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實務:農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_第1頁
會計實務:農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_第2頁
會計實務:農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_第3頁
會計實務:農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_第4頁
會計實務:農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一、藍田股份

1、造假污點

據中國證監會1999年10月公布的查處結果,藍田股份在股票發行申報材料中,偽造有關批復和土地證,虛增公司無形資產1100萬元;偽造三個銀行賬戶1995年12月的銀行對賬單,虛增銀行存款2770萬元;將公司公開發行前的總股本的8370萬股改為6696萬股,對公司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的數額作相應縮減,隱瞞內部職工股在1995年11月6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陽產權交易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事宜。據此,中國證監會當時對藍田股份主要責任人處以警告并罰款10萬元。

隨后,從1999年到今年的3年間,藍田股份三度申請配股,均未獲得證券監管部門的核準。去年9月21日,證券監管部門再次到藍田股份進行調查。

2、市場質疑

市場質疑之一:看不到野藕汁賣,何來上億元的利潤。藍田股份年報顯示,公司的藍田野藕汁、野蓮汁飲料銷售收入達5億元之巨。在一般人的眼里,全國應該到處都賣藍田野藕汁、野蓮汁,而且很熱銷,但是全國很多地方的投資者表示,并沒有看到這種熱銷場面,甚至在當地市場根本沒有見到過野藕汁,看到的只是中央電視臺連篇累牘的廣告。

市場質疑之二:資料顯示,藍田股份有約20萬畝大湖圍養湖面及部分精養魚池,僅水產品每年都賣幾個億,而且全都是現金交易。然而,魚網圍著的20萬畝水面到底裝了多少魚?沒有人能說清楚,也就沒有人知道有多少存貨了。再與同樣地處湖北的武昌魚以及相距不遠的湖南洞庭水殖相比,其高出幾倍的毛利率非常令人難以置信,而且藍田股份從來也沒有給投資者一個合理、詳細的解釋,只是以藍田是高科技生態農業、利潤就是高來解釋。

市場質疑之三:對于藍田股份的“業績神話”,近年來一直有很多投資者和研究人員在分析。比如,有人分析認為,2000年藍田股份的流動資產占資產百分比是同業平均值的約1/3;而存貨占流動資產百分比高于同業平均值約3倍;固定資產占資產百分比高于同業平均值1倍多;在產品占存貨百分比高于同業平均值1倍。藍田股份的在產品占存貨百分比和固定資產占資產百分比異常高于同業平均水平,藍田股份的在產品和固定資產的數據是虛假的。也有人分析認為,藍田股份去年主營業務收入18.4億元,而應收賬款僅857萬元,顯然不合常理。

藍田股份這只“績優高成長股”,給投資者的確留下太多太多的疑團。

藍田股份可能的造假手法是多計存貨價值、多計固定資產、虛增銷售收入、虛減銷售成本。主要疑點有:

1、應收賬款之迷解釋離奇。藍田股份去年主營業務收入18.4億元,而應收賬款僅857萬元。公司方面稱,由于公司基地地處洪湖市瞿家灣鎮,占公司產品70%的水產品在養殖基地現場成交,上門提貨的客戶中個體比重大,當地銀行沒有開通全國聯行業務,客戶辦理銀行電匯或銀行匯票結算貨款業務,必須繞道70公里去洪湖市區辦理,故采用”錢貨兩清”方式結算成為慣例,造成應收賬款數額極小。藍田股份的這一解釋引出新的疑問,該公司似乎在上市公司中又創一項奇跡,即近18億多主營業務收入主要靠現金交易完成。稍懂財會知識的人士,勢必對藍田股份”錢貨兩清”方式結算下的銷售收入確認產生懷疑。另外,藍田股份去年野藕汁、野蓮汁等飲料銷售收入達5.29億元,難道飲料銷售是因市場供不應求而未出現應收賬款嗎?

