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2 文言文閱讀-(2020-2024)5年高考1年模擬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天津專用)_第1頁
專題02 文言文閱讀-(2020-2024)5年高考1年模擬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天津專用)_第2頁
專題02 文言文閱讀-(2020-2024)5年高考1年模擬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天津專用)_第3頁
專題02 文言文閱讀-(2020-2024)5年高考1年模擬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天津專用)_第4頁
專題02 文言文閱讀-(2020-2024)5年高考1年模擬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天津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專題02文言文閱讀年份試題簡析題材考點2024《孔子家語》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斷句+文化常識+分析概括(客觀題)+文言翻譯+分析概括(主觀題)2023宋·程大昌《演繁露》/明?楊榮《<題蘇武忠節圖>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斷句+文化常識+分析概括(客觀題)+文言翻譯+分析概括(主觀題)2022唐·杜牧《投知己書》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信息篩選+分析概括(客觀題)+文言翻譯+分析概括(主觀題)2021宋·蘇軾《魏武帝論》/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信息篩選+分析概括(客觀題)+文言翻譯+分析概括(主觀題)2020宋·陸游《放翁家訓·序》/宋·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實詞+文虛詞+文化常識+分析概括(客觀題)+聞言翻譯+分析概括(主觀題)命題趨勢文言文閱讀多采用非連續文本閱讀的方式,選材多為論說文,內容多具有教育和啟示意義。從試題的命制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分析概括(客觀)、分析概括(主觀)、聞言翻譯為固定不變題型。近兩年淡化了信息篩選和斷句,重視斷句和文化常識考查。文言文的題目,注重考查的基礎性,注重提升考上的文化素養。〖2024年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孔子侍坐于哀公。公問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公曰:“寡人雖無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聞乎?”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婚為大。大婚至矣!大婚既至,冕而親迎。親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則是遺親也。弗親弗敬,弗尊。此愛與敬,其政之本與!”材料二:子貢為信陽宰,將行,辭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子貢曰:“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詳也。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急誅,是謂之暴;取善自與,是謂之盜。盜非竊財之謂也。吾聞之: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臨財莫若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謂蔽賢;揚人之惡,斯為小人。內不相訓而外相謗,非親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故君子無所不慎焉。”材料三:子路見于孔子曰:“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之后,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復得也。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若過隙。”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均選自《孔子家語》)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則庶物從之 庶物:萬物B.是故君子興敬為親 興:倡導C.以不肖代賢 不肖:不聰明D.枯魚銜索 銜:含著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 所以游目騁懷B.其政之本與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C.辭于孔子 不拘于時,學于余D.為親負米百里之外 為擊破沛公軍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B.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C.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D.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10.下列對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侍坐”,指在尊長近旁陪坐,《論語》中也有子路、曾皙等人侍坐于孔子的記載。B.古人的名與字常有關聯性,文中的“賜”是子貢的名、“賜”與“貢”意義相對。C.“宰”,古代官名。“信陽宰”指信陽的地方長官,總管當地事務。D.古人認為君權神授,故稱帝王為天子。“奉天子之時”中的“天子”指魯哀公。1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認為,“大婚”是教化百姓的途徑,國君在婚禮過程中應表現出恭敬的態度,成為楷模。B.子貢赴信陽前,孔子告誡他要勤于做事,特別是要任用賢德之人,使他們奉守法令來引導百姓。C.子路因為父母年老而無法做官,直到父母去世后,他才一展抱負,在楚國過上了富貴生活。D.這三段記錄孔子與他人對話的文字言簡意賅,具有較強的論辯性,富于說服力和感染力。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無辭而對?(2)治官莫若平,臨財莫若廉。(3)內不相訓而外相謗,非親睦也。13.請概括三則材料分別從哪個角度體現了孔子的思想觀點。(3分)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這三件事做正了,那么萬物就可以做好了。B.正確。句意:所以君子要倡導用敬慕的感情和她相親相愛。C.錯誤。不肖:沒有才德的人。句意:以沒有才德的人者代替賢人。D.正確。句意:枯魚干串在繩子上(魚嘴里含著繩子)。故選C。8【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相同,“所以”為介詞,意為“用來……的”。句意:但還是希望知道用來實行這三件事的方法。/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B.不相同。“其”,語氣副詞,前者表揣測語氣/后者表反問語氣。句意:大概是治國的根本吧!/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難道可以忽視不理嗎?C.相同。“于”為介詞,意為“向”。句意:向孔子辭行。/不被時俗局限,向我學習。D.相同。“為”為介詞,意為“替、給”。句意:替父母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背米。/替我打敗沛公的軍隊。故選B。9【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古時治理國家,愛民是重要的;想要解決愛民的問題,禮是重要的;想要解決禮的問題,敬是重要的。“古之為政”是句子的主語,為了表強調,后面可以斷開,且“愛人”是動賓結構,不斷開,排除AC;“愛人為大”主謂賓齊全,不斷開,排除C;“治愛人”是動賓結構,不斷開,排除ABC;“治禮”與“治愛人”一樣是動賓結構,不斷開,排除AB。故選D。10【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奉天子之時”中的“天子”指周天子,魯哀公為魯國國君。故選D。1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特別是要任用賢德之人,使他們奉守法令來引導百姓”錯,根據“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可見孔子告誡子貢,做官要奉守法令來給老百姓帶來好處,而非“任用賢德之人,使他們奉守法令來引導百姓”。C.“子路因為父母年老而無法做官”錯,由材料三“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可知,子路并不是因為父母年老而無法做官,而是做官首先考慮到父母年老需要照料,而不能只考慮俸祿的高低;“直到父母去世后,他才一展抱負”的表述不準確,材料三只是說“親歿之后,南游于楚”。D.“這三段……具有較強的論辯性”錯,材料三是子路回憶自己孝親的經歷和孔子對他的評價,不具有較強的論辯性。故選A。12【答案】(1)您提到這個話題,這是(給)百姓的恩惠,因此我豈敢沒有言辭回答?(2)管理官員沒有什么比得上公平,面對錢財沒有什么比得上廉潔。(3)在內不教導對方但是在外卻指責對方的過失,這不是親近與和睦。