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京津瓊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七單元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第19講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頁
魯京津瓊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七單元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第19講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頁
魯京津瓊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七單元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第19講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頁
魯京津瓊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七單元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第19講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頁
魯京津瓊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七單元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第19講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七單元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本單元主要闡述了鴉片斗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曲折發展的歷程。線索119世紀四五十年頭:隨著西方經濟勢力入侵,傳統自然經濟起先解體,中國漸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線索219世紀六七十年頭: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開中國近代化之先河;在洋務企業和外資企業的誘導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艱難發展。線索3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中日甲午斗爭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較為快速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抗日斗爭時期,民族資本主義遭遇沉重打擊;解放斗爭時期,在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三座大山的壓制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陷入絕境。第19講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課程內容]簡述鴉片斗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相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一、鴉片斗爭后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1.緣由(1)鴉片斗爭后,洋紗大量涌入中國東南沿海的市場。(2)西方列強大量收購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2.表現(1)洋紗洋布涌入,“紡”與“織”分別、“織”與“耕”分別。(2)農副土特產品日趨商品化,削減了在農業經濟中自給自足的成分。3.影響(1)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2)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圖解歷史鴉片斗爭后自然經濟解體的過程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頭)1.背景(1)其次次鴉片斗爭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2)有識之士相識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重要性。2.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的科技,維護清朝統治。3.活動創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創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創辦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漢陽鐵廠等籌劃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興辦近代教化創辦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并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4.結果甲午中日斗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5.影響(1)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培育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肯定的抵制作用。(3)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肯定的推動作用。(4)邁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三、民族工業的產生與初步發展1.產生(1)緣由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入侵,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鴉片斗爭以后,外商接連在通商口岸私自設廠,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③受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2)概況①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頭,一些官僚、地主、商人,起先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了。②地點:東南沿海地區。③企業: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2.