2、魚塘里的業績神話。藍田股份上市后的業績增長令人驚嘆,該公司1995年凈利潤2743.72萬元,1996年上市當年翻番實現5927萬元,1997年至1999年三年分別為14261.87萬元、36472.34萬元和54302.77萬元。藍田股份的業績幾乎年年實現翻番增長,直到2000年后才出現萎縮,降至43162.86萬元。藍田股份的業績主要來自”神奇”的魚塘效益,原總經理瞿兆玉曾在去年3月稱,幾年來產品始終處于不愁銷的狀態。瞿兆玉繼而介紹,洪湖有100萬畝水面可以開發,藍田股份現在只開發了30萬畝,而高產值的特種養殖魚塘面積只有1萬畝,這種精養魚塘每畝產值可達3萬元,是粗放經營的10倍。據有關報道稱,藍田股份在精養魚塘推行高密度魚鴨配套養殖技術,每畝平均產成魚由35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加上養鴨收入,每畝平均收入由1400元提高到近萬元,養殖成本降低20%。而同樣是在湖北養魚,去年上市的武昌魚在招股說明書中稱,公司6.5萬畝魚塘的武昌魚,養殖收入每年五六千萬元,單畝產值不足1000元。藍田股份創造了武昌魚30倍的魚塘養殖業績,其奇跡有多少可信度?如今已越來越遭懷疑。

3、飲料毛利不可思議,按照藍田股份披露的和藍田總公司的結算價格為46.8元/箱(24罐)(其中野蓮汁為46.8元每箱,野藕汁為44.2元每箱)。按照市場上常見的藍田野蓮汁、野藕汁包裝估算,假設每3罐野蓮汁、野藕汁為一公斤(每罐藍田飲料為350ML)大概每公斤飲料藍田股份獲得5.85元的銷售額。按上述的計算,每公斤飲料實現利潤2.42元。如果按照33%的所得稅,藍田股份每公斤飲料實現的2.42元凈利潤(稅后)至少需要2.42/0.67=3.61元的所得,也就是說藍田股份靠每公斤5.85元的銷售額至少實現了3.61元的利潤,利潤率為61.71%,在競爭激烈的飲料行業能夠實現這種利潤嗎?

藍田股份幾個可疑的會計科目(單位:萬元)

1999.12.312000.12.312001.6.30

應收賬款1,2428573,434

存貨26,61427,93444,715

其中:在產品21,23022,97436,483

固定資產131,438214,254215,335

在建工程43,51022,51431,954

應交稅金-營業稅15410

應交稅金-增殖稅222848

資料來源:藍田股份2000年報(已審)2001年中報(未審)

應收賬款的疑問前已述及,存貨的疑問在于其主要構成是在產品,由于在魚塘里,我們根本不清楚其實際的品種、數量和重量;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的疑問與存貨的疑問是一樣的,藍田股份主要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都在水里面,誰也搞不清楚水里面有多少寶貝。筆者實在不明白,秦鳳英(簽字會計師)什么有辦法核實水里有多少魚、又有多少的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

藍田股份2000年主營收入是18億元,2001年上半年是8億元,也就是說每個月收入是1.5億元,藍田股份增殖稅率是13%-17%,營業稅率是5%,可是它一個月只要提4萬元的營業稅和28萬元的增殖稅,這樣的納稅額比一家年收入5000萬元的企業還少,而藍田是18億元,這稅是不是交得太少了,還是根本就沒有那么多的收入?

銀廣夏靠全資子公司天津廣夏創下萃取神話,而藍田股份是否也靠全資子公司藍田水產創下魚塘神話?銀廣夏的造假金額是7.45億元,而藍田股份18億元的年收入有多少是真實的?截至2001年6月30日,藍田股份占資產總額(31.8億元)的77.3%存貨、固定資產凈值、在建工程(合計24.6億元)有多少是真實的?藍田股份凈資產名義上有22億元,但藍田水產歷年來實現了18億元的利潤,這18億元有多少水分。

3、反思與啟示

藍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總的來說,其失敗的原因及其啟示主要有:

(一)經營管理不善、法制觀念淡薄,導致其業績不佳

藍田造假丑聞曝光之前,曾經是中國股市中的一面紅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藍田所謂的高業績均來自于種種虛幻神話和財務包裝。我們知道,光靠造假過日子是不行的。企業要發展,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于謹慎投資和合法經營。而藍田的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層的法制觀念極其淡薄,經營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他們在公司業績不佳的困難時期,不是從強化公司管理內涵來著手想辦法、求對策,而是視國家法律法規為兒戲,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制了所謂“金鴨子”、“野蓮汁野藕汁”和“無氧魚”的動人故事,企望靠騙取貸款來過日子。本來,藍田上市時曾經募集了兩個多億的資金,公司高層應該適時實施正確的投資戰略,以引導企業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但是,事與愿違,藍田的管理高層并未真正從這方面去考慮問題。事后發現,藍田的經營管理環節存在諸多漏洞,諸如資金大量流失和財務報告虛假等等,致使公司的真實業績狀況不斷惡化。由此,我們的啟示是: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造假者多行不義必自斃!而公司管理高層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增強企業的贏利能力。

