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基礎(chǔ)知識自測卷_第1頁
古文基礎(chǔ)知識自測卷_第2頁
古文基礎(chǔ)知識自測卷_第3頁
古文基礎(chǔ)知識自測卷_第4頁
古文基礎(chǔ)知識自測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目錄古今異義的單音詞集錄 31、詞義擴大 32、詞義縮小 43、詞義轉(zhuǎn)移 5古今異義雙音詞集錄(121詞) 6偏義復(fù)詞 20文言文中常見固定句式集錄 21中學(xué)課本常見通假字集錄 25常見文言虛詞集錄 32高考120個文言實詞詞義及例句 53

古今異義的單音詞集錄1、詞義擴大(1)把【古義】(動詞。握住,拿著,端著)①手把文書口稱敕,回頭叱牛牽向北。(《賣炭翁》)②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岳陽樓記》)【今義】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詞,將。)④(量詞。)(2)好【古義】(形容詞。女子相貌好看。)是女子不好。(《西門豹治鄴》)【今義】(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zhì),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3)股【古義】(名詞。大腿。)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口技》)【今義】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詞。)(4)江【古義】(長江)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赤壁之戰(zhàn)》)【今義】(泛指一切大的河流。)(5)竟【古義】①(動詞。完畢,結(jié)束。)②(副詞。終于,最后。)①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竟死于秦而歸喪。(《屈原列傳》)【今義】①(完畢。)②(終于。)③(居然。)④(全。)(6)履【古義】①(動詞。踐踏,踩)②(名詞。鞋子。)①足子所履。(《庖丁解牛》)②鄭人有欲買履者。(《鄭人買履》)【今義】①(踐踏,踩)②(鞋子。)③(腳步。)④(實踐。)(7)再【古義】(數(shù)詞。兩次,第二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

2、詞義縮小(8)夫fū【古義】①(名詞,成年男子。)②(丈夫。)③(夫子,對老師的稱呼。)④(指從事體力勞動或被奴役的人。)⑤(讀fú,文言詞首發(fā)語詞、句中助詞和句末語氣助詞。)⑥(讀fú,指示代詞,這些、那種等。)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饑。(《論積貯疏》)②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口技》)③夫子何命焉為?(《公輸》)④漁夫、夫役。⑤今若焉,悲夫。(《黔之驢》)⑥是葉公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葉公好龍》)【今義】(丈夫。)(9)購【古義】①(動詞。懸賞。)②(動詞,購買。)①窮餓無聊,追購有急。(《<指南錄>后序》)②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館記》)【今義】(指購買物品。)()或【古義】①(不定代詞。有人、有的。)②(副詞,也許。)③(有時,間或。)①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③而或長煙一空。(《岳陽樓記》)【今義】①(選擇連詞,或者。)②(副詞,也許。)(11)君【古義】(名詞。)①(封建帝王,一國之主。)②(對有地位的人的尊稱。)③(對人的敬稱。)④(君子,指稱有才德的人。)①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屈原》)②今君與廉頗同列。(《廉頗藺相如列傳》)③駐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④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勸學(xué)》)【今義】(對人的敬稱。)(12)讓【古義】(動詞。)①(責(zé)備,責(zé)怪。)②(辭讓,退讓,謙讓。)①(趙使者)讓魏公子曰(《信陵君竊符救趙》)②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諫逐客書》)【今義】(謙讓,辭讓。)(13)勸【古義】(動詞。)①(鼓動。)②(勸說。)①果行,國人皆勸。(《勾踐滅吳》)②肅勸權(quán)召瑜還。(《赤壁之戰(zhàn)》)【今義】(規(guī)勸)(14)獄【古義】①(名詞,監(jiān)牢。)②(名詞,官司、訴訟案件。)①獄中成法,質(zhì)明啟鑰。(《獄中雜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今義】(監(jiān)牢。)3、詞義轉(zhuǎn)移(15)科【古義】①(名詞,法律條文。)②(名詞,科舉制取士的規(guī)格和年份。)③(動詞。征稅,判刑,攤派。)④(戲曲術(shù)語,多指元雜劇劇本中關(guān)于動作、表情的舞臺提示。)①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出師表》)②登科③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促織》)④卜兒哭上科。(《竇娥冤》)【今義】①(課程或業(yè)務(wù)的分類。)②(機關(guān)企業(yè)分職辦事的部門)③(生物分類的等級之一。)(16)去【古義】①(動詞,離開(某地)。)②(距離。)①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岳陽樓記》)②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記》)【今義】(到某地去。)(17)熙【古義】(同“嬉”,開玩笑。)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今義】(光明。)熙熙,(和樂的樣子。)(18)爺【古義】(名詞,父親。)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詩》)【今義】(祖父,常重疊使用。)(19)竊【古義】(私下,私意,“我”的謙詞。)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觸龍說趙太后》)【今義】(偷竊。)

