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姚培謙《古文斫》:清代古文評點的思想與藝術_第1頁
探微姚培謙《古文斫》:清代古文評點的思想與藝術_第2頁
探微姚培謙《古文斫》:清代古文評點的思想與藝術_第3頁
探微姚培謙《古文斫》:清代古文評點的思想與藝術_第4頁
探微姚培謙《古文斫》:清代古文評點的思想與藝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在清代古文評點的豐富畫卷中,姚培謙的《古文斫》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位置。清朝時期,學術氛圍濃厚,文化領域蓬勃發展,古文評點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批評方式,達到了鼎盛階段。眾多文人學者投身于古文評點的創作,一時間,各類評點著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古文斫》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不僅是姚培謙個人學術造詣和文學見解的集中體現,更是清代古文評點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坐標。《古文斫》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它對古代文學批評的深刻詮釋上。姚培謙在評點過程中,運用了細膩而獨到的視角,對古代經典文章進行了深入剖析。他不僅關注文章的字詞、語句,更深入挖掘文章的結構、風格、主題等多個層面,為讀者展現了古代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通過對《古文斫》的研究,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古代文學批評的方法和理念,感受到古代文人對文學作品的獨特審美和理解。例如,在評點《左傳》時,姚培謙將造房匠人的運斤技藝與文人作家的寫作技巧相比擬,以對選評文章結構技法等方面的分析為出發點,揭示文章寫作的經營間架之法,示讀者以“運斤之方”,這種獨特的批評方式為我們理解古代文學的創作規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從文化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古文斫》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它反映了當時的學術思潮和文化氛圍,是研究清代文化學術的重要資料。姚培謙身處漢宋兼采的學術環境中,他的評點既體現了對傳統經學的尊重和傳承,又融入了自己的創新思考,展現了清代學術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此外,《古文斫》的成書還受到了征實學風、官方政策以及統治者喜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在書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通過對《古文斫》的研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清代文化學術發展的脈絡和特點。對《古文斫》的研究還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學的經典化過程。在《古文斫》中,姚培謙精心選擇了許多經典文章,并通過評點賦予了這些文章新的價值和意義。他的選評標準和方法,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文學經典的認知和追求,為我們研究古代文學經典的形成和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古文斫》在流傳過程中,也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和批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進一步推動了古代文學經典的傳承和發展。1.2研究綜述近年來,學界對清代古文評點的研究逐漸升溫,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這一時期的評點著作進行了深入挖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這一學術浪潮中,姚培謙的《古文斫》也開始受到關注,但相較于其他經典的古文評點著作,對《古文斫》的研究仍顯薄弱,存在著諸多有待拓展和深化的空間。在對《古文斫》的研究中,一些學者聚焦于其對《左傳》的選評。《左傳》評點在南宋發端,于清初達到鼎盛,姚培謙的《古文斫》在此間脫穎而出。有學者指出,姚培謙將造房匠人的運斤技藝與文人作家的寫作技巧相類比,從對選評文章結構技法等方面的分析入手,揭示文章寫作的經營間架之法,為讀者展示“運斤之方”,即對文章寫作技法進行分析闡釋,且集中論說偶對文法,特色鮮明。《古文斫》選評《左傳》采用評、注結合的評點體例,以簡潔的評點語言對《左傳》進行字詞注釋與文理疏通。姚培謙憑借良好的家學淵源和深厚的學術積淀,形成了《古文斫》文史兼重、博采眾長的評點風格,以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為注釋底本,兼采前人各家評點為己所用,力求去除坊本的粗陋。在選文上,他緊扣《古文斫》實用讀本的性質,選文分布與特征參考馮李驊《左繡》的“文分四時說”,集中選錄魯僖公至昭公時期的文章,采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編排原則,適合初學者閱讀學習。還有研究關注到,姚培謙在《古文斫》選評《左傳》時,依托八股取士制度和評點文學的興盛,迎合、回應官方選本《古文淵鑒》,在思想主旨和文章風格等方面與之一致,同時又受同時期其他古文選本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私人話語體系,在諸多坊間選評本中,與《古文觀止》在篇目擇選、文法評點等方面存在諸多耦合之處。關于姚培謙本人,學界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姚培謙作為漢宋兼采的經學家、史學家、詩人和詩論家,學博著豐。有學者梳理了他的生平經歷和學術著作,如《楚辭節注》《春秋左傳杜注補輯》《李義山詩箋注》等,認為他的古文評點在思想方面以復古為主,同時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在藝術方面著重探討結構安排、語言風格、表現手法和藝術效果等,能夠準確道出作家古文的特質。盡管已有研究為我們理解《古文斫》和姚培謙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仍存在明顯的不足。目前對《古文斫》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多數研究僅關注《古文斫》的某一個方面,如對《左傳》的選評,而對書中其他部分的評點內容,如對唐宋八大家文章的評點等,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深入分析。尚未對《古文斫》的版本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不同版本的《古文斫》在文字、評點內容等方面可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對于深入理解姚培謙的思想和評點特色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對于姚培謙的學術思想和文學觀念在《古文斫》中的具體體現,以及《古文斫》在清代古文評點發展脈絡中的地位和影響,也缺乏深入的探討和清晰的闡述。本文旨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古文斫》展開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通過對《古文斫》的版本進行詳細梳理,分析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深入剖析書中的評點內容,包括對文章思想、藝術特色、寫作技巧等方面的評點,以揭示姚培謙的文學觀念和批評方法;探討《古文斫》在清代古文評點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以及它與同時期其他古文選本的關系,從而為清代古文評點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1.3研究方法與創新點本研究將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姚培謙的《古文斫》,力求全面、準確地揭示其內涵與價值。文獻研究法是本研究的基礎方法之一。通過廣泛搜集與《古文斫》相關的文獻資料,包括姚培謙的其他著作、同時代學者的評論、清代的學術文獻以及后世對《古文斫》的研究成果等,對這些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以了解《古文斫》的創作背景、流傳過程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例如,通過研讀清代的學術筆記和文人書信,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學者對《古文斫》的評價和討論,從而為研究《古文斫》在清代學術圈中的地位提供線索;查閱后世的研究著作和論文,則能了解學界對《古文斫》的研究歷程和主要觀點,為本文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文本分析法是本研究的核心方法。對《古文斫》的文本進行細致解讀,深入分析其選篇、評點內容、語言風格等方面的特點。在選篇分析上,探討姚培謙的選文標準和意圖,研究不同時期、不同作家作品的分布情況,以及這些選文與當時文學思潮和學術氛圍的關系。比如,通過統計《古文斫》中對先秦、兩漢、唐宋等不同時期文章的選錄數量和比例,分析姚培謙對不同時代文學的偏好和重視程度;研究選文中對某些作家作品的集中選錄,如對《左傳》的大量選評,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意義。在評點內容分析上,關注姚培謙對文章思想主旨、藝術特色、寫作技巧等方面的評價和分析,挖掘其文學觀念和批評方法。例如,對姚培謙在評點中使用的術語和概念進行梳理和闡釋,分析其對文章結構、語言、意境等方面的獨特見解;通過對具體評點文字的解讀,了解姚培謙對不同文體、不同風格文章的評價標準和審美傾向。在語言風格分析上,研究《古文斫》的評點語言特色,包括其用詞、句式、修辭手法等,探討其與同時期其他古文評點著作在語言風格上的異同。比較研究法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方法。