(二)政企嚴重不分、治理機制失靈,導致公司發展誤入歧途

按照常規,藍田的問題早就存在,應該不會再有人出面給予藍田貸款支持,但是,令人費解,丑聞敗露前一直有不少專業銀行盲目對其進行貸款,致使國家資財遭受巨額損失。事后發現,藍田高層與地方政府存在密切關系。正是由于地方政府過分袒護公司,政企嚴重不分,藍田的管理高層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無恐。另外,公司治理機制失靈,這也是藍田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長一言九鼎,擅自將藍田交給了一個不懂業務和素質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確的投資戰略的情形下盲目擴張。由于藍田的公司治理機制失靈,盲目投資、管理不善,致使其主業萎縮,誤入歧途。最后,藍田的真實業績水平不斷下滑,只能靠造假來維持生計。由此,我們的啟示是:市場競爭是很激烈的,一家公司如果不及時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機制,強化公司內涵,終究會被市場淘汰。同時,作為地方政府,應該正確處理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避免過多地干預企業行為,以保證其正確的發展方向。

(三)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失當、執業水平偏低,導致其造假行為得逞

如前所述,藍田的造假丑聞的曝光,不是來自于對藍田進行常年年報審計的注冊會計師,而是來自于業外人士,這著實讓人吃驚。其實,藍田主要是通過虛假交易或事項來“創造利潤”,其造假手法非常簡單。注冊會計師只要認真執行分析性復核程序,便可以輕易發現藍田的造假問題,但是,注冊會計師卻沒有查出任何問題。事后發現,藍田的會計賬目非常混亂,按理說注冊會計師是不能表示意見的,但是,對藍田進行年報審計的注冊會計師卻發表了相應的審計意見,其執業水平之低,責任意識之弱,令人嘆息!由于未能及時發現藍田的造假行為,致使許多對其進行貸款的銀行受牽連,國家資財遭受重大損失。由此,我們的啟示是:在任何時候,我們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工作決不能放松,尤其是作為證券市場“守護神”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要敢于堅持原則,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以減少審計失當的風險。同時,各會計師事務所應該不斷健全其質量控制機制,不斷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和道德水準,以保證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運行。

二、銀廣夏事件

(一)彌天大謊——中國安然事件

銀廣夏公司全稱為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現證券簡稱為ST廣夏(000557)。1994年6月上市的銀廣夏公司,曾因其驕人的業績和誘人的前景而被稱為“中國第一藍籌股”。2001年8月,《財經》雜志發表“銀廣夏陷阱”一文,銀廣夏虛構財務報表事件被曝光。專家意見認為,天津廣夏出口德國誠信貿易公司的為“不可能的產量、不可能的價格、不可能的產品”。以天津廣夏萃取設備的產能,即使通宵達旦運作,也生產不出所宣稱的數量;天津廣夏萃取產品出口價格高到近乎荒謬;對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產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設備提取。

(二)疑點

(1)利潤率高達46%(2000年),而深滬兩市農業類、中草藥類和葡萄釀酒類上市公司的利潤率鮮有超過20%的。

(2)如果天津廣夏宣稱的出口屬實,按照我國稅法,應辦理幾千萬的出口退稅,但年報里根本找不到出口退稅的項目。2000年公司工業生產性的收入形成毛利5.43億元,按17%稅率計算,公司應當計交的增值稅至少為9231萬元,但公司披露2000年年末應交增值稅余額為負數,不但不欠,而且還沒有抵扣完。

(3)公司2000年銷售收入與應收款項保持大體比例的同步增長,貨幣資金和應收款項合計與短期借款也保持大體比例的同步增長,考慮到公司當年銷售及資金回籠并不理想,顯然公司希望以巨額貨幣資金的囤積來顯示銷售及回款情況。

(4)簽下總金額達60億元合同的德國誠信公司(FedelityTradingGmBH)只與銀廣夏單線聯系,據稱是一家百年老店,事實上卻是注冊資本僅為10萬馬克的一家小型貿易公司。