古今異義雙音詞集錄(121詞)1、親戚【今義】(旁系親屬。)【古義】(指父母兄弟,統(tǒng)指家里人。)【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子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2、妻子【今義】(愛人(女方)。)【古義】(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zhàn)》)3、中國【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古義】(中原地區(qū)。)【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子絕。(《赤壁之戰(zhàn)》)4、非常【今義】(很,大(副詞)。)【古義】(意外事故(名詞)。)【例如】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5、所以【今義】(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古義】①(緣故(名詞)。)【例如】余叩所以。(《獄中雜記》)【古義】②(表原因的虛詞。)【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子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古義】③(用來,靠他來。)【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6、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古義】(與外界隔絕之地。)【例如】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桃花源記》)7、無論【今義】(表條件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古義】(更不必說。)【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8、用心【今義】(讀書用功或?qū)κ挛锟蟿幽X筋(褒義))【古義】(思想意識的活動(中性))【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9、稍稍【今義】(稍微。)【古義】(漸漸地、慢慢地。)【例如】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更衣【今義】(換衣服。)【古義】(不只是上廁所的婉辭,也有更換衣服的意思。)【例如】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11、無日【今義】(不知還有多少時候,很久。)【古義】(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赤壁之戰(zhàn)》)12、殷勤【今義】(熱情,周到。)【古義】(關(guān)切,問候。)【例如】肅宣權(quán)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戰(zhàn)》)13、唧唧【今義】(低聲交談,也可指蟲的叫聲。)【古義】①(織布機聲。)【例如】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木蘭詩》)【古義】②(嘆息聲。)【例如】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琵琶行》)14、豪杰【今義】(才能出眾的人。)【古義】①(有聲望、有地位的人。)【例如】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古義】②(英雄人物。)【例如】山東豪杰遂并起……(《過秦論》)15、往往【今義】(常常。)【古義】(處處。)【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語……(《陳涉世家》)16、何苦【今義】(不值得做,犯不著。)【古義】(哪怕,怕什么,怎怕。)【例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17、告訴【今義】①(使知曉。)②(受害人向法院告發(fā)。)【古義】(申訴苦衷。)【例如】欲茍順?biāo)角椋瑒t告訴不許。(《陳情表》)18、魚肉【今義】(魚的肉。)【古義】(魚和肉,意為被欺凌的對象(名詞)。)【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19、卑鄙【今義】(品質(zhì)惡劣。)【古義】(卑,只出身低微;鄙,指為人粗野。常用作謙辭。)【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20、不過【今義】(轉(zhuǎn)折連詞。)【古義】(不超過。)【例如】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21、其實【今義】(實際上(副詞)。)【古義】①(它的果實。)【例如】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晏子使楚》)【古義】②(那實際情況。)【例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李固與黃瓊書》)22、春秋【今義】①(春季和秋季;)②(時代名稱。)【古義】①(年齡。)【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古義】②(一年。)【例如】蟪蛄不知春秋。(《莊子·逍遙游》)【古義】(書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23、壟斷【今義】(把持獨占。)【古義】(山川阻隔。)【例如】自此,濟之南,漢之陰,無隴(通“壟”)斷焉。(《愚公移山》)24、美人【今義】(美貌女子。)【古義】(歌伎,宮妃。)【例如】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頗藺相如列傳》)25、左右【今義】①(大致范圍(方位詞)。)②(控制(動詞)。)【古義】(侍衛(wèi)人員。)【例如】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

26、結(jié)束【今義】(發(fā)展進行到最后階段,不再繼續(xù)。)【古義】(整裝。)【例如】婉貞于是率諸少年結(jié)束而出。(《馮婉貞》)27、約束【今義】(限制)【古義】(盟約。)【例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28、大風(fēng)【今義】(大的風(fēng)。)【古義】(麻風(fēng)病。)【例如】可以已大風(fēng)。(《捕蛇者說》)29、一切【今義】(所有的。)【古義】(一律、一概、任何。)【例如】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夢溪筆談》)30、宣言【今義】(表示政府的公告。)【古義】(公開揚言。)【例如】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31、烈士【今義】(為革命而犧牲的人。)【古義】(烈,有節(jié)操有抱負;士,一般指男子。)【例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32、犧牲【今義】(為正義而死。)【古義】(作祭禮的牲畜。)【例如】犧牲玉帛,佛感加也。(《曹劌論戰(zhàn)》)33、交通【今義】(來往和運輸。)【古義】①(勾結(jié)。)【例如】因其復(fù)厚,交通王侯。(《論貴栗疏》)【古義】②(互相通聯(lián)。)【例如】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34、扶老【今義】(扶著老人。)【古義】(拐杖。)【例如】策扶老以流憩。(《歸去來兮辭》)

