅色達州、中國氣都”之美譽。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6°39′45″—108°32′11″,北緯30°19′40″—32°20′15″之間,東西綿延177.5公里,南北長223.8公里。全市下轄2個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6588平方公里。(二)地形地貌。達州地勢東北高(大巴山區),西南低(盆地丘陵區)。最高處是宣漢縣雞唱鄉大團堡,海拔2458.3米;最低處是渠縣望溪鄉天關村,海拔222米。大巴山橫直在萬源宣漢北部,明月山、銅鑼山、華鎣山由北而南,縱臥其間,將達州市分割為山區、丘陵、平壩3塊。山地占幅員面積70.70%,丘陵占28.10%,平壩占1.20%。北部山體切割劇烈,山勢陡峭,形成中、低山地貌單元;中南部較為平緩,形成平等谷地地貌單元。(三)氣候。達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由于地形復雜,區域性氣候差異大。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河谷地區氣候溫和,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海拔800米至1000米的低、中山氣候溫涼、陰濕,回春遲,夏日酷熱,秋涼早,冬寒長;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區,光熱資源不足,寒冷期較長,春寒和秋霜十分突出。達州市熱量資源豐富,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5.6—18.1攝氏度,無霜期300天左右。達州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61.4—1684.3毫米之間。春季多寒潮低溫天氣,夏季多伏旱和洪澇、大風、冰雹,秋季多連綿陰雨。(四)河流水系。達州河流主要屬長江支流的嘉陵江水系,發源于大巴山,由北而南呈樹枝狀分布。前河、中河、后河匯成州河后與巴河在渠縣三匯鎮匯合成渠江,南流300千米入長江。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5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流有15條。共有通航河流9條,分別是渠江、州河、巴河、前河、后河、中河、鐵溪河、清溪河、林崗溪,基本形成以渠江、州河、巴河主干流的水路運輸網絡,流域覆蓋達州市四個縣(市、區)。各河流可通航里程不等,運載量在100噸以下。(五)森林資源。達州現有林地788071.11公頃,其中喬木林地636496.93公頃,占80.77%;竹林地35012.50公頃,占4.44%;灌木林地102199.28公頃,占12.97%;疏林地5682.46公頃,占0.72%;未成林造林地6370.39公頃,占0.81%;宜林地831.45公頃,占0.11%;無立木林地1444.07公頃,占0.18%;苗圃地15.01公頃;林業生產鋪地用地19.02公頃(詳見表3.1)。達州現有森林773708.71公頃,森林覆蓋率45.31%。表3.1達州市森林資源統計表單位:公頃單位林地合計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宜林地無立木林地林業輔助生產用地小計喬木林地竹林地達州市788071.11671509.43636496.9335012.50102199.285682.466370.3915.01831.451444.0719.02達川區72086.5863894.8257999.425895.405793.331218.88288.430.6494.54776.9219.02大竹縣75772.9270713.4852641.9018071.584159.47224.56241.16054.14380.110開江縣46953.4442158.1438926.773231.372812.95109.551689.371.16125.6856.590渠縣46624.5043768.9237963.145805.781766.72737.43272.198.17071.070通川區38093.8632836.0932098.56737.534864.04241.2674.45021.8456.180萬源市268862.21209288.51209255.5232.9954645.153081.311336.760510.4800宣漢縣239677.60208849.47207611.621237.8528157.6269.472468.035.0424.77103.200(六)動植物資源。達州共有脊椎動物400余種,其中獸類60多種,鳥類230多種,爬行類14種,兩棲類10多種,魚類85種。有國家、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獸類14種:獼猴、穿山甲、豺、黃喉貂、水獺、小爪水獺、黑熊、大靈貓、小靈貓、金貓、林麝、鬣羚、斑羚、巖羊;鳥類20種:鴛鴦、蒼鷹、雀鷹、大鵟、魚鷹、鵲鷂、鳶、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白腹錦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鸚鵡、雕鸮、長耳鸮、斑頭鵂鶹、長尾林鸮、斑尾鵑鳩;兩棲類1種(大鯢,俗稱娃娃魚);屬省重點保護的獸類3種:赤狐、香鼬、椰子貓;鳥類12種:黑頸鸊鷉、普通鷓鴣、綠鷺、中白鷺、鴻雁、鷓鴣、棕胸竹雞、董雞、八聲杜鵑、鷹鵑、普通夜鷹、黑啄木鳥;爬行類2種:尖吻腹、橫斑錦蛇;屬四川省林業廳公布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250種。達州有野生植物5000余種,分屬201科、1269屬,具有種類多、分布廣、數量大、南北植物兼備等特點。除稀珍保護植物31種,占全國列為保護類的8.8%左右外,還有藥用價值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淀粉植物、纖維植物、單寧植物、菌藻類植物和花卉等。在普查鑒定的2158種植物中,可供藥用的1652種,現已收入標準的有500多種。大宗品種有30多個,暢銷國內外市場。達川區出產的白芷、紅花、百合、烏梅;宣漢出產的黃連、黨參、大力子、厚樸;開江縣出產的香附子、山植;萬源市出產的陳皮、黨參、柴胡、杜仲、天麻。渠縣出產的白芷、川芎等均為大宗產品。其中天麻、杜仲、黃柏、厚樸、首烏等頗負盛名。(七)旅游資源。達州境內有省級及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4個、森林公園11個、濕地公園3處、自然遺產地2處、地質公園2個、自然保護區4個,總面積1426.06平方公里,擁有八臺山、龍潭河、賨人谷、巴山大峽谷、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宕渠古城等自然山水和人文文化一大批豐富的旅游資源。第二節森林防火現狀(一)森林防火現狀。達州市境內喬木林地面積636496.93公頃,其中易燃的松類森林327119.05公頃,占喬木林的51.39%。達州市12月至次年6月為森林防火期,2至5月為森林高防火期,火險期長,發生林火可能性大。經過多年建設,全市已初步建立起了森林防火組織管理體系,比較完善的防火制度,初步建成了以森林防火瞭望監測系統、信息指揮系統、林火阻隔系統和撲火隊伍專業化、撲火機具化為主體的森林防火體系,基礎設施設備及防火隊伍建設也有一定基礎,森林防火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全市森林防火手段仍然較為落后,設施設備簡陋、缺額大,火情瞭望監測系統監測范圍較小,人為活動頻繁,預防和控制重特大森林火災能力不強,森林火災時有發生。(二)森林火災發生情況。據統計,2011—2019年達州市累計發生森林火災158起,其中一般火災129起,較大火災29起。火場總面積287.4公頃,受害森林面積197.5公頃,其中原始林12.1公頃,人工林185.4公頃,損失林木蓄積3831立方米、幼樹14.5萬株,累計損失37.8萬元,出動撲火人工5455個工日,車輛990臺(詳見附表2)。(三)防火機構與防火隊伍。根據《森林防火條例》要求,各縣(市、區)成立了森林防火機構,實行森林防火行政領導負責制。目前市、縣(市、區)設有森林防火指揮部,由政府分管領導擔任指揮長,指揮部下設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森林防火日常工作。林區鄉(鎮、林場)也設置了相應的防火組織機構,部分行政村組建了森林防火小組。根據森林分布和行政區劃,劃分了森林防火責任區,明確了責任人,并層層簽訂責任書,將森林防火工作納入績效考核范圍,全市形成比較完善的護林防火組織和指揮管理機構網絡體系。目前,全市共組建半專業森林撲火隊伍132支,隊員3280人。各縣(市、區)森林防火隊伍已成為森林火災撲救的中堅力量,森林火災撲救隊伍基本實現了半專業化。(四)防火設施設備(詳見表3.3)。市、縣(市、區)政府把森林防火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積極籌措資金,加強森林防火設施設備建設,重點加強阻隔防火林帶、預警監測系統、森林撲火隊伍和撲火物資儲備等建設,基本形成“瞭望巡護網絡、林火阻隔網絡、通信指揮網絡和預測預報網絡”四大網絡體系,森林防火正朝著撲火“隊伍專業化、機具現代化”的目標邁進。通過前期森林防火相關建設項目等工程的實施,全市森林防火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有了一定的基礎,詳細情況(見表3.3):

