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車載硬件行業分析:高階智駕加速普及_第1頁
2025年車載硬件行業分析:高階智駕加速普及_第2頁
2025年車載硬件行業分析:高階智駕加速普及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車載硬件行業分析:高階智駕加速普及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普及,車載硬件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進展機遇。2025年2月10日,比亞迪在其智駕發布會上展現了高階智駕系統的研發成果,并宣布將這一技術下沉至10萬元甚至7萬元車型,標志著智能駕駛進入“平權時代”。這一戰略不僅將推動全行業的智駕普及,還將帶動激光雷達、攝像頭、算力芯片等車載硬件需求的爆發式增長。以下是車載硬件行業的進展現狀與將來展望。

一、高階智駕加速普及,車載硬件需求激增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硬件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進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L2級智能駕駛滲透率已達50%,但功能配置仍在持續升級,向L2+/L3級邁進。比亞迪通過自研的“天神之眼”技術矩陣,推動高階智駕向7萬元級市場滲透,目標在2025年將L2+車型占比從不足10%提升至30%。這一戰略不僅降低了智能駕駛的門檻,還通過AI大模型和硬件降本實現了“加量不加價”,進一步推動了車載硬件的普及12。

依據猜測,2024年L2+(高速NOA)滲透率將達到8%,而L2+(城市NOA)則為0%。到2030年,L2+(高速NOA)和L2+(城市NOA)的滲透率估計將分別達到55%和25%。這一增長趨勢將顯著提升對車載硬件的需求14。

二、感知系統升級,多傳感器融合成趨勢

高階智駕對感知系統的豐富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成為主流。激光雷達的價格已降至千元級別,并開頭搭載于10萬元級車型。隨著自動駕駛級別的提升,單車搭載的激光雷達數量有望增至3個以上。國內企業在激光雷達領域已占據83%的市場份額,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13。

攝像頭方面,智駕升級推動單車搭載攝像頭數量從平均4-6顆增至11-12顆,像素也從2M向5M、8M甚至更高升級。此外,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車載硬件市場的擴張16。

三、車載算力需求攀升,國產芯片快速崛起

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融合對車載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24年,英偉達Orin-X憑借210萬顆裝機量占據國內39.8%的市場份額,特斯拉自研芯片則以132萬顆裝機量占據25.1%的份額。國產芯片廠商如華為、地平線等也在快速崛起,將來有望在國產替代趨勢下獲得更高市場份額13。

座艙芯片方面,高通占據70%的市場份額,但國產芯片廠商如芯擎、芯馳等也在樂觀布局,將來競爭將更加激烈16。

四、車端數據量增長,PCB與連接器需求擴張

隨著高階自動駕駛滲透率的提升,單車搭載的傳感器數量顯著增加,帶動了PCB使用面積的擴大和價值的提升。智能座艙中的全液晶儀表、大屏中控系統等電子系統也大幅增加了PCB的用量16。

連接器方面,由于整車電子電氣架構的重構,高速連接器的需求快速增長。車載硬件行業分析指出,車端通信數據量的大幅增加,對傳輸實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進一步推動了連接器市場的擴張16。

總結

高階智駕的普及正在推動車載硬件行業的快速進展。從感知系統的多傳感器融合,到車載算力的軍備競賽,再到PCB與連接器需求的擴張,車載硬件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2025年,隨著L2+車型滲透率的快速提升,車載硬件需求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將來,車載硬件行業將在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迎來更加寬闊的進展前景。

更多硬件行業討論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硬件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進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供應堅實依據。

更多具體的行業數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