35、秋天【今義】(秋季。)【古義】(秋季的天空。)【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36、可恨【今義】(令人憎恨。)【古義】(痛惜。)【例如】用人不當(dāng)其才,聞閑不試以事,良可恨也。(《馬鈞傳》)37、留意【今義】(當(dāng)心、注意。)【古義】(考慮。)【例如】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傳》)38、舉手【今義】(表贊同,或要求發(fā)言時的動作。)【古義】①(動手。)【例如】先生舉手出狼。(《中山狼傳》)【古義】②(告別時的動作。)【例如】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孔雀東南飛》)39、老子【今義】①(父親;)②(自我的粗俗稱謂。)【古義】(老人。)【例如】遙望老子仗藜而來。(《中山狼傳》)40、鞠躬【今義】(行禮。)【古義】①(彎著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傳》)【古義】②(恭敬地、謹(jǐn)慎地。)【例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師表》)41、小生【今義】(古典戲劇中的一種角色。)【古義】(青年人。)【例如】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記》)42、雖然【今義】(用于讓步從句的關(guān)聯(lián)詞。)【古義】(雖,盡管;然,如此,盡管如此或雖說如此。)【例如】王曰:“善戰(zhàn)。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公輸》)43、一毛【今義】(一角錢。)【古義】①(一根小草。)【例如】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古義】②(一根汗毛。)【例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44、怠慢【今義】(冷淡,待人不夠殷勤。)【古義】(松懈、忽視。)【例如】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勸學(xué)》)45、口舌【今義】(有說話引起的是非、爭吵。)【古義】(口和舌,指說話。)【例如】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指南錄》后序》)46、不好【今義】(壞。)【古義】(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門豹治鄴》)47、丈人【今義】(岳父。)【古義】①(老人。)【例如】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傳》)【古義】②(長輩。)【例如】漢天子,我丈人行也。(《蘇武傳》)48、風(fēng)流【今義】(生活浪漫放蕩,男女關(guān)系不正當(dāng)。)【古義】①(杰出、英俊。)【例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古義】②(繁華的景象,風(fēng)流余韻。)【例如】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古義】③(學(xué)問才華,雍容的風(fēng)度。)【例如】搖落深知宋玉悲,風(fēng)流儒雅亦吾師。(杜甫《詠懷古跡》)49、操持【今義】(料理、籌劃。)【古義】(拿著。)【例如】仗漢節(jié)牧羊,握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蘇武傳》)50、開張【今義】(店鋪開業(yè)。)【古義】(廣泛。)【例如】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51、學(xué)者【今義】(有專門學(xué)問的人。)【古義】(求學(xué)的人,讀書人。)【例如】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說》)52、妖怪【今義】(迷信傳說中的怪物。)【古義】(妖異奇怪的現(xiàn)象,反常的現(xiàn)象。)【例如】古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天論》)53、有意【今義】(故意、居心。)【古義】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zé)于薛乎?(《馮諼客孟嘗君》)【古義】②(有某種打算。)【例如】將軍豈有意乎?(《隆中對》)54、地方【今義】①(泛指空間的一部分;)②(民間;)③(地區(qū)。)【古義】①(當(dāng)?shù)氐氖隆#纠纭吭谕獗O(jiān)司牧宇,亦皆貪鄙成風(fēng),不以地方為意。(《方臘起義》)【古義】②(土地方圓。)【例如】江東雖小,地方千里。(《項羽本紀(jì)》)【古義】③(大地的形狀是方的。)【例如】天圓地方。(《淮南子·天文訓(xùn)》)55、山東【今義】(山東省。)【古義】①(指戰(zhàn)國時秦國崤山、函谷關(guān)以東楚、趙、韓、魏、燕、齊六國。)【例如】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古義】②(泛指太行山以東地區(qū)。)【例如】晉兵先下山東。(《史記·晉世家》)56、不避【今義】(不躲開。)【古義】(不亞于、不次于。)【例如】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論貴栗疏》)57、人情【今義】(應(yīng)酬送禮;情面,情誼。)【古義】(人民的普遍情況。)【例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論貴栗疏》)58、把握【今義】(抓住成功的可靠性。)【古義】(手掌內(nèi)。)【例如】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nèi)而亡饑寒之患。(《論貴栗疏》)59、縣官【今義】(知縣、縣令。)【古義】(朝廷。)【例如】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論貴栗疏》)60、致志【今義】(集中精神。)【古義】(抒發(fā)心情。)【例如】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傳》)61、反復(fù)【今義】(重復(fù)。)【古義】①(扭轉(zhuǎn)形勢。)【例如】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傳》)【古義】②(書信往返。)【例如】重念蒙君實視遇厚,與反復(fù)不宜鹵莽,古今具道所以。(《答司馬諫議書》)62、從容【今義】(不慌忙。)【古義】①(文采縱橫、華麗的言辭。)【例如】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屈原列傳》)【古義】②(舉動。)【例如】從容中道。(《中庸》)63、慷慨【今義】(大方。)【古義】(理直氣壯,意氣激昂。)【例如】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指南錄后序》)64、便宜【今義】(物品價格低。)【古義】(有利和應(yīng)該做的事。)【例如】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史記·張釋之列傳》)65、無賴【今義】(流氓,刁鉆潑辣,無理取鬧。)【古義】①(胡作非為。)【例如】王子晞為尚書,領(lǐng)行營節(jié)度使,寓軍邠州,縱士卒無賴。(《段太尉逸事狀》)【古義】②(活潑好玩。)【例如】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66、故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有人物情節(jié)的事情。)【古義】(先例,舊事。)【例如】茍以天下之大,而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67、南面【今義】(南邊。)【古義】(面南而坐,即稱帝。)【例如】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王安石《讀孟嘗君傳》)68、老大【今義】(長兄;長子;船老大。)【古義】(年齡大。)【例如】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琵琶行》)69、可憐【今義】(值得憐憫。)【古義】①(可愛。)【例如】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古義】②(值得同情。)【例如】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70、小子【今義】①(北方人稱男孩;)②(對青年人的鄙稱。)【古義】(小孩子(有貶義)。)【例如】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71、逢迎【今義】(奉承,拍馬。)【古義】(迎接。)【例如】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孔雀東南飛》)72、斗爭【今義】(泛指對抗性行為。)【古義】(吵鬧,打架。)【例如】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羌村三首》)73、恒心【今義】(長久不變的意志。)【古義】(安居守分之心。)【例如】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恒晉文之事》)74、教訓(xùn)【今義】①(教育訓(xùn)誡。)②(從錯誤和失敗中取得的知識。)【古義】(教育訓(xùn)導(dǎo)。)【例如】本自無教訓(xùn)。(《孔雀東南飛》)75、于是【今義】(承接連詞。)【古義】(在此。)【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

76、中心【今義】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場合或指揮機構(gòu);)③(事物的重心。)【古義】(心里。)【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葉公好龍》)77、中間【今義】(當(dāng)中。)【古義】(中,當(dāng)中;間,夾雜著。)【例如】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78、束手【今義】(沒辦法。)【古義】(投降。)【例如】近者奉辭伐罪,旌麾難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zhàn)》)79、指示【今義】(為指導(dǎo)工作而發(fā)出的口頭或書面意見。)【古義】(指,指出;示,給人看。)【例如】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80、行為【今義】(舉動。)【古義】(行,品行;為,作為。)【例如】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生義。(《五人墓碑記》)81、父兄【今義】(父親和長兄,泛指家長。)【古義】(有時單指兄。)【例如】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東南飛》)82、赤子【今義】(小孩子。)【古義】①(百姓。)【例如】皆我東南赤子膏血也。(《方臘起義》)【古義】②(初生嬰兒。)【例如】赤子之心。(《孟子·離婁》)83、以為【今義】(認為。)【古義】(把……當(dāng)作。)【例如】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84、可以【今義】(能夠。)【古義】(可,可以;以,憑,靠。)【例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85、從而【今義】(連詞,)【古義】(從,跟隨;而,而且。)【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故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86、至于【今義】(表示另提一事的連詞。)【古義】(終于達到某種程度。)【例如】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87、初一【今義】(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古義】(剛剛開始。)【例如】初一交戰(zhàn),曹軍不利。(《赤壁之戰(zhàn)》)88、祖父【今義】(父親的父親。)【古義】(祖輩和父輩。)【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六國論》)89、會計【今義】(管理財務(wù)計算的人。)【古義】(會,聚會;計,商議。)【例如】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90、不必【今義】(用不著,不需要。)【古義】(不一定。)【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91、作文【今義】(語文課里寫文章的練習(xí)。)【古義】(寫文章。)【例如】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92、以往【今義】(從前。)【古義】(從這里開始,向那里……)【例如】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93、感激【今義】(深深地感謝。)【古義】(感,感動;激,奮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出師表》)94、因而【今義】(表示結(jié)果的連詞。)【古義】(趁此。)【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95、具體【今義】(明確,不抽象,細致。)【古義】(具,具備;體,形體。)【例如】亦雁蕩具體而微者。(《雁蕩山》)96、智力【今義】(理解事物的能力。)【古義】(智,智謀;力,力量。)【例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成不得已。(《六國論》)97、前進【今義】(向前行進,思想進步。)【古義】(前,走上前去;進,奉獻。)【例如】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98、或者【今義】(選擇連詞或副詞,)【古義】(有的人、有些人。)【例如】或者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封建論》)99、即使【今義】(表假設(shè)性讓步連詞。)【古義】(即,就;使,讓,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西門豹治鄴》)0、執(zhí)事【今義】(掌管某項工作(的人)。)【古義】(對人敬稱,不敢直稱對方時的委婉說法。)【例如】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1、行李【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古義】(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燭之武退秦師》)2、夫人【今義】(尊稱別人的妻子。)【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3、丈夫【今義】(男女結(jié)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古義】(男子。)【例如】丈夫二十不取。(《勾踐滅吳》)