表3.3達州市現有設施設備一覽表設施設備單位數量瞭望預警瞭望塔座36視頻監控套33風速儀套3手持氣象儀個1撲火機具2號工具套25503號工具套2406滅火水槍個450風水滅火機臺158油鋸把55清火組合工具套320撲火機具斧頭把35砍刀把900消防鏟把800割灌機臺5水泵臺19發電機臺28高壓細水霧滅火機個7安全防護撲火服裝套891野外生存睡袋個150帳篷個25強光工作燈臺70警用手電把70望遠鏡臺29對講機個132衛星電話臺1GPS定位儀個12防火車輛巡護摩托輛88指揮車輛2運兵車輛6森林消防水車輛2基礎設施物資儲備庫平方米160森林防火檢查站個4消防水池個94防火隔離帶公里2837防火道路公里2600宣傳教育宣傳牌座23第三節主要成效(一)責任制體系健全。1.嚴格目標考核。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森林防火工作納入對縣(市、區)的目標考核內容,每年市森林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根據各縣(市、區)開展森林防火工作的具體情況和森林火災發生情況進行考核打分,并將考核結果與縣(市、區)目標績效考核掛勾。2.責任制落實到位。一是把落實責任制的重點放到基層,實行雙向目標責任制,落實了市、縣、鄉、村和村民的責任;從市林業局到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林場和林業站、林業職工的責任。二是嚴格落實部門分工責任制。各級森林防火指揮部成員單位均明確了責任區域,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防火抗災工作合力。三是嚴格落實經營管理單位主體責任。森林、林木、林地的經營單位和個人,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以及在森林防火區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依法履行責任,并加強監督檢查。四是對在林區內的工礦企業、倉庫和有重要設施的單位以及各類項目建設施工單位,既要求采取措施防范自身各種用火引發森林火災,又要切實防范因森林火災威脅自身安全。進入防火期后,全市有防火任務的林業職工、巡山護林人員、崗哨員、瞭望員和輪流掛牌值班村民等一線防火人員全部上崗到位,切實履職盡責。(二)森林火災防控體系健全。1.森林防火財政投入逐年加大。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市財政逐年增加森林防火的專項投入比例。各縣(市、區)根據市級財政的投入比例,也同步增加了配套投入。2.森林防火設施設備較為充足。因森林防火設施設備經費投入逐年遞增,確保了森林消防車輛、巡護摩托、撲火機具等防火設施設備采購順利。目前,全市現有森林防火車輛98輛(其中巡護摩托88輛、指揮車2輛、運兵車6輛、森林消防水車2輛),對講機132部,望遠鏡29臺,撲火機具7773臺(套、把)。3.專業隊伍靠前駐防,空地配合及時處置。各縣(市、區)專業撲火隊迅速完成組建任務,部分縣(市、區)還根據實際需要擴充了隊伍規模,靠前駐防,集中食宿并加強培訓和體能、技能戰術訓練。目前,全市半專業森林撲火隊伍時刻處于臨戰狀態,一旦接到撲火通知能在10分內完成集結,出勤率不低于90%。4.數字化智能化在森林防火中得到應用。目前,全市在主要林區制高點安裝有33套3S技術進行森林防火監控。該監控系統通過前端自動感應發射器,對監控范圍內的煙霧和林火能自動識別、圖像抓拍、準確定位并將前端捕捉的信息回傳至室內預警監控中心報警;同時,全市對專職、兼職護林員配備了智能巡護對講系統,通過市防火信息化平臺可以對護林員日常巡護監督和護林員發現火情能夠及時將信號、圖片、地理坐標等信息上傳回市林業局預警監測中心。(三)保障措施體系健全。1.領導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參加每年的全市森林防火工作會和森林防火檢查,分管副市長(森林防火指揮長)下縣(市、區)檢查其他工作時必問森林防火工作,強力推動了森林防火工作。2.注重防火宣傳,全民防火意識普遍增強。繼續加大對《森林防火條例》《四川省森林防火條例》《四川省林區野外火源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防撲火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前所未有的宣傳力度,全社會森林防火意識入腦入心。3.精心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市森林防火指揮部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召開相關的森林防火工作會議。定期召開全市森林防火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傳達、貫徹和落實國家、省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森林防火各項工作。防火期內,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對森林防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市各級各部門切實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在春節、清明、五一等重要時段,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及時召開會議,對各重要階段防火工作進行安排部署。4.完善森林火險預警響應機制,確保撲火隊伍人員安全。各縣(市、區)不斷完善森林火險預警響應機制,細化森林火險分級響應措施和應對策略,健全與預警信息相對應的科學響應機制。發生森林火災以后,能夠及時按照《森林火險預警與響應工作暫行規定》迅速做出響應。同時,在森林火災處置過程中,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始終把保障人員安全放在首位,始終把“就地、就近、就快”和“打早、打小、打了”作為指揮撲救的第一原則,確保森林火災及時撲滅。5.加大野外用火管控力度。一是繼續大力推進落實“兩項制度”(重點林區村民巡山護林制度和村民分戶輪流值班制度),強化林區野外火源管理,及時消除火災隱患。二是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抓好重點時段、重點區域的防火工作,抓實管人、管火、管林三個環節。三是在防火期內,落實專人對重點火險地段、入山路口嚴防死守,嚴禁攜帶火種入山。四是7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劃定戒嚴區,規定戒嚴期,發布禁火令,依法嚴厲懲處違反禁火令的行為。第四節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森林火險預警手段落后。我市林冠火警監控、林下森林防火預警、森林火險因子監測等手段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人工巡護模式,手段較為落后。林火識別、自動報警等設施設備較為缺乏,森林火險預測預報及時性、準確性有待提高。其次,原來靠人工瞭望的模式還存在,但一些縣(市、區)防火瞭望塔年代久遠,塔房和塔架受損嚴重,已經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二)森林防火通信有盲區。7個縣(市、區)林區的森林防火通信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雖然形成了森林防火通信保障體系,但重點林區和重點火險區幾乎都分布在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邊遠山區,現有的森林防火通信設施還不能較好地滿足森林防火救災的需要,重點林區和重點火險區森林防火通信存在較多盲區。尤其是在發生火災以后,指揮部與前線的指揮調度基本還是依靠手機聯系,信號時斷時續,缺少音視頻同步傳輸的單兵設備,“信息孤島”現象突出,難以滿足火場指揮和應急通信需求。(三)信息指揮系統建設嚴重滯后。全市除建有33套3S技術林火視頻監控系統和巡山護林智能巡護對講系統(僅人工巡山和人工報警功能)外,對于森林火險預警系統、衛星林火監測系統、火場應急通信系統以及撲火輔助決策指揮系統建設尚屬空白。