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新高考歷史沖刺熱點復習
秦漢(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時代,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的歷史時期,也是當時社會政治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社會經濟上從停滯倒退狀態到初步恢復發展的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
總體特征西漢疆域圖東漢疆域圖長安洛陽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公元9年王莽新朝公元23年新朝滅亡公元25年東漢建立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時空觀念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羅馬帝國建立公元前27年復習方向:1.秦漢政治制度和治國方略的創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2.秦漢經濟發展及其措施、影響。3.治國思想的演變和創新,與政治大一統的關系。4.兩漢的思想文化成就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價值立意:國家統一;制度創新;社會穩定;文化自信、文明的交流和互鑒高頻考點:秦漢政治制度:三公九卿、中外朝、察舉制、郡縣制、封國制、推恩令、刺史等經濟制度和措施:小農經濟、田莊經濟、手工業、重農抑商、土地兼并、水利建設、絲綢之路等思想文化:黃老之學、儒家思想、科技成就一、把握考向·梳理線索二、主干知識?階段特征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政治上,秦朝建立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開創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皇權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設立相互牽制、相互配合、集權于皇帝的的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集權于中央的郡縣制,基層實行鄉里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經濟上,小農經濟、重農抑商,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思想上,焚書坑儒,厲行法治,統一思想。漢朝(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東漢公元25年-220年)政治上,國家統一,中央集權鞏固(推恩令、州刺史、鹽鐵官營),君主專制得以強化(中外朝);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局混亂。經濟上,牛耕和鐵器普遍流行,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繁榮,逐漸形成田莊經濟(自給自足的大土地所有制)。對外,張騫出使西域開辟溝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加強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政治控制,拓展對外交往。思想上,由黃老之學到獨尊儒學,實現思想統一;西漢末佛教傳入;東漢道教形成。文藝上,漢賦和隸書盛行。科技,應用型數學著作《九章算術》和蔡倫改進造紙術。1、請補充和完善下列表格。2、結合下表和所學知識,請你命制一道題目。(要求:角度和題型任選)秦朝漢朝政治皇帝制度經濟思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監察制:御史大夫、監御史三公九卿、中外朝、尚書臺御史大夫、刺史、監御史編戶齊民選官:察舉制黃老之學、獨尊儒術郡國制、推恩令重農抑商重農抑商、鹽鐵官營、專賣制度、告緡算緡賦役制度基層治理:鄉里亭什伍組織優撫:鳩杖基層治理:鄉里亭什伍組織管理考核:上計制管理考核:上計制選官: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法家,焚書坑儒三、核心概念?考向突破大一統大統一
一般指的是疆域的統一,即所有的地方都歸于一個政權統治。新莽、曹魏、民國都短暫的實現了大統一。
大一統:不僅有疆域的統一,還包含了思想、文化、民族、經濟的統一。秦朝、西漢、東漢、西晉、隋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這幾個朝代都曾真正實現了大一統。特點:疆域大一統;政治大一統;思想大一統;
民族大一統;經濟大一統。歷史悠久,正式始見于《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本義:“大一統”在本義上是指“尊崇一個以時間開端為標志的統緒”。引申義:“大一統”觀念與中央集權國家治理密切相關,亦即強調“一體化”“統合化”是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理想與目標。“大一統”思想是中央集權國家治理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反之,中央集權國家治理是以建立、鞏固和發展“一統”格局為旨歸。考向1:傳承創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核心概念秦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這樣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中外歷史綱要》第一單元概述P1即所謂“周秦之變”:封建制的西周,即經過春秋戰國的蛻變,慢慢轉變為中央集權的秦朝。——劉瑜《可能性的藝術》結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分析,周秦之間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的實質什么?分封制郡縣制貴族政治官僚政治王制帝制統一多民族封建王朝權力分散中央集權
秦國滅亡周朝、橫掃六國后統一中國,建立秦朝,這絕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換代,事實上這是中華文明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變革,被稱為“周秦之變”。秦朝之前,中國只是一個文化層面的概念;然而秦朝之后,中國則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是秦朝的建立,第一次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這直接影響到后來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即使是清朝滅亡帝制結束了,“大一統”理念仍然是根植于中華民族心中。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禮樂文化文化專制實質:社會轉型周秦之變拓展認識——官僚政治和貴族政治的對比思考:什么是官僚政治、貴族政治?二者有何區別?孰優孰劣?貴族政治官僚政治形成時期選官方式收入來源夏商周秦以后血緣世襲選拔任命封地收入俸祿收入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權力體系。貴族政治:由世襲貴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權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是一種進步,它使行政體制更加地規范化、科學化,提高官吏隊伍素質,擴大統治基礎,維護政權的長期穩定。拓展認識——官僚政治的發展過程●
