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三歷史專題復習資料:世界古代史部分_第1頁
2025年高三歷史專題復習資料:世界古代史部分_第2頁
2025年高三歷史專題復習資料:世界古代史部分_第3頁
2025年高三歷史專題復習資料:世界古代史部分_第4頁
2025年高三歷史專題復習資料:世界古代史部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史?古代部分【階段特征】西方文明的源頭,為人類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留下了寶貴的遺(1)經濟:古希臘、羅馬奴隸制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工商業高度發達,形成了燦爛的海洋文明。(2)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所建立的民主原則與民主經驗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淵源。古羅馬逐步建立起系統的法律體系和和法律原則,對其統治起到有力的維系作用,對歐美法律的發展以及民主進程影響深遠。公民有較高參政意識。(3)思想:古希臘出現了最早的人文主義思想,以人為本的精神,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淵源。一、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一、希臘政治形成的自然條件1、地理位置:地扼亞、非、歐三洲要沖。有利于吸取亞非文明。2、三面環海:海岸曲折、港灣眾多。影響:有利于海外貿易,海外殖民活動等。3、氣候:地中海式氣候。經濟作物發達。(葡萄、橄欖)4、地形:多山,平原少。經濟上:不利于農耕,商品經濟發達。政治上:城邦林立。二、希臘政治形態——城邦1、城邦的含義:即城市國家,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一些村落。2、城邦的特征:小國寡民,獨立自治,政治民主。商品經濟發達。思想文化異常繁榮。3、城邦的影響:(1)激發了公民的積極性,為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會環境。(2)成為聯系各城邦關系的紐帶。(聯系包括:相同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共同的遵守和信仰阿波羅神廟的神諭、共同參加奧林匹亞競技會等)(3)創造出異常繁榮的思想文化。

三、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公民1、條件:祖籍本邦、擁有一定財產、自備武器作戰、成年男性。2、權利及義務:(1)權利:有權參與城邦的公共事務、城邦行政與司法事務等。(2)義務:保衛城邦、建設家園等。3、公民的基本要求:(1)重視公民的參政素質的培養。書寫、修辭、演講、音樂和體育等方面的系統訓練。(2)珍視自由、平等;蔑視權威、個性張揚等。(3)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四、知識拓展:1、古代希臘與古代中國比較古中國古希臘地理(文明類型)大河文明海洋文明經濟國家組織政治形式二、雅典民主政治一、雅典民主政治確立過程1、背景(1)平貴矛盾突出。(表現在:富有的工商業者與貴族、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2)梭倫當選為執政官。(3)外患:薩拉米危機(導火線)2、奠基——索倫改革

BC594(1)內容:

經濟上:頒布解負令:取消債務奴隸;鼓勵發展工商業等。

政治上:A.按財產多少把雅典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規定不同等級享有的政治權利;B.規定最高權力機關是公民大會;C.從四個血緣部落各選一百人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D.設立最高法院——陪審法庭。(2)特點:公平、中立、法制。(3)性質:奴隸主的民主政治改革。(4)評價: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平民和工商業者的權利,貴族勢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奠定了雅典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礎。

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矛盾。

3、確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BC506(1)內容:(政治上)A.以十個地域行政區取代原來的四個血緣部落;b.抽簽組成五百人會議,并對所有公民開放;C.組成十將軍委員會;D.陶片放逐法(以民主來對抗民主的敵人)。(2)評價:打破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雅典國家最終形成;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確立。4、“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改革

BC443-429(1)背景:①進入古典時代。(希波戰爭的勝利)