將《古文斫》與同時期的其他古文選本,如《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纂》等進行比較,分析它們在選篇、評點、文學觀念等方面的異同,從而更清晰地把握《古文斫》的特色和價值。在選篇比較上,對比不同選本對同一作家作品的收錄情況,以及各自獨特的選文視角和側重點,分析其背后反映的選家文學觀念和審美取向。例如,將《古文斫》與《古文觀止》對唐宋八大家文章的選錄進行對比,研究兩者在篇目選擇、排序等方面的差異,探討這些差異所體現的選家對唐宋八大家文學成就的不同理解和評價。在評點比較上,比較不同選本的評點方式、評點內容和評點語言,分析其各自的優勢和不足。比如,對比《古文斫》與《古文辭類纂》的評點風格,《古文斫》注重對文章寫作技法的分析,語言簡潔明了;而《古文辭類纂》則更強調對文章義理的闡釋,語言較為典雅深奧,通過這種比較,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選本的評點特色和對讀者的不同影響。在文學觀念比較上,研究不同選本所體現的文學觀念和批評方法,分析它們在繼承和發展古代文學傳統方面的貢獻和局限。本研究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研究視角上,突破以往對《古文斫》單一維度的研究,將其置于清代古文評點的整體發展脈絡中,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學術思潮以及文學創作情況,進行多維度、綜合性的研究。不僅關注《古文斫》本身的文本內容,還深入探討其與時代背景、其他古文選本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古文斫》的價值和意義。在研究觀點上,通過對《古文斫》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和見解。例如,在對姚培謙文學觀念的研究中,發現他在繼承傳統文學觀念的基礎上,又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對文章實用性的強調和對時文手法的借鑒,這種獨特的文學觀念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關注。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等多種方法,相互印證、相互補充,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入、科學。通過這種多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夠從不同角度對《古文斫》進行剖析,避免了單一方法的局限性,從而為《古文斫》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二、姚培謙及其《古文斫》概述2.1姚培謙生平與學術成就姚培謙,這位在清代學術與文學領域留下深刻印記的學者,于1693年出生在金山廊下(今上海市金山區),字平山,初名廷謙,一字述齋,號妒香先生、鮑香老人。他自幼便展現出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和卓越的學習天賦,勤奮好學的品質伴隨他的成長,為他日后在學術道路上的深厚造詣奠定了堅實基礎。青年時期的姚培謙,對文學的熱愛如熊熊烈火般熾熱。1720年,也就是清康熙五十九年,他憑借自身的才華和努力,自行出版了作品集《春帆集》。這一作品集不僅是他早期文學創作的結晶,更是他在文學領域嶄露頭角的標志。同年,他還承擔了校勘宋代劉克莊《后村居士后集》共20卷的重任。劉克莊作為南宋時期的重要詩人、詞人,其作品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姚培謙在校勘過程中,憑借著對古代文獻的深入理解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后村居士后集》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校訂,為后人更好地研讀這部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次年,姚培謙與松江地區的徐是效攜手合作,共同創作了《茸城蹋歌》。這部作品以記錄松江縣民俗風情為主題,通過生動的文字描繪,展現了當時松江地區的風土人情、民間習俗和社會生活。它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料,讓后人得以一窺當時松江地區的社會風貌。1721年,姚培謙完成了《古文斫》16卷及其續集18卷的注釋工作。《古文斫》的誕生,凝聚了姚培謙多年的學術積累和對古代文學的深刻理解,它在清代古文評點領域具有重要地位,為讀者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古代文學的大門。雍正二年(1724年),他的另一部著作《自知集》出版。這部著作進一步展示了他在文學創作和思想表達方面的才華,體現了他對人生、社會的獨特思考。姚培謙的才華備受當時朝廷重臣沈德潛的高度贊譽。沈德潛作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在文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對姚培謙的賞識,無疑是對姚培謙才華的一種權威認可。然而,面對出仕的機會,姚培謙卻毅然選擇了拒絕。他淡泊名利,更愿意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和文獻整理工作中。這種清高的品格和對學術的執著追求,使他在紛擾的塵世中保持著內心的寧靜,專注于學術的探索與傳承。姚培謙一生筆耕不輟,致力于學術研究和文獻整理,其著作等身。除了上述提到的作品,他還撰寫了《楚辭節注》《類腋》55卷、《春秋左傳杜注補輯》30卷、《朱子年譜》《李義山詩箋注》《樂善堂賦注》等書籍。在這些著作中,《楚辭節注》體現了他對楚辭這一文學經典的深入解讀和獨特見解。他通過對楚辭的注釋和解讀,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楚辭的內涵和藝術特色,展現了楚辭獨特的魅力。《春秋左傳杜注補輯》則是他在經學領域的重要成果。他以杜預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為基礎,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體現了他對經學的深入研究和對學術傳承的責任感。《李義山詩箋注》則是他對唐代詩人李商隱詩歌的注釋和解讀。李商隱的詩歌以其隱晦的表達方式和豐富的意象著稱,姚培謙通過細致的箋注,幫助讀者撥開迷霧,深入理解李商隱詩歌的情感世界和藝術價值。姚培謙還參與編纂了《唐宋八家詩鈔》《陶謝詩集》,并與其他學者共同完成了《文心雕龍輯注》《通鑒攬要》27卷、《明史攬要》8卷、《宋詩百一鈔》8卷等重要文獻。在編纂《唐宋八家詩鈔》時,他對唐宋八大家的詩歌進行了精心的篩選和編排,為讀者呈現了唐宋八大家詩歌的精華。《文心雕龍輯注》則是他與其他學者共同對《文心雕龍》進行的注釋和解讀。《文心雕龍》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重要著作,其內容豐富,理論深邃。姚培謙等人的輯注工作,為后人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龍》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在經史領域,姚培謙的研究成果豐碩。他的《春秋左傳杜注補輯》,以扎實的學術功底對杜預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進行補輯,不僅體現了他對經學的深入鉆研,更展示了他在歷史文獻整理方面的卓越能力。在這部著作中,他通過對各種文獻資料的廣泛搜集和細致比對,對杜預注本中的疏漏和不足之處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他對《左傳》中一些歷史事件的解讀,結合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為讀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對后世的經學研究和歷史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學者們在相關領域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姚培謙在文學創作方面同樣展現出非凡的才華。他的詩歌作品情感真摯,風格多樣,既有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也有對人生感慨的深刻抒發。他的詩歌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常常運用豐富的意象和巧妙的修辭手法,使詩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的文學批評觀念也具有獨特之處,在古文評點中,他既重視文章的思想內容,強調文章應傳達積極的價值觀和思想情感,又注重藝術特色的分析,對文章的結構安排、語言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他認為,一篇優秀的文章不僅要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還要有精湛的藝術技巧,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文學的最高境界。他在評點中常常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將文章的藝術特色和創作技巧深入淺出地呈現給讀者,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代文學作品的魅力。2.2《古文斫》的成書背景姚培謙的《古文斫》成書于清代,這一時期獨特的學術風氣、文化政策以及文學發展狀況,都對《古文斫》的誕生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代的學術風氣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風貌,其中征實學風的興起與浸潤對《古文斫》的成書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明朝末年,空疏學風盛行,學者們多空談義理,不注重實際學問的研究,這種學風導致學術研究逐漸脫離實際,陷入了一種空洞無物的境地。到了清代,許多學者開始反思這種學風的弊端,他們提倡征實學風,主張通過對經典文獻的深入研究和對歷史事實的考證,來尋求真實的知識和真理。這種學風的轉變,使得學者們更加注重對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力求還原經典的本來面目。在這種學術氛圍的影響下,姚培謙在撰寫《古文斫》時,也秉持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所選文章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和分析。