4、婚姻【今義】(結(jié)婚。)【古義】(兒女親家。)【例如】約為婚姻。(《鴻門宴》)5、行路【今義】(走路。)【古義】(路人。)【例如】傲物則骨肉行路。(《諫太宗十思疏》)6、舅姑【今義】(舅舅和姑姑。)【古義】(公公婆婆。)【例如】既而將訴于舅姑。(《柳毅傳》)1、顏色【今義】(色彩。)【古義】(臉色,面色。)【例如】顏色憔悴。(《屈原列傳》)1、形容【今義】(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zhì)加以描繪。)【古義】(形體容貌。)【例如】形容枯槁。(《屈原列傳》)1、從容【今義】(不慌不忙,鎮(zhèn)定自若的樣子。)【古義】(言語舉動適當(dāng)?shù)皿w。)【例如】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屈原列傳》)1、爪牙【今義】(比喻壞人的黨羽。)【古義】(得力助手或武士。)【例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勾踐滅吳》)111、暴露【今義】(隱蔽的事物、矛盾等顯露出來。)【古義】(死在野外的尸體不能收斂埋葬。)【例如】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踐滅吳》)112、小學(xué)【今義】(學(xué)校教育的初級階段。)【古義】(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例如】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113、經(jīng)營【今義】(籌劃、組織。)【古義】(搜集、保存。)【例如】韓魏之經(jīng)營。(《阿房宮賦》)114、空中【今義】(天空。)【古義】(中間是空的。)【例如】空中而多竅。(《石鐘山記》)115、痛心【今義】(極端傷心。)【古義】(痛恨。)【例如】吳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記》)116、首領(lǐng)【今義】(某些領(lǐng)導(dǎo)人。)【古義】(頭顱、生命。)【例如】令無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五人墓碑記》)117、浩蕩【今義】(水勢浩大。)【古義】(荒唐。)【例如】怨靈修之浩蕩兮。(《離騷》)118、自由【今義】(不受約束。)【例如】汝豈得自由。(《孔雀東南飛》)119、成立【今義】(開始存在。)【古義】(長大成人。)【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陳情表》)120、果然【今義】(與事實相符。)【古義】(飽的樣子。)【例如】三餐而反,腹由果然。(《逍遙游》)121、因為【今義】(因果連詞。)【古義】(于是寫。)【例如】因為長句,歌以贈之。(《琵琶行》)

偏義復(fù)詞所謂偏義復(fù)詞,就是一個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1)兩個語素意義相對。例如:《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我有親兄弟“句子中的”“姥”“兄”表示意義。(2)兩個語素意義相近。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園”這個語素表示意義,“圃”只作陪襯。需要注意的是,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偏義復(fù)詞和同義詞的重疊使用要區(qū)別開來。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中“舉“從許”就等于說“相從”或“相許”。中學(xué)課本中出現(xiàn)的偏義復(fù)詞很多,例如:1、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心。(《孔雀東南飛》)——“作息”只有(“作”的意義,)沒有(“息”的意義。)2、但欲求死,不復(fù)顧利害。(《〈指南錄〉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義。)3、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遠近”只有(“遠”的意義。)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存亡”只有(“亡”的意義。)5、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指南錄〉后序》))——“國家”只有(“國”的意義。)6、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出入”只有(“入”的意義。)7、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石鐘山記》)——“深淺中”只有(“深”的意義)8、至莫夜月明。(《石鐘山記》)——“莫夜”只有(“夜”的意義。)9、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異同”只有(“異”的意義。)、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懷古》)——“巷陌”只有(“巷”的意義。)11、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東南飛》)——“父母”只有(“母”的意義,)“兄弟”只有(“兄”的意義。)12、其日牛馬嘶。(《孔雀東南飛》)——“牛馬”只有(“馬”的意義。)