尤其是發生森林火災以后,火場綜合情況不明,沒有數字沙盤、三維地圖等形象展示,嚴重影響和制約森林火災災后損失調查和撲火效率的提高。(四)森林撲火隊伍能力保障建設不足。一是缺乏高效、自動化的撲火機具,以水滅火的機具設備匱乏。主要的撲火機具設備以刀、鏟、斧為主,數量有限的風力滅火機和水槍遠遠不能滿足森林火災防治的需求。二是撲火隊伍的單兵裝備嚴重不足。一旦森林火災發生,撲火隊員可能面臨沒有交通工具無法及時到達火災現場、沒有滅火機具和防護裝備無法有效滅火的尷尬境地,人民群眾的財產和安全受到極大威脅。三是撲火隊員專業營房遠遠低于《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設標準(LY/T5009-2014)》規定的每人20平方米—30平方米的標準,訓練場地和配套訓練器材嚴重不足,有的地方甚至是空白,致使撲火技術演練和安全培訓均無法開展,其快速反應能力和撲火效能也比較低。(五)防火道路通達能力嚴重不足,防火阻隔帶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森林防火道路嚴重不足,防火道路路網尚未形成,導致在春節、清明、五一等重大節假日期間,林區道路車流量增大、擁堵現象十分嚴重,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將“望林興嘆”。二是林區鄉鎮森林防火的主干道等級偏低,路面寬度僅4米及以下標準,嚴重制約了森林火災發生時撲火隊伍和撲火裝備的快速到達。三是由于日常車流量大、車輛超載等原因,致使森林防火道路局部地段受損嚴重,急需維修和養護。四是防火道路里程嚴重不足。無論縣(市、區)行政交界處和一些偏遠的林區,還是國有林區和重點集體林區,很多區域幾乎無路可走。五是防火阻隔帶建設嚴重滯后,加之由于撫育措施沒有跟上,雜草叢生,防火隔離帶砍伐未能全面落實,不僅失去防火功能,有的甚至變成引火載體。(六)森林航空消防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市火情監測缺少無人機等移動監測手段,尤其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重點林區和重點火險區更是需要。但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落后,很多縣(市、區)無人機缺乏。第五節面臨的嚴峻形勢(一)極端天氣頻繁出現,森林防火氣象條件不利。近年來,受“溫室效應”影響,全球氣候變暖趨勢仍在持續,高溫、干旱、大風天氣增多,發生森林火災的頻率明顯增加。達州市地理位置特殊,年平均氣溫高,森林中天干物燥,林下可燃物燃點低,很容易引發森林火災。據氣象模型推演和專家分析預測,未來10年或更長時間內,全球氣溫仍將持續攀升,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必將引起更大范圍旱災和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對森林防火極其不利。(二)林區人為活動加劇,引發森林火災因素增多。一是隨著我市旅游業快速發展,進入林區(尤其是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的人數逐年增多,隨意吸煙、亂丟煙頭、私自帶野外燒烤工具進入林區的露營行為時有發生,這種不確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了引發森林火災的潛在危險性,森林火災防控難度加大。二是由于自然地理和風俗等原因,導致我市墳墓分布較多,每到春節、清明節期間,上墳燒紙、放鞭炮用火頻繁,嚴重威脅著區域森林資源的安全。三是群眾一直有燒秸稈、燒田埂等生產生活習慣,雖多次明令禁止,但屢禁不止。(三)林區可燃載量增加,森林防火壓力加重。通過國家實施的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造林綠化工程,使得全市的林地面積、森林蓄積出現了“雙增長”。森林資源總量不斷增長,易燃燒的針葉林、人工純林增多,尤其是達州市“飛播”和人工種植的樹種大多數為富含松脂和揮發性油類的馬尾松林,遇上火源極易燃燒,加之隨著能源結構的改變薪材使用減少,林內可燃物累計增多,森林火災隱患越來越突出,發生較大森林火災的潛在危險性越來越大,森林防火壓力不斷加重。第六節加強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一)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是加快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林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通過進一步完善預防體系(森林防火預警監測體系、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提升撲救體系建設(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建設、森林防火綜合管理建設、森林撲火隊伍能力、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和加強森林防火保障體系建設(撲火隊伍防火裝備、營房和物資儲備庫、人員補助、系統維護和升級等),最大限度的降低減少森林火災發生和災害損失,保護森林資源,不僅關乎國土生態安全,林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也是為達州市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及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保駕護航。(二)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是保護森林發展林業的重要保障。森林是發展林業的基礎,沒有森林就沒有林業。隨著我市林地面積、森林蓄積的“雙增長”,林業呈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但森林火災能在短時間內燒毀大片森林,不利于林業的發展。因此,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是保護森林資源和發展林業事業的基礎工作性和保障性工作。(三)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是保護動植物資源的需要。我市地處秦巴山區,林區分布有大量的古樹名木、珍稀瀕危植物和國家保護動物,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森林是這些寶貴財富的重要外部生存環境。然而,森林火災使得森林在維持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功能減弱,甚至消失。因此,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減低森林火災損失就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林區動植物資源的需要。(四)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是提升達州森林防火管理能力的需要。我市森林火險預警手段落后、森林防火通信存在盲區、信息指揮平臺建設滯后、森林撲火隊伍能力保障建設不足、防火道路通達能力嚴重不足、森林航空消防能力較弱等,使得森林防火與“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標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針對上述問題和不足,通過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預防體系、快速反應的撲救體系和切實可靠的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全市林火綜合防控能力,實現森林防火“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標。第四章規劃總體思路第一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預防為主、防滅結合、高效撲救、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的理念,推進森林火災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建設,建立完善長效機制,推動森林防火工作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最大限度地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和危害,全面提升森林火災綜合防控水平、現場救援能力和整體防治成效,為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實現美麗繁榮和諧達州目標做出貢獻。