他在評點《左傳》時,以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為注釋底本,兼采前人各家評點化為己用,力求去除坊本的粗陋,為讀者提供準確、可靠的解讀。他對《左傳》中一些字詞的注釋和文意的疏通,都經過了仔細的考證和研究,體現了征實學風對他的影響。官方文化政策的推動與引領,也為《古文斫》的成書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環境。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地位,大力推行文化專制政策。他們一方面推崇程朱理學,將其作為官方正統思想,要求士人遵循;另一方面,又積極組織編纂大型文化典籍,如《四庫全書》等,以彰顯文化盛世。在這種背景下,官方選本的示范作用日益凸顯。《古文淵鑒》作為官方欽定的古文選本,在當時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姚培謙在《古文斫》的選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古文淵鑒》的影響。他在思想主旨和文章風格等方面,與《古文淵鑒》保持了高度一致。在思想主旨上,強調文章的教化作用,注重對儒家思想的宣揚和闡釋;在文章風格上,推崇典雅、莊重的文風,反對浮艷、輕薄的文風。這種對官方選本的迎合和回應,既體現了姚培謙對官方文化政策的順應,也反映了當時文化環境對他的制約。統治者的喜好與尊崇對《古文斫》的成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清朝統治者對文化的重視程度較高,他們自身對文學藝術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得到了一定的鼓勵和支持。統治者對某些文學體裁和作家作品的喜好,往往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文學風尚。例如,清朝統治者對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頗為推崇,這使得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學習。姚培謙在《古文斫》中,也大量選錄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這與統治者的喜好不無關系。他對唐宋八大家文章的評點,不僅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經典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唐宋八大家文學在清代的傳承和發展。從文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清代文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古文領域,唐宋派、桐城派等文學流派相繼興起,他們各自提出了獨特的文學主張和創作理念,對古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文學評點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批評方式,在清代達到了鼎盛階段。各種評點著作層出不窮,評點的范圍也從詩歌、散文擴展到了小說、戲曲等領域。在這樣的文學環境中,姚培謙的《古文斫》應運而生。它既繼承了前人古文評點的傳統,又融入了自己的創新思考,形成了獨特的評點風格。姚培謙在評點中,不僅注重對文章思想內容的分析,還關注文章的藝術特色和寫作技巧,他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將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入淺出地呈現給讀者,使《古文斫》成為了一部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古文評點著作。2.3《古文斫》的版本與流傳《古文斫》作為清代一部重要的古文評點著作,在其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多個版本,這些版本不僅承載著文本內容,更反映了其在不同時期的傳播軌跡和接受程度。目前可知的《古文斫》版本中,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有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年,1774年)重訂本(清華齋藏版),此版本前集十六卷,后集十八卷。在這個版本中,前集卷五、卷六為柳柳州集,共選柳文31篇,從其對柳文的評點內容,可一窺姚培謙獨特的文學見解和批評方法。在評點《封建論》時,姚平山曰:“此為柳集中第一烜赫之文,附和者,彈駁者,不一而足。要當分別觀之,篇首民之初與萬物皆生一段,直是他心眼內真見得,議論大醇無疵,余皆詞勝于理地,蓋千古非圣人不能行封建,則可謂封建本是圣人之不得已,且圣人亦必是郡縣,而非封建,此則悖理非道之言,有害人心不淺,若其文之俊杰廉悍,則可謂古今無兩矣。”這種細致且有深度的評點,在該版本中隨處可見,為讀者理解柳宗元的文章提供了獨特視角。國家圖書館藏有清乾隆刻本《古文斫十六卷》,(清)姚培謙評注,共8冊。雖然關于此版本的具體內容細節披露較少,但作為官方圖書館收藏的版本,其在版本學和文獻學上具有重要意義,從側面反映出《古文斫》在當時的學術價值和社會認可度,也說明該版本在流傳過程中受到了官方和學界的重視。《古文斫》在清代的流傳范圍較為廣泛,這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密切相關。清代學術氛圍濃厚,文化教育得到較大發展,對古文的學習和研究成為社會風尚。《古文斫》作為一部兼具學術性和實用性的古文選評著作,滿足了當時學子學習古文、參加科舉考試以及文人學者研究古代文學的需求。其“啟牗初學”的編撰目的,使得它成為初學者學習古文的重要參考書籍。書中對文章結構技法的分析闡釋,如將造房匠人的運斤技藝與文人作家的寫作技巧相比擬,為讀者揭示文章寫作的經營間架之法,這種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易于被讀者接受,從而在學子群體中得到廣泛傳播。在接受程度方面,《古文斫》受到了不同階層讀者的關注。對于普通學子而言,它是學習古文寫作技巧和提高文學素養的實用教材。書中采用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編排原則,集中選錄魯僖公至昭公時期之文,符合初學者的學習規律,能夠幫助他們逐步掌握古文的閱讀和寫作方法。在評點中,姚培謙運用大量時文術語,如“扇”“張本”“遙對格”“伏案”等,這些術語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較為常用,使得學子們能夠將從《古文斫》中學到的知識與科舉應試相結合,提高自己的應試能力。對于文人學者來說,《古文斫》的文史兼重、博采眾長的評點風格,以及對古代經典文章的深入解讀,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姚培謙以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為注釋底本,兼采前人各家評點化為己用,對文章的思想主旨、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為文人學者研究古代文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獨特的見解。從流傳的地域來看,《古文斫》在江南地區的傳播尤為廣泛。江南地區在清代是文化繁榮之地,教育資源豐富,文人墨客眾多。姚培謙作為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其作品在本地及周邊地區具有天然的傳播優勢。江南地區的書院、私塾眾多,這些教育機構為《古文斫》的傳播提供了重要平臺。在書院教學中,教師常常將《古文斫》作為教材或參考書籍,引導學生學習古文。同時,江南地區發達的刻書業也為《古文斫》的廣泛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眾多書坊紛紛刻印《古文斫》,使得其在市場上的流通量大大增加,進一步擴大了其傳播范圍。隨著時間的推移,《古文斫》的流傳雖然受到了一些社會變革和文化思潮變遷的影響,但它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價值依然得到了后世學者的認可。盡管在現代,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和文學觀念的變化,《古文斫》的關注度相對一些經典名著有所降低,但它作為清代古文評點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依然是研究古代文學、文學批評以及清代學術文化的重要資料,為后人了解那個時代的文學風貌和學術思想提供了珍貴的線索。三、《古文斫》的文本內容與編排特色3.1選文范圍與標準《古文斫》作為一部具有獨特價值的古文評點著作,其選文范圍廣泛,涵蓋了多個時代、眾多作家的豐富作品類型,在選文標準上也有著明確且獨特的考量,從思想、藝術等多個維度展現出其編纂的精妙之處。在時代跨度方面,《古文斫》的選文從先秦時期起始,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直至明代,幾乎貫穿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主要階段。先秦時期,它選錄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經典著作中的篇章。《左傳》作為先秦史學和文學的經典之作,其敘事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在《古文斫》中被大量選錄,共六十九篇。像《鄭伯克段于鄢》,通過對鄭莊公與共叔段之間權力爭斗的細致描寫,展現了春秋時期復雜的政治局勢和人性的善惡。在這篇文章的評點中,姚培謙從敘事手法、人物刻畫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其情節的跌宕起伏和人物性格的鮮明特點,為讀者揭示了文章的藝術魅力。兩漢時期,《古文斫》選錄了賈誼、司馬遷等作家的作品。賈誼的《過秦論》,以其磅礴的氣勢和深刻的歷史洞察力,探討了秦朝興衰的原因,體現了兩漢散文的雄渾大氣。司馬遷的《史記》則被選錄了多篇,如《項羽本紀》,通過對項羽這一悲劇英雄的生動描繪,展現了司馬遷高超的敘事技巧和對歷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唐宋時期的文學作品在《古文斫》中占據了重要比重。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成為選文的重點,如韓愈的《師說》《進學解》,柳宗元的《封建論》《捕蛇者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石鐘山記》等。