②雇工貧農地位提高、工商業民主派活躍等。

③民主派領袖伯里克利連任首席將軍。

內容:擴大民主制

①擴大公民參政范圍:除十將軍外,所有官職向所有的公民開放,并。②權利明晰,分權色彩: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五百人會議——公民大會常設機構、陪審法庭——最高司法機關、十將軍委員會——最高軍政機關。③制定津貼制度。目的是鼓勵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是民主政治的一個保障。④選舉公平:官職以抽簽方式產生;輪流坐莊。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①人民主權:體現在合法的公民均有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選舉權、被選舉權等權利以及各機構內部實行的集體負責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等。雅典政治向全體公民開放,官職逐漸不受財產和門第的限制。②“輪番而治”:“五百人會議”經過抽簽選舉產生,30歲以上的公民一生可當選兩次,每次任期一年。③權力制約:體現在公民集體對官吏的監督和制約。“五百人會議”這一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職能的權力機構,受到“公民大會”,也受到由人民直接廣泛參與的“陪審法庭”的制約。陶片放逐法也制約著官員的特權。④法律至上:雅典嚴格實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雅典人視憲法為最高法律,神圣不可侵犯。⑤公民意識(多數人服從少數人):關心雅典、參與政治、輪番執政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城邦至上、政治為本成為雅典人的共識。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評價)1、失:(1)范圍:對廣大奴隸專政的基礎上,

奴隸、婦女和

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2)性質: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小國寡民的城邦。(3)方式: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可能導致。(4)后果:淪為個人爭奪權利的工具;“成也民主,敗也民主”。