梳理古代中國官僚政治的發展過程。01春秋戰國——萌芽02秦漢——確立03唐宋——成熟04明清——極端貴族政治逐漸瓦解,中央集權制雛形形成(郡縣長官由國君任免),部分諸侯國開始用家臣管理國事。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的出現,使得官僚政治逐漸制度化、決策和選官日益科學化、規范化。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官吏任命取代世卿世祿制,官僚政治確立。明清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君主專政獨裁,官場腐敗,官僚政治日益走向極端。“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是指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一直到漢宣帝,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繼承和發展秦朝各項制度的治國策略,又在吸取秦亡教訓基礎上,有所調整和創新。(1)“漢承秦制,有所損益”的體現為:①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設立中外朝加強皇權。②承襲秦朝的監察制,發展為刺史制度。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采用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④承襲秦朝的田租、戶賦徭役、兵役,發展為西漢的編戶制度。在這些內容中,主要圍繞三個方面的關系與矛盾展開,即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與矛盾、選用官吏的形式、對百姓的管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通過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察;通過“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國的活動。在選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為最主要的途徑之一。通過實行編戶制度,加強對百姓的管理。(2)“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有利于兩漢的政治統治與鞏固,有利于維護地主階級統治。它既穩定了漢朝初年的統治,又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考向1:傳承創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
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的決策方式而言的,具體說就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權力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這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度1、內涵特點:(1)皇權至上原則;(2)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3)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獨斷權力;(5)宣揚“君權神授”;(6)思想文化的專制統治。2、流變:萌芽確立鞏固完善加強發展強化衰落戰國秦朝西漢隋唐北宋元朝明清核心概念考向1:傳承創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⑴經濟根源:3.原因:4.內容: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自然經濟的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生產的進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農業為主,屬于遼闊的精耕細作的經濟區域。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吸取歷史教訓,在統一后為消除地方割據勢力隱患,維護國家統一而確立。⑵地理因素:⑶社會根源:⑷理論基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監察制度,人才選拔制度、思想文化專制等(主要手段)(輔助措施)法家思想——集權理論。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度核心概念考向1:傳承創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①皇權專制易形成暴政、腐敗,阻礙歷史發展。②鉗制了思想,壓抑了社會活力。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5.兩大矛盾:⑴皇權與相權矛盾(中央政府內部矛盾)。⑵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6.突出特征——皇權至上7.影響:積極消極①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利于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和協調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度核心概念考向1:傳承創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西漢:中外朝制度東漢:增設尚書臺中樞機構的創新——皇權強化考向1:傳承創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時期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削弱地方王國和加強控制C(2021·山東高考·2)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表1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B.節約中央財政開支C.維護國家政治統一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中央集權加強方面的制度創新歷史概念:郡國并行制、州、刺史考向1:傳承創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2022浙江新高考4)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刺史秩僅600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由此可知,西漢刺史的設置A.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
D.代表著社會履行監察官員的職能B中央集權加強方面的制度創新歷史概念:豪強地主、外戚干政、郡國并行制考向1:傳承創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2022廣東.2)