【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提到;“惠”,恩惠、好處;“對”,回答。(2)“莫若”,沒有什么比得上;“臨”,面對。(3)“內”“外”,名詞活用作狀語,可譯作“在內”“在外”;“訓”,教導;“謗”,指責過失”。13【答案】①為君治理一國。②為官治理一地。③為子孝敬父母。【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把握思想觀點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敢問為政如之何?”可知是魯哀公就如何治理國家這一問題與孔子進行探討,孔子主張“為君治理一國”。②根據材料二“子貢為信陽宰,將行”可知對話是在子貢赴任信陽前,孔子對他“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的囑托與期望,是對孔子“為官治理一地”思想的具體闡釋。③根據材料三,子路講述了自己的孝行,孔子由衷感慨“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體現孔子“為子孝敬父母”的思想觀點。參考譯文:材料一:孔子陪魯哀公坐著說話,哀公問道:“請問人生道路中,什么最重要?”孔子的神色變得嚴肅起來,回答道:“您提到這個話題,這是(給)百姓的恩惠,因此我豈敢沒有言辭回答?在人生道路中政事最重要。所謂政,就是正。國君做得正,那么百姓也就跟著做得正了。國君的所作所為正,百姓跟從著就是正的。國君做得不正,百姓跟他學什么正呢?”哀公問:“請問如何治理政事呢?”孔子回答說:“夫婦要有別,男女要互相親近,君臣要講誠信。這三件事做正了,那么萬物就可以做好了。”哀公說:“寡人雖然沒有才能,但還是希望知道用來實行這三件事的方法,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孔子回答說:“古時治理國家,愛民是重要的;想要解決愛民的問題,禮是重要的;想要解決禮的問題,敬是重要的。最恭敬的事,以天子諸侯的婚姻最為重要。結婚的時候,天子諸侯要穿上冕服親自去迎接。親自迎接,是表示敬慕的感情。所以君子要倡導用敬慕的感情和她相親相愛。如果舍棄了敬意,就是遺棄了互相親近的感情。不親不敬,雙方就不能互相尊重。愛與敬,大概是治國的根本吧!”材料二:子貢要去當信陽宰,臨行時,向孔子辭行。孔子說:“要勤勉謹慎,要順應天時,不要奪不要伐,不要暴不要盜。”子貢說:“我從年輕時就侍奉您,難道您還擔心我會有偷盜的行為嗎?”孔子說:“你沒弄清我的意思。以賢人代替賢人,這叫做改變;以沒有才德的人者代替賢人,這叫做伐;法令下達緩慢懲罰卻很急迫,這叫做暴;把好處都歸于自己,這叫做盜,盜不是所說的竊取財物。我聽說,懂得為官之道的人,依法行事來為民造福;不懂為官之道的人,歪曲法律來侵害人民,這就是百姓怨恨官吏的原因。管理官員沒有什么比得上公平,面對錢財沒有什么比得上廉潔。廉潔公正的操守是不能改變的。隱匿別人的優點,這叫蔽賢;宣揚別人的缺點,這是小人。當面不互相告誡,而背后相互誹謗,不會友好和睦。談到別人的優點,如同自己有這些優點;談到別人的缺點,如同自己有這些缺點;所以君子對任何事都要謹慎。”材料三:子路拜見孔子說:“如果背負著很重的東西,但要走很遠的路,就不會只選擇好的地方才休息;如果家中貧窮,父母年老需要贍養,就不會只選擇高的俸祿才做官。過去仲由侍奉父母的時候,常吃粗劣的飯菜,替父母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背米。父母去世以后,我南下楚國做官,隨從的車輛有百乘之多,積蓄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的墊子有好幾層,排開大鼎吃飯,但是我想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背米,已經沒有機會了。枯魚干串在繩子上,離生蠹蟲還會遠嗎?父母的壽命,恍若白駒過隙。”孔子說:“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說父母在世的時候竭盡了全力,去世以后傾盡了哀思。”〖2023年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周禮》:“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鄭氏曰:“旌節,今使者所擁節也。”予以古事考之,知旌之與節不為一物也。旌者,旗類,如曰“孑孑干旌,在浚之城”是也。為其有柄可揭,有游可垂,故能建之于城,則其貌孑孑然;植之于野,則來者指以為望也。此足以見旌為旗屬,其類可稽也。若夫節者,漢之銅虎、竹使符,唐之銅獸、龜、魚,皆一類而異名也。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兩之,授者、受者各執其半以待參驗,則符瑞圭璋亦其物也。蓋節之為義,信也,著之于事,若曰以此為約也。后世但見《周官》旌之與節同出而聯文,遂亦以旌為節,誤矣。節若果為旗類,而乃將之以函,則揭示舒垂之用皆何在也?以意揣度,亦自可以知其不然也。若夫漢世之節,則可仗可執,其制全非符節之比矣。蘇武仗節牧羊,節旄盡落。漢時之謂節者,正是旗類,不復古制矣。《宣和鹵簿圖》曰:“節者,黑漆竿,上施圓盤,周綴紅絲,拂盤八層,碧油籠之,執人騎從也。”又曰:“《漢官儀》:節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旄牛尾為其毦,三重。”崔豹《古今注》云:“秦制也,今王公得通用之。”則夫以旗為節,秦世已然,而漢特因之焉耳。(宋·程大昌《演繁露》,有刪節)材料二宋舒城李龍眠寫《漢蘇子卿忠節圖》,而文正諸公繼以詩,厥后文信公天祥又識其首,迄今幾四百年,而河南左布政使旴江饒君得之,攜來京師示余。嗚呼!忠義在人心,萬世如一日也。子卿居匈奴十九年,臥起持漢節,仗義不屈。信公當宋運之去,蹇蹇匪躬之日,一覽此圖,慷慨激烈,有去國思君之念。蓋公之心即子卿之心,所謂易地皆然者也。第子卿之生還,信公之死義,有幸不幸焉耳。彼甘心降虜,忘國背君,微富貴于一時者,視二公為何如?饒君生長江右文獻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義之道講之有素又得此而寶之誠可謂知所重者矣。因其請,故賦詩一首,書以歸之。(明?楊榮《<題蘇武忠節圖>跋》)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貨賄用璽節賄:財物B.故能建之于城建:豎立C.其制全非符節之比矣比:比較D.有去國思君之念去:離開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則來者指以為望也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B.而乃將之以函寧溘死以流亡兮C.而文正諸公繼以詩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D.第子卿之生還備他盜之出人與非常也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饒君生長江右文獻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義之道/講之有素/又得此而寶之/誠可謂知所重者矣B饒君生長江/右文獻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義之道/講之有素/又得此而寶之/誠可謂知所重者矣C.饒君生長江右文獻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義之道/講之有素/又得此而/寶之誠可謂知所重者矣D.饒君生長江/右文獻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義之道/講之有素/又得此而寶之/誠可謂知所重者矣10.對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周禮》又叫《周官》,這本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B.“文信公天祥”指文天祥,因其被封為信國公,人稱“文信公”。C.蘇武,字子卿,漢武帝時他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出使匈奴。D.序和跋,均為文體的一種,通常跋在文章或書畫之前,序在后。1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作者程大昌經過多方考證認為,旌就是旗的觀點是滑稽可笑的。B.程大昌認為蘇武牧羊時所仗之“節”不是古制,質疑了蘇武持漢節的真實性。C.材料二中楊榮認為蘇武生還,文天祥死義,他們都有“幸”和“不幸”的一面。D.楊榮看了宋代李龍眠的畫作《漢蘇子卿忠節圖》之后,應饒君的請求,題詩一首。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兩之,授者、受者各執其半以待參驗,則符瑞圭璋亦其物也。(2)則夫以旗為節,秦世已然,而漢特因之焉耳。13.分析蘇武仗節之事在這兩則材料中的作用。【答案】7.C8.D9.A10.D11.D12.(1)考查節的制作(方法),是把一物從中間分開,使它成為兩半,授節者和受節者各拿一半以備驗證,所以符、瑞、圭、璋也都是節一類的東西。(2)可見把旗幟作為節,在秦代已是如此,而漢代只是沿襲秦代節的形制罷了。13.①程文中,作為例子來參證漢世之節是旗幟形的,可仗可執,其形制與先秦的符節不同。②楊文中,描述蘇武仗義不屈的形象,來昭示其忠貞愛國的精神,并與文天祥死義相比較,來稱贊畫作中體現的民族氣節。【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用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C.“比”應理解為“類”,相當于“旗類”之“類”。句意:它的形制并不是像符節這一類的東西。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常用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則”為連詞,前者表并列,可不譯;后者表轉折,意為“但是”。句意:那么遠來的人就能把它當作標志物。