2、得:(1)于雅典: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的高度繁盛。激發了公民自由、開拓精神,鑄就希臘人渴求知識、樂于探究的民族性格。在眾多文化領域取得輝煌成就。(2)于后世: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為后世民主政治發展提供寶貴經驗。(選舉制、任期制、會議制、比例代表制、分權制衡、法治)【饕餮盛宴】1.在梭倫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執政官是未經正當選舉上臺的,被稱為僭主。他們一般出身貴族,政績斐然,重視平民利益,但最終受到流放等懲罰。這種現象表明,在當時的雅典()A.貴族壟斷國家政權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礎C.平民沒有政治權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2.在古代雅典,官員就職前須宣誓保證依法履行職責,陪審員須宣誓保證公正審判,年滿18歲的青年男子須參加成人宣誓儀式才擁有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這些宣誓旨在()A.限制權力濫用B.防止官員腐敗C.培育權利觀念D.增強責任意識3.公元前427年,希臘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達。雅典民情激憤,公民大會迅速作出決議,將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處死,婦女兒童罰作奴隸。第二天,民眾情緒趨于平靜,公民大會撤銷了原決議。據此可知,在古代()A.希臘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權B.公民決定雅典城邦重大決策C.大邦爭霸阻礙了希臘統一D.雅典公民大會有時違背民意4.在公元前9至前8世紀廣為流傳的希臘神話中,諸神的形象和性情與人相似,不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還爭權奪利,沒有一個是全知全能和完美無缺的。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識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傳統文化C.理性占據主導地位D.神話的影響隨民主進程而削弱5.(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2)古代雅典的梭倫在詩中寫道:“作惡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貧窮;但是,我們不愿意把我們的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是永遠存在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據此可知,梭倫()A.反對奴隸制度B.主張權利平等C.抨擊貧富差別D.具有人文精神6.梭倫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抽簽選舉絕大多數國家官職,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單位(當時稱部落)投票預選出各官職的候選人,然后再進行二級選舉,在候選人之間差額抽簽產生各級公職人員。以執政官為例,當選人數與候選人數比例為1:3。這一選舉法()A.維護了貴族統治地位B.完善了權力運行機制C.未采用財產資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發展7.(2018.4·浙江高考·16)卓爾不群的雅典,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影響深遠。限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其民主制的“得”與“失”表現明顯。下列項中屬于其“失”的是()①公職選舉②眾多婦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權③民眾組成陪審法庭④城邦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的基礎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2018·北京高考·20)民主選舉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為確保參政機會均等,有些職位甚至通過抽簽產生。但對于三列槳戰艦艦長和許多公共文化活動主管等職位,則指定由最富有階層的人輪流擔任,且自己負擔全部費用。雅典的這些舉措()A.引發了貧富之間的對立B.說明其文化事業不發達C.有助于社會及政治穩定D.實現了絕對平等的理念9.(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紀,雅典公民獲得更多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公民的成功“依賴于在大型公共集會上談話、論辯與說服的能力”。據此可知,在當時雅典()A.公民必須能言善辯B.參政議政十分活躍C.民主政治出現危機D.內亂引發思想紛爭10.公元前5世紀劇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時讓行使警察職能的公共奴隸,用染成紅色的繩子驅使公民去參加公民大會。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紅色痕跡,他將被處以罰款。這反映出在當時的雅典()A.公民大會形同虛設B.民眾失去政治熱情C.參政是公民的義務D.政府喪失民眾信任11.雅典將領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會陶片放逐后,僅過了兩年多就被召回,因為波斯大軍入侵,需要他參與作戰。打敗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職,而指揮戰爭獲得勝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卻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見()A.多數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義B.陶片放逐法是對將領去留的表決C.直接民主導致了雅典的派系紛爭D.主權在民容易導致城邦內部混亂12.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紐西海戰勝利,但也造成了數千士兵因船破沉沒溺水身亡。在隨后的公民大會上,指揮這次戰役的6位將軍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沒有聽取6位將軍個人申辯的情況下,就將他們判處死刑。這反映了當時雅典()A.公民大會掌握城邦司法權 B.公民大會的決定具有至上權威C.被告人沒有法庭申辯權利 D.軍隊與公民大會之間存在沖突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臘(一)背景①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高峰②希臘工商業的發展③平民地位的提高④個人主義的成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二)代表人物及認識1、智者學派:以普羅塔戈拉為代表(1)觀點:認為人的感覺是判定一切的標準,人是萬物的尺度(核心)含義:a.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b.正義善德、真理等價值標準是由人制定的;c.時間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和永恒的真理,人們不該強求一律。(2)特點:①懷疑神靈,否認絕對權威,尖銳地批判傳統,敢于創新;②言論內容和辯論方式完全從個人角度和利益出發,傾向于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③注重實利,以邏輯方法作為辯論工具(3)評價:積極:進一步突破神靈束縛,轉而從人的角度理解解釋世界,把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治之下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是西方人文精神濫觴。消極:否定了制度、法律、道德對人的行為的絕對縛束,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德;過分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容易造成主觀的隨意性和極端的個人主義。2、蘇格拉底的智慧:倫理道德(1)提出背景:A.智者學派過分重視人的主觀作用,追求功利,忽視了道德B.(2)主要觀點:①提倡“認識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現了“自我”。