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課件3生產率_第1頁
經濟學原理課件3生產率_第2頁
經濟學原理課件3生產率_第3頁
經濟學原理課件3生產率_第4頁
經濟學原理課件3生產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長期經濟增長經濟學原理N.格里高利·曼昆PremiumPowerPointSlides

byRonCronovich3本章我們將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世界各國生活水平和經濟增長率處于什么樣的狀況?為什么生產率對于生活水平如此重要?什么決定生產率及其增長?公共政策怎樣影響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11生產與增長一個英國普通家庭及其所有財產,發達國家人均GDP: $35,580預期壽命: 79歲成人識字率: 99%2生產與增長一個墨西哥普通家庭及其所有財產,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 $11,410預期壽命: 76歲成人識字率: 92%3生產與增長一個馬里普通家庭及其所有財產,發展中國家人均GDP: $1,130預期壽命: 50歲成人識字率: 46%4生產與增長人均GDP:2005

經濟增長率:1960-2005年中國$6,5725.8%新加坡29,9215.4%日本30,8213.8%西班牙26,1253.2%印度3,4862.7%以色列25,6702.7%美國41,8542.2%加拿大32,8862.1%哥倫比亞7,7691.8%新西蘭22,5111.4%菲律賓4,9201.4%阿根廷14,4211.0%沙特阿拉伯14,7290.8%盧旺達1,3330.3%海地1,836–1.2%世界各國的收入與經濟增長事實1:世界各國的生活水平有著巨大差別

5生產與增長人均GDP:2005

經濟增長率:1960-2005年中國$6,5725.8%新加坡29,9215.4%日本30,8213.8%西班牙26,1253.2%印度3,4862.7%以色列25,6702.7%美國41,8542.2%加拿大32,8862.1%哥倫比亞7,7691.8%新西蘭22,5111.4%菲律賓4,9201.4%阿根廷14,4211.0%沙特阿拉伯14,7290.8%盧旺達1,3330.3%海地1,836–1.2%世界各國的收入與經濟增長事實2: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率有很大差別6生產與增長世界各國的收入與經濟增長由于經濟增長率不同,各國的收入排名隨時間而不斷變化:

發展中國家并不注定永遠貧窮–比如,新加坡的收入在1960年時很低,但現在卻相當高發達國家并不能保證它們將來也是“發達國家”:它們可能被一些目前不如它們富裕,但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所超過7生產與增長世界各國的收入與經濟增長問題:為什么一些國家比另一些國家要富裕?為什么一些國家經濟快速增長而另一些國家則處于貧窮陷阱之中?怎樣的政策能夠幫助提高經濟增長率和長期生活水平?8生產與增長生產率第一章中的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這種能力取決于生產率: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數量。Y=真實GDP=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數量

L=勞動數量

因此生產率=Y/L(人均產出)9生產與增長為什么生產率如此重要當一個國家的工人的生產率很高,那它的真實GDP和收入都會很高

如果生產率快速增長,那么生活水平也會提高很快那么什么決定了生產率及其增長率?10生產與增長人均物質資本復習:用于生產物品和勞務的設備和建筑物存量稱為[物質]資本,用K表示K/L=人均資本如果普通工人有更多的資本(機器,設備等),那么生產率會更高就是說:K/L的增加導致Y/L的增加11生產與增長人均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

(H):

工人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

H/L=普通工人的人力資本如果普通工人有更多的人力資本(知識、技能等),那生產率會更高就是說:H/L的增加會導致Y/L的增加12生產與增長人均自然資源自然資源(N):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投入,如

土地、河流和礦藏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國家有更多的N便可以生產出更多的Y

N/L的增加會導致Y/L的增加一些國家很富裕是因為它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比如沙特阿拉伯有大量的石油)但國家并不需要有大量的自然資源才能使自己富裕

(比如日本進口它所需的自然資源)13生產與增長技術知識技術知識:社會對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最好方法的了解。技術進步并不僅僅意味著更快的計算機,更清晰的電視,或者更小的手機它意味著能提高生產率的一切高級知識(使社會從已有的資源中得到更多的產出)

比如亨利·福特和生產線14生產與增長技術知識與人力資本技術知識是指社會對如何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理解人力資本源于人們為獲得這種知識所做的努力

兩者對于生產率都很重要15生產與增長生產函數生產函數是描述投入量與產出量之間關系的圖表或等式:

Y=A

F(L,K,H,N) F()–是一個表示投入如何結合起來以生產產出的函數 “A”–技術水平“A”乘以F(),因此技術進步(“A”的增加)會使經濟可以用既定的投入組合生產出更多產量(Y)16生產與增長生產函數生產函數有規模收益不變的特征:所有投入數量增加相同比例,產出也會增加那個相同的比例。例如:

所有投入數量翻一番(每種投入數量乘以2)會使產出也翻一番:Y=A

F(L,K,H,N)2Y=A

F(2L,2K,2H,2N)所有投入數量增加10%(每種投入數量乘以1.1)會使產出也增加10%:1.1Y=A

F(1.1L,1.1K,1.1H,1.1N)17生產與增長生產函數如果我們把每種投入都乘以1/L,那產出也會乘以1/L:

Y/L=A

F(1,K/L,H/L,N/L)這個等式表示生產率(人均產出)取決于:技術水平(A)人均物質資本人均人力資本人均自然資源Y=A

F(L,K,H,N)18生產與增長你認為下述哪種政策能夠在長期內最有效地促進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a. 對本地企業提供投資的稅收激勵b. 給經常去上課的學生發現金c. 打擊政府腐敗d. 限制進口來保護國內產業e. 允許自由貿易主動學習1

問題討論1919生產與增長經濟增長和公共政策接下來我們轉向公共政策,看看哪些政策可以促進生產率的長期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20生產與增長儲蓄和投資我們可以通過投資來增加資本,以提高生產率因為資源是稀缺的,把更多資源用于生產資本就要求把較少資源用于生產現期消費的物品與勞務

降低消費=增加儲蓄

增加的儲蓄向投資物品的生產提供資金(下章將更詳細地考察具體細節)因此,當期與未來的消費之間存在一種權衡取舍21生產與增長收益遞減和追趕效應政府可以實施提高儲蓄和投資的政策(下章將更詳細地考察具體細節)K增加會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但由于資本的收益遞減,這個快速增長只是短期的隨著資本存量的增加,由額外一單位資本得到的產量減少......22生產與增長每個工人的產量(生產率)生產函數與與收益遞減K/LY/L每個工人的資本當經濟的資本水平低時,增加的一單位資本引起產量大幅度增加當經濟的資本水平高時,增加的一單位資本引起產量小幅度增加23生產與增長 開始時貧窮的國家傾向于比開始時富裕的國家增長更快的特征。追趕效應:K/LY/L貧窮國家從這里開始富裕國家從這里開始貧窮國家的增長富裕國家的增長24生產與增長追趕效應的例子從1960年到1990年,美國和韓國用于投資的GDP份額相似,因此你會預期它們有相似的增長表現但韓國的經濟增長率>6%而美國只有2%解釋:

追趕效應

1960年,韓國的K/L遠小于美國,因此韓國增長更快25生產與增長來自國外的投資為了提高K/L,由此來增加生產率、工資和生活水平,政府可以通過鼓勵:外國直接投資:

外國實體擁有并經營的資本投資(比如工廠)

外國有價證券投資:

用外國貨幣籌資,但由國內居民經營的投資這些投資的一部分收益會流回提供資金的國家26生產與增長來自國外的投資對那些沒有足夠的儲蓄為投資項目融資的貧困國家而言,來自國外的投資對它們相當有利

來自國外的投資也是窮國學習富國開發并運用先進技術的一種方式27生產與增長教育政府可以通過發展教育來提高生產率–人力資本投資(H)公立學校,大學補貼貸款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在美國每一年學校教育使人的工資增加平均10%左右但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也有一個現在與未來的權衡取舍:

在學校學習一年需要犧牲現在一年的工資來換取以后更高的工資28生產與增長健康與營養使人口更健康的支出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更健康的工人生產率更高在營養極度缺乏的國家,提高熱量的攝入會增加工人的生產率:從1962年到1995年,韓國迅猛的經濟增長期間,熱量的消費增加了44%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福格爾:

從1790年到1980年,英國30%的經濟增長是由于營養的改善29生產與增長產權和政治穩定復習: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價格體制能最有效率地配置資源這需要對產權的尊重,產權指人們對自己擁有的資源行使權利的能力30生產與增長產權和政治穩定在許多不發達國家,司法制度不能很好地運行:合同很難得到實施欺詐,腐敗往往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在一些國家,企業為了獲得許可必須賄賂政府官員政治的不穩定性(比如經常性的政變)使得產權在未來是否能得到保護很值得懷疑31生產與增長產權和政治穩定如果人們擔心他們的資產會被罪犯偷走或被腐敗的政府沒收,那么投資包括海外投資就會減少,經濟的運行便會更缺乏效率結果:低生活水平經濟穩定,有效率以及健康增長需要擁有有效的法院體系,穩定的憲法和忠誠的政府官員32生產與增長自由貿易內向型政策

(比如關稅,

對國外投資的限制)

目的在于通過避免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相互交易來提高國內生活水平外向型政策

(比如取消對貿易或國外投資的限制)促進世界經濟的融合33生產與增長自由貿易貿易可以使每個人都變得更好貿易與發明新技術有相似的作用—它可以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實行內向型政策的國家一般都不能促進經濟增長

比如20世紀的阿根廷實行外向型政策的國家通常都取得成功

比如1960年以后的韓國,新加坡和臺灣34生產與增長研究與開發技術進步是長期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知識是公共物品:思想可以免費分享,從而提高生產率促進技術進步的政策:專利法對私人R&D部門的稅收激勵或直接的資助對大學基礎研究的資助35生產與增長人口增長人口增長以三種不同的方式影響生活水平:1.導致自然資源緊張200年前,馬爾薩斯認為,不斷增長的人口將始終制約著社會養活自己的能力從那時起世界人口增長了6倍,如果馬爾薩斯是正確的,生活水平應該下降。但事實上,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馬爾薩斯沒有考慮到技術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36生產與增長人口增長2.稀釋了資本存量

更多的人看=更多勞動力L=降低K/L

=更低的生產率和生活水平

人力資本也類似:

快速的人口增長=更多小孩

=教育體系負擔更重在高人口增長的國家,教育成就往往很低37生產與增長人口增長許多發展中國家為此制定了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中國的計劃生育法律提高人們文化程度,從而增加有小孩的機會成本2.稀釋了資本存量

38生產與增長人口增長3.促進了技術進步更多人口

=更多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更多的發現=更快的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來自邁克爾·克瑞默的證據: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世界經濟的增長率隨世界人口的增長而增長人口密集地區的經濟增長比人口稀少地區的經濟增長要快39生產與增長列出生產率的決定因素列出可以通過增加生產率的一個決定因素來提高生活水平的三種政策主動學習2

生產率概念的復習4040生產與增長生產率的決定因素:

K/L,人均物質資本

H/L,人均人力資本

N/L,人均自然資源

A,技術知識提高生產率的政策:鼓勵儲蓄與投資,增加K/L鼓勵國外的投資,增加K/L提供公共教育,增加H/L主動學習2

參考答案4141生產與增長生產率的決定因素:K/L,人均物質資本

H/L,人均人力資本

N/L,人均自然資源

A,技術知識提高生產力的政策:專利費或補助,增加A控制人口增長,增加K/L主動學習2

參考答案4242生產與增長自然資源會限制經濟增長嗎?有些人認為人口增長耗盡了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因此會限制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技術進步通常能提供辦法來避免這些限制:混合動力汽車使用更少的汽油住房隔熱程度的提高會減少保暖或降溫所需的能量隨著自然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它的市場價格會不斷上升,這給了人們節約使用和尋找替代品的激勵43生產與增長結論在長期,生產率決定生活水平影響生產率的決定因素的政策會影響下一代的生活水平其中的一個決定因素是儲蓄與投資下一章我們將學習儲蓄與投資是如何決定的,以及政策如何影響儲蓄與投資44生產與增長內容提要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生活水平和經濟增長率從長期而言,生產率(單位勞動的產出)是決定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

生產率取決于工人所得到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和技術知識

這些因素的增長—特別是技術進步—促進長期生活水平的提高4545生產與增長內容提要政策會影響如下方面,每方面對經濟增長都有著重要作用:儲蓄與投資國際貿易教育,健康與營養產權與政治穩定研究與開發人口增長由于資本收益遞減,投資的增長會逐漸變慢。最后發展中國家能夠“追上”發達國家4646生產與增長9、春去春又回,新桃換舊符。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在這醉人芬芳的季節,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樣陽光,心情像桃花一樣美麗,日子像桃子一樣甜蜜。3月-253月-25Thursday,March6,2025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們的能力成正比例。17:59:2717:59:2717:593/6/20255:59: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