第二節基本原則(一)堅持預防為主、因地制宜、重點突出的原則。防范勝于救災,把森林火災預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識;加強預警監測,完善分級預警模式和響應機制;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創新森林資源管護機制,提升防范森林火災的能力。(二)堅持科學撲救、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撲救,把保障林區人民群眾和一線撲火人員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組織指揮、撲火隊伍和撲火裝備專業化水平,著力提升以水滅火、機械化滅火能力,及時、快速和有效處置森林火災,減少人員傷亡以及森林資源和財產損失。(三)堅持分區施策、重點建設的原則。根據各縣(市、區)森林資源條件、火險等級區劃和火災發生發展規律等實際,合理劃分治理區域,對不同區域采取針對性治理措施。突出重點,著力提升重點區域森林火災防控能力,同時兼顧一般區域的需要。(四)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運用行政、經濟、法律以及技術等手段實施綜合治理。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和裝備能力建設;落實責任制度,加強隊伍建設,健全經費保障機制,完善科學防火,加大依法治火,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森林防火工作可持續發展。(五)堅持科技優先、科學防火的原則。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積極開發、引進、推廣先進實用的防撲火設備和技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預警監測、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揮能力建設,構建森林防火信息化體系,大幅提升森林防火信息感知、信息傳輸、信息處理和信息應用四種能力,不斷提高森林防火科技含量。第三節規劃定位本規劃以“預防為主、防滅結合、高效撲救、安全第一”為方針,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的理念,切實把人民群眾和撲火救援人員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森林防火立體感知、管理協同高效、生態價值凸顯、服務內外一體的森林智慧防火新模式,構建“空天地”一體化、全方位、立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加強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全面提升全市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和撲救水平,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森林就是保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思想認識,著力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第四節規劃范圍規劃范圍涵蓋達州市全境(16588平方公里),主要涉及全市的7個縣(市、區),重點規劃區域范圍為達州市森林覆蓋區域(788071.11公頃)。第五節規劃期限規劃期限:5年,即2021—2025年。第六節規劃目標(一)總目標。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預防體系、快速反應的撲救體系和切實可靠的保障體系,全面提升林火綜合防控能力,建立森林防火長效機制,構建比較完備的“七網”(視頻網、瞭望網、水源網、阻隔網、通信網、道路網、指揮調度網)、“七化”(現代化、專業化、機械化、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制度化)。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1‰以內。(二)具體建設目標。1.提高預警監測能力。林火監測覆蓋率達到95%。2.加強通信能力建設。實現平時巡護語音覆蓋率達到90%;實現火場應急通信(語音、視頻通信)覆蓋率達到95%。3.加強森林防火信息指揮系統建設。各級預警指揮中心(預警站)互聯互通率達到100%。4.加強防火專業隊伍建設。實現100%森林火險高風險縣級單位配備森林防火專業隊伍,并加強專業隊伍營房和訓練設施建設。5.健全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設。實現全市森林航空消防覆蓋率達到80%。6.推進林火阻隔系統建設。實現林區道路路網密度到達3.5米/公頃;林火阻隔密度達到4.0米/公頃。7.健全宣教體系建設。重點林區、重點部位宣傳警示率達到80%;網絡宣傳網站建設完成。

第五章總體布局第一節分區依據與標準根據我市森林火險區劃等級、森林資源分布狀況和森林火災發生情況,并考慮各縣級行政單位森林火災發生概率,將全市7個縣(市、區)按照森林火險發生情況劃分成森林火災中風險區和森林低火險區。(一)森林火災高危區。重點林區發生過重特大森林火災且年均受害森林面積≥100公頃,或有林地面積≥10萬公頃且每公頃活立木蓄積量≥60立方米的集中連片I級火險等級縣級行政單位。森林火災高危縣級單位外,有森林防火任務的國家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等國家禁止開發區和軍事管理區等重點保護目標所在縣(市)全部劃入森林火災高危區。(二)森林火災高風險區。森林火災高危區外的I級火險等級縣級行政單位和有林地面積≥3萬公頃且單位公頃活立木蓄積量≥50立方米,或有林地面積≥1萬公頃且年均火災發生次數≥3次的II級火險等級縣級行政單位。(三)一般森林火險區。森林火災高危區、高風險區外且有森林防火任務的縣級行政單位。第二節分區結果根據上述分區依據和標準并與《全國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和《四川省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保持銜接,全市森林火災中風險區4個、森林低火險區3個(詳見表5.1)。表5.1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治理分區表分區分區名稱個數縣(市、區)森林火災中風險區西南丘陵嶺谷森林火災高風險區1渠縣東北山地丘陵森林火災高風險區2達川區、宣漢縣北部高山峽谷森林火災高風險區1萬源市森林低火險區東南低山丘陵嶺谷一般森林火險區3通川區、大竹縣、開江縣合計7第三節治理措施(一)森林火災中風險區。1.西南丘陵嶺谷森林火災高風險區。森林防火特點:該區域幅員面積、林地面積分別占全市幅員面積、林地面積12.17%、5.92%。區域內森林資源大多集中連片分布于丘陵嶺谷區,東西北三面環山,東北高、西南低平,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冬春少雨干燥多風。在干旱少雨、林內可燃物長時間堆積,生產生活等野外用火頻繁,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同時該區域少數民族較多,人口密度大,經濟落后、森林防火道路總量極其不足、通信盲區范圍大、撲火隊員裝備建設極度缺乏,火源管理難度大,使得森林火災的預防、撲救和保障及其困難。主要治理措施:重點加強森林火險預警系統建設(林火視頻監測系統建設、地面火情紅外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森林火險因子監測系統建設等內容),提高林火預警監測能力和水平;加強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建設,提高處置森林火災的能力;加強森林撲火隊員裝備配備和營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森林撲火隊伍快速反應能力和撲救能力;增加森林消防野外直升機起降點和取水點的建設,提高航空護林覆蓋率和空中滅火能力;開展林火阻隔系統建設,優先考慮新建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增強預防控制森林火災治本措施。2.東北山地丘陵森林火災中風險區。森林防火特點:該區域幅員面積、林地面積分別占全市幅員面積、林地面積39.30%、39.56%。區域內森林以馬尾松林為主,林地面積大,人為活動頻繁,氣候多變,冬春少雨干燥多風。