(5)原材料購買批量很大,都是整數噸位,一次購買上千噸桂皮、生姜,整個廠區恐怕都盛不下,而庫房、工藝不許外人察看。

(6)萃取技術高溫高壓高耗電,但水電費1999年僅20萬元,2000年僅70萬元。

(7)1998年及之前的財務資料全部神秘“消失”。

(三)造假與違規情況

2002年5月中國證監會對銀廣夏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間累計虛增利潤77156.70萬元,其中:1998年虛增1776.10萬元,由于主要控股子公司天津廣夏1998年及之前年度的財務資料丟失,利潤真實性無法確定;1999年虛增17781.86萬元,實際虧損5003.20萬元;2000年虛增56704.74萬元,實際虧損14940.10萬元;2001年1-6月虛增894萬元,實際虧損2557.10萬元。從原料購進到生產、銷售、出口等環節,公司偽造了全部單據,包括銷售合同和發票、銀行票據、海關出口報關單和所得稅免稅文件。2001年9月后,因涉及銀廣夏利潤造假案,深圳中天勤這家審計最多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會計師事務所實際上已經解體。財政部亦于9月初宣布,擬吊銷簽字注冊會計師劉加榮、徐林文的注冊會計師資格;吊銷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資格,并會同證監會吊銷其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同時,將追究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的責任。

(四)造假流水線

據庭審記錄,1999年11月,董博接到了廣夏(銀川)實業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總會計師兼董事局秘書丁功民的電話,要求他將每股的利潤做到0.8元。董某便進行了相應的計算,得出天津廣夏公司需要制造多少利潤,進而根據這一利潤,計算出天津廣夏需要多大的產量、多少的銷售量以及購多少原材料等數據。1999年的財務造假從購入原材料開始。董博虛構了北京瑞杰商貿有限公司、北京市京通商貿有限公司、北京市東風實用技術研究所等單位,讓這幾家單位作為天津廣夏的原材料提供方,虛假購入萃取產品原材料蛋黃粉。姜、桂皮、產品包裝桶等物,并到黑市上購買了發票、匯款單、銀行進賬單等票據,從而偽造了這幾家單位的銷售發票和天津廣夏發往這幾家單位的銀行匯款單。有了原材料的購入,也便有了產品的售出,董博偽造了總價值5610萬馬克的貨物出口報關單四份、德國捷高公司北京辦事處支付的金額5400萬元出口產品貨款銀行進賬單三份。為完善造假過程,董博又指使時任天津廣夏萃取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閻金岱偽造萃取產品生產記錄。于是,閻金岱便指使天津廣夏職工偽造了萃取產品虛假原料入庫單、班組生產記錄、產品出庫單等。最后,董博虛構天津廣夏萃取產品出口收入23898.60萬元。該虛假的年度財務報表經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后,并入銀廣夏公司年報,銀廣夏公司向社會發布的虛假凈利潤高達12778.66萬元。2000年,財務造假行動繼續進行,只是此次已不再需要虛構原材料供貨方。依舊是接受了丁功民的指示,董博偽造了虛假出口銷售合同、銀行匯款單、銷售發票、出口報關單及德國誠信貿易公司支付的貨款進賬單,同時同樣指使天津廣夏職工偽造了虛假財務憑據。結果,2000年天津廣夏共虛造萃取產品出口收入72400萬元,虛假年度財務報表由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注冊會計師劉加榮、徐林文簽署無保留意見后,向社會發布虛假凈利潤41764.6431萬元。2001年年初,為進一步完善造假程序,董博虛報銷售收入從

天津市北辰國稅局領購增值稅專用發票500份。除向正常銷售單位開具外,董博指使天津廣夏公司職員付樹通以天津廣夏公司名義向天津禾源公司(系天津廣夏公司萃取產品總經銷)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290份,價稅合計22145.6594萬元,涉及稅款3764.7619萬元,后以銷售貨款沒有全部回籠為由,僅向北辰區國稅局交納“稅款”500萬元。2001年5月,為中期利潤分紅,銀廣夏總裁李有強以購買設備為由,向上海金爾頓投資公司借款1.5億元打入天津禾源公司,又以銷售萃取產品回款的形式打回天津廣夏賬戶,隨后其中1.25億元以天津廣夏利潤的形式上交廣夏公司。據董博當庭供述,在造假過程中,部分財務單據及所