/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B.“以”字,前者是介詞,意為“用”;后者是連詞,表承接,可不譯。句意:用盒子裝著它們。/寧可立即處死或放逐喪身。C.“而”為連詞,前者表承接,可不譯;后者表轉折,意為“卻”。句意: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著為此寫下詩歌。/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D.“之”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但蘇武得以生還。/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啊。故選D。【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準確斷句的能力。句意:饒君生長在江右人文薈萃之地,出任一方大員,素來很重視忠義之道,又得到這幅圖并且把它當作寶物,的確可以說是知道什么重要的人。“江右”為專有地理名詞,不可斷開,排除B、D。“又得此而寶之”中“而”表并列,中間不可斷開,“誠”是句首發語詞,應在其前斷開,排除C。“江右文獻之邦”是謂語動詞“生長”的賓語,應在“邦”后斷開;故選A。【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中國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跋在文章或書畫之前,序在后”說法有誤。通常“跋”在文章或書畫之后,序在前。故選D。【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旌就是旗的觀點是滑稽可笑的”說法有誤。材料一“此足以見旌為旗屬,其類可稽也”,“稽”的意思是“查考”,而不是“滑稽可笑”。B.“質疑了蘇武持漢節的真實性”說法有誤。材料一討論的是“節”的涵義和形制變化,故用“蘇武仗節牧羊,節旄盡落”來證明漢代的“節”是旗類、“不復古制”,并不是以此來質疑“蘇武持漢節的真實性”。C.“他們都有‘幸’和‘不幸’的一面”說法有誤。材料二“第子卿之生還,信公之死義,有幸不幸焉耳”,是說二人的忠義之心相同,但是結局不同,蘇武生還是幸運的,文天祥死義是不幸的,即二人的生和死分別對應“幸”和“不幸”。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考”,考查;“中”為名詞作狀語,譯作“從中間”;“參”,驗證;“則符瑞圭璋亦其物也”為判斷句。(2)“以……為”,把……作為;“然”,這樣,如此;“因”,沿襲。【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材料一中,作者舉“蘇武仗節牧羊,節旄盡落”的例子,其前后說明的是“若夫漢世之節,則可仗可執,其制全非符節之比矣”“漢時之謂節者,正是旗類,不復古制矣”。可見,在這里,蘇武的例子是作為例子來參證漢世之節是旗幟形的,可仗可執,其形制與先秦的符節不同。材料二中,作者寫“子卿居匈奴十九年,臥起持漢節,仗義不屈”,展現蘇武仗義不屈的形象,昭示他和文天祥一樣忠君愛國的精神。而此后“第子卿之生還,信公之死義,有幸不幸焉耳”,是將蘇武的生還與文天祥死義進行比較,從而稱贊《漢蘇子卿忠節圖》畫作中體現的民族氣節。參考譯文:材料一:《周禮》中說:“通過門口關塞要使用符節,運輸物資要使用璽節,通過道路要使用旌節。”鄭玄作注說:“旌節,是現在出使使者所用的符節。”我通過考查古物故事,才知道旌和節并不是同一樣東西。旌,屬于旗一類,就像“孑孑干旌,在浚之城”說的那樣。因為它有柄可以高舉起來,有不固定的飄帶垂下來,因此若是能豎立在城墻上,則其就呈現旗幟高舉的樣子;若是把它豎立在野外,那么遠來的人就能把它當作標志物。由此足可證明把旌作為旗一類的東西,大概是有跡可查的。而節,比如漢朝的銅虎、竹使符,唐朝的銅獸、龜、魚,則都同屬于一類東西,只是名字不一樣罷了。考查節的制作(方法),是把一物從中間分開,使它成為兩半,授節者和受節者各拿一半以備驗證,所以符、瑞、圭、璋也都是節一類的東西。所以節是信義的象征,把它做成事物,就好像說我們以此為約定。后世只看到《周官》一書中旌和節出處相同而且連綴成文,就也把旌認為是節,這是錯誤的看法啊。節如果真的屬于旗,用盒子裝著它們,那展示舒垂的用處的意義又在哪里呢?根據它們的意思進行揣度,也自然能知道不是這樣的。像那漢代的節,可以倚靠也手執,它的形制并不是像符節這一類的東西。蘇武執節牧羊,節上的旄毛全都脫落了。可見漢朝所謂的節,正屬于旗一類的東西,不再是古時候的形制了。《宣和鹵簿圖》說:“節,有黑漆的竿子,上面裝著圓盤,周邊點綴紅絲,有八層拂盤,用碧油涂遍全身,并由騎從拿著它們。”又有人說:“《漢官儀》中說:節是用竹子做成的,柄長八尺,用旄牛尾做裝飾,里外有三層。”崔豹《古今注》又說:“按照秦朝的形制,現在的王公貴族都能使用它。”可見把旗幟作為節,在秦代已是如此,而漢代只是沿襲秦代節的形制罷了。材料二:宋朝舒城人李龍眠畫下《漢蘇子卿忠節圖》,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著為此寫下詩歌,此后文天祥先生又在畫前作志,到如今幾乎四百年了。而現在河南左布政使旴江人饒君得到這幅畫,帶到京都來給我看。哎!忠義一直在人心中,即使過了萬世也如同一天。子卿在匈奴待了十九年,不管睡覺還是起床都帶著漢使的節旗,堅持節義不屈服。文天祥在宋朝國運消亡之時仍然忠誠正直,一看到這幅圖,精神振奮、情緒激動,充滿離開國都、思念君主的想法。大概是文天祥先生的心志就是蘇武的心志吧,即使世異時移也是如此。但蘇武得以生還,而文天祥以死明義,就有幸運和不幸運之分了。那些甘心成為投降的俘虜,忘掉國家、背棄君主的人,即使能夠得到一時的富貴,跟這兩位先生比又該如何自處呢?饒君生長在江右人文薈萃之地,出任一方大員,素來很重視忠義之道,又得到這幅圖并且把它當作寶物,的確可以說是知道什么重要的人。(因此)我遵從他的請求,特地為此賦詩一首,寫下來送給他。〖2022年高考真題〗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復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亦以《春秋》。”此圣人操心,不顧世人之是非也。柱厲叔事莒敖公,莒敖公不知,及莒敖公有難,柱厲叔死之。不知我則已,反以死報之,蓋怨不知之深也。豫讓謂趙襄子曰:“智伯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此乃烈士義夫,有才感其知,不顧其生也。行無堅明之異,才無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則不能有所報,不知則怒,此乃眾人之心也。圣賢義烈之士,既不可到,小生有異于眾人者,審己切也。審己之行,審己之才,皆不出眾人,亦不求知于人,已或有知之者,則藏縮退避,唯恐知之深,蓋自度無可以為報效也。或有因緣他事,不得已求知于人者,茍不知,未嘗退有懟言怨色,形于妻子之前,此乃比于眾人,唯審己求知也。大和二年,小生應進士舉。當其時,先進之士以小生行可與進,業可與修,喧而譽之,爭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小生邇來十年江湖間,時時以家事一抵京師,事已即返。嘗所謂喧而譽之為知己者,多已顯貴,未嘗一到其門。何者?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說復于知己之前為進拜之資乎默默藏縮,茍免寒饑為幸耳。昨李巡官至,忽傳閣下旨意,似知姓名,或欲異日必錄在門下。閣下為世之偉人巨德,小生一獲進謁,一陪宴享,則亦榮矣,況欲異日終置之于榻席之上,齒于數子之列乎?無攀緣絲發之因,出特達倜儻之知,小生自度,宜為何才可以塞閣下之求,宜為何道可以報閣下之德。是以自承命已來,審己愈切,撫心獨驚,忽忽思之,而不自知其然也。若蒙待之以眾人之地,求之以眾人之才,責之以眾人之報,亦庶幾異日受約束指顧于簿書之間,知無不為,為不及私,亦或能提筆伸紙,作詠歌以發盛德,止此而已。其他望于古人,責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伏恐閣下聽聞之過,求取之異,敢不特自發明,導說其衷,一開閣下視聽。其他感激發憤,懷愧思德,臨紙汗發,不知所裁。某恐懼再拜。(選自唐·杜牧《投知己書》)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此圣人操心操:持B形于妻子之前形:表現C.齒于數子之列乎齒:排列D.伏恐閣下聽聞之過過:過錯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知我者其天乎吾其還也B.此乃烈士義夫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C.時時以家事一抵京師洎牧以讒誅D.非小生之所堪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說復于知己之前/為進拜之資乎/B.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說復于知己之前為進拜之資乎/C.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說復于知己之前為進拜之資乎/D.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說復于知己之前/為進拜之資乎/10.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作者認同的做法的一項是()①有才感其知,不顧其生②知則不能有所報,不知則怒③茍不知,未嘗退有懟言怨色④未嘗一到其門⑤或欲異日必錄在門下⑥求之以眾人之才,責之以眾人之報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1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以孔子、柱厲叔、豫讓三人為例,提出“知”與“不知”問題,引起下文的論述。B.作者參加進士考試時受到推譽、被眾人引為知己,之后十年間轉徙江湖,行文中不無對人情冷暖的感慨。C.作者在文中提到“藏縮退避”“默默藏縮”,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積極作為的退縮心態。D.