初步發展(1)背景①甲午戰后,列強爭相對華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②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1903年,清政府設立商部,頒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嘉獎實業的政策。③實業救國思潮的鼓舞。④為反對帝國主義掠奪路礦權,中國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權運動。(2)概況資本總額增加,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由沿海向內地擴展。(3)影響①進一步瓦解了自然經濟,在肯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并大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②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氣,起先登上歷史舞臺。圖解歷史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考點一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1.買辦在中國近代史中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其職能主要是幫助洋行收購土貨,銷售洋貨。一些買辦脫離洋行獨立經營,使買辦資本成為民族資本,形成買辦資產階級,這客觀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2.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國從事貿易的代理行號。18世紀60年頭興起散商貿易,隨之產生外商代理行號。1840年以后,外國在華洋行日益發展,是外國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工具。1.多維角度相識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1)緣由①資本主義的入侵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最干脆也是最主要的緣由。②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條件。③中國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航運、鐵路等交通事業的發展,加強了城鄉經濟的聯系,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④自然經濟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體的內部根源。(2)特點解體的動力主要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解體的速度國內發展不平衡,東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遠比內地快速解體的結果在自然經濟解體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經濟體制(3)影響①②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商品化程度,從根本上沖擊了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制度。③為西方列強對華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創建了條件,使中國漸漸淪為資本主義列強的經濟附庸。2.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動的特征(1)經濟形式:由單一的自然經濟形式變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等多元合一的經濟形態。(2)生產方式:由以手工生產為主變為多種生產方式并存,近代機器大工業產生;手工工場漸漸轉變為工廠;輕重工業部門并存。(3)商品流通:國內農產品、手工業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來商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效應加大。(4)階級分化:伴隨著西方經濟侵略,出現了買辦階層和產業工人。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也催生了早期的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的隊伍也隨之發展壯大。針對練1(2024·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聯考題,8)下表是近代中國棉紗、棉布的進口狀況,據此分析正確的是()項目1872年1881年棉紗5萬擔17.2萬擔棉布1224.1萬匹1493.1萬匹A.中國長期處于貿易逆差B.中國淪為列強原料產地C.民族工業在逆境中發展D.加速棉紡織業紡織分別答案D解析材料中棉紗的大量進口使得織布不須要自己紡紗,加速棉紡織業紡織分別,故D項正確??键c二洋務運動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1)軍事工業:目的是“自強”。性質是封建官辦企業。企業經費全由政府調撥;產品一般由政府調撥軍隊運用,不參加市場交換;產品不計成本,生產不講效率;大小官吏分別駕馭企業的管理權,有的工廠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軍隊管理制度;技術和設備依靠外國。(2)民用工業:目的是“求富”。多采納“官督商辦”形式。以賺取利潤為目的,其產品是商品,企業雇傭大批自由勞動力,帶有資本主義性質。官督商辦中的“商股”,事實上具有民族資本主義性質。實行“官督商辦”這種形式,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產物,這種企業到處依靠官僚的蔭庇,缺乏生命力。1.洋務運動的特點(1)洋務運動只是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技術來維護封建統治,而沒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2)經驗了由重工業到輕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的發展過程。(3)投資形式由官辦到官督商辦,經驗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4)由經濟領域漸漸向科技文化和教化領域滲透,促進了教化的近代化。2.洋務運動失敗緣由(1)從學習目的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2)從學習內容上,洋務派只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而不變革腐朽的封建制度。