火災發生原因主要是因為當地群眾焚燒秸稈、上墳祭祖等人為原因引起。該區域森林防火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森林防火管理平臺建設極度滯后、人為活動頻繁,使得林區人為用火管理難度大。主要治理措施:完善森林火險預警系統建設,提高林火預警監測能力和水平;加強通信盲區的應急通信建設,提高處置森林火災的能力;提高對日常巡護人員管理能力水平、預防體系和撲救體系效率;加強森林撲火隊伍裝備配備和營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森林撲火隊員專隊伍快速反應能力和撲救能力;開展林火阻隔系統建設,優先建設新建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增強預防控制森林火災治本措施。3.北部高山峽谷森林火災中風險區。森林防火特點:該區域幅員面積、林地面積分別占全市幅員面積、林地面積24.43%、34.12%。該區域地處達州市東北邊陲大巴山腹心地帶,林地面積大,是達州市的重要林區之一。區內峰巒起伏,河流縱橫,山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北斜山脊與向斜谷地平行排行。南流水系各主干河流,均衡切構造線成許多V形山谷,石灰巖廣泛裸露,山坡陡峭,地面崎嶇。境內森林以馬尾松林為主,森林類型易燃性高,致使森林火險等級持續居高不下,發生森林火災的可能性增高,使得森林防火形勢異常嚴峻。該區域森林防火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落后,森林防火預警嚴重不足,通信存在盲區,森林防火基礎設施薄弱,撲火隊員裝備建設極度缺乏以及當地地勢復雜,森林覆蓋率高,人口密度小,不能及早發現森林火災和火情情況。主要治理措施:完善瞭望塔、林火視頻監控系統,進一步提高林火了望監測能力和水平;加強通信盲區的應急通信,提高處置森林火災的能力;加強森林撲火隊伍裝備配備和營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森林撲火隊伍快速反應能力和撲救能力;開展林火阻隔系統建設,優先建設新建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增強預防控制森林火災治本措施,加強信息指揮平臺建設,實現市、縣(市、區)預警指揮中心、鎮(鄉)預警站實現互聯互通,提高對日常巡護人員管理能力、預防系統和撲救體系效率。(二)森林低火險區。東南低山丘陵嶺谷森林低火險區。森林防火特點:該區域幅員面積、林地面積分別占全市幅員面積、林地面積24.10%、20.40%。該區域森林覆蓋率相對較低,森林資源分布較為分散,一般情況下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的幾率較小,但局部區域也具有較高的火險等級,容易發生火災,需加強監控與防范。主要治理措施:加強森林撲火隊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專業隊伍快速反應能力,實現森林防火打早打小的目標;建設森林消防野外直升機起降點,提高航空護林覆蓋率;建立火險預警系統,搭建基礎網絡平臺;加強應急森林撲火隊伍建設和撲火隊員與防火指揮人員培訓,提升就地、就近、就快處置火情能力;加強野外用火管理,做好防火宣傳教育工作。

第六章建設內容與重點建設任務本規劃包括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建設、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建設、森林防火指揮系統建設、森林撲火隊伍能力建設、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設、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工程等“預防、撲救和保障”三大體系建設共7項內容。第一節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建設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采用雙光譜熱成像視頻監控、智能視音頻、衛星遙感和地面火情紅外監測預警等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旨在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高科技智能管控系統,利用熱成像智能識別前端視頻、綜合分析平臺等科學技術,依托林區移動巡查、視頻監控手段,以提高對森林火災預防體系的自動化水平(具體詳見附表3)。(一)林火預警監測系統。充分利用現有鐵塔、電力、網絡等公共資源,采用先進的熱成像和可見光成像技術,實現森林火情24小時不間斷探測和自動報警。該系統由前端系統、傳輸系統、指揮中心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前端系統根據森林的實際情況分別設置探測不同距離的雙光譜熱成像攝像機、防盜報警單元設備、智能卡口、手持移動終端、擴音系統、供電系統。傳輸系統主要利用無線和有線公網技術傳輸視頻信息。后端部署3D演練平臺、時空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大屏、中心存儲、視頻會商等設備。本規劃在森林資源分布集中、敏感性高、火源控制難度大等重點區域和重點部位建設視頻監控系統229套,并利用互聯網平臺初步構建全市的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網絡系統。(二)林區車輛監控預警系統。在非標準大場景下支持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分類捕獲,發生森林火災以后,森林公安能夠以林區車輛監控系統為基礎,迅速的篩選出相關時段進入該林區的人、車信息。本規劃在全市主要道路節點設置建設卡口裝置,共計70套。(三)地面火情紅外監測預警系統。綜合運用紅外傳感、人工智能、網關、物聯網傳感器和云服務平臺,切實解決過去傳統火災監測存在的“發現難、組網難”問題,對林下火災實現早發現、早撲救,有效提高防火技防能力和協同管控水平。本規劃在人口活動頻繁、火源控制難度大的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墳區等地區設置地面火情紅外監測系統15套。(四)森林火險因子監測系統。森林火險因子預警系統是通過對多種火險預測預報因子建立數學模型和分析方法,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通信、網絡技術及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的支持,及時發布區域性高森林火險警報,提高預防效率。本規劃在森林資源分布集中、林下可燃物累積多、干旱少雨和火源控制難度大等重點林區和重點部位設置森林火險因子預警系統42套。(五)瞭望預警監測系統。充分發揮現有瞭望塔的瞭望監測功能,對全市現有瞭望塔升級改造,完善配套設施,配備必要的視頻監測、語音通信設備。在適宜人工瞭望監測的大面積林區新建瞭望塔12座,改造老舊瞭望塔及配套設施10座。(六)林區氣象綜合監測系統。為提高全市森林火險氣象預測預報水平和應對森林火災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能力,全市新建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系統30套、車載風廓線激光雷達系統1套、X波段天氣雷達系統1套、大氣電場監測系統1套、能見度監測系統13套、實景天氣監測系統1套、便攜式氣象觀測站7套,構建全市林區氣象綜合監測體系,為全市森林防滅火工作提供精細數據服務支撐。第二節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建設通信系統建設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障森林防火信息化系統順利運行的基礎和前提,在森林火災預防撲救以及林區安全用火的各個環節中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是系統規劃考慮的第一要素。(一)無線專用通信系統。森林防火無線專用通信系統主要針對語音通信,能夠實現平時巡護信息的及時上報,以及在遇到森林火災時,能夠對森林火災發生位置、大小等信息的相關數據的采集和準確上報。建設以無線技術形成的語音通信網絡,確保在發生森林火災時,能夠使用語音通信系統保障火場信息傳輸暢通,確保火場前指到基指、地區之間的語音傳遞率達到100%,從而最大限度減少森林火災的損失程度。本規劃設置47套無線通信基站、180套無線通信應急廣播音響。(二)衛星通信及應急機動通信系統。衛星通信建設以VAST衛星和北斗通信系統為主,海事衛星和新一代移動通信衛星(中星系列衛星等)為輔的衛星通信系統,配套視頻圖傳系統,實現重要火場音視頻等信息傳輸。