文章是作者寫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崔鄲的書信,表達了感激之意,但態度不卑不亢,言辭得體。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唯恐知之深,蓋自度無可以為報效也。(2)其他望于古人,責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13.作者與眾人“知”與“不知”的區別在哪里,請用自己的話概述。【答案】7.D8.C9.C10.B11.C12.(1)只怕了解賞識太過,自己估計沒有可以用來報答效力的地方。(2)其他期望像古人一樣,這樣的要求難以達到,不是我所能承受的。13.眾人:“知”則無以為報,“不知”則惱怒怨恨。作者:“知”則竭力報答,“不知”則審察自己,不會怨天尤人。【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意思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我擔心您聽說的情況太過分(或超過實情)。“過”,過分,超過實情。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副詞,表猜測,大概;表商量,還是。句意: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我們還是回去吧。B.動詞,是;副詞,竟然。句意:這是志向高遠、堅守大義的人/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C.介詞,因為。句意:常常因為家事抵達京城/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D.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的。句意:不是我所能夠擔任的/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故選C。【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這十年來,品行沒有增進,學業沒有增長,半夜忖度,內心有愧,又能秉持什么說辭在知己面前作為進拜的憑依呢?“自十年來”是時間狀語,一般獨立成句,“行不益進”和“業不益修”同為主謂句,句子結構一致,各自獨立,排除ABD;“中夜”即“半夜”,是下一句的時間狀語,不可斷開,排除ABD。故選C。【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題干要求選出作者認同的做法,可以采用排除的辦法,即排除不是作者認可的做法。②“知則不能有所報,不知則怒”出自第一段,意思是“別人賞識卻不能有所報答,不賞識就憤怒怨恨”,結合“此乃眾人之心也”可知,這是普通人的表現,作者不認同。⑤“或欲異日必錄在門下”出自第三段,意思是“或者想要他日招錄到您的門下(為您效力)”,結合“昨李巡官至,忽傳閣下旨意”可知,這是陳述對方的想法,不是作者的觀點。排除這兩句。故選B。【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C.“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積極作為的退縮心態”錯誤,結合“唯審己求知也”“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是以自承命已來,審己愈切,撫心獨驚”等信息可知,作者的“藏縮退避”“默默藏縮”應是表現他的小心謹慎以及自我審察反思的精神。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唯恐”,只怕;“知”,賞識;“自度”,自我揣度;“以”,用來;“報效”,報答效力。(2)“望”,期望,企望;“責”,要求;“及”,達到;“堪”,能夠。【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由題干可知,首先要找到作者與眾人關于“知”與“不知”的表現,根據這些表現進行概括。先看“眾人”,由“行無堅明之異,才無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則不能有所報,不知則怒,此乃眾人之心也”可知,“眾人”行為才能沒有可取之處卻想要得到別人的賞識,受賞識的時候“不能有所報”,不受賞識的時候則是“怒”。再看作者,由“有才感其知,不顧其生也”“審己之行,審己之才,皆不出眾人,亦不求知于人”“茍不知,未嘗退有懟言怨色”“唯審己求知也”“是以自承命已來,審己愈切,撫心獨驚”“知無不為,為不及私”可知,作者認為,受賞識的時候要盡己所能報答對方所“知”之恩;不受賞識的時候就要反思審察自己,不會怨天尤人。參考譯文: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又說:“了解我怪罪我的,恐怕就在于這部《春秋》。”這是圣人所執持的心志,不會顧及世人的褒貶評論。柱厲叔侍奉莒敖公,莒敖公不賞識他,等到莒敖公遇到危難,柱厲叔為他拼死效勞。不賞識我就算了,反而為他赴死,這是怨恨對方不賞識自己。豫讓對趙襄子說:“智伯把我當國士對待,所以我就要像國士一樣報答他。”這是志向高遠、堅守大義的人,感念他人的賞識,不顧惜自己的生命。行為沒有堅定明確的特異之處,才能沒有一點用處,平平庸庸卻想要得到別人的賞識,別人賞識卻不能有所報答,不賞識就憤怒怨恨,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圣賢義烈之士的標準,我達不到,但和一般人不同,是因為我深切地省察自己。省察自己的品行,省察自己的才能,都不能超出一般人,也不要求得到他人的賞識,如果有人賞識,我就躲藏退讓,只怕了解賞識太過,自忖沒有可以用來報答效力的地方。有時因為別的事情,不得已想要得到別人的賞識,如果不能被賞識,未曾有過怨恨的言語神色,或者在妻子兒女面前有所表現,這和一般人相比,只是省察自己希求被人了解罷了。大和二年,我參加進士考試。這個時候,先仕進之人認為我的能力可以考中,學業可以培養,大聲地贊美我,爭著把我當作知己的不亞于二十人。我近來漂泊江湖十年間,常常因為家事而抵達京城,事情辦完就返回。曾經大聲贊美我并引我為知己的人大多都已經顯達尊貴,我未曾到他們門上去。為什么?這十年來,品行沒有增進,學業沒有增長,半夜忖度,內心有愧,又能秉持什么說辭在知己面前作為進拜的憑依呢?只好默默退縮躲避,只不過茍且免于饑寒罷了。昨天李巡官前來,忽然傳達您的意思,好像知道我的姓名,或者想要他日招錄到您的門下(為您效力)。閣下您是擁有大德的偉人,我能夠得到覲見或者能夠列席宴享就已經很榮耀了,更何況他日能夠被您禮待列于一眾賢人之中呢?我既沒有依附投靠的資本,也沒有通達卓異的能力,我自己衡量,應該有什么才能滿足您的需求,應該用什么辦法才能報答您的恩德。因此自從受命以來,我審察自己更為急切,反省自問更加心驚,反復思考,卻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承蒙您能用普通人的方式對待我,用普通人的才能要求我,用普通人的回報責令我,那么他日我或許可以在名列官署簿冊之時,知道該做的就盡心竭力去做,所為不涉及個人私事,也或者鋪紙作文,吟詠歌頌傳揚您的高尚品德,僅此而已。其他期望像古人一樣,這樣的要求難以達到,不是我所能承受的。我擔心您聽說的情況太過分,求取過于優待,怎敢不特意闡述明白,言說內心衷情,擴大您的聽聞。其他感奮激發,慚愧思德,面對紙張流汗不已,不知如何表達。某心懷惶恐再拜呈上。〖2021年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為智猶有所窮。唯見天下之利而為之,唯其害而不為,則是有時而窮焉,亦不能盡天下之利。古之所謂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計,而權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權之。輕敵者敗,重敵者無成功。何者?天下未嘗有百全之利也,舉事而待其百全,則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勝人,而人不知其所以勝我者,天下莫能敵之。當漢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圖天下,二袁、董、呂爭為強暴,而孫權、劉備又已區區于一隅,其用兵制勝,固不足以敵曹氏,然天下終于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蓋嘗試論之。魏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劉備有蓋世之才,而無應卒之機。方其新破劉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驚,斬之不能禁。釋此時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終其身。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長,而與之爭于舟楫之間,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爭利。犯此二敗以攻孫權,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且夫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方其危疑之間,卷甲而趨之,雖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孫權者,可以計取,而不可以勢破也,而欲以荊州新附之卒,乘勝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難,特欲僥幸于權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發于劉備而喪其功,輕為于孫權而至于敗。此不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之過歟?嗟夫!事之利害,計之得失,天下之能者舉知之。