涉及的銀行公章,是其在電腦上制作出來的。這樣,依據庭審及起訴書,銀廣夏造假是一個由李有強同意、丁功民授意、董博實施、閻金岱協助,以及劉加榮、徐林文“明知”有假而不為的過程。

(五)審計情況

(1)銀廣夏編制合并報表時,未抵銷與子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也未按股權協議的比例合并子公司,從而虛增巨額資產和利潤。注冊會計師未能發現或報告有關重大虛假問題,違反了《獨立審計實務公告第5號——合并會計報表審計的特殊考慮》的相關要求。

(2)注冊會計師未能有效執行應收賬款函證程序,在對天津廣夏的審計過程中,將所有詢證函交由公司發出,而并未要求公司債務人將回函直接寄達注冊會計師處。2000年發出14封詢證函,沒有收到一封回函。對于無法執行函證程序的應收賬款,審計人員在運用替代程序時,未取得海關報關單、運單、提單等外部證據,僅根據公司內部證據便確認公司應收賬款,違反了《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5號一審計證據》的相關要求。

(3)注冊會計師未有效執行分析性測試程序,例如對于銀廣夏在2000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生產用電的電費卻反而降低的情況竟沒有發現或報告;面對銀廣夏2000年度生產卵磷脂的投入產出比率較1999年度大幅下降的異常情況,注冊會計師既未實地考察,又沒有咨詢專家意見,而輕信銀廣夏管理當局聲稱的“生產進入成熟期”,違反《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1號——分析性復核》和《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2號——利用專家的工作》的相關要求。

(4)天津廣夏審計項目負責人由非注冊會計師擔任,審計人員普遍缺乏外貿業務知識,不具備專業勝任能力,嚴重違反《獨立審計基本準則》和《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3號——審計計劃》的相關要求。

(5)對于不符合國家稅法規定的異常增值稅及所得稅政策披露情況,審計人員沒有予以應有關注;在收集了真假兩種海關報關單后未予以必要關注(例如注冊會計師審查的幾份事實上根本不存在的蓋著“天津東港海關”字樣的報關單上,每種商品前的“出口商品編號”均為空白,稍通外貿實務常識的人都能發現,這是違反報關單填寫基本要求的);對于境外銷售合同的行文不符合一般商業慣例的情況,未能予以關注;未收集或嚴格審查重要的法律文件;未關注重大不良資產;存在以預審代替年審、未貫徹三級復核制度等重大審計程序缺陷,違反《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21號——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5號——審計證據》、《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3號——審計計劃》、《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6號——審計工作底稿》等多項準則的相關條款。

三、新大地

廣東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大地),主營精煉茶油,業內籍籍無名,卻在中介機構的護航下,一路過關斬將、成功過會,成為“茶油第一股”。然而,《每日經濟新聞》接到的舉報信卻稱:這是巨大的謊言,投資者、機構和監管層都被欺騙。

第一、作為主營業務收入的”半壁江山”,招股書披露新大地的茶油業務最近3年毛利率分別高達60.66%、43.5%和36.19%,但據此計算得出的生產成本嚴重不足,甚至不夠買油茶籽、茶餅等主要原料。

第二、2010年度、2011年度新大地有機肥產量分別高達2555.34噸、9254.16噸,而同期耗用的茶粕占比分別僅為2.54%和1.28%,遠遠低于45%的技術工藝最低標準。

第三、新大地最近3年前10大客戶涉及到的22家客戶中,有近10家被查出包括關聯交易、可能存在虛假交易等問題,甚至還指向了新大地董秘趙罡、驗資簽字注冊會計師趙合宇以及黃運江的多位親屬。

第四、趙合宇作為新大地的驗資簽字注會,同時擔任新大地第三大股東大昂集團的總裁。大昂集團持股633.46萬股,將因新大地上市獲得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財富增值,存在重大利益關聯。而注冊會計師編號顯示,趙合宇在掛靠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執業的同時,還兼任北京中興新世紀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這已涉嫌違反《會計法》禁止兼職執業和持股等相關條款的規定。

離奇的成本核算

新大地公司的上述銷售單價,不僅與經銷商提貨價格存在較大懸殊,甚至還嚴重脫離了原材料成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調查和咨詢資深業內專家獲得的數據顯示,油茶籽壓榨、茶粕浸出的出油率分別為20%、5%;照此推算,經過壓榨、浸出兩道工序后,理論上的油茶籽出油率為24%。