這些作品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韓愈的文章氣勢磅礴、邏輯嚴謹,柳宗元的作品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峻潔的文風著稱,歐陽修的散文自然流暢、富有情致,蘇軾的作品更是才情橫溢、揮灑自如。姚培謙在評點這些作品時,不僅對文章的藝術特色進行了分析,還對其思想內涵進行了深入挖掘,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唐宋散文的精髓。在作家選取上,《古文斫》既注重對文學大家的收錄,也不忽視一些具有獨特風格的小眾作家。除了上述提到的先秦諸子、兩漢賈誼、司馬遷,唐宋八大家等文學巨匠外,還選錄了像魏晉時期的陶淵明、南北朝時期的庾信等作家的作品。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表達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其清新自然的文風在古代文學中獨樹一幟。庾信的作品則融合了南北文學的特點,既有北方文學的剛健之氣,又有南方文學的婉約之美,如《哀江南賦》,通過對梁朝興衰的描寫,抒發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亡國之痛。從作品類型來看,《古文斫》涵蓋了多種文體,包括論說文、記敘文、抒情文、書信、序跋等。論說文如《孟子》中的《魚我所欲也》,通過層層論證,闡述了“舍生取義”的思想,邏輯嚴密,論證有力。記敘文如《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對廉頗和藺相如事跡的敘述,展現了兩人的高尚品質和卓越才能,敘事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抒情文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通過對岳陽樓景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書信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在這封書信中,司馬遷向任安傾訴了自己因李陵之禍而遭受宮刑的痛苦和憤懣,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發憤著書的決心,情感深沉,令人動容。序跋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以華麗的辭藻和嚴謹的結構,描繪了滕王閣的壯麗景色和宴會的盛大場面,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是駢文的經典之作。在選文的思想標準上,《古文斫》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和教化功能。姚培謙傾向于選擇那些蘊含儒家思想,能夠傳達積極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的作品。像《論語》中的篇章,體現了儒家的“仁”“禮”思想,教導人們要遵守道德規范,關愛他人。《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強調了個人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這些作品被選入《古文斫》,有助于讀者在學習古文的同時,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姚培謙也不排斥那些具有獨特思想和創新精神的作品。柳宗元的《封建論》,對封建制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創新性。姚培謙在評點中對這篇文章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觀點新穎,論證有力,雖然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爭議,但不失為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佳作。從藝術標準來看,《古文斫》注重文章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價值。在語言方面,姚培謙欣賞語言優美、富有表現力的作品。如《詩經》中的詩歌,語言簡潔而富有韻律,通過比興等手法,表達了豐富的情感。《楚辭》中的作品則以其華麗的辭藻和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著稱,如屈原的《離騷》,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展現了詩人高潔的品質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在結構方面,他注重文章的布局謀篇和邏輯條理。如《左傳》中的文章,敘事結構嚴謹,情節跌宕起伏,通過巧妙的伏筆和照應,使文章的情節更加緊湊。在表現手法上,姚培謙關注文章的形象塑造、意境營造等方面。司馬遷在《史記》中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像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營造出了寧靜、悠遠的意境。3.2內容編排結構《古文斫》在內容編排上獨具匠心,前后集的結構安排以及各卷內容分布都蘊含著姚培謙的精心考量,體現出清晰的編排邏輯與明確的目的。從前集來看,共十六卷,其開篇便列《左傳》于卷首,這一安排意義深遠。《左傳》作為先秦史學與文學的經典之作,具有極高的價值。姚培謙選錄《左傳》六十九篇,并將其置于前集之首,旨在為讀者奠定堅實的古文基礎。《左傳》的敘事藝術、人物刻畫以及對春秋時期歷史文化的展現,都為讀者理解古代文學和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內容分布上,前集還涵蓋了先秦時期的其他經典著作,如《國語》《戰國策》等篇章,這些作品與《左傳》相互映襯,共同展現了先秦時期的文學風貌和歷史背景。兩漢時期的作品在《古文斫》前集中也有一定的篇幅。賈誼、司馬遷等作家的作品被選錄,賈誼的政論散文如《過秦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磅礴的氣勢,探討了秦朝興衰的原因,展現了兩漢散文的雄渾大氣;司馬遷的《史記》則以其紀傳體的獨特體例和生動的敘事手法,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成為中國史學和文學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的選錄,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兩漢時期文學的發展和演變。唐宋時期的文學作品在《古文斫》前集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成為選文的重點,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的作品被廣泛選錄。韓愈的《師說》《進學解》,以其獨特的文風,強調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為學的態度;柳宗元的《封建論》《捕蛇者說》,則對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這些作品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姚培謙將它們選入前集,有助于讀者領略唐宋散文的獨特魅力,學習唐宋八大家的寫作技巧和文學風格。后集十八卷的內容編排同樣精妙。在這一部分,除了繼續選錄唐宋時期的優秀作品外,還選錄了魏晉南北朝以及明代的部分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展現了這一時期文學的清新自然和對自由的向往;庾信的《哀江南賦》等作品,則融合了南北文學的特點,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作品的選錄,豐富了《古文斫》的內容,使讀者能夠全面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明代的作品在《古文斫》后集中也有體現,雖然數量相對較少,但這些作品反映了明代文學的特色和發展趨勢。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以其細膩的情感和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家庭生活的瑣事,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展現了明代散文的獨特魅力。《古文斫》的編排邏輯清晰,具有明確的目的。從整體上看,它按照時間順序,從先秦到明代,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文學的特點和演變。在選錄作品時,姚培謙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力求為讀者提供具有代表性和價值的文章。他將《左傳》置于卷首,強調了先秦文學在古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為讀者學習古文提供了一個高起點。對于唐宋八大家文章的重點選錄,則是因為唐宋散文在文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有助于讀者提高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古文斫》的編排還考慮到了讀者的學習需求。它采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編排原則,適合初學者進行閱讀和學習。在評點中,姚培謙運用大量時文術語,如“扇”“張本”“遙對格”“伏案”等,這些術語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較為常用,使得學子們能夠將從《古文斫》中學到的知識與科舉應試相結合,提高自己的應試能力。同時,他對文章的評點不僅注重藝術特色和寫作技巧的分析,還關注文章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的學習指導。3.3與同時期古文選本的比較在清代古文選本的燦爛星空中,姚培謙的《古文斫》與《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纂》等同時期選本各具特色,它們在選文、編排、評點等方面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諸多差異,這些異同點反映了不同選家的文學觀念和審美取向。