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雖復名微眾寡,地小力窮,官渡受圍,濮陽戰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塵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斂風長感,或一見盡懷。然后覽英雄之心,騁熊羆之勇,挾天子以崇大順,扶幼主而顯至公,武功赫然,霸業成矣。(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有刪節)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而審乎計之得失審:仔細考量B.則必有所格格:阻止,阻礙C.此用之于新造之蜀造:拜訪D.或一見盡懷或:有的人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則是有時而窮焉盤盤焉,囷囷焉B.而權之以人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C.特欲僥幸于權之不敢抗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D.游塵之集高岳不知東方之既白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B.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C.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D.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10.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蘇軾認為曹操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的一組是()①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②與之爭于舟楫之間③行三百里以爭利④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⑤方其危疑之間,卷甲而趨之⑥欲以荊州新附之卒,乘勝而取之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1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蘇軾一開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為“智者”的看法,并認為“大智者”還必須善于權衡對手。B.蘇軾認為曹操過于重視劉備、又過于輕視孫權,因而錯失統一的時機。C.朱敬則認為曹操在名望、實力上不占優勢,又屢次戰敗,但最終扶持幼主,使朝廷穩定。D.兩則選文擺事實、講道理,觀點鮮明,條理清晰,文氣充沛,很有說服力。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犯此二敗以攻孫權,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12.(1)犯了這兩個(導致失敗的)錯誤來攻打孫權,因此在赤壁兵敗,成就了孫吳的強大。(2)此不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之過歟?(2)這不也就是擅長揣度事情卻不擅長揣度他人(所造成)的過錯嗎?1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蘇軾和朱敬則對曹操評價的不同之處。【答案】7.C8.D9.B10.B11.A13.①蘇軾認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準確地權衡對手,未能統一天下。②朱敬則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業,認為曹操有謀略,善決斷,意志堅定,以至吸引賢才歸附,成就霸業。【7題詳解】C.句意:這種做法,用在劉備剛剛占領的西蜀。造:到達、占領。故選C。【8題詳解】A.句末語氣詞,可譯為“了”或不譯;形容詞詞尾,……的樣子;B.介詞,根據;連詞,因為;C.介詞,在;介詞,表被動;D.兩個都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9題詳解】句子大意是:但僅僅知道這個,不能根據人的特點來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時勝,有時敗,爭雄一生,卻沒有看到他統一天下。“權之以人”是介詞結構后置句,不能斷開,排除A;“則”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排除C;“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排除D。【10題詳解】②是說曹操不利用中原地區的優勢,卻用水軍與孫權一決雌雄,屬于錯誤做法,不符合題干要求;③是說曹操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前去爭利,犯了兵家大忌,是錯誤做法,不符合題干要求;⑥是說孫權,應以計謀巧取,不能用人多勢眾來強攻,曹操卻想用剛剛投降的荊州士兵,乘勝拿下孫權,這是錯誤做法,不符合題干要求。【11題詳解】A.“肯定了明辨利害即為‘智者’的看法”錯。結合原文“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為智猶有所窮”,可見作者并不認為僅僅明辨利害就是“智者”。【12題詳解】(1)題得分點有:敗,錯誤;是以,因此;成,成就。(2)題得分點有:不亦……歟,不也就是……嗎;料,揣度。【13題詳解】蘇軾對曹操的評價,結合“然天下終于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蓋嘗試論之。魏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可知,蘇軾認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準確地權衡對手,未能統一天下。朱敬則對曹操的評價,結合“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塵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斂風長感,或一見盡懷。然后覽英雄之心,騁熊羆之勇,挾天子以崇大順,扶幼主而顯至公,武功赫然,霸業成矣”可知,朱敬則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業,認為曹操有謀略,善決斷,意志堅定,以至吸引賢才歸附,成就霸業。參考譯文:世人所說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與害,能審察計謀的得與失,如此而已。這樣的智慧,也有不能應付的時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時候就會無計可施,也不會盡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說的有大智慧的人,他們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計謀,又能根據人的特點來進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時敢做天下極其危險的事,而能終于成就大功,這就是根據人的特點來使用計謀。輕視敵人會導致失敗,過于看重敵人往往又喪失成功的機會。為什么呢?因為天下沒有萬無一失的利益,做事情總想著萬無一失,必然會影響成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戰勝別人,而別人不知道如何戰勝我,這種人沒有誰能戰勝他。當漢室衰微,豪杰并起,爭奪天下,二袁、董卓、呂布,爭相攻殺,而孫權、劉備,又屈居在一個角落里,他們在用兵取勝方面,當然無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終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結束,也未能統一。就這件事,試著發表點意見。魏武帝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劉備有蓋世的才能,卻沒有應付突發事件的機智。當他剛剛打敗劉璋,占領益州的時候,蜀人沒有完全歸附,一日有四五次嘩變,斬殺也無法控制局面。放棄這個機會不攻取他,后來就發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這種情況。孫權英勇而有謀略,這就不能依靠人多勢眾來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區的優勢,卻用水軍與孫權一決雌雄,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前去爭利。魏武帝犯了兩個會導致失敗的錯誤來攻打孫權,所以在赤壁損兵折將,而使東吳強大起來。攻取劉備貴在神速,不應該放長線。當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時候,卷起鎧甲快速追趕他,雖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達到目的。孫權,應以計謀巧取,不能用人多勢眾來強攻,想用剛剛投降的荊州士兵,乘勝拿下孫權。魏武帝不是不知道這件事難,只是寄希望于僥幸孫權不敢抵抗。這種做法,用在劉備剛剛占領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說,魏武帝在攻打劉備這件事上過于謹慎,喪失了成功的機會,在攻打孫權時過于草率,從而導致失敗。這不就是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的過失嗎?唉!事情的利與害,計謀的得與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僅僅知道這個,不能根據人的特點來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時勝,有時敗,爭雄一生,卻沒有看到他統一天下。