(3)從企業管理上,采納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形式,管理制度混亂。(4)從國內環境看,在中心缺乏一個堅毅的領導核心;與洋務派對立的頑固派盲目排外,極力阻撓洋務運動。(5)從外部環境看,西方列強并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洋匠挾技居奇、唯利是圖。3.從五大視角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1)思想上:洋務派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白統治階級已經承認“中學”的不足,也使中國人的價值觀起先由“傳統人”向“現代人”轉變,開啟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2)經濟上: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尤其是民用企業,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培育了科技人才,開啟了近代中國工業文明的先河;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供應了物質條件及管理閱歷。(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起先向近代化轉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系。(4)軍事上:洋務運動創建近代海軍,起先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5)教化上:洋務運動設立新式學堂,培育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開啟了中國教化的近代化。針對練2(2024·武漢高三模擬,28)1866年,京師同文館準備增設天文算學館,準備招收30歲以下正途出身人員(翰林、進士、舉人、秀才),遭到以倭仁為首的頑固派的堅決反對。結果,“自倭仁倡議以來,京師各省士大夫聚黨私議,約法阻擋,甚且以無稽謠言煽惑人心,臣衙門遂無復有投考者”。材料主要反映了()A.洋務派與頑固派的博弈B.中國近代化的艱難起步C.儒家綱常倫理受到挑戰D.洋務派奉行“中體西用”不切實際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以倭仁為首的頑固派堅決反對京師同文館準備增設天文算學館,說明白中國近代化的艱難起步,材料中沒有提及洋務派的舉動,故A項錯誤,B項正確;以倭仁為首的頑固派堅決反對京師同文館準備增設天文算學館,目的是維護儒家綱常倫理,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洋務派奉行“中體西用”的信息,故D項錯誤。?素養感悟家國情懷——洋務運動的愛國性洋務運動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在“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下,興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創辦近代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推動了中國近代化,實踐了地主階級反抗派“師夷長技”的主見,同時在肯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因此,洋務運動既是地主階級的有識之士維護自身統治的“自救”運動,也是愛國的近代化運動。材料舊時婦女織成布匹,經緯之紗,都出女手。自洋紗盛行,而軋花、彈花、紡紗等事,棄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少一技能矣?!け绢I紡織,今則洋紗、洋布盛行,土布因之減銷,多有遷至滬地,入洋紗廠、洋布局為女工者,雖多一朝氣,而風俗不無墮落?!S炎培等《川沙縣志》(民國二十六年版)要求:分析材料,概括外國商品傾銷對中國造成的影響。信息: 答案中國傳統手工業大量破產;洋紗、洋布盛行,大量女工進入洋紗廠、洋布局。材料對于洋務運動的外交方針,也不應不加分析地簡潔否定。在當時清王朝國力衰微,事事落后于人的狀況下,洋務派不輕易言戰,應當說是一種較為現實的看法。有些不同等條約,除包含割地賠款、侵害中國各項主權的內容外,也包含有某些合理因素,如開放通商口岸、公使駐京等。這些條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曾被列強用來謀取侵略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它們也是中國融入世界和走向近代化所必不行少的條件。洋務派在外交方面真正須要抨擊的是以下兩點:第一,他們沒有像日本明治維新以后那樣,通過長期的、鍥而不舍的外交努力來爭取修改和廢除不同等條約;其次,他們缺乏通過外交將中國融入世界的遠大目光,而是過于留意權謀,熱衷于搞“以夷制夷”?!獎⑵M、朱漢國主編《歷史學習精要》觀點思索方向歷史結論角度1洋務運動外交方針與洋務運動的關系洋務運動的外交方針服務于洋務運動角度2洋務運動外交方針的主動影響角度3全面評價洋務運動的外交方針答案角度2:洋務運動的外交方針包含某些合理因素,長遠看有利于中國近代化。角度3:洋務運動外交方針是務實的,但缺陷也是明顯的。材料對李鴻章和洋務運動的評價,史學界爭議較大。以前較長時間(特殊是“文革”時期),對李鴻章以及洋務運動評價是基本否定,認為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勾結外國資產階級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反動賣國運動;李鴻章是不惜出賣國家主權來換取“中外相安”局面的倒戈派、賣國賊。過去我們對他的評價是極為不公正的。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是要依據他對當時的歷史發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也認為,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無法脫離他所處的時代。——毛國濤《李鴻章為中國近代化的第一人》發覺問題:材料中作者認為對李鴻章和洋務運動應當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分為二地評價,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的。思索:以前較長時間對洋務運動和李鴻章評價很低的緣由是什么?試答: 答案革命史觀的影響;時代的影響(“文化大革命”的影響)。1.(2024·課標全國Ⅰ,28)開平煤礦正式投產時,土煤在國內從一個通商口岸裝船到另一個通商口岸卸貨,須繳納出口稅和復進口稅,每噸稅金達1兩以上,比洋煤進口稅多20余倍。李鴻章奏準開平所產之煤出口稅每噸減為1錢。這一舉措()A.增加了洋務派興辦礦業的信念B.加強了對開平煤礦的管理C.擺脫了列強對煤礦業的限制D.保證了煤礦業穩健發展答案A解析李鴻章奏準清政府為開平煤礦減稅,這有利于洋務企業與外國企業的競爭,從而有利于增加洋務企業的信念,A項正確。減稅并不是加強管理,故B項錯誤;材料中是為開平煤礦而非全部中國煤礦業減稅,不足以產生C、D兩項中那么大的作用和影響,故C、D兩項錯誤。2.