在選文方面,《古文斫》與《古文觀止》都注重對經典作品的選錄,涵蓋了從先秦到明代的眾多優秀篇章。《古文觀止》選篇222篇,上起周文,下迄明末,基本呈現了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脈絡與特點。《古文斫》同樣選錄了《左傳》《國語》《戰國策》以及唐宋八大家等經典作品。在對《左傳》的選錄上,《古文斫》選文六十九篇,《古文觀止》也選錄了多篇《左傳》中的經典篇目,如《鄭伯克段于鄢》《曹劌論戰》等。《古文觀止》在選篇上更加注重作品的知名度和代表性,所選篇章多為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名篇,力求全面展現古代散文的風貌。而《古文斫》則更強調文章的實用性和對初學者的啟發性,其選文分布與特征參考馮李驊《左繡》“文分四時說”,集中選錄魯僖公至昭公時期之文,采用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編排原則,適合初學者閱讀學習。《古文辭類纂》在選文上則有著獨特的側重點。該選本由姚鼐編選,共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以唐宋八大家文章為主。與《古文斫》相比,《古文辭類纂》更注重文章的文體分類,將所選文章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這種分類方式體現了姚鼐對文章體裁的重視,有助于讀者系統地了解不同文體的特點和寫作要求。而《古文斫》雖然也涵蓋了多種文體,但在編排上更側重于按照時間順序展示文學發展的歷程,對文體的分類相對較為模糊。在編排上,《古文觀止》以時間先后為經,以作家為緯,縱向上將一位位名家的名篇依次編錄,橫向上幾乎囊括了各個時代能見到的所有文章類型,使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脈絡。這種編排方式既符合人們對歷史發展的認知規律,又便于讀者全面了解不同時期、不同作家的作品風格。《古文斫》同樣采用了時間順序進行編排,從先秦到明代,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在具體的內容分布上,它將《左傳》置于卷首,突出了先秦文學在古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為讀者學習古文提供了一個高起點。《古文辭類纂》的編排則主要依據文體分類,每一類文體下再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文章。這種編排方式有利于讀者深入研究某一種文體的發展演變,但對于整體把握文學發展的脈絡可能相對較為困難。從評點來看,《古文斫》與《古文觀止》都采用了評點的方式來解讀文章,但評點的風格和重點有所不同。《古文觀止》的評點簡潔明了,注重對文章的思想主旨、藝術特色和寫作技巧進行概括性的分析,常常以寥寥數語點明文章的精妙之處。在評點《滕王閣序》時,評者指出“對句用事之工”“起結極有次第”,簡潔地概括了文章在語言運用和結構安排上的特點。《古文斫》的評點則更加細致深入,不僅關注文章的藝術特色和寫作技巧,還注重對文章的背景、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闡釋。姚培謙在評點中常常運用大量的時文術語,如“扇”“張本”“遙對格”“伏案”等,強調格式上嚴整細密的偶對,同時又著重論述“化板為活”的寫作技巧,在工整中追求文章神。他對《左傳》的評點,以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為注釋底本,兼采前人各家評點化為己用,對文章的字詞注釋、文理疏通以及結構技法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古文辭類纂》的評點則以姚鼐的文學理論為指導,注重對文章義理、考據、辭章的分析。姚鼐強調文章要“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合一,在評點中,他常常從這三個方面對文章進行評價。他會分析文章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是否深刻、合理,所用的典故和史實是否準確、恰當,語言表達是否優美、流暢。這種評點方式體現了姚鼐對文章綜合品質的追求,對后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四、《古文斫》的評點特色與思想內涵4.1評點體例與方法《古文斫》在評點體例上,融合了夾批、眉批、總評等多種方式,這些評點體例相互配合,從不同角度對文章進行剖析,為讀者呈現出全面而深入的解讀。在評點方法上,姚培謙運用了豐富多樣的技巧,展現出獨特的文學批評視角。夾批是《古文斫》中常見的評點體例之一,它直接出現在文章的字詞或語句之間,對具體的字詞含義、語法結構、修辭手法等進行細致入微的解讀。在《古文斫》中,對《左傳?鄭伯克段于鄢》的夾批,當文中出現“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一句時,夾批注釋“寤生”為“難產”,簡潔明了地解釋了這個較為生僻的詞匯,幫助讀者理解文意。在對“亟請于武公,公弗許”一句的夾批中,指出“亟”字在這里表示“屢次”的意思,同時對“亟請于武公”這一語法結構進行分析,說明其為狀語后置,使讀者能夠準確把握句子的語法和語義。夾批還會對文中的修辭手法進行點評,如在《滕王閣序》中,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夾批指出其運用了對偶和動靜結合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出秋日傍晚滕王閣周圍的壯麗景色,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到文章語言的精妙之處。眉批通常位于書頁的上方空白處,它的位置使其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對文章的局部內容進行評價和分析。在《古文斫》中,眉批常用于對文章段落的結構、敘事線索、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點評。在對《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這一段落的眉批中,姚培謙指出其敘事結構嚴謹,通過對項羽、劉邦、范增、張良等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生動地展現了鴻門宴上緊張激烈的氣氛和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他還分析了這段敘事的線索,指出以項羽的決策和行動為主線,同時穿插劉邦等人的應對,使整個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情感表達方面,眉批會對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情感進行挖掘和解讀,如在對《陳情表》的眉批中,指出李密在文中通過細膩的情感表達,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等語句,深切地表達了他對祖母的孝順之情以及自己進退兩難的處境,讓讀者更能體會到文章所傳達的情感力量。總評則是在文章的末尾,對整篇文章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和總結。它涵蓋了文章的思想主旨、藝術特色、寫作技巧、歷史價值等多個方面,是姚培謙對文章整體理解和評價的集中體現。在對《論語》的總評中,姚培謙強調了其作為儒家經典的重要思想價值,認為它集中體現了儒家的“仁”“禮”思想,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藝術特色方面,他指出《論語》語言簡潔而富有深意,通過簡短的對話和敘述,展現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在寫作技巧上,他分析了《論語》運用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表達效果,使道理更加通俗易懂。他還從歷史價值的角度,闡述了《論語》對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姚培謙在《古文斫》中運用了多種評點方法,這些方法相互配合,為讀者深入理解文章提供了豐富的視角。他善于運用比較分析法,將不同作家的作品進行對比,分析其異同,從而更清晰地展現出每個作家的獨特風格。在評點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時,他將韓愈和柳宗元的文章進行對比,指出韓愈的文章氣勢磅礴,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善于運用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而柳宗元的文章則以峻潔著稱,如“峻嶺奇峰,挺拔秀麗”,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力,在敘事和抒情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通過這種對比,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兩位作家的風格差異,也能更好地理解唐宋八大家文章的多樣性。姚培謙還注重從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來解讀文章。他認為,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和情感。在評點杜甫的詩歌時,他詳細介紹了杜甫生活的時代背景,如安史之亂對社會造成的巨大破壞,以及杜甫一生的坎坷經歷,如漂泊流離、窮困潦倒等。通過這些背景信息的介紹,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杜甫詩歌中所表達的憂國憂民之情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他在評點蘇軾的文章時,也會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如多次被貶的遭遇,來解讀蘇軾文章中所蘊含的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評點過程中,姚培謙還會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通過引用其他相關的文學作品或歷史事件,來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評點《左傳》中關于戰爭描寫的段落時,他會引用《史記》中類似的戰爭描寫,如“巨鹿之戰”“垓下之戰”等,通過對比分析,指出《左傳》在戰爭描寫上的獨特之處,如注重對戰爭前的政治背景、人心向背的描寫,以及在戰爭過程中對人物謀略和智慧的展現等。