(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看曹公聰明睿智擅長權力謀略,神機妙算變化無窮,雖然打了敗仗,意氣卻絲毫不衰微,處在危險的境地可是視聽一點都不受蒙蔽,面對大事決定戰機,只要行動就沒有遺漏和后悔的,近古以來,沒有這樣的人才。雖然名聲不大,兵力不強,地方狹小,實力弱小,官渡之戰中受困,濮陽一戰失敗。然而天下精明的士人,落魄的才子,奔向曹公就像百川歸向大海,漂浮的塵土向高高的山峰聚集一樣。所以有荀彧、郭嘉等,或是被他的風采感動,或是對他一見傾心。然后獲得英雄之心,駕馭熊羆之勇,挾持天子來使得國家順遂,扶持幼主而彰顯顯至公,功業顯赫,霸業就完成了。(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有刪節)〖2020年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吾家在唐為輔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載令聞。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始棄官不仕。東徙渡江,夷于編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家法凜然,久而弗改。宋興,海內一統。陸氏乃與時俱興,百余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子孫宦學相承,復為宋世家,亦可謂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懼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游童子時,先君諄諄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終身未嘗為越產;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懌;晚歸魯墟,舊廬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時尤苦貧,革帶敝,以繩續絕處。秦國夫人③嘗作新襦,積錢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曰:“昏耄不省是誰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嘆曰:“吾家故時,數日乃啜羹,歲時或生日乃食籠餅,若曹豈知耶?”是時楚公見貴顯,顧以啜羹食餅為泰,愀然嘆息如此。游生晚,所聞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將不聞。而舊俗方已大壞。厭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為諱,使不聞。此風放而不還,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淪于市井、降于皂隸者矣。復思如往時安樂耕桑之業、終身無愧悔,可得耶?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墮厥初。(節選自宋·陸游《放翁家訓·序》)【注】①太傅:陸游的高祖。②楚公:陸游的祖父。③秦國夫人:陸游的祖母。出作入息,農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晷,士之治生也。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治生非必蠅營營逐逐、妄取于人之謂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于心不安,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養,一以節省為本,不可過多。寧使家有贏余,毋使倉有告匱。且奢侈之人,神氣必耗,欲念熾而意氣自滿,貧窮至而廉恥不顧。儉之不可忽也若是夫!(節選自宋·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世載令聞令:美好B.革帶敝敝:破舊C.厭藜藿厭:滿足D.毋使倉有告匱匱:缺乏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以辱先人夫夷以近,則游者眾B.積錢累月乃能就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D.貧窮至而廉恥不顧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10.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陸游所說“常成于困約”的一組是()①東徙渡江,夷于編氓②終身未嘗為越產③舊廬一椽不可加也④革帶敝,以繩續絕處⑤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⑥淪于市井、降于皂隸A.①③⑤ B.②③④C.①④⑤ D.②④⑥1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陸游緬懷了舊時家風,針對當時有族人貪圖享樂的現象,表達了對家風難繼的憂慮。B.葉氏家訓告誡族人應該節制欲望,謙遜恭謹,修身養性,以利于守家治生。C.陸氏家族復興,緣于堅守家風;葉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農工商為榜樣,各安其分。D.陸文借祖先的實例闡明家訓的主旨,葉文通過假設來論說不善治生的危害。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懌。(2)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13.請概括陸游、葉夢得二人對家風的要求有何異同。【答案】7.C8.B9.A10.B11.C12.(1)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變他的舊制,(太傅)就不高興。(2)更何況有難以說得盡的災禍,這難道是善于治家謀生嗎?13.陸側重有氣節,道義,葉側重作世人治生表率。兩人都認為要節儉,不能營營逐利。【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這是針對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現象設題,然后根據詞語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確定義項。C項,“厭”字,根據“厭黎藿,慕膏粱”的對稱句式,相反意義來看,與“慕”意思相反,指厭惡粗茶淡飯,羨慕精糧肥肉;故“厭”此處應為“厭惡”。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在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課外文言文閱讀,可以聯系課文中學過的有關語句中該詞的用法來推斷詞義。A項,連詞,表因果;連詞,表并列;B項,兩個“乃”都是副詞,才;C項,連詞,表遞進,并且/副詞,表遞進,尚且D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修飾。故選B。【9題詳解】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頂真修辭等等。還可以利用名詞代詞在句中擔當的成分來斷。本句意為“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運使然;退居山野而成為農夫,這也是命運使然;如果屈節用來求得顯貴,出賣自己奉行的道德準則來謀取利益,這是我們家的人所深深感到恥辱的啊”。句中兩個“命也”都是前句的判斷,分別在“命也”與“亦命也”前后斷開,排除CD;“撓節以求貴”與“市道以營利”是對稱句式,分別在其后斷開,排除BC。故選A。【10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和篩選文本信息并概括內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寫相關事件人物的語句,然后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①是指不愿在偽朝為官而向東遷徙,成為一般百姓,與“困約”無關;⑤是小姑回家后見到籠餅而推辭的行為,只能是反映家中節儉的風氣,而非“成于困約”;⑥是指家風放任之后子弟可能會墮落于市井小民之中的情況,并非“成于困約”,而是“敗于奢靡”。故選B。【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依據提示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C項,“葉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農工商為榜樣,各安其分”錯誤,原文“出作入息,農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晷,士之治生也。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只是列舉了農工商士四種人的不同謀生辦法,他們家實際上是士族,因此不是“以先祖中的土農工商為榜樣”。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本題(1)中,少:稍微;舊:舊習慣,舊制度;輒:就;懌:高興。(2)中,況:何況,況且;勝:盡、完;豈:難道,怎么;善:擅長,善于;治生:經營家業,謀生。【13題詳解】本題主要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需要理解語段的意思。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應該前后推導,認真理解。