文言文中常見固定句式集錄1、無以,由動詞“無”和介詞“以”組成,可譯為(“沒有用來……”“無法……”。)【例如】顧不及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勸學(xué)》)2、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有……的”。)【例如】①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②項王未有以應(yīng)。(《鴻門宴》)3、何以,即“以何”的倒裝。表示(疑問)。可譯作(“用什么辦法”“有什么”“為什么”“憑借什么”。)【例如】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戰(zhàn)》);②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4、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例如】故患有所不必也。(《魚我所欲也》)5、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例如】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后序》)6、安所,疑問代詞“安”只能和“所”組合,表處所。可譯作(“什么地方”。)【例如】如徐州不定,將軍安所歸乎?(《三國志·荀彧傳》)7、何所,即“所何”,疑問代詞前置。是“所……者何為”的移位和壓縮。可譯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翁》)8、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例如】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升序》)9、如何、奈何,若何,譯為(“怎么、怎麼樣、怎么辦”。)【例如】①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失街亭》);③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④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軍之志,若何?(《殽之戰(zhàn)》)、如……何,譯為(“對……怎麼辦”。)【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1、奈……何,譯成(“把……怎么辦”。)【例如】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12、是故,是以,譯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師說》)13、所以,譯為(“用來……的”“……的原因”“……的辦法”。)【例如】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②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輸》)14、不亦……乎,譯為(“不是……吧”。)【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xué)而》)15、何……為,譯為(“還要……干什么”。)【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16、庸……乎,譯為(“難道……嗎?)【例如】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17、其……乎,表示(詰問)或(揣度),譯為(“難道……嗎?或“大概……吧”。)【例如】①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國說》);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18、得無……乎,得無……耶,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如】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②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19、無乃……乎,譯為(“恐怕……吧”。)【例如】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殽之戰(zhàn)》)20、……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譯為(“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吧。)【例如】①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譯文:《詩經(jīng)》上說:“孝子的孝是沒有窮盡的,永遠把他們給予你們。”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②問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秋水》)21、孰與,與……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例如】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22、孰若,譯為(“哪里比得上”。)【例如】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23、然則,譯為(“既然如此,那么”。)【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24、有……者,譯為(“有個……人”。)【例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久不售。(《促織》)25、唯……是,由副詞“唯”和助詞“是”組成。“唯”限制動作行為的范圍,“是”標(biāo)志賓語前置,可譯作(“只……”。)【例如】①唯命是聽。(《左傳》);②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26、何以……為,有疑問代詞“何”介詞“以”和動詞“為”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為”等于介詞結(jié)構(gòu)加動賓詞組“為何”。可譯作(“用(要)……做什么”。)【例如】敵未滅,何以家為?(《宋史·岳飛列傳》)27、何……之有,疑問代詞“何”同他所修飾的中心詞共同作“有”的賓語。為了強調(diào)賓語,把“何”提前。“何有”之間嵌入結(jié)構(gòu)助詞“之”作“何”提前的標(biāo)志,表示反詰。可譯作(“有什么……呢”。)【例如】宋何罪之有?(《墨子·非攻》);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28、何有于……,表(反詰),可譯作(“對于……來說,又有什么呢”。)有時可理解為“何……之有”,但他中間的詞語被省略,譯時應(yīng)補出。【例如】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29、非……則,表示選擇。可譯作(“不是……就是……”。)【例如】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30、其……其……,表示選擇。可譯作(“是……還是……”。)有時候前一個“其”字可省略。【例如】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史記·趙世家》)31、且……且,由兩個連詞“且”組成。表示(并列)關(guān)系,有時候前一個“且”字可省略。可譯作(“一面……一面”“又……又……”“邊……邊……”等。)【例如】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記》)32、何如,常用來問行為方式或事物形狀,可譯為(“怎麼樣”。“何如”)還經(jīng)常用于對人或事物進行比較,相當(dāng)于“孰與”的用法,譯為(“……比起來,誰……”。)【例如】①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②王孝伯問謝公:“林公何如右軍?”謝曰:“右軍勝林公。”(《世說新語》)33、何遽,表示問原因,譯為(“怎么”。)【例如】此何遽不能為福乎?(《淮南子》)34、何其,它一般有兩種用法:一種是表示原因和程度,譯為(“為什么”“多么”;)一種是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多么”。)【例如】①南郭慧子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荀子》);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35、一何,有的寫作“壹何”,經(jīng)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增強感嘆語氣,可譯為(“多么”。)【例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36、以為,它的用法比較復(fù)雜。①“以為”是一個動詞,譯為(“認為”。)【例如】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②“以為”之間插入其他詞語,成為“以……為”的固定結(jié)構(gòu)。“以”是動詞,譯為(“認為”;“為”表示判斷,)可譯為(“是”,也可以不譯。)【例如】王以其言為然。(《史記·張儀列傳》)③“以為”之間插入別的詞語,成為“以……為”的固定結(jié)構(gòu),“以”是介詞,“為”是動詞,譯為(“把……看做……”。)【例如】然后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過秦論》)④“以為”是一個固定結(jié)構(gòu),“以”當(dāng)“(任命)”講,可譯(“任命……為……”。)【例如】趙王以括為將。(《廉頗藺相如列傳》)⑤“以為”譯為(“用來……作為”或“用……作為”。)【例如】以弊席為門。(《史記·陳丞相世家》)37、然而,指示代詞“然”和轉(zhuǎn)折連詞“而”連用,可譯為(“這樣而……”。)【例如】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恒晉文之事》)

38、“雖然”基本上有兩種用法①連詞“雖”有“即使”的意思,指示代詞“然”當(dāng)“這樣”講,“雖然”可譯為(“即使這樣”。)【例如】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公輸》)②連詞“雖”有“雖然”的意思,指示代詞“然”有“這樣”的意思,“雖然”可譯為(“雖然這樣”。)【例如】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39、于是,基本上有兩種用法:①“于是”是連詞,用在句首,表示承接上文,譯為(“于是”。)【例如】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行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史記·孫子吳起列傳》)②“于是”介詞結(jié)構(gòu),“于”是介詞,“是”是指示代詞,譯為(“在這……”、“在這時……”、到這種……“等。)【例如】吾惛,不能進于是矣。(《齊恒晉文之事》)40、既而,表示前后事情相聯(lián)系,可譯為(“后來”或“不久”。)【例如】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41、無何,表示時間短,可譯為(“不多久”或“沒多久”。)【例如】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促織》)42、無論,“無論”的“無”是否定副詞,“論”是動詞,可譯為(“不要說”。)【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43、無從,可譯為(“無法”)【例如】二子心計,公無從辦,特示故人意耳。(《記王忠肅公翱事》)44、無寧,用作連詞,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與前一個分句的“與使”相呼應(yīng),構(gòu)成“與使……無寧……”,可譯為(“與其……不如……”。)【例如】吾常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與妻書》)45、無自,表示變動不可能發(fā)生,可譯為(“不可能”。)【例如】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教戰(zhàn)守策》)46、無所,“無所”中的“無”是動詞,“所”是代詞。可譯為(“沒有”“沒有什么”。)【例如】譚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小石潭記》)47、有所,“有所”中“有”是動詞,“所”是代詞。可譯為(“有什么”。)【例如】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出師表》)