“奉朝請”是兩漢朝廷給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許參加朝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而是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封國大權操于國相,這客觀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擴張B.埋下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隱患C.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D.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D(2015年全國1卷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C(2023全國卷新課標.26)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B(2021·福建高考·2)圖1為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出土的東漢墓壁畫(局部),描繪了農業生產的場景。據此可推知,東漢時期該地區A.存在大量戍邊軍民B.生計方式受中原影響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農耕經濟占優勢地位中央集權加強方面的制度創新考向1:傳承創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關注漢前期與后期政治制度建設的影響D批判視角,州的雙面影響:加強中央集權,促進地區融合,但也容易形成地域觀念,不利于中央集權大一統促進邊疆開發、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2023全國甲卷.25)在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亂,都會對人口的區域布局產生影響。圖3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公元2年公元140年圖3A.土地兼并程度B.經濟發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長D.移民流入數量D中央集權加強方面的制度創新考向1:傳承創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關注漢前期與后期政治制度建設的影響漢代官僚體制的特點布衣將相是指西漢開國功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重視母族親屬關系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暴政和竇太后的專權,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儒士受到重用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是,并不排擠儒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地方勢力強大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和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2022湖南卷2)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A.體現以農為本B.服務于漢初戰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決了財政危機考向2:漢代經濟及政策A關注:政治制度與經濟、文化的關系、歷史概念:重農抑商、官營鹽鐵、均輸平準、田莊經濟、豪強地主、水排、屯田、民本思想、黃老之學、獨尊儒術(2016·全國Ⅰ卷高考·25)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D(2020·山東高考·2)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總體上是商業活躍的地方。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這是由于西漢政府A.重視關中地區經濟發展B.強化了經濟控制C.開通了絲路貿易
D.以儒家義利觀教化百姓(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史記》記載,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這反映了當時A.義利觀發生根本改變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業者地位C.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D.地方豪強勢力控制了郡縣CB考向2:漢代經濟及政策關注:政治制度與經濟、文化的關系、歷史概念:重農抑商、官營鹽鐵、均輸平準、田莊經濟、豪強地主、水排、屯田、民本思想、黃老之學、獨尊儒術疑難突破1、含義: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2、條件(1)生產關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2)生產工具因素:鐵器、牛耕的普及,灌溉工具的改進,(3)農民自身因素: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生產積極性提高。(4)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農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3、主要特點①分散性:家庭生產,個體經營②封閉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③落后性:精耕細作,工具簡陋,技術落后④脆弱性:易受天災、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響考向2:漢代經濟及政策核心概念小農經濟4.多角度認識小農經濟的影響(1)政治:分散的小農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2)政策:小農經濟的脆弱性和自給自足性是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源。(3)科技:小農經濟的發展既促進了農學、天文歷法等與農業相關的科技發展,又決定了其無法實現根本性突破。(4)文學:很多文學作品反映了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5)民族心理:小農經濟下的中國農民既有忠厚老實、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有狹隘、保守的不足。(6)家庭倫理:小農經濟是“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源;同時也注重孝道、重視鄰里和睦等。考向2:漢代經濟及政策核心概念小農經濟地主私有農民私有國家所有小農經濟租佃經營直接經營(如均田制)分配賞賜莊園經濟直接經營兼并打擊直接經營土地制度的演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種形態與自然經濟的兩種形式一點認識: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前提下,土地兼并