陸游文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而舊俗方已大壞。厭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為諱,使不聞。此風放而不還,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淪于市井、降于皂隸者矣”,與葉夢得文中“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養,一以節省為本,不可過多”,都提倡子弟要節儉用度,不可追求奢靡享受。陸游提到“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即以改變節操營利為恥;而葉夢得認為在謀生時“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于心不安,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要正直誠信,不能損人利己;二人都認為不能夠為了追求利益就放棄道德準則,營營逐利。不同處在于,陸游更注重“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始棄官不仕”“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墮厥初”,即重視子弟要堅守節操道義,這是保持家風不墮的要務。而葉夢得則更注重“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即要求子孫必須要懂得經營家業,有謀生之計,作世人表率。【點睛】文言文翻譯記清兩原則,一是直譯為主,字字落實。所謂“直譯”就是字字落實,不可憑大意去翻譯。所謂“字字落實”,就是在翻譯時,要將文言語句中的每個字都落實到譯文中去,這是文言文翻譯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譯為主”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證達到“字字落實”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譯為主”是說對于大多數句子、大多數詞語,可以采取直接翻譯的方式來進行。二是意譯為輔,文句通順。所謂“意譯為輔”就是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難以表達原文意蘊的時候,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文句通順是語言表達的一般要求,凡是語言表達都必須遵從。考生一定要養成推敲語句的習慣。翻譯成現代漢語以后一定要讀一讀,看看是否通順、流暢。如果不通順、不流暢,就要對它進行修改、潤色,適當地進行意譯。參考譯文:(一)我家在唐朝作過宰相的一共有六人,都廉潔正直、忠誠孝順,世代流傳下美好的名聲。想到后世子孫不能夠侍奉偽朝,茍且地貪圖富貴,因而羞辱先生名聲,便棄官不入仕。向東遷徙度過長江,淪為一般老百姓。孝順友愛的品行在家中推行,忠誠守信的名聲在鄉里顯揚,家法令人敬畏,很久都沒有改變。宋朝興起后,天下一統,陸家于是與時代一道興盛,此后百余年間,文豪名儒相繼出現,或位列三公,或官拜九卿,子孫也都致力于仕途或潛心于治學,代代相承,從此,又成為宋朝世家大族,可以說是昌盛無比了。然而我對于這種情況私下里仍有懼意,天下之事,常常在困頓貧乏中成功,而在奢侈享受中失敗。我在童子時,先父曾諄諄教導說,太傅出入朝廷四十多年,終身未曾積累更多的財產;家人有稍微改變舊俗的,就很不高興;晚年時回到魯墟老家,舊房子連一根椽子也沒有增加(就繼續居住)。祖父楚公少年時尤其貧苦,衣帶破舊,就用繩子接續斷裂處。祖母秦國夫人曾經作了一件新襦裙,攢了好幾個月的錢才能做成,有一天不慎打翻粥飯弄臟了它,竟至于哭泣著不肯進食。小姑嫁給石家人,回娘家探親,食物中有籠餅,她立即起來道歉說:“我渾渾噩噩的,都不知道是誰過生日。”旁邊的人有的偷偷發笑。楚公嘆息說:“我家從前,好幾天都喝粥,每年過節或生日時才吃籠餅,你們這些人又怎么知道呢?”當時楚公已經顯貴了,卻還是以喝粥吃餅作為泰然之事,像這樣愀然嘆息。我出生得太晚,所聽說的事情已經很簡略了;然而比我更年輕的陸家子弟,又將要不再聽聞這些事了。而舊時的家風此時已經毀壞嚴重。子弟們厭惡粗茶淡飯的貧寒生活,向往肥肉精糧的富貴生活,常常還把以前的事當做忌諱不讓孩子們聽聞。這樣家中風氣放任而不能再恢復,并且有把子孫陷入危險受辱之地,淪落為市井小民,降低身份至奴仆中的危險。回想從前祖先們父子兄弟致力于耕織種桑,安居樂業而終身不必愧疚后悔,這是可以重新恢復的嗎?唉!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運使然;退居山野而成為農夫,這也是命運使然;如果屈節用來求得顯貴,出賣自己奉行的道德準則來謀取利益,這是我們家的人所深深感到恥辱的啊。子孫們一定要以之為戒,這樣就還沒有毀壞亡費的端倪。(二)出外勞作,歸家休息,是農家賴以生存的辦法;在作坊里打造作品,這是手工業者用來謀生的辦法;把某地所有的事物遷徙到沒有的地方去買賣,這是商家謀生的辦法;焚膏繼晷日夜苦讀,這是讀書人謀生的辦法。然而讀書人作為四種百姓之首,尤其應該勉勵自己成為表率,效仿古人體察天地萬物的志向,如今連一種生計也不能從事,還說什么大丈夫呢!經營家業不一定要忙忙碌碌競相追逐,胡亂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對自己有利卻對他人有害,不但明里有他人非議,暗中有鬼神降罪,對于自己來說也心中不安,何況這災禍是不能說得盡的,這難道是善于謀生嗎?節儉,是守家的第一法則。因此凡是日常用度,奉養父母,一概以節省為本,不能過多。寧可使家中多有盈余,也不要使糧倉有匱乏的時候。況且奢侈之人,他的精神氣度一定有所消耗,欲望過于強烈而意氣驕傲,貧窮到極點而不顧廉恥。節儉的不可忽視就有這么重要!一、【2024天津市部分區縣質量調查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李)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為郎。當戶有遺腹子名陵。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數歲,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于祁連天山,而天子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且引且戰,連斗八日,還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節選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有刪改)文本二: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當,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入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初,上遣貳師大軍出,令陵為助兵,及陵與單于相值,而貳師功少。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為陵游說,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乃遣使勞賜陵余軍得脫者。陵在匈奴歲余,上遣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上聞,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節選自《漢書·李陵傳》,有刪改)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出居延北可千余里可:大約 B.且引且戰,連斗八日引:引領C.抑數萬之師抑:抵擋 D.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沮:詆毀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而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C.身雖陷敗齊國雖褊小D.令陵為助兵吾屬今為之虜矣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B.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C.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D.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郎,漢代專指皇帝的侍從官。依漢朝制度,凡職位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舉子弟一人做郎官。B.天漢,漢武帝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名號,中國古代紀年法只有年號和干支兩種。C.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歷算、編纂史書等事務。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做太史令,故《史記》中自稱太史公。D.北首,頭朝北。古禮,人死入葬,尸體頭朝北,故北首為死人之象。文中有抱著必死決心的意思。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陵是名將李廣之孫,勇猛善射、愛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視。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僅被夷滅,名聲也從此被毀。B.貳師將軍率大軍出擊匈奴時,武帝派李陵率領軍隊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軍轉戰千里,陷入匈奴重圍,終因寡不敵眾,最終兵敗降胡。C.李陵兵敗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紛紛將過錯都推到了李陵身上,這時,司馬遷主動站了出來,義正辭嚴地在武帝面前為李陵作辯護。D.后來,武帝對當時沒有及時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勞賞賜李陵軍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迎接李陵。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2)今舉事一不當,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誠可痛也!13.司馬遷在皇帝面前為李陵講情時提出了哪些理由?請簡要說明。【答案】7.B8.C9.C10.B11.C12.①單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聽說過李陵家的名聲,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使他顯貴。②現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與妻子兒女的臣子隨便捏造誣陷他,實在令人痛心。13.①李陵常常為了國家而奮不顧身;