應急通信是為滿足撲救重點林區和重要部位森林火災的需要,以車載超短波、短波、衛星等多重通信手段為一體的機動通信系統,能夠快速提升火場區域組網能力,搭建與各級指揮中心建立語音、數據和圖像等信息傳輸通道,保障信息暢通,滿足撲火前指揮調度需求。本規劃在市本級、各縣(市、區)配置8套衛星通信及應急機動通信系統(含VSAT衛星固定站、應急衛星便攜站、衛星手機、北斗定位系統、衛星應急通信車載設備和短波應急通信保障配套通信設備等)。第三節森林防火信息指揮系統建設緊密圍繞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森林防火指揮調度能力,完善市、縣(市、區)預警指揮中心及鄉(鎮)預警站設施設備,強化與協同單位之間的互聯互通,實現“縱向貫通、橫向互連、實時感知、精確指揮”的一體化指揮體系。新建1個市級預警指揮中心、7個(市、區)縣預警指揮中心和42個鄉(鎮)預警站,升級和完善現有的軟、硬件設備。第四節森林撲火隊伍能力建設(一)新建撲火隊伍。規劃新組建5支專業撲火隊共230人。其中市本級一支30人;達川區、渠縣、宣漢縣及萬源市四個森林火災高風險區按照50人一支分別組建,共計4支200人。半專業隊伍及群眾撲火隊建設依據各縣(市、區)具體情況自行組建(具體詳見附表3)。(二)森林撲火隊伍裝備。依據《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設標準(LY/T5009-2014)》,為新組建的撲火隊伍建設配套相關裝備,提高隊伍的戰斗力。設備主要包括撲火機具類、安全防護類、野外生存類和防火車輛類等4大類。1.撲火機具類:森林消防水泵、風水滅火機、風力滅火機、割灌機、油鋸、桶式滅火水槍、袋式滅火水槍、組合工具、消防桶、砍刀、2號工具、發電機等。2.安全防護類:頭盔、逃生面罩、阻燃服裝、作訓服、防扎鞋、阻燃手套、防煙眼鏡等。3.野外生存類:衛星電話、手持對講機、望遠鏡、作訓背包、單兵帳篷、單兵睡袋、水壺、手電筒等。4.防火車輛類:包含移動指揮車、運兵車、消防水車等。(三)森林撲火隊伍基礎保障建設。按照《森林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等標準,加強營房、物資儲備庫和訓練場地建設。規劃新建營房3800平方米、物資儲備庫2100平方米、訓練場地5800平方米。(四)林區人工增雨作業系統。為推動森林防滅火主動防御能力,“未雨綢繆”先行,適時開展人工增雨,阻止森林火災的發生,全市在林區重點區域建設20套碘化銀煙爐自動發生器,實現組網部署,開展資源性人工增雨作業,改善林區小氣候環境、增加林區蓄水;在通川區建設2套車載火箭作業系統,開展資源性或應急性增雨作業,提高應急服務能力。第五節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設森林航空消防是撲救森林火災的尖兵,是林區裝備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森林防火的優先發展方向。為提高區域森林航空消防機動滅火能力、火場偵查能力和綜合保障能力,新建直升機臨時起降點(停機坪)13處,配套航空消防取水水源地建設8處,購置無人機22架。第六節林火阻隔系統建設(一)組合阻隔帶。林火阻隔系統是減少森林火災損失的關鍵,也是最好的防止林火蔓延擴展的途徑,是森林防火體系建設的預防性、控制性基礎工程,是提高森林資源安全性,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系統工程。針對達州市林火阻隔帶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在充分利用自然阻隔帶的基礎上,依據地形地貌和森林資源分布狀況,在重點防火林區關鍵地段對道路兩邊進行改擴建(不硬化)和割灌除草,兩邊形成30米寬的隔離帶。全市規劃150公里組合阻隔帶。(二)森林防火道路。防火應急通道是森林防火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撲火隊伍和物質迅速運達現場的重要通道,是實現“打早、打小、打了”的重要保障。針對達州市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密度低、建設滯后、通行能力差等問題,重點考慮重點林區和重點部位的應急道路建設。按照新建與改造相結合的原則,通過打通林區內部斷頭路,升級改造集材廢棄路和簡易路,與林區現有外部道路構建布局較為合理,結構較為完整的林區防火應急道路網絡。規劃改擴建道路456公里,新建硬化道路440公里。考慮該項建設投資大,本規劃僅將改擴建道路45公里和新建防火道路46公里納入規劃專項投資。其余通過積極爭取國家、省上投入和社會資本等予以解決。(三)林相改造及隔離帶建設。根據防火區域的地形、氣候、可燃物、火源、火行為、耐火樹種、交通條件、撲救能力、經濟管理水平等因素,按照《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標準》,在重點林區,尤其是森林火災高危區的重要保護目標、城鎮和鄉村居民點周邊分期分批實施3000畝(其中大竹縣2000畝、達川區1000畝)林相改造、隔離帶建設等防火阻隔系統,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重要設施安全。第七節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工程建設森林火災不僅受氣候、地理、林相等自然因素影響,更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多數森林火災的發生主要是由人為因素引起的。加強森林防火的宣傳教育,提高民眾防火意識,加強火源管理,消除火災隱患,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首要任務。按照“政府主導,媒體協作,教育培訓,廣泛參與”的要求,突出宣傳重點,豐富宣傳形式,擴大宣傳廣度,深化宣傳實效,切實提高廣大公眾的防火積極性,最終達到群防群治、全民參與的森林防火氛圍。規劃在全市重點林區新增林區宣傳牌450個、宣傳碑140個;制作防火宣傳影像視頻8套、宣傳手冊350000冊、建立森林防火網站8個;各縣(市、區)開展森林防火技能培訓及森林防火演練每年各1次,在森林防火關鍵時期組織各部門、群眾團體在社區、學校等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森林防火宣傳教育每年1次。

第七章環境影響評價及保護措施第一節環境現狀及環境因子識別環境影響要素識別是環評工作的首要任務之一。明確可能對環境造成損害的要素才能正確評價項目工程。該項目為建設性項目,其環境影響集中在土建施工階段,故對規劃側重建設期的環境影響。各環境影響要素及影響的內容見表7.1。表7.1環境影響要素識別表時段活動影響對象影響內容建設期土建施工生態環境、動植物、聲環境、大氣土建工程破壞植被及土壤,產生的三廢和噪聲影響周邊環境交通運輸大氣、聲環境運輸車輛產生的尾氣、噪聲及揚塵運營期電磁傳播大氣、電磁信號監測設施發出和接收信號交通大氣、聲環境運輸車輛產生的尾氣、噪聲及揚塵第二節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大多是一些電子設備、電器設備、數字化儀器以及計算機設備等,均不含易燃、易爆等危險化學品,故不存在環境風險源。項目建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新建各類防火設施、直升機臨時起降場、管護站、營房,以及新建和改建瞭望塔、防火道路,在施工過程中車輛帶來的揚塵、施工機械噪聲,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施工垃圾、生產廢水、污水,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施工作業對建設地點生態的破壞等。(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工程施工的機械作業易造成巖石和地表土層松動、邊坡失穩以及開挖面裸露,因而會導致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施工期間人為活動、機械振動、汽車噪音、廢水廢氣排放等都有可能影響動物活動空間。但由于工程量小,涉及范圍窄,這些影響十分有限;加之工程建設原則上不允許占用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因此,項目建設對生態環境不會造成大的破壞或負面影響。運行期人類活動和噪音可能影響動物分布等。(二)對大氣環境的影響。項目建設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交通運輸、土方填筑、水泥裝卸、砼拌等施工活動中產生的粉塵以及各種施工機械產生的燃油廢氣等,其主要污染物為TSP、CO和NO2等。由于工程規模小,施工期短,故工程施工對大氣環境影響較小,且此類影響屬施工臨時影響,隨施工活動結束而自行消失。運營期交通工具尾氣排放、生活排污等,將會對項目區大氣環境產生一定影響。(三)對水環境的影響。