(2024·課標全國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撥各省,并不索取原價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費由用船一方撥付,實行“協造”方式生產。這種變更反映了()A.軍用工業由官辦轉為商辦B.“協造”意在緩解經費壓力C.軍工產品市場化趨勢明顯D.近代輪船制造業走出逆境答案B解析洋務派的軍工企業屬于官辦企業,產品無償調撥,后來由訂購方供應資金(“協造”),這可以減輕福州船政局的經濟負擔,故B項正確。各省用船方“協造”,并不是官辦轉為商辦,A項錯誤;材料中用船方是政府,并未體現市場化,C項錯誤;材料反映了近代造船業的經費困難,而不是走出逆境,D項錯誤。3.(2024·課標全國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國創行西法已數十年,皆屬皮毛,空言無補,至今兩年來,忽大為變動,如郵政、銀行、鐵路,直見施行,今日津亦有小輪,風氣之開,人力誠難阻隔也?!碑a生上述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維新變法運動快速興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辦企業C.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削減D.政府放寬了興辦實業的限制答案D解析題干中“郵政、銀行、鐵路、小輪”反映的是近代實業的興辦,再結合題干中時間“1897年”,甲午戰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故D項正確。維新變法運動起先于1898年,A項錯誤;官督商辦企業一般都是洋務企業,此時洋務運動已經失敗,B項錯誤;甲午戰后列強增加了對華資本輸出,C項錯誤。[疑難解惑]甲午斗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留意“郵政、銀行、鐵路”雖不屬于“廠”,但屬于實業,在清政府放寬的范圍之內。4.(2024·課標全國Ⅰ,28)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的洋貨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雖窮鄉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這種狀況表明()A.中國關稅主權起先丟失B.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C.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親密D.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答案C解析鴉片斗爭后,中國市場上的日常洋貨已經充斥到“窮鄉僻壤”,說明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緊密,故選C。題干材料并沒有涉及“關稅主權”,解除A;在中國近代,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解除B;中國市場主動開放并非在19世紀中期以后,應當始于19世紀末清政府自開商埠,解除D。5.(2024·課標全國Ⅰ,29)甲午中日斗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肯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定最終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推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救濟答案C解析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已經起先了近代化的探究,并且取得了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及近代軍隊的建設,故選C。清政府還沒有“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僅僅是“起先”,解除A;兩次鴉片斗爭的失敗,表明集權制度并不肯定有利于作戰指揮,解除B;西方列強對中日之間的沖突持觀望看法,不會進行救濟,解除D。6.(2015·課標全國Ⅰ,28)1852年,一位在華英國人在報告中稱,英國商人運往倫敦的中國生絲是以“無用的”曼徹斯特上等棉布包裝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裝的主要是中國產的土布。包裝布的這種變更反映了當時()A.中國的土布質量粗糙B.英國棉布價格更具優勢C.中國生絲在英國暢銷D.英國棉布在中國滯銷答案D解析鴉片斗爭后,中國的自然經濟雖然起先解體,但仍占主導地位,對外國商品具有肯定的抵制力,從而導致了英國棉布在中國的滯銷,成為了“無用的”商品,成為中國生絲的包裝布,故選D項。材料并未體現A、B、C三項。7.(2015·課標全國Ⅱ,28)奕力倡洋務,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稱為“鬼子六”;洋務派官員丁日昌被稱為“丁鬼奴”;郭嵩燾在一片冷嘲熱諷中出任第一任駐英公使。這反映了()A.洋務運動與傳統的觀念發生沖突B.崇洋媚外行為遭到社會鄙視C.洋務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強侵略激起國人抵制答案A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于提倡洋務的人冷嘲熱諷,持鄙視的看法,這是因為歷史上國人長期以天朝上國自居,盲目排外,故選A項;材料沒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學習的詳細內容和列強侵略的史實,故解除B、C、D三項。1.鴉片斗爭前,買辦之盛,以廣東香山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躍于上海的買辦“半皆粵人為之”。這主要反映了當時()A.粵商很擅長把握商機 B.中國淪為列強的市場C.傳統經濟形態的瓦解 D.外貿重心轉移的趨勢答案D解析“鴉片斗爭前,買辦之盛,以廣東香山為最”主要緣由是清代貿易只允許在廣州一處,故A項錯誤;鴉片斗爭前,中國沒有淪為列強的市場,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對傳統經濟形態的描述,故C項錯誤;由“買辦之盛,以廣東香山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躍于上海的買辦‘半皆粵人為之’”可得出由于地域關系,東南沿海成為外貿的主要區域,故D項正確。2.(2024·山西質檢)下圖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斗爭前中國輸入洋紗的狀況。據此推斷,洋紗的輸入()A.瓦解了傳統的小農家庭生產結構B.便利了對華大量傾銷洋布C.加速了家庭紡織業中紡與織的分別D.滿意了民族工業發展的須要答案C解析依據圖中信息可知,1873~1892年輸入中國的洋紗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這表明中國傳統手工業所供應的紗的數量不能滿意紡織業發展的須要,因此洋紗的輸入加速了紡與織的分別。故C項正確。3.