②提出“美德即知識”。③重視教育,認為教育可使人認識到靈魂內已有的美德。(助產術)=4\*GB3④有思想的人是萬物的尺度。⑤“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強調人類理性,否認絕對權威。⑥主張精英治國。(3)評價:①重視倫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諦,實現古希臘哲學由“自然哲學”向“倫理哲學”的轉變。②這種對理性的尊崇和對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歐洲18世紀啟蒙思想的源頭。孔子蘇格拉底時代主張(1)思想核心——“仁”(2)為政以德(3)“克己復禮”(4)“有教無類”(1)“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2)“美德即知識”(3)“善是人的內在靈魂”異目的為奴隸制度服務,恢復周禮挽救世風日下的雅典民主制美德責任影響開創了儒家學說,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后世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同3、斯多亞學派(即畫廊學派):(1)代表:芝諾、羅馬法學家——西塞羅、哲學家——塞內卡(2)主張與意義:①邏各斯是貫穿萬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所有人都有同樣的理性。②順應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③人生而平等(3)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論證了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這一西方人文主義的核心理論。【饕餮盛宴】1.(加試題)斯多亞學派創始人芝諾認為一切事物都與自然為一體,宇宙國家不分種族與階級,人皆平等。塞內卡亦認為“奴隸的靈魂中,同樣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榮譽、勇敢、高尚等品性”。上述哲學家及其主張所表達的思想①成為近代天賦人權思想的重要來源;②體現了人民主權的原則③繼承了古希臘理性主義的思想傳統;④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2.(題文)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異,也有相當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人的道德自覺”和“有益于人類、培養善人”的思想即屬于后者.下列學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學派②墨家學派③斯多亞學派④智者學派.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3.“雅典政事的決斷不取決于法律,而是取決于群眾”。這說明蘇格拉底殉道引發人們廣泛的思考,包括法律形式上的正義先于、優于實質的正義,從死亡中獲得新生的思想的永恒,舍生取義為實現法的價值的精神值得當今社會尊崇等內容。蘇格拉底()A.敬告人們恪守道德底線B.鼓勵人們要理性思考C.引導人們遵法守規D.倡導人文主義精神4.有學者評價說:“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對的。……不難想象那些兇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這句格言干出什么樣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這句格言為任何邪惡的行徑裝上科學或哲學的門面。”“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A.體現古代希臘人文主義的本質B.使哲學成為一門真正研究“人”的學問C.重新建立了人們道德價值觀念D.否定了神的存在,樹立了人的尊嚴價值5.(題文)戰國時期的韓非子認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趨利避害的,現在必須用嚴格的法律和官僚機構的有力懲罰來進行統治。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以為,大多數人都不能完全消除獸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難免在執政時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理智的體現。由此可見A.兩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則B.兩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C.兩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權力D.兩者都注重對人民的管理6.亞里士多德認為:“使用奴隸與使用家畜的確沒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兩者都是用身體提供生活必需品。……很顯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隸,對于后者來說,被奴役不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學》第11-12頁)”。下列哪一觀點符合亞里士多德的這一邏輯A.對于不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B.對于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C.奴隸和自由人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D.正義與否在于是否使用和奴役奴隸7.亞里士多德曾經評論道:“當演說者的話令人信服的時候,他是憑他的性格來說服人,因為我們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這個緣故,我們對于那些不精確的、可疑的演說,也完全相信。”這表明當時雅典A.公民缺乏足夠的政治理性B.注重發揮精英的主導作用C.關注全體居民的參政熱情D.公民內部的政治分工模糊8.古希臘出現了許多偉大的哲學家,他們在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發表了許多理性的言論。下列各項與智者學派的觀點相符的是A.“未經理性審查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B.榮譽遠比財富、名聲等東西更重要”C.“一切都是人們約定俗成的”D.“生好還是死好只有神知道”9.“到18世紀后半期,歐洲的知識精英大多已對基督教持懷疑態度,此情況在法國尤其突出。極富幻想天分的法國人還自然地由自然界聯想到人類社會。既然自然界有一個統一的規律,那么人類社會也決不會例外。”基于這樣的認識,法國思想家A.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B.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宣揚人文主義C.認為靈魂得救只須靠個人虔誠信仰D.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愚昧10.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格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與其哲學思想相似的我國古代思想家的言論是A.“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B.“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C.“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D.“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11.“古希臘七賢”是指古希臘人所說的七個最有智慧的人,生活在蘇格拉底之前的那個時代,由于當時的哲學很少用文字記錄,所以那個年代人們大都是討論或口頭上傳播關于人的哲學思想,然后應用于各自的行為。由此可見,古希臘A.以學術緩和社會矛盾B.奴隸主的利益擴大C.哲學高于獨裁者意志D.人文主義源遠流長12.古希臘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講述的是,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而遭到主神宙斯嚴厲懲罰的故事,劇中借普羅米修斯之口說:“說句老實話,我憎恨所有的神。”該劇深受雅典人的喜愛。這反映出當時雅典人()A.宗教意識淡薄B.反對神靈崇拜C.注重物質生活D.強調人的價值四.羅馬人的法律一、從習慣法到成文法