②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卻重創敵軍,古代名將不過如此;

③李陵并非真降,只是為了日后報答漢朝。【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文實詞含義的能力。A.正確。句意: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約一千里的地方。B.不正確。引:退卻。句意:李陵軍邊退邊戰,接連戰斗了八天C.正確。句意:抵擋數萬的敵軍。D.正確。句意:皇上便以司馬遷誣蔑、詆毀貳師。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文虛詞含義的能力。A.不同。以:用;/在。句意:而單于用八萬大軍包圍截擊李陵的軍隊。/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不同而:連詞,表轉折;/連詞,表遞進。句意:但他們殺傷匈奴也有一萬多人。/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和反省。C.相同。雖:雖然。句意:李陵雖然兵敗被俘。/齊國雖然狹小。D.不同。為:做;/被。句意:讓李陵做協助之兵。/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故選C。【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內兩千多里,穿過居延海,觀察地形,沒有遇見敵人就回來了。后被封為騎都尉,統率丹陽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張掖教練射箭,屯駐在那里防備匈奴。“二千余里”作“深入”的補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無所見虜”為“還”的原因,中間不可斷開,排除D。故選C。【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B.“中國古代紀年法只有年號和干支兩種”錯誤,中國古代紀年法共有四種,除年號、干支紀年外,還有王公年次紀年和年號干支兼用法。故選B。【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司馬遷主動站了出來”錯誤,文為“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是漢武帝詢問司馬遷,不是司馬遷主動站出來。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之后;“素”,平素;“妻”,以女嫁人;“貴”,使動,使……顯貴。(2)“不當”,不成功;“全”,保全;“媒孽”,捏造誣陷;“誠”,實在。【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①從“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一句,聯系“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可以概括出:李陵常常為了國家而奮不顧身。②從“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入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聯系二三段的戰績及失敗的原因,可以看出司馬遷認為李陵并非因為個人能力不足或不想打勝仗而投降,恰恰相反,他的表現已經非常勇猛,足以與古今名將媲美,最終有此下場實在不是他的原因,故可概括出: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卻重創敵軍,古代名將不過如此。③從“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可以概括出:李并非真降,只是為了日后報答漢朝。參考譯文:文本一:李廣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當戶、李椒、李敢,都是皇帝的侍從官。當戶有個遺腹子名叫李陵。李陵到壯年以后,被選任為建章營的監督官,監管所有騎兵。他善于射箭,愛護士兵。天子認為李家世代為將,因而讓李陵率領八百騎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內兩千多里,穿過居延海,觀察地形,沒有遇見敵人就回來了。后被封為騎都尉,統率丹陽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張掖教練射箭,屯駐在那里防備匈奴。幾年后,天漢二年秋天,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在祁連山進攻匈奴右賢王,武帝派李陵率領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約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敵人的兵力,不讓他們專門去對付貳師將軍。李陵已到預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單于用八萬大軍包圍截擊李陵的軍隊。李陵軍隊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們殺傷匈奴也有一萬多人。李陵軍邊退邊戰,接連戰斗了八天,往回走到離居延海還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攔堵住狹窄的山谷,截斷了他們的歸路。李陵軍隊缺乏糧食,救兵也不到,敵人加緊進攻,并勸誘李陵投降。李陵說:“我沒臉面去回報陛下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單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聽說過李陵家的名聲,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使他顯貴。漢朝知道后,就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兒全家。從此以后,李家名聲敗落,隴西一帶的曾為李氏門下賓客的人都以此為恥辱。(節選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有刪改)文本二:群臣都歸罪于李陵,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極力為李陵辯護說:“李陵孝順父母,對待將士注重信義,常常能奮不顧身以赴國家急難。正是他平時積累的美德,有國士的風度。現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與妻子兒女的臣子隨便捏造誣陷他,實在令人痛心。況且李陵帶領不滿五千人的步卒,深入匈奴腹地,抵擋數萬的敵軍,打得匈奴救死扶傷都忙不過來,調動全國所有能舉箭引弓的人一起圍攻他。李陵轉戰搏斗了上千里,弓箭用盡,道路受阻,戰士們拉著空弓,冒著刀鋒,依然向北與敵人死戰,能夠得到部下這樣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雖然兵敗被俘,然而他對敵人的打擊也足以名揚于天下。李陵沒有自殺,是想尋求機會報效國家。”當初,皇上派貳師將軍出征,讓李陵做協助之兵,到李陵與單于遭遇,貳師戰功很少。皇上便以司馬遷誣蔑、詆毀貳師,為李陵游說開脫罪名,判處他腐刑。過了很久,漢武帝才對原先讓李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表示后悔,于是派使臣去慰勞賞賜逃回來的李陵余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多,皇上派遣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迎接李陵。公孫敖軍無功而回,說:“捕到的俘虜說,李陵教單于用兵以防備漢軍,因此臣無所獲。”皇上聽到報告,于是將李陵家滅族,母弟、妻子皆被殺。(節選自《漢書·李陵傳》,有刪改)二、【2024天津市河東區高考第二次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重建孟瀆河閘記楊榮(明)君子之立政,有可以益國而利乎民者,知無不為,為之有力,雖疲民力而民忘其勞,耗其財而民不自恤。茍或役于非所當務,則謗怨隨之。其能留聲當時,為利后世者幾希。孔子曰:“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孟子曰:“以佚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