5月22日下午,記者采訪贛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經濟林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吳延旭了解到,100斤普通品種的油茶籽,能壓榨出20斤毛油,100斤茶餅能浸出3~5斤毛油。爾后,這一說法也得到了江西仰山園油茶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波的證實。

那么,以2011年度為例,新大地公司的油茶籽采購價格為8573元/噸,按照油茶籽的兩道工序24%的出油率保守估算,當年油茶籽提取毛油的直接材料成本高達35721元/噸;

如采用茶餅浸出毛油的方法,當年的茶餅采購價格為2044元/噸,按照茶餅浸出5%的出油率測算,當年茶餅提取毛油的直接材料成本也高達40883元/噸。

將毛油提純為精煉油,還要經過脫水、脫酸、去除雜質等工藝,還有損耗,所以精煉油的直接材料成本將超過35721元/噸。

根據新大地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其精煉茶油去年的銷售單價為52684元/噸,按照去年36.19%的毛利率計算,營業成本為33618元/噸,這其中包含了三大部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但離奇的是,即便是這三項之和(33618元/噸),也大幅低于直接材料(35721元/噸)一個單項的數值。

報表顯示的生產成本,竟然不夠買材料的錢。這樣的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這讓人疑惑。

進一步核算,記者還發現更離奇的結果。既然新大地去年的直接成本為35721元/噸(油茶籽壓榨)和40883元/噸(茶餅浸出),按照茶油0.915g/ml的密度折算,1噸精煉油約1093升,那么用油茶籽、茶餅生產精煉油的原料成本就分別高達16.34元/500ml和18.70元/500ml。

但是,根據記者實地調查的結果,新大地公司的經銷商提貨價格低至16.40元/500ml。

疑問產生了:經銷商的提貨價竟低于生產一桶油的直接原料成本。那么,人工成本、包裝成本、房租、設備折舊、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各種稅費又到哪里去了呢?新大地公司的這份招股說明書揭示的財報奇跡,令人嘆為觀止。

收入篇

新大地:茶粕用量數據打架有機肥涉嫌虛增巨額利潤

118噸茶粕造出9254噸有機肥?

從2010年建成一條年產9000噸有機肥生產線并于當年投產和銷售開始,目前新大地公司的有機肥業務主要是普通型有機肥。

招股說明書披露,有機肥的技術主要體現在通過原材料的合理選擇和配比,來充分發揮其肥藥雙效的功能。其生產是以茶粕、茶殼、畜禽糞便、動植物殘體等富含有機質的副產品資源為主要原料,并與無機調理劑、有機調理劑、腐熟促進劑和微生物接種劑按一定配比混合均勻,調節好各堆肥參數,經發酵腐熟后制成。

新大地用茶粕生產高效殺螺型有機肥,其制備方法為用茶籽粕45%~60%、雞糞25%~45%、磷肥0.5%~3%、有機添加劑5%~20%、微生物腐熟劑0.5%~3%、殺螺增效劑1%~4%。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招股說明書所披露的年產有機肥6萬噸的募投項目情況來看,新大地公司所生產的有機肥中,僅茶粕一項原料的需求比例就高達45%。

從主要原材料供應情況來看,主要原材料是茶粕、茶殼和配料,所需的茶粕、茶殼以及配料分別為2.7萬噸、2.7萬噸和6000噸,三者之間占比分別為45%:45%:10%。

新大地公司2010年度、2011年度分別實現有機肥2440.90噸、9312.49噸的銷量,按照茶粕含量45%的最低標準推算,對應所需的茶粕原料分別為1098.41噸、4190.62噸。

然而,按照當年的茶粕用途來看,實際用于生產有機肥的茶粕,遠遠低于上述理論需求量。

招股說明書第304頁“公司用于生產洗滌品、茶皂素和有機肥的茶粕數量及占比情況”部分顯示,在2010年度、2011年度,有機肥耗用的茶粕分別只有64.82噸、118.14噸。

同樣來自招股說明書的信息顯示,2010年度、2011年度有機肥產量分別高達2555.34噸、9254.16噸。

可見,同期用于生產有機肥的茶粕,占比分別僅為2.54%、1.28%,遠遠低于45%的技術工藝最低標準。如此巨大的差距,透露出什么問題?