這種舉例論證的方法,使他的評點更具說服力,也為讀者提供了更廣闊的閱讀視野。4.2思想內涵探討4.2.1文學思想姚培謙在《古文斫》中展現出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學思想,這些思想貫穿于他對各類文章的評點之中,對古代文學的創作、風格和流派有著深刻的見解。在古文創作方面,姚培謙極為重視文章的結構布局,他將造房匠人的運斤技藝與文人作家的寫作技巧相比擬,強調構建文章的經營間架之法。在評點《左傳》時,他細致地分析了文章的結構技法,如《鄭伯克段于鄢》中,他指出文章開頭“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這一情節為后文鄭莊公與共叔段的矛盾沖突埋下了伏筆,起到了“張本”的作用。而在敘述共叔段不斷擴張勢力的過程中,又通過一系列的事件描寫,如“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等,使情節逐步推進,形成了嚴密的敘事結構。這種對文章結構的精心分析,旨在為讀者揭示寫作的“運斤之方”,讓讀者明白如何通過巧妙的布局使文章邏輯嚴密、層次分明。姚培謙也關注文章的語言表達,他欣賞簡潔明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評點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狀》時,他稱贊文章“寫得有色有聲”,通過對段太尉言行的簡潔而生動的描寫,如“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斷頭注槊上,植市門外”,短短幾句話,就將段太尉的果敢和威嚴展現得淋漓盡致。他認為,優秀的古文應該以簡潔的語言傳達深刻的思想,避免冗長和繁瑣。在文章風格上,姚培謙對各種風格兼收并蓄,但尤其推崇峻潔、雄渾、自然的文風。他對柳宗元文章的峻潔風格贊賞有加,在評點《愚溪詩序》時,指出“通篇以奇字激出,愚字后又將愚字融化奇字,柳文之最得意者”,認為柳宗元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簡潔的語言,營造出了一種峻潔的文風。對于韓愈文章的雄渾大氣,他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在評點《進學解》時,他被韓愈文章中磅礴的氣勢和嚴謹的邏輯所折服,認為韓愈的文章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他也欣賞陶淵明文章的自然清新風格,在評點《歸去來兮辭》時,他感受到了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認為文章語言自然流暢,情感真摯,毫無雕琢之感。在文學流派方面,姚培謙對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給予了特別的關注,這反映出他對唐宋派文學的推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在《古文斫》中占據了重要篇幅,他對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作家的作品進行了深入評點。他認為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在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和發展,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韓愈的文章以氣勢取勝,善于運用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柳宗元的文章則以思想深刻、文風峻潔著稱;歐陽修的文章自然流暢、富有情致;蘇軾的文章才情橫溢、揮灑自如。姚培謙通過對唐宋八大家文章的評點,展現了他對這一流派文學的認可和贊賞,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學習和欣賞唐宋派文學的指導。姚培謙還注重文章的創新精神,他認為文學創作不應拘泥于傳統,而應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評點中,他對那些具有獨特風格和創新精神的文章給予了肯定。對于一些運用了新穎的表現手法或表達了獨特思想的文章,他會指出其創新之處,并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只有不斷創新,文學才能保持活力和生命力。4.2.2學術思想姚培謙的《古文斫》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思想,還體現了深刻的學術思想,這些學術思想涉及經史、哲學等多個領域,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當時學術風氣的回應。在經史方面,姚培謙展現出了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見解。他以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為注釋底本,對《左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評點。在評點過程中,他不僅注重對史實的考證和梳理,還關注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義。在評點《左傳》中關于戰爭的描寫時,他會詳細分析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以及戰爭對當時政治格局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在評點“城濮之戰”時,他不僅描述了戰爭的過程,還分析了晉、楚兩國的戰略決策和政治背景,指出這場戰爭對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晉國通過這場戰爭確立了其在中原地區的霸主地位。他還會對《左傳》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從人物的言行舉止中分析其性格特點和道德品質。在評點鄭莊公時,他認為鄭莊公雖然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對待弟弟共叔段的方式卻違背了倫理道德,體現了他的虛偽和陰險。姚培謙對《左傳》的評點還體現了他對經學的理解和運用。他認為《左傳》不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蘊含著深刻經學思想的經典著作。在評點中,他常常引用儒家經典中的語句來解釋《左傳》中的內容,強調《左傳》與儒家思想的內在聯系。在評點《左傳》中關于禮儀制度的記載時,他會引用《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中的相關內容,說明這些禮儀制度的重要性和意義。他認為,通過對《左傳》的學習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內涵和價值。在哲學思想方面,姚培謙的評點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他強調文章的道德教化作用,認為文學作品應該傳達積極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以引導讀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評點《論語》時,他對孔子的“仁”“禮”思想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認為這些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人們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他在評點其他文章時,也會從道德的角度對文章進行評價。在評點《陳情表》時,他認為李密對祖母的孝順之情體現了儒家的“孝”道,這種情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情感之一,值得人們學習和弘揚。姚培謙的學術思想也反映了他對當時學術風氣的回應。清代學術風氣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既有對傳統經學的深入研究,也有對新思想、新方法的探索。姚培謙身處這樣的學術環境中,他的學術思想既體現了對傳統學術的繼承,又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他在評點中注重對文獻的考證和分析,這與當時的征實學風相契合。他在評點《左傳》時,不僅參考了杜預的注釋,還廣泛收集了其他學者的觀點和研究成果,對《左傳》中的一些疑難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和分析。他也關注文學的審美價值和創新精神,這與當時一些學者強調文學的實用性和規范性的觀點有所不同。他認為,文學作品不僅要有思想內涵,還要有藝術魅力,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姚培謙在《古文斫》中還展現出了對學術傳承和發展的責任感。他通過對古代經典文章的評點,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古代文化。他在評點中不僅講解了文章的內容和藝術特色,還介紹了文章的背景和歷史文化知識,使讀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他也鼓勵讀者在學習古代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為學術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4.2.3社會文化思想姚培謙的《古文斫》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思想,這些思想通過他對文章的評點得以體現,反映了他對社會、文化諸多方面的深刻思考,涵蓋道德、倫理、政治等多個維度。在道德倫理方面,姚培謙極為重視傳統道德觀念的傳承與弘揚。他在評點中多次強調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準則。在評點《論語》時,對孔子關于“仁”的論述,如“仁者愛人”,姚培謙深入闡釋其內涵,認為“仁”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體現。