1、習慣法

(羅馬建城到共和國早期)(1)含義:所謂的習慣法就是未經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認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的法律方式。

適用于羅馬公民。(2)特點: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隨意性。(3)影響:貴族壟斷立法權并隨意曲解法律以欺壓民眾。

2、成文法:《十二銅表法》(BC449年)(1)背景:平民與貴族的斗爭。

(2)目的:限制貴族勢力,維護廣大平民的權益。

(3)內容:是以往習慣法的匯編。法律的訴訟程序、債務、家庭關系、財產繼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罰等方面。“同態復仇”(4)評價:積極:限制了貴族的專橫,打破了他們對法律意識的壟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廣大平民的利益。是古羅馬成文法發展的起點。

局限:保留了一些古老習俗以及維護貴族特權的不合理的法規。本質上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

二、羅馬法的不斷發展與成熟(BC3世紀中—AD6)1、公民法:(BC509—BC3世紀)(1)概念:從羅馬共和國建立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

(2)特點:

適用范圍:羅馬境內的公民。

主要內容:側重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涉及個人財產關系等的私法規范則不夠完善。

操作:程序繁瑣、缺乏靈活、變通。

(3)意義:平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空前提高;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參政的積極性。

2、萬民法

(公元前3世紀)(1)背景:羅馬共和國變成了羅馬帝國。原有的公民法已不再適應新的形勢了。

(2)概念: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隨著人口和民族的增多而逐漸形成普遍適用于羅馬境內各族人民的法律,即“萬民法”。即羅馬境內的國際法。

(3)特點:

適用范圍:羅馬帝國境內的所有各族人民。

主要內容:注重調解貿易以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

操作:

簡潔靈活、實用有效。

(4)意義:較好的理順了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從而鞏固了羅馬政權,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3、《民法大全》(AD6世紀)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匯編了《民法大全》,將歷代羅馬法加以系統化與法典化,標志著羅馬法系統最終完成。三、西塞羅與自然法精神

1、概念:在自然法體系下,人人生而平等,它是一種法律觀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2、提出者:西塞羅(自然法之父)

。3、意義:是整個法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是對羅馬法實踐的理論概括和升華。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四、羅馬法的實質與特點(1)特點: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系統的法律體系。核心內容是調整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保護自由民的權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滲透自然法思想。實質:不管公民法還是萬民法都是維護羅馬統治者的利益,保護奴隸以外的自由民的權利,屬于奴隸制法律體系。四、羅馬法的作用與影響

1、積極:

(1)既是調動羅馬公民愛國與參政的積極性,也是古羅馬政權鞏固、社會穩定(調節個人財產關系)、帝國境內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法律保障。

保護了正當的商業利益。(2)羅馬法又直接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

(3)羅馬法中所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的永恒價值。2、局限:(1)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2)也是其帝國走向衰亡的原因。

羅馬法對后世的影響陪審制度現代仍是西方國家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保護人制度現代各國的律師制度幾乎都源于羅馬核心內容——承認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其法則體現了理性、自由、平等、正義的思想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近現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淵源法源于自然是近代自然法學說的思想淵源關于簡單商品生產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定對資本主義民法領域產生很大影響,如法國《民法典》中有關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以及物權和債權部分,就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制定的“不告不理”審判原則資產階級發展為“非經起訴,法官不得審判”原則【饕餮盛宴】1.雅典和羅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對后來西方的歷史和文化影響深遠。二者都有A.皇帝制度B.司法陪審制C.完備法典D.陶片放逐法2.(2018.4·浙江高考·17)古羅馬法律制度是人類文明積淀的精華。他們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習俗,在長期司法實踐中,羅馬人認識到外來民族中有許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適用的法律原則只有少數幾條,因而他們制定了新的法律——萬民法。下列項中不屬于該法律體系的是()A.貴族壟斷立法權B.具有靈活性和實效性C.廣泛借鑒外邦人的法規D.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3.(2018·江蘇高考·14)羅馬法雖然是與交換還不太發達的社會狀態相適應的,但是它仍能闡明在進行交換過程中法人的各種規定,因而能成為工業社會的法的先聲。這表明,羅馬法()A.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B.脫離當時社會發展的狀況C.合乎世界各國的司法現狀D.體現商品經濟的基本要求4.(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2)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和貴族展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斗爭,斗爭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其間所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評論說:“氏族貴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國家中了。”這一長期斗爭的結果是()A.貴族的特權被取消B.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C.公民與貴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獲得相同的權利5.(2018·海南高考·14)古羅馬征服意大利半島后,意大利人不能參與羅馬政治活動和擔任官職,沒有資格分享公有地和戰利品,但卻要為羅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爭不斷。這些斗爭源于()A.公民與非公民的不平等 B.貴族世襲特權不受限制C.公民對貴族專權的不滿 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護6.孟德斯鳩曾說:“意大利各民族成為羅馬的公民以后,每一個城市便表現了它自己的特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