(2024·遼寧六校聯考)一般認為:洋務運動從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總理衙門起先,而甲午斗爭中清政府的慘敗則標記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一劃分過于刻板化,甲午戰后洋務運動照舊開展著。后者觀點主要是著眼于()A.洋務人才照舊受重用 B.中國工業化的進程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中國外交的近代化答案B解析洋務運動的開展,不僅僅指的是人才,故A項解除;由材料“甲午戰后洋務運動照舊開展著”反映了洋務運動在甲午戰后隨著世界的日益整體化,中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步伐沒有停止過,其著眼點在于中國工業化的進程,故B項正確;洋務運動時期的軍用工業與民用工業均屬于洋務企業,而不是民族資本主義,故C項解除;洋務運動的核心是“中體西用”,與中國外交近代化無關,故D項解除。4.(2024·九江聯考)有學者認為:“在近代中國,經濟的轉型主要表現為傳統經濟結構漸漸瓦解,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從無到有的形成和發展。近代社會轉型主要表現在使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過渡的工業化進程中?!睂Σ牧系睦斫庾顪蚀_的觀點是()A.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B.近代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C.近代中國工業經濟的產生D.近代中國政治制度的變更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經濟的轉型主要表現為傳統經濟結構漸漸瓦解,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從無到有的形成和發展”可知材料最準確的觀點是闡述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包括傳統自然經濟的解體與近代工業的產生,故A項正確;B、C僅是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一方面內容,具有片面性,故B、C兩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近代中國政治制度的變更,故D項錯誤。5.(2024·蘇州1月月考)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國對外貿易統計表(單位:萬海關兩)。以下對該表的解讀正確的是()1865年1894年增幅進出口總值12024.728605.9137.99%進口值6003.614605.4143.28%出口值6016.114000.5132.72%A.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B.中國完全淪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地C.中國對世界市場的依附日益加深D.中國對外貿易值出超狀況逐年增長答案C解析僅依據中國對外貿易統計表無法推斷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狀況,A項解讀錯誤;B項解讀過于肯定,解除;進口值增幅超過出口值增幅表明中國對外貿易值入超狀況逐年增長,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對世界市場的依附日益加深,C項解讀正確,D項解讀錯誤。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4·洛陽模擬)下表為1843~1850年間白銀與制錢比價波動狀況一覽表。這些歷史現象的出現()年頭白銀兌換制錢文數指數年頭白銀兌換制錢文數指數18431656.23123.9318472167.44162.1618441724.12128.9618482299.34172.0218452024.74151.5118492354.98176.1918462208.36165.2218502232166.86A.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B.進一步激化了社會沖突C.加速了自然經濟逐步解體D.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表格內容可知鴉片斗爭時期白銀外流,導致銀貴錢賤,但這并不會加重清政府的財政負擔,鴉片斗爭后導致清政府財政負擔加重的主要緣由在于對英的斗爭賠款,故A項錯誤;因銀貴錢賤,但農夫交納賦稅時必需出賣糧食將銅錢換成白銀,這樣就會加重農夫的負擔,因而進一步激化了社會沖突,故B項正確;材料中銀貴錢賤現象與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中銀貴錢賤現象與民族工業發展無關,故D項錯誤。2.(2024·安徽A10聯盟最終一卷,28)下表為近代中國棉質土布在國內棉布市場上的比重統計。據此可知,中國()年份1875年1905年1919年1931年比重78.1%78.7%65.53%61.6%A.傳統棉紡織業仍舊具有生命力B.近代民族工業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C.農村自然經濟逐步丟失統治地位D.實行了愛護本國傳統手工業的政策答案A解析表格表明棉質土布始終在國內棉布市場上占據60%以上的比重,表明中國的傳統棉紡織業仍舊具有生命力,故A項正確。3.(2024·莆田模擬)“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國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爭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種愈多。”這種現象反映()A.中國關稅主權起先丟失B.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親密C.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D.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答案B解析據材料“乃自各國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爭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種愈多”可看出百姓種茶與世界市場關系緊密,故B項正確。4.(2024·唐山模擬)洋務運動中,官辦企業漢陽鐵廠是清廷督撫的“政績工程”,政府每年雖然投入大量資金,經營仍非常困難。甲午戰后,面臨無力接著投資的窘境,洋務企業大多如此。這種現象說明()A.洋務運動在中國行不通B.商辦是解困出路之一C.官辦是洋務企業的病因D.缺乏興辦洋務的環境答案B解析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且推動中國工業化的起步,故A項錯誤;由材料可知洋務運動中官辦企業大多資金出現困難,這種狀況下引進商人資本才是解決資金難題的出路之一,故B項正確;材料僅體現洋務企業中官辦企業在資金方面的不足,不能體現整個洋務企業的弊端,故C項錯誤;材料僅體現洋務企業中官辦企業在資金方面的不足,沒有體現影響洋務企業發展的環境,故D項錯誤。5.