中學(xué)課本常見通假字集錄1、“愛”通“薆”【例如】愛而不見。(《詩經(jīng)·邶風(fēng)·靜女》)2、“案”通“按”【例如】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3、“頒”通“斑”。【例如】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4、“倍”通“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5、“弊”通“敝”【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過秦論》)6、“辟”通“避”【例如】其北陵,文王所辟風(fēng)雨也。(《殽之戰(zhàn)》)7、“辯”通“辨”【例如】(1)不辯牛馬。(《秋水》);【例如】(2)此小大之辯也。(《逍遙游》)8、“辯”通“變”【例如】而御六氣之辯。(《逍遙游》)9、“賓”通“儐”【例如】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于庭。(《廉頗藺相如列傳》)、“餔”通“哺”【例如】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勾踐滅吳》)11、“裁”通“才”【例如】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促織》)12、“采”通“彩”【例如】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齊恒晉文之事》)13、“垂”通“陲”【例如】少小去鄉(xiāng)異,揚聲沙漠垂。(《白馬篇》)14、“絀”通“黜”【例如】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原列傳》)15、“卒”通“猝”【例如】卒然問曰:“天下惡訂乎?”(《孟子見梁襄王》)16、“錯”通“措”【例如】偭規(guī)矩而改錯。(《離騷》)17、“得”通“德”【例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18、“底”通“抵”【例如】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19、“而”通“爾”【例如】(1)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例如】(2)而翁歸。(《促織》)20、“爾”通“耳”【例如】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21、“反”通“返”【例如】(1)必勿使反。(《觸龍說趙太后》);【例如】(2)使于齊,顧反。(《屈原列傳》)22、“匪”通“非”【例如】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衛(wèi)風(fēng)·氓》)23、“不”通“否”【例如】(1)或師焉,或不焉。(《師說》);【例如】(2)秦王以五十城易寡人之璧,可與不。(《廉頗藺相如列傳》)24、“”通“斧”【例如】人有亡者,意其鄰之子。(《智子疑鄰》)25、“報”通“赴”【例如】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26、“共”通“供”【例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27、“共”通“拱”【例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之所而眾星共之。(《論語》)28、“沽”通“酤”【例如】徑須沽取對君酌。(《將進酒》)29、“蓋”通“盍”【例如】蓋亦反其本矣。(《齊恒晉文之事》)30、“衡”通“橫”【例如】外連衡而斗諸侯。(《過秦論》)31、“惠”通“慧”【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32、“墮”通“隳”【例如】墮軍實而常寇仇。(《殽之戰(zhàn)》)33、“棘”通“戟”【例如】鋤耰棘矜,非銛于鉤戟長鎩也。(《過秦論》)34、“紀(jì)”通“記”【例如】于是作《八愚詩》,紀(jì)于溪石上。(《愚溪詩序》)35、“機”通“幾”【例如】所賴君子見機。(《滕王閣序》)36、“狡”通“矯”【例如】狡捷過猿猴,勇剽若豹螭。(《白馬篇》)37、“距”通“拒”【例如】距關(guān),勿內(nèi)諸侯。(《鴻門宴》)38、“決”通“訣”【例如】辭決而行。(《信陵君竊符救趙》)39、“齊”通“劑”【例如】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40、“具”通“俱”【例如】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岳陽樓記》)41、“扣”通“叩”【例如】扣而聆之。(《石鐘山記》)42、“歸”通“饋”【例如】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詩經(jīng)·邶風(fēng)·靜女》)43、“雷”通“擂”【例如】雷鼓大振,北軍大壞。(《赤壁之戰(zhàn)》)44、“離”通“罹”【例如】“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45、“斂”通“殮”【例如】斂不憑其棺。(《祭十二郎文》)46、“簾”通“奩”【例如】箱簾六十七。(《孔雀東南飛》)47、“繆”通“繚”【例如】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48、“列”通“裂”【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夢游天姥吟留別》)49、“隴”通“壟”【例如】禾生隴畝無東西。(《兵車行》)50、“免”通“娩”【例如】將免者以告。(《勾踐滅吳》)51、“冥”通“溟”【例如】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逍遙游》)52、“閔”通“憫”【例如】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陳情表》)53、“摩”通“磨”【例如】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報任安書》)54、“繆”通“穆”【例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廉頗藺相如列傳》)55、“莫”通“暮”【例如】至莫夜月明。(《石鐘山記》)56、“內(nèi)”通“納”【例如】(1)距關(guān),勿內(nèi)諸侯。(《鴻門宴》);【例如】(2)趙不內(nèi)。(《屈原列傳》)57、“而”通“耐”【例如】而征一國者。(《逍遙游》)58、“嘔”通“謳”【例如】布席之初,嘔者百千。(《虎丘記》)59、“泮”通“釁”【例如】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60、“畔”通“叛”【例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1、“傍”通“旁”【例如】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孔雀東南飛》)62、“被”通“披”【例如】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63、“馮”通“憑”【例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赤壁賦》)64、“槍”通“搶”【例如】(1)見獄吏則頭槍地。(《報任安書》);【例如】(2)槍榆枋而止。(《逍遙游》)65、“趣”通“趨”【例如】(1)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蘭亭集序》);【例如】(2)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記》)66、“取”通“娶”【例如】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fù)取。(《孔雀東南飛》)67、“闕”通“缺”【例如】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68、“紉”通“韌”【例如】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孔雀東南飛》)69、“女”通“汝”【例如】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詩經(jīng)·邶風(fēng)·靜女》)70、“”通“煣”【例如】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勸學(xué)》)71、“世”通“逝”【例如】拮抗強而早逝。(《祭十二郎文》)72、“耆”通“嗜”【例如】日三四里,少益蓍食。(《觸龍說趙太后》)73、“受”通“授”【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74、“孰”通“熟”【例如】(1)徐公來,孰視之。(《鄒忌諷齊王納諫》);【例如】(2)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75、“信”通“伸”【例如】孤不度得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76、“當(dāng)”通“倘”【例如】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77、“田”通“畋”【例如】今王田獵於此。(《莊暴見孟子曰》)78、“涂”通“途”【例如】(1)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例如】(2)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齊恒晉文之事》)79、“說”通“脫”【例如】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80、“庭”通“廷”【例如】拜送書于庭。(《廉頗藺相如列傳》)81、“帖”通“貼”【例如】對鏡帖花黃。(《木蘭詩》)82、“剔”通“剃”【例如】其次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報任安書》)83、“罔”通“網(wǎng)”【例如】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齊恒晉文之事》)84、“無”通“毋”【例如】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85、“亡”通“無”【例如】回望女與羊,俱亡所見矣。(《柳毅傳》)86、“郤”通“隙”【例如】令將軍與臣有郤。(《鴻門宴》)87、“見”通“現(xiàn)”【例如】(1)愛而不見。(《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靜女》);【例如】(2)靡不畢見。(《屈原列傳》)88、“饗”通“享”【例如】饗德懷恩,詞不悉心。(《柳毅傳》)89、“鄉(xiāng)”通“向”【例如】以至?xí)x鄙軍北鄉(xiāng)自剄。(《信陵君竊符救趙》)90、“銷”通“消”【例如】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滕王閣序》)91、“刑”通“型”【例如】刑於寡妻,至于兄弟。(《齊恒晉文之事》)92、“生”通“性”【例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xué)》)93、“羞”通“饈”【例如】使建中遠具時饈之奠。(《祭十二郎文》)94、“還”通“旋”【例如】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95、“于”通“吁”【例如】于嗟鳩兮。(《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96、“炎”通“焰”【例如】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97、“厭”通“饜”【例如】(1)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例如】(2)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98、“要”通“邀”【例如】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99、“耶”通“爺”【例如】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車行》)0、“翼”通“翌”【例如】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促織》)1、“以”通“已”【例如】(1)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報任安書》)【例如】(2)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賦》);【例如】(3)無以,則王乎?(《齊恒晉文之事》)2、“已”通“矣”【例如】雖悔之,亦無及己。(《勾踐滅吳》)3、“施”通“迤”【例如】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齊人有一妻一妾》)4、“佚”通“逸”【例如】舍佚而為勞。(《荀子·堯問》)5、“景”通“影”【例如】(1)贏糧而景從。(《過秦論》);【例如】(2)景翳翳以將入。(《歸去來兮辭》);【例如】(3)歲暮陰陽催短景。(《閣夜》)6、“由”通“猶”【例如】(1)亦由今之視昔。(《蘭亭集序》);【例如】(2)民歸之,由水之就下。(《孟子見梁襄王》)1、“有”通“又”【例如】(1)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勾踐滅吳》);【例如】(2)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勸學(xué)》);【例如】(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陳情表》)1、“與”通“歟”【例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1、“圜”通“圓”【例如】何方圜之能周兮。(《離騷》)1、“說”通“悅”【例如】(1)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例如】(2)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111、“儼”通“嚴(yán)”【例如】儼驂于上路。(《滕王閣序》)112、“蚤”通“早”【例如】(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例如】(2)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齊人有一妻一妾》)113、“責(zé)”通“債”【例如】則仆償前辱之責(zé)。(《報任安書》)114、“曾”通“增”【例如】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15、“章”通“彰”【例如】芳菲菲其彌章。(《離騷》)116、“振”通“震”【例如】(1)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過秦論》);【例如】(2)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117、“枝”通“肢”【例如】為長者折枝。(《齊恒晉文之事》)118、“支”通“肢”【例如】四支僵勁不能動。(《送東陽馬升序》)119、“直”通“值”【例如】昂其直,居為奇貨。(《促織》)120、“指”通“旨”【例如】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121、“知”通“智”【例如】(1)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例如】(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例如】(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逍遙游》)122、“識”通“志”【例如】汝識之乎。(《石鐘山記》)123、“質(zhì)”通“贄”【例如】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屈原列傳》)124、“中”通“衷”【例如】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白馬篇》)125、“屬”通“囑”【例如】舉酒屬客。(《赤壁賦》)126、“濯”通“濁”【例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屈原列傳》)127、“從”通“縱”【例如】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128、“尊”通“樽”【例如】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129、“質(zhì)”通“锧”【例如】君不如肉袒斧質(zhì)請罪。(《廉頗藺相如列傳》)130、“適”通“謫”【例如】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