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來自施工期砼拌和系統沖洗廢水、少量的生活污水和少量的機修含油污水,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SS和BOD等,對項目區局部水環境有一定影響。因排放量不大,其影響甚微,并隨施工活動結束而消失。運營期管理人員將消耗水資源并產生生活污水,如處理不當,都會給項目區水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四)對聲環境的影響。施工期聲環境影響主要來源于工程施工開挖、機械運行、汽車運輸等施工活動將產生噪聲污染,對區域聲環境產生一定影響。由于施工期短,故工程噪聲影響不大,且隨施工活動結束而消失。運營期車輛和管理人員產生的噪音對野生動物產生影響極小。(五)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施工期間產生的廢物、廢渣和施工人員進駐產生的生活垃圾,若隨意排放,在雨水作用下沉降于土壤中,可能對土壤造成污染。運營期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工作人員管理、巡護、維修設施等活動產生的垃圾。(六)對野生動植物的影響。直升機臨時起降場、防火專業隊伍營房等建設會使當地的植被受到占壓,施工活動將使植被生境遭到破壞,影響的程度是不可逆的。由于施工范圍較小,工程建設不會對項目區森林植被覆蓋率造成大的影響。工程施工中的爆破、機械噪音、人為活動對灌叢、草叢中棲息的動物有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破壞其原生環境,導致這些動物遠離施工區,向附近其它地方遷徙,但工程量不大,其影響較小。運營期,隨著植被恢復措施的實施以及施工人員的撤離,區域植被將得到有效恢復,附近的動物數量也會逐漸恢復到施工前的水平。第三節環境保護措施(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1.加強施工期的組織管理,提高工效,縮短工期;動土工程盡量避開雨季,場地平整盡量做到挖、填平衡,以減少棄渣棄土量。2.挖、填方施工時,應先筑擋土墻,嚴禁隨挖隨運隨壓;裸露的施工跡地應盡快種上植被或以塑料彩條布覆蓋,且覆土壓實,以防雨水侵蝕或坍塌。3.加強對直升機停機坪、森林管護站、防火專業隊伍營房、等周邊的綠化和美化,綠化風格應與周邊自然景觀相協調。4.臨時占地區域使用完畢后應及時清理和平整場地,并采用適生的樹(草)種進行綠化。(二)大氣環境保護措施。1.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施工機械和運輸工具,使廢氣排放符合國家有關標準。2.裝卸運輸水泥應采取良好的密封措施,裝載多塵物料應堆碼整齊以減少受風面積,并適當加濕以降低運輸過程中的起塵量。3.施工區干道實行車輛限速、灑水降塵,在公路兩側尤其是居民敏感點附近進行綠化以降低粉塵污染。4.加強車輛的維修和保養,使用優質燃料,安裝尾氣凈化器,減少有害尾氣排放。5.施工單位生活服務設施應盡量使用液化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盡可能減少使用污染嚴重的燃煤。(三)聲環境保護措施。1.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施工機械和運輸工具,采用噪聲較低的生產設備和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2.加強機械設備的維修和保養,減少運行噪聲。3.合理安排施工時間,每晚10點至次日7點禁止帶有噪聲的作業施工。4.運輸車輛途經居民區應減速行駛,禁鳴高音喇叭。(四)廢水處理措施。1.杜絕施工過程中的生產廢水隨意排入當地水域;且施工生活區應盡量選在現有居民點,避免產生新的生活污水排放點。2.機修油污應妥善處理,以減少油污外排。(五)固體廢棄物處理措施。1.在施工區及施工生活區設立垃圾桶,分類收集垃圾,并經常噴灑藥水以防蚊蠅滋生;并將收集的垃圾定期運往就近的垃圾處理場進行統一處理。2.安排專人負責固體廢棄物(如廢鐵、廢鋼筋等)的收集,嚴禁亂堆亂放。3.工程建筑垃圾及其它固體廢棄物應及時運到植被覆蓋較差的低洼地集中填埋,如不能及時清運,則要筑擋土墻集中堆放,以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4.建筑材料和垃圾運輸過程中采取遮蓋方式以避免其沿途灑落,并定期清理路面。5.運營期產生的生活垃圾必須集中收集統一處理,設施設備運行產生的廢舊電池、零件等應統一回收處理。(六)野生動植物保護措施。1.合理規劃和嚴格控制施工設計,從施工設計和管理入手把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減少對當地植被以及動物棲息地破壞的影響。2.禁止人為獵捕。當地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和工程建設方必須對施工人員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加強對野生動物的巡護和監測,同時打擊偷盜、獵捕、販運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3.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施工隊伍環保意識。劃定最小施工作業區域,嚴禁施工人員和器械越界破壞植被。嚴禁亂堆亂放施工材料和隨意處置施工垃圾,以免影響植物生長。在施工中發現疑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須立即報有關部門組織鑒別,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保護。

第八章投資估算與資金來源第一節估算原則(一)堅持尊重實際、實事求是、科學安排、厲行節約的原則;(二)堅持統籌兼顧、保證重點、合理使用的原則;(三)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優先解決突出問題的原則;(四)堅持多渠道籌集資金的原則。第二節估算依據(一)《財政部關于印發基本建設項目建設成本管理規定的通知》(財建〔2016〕504號);(二)《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貫徹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降低部分建設項目收費標準規范收費行為等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川發改價格〔2011〕323號);(三)《森林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2014,北京);(四)《森林火情瞭望監測設施工程項目建設標準》(2017,北京);(五)《四川工程造價信息》達州市2019年8—12月發布的相關價格信息;(六)通過調查取得有關材料、設施設備及儀器的現行市場價格。第三節規劃投資及資金來源(一)規劃投資。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總投資35760.7萬元。其中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建設投資12725萬元,占規劃總投資的35.58%;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建設投資1756萬元,占規劃總投資的4.91%;森林防火信息指揮系統建設投資1374萬元,占規劃總投資的3.84%;森林撲火隊伍能力建設投資6266.7萬元,占規劃總投資的17.53%;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設2856萬元,占規劃總投資的7.99%;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投資9040萬元,占規劃總投資的25.28%;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工程1743萬元,占規劃總投資的4.87%(詳見附表4)。(二)資金來源。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總投資35760.7萬元。其中申請中央投資28608.6萬元,占總投資的80%;地方配套7152.1萬元,占20%。第四節運行保障費用運行和維護保障費用1908萬元。其中撲火隊員補助828萬元,占運行和維護保障費用的43.39%;通信費600萬元,占運行和維護保障費用的31.45%;系統日常維護及系統升級480萬元,占運行和維護保障費用的25.16%(詳見表8.1)。運行保障費用全部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之列。表8.1達州市森林防火規劃(2021—2025年)運行保障費用測算表單位:萬元序號項目費用備注運行維護及保障19081撲火隊員補助費828按每人每年0.6萬元計算,6年。2通信費600含預警指揮中心和預警站專線運行費、運營商網絡流量費、地面火情紅外監測上網卡套餐費用等,每年100萬元,6年。3系統日常維護及系統升級480每年80萬元,6年。