(2024·廈門模擬)1889年張之洞籌建漢陽鐵廠時,盛宣懷受托擬定辦廠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見。結果張之洞認為“商股恐不行恃,且多膠葛”,力主官辦;而盛宣懷則堅持“商辦者必到處準備,并使貨美價廉”,“官辦必致虧本”。這反映了()A.雙方辦理洋務的理念差異B.頑固派與洋務派的對抗C.官民之間的利益尖銳對立D.二者對時局的政見不同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可知在籌建漢陽鐵廠時,盛宣懷主見商辦而張之洞主見官辦,故A項正確;盛宣懷、張之洞都是洋務派,故B項錯誤;材料說的是辦理洋務的理念差異,而不是官民之間的利益尖銳對立,故C項錯誤;材料說的是二者辦理洋務的理念差異,而不是政見不同,故D項錯誤。6.(2024·聊城模擬)1879年,美國官員楊格訪華時說:“中國若不自強,外人必易生心欺侮……中國之大害,在弱之一字,我心甚尊敬中國,實盼望中國用好法,除弊興利,勉力自強,成為天下第一大國,誰能侮之。”這一時期中國“除弊興利,勉力自強”的實際舉措是()A.自強求富進行改良 B.放寬民間設廠限制C.設立了農工商總局 D.廢科舉設新式學堂答案A解析1879年中國正在進行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企業,故A項正確;放寬民間設廠限制是在甲午戰后,故B項錯誤;設立了農工商總局是在戊戌變法期間,故C項錯誤;廢科舉設新式學堂是在1905年,故D項錯誤。7.(2024·開封模擬)歷史學家余英時在探討中國近代歷史時提出“轉石效應”——改革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一經發動,便如危崖轉石,非達于平地不止。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之后,浪潮就會沖擊到法律和政治領域。依據上述觀點,在中國近代史上引發“轉石效應”的歷史事務是()A.洋務運動 B.鴉片斗爭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洋務運動推動近代中國經濟工業化,“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之后”,暴露出政治制度的落后,“沖擊到法律和政治領域”,故A項正確;鴉片斗爭后沒有立刻開啟經濟體制改革進程,故B項錯誤;戊戌變法主見實行君主立憲制,屬于政治體制改革,故C項錯誤;辛亥革命主見實行民主共和制,屬于政治體制變革,故D項錯誤。8.(2024·郴州模擬)《中華文明史》寫道,作為19世紀后半期的一種官方或準正式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觀,它所要回應的事實上是如何處理傳統與近代的關系。這是鴉片斗爭后不斷困擾中國人的一個大問題。甲午戰敗也揭示了其缺陷。在當時“主流意識形態”指引下()A.國人起先關注世界形勢B.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第一步C.全國掀起維新變法運動D.中國政治體制發生了巨變答案B解析題干中“官方或準正式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觀,它所要回應的事實上是如何處理傳統與近代的關系……甲午戰敗也揭示了其缺陷”,推知其應為洋務運動,故B項正確。9.(2024·湖北華中師大新高考聯盟測評,28)徐泰來《洋務運動新論》中寫道:雖然當時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大員駕馭著實權,但由于他們篤信綱常名教,所以對清朝并沒有非常跋扈的表示。由此可推斷出()A.洋務派的歷史局限性 B.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C.清朝統治的分崩離析 D.漢族地主的排滿心情答案B解析據材料“雖然當時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大員駕馭著實權,但由于他們篤信綱常名教,所以對清朝并沒有非常跋扈的表示”可知洋務派發起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統治,洋務派的歷史局限性不合題意,故A項錯誤,B項正確;清朝統治的分崩離析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漢族地主的排滿心情不合題意,故D項錯誤。10.(2024·湖南高考考前演練一,28)據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記載:從1872年到1894年開設的74家民族資本工廠創辦人的身份看,這些工廠明確屬于上海、廣州、福州、寧波等地商人投資的大約有17家。據此可知()A.近代民族工業均誕生于東南通商口岸B.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商業有所發展C.商業資本對工業發展有肯定的推動力D.近代工業投資者主要是商人群體答案C解析近代民族工業不是全部在東南通商口岸,故A項錯誤;材料重點統計的是資本主義工業,故B項錯誤;“商人投資的大約有17家”可見商業資本對工業有肯定的推動作用,故C項正確;“74家民族資本工廠創辦人的身份看……商人投資的大約有17家”可見商人投資并不是主體,故D項錯誤。11.(2024·重慶三模,28)陳啟沅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曾被當地官府和頑固勢力視為異端,1881年南海知縣還下令封閉,致使陳啟沅被迫遷廠于澳門。19世紀末,諭令各省“多設織布、紡綢等局,廣為制造”。這一變更()A.是自然經濟瓦解的必定結果B.主要出于抵制列強侵略的須要C.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D.反映了清王朝統治危機的加深答案D解析19世紀末,清政府調整政策主要出于《馬關條約》賠款、為擴大稅源的須要,再結合19世紀末清政府統治風雨飄搖,故D項正確。12.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與中國簽訂《通商航行條約》,規定華商在各處設廠制造須與洋商在通商口岸設廠一樣,由海關征收“出廠稅”。這一條款的施行()A.加強了列強對中國海關限制B.有利于中外企業間公允競爭C.惡化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環境D.結束了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答案C二、非選擇題13.(2024·青州模擬)鴉片斗爭后,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更。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從香港和五口輸入的外國商品,使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經濟結構被侵蝕而逐步改組。當一部分人在外國商品的沖擊下破產的時候,總會有一批生產者被拋誕生產之外,成為多余的人。據那個時候西方人的視察,“中國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勢。所得區區工價,實非美國工人所能自給。上海如此,他處尤為便宜,蓋該口工價已較內地豐厚。致遠方男女來謀食者日繁有徒,離家不計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