常見文言虛詞集錄一、安1、疑問副詞。(怎么,怎樣。)【例如】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2、疑問代詞。(什么,哪里。)【例如】沛公安在?(《鴻門宴》)二、彼代詞。(1)(他,他們)【例如】彼與彼年相若也。(《師說》)(2)(對方)【例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zhàn)》)【例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謀攻》)(3)(那個,那些)【例如】是將去女,適彼樂土。(《碩鼠》)【例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三、但1、副詞。(1)(只,僅。)【例如】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2)(盡管,只管。)【例如】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2、連詞。(1)(只是,不過。)【例如】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3、復(fù)音虛詞(“但使”。)放在分句開頭,表假設(shè)關(guān)系。【例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四、得dé1、助詞。(可,能)【例如】猶得備晨炊。(《石壕吏》)2、副詞。(豈得,怎得。)汝哭猶在耳,我懷人得知!(陳師道詩)五、得。děi助詞。(該。)【例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六、獨副詞。(1)(只,僅僅,)表(范圍)。【例如】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2)(難道,)表(反問)。【例如】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七、而1、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例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2)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例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3)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例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或“卻”。)【例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6)表示(因果)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因而”)【例如】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館記》)(7)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例如】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例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2、代詞。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做主語,譯為(“你”)【例如】而翁長,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3、復(fù)音虛詞“而己”。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例如】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八、耳語氣詞,用于句尾。(1)表某一范圍,可譯為(“罷了”“只不過……罷了”)【例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例如】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鴻門宴》)(2)表示肯定語氣。【例如】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九、非副詞(1)(不,不是。)【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2)(除非)【例如】非劉豫州莫可以當(dāng)曹操者。(《赤壁之戰(zhàn)》)(3)(無)【例如】雖寶非用。(《三都賦》序)十、夫“夫”做虛詞,可用作代詞和助詞。1、代詞。“夫”作代詞常放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之前,表近指與遠指。(1)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或“這”后加適當(dāng)?shù)模吭~。)【例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2)表遠指,相當(dāng)于(“那”)或在“那”后加適當(dāng)?shù)牧吭~。【例如】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2、助詞。(1)用在句子的開頭,表示議論或敘述的開端,稱為(“發(fā)語詞”,)也可用復(fù)音虛詞(“且夫”)不必譯出。【例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shù)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zhàn)》)【例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2)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dāng)于(“啊”或“了”)【例如】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促織》)十一、蓋1、副詞。“蓋”用在句首,作副詞,表示下邊說的一些話是帶有推測性的斷定,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大概”。)【例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2、連詞。連接上文,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就因為”“原來是”)【例如】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例如】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3、助詞。用于句首,表示要發(fā)表議論。可(不譯。)【例如】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記·孝文本紀(jì)》)