只可抑制,無法消除。實質:大地主與封建國家爭奪財源理性視域下的古代“重農抑商”1、“抑商”思想是小農經濟基礎下的王朝統治術,貫穿古代長期存在2、抑商政策的指導思想是重官商、抑私商,但重視商業。抑商政策的核心內容就是抑制富商豪民,首先打擊的是富商大賈,其次是抑制中小商販的人數過多。抑商政策中,只有遏止農民經商、保障糧食生產是大多數王朝傳承的政策。3、商業與農業、王朝統治有矛盾也有促進,“抑商”不時啟動,統治者既抑制又利用4、重農抑商的原因①封建經濟以農業為本,農業直接關系到封建政權的興衰存亡。②商業的不穩定性和商人的流動性,與農耕經濟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相矛盾。③法家強調抑商的主張。④儒家“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⑤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的產物,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核心概念
拓展認識——“重農抑商”政策考向2:漢代經濟及政策拓展認識——“重農抑商”政策這一政策何時開始出現?經歷怎樣的發展歷程?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產生
戰國時期商鞅變法首倡,歷代沿用,個別時期實行較為寬松的商業政策,但仍沒有廢棄重農抑商政策(如宋代)。《管子·治國》里說:“末作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國富。”“今為末作奇巧者,……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這反映出A.當時農業主導地位開始動搖B.封建人身依附關系不斷削弱C.重農抑商政策具有歷史淵源D.農民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拓展認識——“重農抑商”政策封建統治者如何抑制商業的發展?——古代抑制商業發展的方式
天下已平,(漢)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時……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史記》
“明清時期,官府對手工業產品收取重稅,……官局壟斷了絲織業,……對民間工匠管制很嚴。”加征重稅打壓商人社會地位強化四民觀念實行專賣制度嚴格管制工商業者漢代“算緡令“、”告緡令”等政策;秦漢時期遷徙地方富豪;明代匠籍制度等拓展認識——“重農抑商”政策古代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有何影響?——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明中葉至清乾隆年間,是徽州商人的黃金時代。徽商的利潤,除用來肥家潤身外,就是耗費在輸帑,即以課稅、捐輸等形式奉納給封建國家;捐納、興辦封建教育,以培植、擴大其封建政治勢力;置族田、建祠堂、修墳墓、撰宗譜,以強固封建宗法制。這導致A.商業資本大量轉化為產業資本B.徽商成為當時實力最雄厚商幫C.近代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列強D.新型生產關系發展緩慢而滯后封建社會后期: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導致近代的落后。材料: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秦國卻沒有因此被搞垮,相反,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西漢抑制富商巨賈,漢朝經濟逐步恢復。封建社會前期: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鞏固封建統治。拓展認識——“重農抑商”政策西漢利用均輸、平準機構,建成了一個遍及全國的商業網,消除各地價格差異,由此出現了“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結果是“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這體現了西漢政府()A.實行重農抑商以維護統治B.為商業發展創設良好環境C.試圖淡化區域經濟的差異D.旨在強化市場的監管力度漢武帝時,除有市籍的商賈不得為官外,又頒布了“賈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屬,皆無得籍名田以便農”的法令;接著又頒布“初算商車”“算緡錢”等詔令,對商人所擁有的車輛、商品、資產征稅。漢武帝時期這些舉措()A.意在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B.表明漢初商業發展促進了經濟恢復C.體現了商業管理十分嚴格D.打擊了依附于王國的各地商人群體拓展認識——商品經濟發展對古代社會的沖擊沖擊一:推動古代商業政策的調整——放松重農抑商政策宋太宗淳化二年詔曰:“關市之租,其來舊矣……征算之條,當從寬簡,宜令諸路轉運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參酌裁減,以利細民”,又詔“除商旅貨幣外,其販夫販婦細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這表明()A.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動B.全國性的商業貿易繁榮C.商業活動打破時空限制D.傳統經濟結構發生質變從嘉靖末年起,兩浙地區雖已允許外省客商子弟附本地民籍入學應考,但其限制較多,規模亦不是很大;而到了萬歷中期,經巡鹽官員呈請,外地商人通過編定商籍在浙江占籍應試終于獲得了朝廷的正式批準。這反映明末()A.科舉制發展繁榮B.傳統秩序被破壞C.江南是全國重心D.抑商政策在調整沖擊二:推動貨幣體制和賦役制度的演變
——紙幣出現、白銀貨幣化、以銀代役等拓展認識——商品經濟發展對古代社會的沖擊明朝曾嚴禁金銀在市場流通,不過民間私下使用金銀的情況始終未斷絕。后來市場上逐漸有充足的白銀來充當流通貨幣,1581年,“一條鞭法”正式確立以白銀為主幣、銅錢為輔幣的新貨幣體系,“大明寶鈔”退出實際流通。明朝后期貨幣制度的調整()A.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賦役負擔B.增強了廣大民眾的消費能力C.符合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D.利于營造相對寬松的商業環境拓展認識——商品經濟發展對古代社會的沖擊沖擊三:沖擊四民觀念,提高商人社會地位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民俗》中寫道:“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據史料考證,宋代官府逐漸允許工商階層服紫,工商階層也可以通過科舉做官,有些經濟方面的重大問題,官府還召集商人到政事堂征詢意見。這表明宋代()A.重農抑商政策被廢棄B.科舉制推動社會風尚變化C.社會階層流動頻繁D.經濟發展影響等級觀念明中后期,以徽商、晉商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體積累了大量財富。當國家財政和國家救濟發生困難時,明朝政府會向他們尋求幫助,并授予“義民”“冠帶榮身”等榮譽稱號,以及給予國子監的入學資格作為獎勵或交換。由此可見,明朝中后期()A.商幫控制國家經濟命脈B.重義輕利成為社會風尚C.商人社會地位有所提高D.重農抑商政策發生改變拓展認識——商品經濟發展對古代社會的沖擊沖擊六:促進文教事業的發展(2020·北京豐臺區高三第二學期綜合練習二模·4)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確所經營的商棧、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據歙州城一半以上,人稱“祝半城”。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書坊印銷,出版收入相當于七八十萬兩銀子。這說明南宋時期A.文化事業與商業相互促進