第九章效益評價第一節生態效益森林是一個具有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但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來干擾因素,如森林火災超過森林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后,系統就會失去平衡。該規劃實施后,可以提高控制和減少森林火災的能力,有利于維持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使森林資源充分發揮生態作用。規劃的實施不但有利于保護區域森林生態類型的多樣性,有利于區域生物物種及其遺傳的多樣性,有利于保護區域生物群落地帶的特殊性,有利于保護和改善區域野生生物的生存棲息環境,而且還將充分發揮區域森林所具有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調節氣候、防止污染、美化環境等多種生態效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持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第二節社會效益森林火災不僅關系到森林資源和國土生態的安全,而且也危及到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關系到林區的社會穩定和團結。本規劃的出臺及實施,既是提高社會和公眾保護森林資源,減少森林火災發生的需要,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保障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在保持區域森林生態平衡,維護達州市景區景觀和森林生態安全,推動區域綠色生態發展,促進區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第三節經濟效益項目建設的目的是預防和控制森林火災,確保森林資源的安全。就項目本身而言,規劃實施后需要持續的投入才能確保項目的正常運行,因此,項目無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可通過減少森林火災損失來發揮出間接的經濟效益。此外,森林防火事業是一項面向全社會、全人類的社會公益事業,是難以用直接的經濟價值來衡量的。本規劃以全面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為已任,規劃實施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區域森林資源安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但從長遠的、整體的、生態經濟學的眼光來看,森林所體現出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金錢也難以衡量的,所保留下來的物種資源和遺傳資源是全社會、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其價值更是不可估量。因此,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來評價,本規劃的實施,其經濟效益也是十分顯著的。第四節綜合評價本規劃與《全國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四川省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年)》進行了有效銜接,充分結合了達州實際情況進行編制,達到相關規劃深度的要求,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技術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規劃可作為項目實施的依據。通過本規劃的實施,將全面提升達州市的應急管理水平,推進區域森林防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大限度的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和危害,有效保護好區域森林資源。這些寶貴的森林資源是發展地方經濟、維護生態平衡、開展科學研究、豐富人們生活、造福子孫后代的基礎。規劃的實施,有利于對當地群眾和游客進行科普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森林防火意識,保護自然的意識,促進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規劃的實施,有助于森林旅游項目的快速發展,從而提高規劃區的知名度,進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綜上所述,本規劃項目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的積極響應,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規劃實施將推動達州市的可持續發展,融生態、社會、經濟多種效益于一爐,集森林防火的預防、撲救、保障和宣教以及生態旅游于一體,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孫的重大公益事業。PAGE91-第十章機制建設與保障措施第一節機制建設(一)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責任制。1.全面推進森林防火黨政同責新機制。各級黨委、政府應當把森林防火工作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按照《森林防火條例》《四川省森林防火條例》《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等有關規定,在切實落實地方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基礎上,全面推行“黨政同責、終身追究”,將森林防火工作納入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考核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體系,不斷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考核和責任追究機制。2.全面落實部門分工責任制。各森林防火指揮部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通力協作,認真落實森林防火指揮部賦予的森林防火工作職責;林業部門要履行森林防火監督和管理職責,加強監督管理,組織檢查指導,督促工作落實。3.全面落實經營主體責任制。按照“誰經營,誰負責”的原則,森林、林木、林地經營單位和個人,承擔經營范圍內森林防火主體責任。森林公園、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森林防火重點單位,應當履行經營主體的森林防火責任,根據經營面積和相關要求,成立防火組織、組建森林撲火隊伍、劃定責任區域、制定責任制度,做好管轄范圍內的森林防火工作。(二)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隊伍建設機制。1.加強森林火災專業撲救隊伍建設。按照“形式多樣化、指揮一體化、管理規范化、裝備標準化、訓練常態化、用兵科學化”的總體要求,建立以森林火災專業撲救隊伍為主、群眾撲救隊伍和應急撲火隊伍為輔的森林撲火隊伍。鼓勵和支持縣、鄉政府按照“一隊多能”的方式,統籌建設包括森林火災撲救在內的地方專業應急搶險隊伍;探索利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組建森林火災專業撲救隊伍。將森林火災專業撲救隊伍納入公益類事業單位管理,專業隊員享受特殊工種和人身意外安全保險等待遇。推行森林消防火災專業撲救隊伍認證和專業隊員持證上崗制度,提高專業化水平和滅火作戰能力。2.加強護林隊伍建設。充分用好國家相關政策,創新森林資源管護機制,發揮好生態護林員作用,完善護林員聘用和績效考核機制,明確管護區域,落實管護責任,應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對護林員的管理水平,充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