十二、故1、連詞。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所以”“因此”)【例如】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fù)取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例如】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有時用(“是故”“以故”)【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2、副詞。可譯為(“故意”)【例如】公子往,數(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fù)謝,公子怪之。(《信陵君竊符救趙》)十三、何1、疑問代詞。(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例如】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例如】予嘗求古人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2)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例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例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例如】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并序)》)2、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例如】何不按兵束馬,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例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例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3、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1)“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麼樣”或“什么樣”。)【例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例如】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例如】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2)“何以”即“以何”,介詞賓語,由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例如】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及何以至此?(《鴻門宴》)【例如】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十四、乎1、語氣助詞。(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例如】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例如】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2)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例如】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3)表反詰語氣,可譯為(“嗎”“呢”)【例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例如】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4)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例如】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例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2、介詞。相當(dāng)于(“于”)(1)(在)【例如】生乎吾前……(《師說》)(2)(對、對于、給、向、跟)【例如】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3)(比)【例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此外,可作詞尾。相當(dāng)于(“地(的)”,)可不譯。【例如】故今墓中全乎為五人。(《五人墓碑記》)十五、胡1、副詞。(為什么,何,怎么。)【例如】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2、代詞(1)(什么。)【例如】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十六、或1、代詞,可譯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或師焉,或不焉。(《師說》)【例如】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記》)【例如】或曰此鸛鶴。(《石鐘山記》)2、副詞。可譯為(“或許”“也許”“可能”)【例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3、連詞。可譯為(“或者”“有時”)【例如】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察今》)十七、即1、連詞。用在復(fù)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讓步,可譯為(“即使”“縱使”;)或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與妻書》)【例如】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2、副詞。用在動詞前,表前后兩件事緊相銜接,或表示兩種情況緊相聯(lián)系。可譯為(“立即”“馬上”“就”)等【例如】(樊)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例如】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溃闯洪帍U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例如】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采草藥》)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例如】水旱疾疫,即天地調(diào)劑之法也。(《治平篇》)十八、既1、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完結(jié),可譯為(“……以后”“已經(jīng)”“完全”)等,有時“既已”連用,可譯為(“已經(jīng)……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時間以后,發(fā)生了某事,可譯為(“不久”,)有時(“既而”)連用,意義(不變。)【例如】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例如】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子輿論戰(zhàn)》前“既”(已經(jīng))后“既”(完全))【例如】弗聽,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左傳·文公元年》【例如】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2、連詞。連接詞與詞、分句與分句,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實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論。常和(“且”“則”“終”)等詞前后呼應(yīng)。【例如】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例如】三軍既或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孫子·謀攻》)【例如】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陳情表》)

十九、莫1、副詞。(1)表示否定,可譯為(“不”)【例如】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黔之驢》)(2)表示禁止或勸阻,可譯為(“不要”。)【例如】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赤壁之戰(zhàn)》)2、代詞。(1)(沒有(誰))【例如】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游褒禪山記》)【例如】權(quán)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之戰(zhàn)》)(2)(沒有(什么))【例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則凡可以的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二十、乃1、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以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例如】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例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固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例如】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例如】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去,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史記·項羽本紀(jì)》)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3、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若是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二十一、其1、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它的”“他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2)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做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賓語或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例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作賓語)【例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穩(wěn)到”作主語)【例如】百姓多聞其賢,未聞其死也。(《陳涉世家》。“其賢”“其死”作賓語)(3)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的”。)【例如】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是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例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4)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例如】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例如】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例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2、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要”“希望”)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例如】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示(反詰))【例如】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例如】而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3、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其若是,孰能御之?(《齊恒晉文之事》)【例如】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表(選擇))4、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作用,(可不譯。)【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二十二、且1、連詞。(1)表示(遞進關(guān)系。)【例如】彼鎖將中國人不過是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曹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2)表示(并列關(guān)系。)【例如】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3)表示(讓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尚且”)【例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例如】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2、副詞。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例如】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例如】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驢》)【例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例如】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二十三、然1、連詞。(1)主要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2)“然”有時和“而”連用,“然”代指上文所說情況,“而”表示轉(zhuǎn)折,等于說(“如此(這樣),可是……”。)【例如】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然”還常和“則”結(jié)合,“然”是承接上下文事實,“則”是由此進行闡述或論斷,可譯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單譯為(“那么”)【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2、代詞。相當(dāng)于口語中的(“這樣”“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3、助詞,又分為兩種情況。(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相當(dāng)于口語的(“……地”)【例如】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例如】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鐘山記》)(2)用在名詞和名詞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yīng),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例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生然。(《核舟記》)【例如】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3)“然”還常作應(yīng)對之辭,同口語中(“是的”“對的”)相似。或者表示贊成、同意,即(“認為是”“以為對”)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聞。”(《譚嗣同》)【例如】成然之。(《促織》)二十四、若1、代詞。(1)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例如】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2)表近指,(“這”“這樣”“如此”)【例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齊恒晉文之事》)2、連詞。(1)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2)表選擇,(“或”“或者”)【例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3)與“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二十五、雖1、連詞。(1)再假設(shè)關(guān)系中,先承認一種假設(shè),后轉(zhuǎn)入正意,可譯為(“即使”)【例如】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以后矣……(《捕蛇者說》)【例如】雖乘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三峽》)(2)用在轉(zhuǎn)折的關(guān)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認一事實,下面再轉(zhuǎn)入正意。可譯為(“雖然”。)【例如】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之戰(zhàn)》)2、復(fù)音虛詞“雖然”。現(xiàn)代漢語用“雖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個“雖”字。文言的“雖然”,“雖”是轉(zhuǎn)折連詞,“然”是指示代詞,集合在一起,有承上轉(zhuǎn)下的作用,相當(dāng)于(“雖然如此”或“話縱然這麼講”。)【例如】雖然,猶有未樹也。(《逍遙游》)二十六、遂副詞。(就。)【例如】遂雖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投諸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例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游褒禪山記》)

二十七、所1、用作助詞。(1)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例如】與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例如】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送東陽馬升序》)【例如】與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作用。【例如】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例如】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例如】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例如】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3、復(fù)音虛詞“所以”。(“所”“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或憑借。(1)表示(原因的。)【例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例如】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2)表示(手段或憑借的。)【例如】吾所以待后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二十八、為wéi1、動詞。(1)(做)【例如】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例如】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xué)》)(2)(成為。)【例如】吾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