B.大商人控制國家經濟命脈C.理學思想主導了商業經營
D.區域性商人群體實力雄厚沖擊七:改變傳統社會習俗明朝前期“江浙猶尚樸素,子弟得鄉舉始著綢緞衣服”,而明朝中葉以后,“不論富貴貧賤,在鄉在城,男子俱是輕裘,女子俱是錦繡,貨愈貴而服飾者愈多”。材料反映出當時()A.絲織技術獲得明顯進步B.商品經濟沖擊社會習俗C.市民興起瓦解等級秩序D.江浙成為經濟發達地區(2022·江蘇高考·2)漢初,朝廷讓功臣和他們的子弟們占據要津,但具體政務依然委之文吏,把“能書會計”和“頗知律令”規定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漢初A.選官重視品德才能B.將儒學作為主導思想C.注重任用專業吏員D.皇權與士族相互依賴(2021·全國甲卷高考·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舉制度的實施(2021·遼寧高考·2)東漢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視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贊賢圣之后,班族類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傳》《李膺家錄》等。這一做法的實質是A.加強道德修養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別大宗小宗D.維護經濟特權歷史概念:察舉制、征辟制、法律儒家化考向3:儒家思想的地位及與政治統一的關聯;CBB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稱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立的。儒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后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1、內涵特征:(1)以仁為心理基礎,推崇德治和仁政(2)“禮治教化”(等級尊卑、倫理綱常、權力和義務)(3)積極入世,剛健有為的人生態度(4)以和為貴(5)追求內圣外王(修齊治平)的理想人格(6)天人合一,中庸思想朝代西周“敬天保民”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漢代罷黜、獨尊魏晉至隋唐佛道盛行宋元哲學化明清社會轉型概況萌芽產生、發展主流、正統受到挑戰理學批判、主流2、外延:源流與形質核心概念考向3:儒家思想的地位及與政治統一的關聯;思考:何為漢代儒學?漢代儒學和先秦儒學有何不同?拓展認識——漢代儒學
西漢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結合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等理論對傳統儒學進行改造,形成的新儒學體系。
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說。他神化皇權,宣揚“君權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統治天下,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時提出,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加以譴責和威懾。因此人君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董仲舒強調君王施政應以德為主,以刑輔德,并提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為人倫道德標準;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則為天經地義、絕對不能改變的“王道之綱”。董仲舒借用陰陽家的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使之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割據勢力,這是漢武帝采納董仲舒主張的根本原因。同時,董仲舒宣揚“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和防止暴政的目的。漢代儒學對先秦儒學的繼承與發展繼承何在?發展何在?大一統思想:“春秋大一統”仁政、民本:天人感應注重道德修養:五常繼承思想專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神化皇權:君權神授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陰陽家、法家思想地位提升:正統思想發展兩者區別:孔孟儒學強調“教化”“個人思想修養”,而漢代儒學則逐漸官方化,是統治者進行統治的思想工具。拓展認識——漢代儒學思考:漢武帝為何拋棄黃老之學,選擇了新儒學?黃老之學適應漢初恢復經濟的需要;漢武帝時期,經濟已經恢復,社會矛盾尖銳,黃老之學不再適應現實需要,新儒學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的需要。(2019·全國Ⅱ卷·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國勢力強大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C.現實統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拓展認識——漢代儒學思考:獨尊儒術是否意味著禁絕其他各家思想傳播?材料:"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材料:儒學統一者,非中國學界之幸,而實中國學界之大不幸也。儒學統一云者,他學銷沉之義也。——梁啟超材料:有學者指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非是禁止諸子百家在社會上流傳;讀書人若要研究,盡可自便,只是不能用來獵取功名富貴。董仲舒思想實已融匯諸子百家思想,‘罷黜百家’并不是禁絕各家的著作和思想,是新的‘焚書’。這一文化政策,實際只是提高儒學中經學的地位,將其奉為官方統治思想,其他各家思想依舊可以公開研究和傳播。姓名任職地事跡劉陵安成(今屬江西)先時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縣。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還之。法雄南郡(今屬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賞募張捕,反為所害者甚眾。雄乃移書屬縣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猶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獸不擾。皆由恩信寬澤,仁及飛(禽)走(獸)……其毀壞檻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獲安。劉平全椒(今屬安徽)縣多虎為害,平到修政,選進儒良,黜貪殘,視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今屬山東)民嘗為虎所害,乃設檻捕之,生獲二虎。恢聞而出,咒虎曰:“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汝若是殺人者,當垂頭服罪;自知非者,當號呼稱冤。”一虎低頭閉目,狀如震懼,即時殺之。其一視恢鳴吼,踴躍自奮,遂令放釋。吏人為之歌頌。(2022·全國乙卷·14)材料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下表為史書所載東漢時期幾位良吏的事跡。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并得出一個結論。