他指出,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應該以“仁”為準則,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義”,他認為是人們行為的準則,是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在評點《孟子》中“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一段時,姚培謙高度贊揚了孟子這種舍生取義的精神,認為在面對生死抉擇時,人們應該堅守正義,不做違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在倫理方面,姚培謙注重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的維護。他對《陳情表》中李密對祖母的孝順之情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李密為了照顧祖母,放棄了出仕的機會,這種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他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是維系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而家庭的和睦又有助于社會的穩定。他也關注社會倫理中的君臣關系、朋友關系等。在評點《出師表》時,他贊揚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認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體現了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責任。他認為,在社會中,君臣之間應該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為國家的繁榮和穩定努力。對于朋友關系,他強調要真誠相待、相互幫助。在評點一些關于友情的文章時,他會指出朋友之間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如誠實守信、講義氣等。從政治思想來看,姚培謙在《古文斫》中表達了對國家治理和社會穩定的關注。他認為,統治者應該以民為本,關心百姓的疾苦。在評點《捕蛇者說》時,他深刻理解柳宗元通過描寫捕蛇者的悲慘遭遇,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苛政猛于虎。他指出,統治者應該減輕百姓的負擔,實行仁政,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也強調統治者應該任用賢能,選拔有才能、有品德的人來治理國家。在評點《出師表》時,他贊賞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劉禪提出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建議,認為只有任用賢能,才能使國家政治清明,實現長治久安。姚培謙還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他在評點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文章時,對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表示了不滿和批判。在評點一些揭露官場腐敗、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的文章時,他指出這些現象嚴重破壞了社會的公平正義,應該引起統治者的重視。他認為,社會的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只有實現公平正義,才能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懷,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文化方面,姚培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他通過對古代經典文章的評點,希望能夠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他認為,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在評點《詩經》時,他詳細介紹了《詩經》的創作背景、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讓讀者了解到《詩經》作為我國古代詩歌的源頭,對后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也鼓勵讀者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他認為,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傳統文化適應時代的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4.3評點語言藝術姚培謙在《古文斫》中的評點語言獨具藝術魅力,呈現出簡潔明了、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等多種風格特點,這些特點不僅使評點內容易于理解,更能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文章的精妙之處。簡潔明了是《古文斫》評點語言的顯著特點之一。姚培謙善于用簡潔的語句精準地概括文章的核心要點和精妙之處。在評點《論語?學而》時,他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段的評點為“首章三句,含盡為人為學之要”。短短數字,便將這三句話所蘊含的為人處世和治學的關鍵要點點明,讓讀者能夠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在對《孟子?魚我所欲也》的評點中,針對“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一經典論述,姚培謙評道“以魚與熊掌喻生與義,取義之心,昭然可見”。通過簡潔的表述,清晰地解釋了孟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闡述“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的精妙之處,使讀者能夠輕松理解文章的內涵。姚培謙的評點語言生動形象,他常常運用形象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文學概念和藝術特色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讓讀者更容易領會。在評點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時,他對《鈷鉧潭西小丘記》中“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的描寫進行評點:“寫石之奇狀,如見其怒目而爭,栩栩如生。”這里,姚培謙運用擬人手法,將石頭賦予“怒目而爭”的人的神態,生動地展現出石頭奇特的形狀,使讀者仿佛能夠親眼看到那些形態各異的石頭。在評點蘇軾的《赤壁賦》時,對于“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景色描寫,姚培謙評點為“宛如一幅江景圖,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宛如一幅江景圖”這樣形象的表述,將蘇軾筆下的赤壁江景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文章所營造的意境。富有感染力是《古文斫》評點語言的又一特色。姚培謙在評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態度,使評點語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評點諸葛亮的《出師表》時,他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充滿敬佩之情,評點道:“武侯一片忠肝義膽,盡在這篇表文中,讀之令人動容。”這種飽含情感的評點,讓讀者在閱讀文章時,也能深刻感受到諸葛亮的忠誠和敬業精神,從而引發讀者對忠誠、責任等價值觀的思考。在評點杜甫的《春望》時,對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幾句詩,姚培謙評道:“字字含淚,句句含悲,杜公憂國憂民之情,躍然紙上。”通過這樣富有感染力的評點,讀者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杜甫在詩中所表達的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使讀者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姚培謙還善于運用排比、對偶等句式來增強評點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使評點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具感染力。在評點韓愈的《師說》時,他指出“文章氣勢磅礴,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論理透徹,如層層剝繭,絲絲入扣;用詞精準,如斧鑿之工,恰到好處”。這里運用排比句式,從文章氣勢、論理和用詞三個方面對《師說》進行評價,不僅全面地展現了文章的特色,而且使評點語言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增強了表達效果。五、《古文斫》的學術價值與影響5.1對古文研究的貢獻姚培謙的《古文斫》在古文研究領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其貢獻體現在多個關鍵方面,對古文文本的保存、解讀以及創作指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古文文本保存方面,《古文斫》猶如一座珍貴的寶庫,匯聚了眾多經典古文篇章。它廣泛選錄了從先秦到明代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涵蓋了豐富的文體和多樣的風格,為后世學者研究古代文學提供了全面而系統的文本資料。先秦時期的《左傳》《國語》《戰國策》等經典著作中的篇章,在《古文斫》中得以精心收錄。這些先秦文獻不僅是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資料,更是古代文學的瑰寶,其獨特的敘事方式、人物刻畫手法以及蘊含的思想文化內涵,對后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古文斫》對這些篇章的保存,使得后人能夠穿越時空,領略先秦文學的魅力。對于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古文斫》更是給予了重點關注,大量選錄了他們的經典之作。