一位資深財務專家表示,這樣的數據打架,往往意味著少計成本或虛增收入,目的只有一個虛增利潤。

少計成本VS虛增收入

一方面,如果新大地公司有機肥的實際銷售數據屬實,那么按照茶粕最低占比45%推算,2010年度、2011年度分別高達2441噸、9312噸的有機肥銷量,對應的茶粕使用量分別為1098噸、4191噸,較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數據多出1033.59噸、4072.48噸。

這意味著,茶粕的成本被少計了,同期茶粕的均價分別為1427.94元/噸、1552.94元/噸,根據差額計算,僅茶粕方面就將少計成本147.59萬元和632.43萬元,短短兩年累計少計成本807.63萬元。

另一方面,若使用的茶粕量屬實,那么有機肥的產量和售量就存在大量虛增。按有機肥中茶粕最低占比45%推算,在分別僅耗用64.82噸和118.14噸茶粕的情況下,2010年度、2011年度能生產出的有機肥僅為144.04噸、262.53噸,對應虛增有機肥產量和銷量分別為2296.86噸、9049.96噸。

考慮到同期有機肥的銷售均價分別為1049.29元/噸、1102.63元/噸,僅在茶粕有機肥方面,2010年度、2011年度就分別虛增收入241.01萬元、997.88萬元,短短兩年累計虛增收入1238.89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開始生產和銷售有機肥,新大地公司當年實現銷售收入256.12萬元,銷量為2440.90噸;隨后的2011年,新大地公司有機肥銷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長300.91%,達到1026.83萬元,銷量為9312.49噸。

對于有機肥方面利潤的大幅提高,招股說明書給出的解釋稱,2011年公司有機肥銷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長300.91%,主要是由于其產量同比大幅上升262.15%,銷量同比大幅上漲281.52%。

但是,在主要原材料茶粕消耗量同比增長82.26%,且遠遠低于工藝標準的情況下,有機肥產量和銷量同比大幅上漲,的確奇特。

更讓人費解的是,新大地公司2010年度、2011年度有機肥的毛利率,居然還分別高達25.11%、41.92%。

四、新大地

view/f6695824192e45361066f550.html

下載不下來,鏈接這個網址

五、綠大地

2011年3月17日,綠大地公司發布公告稱,董事長何學葵因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罪被公安機關逮捕。4天后,中國證監會在其官網上表示,證監會在2010年3月就因綠大地涉嫌信息披露違規立案稽查,發現公司存在涉嫌虛增資產、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

1、虛增資產

(1).相關資料

根據綠大地2007年上市時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公司資產合計約為4.5億,其中流動資產中的存貨一項達到1.8億。綠大地的主要貨物為各類苗木。據報告,綠大地的報表上顯示的苗木價格與市場上的價格完全不一致。某種苗木市場上報價是60元,但是到了綠大地就變成了300元。

除了貨物價格造假以外,“他們的地價也是假的”。綠大地總部位于昆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在昆明二環以外,屬于偏遠的郊區,人煙稀少。“他們報自己的地價是100萬一畝,”但是當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地價為20萬一畝。

(2).審計程序

(1)注冊會計師需要對相關材料證件進行檢查,但是沒有甄別合同及相關文件真偽的義務。

(2)查閱相關文件、合同等計價依據。

(3)實地察看,了解相關市場信息。

我們認為由于專業受限,注冊會計師對合同真偽有免責權利,如果在相關資產市場價值難以可靠獲取的情況下,這一免責或許就能夠被發展為一項漏洞。更或者,由于偽造合同的責任由管理層承擔,注會又對此免責,那些肆意造假的前者若是遇上了防守不嚴的后者,豈不是一拍即成。所以,我們認為在合同真偽簽證免責上,應該對注冊會計師的責任予以細化,而非一概全免。

2、虛增收入

1.相關資料

據媒體報道,綠大地上市之前一共有一二十枚假公章來偽造上市材料。根據綠大地2010年年報全年收入總額為35,905.95萬元,而其中綠化工程占據了34484.67萬元,這無疑是審計重點所在。

2.審計程序

(1)結合應收賬款函證,確定銷售的真實性

(2)關注日后退貨、收款的相關記錄

(3)結合銀行對賬單,落實現金流動

據中準會計師事務所為其提供的10年審計報告,發表了無法表示意見,其中第五項導致無法表示意見的事項摘錄如下:2010年度,綠大地公司的“成都198工程項目”確認工程收入36,196,30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