(要求:現象源自材料,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歷史概念:天人感應、尊崇儒術、思想大一統政治思想統一,儒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成為維護統一、阻止分裂的思想武器考向3:儒家思想的地位及與政治統一的關聯;(2018·全國3卷·42)材料表4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應等級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堯、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貢范蠡廉頗老子商鞅韓非齊恒公呂不韋荊軻秦始皇李斯陳勝宋襄公夏桀商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對表4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說明。(要求:看法具體明確,說明須史論結合。)表格表明班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道家和法家人物排名中上,折射出漢代思想領域的特點;商人、俠客、農民排名在前,反映了漢代平民政治的特點;考向3:儒家思想的地位及與政治統一的關聯;(2019全國2卷.2)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國勢力強大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C.現實統治需要D.兼收并蓄文化政策漢代文化政策——鞏固大一統C(2023廣東卷.2)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
)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A儒家思想的嬗變順應了大一統的需要考向3:儒家思想的地位及與政治統一的關聯;你所知道的東漢是個怎樣的朝代?它不僅僅是漢代的附屬物,它有自己的“名片”,它是大漢最后的榮光,它是士大夫倔強的掙扎,它是豪強并起的時代,它是民眾憤而起之的反抗,它叫東漢。
——青蘆考向4:東漢社會“大觀園”--大漢最后的榮光拓展認識——東漢社會“大觀園”大漢最后的榮光從王莽到劉秀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新朝不得民心,為綠林軍所滅。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光武中興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嚴格控制外戚干政、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釋放奴婢、懲處出貪污腐敗、重視儒學……這些改革措施使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拓展認識——東漢社會“大觀園”序號皇帝即位年齡死亡年齡……………………4和帝10275殤帝126安帝13317順帝11308沖帝239質帝8910桓帝153611靈帝123412少帝141413獻帝954平均值9.524大漢最后的榮光東漢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出現外戚專政現象,皇帝不滿外戚專政,依靠宦官鏟除外戚,造成外戚專政和宦官擅權交替出現的局面。拓展認識——東漢社會“大觀園”士大夫倔強的掙扎清議之風和黨錮之禍清議:東漢后期,一些正值官士人試圖通過品評人物,抨擊時政,引起統治者重視,以挽救外戚和宦官專權下走向覆滅的東漢王朝。黨錮之禍:士大夫的言論觸犯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鎮壓迫害。天下模楷李元禮拓展認識——東漢社會“大觀園”豪強并起的時代西漢末年,土地兼并加劇,豪強地主勢力不斷壯大。劉秀依靠地方豪強勢力建立東漢政權,豪強勢力瘋長。豪強勢力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有什么特點?經營莊園經濟,土地規模大,多種經營方式。莊園自給自足,甚至可以自備武裝,稱為“部曲”或“家兵”。豪族累世經學,累世做官,逐漸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聚族而居,賓客相附,宗族宗法色彩濃厚,凝聚力強。拓展認識——東漢社會“大觀園”豪強并起控制地方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形成割據勢力成為東漢滅亡的主因曹操之子曹丕篡漢,史稱曹魏,漢朝滅亡。拓展認識——東漢社會“大觀園”民眾憤而起之的反抗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肥沃)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后漢書·仲長統列傳》社會不公平,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奸佞當道豪強大肆進行土地兼并社會矛盾尖銳材料:“順帝之末,京都童謠曰:‘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后漢書·志·五行一》(延熹九年)正月,比歲不登,民多饑窮,又有水旱疾疫之困。自然災害頻繁(2022·海南高考·2)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的記錄。這反映了A.亭傳郵驛是古代官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室內設計原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省株洲市攸縣2025屆三下數學期末統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2025屆初三下學期升級統測英語試題含答案
- 江蘇如皋市江安鎮中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三次適應性訓練物理試題含解析
- 石嘴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中國傳統文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外科學(外專科)》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國海洋大學《醫療儀器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工程熱力學D》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心靈導航》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帳戶的分類的類型及含義
- 銀行內控案防警示教育
- 2025-2030中國鍍鋅鋼板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施工合同中約定的安全防護、文明施工措施費用支付計劃
- 2025年安陽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測試題庫帶答案
- 2025年審計監察面試題及答案
- nginx面試題及答案100道
- 2022年學校財務工作自查總結
- 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
- 天津市新版就業、勞動合同登記名冊
- EHS績效指標數字化設定-事件比率
- 基于PLC的電梯控制系統設計畢業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