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在文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其獨特的文學風格和創新的寫作手法,為后世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文斫》對這些文章的保存,為后人研究唐宋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傳承和弘揚唐宋文學的精華做出了重要貢獻。從文本解讀角度來看,《古文斫》的評點內容猶如一把把鑰匙,為讀者打開了深入理解古文的大門。姚培謙運用夾批、眉批、總評等多種評點體例,從字詞注釋、文理疏通到文章結構、思想主旨的剖析,全方位地對古文進行解讀。在夾批中,他對文章中的字詞含義、語法結構進行細致的解釋,幫助讀者掃除閱讀障礙。在《古文斫》對《左傳?鄭伯克段于鄢》的夾批中,當文中出現“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一句時,夾批注釋“寤生”為“難產”,簡潔明了地解釋了這個較為生僻的詞匯,使讀者能夠準確理解文意。眉批則從宏觀角度對文章的段落結構、敘事線索等進行分析,引導讀者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在對《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這一段落的眉批中,姚培謙指出其敘事結構嚴謹,通過對項羽、劉邦、范增、張良等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生動地展現了鴻門宴上緊張激烈的氣氛和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敘事技巧。總評則對文章的思想主旨、藝術特色等進行全面總結,使讀者能夠深入領會文章的內涵。在對《論語》的總評中,姚培謙強調了其作為儒家經典的重要思想價值,認為它集中體現了儒家的“仁”“禮”思想,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指出了《論語》語言簡潔而富有深意的藝術特色,幫助讀者從多個角度理解這部經典著作。《古文斫》在創作指導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姚培謙在評點中對文章的寫作技法進行了深入分析,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經驗。他將造房匠人的運斤技藝與文人作家的寫作技巧相比擬,以對選評文章結構技法等方面的分析為出發點,揭示文章寫作的經營間架之法,示讀者以“運斤之方”。在評點《左傳》時,他細致地分析了文章的結構技法,如《鄭伯克段于鄢》中,他指出文章開頭“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這一情節為后文鄭莊公與共叔段的矛盾沖突埋下了伏筆,起到了“張本”的作用。而在敘述共叔段不斷擴張勢力的過程中,又通過一系列的事件描寫,如“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等,使情節逐步推進,形成了嚴密的敘事結構。這種對文章結構的精心分析,為讀者在寫作時如何布局謀篇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姚培謙還注重對文章語言表達的指導,他欣賞簡潔明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評點中對那些語言優美、富有感染力的文章給予高度評價,引導讀者在寫作中注重語言的錘煉。5.2對后世文學批評的啟示姚培謙的《古文斫》以其獨特的評點方法和深邃的文學觀念,為后世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諸多寶貴的啟示,在文學批評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評點方法上,《古文斫》的多元化評點體例為后世文學批評提供了豐富的借鑒。夾批、眉批、總評相結合的方式,從微觀到宏觀,全面地對文章進行解讀。這種多層次的評點方法啟示后世批評家,在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時,應從多個角度入手,不僅要關注字詞、語句的細節,還要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思想主旨以及藝術特色。在對現代文學作品的批評中,批評家可以借鑒夾批的方式,對作品中的關鍵語句、修辭手法等進行細致的解讀,幫助讀者理解作品的語言藝術;運用眉批,從宏觀角度分析作品的情節發展、人物塑造、主題表達等方面的特點,引導讀者把握作品的整體脈絡;通過總評,對作品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包括作品的思想價值、藝術成就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為讀者提供全面的閱讀指導。姚培謙在評點中運用的比較分析法、背景分析法等方法,也為后世文學批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比較分析法有助于后世批評家更清晰地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風格差異和文學流派的特點。在研究當代文學時,批評家可以將不同作家的作品進行對比,分析他們在創作手法、語言風格、主題表達等方面的異同,從而更深入地理解當代文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背景分析法使后世批評家認識到,文學作品與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密切相關。在批評文學作品時,應充分考慮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社會文化環境以及作者的個人經歷等因素,這樣才能更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和意義。在研究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學作品時,批評家可以通過對當時社會背景的分析,揭示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和時代精神,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價值。從文學觀念來看,《古文斫》中對文學創作、風格和流派的見解,對后世文學批評的理論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姚培謙重視文章結構布局和語言表達的觀點,提醒后世文學批評家在評價作品時,要關注作品的形式美和藝術技巧。在當代文學批評中,批評家可以從作品的結構是否嚴謹、情節是否合理、語言是否生動等方面進行評價,引導作家注重作品的形式創新和藝術質量的提升。他對各種文章風格的包容和推崇,啟示后世批評家應具有多元的審美觀念,尊重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在文學批評中,不應以單一的標準來衡量作品,而應欣賞和理解不同風格作品的獨特魅力,為各種風格的文學創作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姚培謙對唐宋八大家的推崇以及對文學創新精神的強調,為后世文學批評在文學流派研究和文學發展方向的引導上提供了借鑒。后世批評家在研究文學流派時,可以借鑒姚培謙對唐宋八大家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文學流派的形成背景、代表作家的創作特點以及流派的傳承和發展,為文學流派的研究提供更深入、系統的理論支持。他對文學創新精神的重視,提醒后世批評家在文學批評中要鼓勵創新,關注具有創新精神的文學作品,為文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當代文學批評中,批評家可以通過對創新作品的關注和評價,引導作家不斷探索新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手法,推動文學的創新發展。在文學批評實踐方面,《古文斫》的評點語言藝術也為后世提供了范例。其簡潔明了、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評點語言,使批評文字易于理解,同時能夠深刻地傳達出作品的精妙之處。后世文學批評家在撰寫批評文章時,可以學習《古文斫》的語言風格,用簡潔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避免使用過于晦澀難懂的術語;運用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文學概念和藝術特色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增強批評文章的可讀性;在批評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態度,使批評文章更具感染力,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5.3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姚培謙的《古文斫》在清代文學乃至整個古代文學史上都占據著獨特的地位,其影響廣泛而深遠,對當時及后世的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文化傳承都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清代文學中,《古文斫》是古文評點領域的重要代表作品。清代是古文評點的鼎盛時期,眾多評點著作如繁星般涌現,而《古文斫》以其獨特的選篇、精妙的評點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脫穎而出。它的出現,豐富了清代古文評點的內容和形式,為清代文學的繁榮做出了貢獻。在選篇方面,《古文斫》涵蓋了從先秦到明代的眾多經典作品,為清代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古代文學的窗口。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選錄和評點,姚培謙將古代文學的精華呈現給清代讀者,激發了他們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和熱愛。在評點方面,《古文斫》采用夾批、眉批、總評等多種體例,從字詞注釋、文理疏通到文章結構、思想主旨的剖析,全方位地對古文進行解讀。這種細致入微的評點方式,為清代讀者提供了深入理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